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骨科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知识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知识

阴阳五行理论在 诊断和治疗骨伤 疾病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理论在 预防和康复骨伤 疾病中的应用
脏腑经络理论与骨伤的关系
脏腑经络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认为人体由五脏六腑、经络等组成,相 互影响,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骨伤与脏腑的关系:骨伤可能影响脏腑功能,如骨折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影响脏腑功能。
骨伤与经络的关系:骨伤可能影响经络的通畅,如骨折可能导致经络阻塞,影 响气血运行。
中药现代化研究:如中药有 效成分的提取、药理研究等
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的现代 化研究:如电针、激光针灸等
现代医学技术的应用:如X光、 CT、MRI等在骨伤诊断中的应 用
中医骨伤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 叉研究:如与生物力学、材料
科学等的结合
中医骨伤科学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现代科技与中医骨伤科学的结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高中医骨伤科学的诊断 和治疗水平。
骨伤患者的日常保健与护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 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多吃 富含钙、磷、蛋白质等营 养物质的食物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 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增强 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
遵医嘱使用药物和理疗方 法,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 恢复
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1
添加章节标题
2
中医骨伤科学的历史与起源
中医骨伤科学的历史背景
早期中医骨伤科学主要依靠经 验积累,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 的治疗方法
中医骨伤科学在历史上经历了 多次发展和变革,逐渐形成了
现代中医骨伤科学体系
中医骨伤科学起源于古代中 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骨伤科学在中国医学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对现代医学的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

理疗
采用红外线、微波等理疗 手段,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缓解炎症。
针灸治疗
通过针刺穴位,调和气血 ,达到舒筋活络、消炎止 痛的目的。
局部封闭
对于疼痛剧烈、炎症明显 的患者,可采用局部封闭 治疗,即注射药物到疼痛 部位,快速缓解症状。
腱鞘囊肿非手术治疗方法探讨
手法治疗
中药熏洗
通过专业的手法按摩,促进囊肿消散,缓 解疼痛。
保守治疗无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如药物、理疗等),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神经功能损害
患者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表现,如肌肉萎缩、感觉异常等。
影响生活质量
患者的疼痛或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质量。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趋势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理论总结回顾
01
经典理论与流派
中医骨伤科学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为理论基础
组织工程技术在中医骨伤科的应用
组织工程技术为中医骨伤科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如通过 培养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等方法,促进骨折愈合和 缺损修复。
提高中医骨伤科临床水平途径探讨
1 2
加强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研究
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医骨伤科经典理论,加强基础 理论研究,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理论指 导。
慢性劳损性软组织疾病治疗策略
休息与制动
减少或避免引起劳损的动作或姿势, 使受损组织得到充分休息。
手法治疗
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缓解肌肉紧 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 退和组织修复。
药物治疗
使用中药外敷或内服,以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
功能锻炼
在疼痛可忍受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功 能锻炼,以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稳定 性。

中医骨伤科知识点总结下载

中医骨伤科知识点总结下载

中医骨伤科知识点总结下载一、中医骨伤科的概述中医骨伤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和治疗各种骨折、脱位、关节脱位、损伤等疾病。

它的治疗原则是以“通利”为主,意在恢复受损部位的血液循环、神经传导和关节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损伤和康复的目的。

二、骨伤科的病因分类1. 外伤性骨伤:主要包括各种骨折、脱位等损伤,是由外部外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所造成的。

2. 内伤性骨伤:主要包括骨质疏松、骨折不愈合、骨折迟发、骨溶解等疾病,是由内部因素所引起的。

三、中医骨伤科的病因病机1. 伤及经络:外伤后,可导致经络受损,影响气血运行,从而引发伤痛。

2. 痹阻不利:外伤后,气血失调,常引发痹痛,使患者关节运动受限。

3. 血瘀阻滞:外伤后,血液淤积在受损部位,形成瘀血,阻碍伤口愈合。

4. 骨伤不愈:外伤后,受伤部位的气血运行障碍,导致骨折不愈合或迟发。

四、骨伤科的诊断1. 望诊:观察患者的受伤部位,包括肿胀、瘀斑、变形等情况。

2. 闻诊:听取患者的伤口疼痛状况,以及关节的响声等。

3. 问诊:询问患者的外伤史、疼痛情况、运动情况等。

4. 切诊:通过手法检查受损部位的骨骼、经络情况,判断伤势的轻重。

五、骨伤科的治疗原则1. 通利气血:通过推拿、针灸、艾灸等手法,恢复受伤部位的气血运行。

2. 祛风除湿:外伤后,易引发风湿寒热,应祛除风湿、寒湿、瘀血等。

3. 固本培元:通过药物治疗、锻炼等手段,促进受损部位的愈合和康复。

4. 治疗特定病变: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针对不同疾病进行个体化治疗。

六、骨伤科的治疗方法1. 推拿:通过手法对受损部位进行按摩、拨叉、擦洗等来促进气血运行和祛风除湿。

2. 针灸:采用针灸手法对受损部位和相关穴位进行治疗,以恢复气血循环和调整人体生理功能。

3. 艾灸:采用艾条或艾炷对受损部位进行灸疗,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促进受伤处的康复。

4. 中药疗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针对性的中药进行治疗,以促进愈合和康复。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课件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课件

针灸治疗
了解针灸疗法在骨伤 科治疗中的独特作用 和效果。
推拿治疗
介绍推拿手法在骨伤 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和疗效。
拔罐治疗
探索中医古老拔罐疗 法在骨伤科领域的应 用和优势。
经典案例剖析
1
骨折及关节脱位的中医治疗
Hale Waihona Puke 通过经典案例分析,了解中医在骨折和关节脱位治疗中的独特方法。
2
腰痛的中医治疗
揭示中医对腰痛疾病的综合治疗策略和理论基础。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 PPT课件
这是一份关于中医骨伤科学基础的PPT课件,旨在探索中医在骨伤科领域的重 要性和治疗方法。
简介
中医对于骨伤科的重要性
了解中医在骨伤科领域的独特观点和治疗方法。
基本概念
介绍中医骨伤科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
骨伤科疾病的中医诊断
1 疼痛症状的中医诊断
通过中医诊断方法准确判断骨伤疾病中的疼 痛来源。
3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探索中医对颈椎病的病因分析和治疗方法。
常见骨伤科疾病的中医预防
1 颈椎病的预防
分享中医方法预防颈椎病的实用建议和日常护理。
2 肩周炎的预防
介绍中医对肩周炎预防的独到见解和养生方法。
3 腰痛的预防
探讨中医对腰痛的预防措施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结语
中西医结合是未来骨伤科疾病治疗的发展方向,推广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对 于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肿胀症状的中医诊断
利用中医诊断技术判断骨伤疾病中的肿胀程 度和原因。
3 活动受限症状的中医诊断
探讨中医对骨伤疾病中活动受限症状的诊断 和治疗方法。
4 体征及辅助检查
介绍骨伤科疾病中常见的体征和可行的辅助 检查方法。

骨科中医知识点总结

骨科中医知识点总结

骨科中医知识点总结一、骨科中医基本概念骨科中医是指利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治疗骨科疾病的一门临床医学专科。

骨科疾病主要包括骨折、脱位、骨筋膜炎、骨髓炎、骨质疏松症等。

中医治疗骨科疾病的基本思路是调整气血、活络疏通、加强脏腑功能,促进骨骼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二、骨科中医诊断1.舌诊:舌质暗红或有烧灼感、舌质发白或发青、舌面齿痕、苔黄厚腻等均与骨科疾病相关。

2.脉诊:脉沉迟或弦滑、脉数有力、脉弦细等均为骨科疾病的常见脉象。

3.问诊、望色把脉:通过患者主诉的症状、舌质、脉象以及面色、望色等客观表现综合分析,作为辅助诊断。

三、骨科中医治疗原则1. 理气活血:骨科疾病多由外伤、瘀血阻滞引起,因此常用理气、活血法。

如逍遥散加减、活络丸加减等中药治疗。

2. 祛风除湿:关节疼痛多与风湿湿热有关,因此中医骨科治疗常用祛风除湿的中药方剂,如桂枝加附子汤、败酱散、金匮肾气丸等。

3. 补益强壮:特别适用于骨质疏松症、骨折愈合较慢的患者,可采用补益强壮的中药方剂,如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

四、常见骨科疾病的中医治疗1. 骨折:骨折后常见气血不畅、肌肉萎缩,中医治疗常用逍遥散、归芍散等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

2. 椎间盘突出症:常用活血止痛的中药治疗,如活血化瘀汤、逍遥散等。

3. 骨质疏松症:用补益骨髓、强壮肌腱的中药治疗,如四物汤、秘制仙葫散等。

五、骨科中医治疗的注意事项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年龄、体质等个体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2. 骨科手法:中医骨科治疗中还常常结合推拿、拔罐、针灸等手法进行治疗。

3. 配合运动疗法:中医骨科还常常建议患者配合适量运动来促进气血运行,加速病情康复。

总之,骨科中医是一门具有独特治疗特点的临床医学专科,它注重治疗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法的应用,能够较好地满足一些患者对保守治疗的需求,对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好。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来不断改进。

中医骨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骨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骨科知识点总结一、中医骨科的基本理论1. 骨科病变的病因病机中医骨科认为骨病的发生与生活环境、情志变化、饮食习惯以及体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损伤、寒湿、气血不足、情志不畅、饮食失调等因素是导致骨病的重要病因。

此外,中医骨科还强调骨病与肝肾之虚有着密切的关系。

2. 骨科疾病的辨证施治在中医骨科中,根据病情表现进行辨证施治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辨证要点包括疼痛部位、疼痛性质、发病缘由、舌脉情况等。

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骨科在治疗上强调以调理气血、濡养筋骨、温通络脉为主要治疗方法。

3. 骨科疾病的预防中医骨科认为平时应注意保持体内气血的平衡,避免情志不畅、寒湿侵袭、过度劳累等因素对身体的伤害。

此外,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也是预防骨病的有效措施。

二、常见骨科疾病及治疗方法1. 骨折骨折是骨科常见的疾病,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医药内外治疗、针灸理疗、推拿按摩等。

其中,应用中药外敷、饮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或采用推拿按摩等方法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2. 关节疾病关节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常见的治疗方法有温通络脉、濡养筋骨的中药治疗、针灸、艾灸和拔罐等方式。

3. 颈椎病、腰椎病颈椎病和腰椎病是中老年人较常见的疾病,常规的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按摩、中药熏洗等。

4. 扭伤、骨折后的功能康复扭伤或骨折后的功能康复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医骨科认为应该根据病情实际情况,进行针灸治疗、适当的推拿按摩以及进行功能锻炼等方法。

5. 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老年人较常见的疾病,中医骨科认为应该从调整饮食、科学运动、中药调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疗。

三、中医骨科治疗的注意事项1. 注意环境调节中医骨科治疗时应特别注意环境的调节,尽量避免寒湿的侵袭,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保持室温适宜。

2. 饮食调理骨科疾病患者应避免食用荤腥之品,多食清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并平衡营养,增强体质。

3. 合理运动骨科病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合理进行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促进康复。

中医骨伤知识点总结

中医骨伤知识点总结

中医骨伤知识点总结一、中医骨伤学概述中医骨伤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人体遭受外伤后骨骺、骨干、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肌肉、血管、神经等)的受损、病理变化及其病因、病机、病理演变规律及相关的中医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骨伤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内经》、《黄帝内经》等古典医书中就有关于骨伤的记载。

在治骨伤方面,中医学家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

在丰富的理论基础上,中医骨伤学通过辨证施治,运用针灸、推拿、草药、外治法(如跌打损伤的外治法)等方法,对骨伤疾病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二、中医骨伤学的基本概念1. 骨伤的概念骨伤是指人体遭受外力作用或因病理因素导致骨骼及相关软组织(如肌肉、骨膜、关节等)发生病变、损伤的一种疾病。

2. 骨伤的分类按照受伤后的病理改变,骨伤可分为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不同类型。

3. 骨伤的病因常见的骨伤病因包括外伤、摔打、跌倒、扭伤等外因,也有内因如骨质疏松、骨髓炎、骨肿瘤等。

此外,在中医看来,情志失调也可造成气血不畅,导致骨伤发生。

4. 骨伤的临床表现骨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畸形等症状。

5. 骨伤的诊断中医骨伤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骨折部位、病因和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6. 骨伤的治疗中医治疗骨伤主要包括挽骨复位、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等方法。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针灸、推拿、热敷、外敷等。

三、中医骨伤学的理论基础1. 经络学说中医骨伤学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气血的调畅及病变的发生。

因此,在骨伤的治疗中,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可有效改善受伤部位的病理状态,促进愈合。

2. 气血学说根据中医的气血学说,气血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对身体的功能活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骨伤中,气血的调畅与否与伤损部位的康复密切相关。

因此,治疗骨伤时需要调和气血、促进气血运行的活动,以加速组织修复,促使骨折的愈合。

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

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

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概述: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中医学科,主要研究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骨伤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以及中医在骨伤科学领域的独特优势。

理论基础: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气血理论、经络理论、五脏六腑理论和阴阳平衡理论等。

1. 气血理论:在中医骨伤科学中,气血被视为维持骨伤康复的关键因素。

气的运行畅通与否,影响着骨骼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功能。

血液的循环状态,决定了损伤部位的修复速度和质量。

2. 经络理论:中医骨伤科学将重点放在经络的研究上。

经络相当于人体的一种能量通道,通过推拿、针灸等手段,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从而促进受伤部位的康复。

3. 五脏六腑理论: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器官系统,而这些器官的功能状态与骨伤密切相关。

通过调理五脏功能,可以促进骨伤的康复。

4. 阴阳平衡理论:中医骨伤科学注重阴阳平衡的调节。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它们两者的失衡直接影响着骨伤的康复。

通过采用中药治疗等手段,可以调节阴阳的平衡状态。

治疗原则:中医骨伤科学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祛病扶正、活血化瘀、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和调理全身状况等。

1. 祛病扶正:中医骨伤科学强调治疗的根本原则是“祛病扶正”,即既要消除病理因素,又要调节机体内环境,提高患者抵抗力。

2. 活血化瘀:中医骨伤科学注重活血化瘀,通过活血化瘀,可以促进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

3. 通经络:经络的通畅对于骨伤康复至关重要。

中医骨伤科学借助推拿、针灸等手段,通过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促进受伤部位的康复。

4. 促进新陈代谢:中医骨伤科学注重促进新陈代谢,通过饮食调理、中药治疗等方式,促进受伤部位的新陈代谢,加快康复进程。

5. 调理全身状况:在治疗骨伤的过程中,中医骨伤科学也注重调理患者的全身状况。

良好的心理状态、营养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锻炼,对骨伤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气血的病理变化
伤气
–1、气滞:由损伤而导致气的运行障碍,气机壅滞不通。 气滞在伤科中多见于胸胁腰背部屏伤或挫伤 临床表现:伤处胀闷疼痛,疼痛范围较广,走窜不定,
局部无明显肿胀,无明确压痛点。
2、气闭:突然发生的外伤造成气血紊乱,气为血壅,闭 塞不通。
常见于严重损伤的患者。 –临床表现:伤后出现一时性的昏厥、窒息,或不省人事, 或昏睡困顿。
苍白、四肢厥冷、二便失禁、脉微弱等。
– 5、气逆:损伤肝胃,气机上逆。临床表现:恶心呕 吐,嗳气频繁。
伤血
1、血瘀:伤科中多由于局部损伤出血所致。 临床表现:局部肿胀或有青紫、疼痛。痛如针刺,痛
点固定不移,是血瘀最突出的症状。 或可出现反复出血不止。还可出现面色晦暗、唇舌青
紫、脉细或涩等证候。 气滞血瘀常同时出现,而肿痛并见,唯有所偏胜,或
扰血份。 – 临床表现:局部红、肿、热、痛,全身发热或高热
昏迷,心烦口苦,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
– “气为血之帅”,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 推动; “血为气之母”,气的充盈需要血 的滋养。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临床上 常为气血损伤同时存在。表现为: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对立统一不是静止 的,而是在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动态中维持相 对平衡。如四季气候变化,冬季—夏季,阴消阳 长,夏季—冬季,阳消阴长。
(4)阴阳的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互 转化,物极必反,急性病转化为慢性病,热症转 为寒症等。
2、阴阳学说在骨伤科中的应用 (1)阴阳偏盛: 阳盛 骨折脱位、严重挫伤、血瘀生热
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
.
绪论
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作 为一门学科,必须具有自已理论,以及在理论指 导下的实践。中医骨伤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 历代医家在长期对骨伤科疾病的诊疗过程中,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不断地探索、总结,逐步形成了独特的、 适合中医骨伤科学科特点的一系列理论,这些理 论在骨伤科的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活血化瘀,佐以清凉血) 阴盛 陈旧性损伤,风寒湿邪痹阻,肢体
酸痛,阴雨天加重(温经活血、祛风通络) (2)阴阳偏衰: 阳虚 严重筋伤、骨折后期,肾阳亏虚
(温阳补肾) 阴虚 开放性损伤、失血过多,阴虚发热
(养阴清热)
(3)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 失血过多,气随血脱(大补元气) 阳损及阴 伤病日久,脾胃气虚,精血化生不
二、西医骨科理论
西医骨科是西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理论 来源于现代医学,包括骨科的解剖学、生理学、 病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外科手术学等。 现代中医骨伤科的发展过程中,逐渐采纳、吸收 了西医骨科学的一些先进知识和技术,“古为今 用,洋为中用”,已演化成为中西医结合较为紧 密的一门学科。
本讲座主要讨论中医伤科的基本理论。
现代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包含有中、西医两大 医学体系的理论
一、中医伤科理论
包括阴阳学说、气血理论、脏腑病机、筋骨病 机、经络学说等,这些理论来源于中医学的传统理 论,历代医家结合骨伤科实践进行整理、研究,发 展成为具有骨伤科特点的理论,这些理论在指导中 医中药治疗骨伤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医 骨伤科的特色之一。
足,肝肾阴虚(补益肝肾)
二、皮肉筋骨学说
–(一)生理: • “肉为墙”,皮肉是人体的外壁,可以保护人体、 免受外邪的侵犯。 • “骨为干”,骨胳具有支撑人体、承受重量、传递 力量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 “筋为刚”,“束骨而利关节”,筋的作用是连接 骨胳、活动关节。
–(二)病理: • 1、伤皮肉: –皮肉破损,出血感染。 • 2、伤筋: –(1)筋未断(筋急、筋挛、筋萎、)。 –(2)筋断裂。 –(3)筋出槽 • 3、伤骨: –(1)骨折。 –(2)脱位。 –(3)骨错缝
– “伤筋则动骨”,“骨折必伤筋”筋的 损伤可以影响骨的连接和功能活动。而骨 折的同时,局部的筋必然会受到损伤。
三、气血学说
(一)气血的生理功能 1、气
来源于: 肾之精气、吸入的空气、脾胃化生的 “水谷 精气” 运行方式:运脉管外,升降出入 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 2、血 来源于: 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 运行方式:运脉管内,周流不息 生理功能:血主濡之 3、气血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伤气重,或伤血重,以及先痛后肿,或先肿后痛等。
伤后血络破损、血溢脉外、局部瘀血积滞。
2.血虚 或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或因筋骨严重损伤,累及肝 肾,肝血肾精不充,都能导致血虚。
主要征候是:面色不华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手足 发麻、心烦失眠、爪甲色淡、唇舌淡白、脉细无力。
3、气虚:伤后全身和局部气的功能不足或衰退。 常见于:某些慢性损伤、严重损伤后期、体质虚弱和
老年患者等均可见到。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语声低弱,动则气短,肢体萎
软,脉虚无力。
4、气脱:损伤出血,气随血脱。 是气虚最严重的表现。常发生于开放性损伤失血过多、
头部外伤等严重损伤时。 临床表现:突然昏迷或醒后又昏迷,呼吸浅促、面色
伤科中还可表现为局部损伤处久延不愈,甚至血虚筋 挛、皮肤干燥、头发枯焦,或关节缺少滋养而僵硬、活动 不利。
血虚者可同时出现气虚征候。伤科中气血俱虚者表现 为损伤局部愈合缓慢,功能长期不能恢复等。
–3、血脱:损伤出血,血脱气散。 –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肢体厥冷,呼吸浅促,烦躁
不安,神志昏迷,二便失禁,脉微欲绝。 –4、血热:伤后积瘀化热或肝郁化火、邪毒感染,热
中医骨伤科基本理论
阴阳学说 皮肉筋骨学说 气血学说 脏腑学说 经络学说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古代哲学家 把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一些事物的对立双方概括为阴阳两种属 性,用于解释自然界各种事物变化的规律。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等,阴阳两方面既相互对立,但又 相互制约,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双方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 在的条件,一方的消失,另一方也不存在了。如人体的气与 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