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脑梗塞的针灸穴位治疗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病患者逐年增长,常见的有脑梗塞、脑血栓,年龄大都在中老人群中且越来越年轻化。
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涡斜,是造成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严重者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偏瘫是心脑血管病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脑部功能,使患者出现身体一侧偏瘫,发病机制是脑部血管由于受到压力高或血脂稠等因素影响,血液流动限制,脑部缺血时间长导致脑组织受伤害,结果患者留下严重后遗症,肢体活动受限,影响生活质量,自理能力差,患者经西医治疗后,肢体活动自主能力较差,所以临床中常用中医针灸治疗,帮助患者恢复部分能力,。
一、针灸选穴原则选穴原则分为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及经验选穴原则,近部选穴是在偏瘫肢体周围进行选穴,例如面部偏瘫选择迎香、人中、地仓等,体现了“经络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远部选穴是在经络循行路线上选择可以治疗本病的腧穴,例如足阳明经循行路线上的梁丘、足三里等,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辩证选穴是根据患者病因病机的特点进行选穴,根据患者病程进行选穴治疗。
偏瘫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在八纲辩证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分为中经络、中脏腑及恢复期,中经络没有神志上的改变,只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涡斜为主,中脏腑主要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中风多因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导致的脏腑功能失司,风痰夹瘀上扰头脑;病位在脑,与心肝肾有关,病机为风火痰气血。
二、针灸治疗头部穴位选择百会、四神聪、前顶、后顶、风池,运用醒脑开窍针法可以帮助患者开窍醒神;面部穴位:太阳、迎香、颧髎、地仓、颊车、人中,主要治疗患者口眼涡斜、流涎、面瘫等症状,通过刺激患者面部穴位,使面部经络疏通;上肢穴位:八风、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肩井、臂臑,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患者肢体活动,缓解患者活动受限的症状;腹部穴位:天枢、上脘、气海、关元,大部分为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中医治疗痿证独取阳明经,患者卧床时间久,腹部穴位可以缓解便秘情况,气海和关元治疗患者尿失禁或癃闭等病症;下肢穴位: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昆仑、申脉、太溪、照海、三阴交、阳陵泉;其中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有助于下肢能力恢复。
分期针刺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研究

分期针刺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研究王海娟【摘要】目的评价分期针刺对脑梗死偏瘫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分期针刺,B组采用常规针刺.常规针刺: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分期针刺:软瘫期在常规针刺取穴基础上加内关(双侧)、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痉挛期在常规针刺取穴基础上加天井、阳池、居髎、委中、丘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所有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前后NFI评分、ADL评分及总的临床疗效评定,评价各组疗效.结果总的临床疗效、NFI评分、ADL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分期针刺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3(028)008【总页数】3页(P1636-1638)【关键词】脑梗死;偏瘫;分期针刺【作者】王海娟【作者单位】山西省孝义市中医院,孝义032300【正文语种】中文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属中医“中风”范畴,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后局灶性脑缺血坏死所致,其致残率极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脑梗死依病程进展分为软瘫期和痉挛期[1],本研究旨在评价分期针刺对偏瘫患者的疗效。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山西省孝义市中医院内科病房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患者,共6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均为3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标准1.2.1 中医诊断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①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眼歪斜;②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③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④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⑤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亦可确诊。
浅谈针灸治疗中风病

浅谈针灸治疗中风病【关键词】针灸治疗;中风病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6.5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1665-02针对一般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缺陷与不足,临床采用针灸,火针,水针及按摩能使脑血栓得到改善甚至痊愈。
针灸治疗急性脑出血、脑梗塞、脑外伤,脑萎缩等效果都非常明显。
作为偏瘫康复首选当属物理疗法,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
进行针灸之后,微循环血流量会显著增多,因此用头针治疗早期脑血栓不仅可以治疗脑休克,还能激发肢体的自我恢复能力。
所以,早期使用头针,体针和药物同时使用,效果非常显著,痊愈后致残率低。
1 针灸介入中风病的时间出血性中风,俗称脑溢血是常见的中风,而脑溢血中高血压导致的脑小动脉破裂出血则是概率最高的。
根据数据可知,高血压患者中会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发生脑溢血。
而在急性脑血管病中,脑溢血具有发病急、发展速度快以及损伤程度大的特点,极易造成患者的伤残甚至死亡。
此外,其他脑溢血的诱因还有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
采取针灸治疗脑溢血时,可以在患者的内关、三阴交以及患处肢体进行针灸,以平补平泄为原则,选择疏密波进行电针治疗,留针半小时,针刺太冲穴以平肝潜阳。
笔者没有贸然采用针刺水沟穴的原因是,其促进脑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十分明显,刺激性过强。
此外,若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保持正常3-7天后,对患者进行针灸辅助治疗,可以发现患者的血压波动的情况明显减少。
综上,使用针灸法早期介入治疗脑出血时,医师应当对患者血压变化的情况进行密切监控,同时为了保证针灸的效果,应当待患者的病情稳定3天以上再行针灸的早期介入治疗。
缺血性中风,也成脑血栓形成、脑梗塞,也是中风病的一种,形成此病最为常见的原因就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死亡的案例很多。
脑栓塞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脑栓塞,主要是由于异物入侵血液循环之中,在血液循环的过程中阻塞脑动脉,造成供血区的脑组织因为缺血、缺氧而产生脑梗死。
中风病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诊疗方案定义: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一、诊断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参照2005 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施治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1)肝阳上亢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钩藤12g (后下),石决明15g (先煎),黄芩9g,梔子9g,川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9g,茯神9g。
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20g,减梔子、黄芩。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 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芩、梔子加丹参12g,桃仁9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中成药:①镇脑平肝丸(本院制剂,药物组成:天麻、钩藤、僵蚕、半夏、全蝎、红花、白附子等),每次6g,每日三次(2)风痰阻络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针灸治疗中风

针灸治疗中风(041600)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中风即脑梗塞、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疾病,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的特点。
西医学的发展使中风病的诊断和抢救水平明显提高,降低了患病死亡率,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语言及认知等功能障碍,特别是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能力,成为中风病康复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西医学目前仍没有成熟的治疗手段,只能在所谓的中风病康复阶段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子,用中医针灸来来弥补治疗的不足。
首先说说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机理。
自从CT检查广泛应用以来,为临床判断中风病变性质、部位、程度及预后提供了有利手段,同时也为针灸治疗中风的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统计学分析中风患者CT显示病灶大、受损重、占位明显、脑室受压者,受损脑细胞功能恢复及功能代偿能力差,其针刺疗效欠佳,反之针刺效果较好。
血液粘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是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引起脑局部组织坏死是目前普遍认为导致中风病的主要原因。
有学者实验证明针刺治疗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其中以全血比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还原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改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随着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瘫痪肢体逐渐恢复。
在头部顶颞前、后斜线,顶旁一、二线,颞前线做针刺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观察,表明头皮针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有明显改善作用,而对出血性中风偏瘫改善不明显。
证明针刺有疏通经脉、调理气血的作用,改善机体“内结血瘀”的病理状态,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
脑血流图是一种反映头部搏动性血液状态的方法,它能客观判断血管的弹性、紧张度以及外周阻力等,是临床作为测定脑血管机能的手段之一。
近年来绝大多数研究表明:针刺能使中风患者病灶侧波幅低增高、脑血液循环改善。
说明针刺能改善脑动脉的弹性,使其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改善了脑部供血和病灶周围脑细胞缺血缺氧状况,促进了中风病人的康复。
温针灸治疗中风病失眠宋华林

温针灸治疗中风病失眠宋华林发布时间:2023-07-10T12:52:19.524Z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7期作者:宋华林[导读] 中风也被称为脑卒中,其范围涵盖了脑梗死叙永县中医医院四川泸州 646400中风也被称为脑卒中,其范围涵盖了脑梗死、脑出血,是一种因为人体脑组织的血管出现阻塞或者是破裂等现象而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之中中风的发生率比较高,同时随着当前我国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中风的影响更加突出。
而失眠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现阶段尚没有对这一情况能够形成良好效果的治疗方法。
不过中医针灸在近些年来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对中风后失眠的治疗也具有西药不可取代的优势。
1 中风后失眠的认识中风病在现代医学之中被称为脑卒中,当相关病人发病之后可能会导致脑组织的损伤,从而造成肢体障碍、语言障碍和认知障碍等现象,这些现象将会对病人本身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
中风后失眠也是相关疾病常见的后遗症和并发症现象,在症状表现方面,病人通常表现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等情况,而长期的失眠也会诱发各类精神心理障碍现象,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将造成严重的降低。
在目前,人们对中风后失眠的具体原因还没有形成全面的认识,通常认为是因为在发生中风之后,人体的脑组织会受到损伤,从而影响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的功能,而这一系统又是调节人体内分泌的关键一环,如果其受到影响则会让人体的内分泌失调,从而会引发失眠现象。
而基于这一认识,在当前的西医治疗过程中,一般会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帮助病人在短时间之内入睡,改善失眠状况。
不过这些药物使用之后可能形成依赖,同时也容易导致记忆力减退、日间精神不振等不良反应,所以不建议长期使用。
而中医认为中风后失眠与人体的肝、脾、肾等脏器之间关系密切,中风患者一般是中老年人,这些群体素体亏虚,或者因为存在各类基础疾病与中风共同作用,导致其阴精长期损耗,肾精不足,肾水不能对心火形成抑制作用。
深刺睛明穴治疗中风急性期疗效观察

深刺睛明穴治疗中风急性期疗效观察摘要运用深刺睛明穴治疗中风120例,与应用日本产冬菱克栓酶治疗100例作对照观察,两组均在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临床观察。
结果:在脑水肿消退、下肢肌力及肌张力恢复情况方面,两组疗效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治疗1次后即刻疗效出现的时间,昏迷、嗜睡恢复情况和远期疗效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主题词中风/针灸疗法穴,睛明刺法自1995年以来,笔者在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深刺睛明穴治疗中风急性期120例,同时设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加用日本产冬菱克栓酶(DF-521)对照组100例对比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220例,均经CT确诊,符合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1],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120例,男65例,女55例;年龄28~72岁;发病时间均在3日以内。
脑血栓形成108例,脑栓塞12例。
对照组100例,男51例,女49例;年龄30~78岁。
脑血栓形成91例,脑栓塞9例。
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配合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方法,即以甘露醇、血塞通、ATP、CoA静脉点滴,每日1次,出现合并症者对症处理。
治疗组加用深刺睛明穴之法,即严格消毒后,以左手按压眼球固定于外侧,注意避开局部小动脉,选准睛明穴,选用直径0.35mm,长50mm的毫针,直刺25mm或至眼眶底,不提插,不捻转,留针1小时。
进针后1分钟开始观察患肢活动情况,嘱患者抬高患侧下肢,一次抬高达到90度或较前抬高60度者可带针下地活动,以试是否能行走。
取针采用三步法,即先取出针体的1/3,按压进针局部1分钟,再取出针体的1/3,按压进针的局部1分钟,然后全部取出针体,按压局部3分钟,以防止出血。
每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1疗程后统计疗效。
对照组加用日本产DF-521,隔日1次。
第1天用DF-52110U加入0.9%NS100ml,1小时滴完,第3天、第5天分别用DF-5215U加入0.9%NS100ml,1小时滴完,共滴3次。
脑梗塞偏瘫治疗方法 中医偏方有奇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脑梗塞偏瘫治疗方法中医偏方有奇效
导语:脑梗塞是一种常发于老年人身上的一种疾病,也就是俗称的“中风”,主要是由脑补供血出现障碍引起的。
脑梗塞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很大的影响,
脑梗塞是一种常发于老年人身上的一种疾病,也就是俗称的“中风”,主要是由脑补供血出现障碍引起的。
脑梗塞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很大的影响,及时是治疗之后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后遗症,例如:偏瘫。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疗脑梗塞偏瘫呢?
一:三味粟米粥
1:取荆芥穗、薄荷叶各50克,豆豉150克,水煎取汁,去渣后入粟米(色白者佳)150克,酌加清水共煨粥。
每日1次,空腹服。
适用于脑梗塞后言语蹇涩、精神昏愦者。
二:羊脂葱白粥
1:取葱白、姜汁、花椒、豆豉、粳米各10克,羊脂油适量,加水共煨粥。
每日1次,连服10日。
用于预防偏瘫。
三:豆淋酒
1:取小黑豆适量炒焦,冲入热黄酒50毫升。
趁热服。
服后温覆取微汗。
用治脑梗塞后遗症以及产后脑梗塞、四肢麻木等。
四:蚯蚓散
1:取活蚯蚓60克置新瓦上,文火焙干研末后装入胶囊。
日服2次,每服2粒。
适用于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偏瘫者。
五:针灸
1:口眼歪斜是脑梗塞偏瘫患者的常见症状,应多按摩面部并做嘴、脸、眼部运动,配合针灸颊车、地仓、迎香、四白等穴位效果更好。
六:天麻焖鸡块
1:母鸡1只(约重1500克),天麻15克,水发冬菇50克,鸡汤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中风的针灸治疗
❖ 中风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
仅有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为主症的疾病。
❖ 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属中风范畴。
❖ 出血性中风—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缺血性中风— 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梗塞)
❖ 小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包括TIA发作。
• 病因病机简述
• 中风的产生原因及机理复杂,多为风、火、痰、瘀、虚所致。且与心、
肝、肾三脏失调有关。
• 肝主风,肾主水,心主火,脾主湿,气血经络易瘀,五脏易虚。
• 中风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亦称“卒中”。又称“大厥”,“薄厥”,“偏
枯”,“风痱”。
• 作为病因,《金匮要略》认为“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根据病位深
浅和病症轻重表现不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邪在于络,肌肤不
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
言口吐涎。”
• 唐宋以前多以外风是论。唐宋以后逐渐认识到急性脑血管病为内风所
致,称为“类中风”,以区别外风。多以风、火、痰、虚论。清代王清
任中风则以血瘀而论。
中脏腑-病情急重 ,病位深。
• 闭证 :卒然昏倒,意识障碍,半身不遂。
• ——阳闭:属阳症。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颜面潮红,躁动不宁,
舌苔黄腻,脉弦滑等。用药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 ——阴闭:属阴症。兼见口噤不开,两手紧握,肢体强痉,静而不言。
用药苏合香丸 。
• 脱证:属阴阳离决。兼见面色苍白,瞳孔散大,四肢厥冷 ,手撒口
开,二便失禁,汗出如油,舌苔白滑,脉沉细缓。用药参附汤加生脉
饮。
中经络型-病情较轻,病位较浅
• 无神志意识改变,表现为口眼歪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 ,视
物模糊等。
• 肝阳上亢:兼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烦躁、便秘、尿赤、
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 风痰阻络:兼头晕目眩,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弦滑 。痰热腑实
则腹满,便结。痰粘不爽,脉弦滑有力。
• 气血两虚:肢软无力,手足浮肿,面色萎黄,暗淡无华,心悸气短,
腰膝痠软,健忘,口干不欲饮。脉细无力,舌苔白,质淡。
• 血瘀气滞:半身不遂,言语不利 ,肢体疼痛。脉涩,舌质黯紫,舌
苔白。
针灸治疗
1、 中经络
治则 :醒神开窍 疏通经络
主穴:百会 人中 内关 极泉 尺泽 足三里
配穴: 肝阳上亢:太冲 太溪(复溜)百会放血
痰热腑实: 曲池 内庭 丰隆
风痰阻络: 丰隆 合谷
气虚血瘀: 气海 三阴交
口歪: 颊车 地仓
上肢不利 : 肩髃 合谷
下肢不利: 环跳 阳陵泉
尿失禁: 关元 阴陵泉 三阴交
2、中脏腑
治则 :醒神开窍 启闭固脱
主穴:百会 人中 内关
配穴: 闭证:十二井穴(放血)合谷 太冲
脱 证:关元(灸)气海 神阙(隔盐灸)
中风单症治疗
假性球麻痹:上神经元损伤,三主证:(言语困难、发声困难、进食
困难)。情感障碍,强哭强笑,表情淡漠。
咽反射存在,软腭反射消失。
取穴:百会 风池 风府 金津 玉液(放血)完骨 通里 照海
痰证:丰隆
肾虚:复溜
单纯偏瘫
取穴:上肢:极泉 肩髃 肩髎 曲池
外关 合谷。
下肢;环跳 髀关 伏兔 阳陵泉 太冲
肢端神经血管营养障碍:
局部火针点刺或放血
上肢:八邪
下肢:八风
患肢肌张力高
取穴:
上肢:尺泽 曲池 腕骨→劳宫
下肢:血海 太溪 阳陵泉→阴陵泉
足内翻:丘墟→照海
王乐亭经验
1.手足十二针
取穴:曲池 内关 合谷
足三里 阳陵泉 三阴交
适应证:中经络半身不遂
2.老十针
取穴:上脘 中脘 下脘 气海天枢 内关 足三里
适应证:脾肺不足半身不遂
3.手足十二透针
取穴:肩髃→臂臑 腋缝→胛缝
曲池→少海 外关→内关
合谷→劳宫 阳池→大陵
环跳→风市 阳关→ 曲泉
阳陵→阴陵 绝骨→三阴交
丘墟→ 申脉 太冲→涌泉
适应证:后遗症半身不遂。
后背五脏俞
取穴: 心俞 肝俞 脾俞 肺俞 肾俞 隔俞
适应证:气血亏虚半身不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