亚洲经济地理

亚洲经济地理
亚洲经济地理

亚洲经济地理

亚洲除日本外,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经济不发达,工业基础一般较薄弱。大多数国家独立以来民族经济都有一定的发展,特别是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工业产值和对外贸易额成倍增长。国民生产总值逐年上升。单一的经济结构正在逐步改变,部分国家发展粮食生产,争取自给,效果显著。

亚洲有许多农业、矿业和工业产品在世界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目前有如天然橡胶、茶、黄麻、马尼拉麻、水稻、生丝、胡椒、金鸡纳霜、柚木等十几种农产品各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花生、粟等各占一半以上;棉花、甘蔗、烟草、水产品等也都占1/3左右。亚洲矿产资源丰富,石油蕴藏量为500多亿吨,约占世界总蕴量的60%。原油产量10亿吨左右,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左右。年产锡矿砂14.6万吨,占世界的63.4%。此外,铁、铜、镍、铝土、铅锌等矿石产量都占有一定地位。亚洲的棉纱和棉织品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钢、生铁、汽车、船舶、水泥、化肥的产量都占1/4至1/3。

亚洲经济(除日本、新加坡外)仍以农业、采矿业为主,加工工业不甚发达。农业在亚洲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中仍占首位,农产品在出口值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长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5个农业地域类型:

1.水田集约化农业是亚洲典型的代表性农业类型,亦称亚洲农业类型。亚洲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水热同季,水田率高,是世界主要水稻生产地带,年产水稻谷约4亿吨,占世界水稻产量的90%以上。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中国是水稻种植的源地。中国、日本、朝鲜的深耕细作,单位面积投入劳动量多,施肥量高,每公顷产量为4~7吨。东南亚和南亚以单季稻为主,一般每公顷产量2吨左右。亚洲是世界水稻的主要出口区,年输出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60%以上。年泰国(占31.9%)、巴基斯坦(7.9%)、缅甸、印度、中国和日本是主要出口国,多输往印度尼西亚、朝鲜南部、苏联、伊拉克和马来西亚等地。水稻主要分布在平原,中国的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中南半岛的红河、湄公河、湄南河、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带,以及爪哇岛、恒河中下游和印度河三角洲等地是世界重要的水稻生产区,其中中南半岛的三角洲地带基本上是单一水稻种植区和出口区。

2.旱田农业该农业区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雨量变率大,有良好灌溉系统的地区能旱涝保收。多为分散个体经营、集约化的自给农业。单产低于水稻。以粮食作物为主,有小麦、大豆、高粱、玉米、粟;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等。同时饲养马、牛、羊、猪等。以中国华北、东北地区和印度的德干高原、恒河中下游以及日本的北海道为代表区域。

3.游牧半游牧农业是蒙古和中国内蒙古、西北地区以及西亚的干燥半干燥草原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多逐水草而居,放牧牛、绵羊、山羊和骆驼。以自给为主,商品率低。在绿洲地带,发展灌溉农业,以种植麦类和杂粮为主。

4.种植园农业是近代出现的一种农业地域类型。多为西方殖民者入侵后,资本主义经营的大农园,生产技术水平较高,还有一些当地居民或华侨经营的小种植园。种植供出口的热带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棕、椰子、甘蔗和茶等。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斯里兰卡等国。

5.迁移农业是一种原始的农业经营方式,放火烧荒,然后耕种,不施肥、不灌溉,两三年内土地肥力耗尽,易地再耕。这种耕作制度对自然资源破坏大,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和中南半岛北部山区,以生产杂粮为主。

工业

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产值一般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采矿业和农产品加工的轻纺工业为主。重工业正在发展。各国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和部门、地域结构差异

显著,并各具特点。

东亚1949年后,中国工业发展迅速,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充分发挥原有的上海、东北、华北等工业区的基地作用,并在西北、西南、华中资源丰富的内陆建立起重、轻工业区。新兴的深圳等经济特区正在蓬勃发展。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世界经济大国之一。形成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体系。工业集中分布在以京滨、阪神、名古屋为中心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朝鲜立足本国原料燃料,发展了重、轻工业,主要集中在大同江下游和东北部沿海地区;南半部的京仁、釜山工业区发展较快。蒙古工业以畜产品加工为主,多集中在首都乌兰巴托。

东南亚60年代以来,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工业发展迅速(包括利用外资,发展进口原料加工工业)。新加坡并充分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南亚原油生产有较大发展,已成为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的主要经济支柱。在苏门答腊和爪哇岛建立了新的炼油中心。还建有许多出口加工区。

南亚印度工业较发达。以孟买为中心形成了纺织工业区;加尔各答的黄麻工业居世界之冠;东北部的达摩达尔河流域,在丰富的煤、水力资源和附近铁矿的基础上,建立起钢铁工业基地。南部班加罗尔为新兴的机械工业中心。

西亚除阿富汉、黎巴嫩和土耳其外,多数国家均以生产原油和炼油为主。原油生产在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国民收入中占绝对优势(占90~99%)。在世界能源中也有极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西欧、北美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影响很大。西亚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大油田、油港和炼油厂主要集中在波斯湾沿岸地区。

交通运输业

20世纪80年代初,亚洲铁路总长约19万多公里,公路长400多万公里,内河通航里程24万公里。中国东半壁、日本、爪哇岛、斯里兰卡西部、印度中部、土耳其西部交通发达,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广大内陆地区和沙漠地区以畜力为主。东南部沿海海上运输发达,有上海、横滨、神户、香港、新加坡、曼谷和孟买等国际性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空运发展迅速。

摘选《中国大百科全书》

论亚洲共同体构建问题

论亚洲共同体的构建问题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区域一体化的构建逐渐成为一种组织或国家之间的合作主流方式。本文就构建亚洲共同体涵义、发展进行简要的阐述,论述了构建亚洲共同体的必要性、可能性、构建途径,说明亚洲共同体的构建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关键词:亚洲共同体、必要性、可能性、途径、障碍 一、亚洲共同体的涵义 亚洲共同体又称东亚共同体,是地理邻近的东亚各国希望通过长期的相互合作和一体化进程而形成一个紧密整体,其包括了政治、经济、能源、文化等多方面的相互合作,从而达到互利互益的目的。 对于这种地区上的一体化进程,许多政治家、研究学者对此定义不一。新功能主义者恩斯特·哈斯将其定义为“几个民族背景不同的政治行为者,被劝说改变它们的忠诚、期望和政治行为,朝着一个中心转化的进程,它所形成的体制,拥有或要求拥有对先前民族国家的管辖权”[1]。恩斯特·哈斯强调的是各成员国之间摒弃成见,以寻求一个共同的利益为目的,在这转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对各成员都具有约束力的体制,在此种体制的约束力下形成一个紧密整体的过程。林德伯格则认为,一体化是一个“各国放弃独立推行对外政策和关键性国内政策的愿望和能力,转而寻求作出共同决策或将决策活动委托给新的中央机构的过程”[1]。这两种说法是相近的,这阐述了各成员国间由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紧密依存关系展开的协调与合作,并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地区制度建设建构地区共同体的一个过程。 亚洲地区一体化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一个共同体,这需要各成员国之间相互依存、合作,以谋求共同利益为目的,在核心国家的带动下,逐渐走向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等多方面的联合,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二、亚洲共同体的发展 亚洲共同体的构建来源于经济贸易共同体的构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便产生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设想。其目的是以其强大的政治力量、军事力量以及经济力量建立一个日元圈和日本势力范围。虽然日本的想法失败了,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崛起重点

[收稿日期]2010-01-25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崛起 贾 晶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摘要]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有市场经济就会不时地爆发经济危机。它源于生产的社会性与私人占有的矛 盾,但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不断追求扩张的产物。所以,研究经济危机离不开制度分析。从制度视角解读经济危机,可以发现,经济危机虽然是伴随大国崛起的危难,但制度创新却可以使大国迎难而上,转危为机,抓住机遇而崛起。我国应从制度创新入手,让利于民;创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强化政府干预,纠正市场失灵;加强国际合作。从而不仅化解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而且还在后经济危机时期能够快速发展。 [关键词]经济危机;制度创新;中国崛起[中图分类号]F640 [文献标识码]B 第2010年第3期(总第346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3,2010Total No.346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003-0003-02从美国的次债危机发展成美国的经济危机,然后蔓延成欧美乃至全球的经济危机。现在,危机早就进一步深化和蔓延,经济危机已经延伸到实体经济领域,全球经济的冬天已经来临了。而此次发生在全球经济 “心脏”部位的经济危机将可能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自1825年英国发生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运行,经济危机理论历经100多年的历史演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通过对经济危机与制度创新、大国崛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试图从制度视角解读经济危机,并为通过制度创新应对经济危机,促进中国崛起,转“危”为“机”提供思路。 一、经济危机的制度分析 (一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危机 在制度经济学看来,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无效率的制度则抑制乃至阻碍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危机就可以看作是无效率的制度抑制乃至阻碍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经济制度变迁中的突变。试分析如下: 1.经济危机只有在市场经济制度中才会产生。如果经济自给自足,生产与消费直接结合,就不可能形成生产过剩或不足的危机。经济危机的形成是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生产与消费日益脱离,各种矛盾累积集中爆发的结果。 2.经济危机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紧密相联。人们的经济活动离不开经济制度。集中的工业化生产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使相关的商品交易制度、银行信贷制度、劳动社会保障制度、国际贸易制度等形成并发生变化。如果出现经济结构失衡,就可能诱发经济危机。 3.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制度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并简析导致重心南移的原因 1、南移历程: 江南经济原先比北方落后,后来逐渐赶上和超过北方,其经历了“初步开发——开始赶上——继续发展——超过北方”这样一个过程。 (1)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 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事集团混战,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2)初步开发:三国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 (3)大规模开发:东晋 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4)开始赶上: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5)开始南移:隋唐 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南方越州瓷器闻名全国;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继续南移:五代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重视兴修水利,杭州成都丝织业发达,杭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 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民继续南迁,这些使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7)超过: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江苏周学平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亚洲国家经济和人口排名

亚洲国家经济和人口排名!! 名次国家GDP总量(亿美元)人均GDP(美元) 1 日本52900 41480 2 中国30100 2280 3 韩国9920 20240 4 印度9280 830 5 中国台湾3980 17520 6 印度尼西亚3960 1590 7 沙特阿拉伯3690 14250 8 伊朗2520 3560 9 泰国2270 3420 10 中国香港2050 29350 11 马来西亚1620 5950 12 以色列1500 20880 13 新加坡1410 32030 14 巴基斯坦1280 790 15 菲律宾1260 1380 16 阿联酋1220 45120 17 哈萨克斯坦900 5830 18 孟加拉国750 500 19 越南670 790 20 科威特650 25870 这是07年的 第一档次:相当于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共11个国家和地区,除了日本之外,大部分是很小的经济体 排名国家人均GDP(美元) 1 卡塔尔93,204 2 阿联酋54,607 3 科威特45,920 4 中国澳门40,390 5 新加坡38,972 6 日本38,559 7 文莱37,053 8 塞浦路斯32,772 9 中国香港30,755 10 以色列28,365

11 巴林27,248 第二档次: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中低水平,有4个国家和地区: 12 韩国19,505 13 沙特阿拉伯19,345 14 阿曼18,988 15 中国台湾17,040 第三档次: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有4个国家和地区: 16 土耳其10,472 17 哈萨克斯坦8,502 18 马来西亚8,141 19 黎巴嫩7,617 第四档次: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这一部分是亚洲国家的主体,代表了亚洲国家的整体水平 20 阿塞拜疆5,349 21 伊朗4,732 22 泰国4,115 23 土库曼斯坦3,863 24 马尔代夫3,649 25 约旦3,421 26 亚美尼亚3,361 ****** 27 中国3,315 ******* 28 伊拉克2,989 29 格鲁吉亚2,925 30 叙利亚2,757 31 印度尼西亚2,246 32 不丹2,082 33 蒙古1,981 34 斯里兰卡1,972 35 菲律宾1,866 第五档次:发展中国家的较低水平,有10个国家和地区 36 也门1,182 37 朝鲜1,161 38 巴基斯坦1,044 39 越南1,040

亚洲经济一体化--基于多国FTA战略角度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Varieties of National FTA Strategies Shen Minghui Abstract: Over the past dec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process of the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which major economies in the region has extensively involved. However, the FTA strategies of the Asian economies vary much due to the respective historical disputes, gaps in economic size and level of development. The game among economies from Asia and beyond has given rise to additional uncertainty over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Further, it would deviate the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from the formation of an Asian integrated market or region-wide FTA. Therefore, the consolidation of overlapping FTAs into a region-wide agreement would not happen from inside Asia before a different Asian economic structure is shaped in future. Key Words: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 Free Trade Agreement (FTA) / Hub-and-Spoke / FTA Strategy Author: Shen Minghui,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亚洲经济一体化追赶进行时

亚洲经济一体化追赶进行时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地震后,金融系统高度重视,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分别发布针对震区的金融服务紧急通知。各家银行、保险公司纷纷启动应急预案,改进灾区金融服务、做好抗震保险理赔服务,确保灾区金融系统平稳运行。 保监会下发通知,强调各有关保险公司要立即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理赔服务工作中。各保险公司总公司应立即对其所辖的四川省分公司进行特殊授权,由其四川省分公司全权处理理赔事项。要迅速调集并下拨充足资金,做好预付赔款工作。要简化理赔程序和环节,建立快速理赔通道,并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

中国人保财险根据人保集团的统一部署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公司总裁王银成第一时间向四川分公司了解受灾地区损失情况,对公司保险抗震救灾工作做出安排。记者采访得知,目前中国人保财险已成立抢险救灾工作小组,一是承保情况清理小组,清理雅安、阿坝、甘孜、成都、眉山等受地震影响较大的地区公司及支公司财产险、工程险、意外险、责任险和农险等承保情况,为理赔工作的快速、有效开展做好充分准备;二是查勘理赔工作小组,全面布置灾区理赔工作。分公司确立了先人后物、先易后难的理赔原则,优先支持当地群众恢复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三是后勤保障小组,负责调度全省系统的物资和人员,保障灾区员工的生活、工作,积极支援灾区人民抢险救灾。 21日上午,中国人保集团董事长兼中国人保财险董事长吴焰已经亲自将5000元赔款送到雅安市芦山县

芦阳镇骆家营的骆瑞森手中,这是中国人保芦山地震第一笔赔款。

新华保险在震后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机制,开通理赔绿色通道,对受灾客户经当地公安机关或派出所确认身份后即可办理无保单理赔。并已派出理赔服务人员赶赴震中地区,核查事故情况并设立受灾群众救助及理赔便民服务点,方便客户就近快速报案。 地震发生后,中国人寿迅速开展开灾区抢险和客户伤亡排查工作,并宣布、向参与救灾的新闻工作者、医护人员、公安民警、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捐赠每人20万元人身意外伤害保障。 芦山地震发生后,农业银行立即行动,紧急制定满足灾区群众金融需求的相关措施,为灾区人民提供应急挂失和取款服务。此外,在地震灾区设立抗震救灾紧急金融服务专柜或窗口,并张贴醒目标志,优先办理赈灾捐款。不仅如此,农行四川省分行调配的救

谈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的边缘地位(1)

谈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边缘地位的理解 【本文摘要】在三十年代,世界各国都忙于为解脱经济危机而奔忙,但是在世界另一个角落的中国却安然无恙,这显得中国好像风景这边独好,但是中国是面临危险的,那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众联教育下面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谈到20世纪30年代,我们不能不提到经济危机,1929-1933年,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寻求危机的出路,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或者是军国主义道路,或者是进行平稳的改革,而当时的中国,却四平八稳,没有大的波动。今天众联教育就和大家一起探讨。 为什么中国在世纪经济舞台上无足轻重,却安然渡过了这场全球性的经济萧条的灾难呢?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做为一个以白银为法币的国家,中国起初没有受到工业国家间的影响,那当时中国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中国其实在在美英等国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一如既往的坚持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外贸量在1929-1930年间保持稳定,在1930-1931年间,出现了20%的增长,并且1929年由于新的海关税则的出台,使中国的海关税收增长了一倍,此外,1930年后由于政府用黄金替代白银征收进口税,这样,就使政府从国际市场银价波动中解救出来,减少了中国的贸易逆差,并使中国以外国的投资者更有吸引力。于是就出现了相对的稳定感。 对于欧洲列强来说,1925年的洛迦诺公约维持了各国的相对稳定,但是,在德国和日本,对于战后的国际合作体系出现了不信任的因素,也就是说国内出现了改革派,也就是说如在德国,1919年的凡尔赛公约,德国人不满,强烈要求修约,这部人叫改革派,而日本在中国发展有欣欣向荣之感时,日本觉得,应该把国家的发展和某种程度的控制中国联系在一起,这一过程出现于19世纪末,日本的几代人都认为这种控制是必要的。一方面他们认为中国是他们潜在的敌人,另一方面,在地理和经济考虑,反映了一个缺乏自然资源和完全依赖货物的主要供应者,同时做为日本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市场他有必要控制。第三个因到是日本人认为在心理上和文化上,作为一个成功的改革者有义务也有必要来领导其邻国,特别是中国,来走向相似的道路。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因素,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国内的与国外的事务,强硬的外交政策只不过是国内政治的反映。 当此之时,中国在加大力度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在东北也是如此,于是中日在满洲的冲突就成了一场恢复并维护国家主权的农业为主的社会之间的力量的抗衡。 好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吧,也就是说在30年代初的中国,形势比欧洲要好,在外国资本主义疲于应付之时,中国的经济得到发展,而政治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但是一场危机就要到来了。众联教育与大家一起重温历史。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江苏周学平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

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亚洲经济数据库

CEIC 亚洲经济数据库 亚洲经济数据库现包括亚洲17 个国家超过250,000 条资料,并归纳于17 个界别内(见数据库覆盖范围)。数据频分为日、周、月、季、半年及年度,为了提供更具时效时间序列分析,其中大部份为月度数,而历史资料更可追溯至15 年以上。它不但是亚洲区最全面宏观经济数据库,而且还是数据可操作性及数据质控最为严紧经济数据库。同时,我们还不断地在扩展数据库内容和延伸历史数据以迎合日益复杂数量经济分析需要。 ●及时性 各数据更新均紧贴着它们发布时间,而数据更新来源更超过300 多个数据源,包括:新闻发布稿、官方统计刊物、及分析报告等。再者,我们更直接和若 干编制、公布数据单位建立数据引用安排,这更使我们能以第一时间取得其完 整数据于第一时间发送给客户们。 ●权威性及可靠性 各数据采用及更新均经过我们专业分析员审查及经过数据录入后质量检定,以确保录入数据真确性和完整性;当对资料有疑问时,分析员们更会尽全 力去求证它原因,并且还会得到数据编制、公布单位确认和相关解释,从而 为分析员们提供数据背后解说。也因这认真和规范化数据检用态度和方法使 广大专业客户们对环亚发放资料真确性深信不疑。 ●数据库覆盖范围 覆盖界别覆盖国家和地区 ?国民账户?孟加拉国国国 ?生产及生产力?中国 ?工业销售、订单、库存及付运?中国香港 ?建筑及物业?印度尼西亚 ?国家财政及债务?韩国 ?人力市场及人口?斯里兰卡

?消费、贸易及住户调查?马来西亚 ?通货膨胀?菲律宾 ?国际贸易及收支?巴基斯坦 ?货币与金融?新加坡 ?利率及汇率?台湾 ?投资?泰国 ?价格?日本 ?旅游?越南 ?商业及经济调查?印度 ?交通运输及通讯?柬埔寨 ?金融、保险及资本市场 ●CEIC 中国数据库 CEIC 中国数据库收集超过120,000 条经济及行业数据列,其经济数据更包括国家、省份及城市资料。另外,此数据库更覆盖在16 个主要行业之数据,其分类 更细达至150 个小行业。行业资料主要来自各个工业协会,包括主要行业及公 司之财务及营运资料。 ●其它经济数据库 为了让分析员们能取得其它国家经济资料作为参考,及采用到更为时频日 度财经数据,我们更提供两个参考性数据库,为非亚洲国家经济数据库及日度 ●财经数据库。 1. 非亚洲经济数据库覆盖国家 2.日度财经数据库覆盖界别 ?美国?存款利率 ?墨西哥?外汇市场及汇率 ?巴西?远期利率 ?英国?政府债券及其它衍生工具 ?德国?同业拆借利率 ?意大利?货市市场运作

论中国经济掘起与对世界经济之影响

论中国经济崛起与对世界经济之影响 奥运开幕和国庆阅兵都是让世人惊羡及国人震奋的场景,但真正值得中国人骄傲并且确定中国在世界舞台再度崛起的是,外汇存底超越两兆而位列全球之冠,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债权人,而且超越日本和德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更重要的是,近年来面对全球经济恐慌与萎缩,中国的经济仍然以近两位数之快速成长,带领着全球步出了这次经济崩溃的危机,这的确是惊人的成就。 中国掘起自然引起不少有心人的妒忌。而令已经是陳腔濫调的“黃禍论”與“中国威脅论” ,再度死灰復燃,演变成“中国经济威脅论”。其主要论调是全球之资源及财 富有限。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必然会依赖侵占或掠夺其它地方的资源及财富。进而影响或剝夺其它地方经济成长的机会。这种似是而非的立论,不但严重损坏了中国的形象。更进一步促使不少国家正考虑立法以抵制和中国正常的经济贸易与交流。这种恶性发展,是我们必须彻底防范及杜绝的。 其实这个论调基本的立论是全球之资源及财富有限,严格说來只適用於原始社會。并且真正有限的只是全球之资源,自從人类发展出耕作技术之後,就可以利用资源而创造及累积财富。不过其速度非常缓慢,而不易察觉。全球生产总值从公元元年到 1000年不过增加了15%,根本可以视为常数。是以一个人或国家要想累积财富,必须得侵占或掠夺其它人或地方的资源及财富。所以说为富不仁和无商不奸,在当年的确是有其道理。 隨著人类的进步,发展出制造技术。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後帶动起科技和金融创新,以及国際贸易和资金交流的趋勢,人类得以快速的创造及累积财富。个人或国家完全没有必要,使用侵占或掠夺他人或地方的资源及财富的方式,来达到迅速累积财富的目的。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 … A(上升 B(下降… 国际经济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第 A 卷) …C(不变 D(无法确定考试专业班级国贸09级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 120 分钟…10. 如果X、Y商品的价格上升同样的幅度,则名义工资和劳动力在两部门之间的分配情况…考试学期 2011年上学期考试类型考试命题教师应当是( )。…A.名义工资上升,劳动力从X流向Y B.名义工资上升,劳动力从Y流向X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C.名义工资上升,劳动力的分配不变 D.名义工资下降,劳动力的分配不变…11. 重叠需求贸易理论从需求的角度对产业内贸易加以概括和解释,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分值20 20 15 25 8 12 … 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计20分) 专A.林德 B.门格尔…学1. 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阶段不包括( )。业 C.松巴特 D.克鲁格曼…号A.重商主义 B.古典的自由贸易理论…姓12. 下列贸易理论与规模经济无关的是( )。 C.现代国际经济理论 D.重 农主义密名A.重叠需求理论B.产品差异理论 2.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是( )。…不C.新贸易理论D.相互倾销理论 A.一国的资源配置问题 B.两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准13.在垄断竞争模 型之中( )。…超C.地区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D.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级A.如果两国拥有相同的总体资本-劳动比例,它们间就不会发生贸易…过3. 属于“贸易三角”构成部分的几何图形是( )。 B.贸易导致了商品品种的增多和规模经济效应的扩大,进而可以带来收益密…, 国际比价线 ,提供曲线 C.从长期看,厂商可以获利…封, 生产可能性边界 ,相互需求曲线 D.要素禀赋并不能决定产业间贸易的发生封线4. 斯密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同时还提出了 ( )。~…14.企业

浅析亚洲经济共同体发展前景

浅析亚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前景 (王小飞) (河南大学2010级经济学实验班,开封,河南,475004) 摘要:亚洲共同体(又称东亚共同体),是地理邻近的东亚各国希望通过长期的相互合作和一体化进程而形成一个紧密整体。它建立在共同利益和地区认同的基础上,并非一个排他性的集团,也不针对任何区域外国家。实现亚洲共同体的前提是实现亚洲经济更为重要的是东亚经济的一体化。近年来,构筑“亚洲经济共同体”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预想中的亚洲经济共同体将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和东盟,届时这个共同体的总人口将占到世界人口的一半,贸易规模将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外汇储备规模则会超过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构筑亚洲经济共同体是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现实情况看,构筑亚洲经济共同体已经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也存在着不少局限。本文将浅谈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未来前景。 关键词:亚洲经济一体化,中日经济发展,开放市场贸易,共同利益,前景展望 0 引言 亚洲经济一体化(东亚经济一体化),是顺应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直接反映和客观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升级的。由于世界各国在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达到完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还需要较长的发展过程。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一些地理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为谋求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建立起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或国家集团。从1956年成立的欧共体到20世纪90年代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与亚太经合组织的诞生,充分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伴生物。因此地理位置相近毗连的东亚合作成为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先天优势和前提条件。东亚在文化上也有着相似或者相通的地方,这种文化的近似是东亚合作顺利展开的基础。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的共同利益点较多,这是东亚合作的主要动力。综合国内外局势,中国作为亚洲第一发展中大国,必定不能脱离亚洲经济共同体发展的核心。中日关系也必将对亚洲经济一体化发展起着核心推动作用,两国积极参与其中也是符合亚洲各国共同利益,促进亚洲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1 构建亚洲经济共同体的优势条件 1.1区域合作趋势的加强 首先,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趋势看,未来的一段时期,区域经济一体化无论在广度、深度、影响力以及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等方面,都势必形成更加浩荡的潮流。 最近几年来各国对于以亚洲作为整体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仅正在形成共识,而且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一些国家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实质性的推动。例如,2002年1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问菲律宾,正式提议与东盟建立全面经济联盟,包括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议等。当年5月,阿罗约总统访问日本,明确表示支持建立亚洲经济共同体的倡议。2002年4月,以推动亚洲全面合作为宗旨的博鳌亚洲论坛正式成立。2002年11月,印度迈索尔大学的学者发表《区域贸易安排:亚洲次区域经济合2003年7月初,日

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探讨

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探讨 摘要: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失衡有相当大的联系。在当今,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影响看似已经过去了,人们开始讨论金融危机后的 经济市场新秩序,但世界经济危机仍然给我们留下了难以摆脱的负面影响。而在 这影响下,我国经济应如何来进行应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笔者探讨 了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失衡;世界经济危机;应对策略 世界经济在几十年内的发展过程后,正经历着一次大的波浪式调整。国外的 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都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大宗商品价格浮动, 国内受房地产和信贷调控,经济逐渐呈现越来越不稳定的趋态。而在如此恶劣大 环境中,中国本国经济想要持续走高一定会面临一些危机与挑战。所以,笔者对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世界经济现状及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现状分析 尽管距离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11年,但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 影响仍处于低迷态势。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投资格局逐渐变小、货币利率风 险以及政治摩擦等问题依然在持续发生,这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来说都是不小 的考验。而近几年,国际投资增速放缓,世界经济的发展原动力逐渐弱化。从2010年开始,国际总贸易增长已经开始呈现下降趋态,且持续到现今。这都代表 着国际投资贸易正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创严重。在此基础上,为了维护世界经济的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登上了国际舞台。之前的TPP和TTIP 均属于高规格的国际贸易规则,但随着美国特朗普的上任,原本的国际贸易规则 发生了改变,导致现存的国际贸易中存在一种非理性的价值规范。而在如今这种 世界经济情况下,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无疑会给相关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打击, 从而影响世界总体经济贸易的发展。除此之外,在国际投资方面,世界经济的增 长率也在不断下滑,其中新兴的经济贸易体下滑最为严重。从2000年至今,新 兴国家不断发现资本净流现象。其中,中国的资本净流现象最为严重。在2008 年之前,对于新兴的国际投资市场,其投资和融资的数量暂且较大,这个数据在2010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值。但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净资本逐年减少,其中资本 净流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甚至金额达到了1万亿美元。 (二)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近些年,中国经济被世界经济半主动半被动地卷入其中,与全球经济不断的 进行融合。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被暴露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下。受世界 经济发展的约束,从而导致现今世界经济危机情况对中国经济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1、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 由于我国并没有完全开放资本市场,所以,导致国内金融相关的衍生物并没 有完全发展起来,与银行相关的衍生物非常有限。再加之我国在对金融走出去的 进程中还仍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世界经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有限。世界经 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股市走跌、外汇储备缩水等。美国大幅度调息,造成国际经济市场的动荡,也是中国在对世界经济走低的大环境下无法置身 事外的原因,收益下降,外汇资产严重缩水,严重冲击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1]。 2、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高考历史总练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高考历史总练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要紧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后来经济重心逐渐迁移,迁移的方向是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其中要紧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进展的三个阶段 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经济进展是不平衡的。可分为: 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是南北经济从同步进展进而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首次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因地理条件合适,黄河中下游地区首先过渡到奴隶社会。战国秦汉时期,北方经济高度进展。东汉、三国、西晋时期呈现出北方经济衰退和南方经济进展的特点。但曹魏统一北方后,经济得到进展,北方经济力量仍超过南方,因此西晋得以统一南方。 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特点是全国经济重心第一次在北方失而复得,并开始逐渐南移。经济进展从北方和南方差不多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不可逆转之势。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十六国混战,使经济重心第一次因经济衰退而消逝。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采取均田制、租调制等措施后才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北魏后来分裂为东西魏,又演变为北齐和北周。西魏和北周进行过一系列改革,经济进展后,北周统一北方,从而使北方经济实力接着维持超过南方的局面,恢复了经济重心的地位。南朝时,南方经济因局势相对稳定得到进展,并差不多上赶上北魏,长江流域成为新的经济重心,南北呈抗衡局面。但北方至隋统一前,北方再度成为全国经济重心,隋朝也得以统一全国。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不仅恢复还有新进展,同时长江流域农业也获得特别快进展,南北方经济处于高度进展时期。但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又呈现出南移的趋势。 第三阶段,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的阶段。由于社会和自然的缘故,这一时期之初,北方经济接着凋敝,而南方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却更快进展,终于赶上北方,并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进程,并不断巩固。其中,五代时南方经济的进展,南宋时期南方商品经济的进展和海外贸易的进展,元朝为实现南粮北调而开辟漕运和海运,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的进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这种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的反映。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缘故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现状及未来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现状及未来 ——专访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者主罗伯特·希勒 林永青:首先,感谢您接受《腾云》杂志和价值中国网的联合采访。去年您在媒体提到,“中国的经济奇迹是一个鼓励人们做出现实的伟大故事”。很多年前伦敦政经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表示过类似的看法:“历史事件往往不是智慧或能力,而是偶然的瞬间。一些历史上大的事件只是一些随机产物。比如,如果足够多的人相信西方的没落,西方就没落了。”您如何比较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历史故事”呢? 希勒:中国书写的是复兴的故事。我不是一个中国历史学家,你让我比较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历史启示,我能力有限,只能简单阐明我的想法。我只是知道中国近代,有一段几百年的磨难。但是我也知道,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一直在世界拥有领先的地位。就是回到中国清朝中期的时候,相比欧洲,中国也有一个鼓舞人心的时期,我不认为当时的欧洲同样具备。 而在最近几年,我认为,一个伟大的文明复苏的思想是中国发展的根本性的动力。中国人把它看作是正在发生的历险。但(这种经济发展)对于欧洲和美国,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故事了,这样的历史在那里的人们身上上演过。在中国,人们亲身感受到他们同中国崛起的关联性和与责任感。而在我看来,对于美国来说,这样的故事发生在200年前,今天的美国人不再具有共同为国家发展做出牺牲的意愿。所以储蓄率在今天的中国非常高,而在美国非常低。我听到了很多说法,其中一个是中国人的历史时刻感。中国人为自己承担的义务作出贡献。 林永青:您能谈谈美国或西方的未来发展趋势吗?西方世界会衰落吗? 希勒:历史表明,每一种文明都是来来去去,但目前我没有看到西方有任何危机的迹象。在二战以后,美国有特别的优势:它未受战争破坏。此外,也许因为美国是一个更大的经济体,自二战之后美国政府比当时的其他欧洲国家更愿意支持科研。所以美国在那一段时间一直存在优势。 然而,今天,正如你游历世界各地时所看到的,现在人们意识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各国的经济也都开始腾飞。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诺贝尔奖得主来自美国和欧洲。诺贝尔奖曾经被欧洲人垄断,但随后渐渐转移到美国人头上。现在,我觉得诺贝尔奖可能已经转移到更多的国家。这样的情况与当时可用于研究的资源密不可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高等教育比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更为普遍和盛行。这一现象今天已经改变了,美国的独特性将被削弱。但我不认为这对美国人是一件坏事,世界各地教育经济的腾飞是令所有人兴奋的。 林永青:我在报纸上看到您建议,“中国政府应该做一个长远规划,以避免富人与穷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2012年3月,奥巴马签署的《就业法案》(JOBS ACT)就与社会化创业融资(众融)、与创造就业机会都息息相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马上就将通过JOBS法案的第三修改案。在过去,只有合作投资者可以进行网上投资,而第三修正案将允许每一个普通人可以在网上投资、获利。人们普遍认为,众融将开启”资本民主化“的道路。创新金融工具,正是您的研究重点。能否对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众融、P2P网贷,或其它新兴金融模式做出评论?

中国与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亚洲地区、非洲地区以及拉丁美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当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需要慎重考虑,充分认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我国所造成的利害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到目前为止,我国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有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曼谷协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上海合作组织等。[1]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发展空间。?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尚未取得明确而一致的说法,因为区域一体化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复杂,而且随着世界经济的演变,区域一体化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浅析它的定义。区域一体化是指特定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了获得共同利益,在自愿的前提下通过谈判(或协商)建立某种制度性(或非制度性)合作机制,发挥各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实行经济的联合与融合,达到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内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统一,最终形成从分立的经济到一个统一的经济的过程或状态。[2][3]? 二、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参与区域一体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应用而生,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亚洲经济的发展,甚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世界大部分国家在采取积极措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又积极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既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地缘条件加快自身的发展,也是为了更有效地参与世界经济竞争。[4]中国也只有融入经济一体化之中,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提高自己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 (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有了迅猛的发展与进步,综合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与影响力越来越显着。在东亚乃至亚洲,中国历来是具有强大力量与影响力的国家,区域合作没有中国的参与,就会名不副实。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参与区域合作、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作用名正言顺。? (三)中国成为最大的“世界工厂”,并且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市场? 到2008年中国的进出口规模已经达到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已经居世界第三位,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正在成为亚洲最大的投资市场。到2008年底,我国累计吸收的外资达到了8700多亿美元,连续17年位列发展中国家第一位。随着中国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的转变,中国市场的规模与吸引力会越来越大,中国市场越来越具有世界性。这给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条件。? (三)中国稳定区域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东亚经济带来沉重打击。而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加入WTO所提供的广阔市场前景为东亚经济的复苏带来了希望和挑战。东盟各国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必须加强同中国的合作。面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提出经济增长保八的目标,及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前所未有地实施4万亿人民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而且,中国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危机。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世界银行等多边开发机构的危机救援活动,购买它们发行的债券,帮助它们扩大支持世界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出口的融资规模。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区域经济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