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儿童科学文艺

儿童科学文艺的含义及特征科学文艺是指用艺术手法来描写科学、表现科学、普及科学的文艺作品的总称。
其中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的那一部分,便是儿童科学文艺。
儿童科学文艺用各种儿童文学形式来反映科学内容,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其主要阅读对象是青少年和儿童。
儿童科学文艺以介绍科学知识,展现科学的世界观,宣传科学的思想与方法为主要内容,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论文与科普读物。
它不采取理论论述、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等方法直接讲述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而是通过艺术的想像和构思,以生动可感的形象来表现蕴含科学知识的内容。
儿童科学文艺将严肃的科学和动人的文学、丰富的知识和美丽的童心和谐地融为一体,既给儿童以科学的启迪,又给儿童以艺术的享受,具有在审美中启智,又在启智中陶冶儿童性情的功效。
儿童科学文艺有多种类型,而各种类型的作品都有其自身的要求和特点,但它们又有着共同的特征。
一、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统一儿童科学文艺的科学性,是指儿童科学文艺以科学实验为依据,反映事物自身的特点,揭示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关系的规律的特性。
它介绍科学知识,向读者传播科学道理,使他们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认识人类征服自然、掌握科学的艰难过程和伟大力量,为他们叩开科学的大门、走进科学的殿堂做准备。
因此,儿童科学文艺涉及的科学知识要准确无误,严格的科学性成为儿童科学文艺最显著的特点。
即使是科幻小说,也需有科学依据的支撑。
由于科学本身的范围十分广泛,所以科学文艺所涉及的科学知识的范围也十分广泛,从小到大、从古到今、从天上到地下、从高山到海洋,包罗万象,这为儿童科学文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即使那些以表现社会生活为重点、注重思想意义的“软科幻派”的小说,也有离不开相应分量的科学内容的支持。
文学性是传播科学知识的良好手段,它帮助作者将科学本身的奇妙和动人之处生动、形象、富于情趣地展示在小读者面前,将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形象,将一些枯燥呆板的事物说得饶有情趣,将一些深奥难懂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让小读者在感受乐趣的同时获得知识,激发他们探求世界奥秘的兴致。
文学名人名言100句

文学名人名言100句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王弼2.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 ——高尔基3. "书籍是朋友,它们寂静地陪伴着我们。
" ——赫尔岑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5.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林则徐6. "书籍是生命的航标,使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 ——克雷格7. "当我没有任何书可读时,我感到犹如一个囚徒。
" ——蒙田8. "好书如挚友,陪伴我们度过人生的每个阶段。
" ——爱默生9. "文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罗曼·罗兰10. "透过文学,我们可以了解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和历史。
" ——雨果11. "文学给人人生以启迪,给心灵以慰藉。
" ——毛姆12. "文学是生活的镜子,可以反映出人类的思想和情感。
" ——屠格涅夫13. "文学是真理的表达,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 ——雷蒙·卡佛14. "文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更加富有内涵。
" ——奥斯特洛夫斯基15. "文学让我们变得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
" ——纪德16. "才子与书,如虎与山林。
" ——纪晓岚17. "文学是唯一可以穿越时空的力量。
" ——沃夫18. "文学是智慧的光芒,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
" ——欧·亨利19. "文学是人类心灵的翅膀,能够让我们超越现实。
" ——卡夫卡20. "文学是永恒的力量,让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永垂不朽。
" ——莎士比亚21. "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传递真理的通道。
(用)科普文章

一、科普文章的含义科普文章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
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类型的特征和性质。
二、文体特征科学性,不仅是指科学小品中要传播科学知识,还要“宏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
文学性,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散文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三、阅读方法一、首先把它作为科技说明文来看待(内容具有科学性)基本结构:科普文章强调科学性,首先就要注意思维的严密。
思维的严密不仅表现为内容上的科学准确,也表现在写作的条理和整个文章的布局即安排顺序上。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主体部分详写说明对象,结尾部分总结说明对象。
3.说明顺序(1)空间顺序(2)时间顺序(3)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
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4.常见说明方法(1)下定义(2)分类别(3)列数字(4)举例子(5)作比较(6)作比喻(7)设图表二、再将科普文章作为散文类的文学作品来阅读(文笔具有生动性)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
高考的选文大多采用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2. 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
斯诺命题与两种文化的融合

斯诺命题与两种文化的融合摘要:由于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与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人文和科学两种文化在不断地分裂、相互鄙视、甚至不屑于去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
就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而言.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在总体上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两种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催生大量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有利于科学家不断地获得新观念、新思维、新思想能力并在各自专业领域内创造奇迹:有利于两种文化在观念上互相启发、在方法上互相通用。
关键词:斯诺命题科学人文融合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必要手段。
从原始社会的技术萌芽至21 世纪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的角色,科学为人类的生存、生活、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惊喜。
然而,科学在使人类飞速前进的同时,也变成了可能毁灭人类文明的魔鬼。
由于人们对技术和工具理性的过度崇拜,使它不仅没有抑制甚至反而促成了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空前的分裂。
猖獗的科学主义,使人文精神失去了他应有的地位,人们的心灵受到毒害,人性在慢慢的缺失,同时人类所独有的创造性也在渐渐消失。
所以如何促使两种文化融合,已经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问题。
科学的发展呼唤人文关怀,人文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的养分。
科学与人文在价值观与方法上越是截然不同,就越能感到两种文化的互补与其相互整合的必要性。
1.斯诺命题提出的背景1.1 斯诺命题提出的哲学背景16 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兴起,到17、18 世纪在西方哲学中居支配地位。
无论是笛卡尔提出的“动物是机器”还是拉美特里提出的“人是机器” ,他们都认为物质是统一的实体,否定心灵是独立的精神实体,论证了思维活动依赖于人脑,是人脑的功能和属性。
机械唯物主义,把人也视为机器,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牛顿力学的角度来研究人文科学。
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思想,将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存在”。
小说中的文学艺术手法解析

小说中的文学艺术手法解析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创造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以及独特的文学艺术手法,向读者传递情感和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文学艺术手法,以及它们在小说中的应用。
一、象征与隐喻在许多小说中,作者常常使用象征与隐喻来传递深层次的意义。
通过将某一事物或形象与某种特定的意义联系起来,作者可以通过隐喻来表达情感或思想。
例如,在《老人与海》中,作者海明威通过鲨鱼象征着挑战与困难,以及人与自然的斗争。
二、叙事技巧叙事技巧是作者在叙述故事时所采用的手法。
通过巧妙地运用时间顺序、视角转换和叙述方式等手法,作者可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张力。
例如,在《时间简史》中,作者霍金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以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使得读者更易于理解。
三、意识流意识流是一种将人物内心思想和感受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手法。
通过运用意识流,作者可以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其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尤利西斯》中,作者乔伊斯通过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将主人公的思维过程以及对外界的感知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对话与对白对话与对白是小说中常见的一种文学艺术手法。
通过对话,作者可以展现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同时也可以传递情感和思想。
对话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物性格和动机。
例如,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了社会阶级和爱情的复杂关系。
五、描写与意象描写与意象是通过文字创造生动形象的手法。
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精心选择的意象,作者可以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和氛围。
例如,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通过描写魔幻的场景和细腻的意象,营造出一个奇幻而神秘的世界。
六、反转与悬念反转与悬念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可以增加故事的紧张感和吸引力。
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转折和出人意料的结局,作者可以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绪共鸣。
例如,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作者柯南·道尔通过犯罪案件的反转和福尔摩斯的推理,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悬念和惊喜。
互文性新论

2006年第3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当代文学及理论
互文性新论 李玉平 (南开大学中文系,天津300071)
摘要: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都有互文性现象存在。文学艺术中的互文性是产生新意、形成对话的 积极互文性。互文性对于文学艺术至关重要;科学中的互文性是精确转述他人原意、独白式的消极互文 性,科学对自己的过去采取与文学艺术截然不同的态度,互文性对于科学来说无足轻重。互文性是一种 意义于其中转换生成的函数关系(功能而非本体)。构成互文性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文本A、文本B和它 们之间的互文性联系。 关键词:互文性;积极互文性;消极互文性;科学 中图分类号:1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67(2006)03-O111-07
如今,“互文性”业已成为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领域风头正健的关键词,采用互文性的视角分析 文学文本和文化现象的论文和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对于互文性的存在理由、互文性的定义这 种形而上的根本性问题却鲜有人问津。笔者不揣谫陋,对以上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
互文性的存在理由
互文性,又译为“文本间性”、“文本互涉”,英语为“intertextuality”,法语为“intertextualit6”。它的 拉丁语词源“intertexto”,意为纺织时线与线的交织与混合。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互文性就是文本之 间互相指涉、互相映射的性质。“互文性”(intertextualit6)这一概念是由法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女性 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于1960年代创立的。她宣称:“‘文学词语’是文本界 面的交汇,它是一个面,而非一个点(拥有固定的意义)。它是几种话语之间的对话:作者的话语、读 者的话语、作品中人物的话语以及当代和以前的文化文本……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语的镶嵌品构成 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的概念代替了主体间性,诗学语言至少可以进 行双声阅读0”[1](pp.36 37)作为文学理论家的克里斯蒂娃创造“互文性”这一术语,主要是针对文学 文本而言,她著有《界限文本》、《词语・对话・小说》、《小说文本——转换式语言结构的符号学方法》 等论文,具体探讨了小说中的互文性现象。问题是,互文性是人类智力领域共有的现象,还是为文 学艺术所独有?如果是人类智力领域普遍的现象,那么为何互文性的概念最先在文学领域提出,而
在“对话主义”中对话巴赫金-文档资料

在“对话主义”中对话巴赫金. 复调小说和对话主义自50 年代巴赫金的手稿被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①被再版,到60、70年代,由克里斯蒂娃和托多罗夫将之译介到西方社会,80 年代在欧美学术界家喻户晓,无论在俄国还是在西方巴赫金研究都已经成为一个热点。
而巴赫金思想在中国掀起的热潮最初是由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的研究带来的额外成果,巴赫金是研究陀氏一座绕不过的山峰,人之间的联系是难以割裂的,除去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更是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巴赫金对陀氏的剖析也是对自我的深度认识。
在俄国学者谈论的巴赫金既是一种在文化禁锢言论封冻之后对“发言的冲动和渴望,一种对未来的希望,也蕴含着对当下的受损的自我的修复”②,在这点上,中国的学者无疑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巴赫金在卢那察尔斯基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陀氏小说的最大创新之处,又延伸至陀氏的小说之外,将之命名为“复调小说”。
复调即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的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同时发声,相互重叠但不相融。
巴赫金将此音乐术语化用为文学的专业名词,他在《陀》中提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思,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
③巴赫金的这一发现肯定了陀氏对旧有的艺术模式的突破,众声喧哗的狂欢取代了“独白型”的一言堂,而“复调”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文学之内,更在思想之上,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巴赫金“描述了文化转型时期的语言的与意识形态的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冲突、撞击,语言霸权的解体,中心论神话的崩溃”。
④在《陀》中,巴赫金多次地提出复调小说的出现是相对于传统的独白型小说而言的。
在独白型小说中,作者是全知的“上帝”,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手中的棋子,小说只有一个声音,就是作者的声音。
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属于这个类型,无论是安德烈还是聂赫留朵夫,他们虽都具有完整的人物形象,但不过是作者思想的附属品,托尔斯泰小说中的思想是统一的,主角和配角都是为了共同表达作者预设的主题而存在。
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

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至关重要,因为它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深化文学理论和批评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背景分析、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等方面,探讨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文学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当前的中国文学研究缺乏一套成熟的话语体系,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因此,建构一套完整的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势在必行。
话语体系是指一系列关于特定话题的概念、术语、理论和方法,它反映了该领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
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应包括以下方面: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强调中国文学的自主性和原创性。
挖掘和整理中国文学传统资源,将其融入当代文学研究中,以丰富文学研究的内涵。
借鉴西方文学理论和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研究,为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建构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时,我们需要采取多种研究方法。
通过对中国文学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运用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等方法,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学的特色和价值。
还应采用文献学、语言学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文学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建构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具有以下成果和不足:成果:建构成熟的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文学的认知和理解,提高中国文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这也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
不足: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建构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如何处理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关系、如何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保持中国文学的自主性和独特性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不足,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和发展,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对话: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振宁、莫言、范曾“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实录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0日09:33编者按5月15日,两位诺奖得主杨振宁与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著名书画家范曾主持。
两个多小时中,三位大家对话精彩纷呈,处处闪烁着人生智慧与思想之光。
她们对科学与文学、天才与成功、真情与妙悟、“中国梦”以及诚与德、勤与拙等问题的思考与解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应读者要求,本报特整理刊登,以飨读者。
范曾:今天非常高兴杨先生与莫言兄来到北大。
杨先生,好像授予您诺贝尔奖的瑞典国王,就是授予莫言诺贝尔奖的瑞典国王的祖父。
杨振宁:1957年,我在斯德哥尔摩得奖时,老国王年纪已经相当大,至少60岁。
她的大儿子就是她心爱的继承人,可惜因飞机失事丧生,盛传二儿子不会做继承人。
国王的大儿子有一个儿子,10岁左右,就参与了颁奖典礼与宴会,我瞧见过她,她就就是现在瑞典的国王,就是她为莫言授奖的。
范曾:可以说很有因缘。
杨振宁:我还可以补充个小故事。
当时的颁奖大厅里,有不止一千人参加,也有很多简短的演说,其中介绍李政道与我的就是著名汉学家高本汉。
她早年到中国来,对研究中国的古音韵学、青铜器等都有一定造诣。
她当时用中文演讲,可她的中文我一个字都听不懂,因为她就是从古文学来,发音也很奇怪。
虽然这样,但显然她对中国古文化非常仰慕,有亲近感。
科学就是猜想,文学就是幻想范曾: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科学家从来都不能发明,她只就是在不断发现。
我想问莫言兄,您就是在发明创造,还就是有另一种途径?莫言:我想文学创作与科学发现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
文学家关注的就是人,科学家关注的就是物;文学家探讨的就是人类的情感,科学家关注的可能就是物质的原理。
所以同样一个事物在文学家与科学家的眼睛里可能就不一样。
记得鲁迅曾经说过,我们一般人瞧到的鲜花就就是美丽的花朵,但就是在植物学家眼里就变成了植物的生殖器官。
但在创造的过程当中它们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就是无中生有,作家在作品里塑造的所有人物也都就是现实当中的人物经过想象、加工后的综合,但她确实又不能跟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物直接对上号,她就是属于作家的一种文学创造。
所以我觉得这就是文学比物理学、化学稍微自由一点的地方。
范曾:我觉得自由得多,尤其莫言兄您的笔就像一支魔笔,神奇幻化,而且给人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
这就是我的感受。
科学家与文学家的风格有什么区别范曾:谈到风格,文学家具有一定的风格不言而喻,科学家的风格怎么体现?科学家与文学家的风格有什么区别?杨振宁:我想就是有区别的。
这与前几分钟您问的问题也有密切关系,就就是发明跟发现的关系。
不管在科学、文学、艺术里,发现跟发明的界限都不就是完全清楚。
可就是我想下面这句话就是有道理的,科学里发现的成分比文学里少一点,文学中发明的成分比科学要多一点。
我可以把这句话从另外一个方向再讨论一下,我知道莫言喜欢写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呢?我想没有,科学就是猜想的学问,不就是幻想的学问,幻想的科学我觉得就是没有出路的,因为科学所要了解的就是一些已经有的现象。
没有人类的时候就已经有电、有磁了。
科学家要想了解宇宙结构,这就需要想象、需要猜想,这跟文学的幻想就是很不一样的。
我不晓得莫言同不同意我的说法。
莫言:我当然同意。
文学家确实需要幻想,我们也知道文学当中还有个重要的门类叫科幻文学,拥有大量读者。
其实很多作家并不具备物理学、天文学的知识,但她依然可以在她的作品里进行描写。
我记得很早之前我瞧过蒲松龄的小说《雷曹》。
写了一个书生因缘际会到了天上,发现天体的分布状况与结构都很像莲蓬,并且还摘下一颗星星回到地界。
这种描写在文学中还有很多。
文学作品的想象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科幻作家的则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之上。
比如文学作品中,人要想上天,要通过灵药,符咒,或神奇力量的携带,而科幻小说中则一定要借助飞船。
文学幻想与科学家猜想的区别更大,科学应该也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历之上,再去想象、类推的,在前人发现基础之上,发现新的定理。
杨振宁: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她在21世纪生活一个礼拜,什么东西就是她最感到不可思议的?您们认为会就是什么?莫言:我有一个答案:手机。
杨振宁:对,我同意就是!随便一个人,拿出手机来就可以与美国的朋友通话,这比《封神榜》最奇怪的事情还要奇怪!范曾:爱迪生见了手机一定会惊奇万分。
杨振宁:科学家肯定就是有风格的,尤其就是大科学家,会有非常清楚的风格。
因为在科学家成长过程中,需要提炼、渐渐发展出自己方向的思路。
等到成为大科学家,在别人瞧来,风格就会非常清楚。
我曾经对于这个问题做过一个讨论。
20世纪就是物理学最辉煌的世纪,有三个大发明,其中一个叫做量子力学,对于基础物理学就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参与的人有三五个,其中有两位非常年轻的学者,一位就是德国人海森堡,一个就是英国人狄拉克,都就是20世纪初出生的,她们都有巨大的贡献,奠定了量子力学基础。
您瞧她们俩的文章,会惊叹于她们的创新,可就是风格就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曾经说狄拉克的文章就是“秋水文章不染尘”,清楚得不得了,跟着走一段,跟着她的味道一路走下去都没有任何问题。
海森堡的贡献十分重要,但就是文章非常之乱,既有正确的东西,也有错误的东西,很多时候分不清楚。
所以我跟学生说,您瞧见了狄拉克的文章之后,就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再做了,所有正确的东西都被她说光了。
但就是瞧了海森堡的东西就要注意,里面有对有错,对的也很模糊,所以要仔细将对的错的分开,就会有很重大的贡献。
这就就是两种风格,整个物理学前沿的发展就就是这两种不同风格互相影响而发展来的。
我不知道文学的发展就是不就是也有类似现象?莫言:作家肯定都有自己的风格,主要通过语言来体现。
要区别鲁迅与沈从文,哪怕把她们名字遮住,一读文章也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整体来说,文学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与变化,形成了各种流派。
但就是各种各样的流派与风格对作家而言有时候也就是一种无可奈何。
比如说,一段时间内现实主义的写法,巴尔扎克等大作家已经把这种风格发挥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地步,后来者很难超越。
作家只有对前人的作品有所超越或者不同,才可能在文坛上站住脚跟。
这就逼着作家去想另外的出路,千方百计避开这些已经非常辉煌的写作风格,寻找自己的风格,我想各种流派的产生大部分都基于此。
作家个人刚开始肯定会模仿各种各样流派的写法,在广泛的阅读与借鉴的过程当中慢慢强化或者突出个性,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才有可能在文坛上占据一席之地。
妙悟在科学与文学中都有,但就是表现就是不一样的杨振宁:9年前,范曾先生画了一幅大画送给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
画的就是我与陈省身先生之间的对话,把我与她的神态、表情都表现得非常好,我尤其欣赏的就是范曾在画上的自题诗,其中有一句“真情妙悟著文章”。
我认为这七个字将科学研究所必经的过程说得非常清楚。
先要有真情,就就是浓厚的兴趣,然后就是妙悟,有了它才能有结果:著文章。
这三部曲道尽了科学研究必经的过程。
我想问莫言先生,这七个字描述文学就是不就是也恰当?莫言:更加恰当了,因为就是“著文章”嘛。
范曾:杨先生写的就是天地文章,莫言写的就是笔下文章。
我过去问过陈省身先生,我说您就是伟大数学家,您的学问我一点儿也不懂,为什么别人说您好,好在什么地方?她对我对数学的“无知”无可奈何,却回答得很有意味。
她说,我做得简练,漂亮。
我想解答一个数学问题,用很繁琐的方法得到结论肯定不如用简洁的方法。
可就是谈到小说的话,光简洁也就是不行的,要丰富,要绚烂。
有不太了解莫言的人说莫言的小说太长,我不觉得长,最长的《丰乳肥臀》也有种不尽之意在。
光就是简洁、漂亮可能不就是小说家的使命。
莫言您觉得要达到“真情妙悟著文章”应该就是怎样的?莫言:刚才谈到作家的风格,有一类很简洁、干净利索,比如海明威,有的人非常繁复,拖泥带水,“披头散发”,像福克纳。
我们中国作家也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
作家的风格应该就是多样化的,朦胧、简洁、繁茂都就是美,这可能比科学要自由。
科学家,尤其就是数学家,肯定认为简洁、准确就是最美的。
杨振宁:就是的,科学就是一个简洁的世界,而文学非常复杂。
如果问一个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说您研究中里面的顿悟能不能讲出来?通常她们都能讲出来。
在对于一个问题思考了很久,突然灵机一动,思想就会非常开朗。
一个文学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就是中间有一个顿悟的时光?莫言:也有。
灵感突然到来,创作中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有时候也靠做梦。
我记得瞧过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就在做梦时排列出来的,作家也会在梦中构思出很好的情节。
《生死疲劳》其实早就想写,但一直也写不下去,就就是因为长篇小说的结构没有想好。
有一年我去参观承德一个庙宇,在墙壁上瞧到一幅壁画,描绘了佛教六道轮回的情节。
我突然感到顿悟,就用六道轮回做为这部长篇的结构,所以写得特别顺利。
范曾:两位先生讲的对我启发太大了。
妙悟在科学与文学中都有,但就是表现就是不一样的。
科学家妙悟之后,要到实验室中去证明,文学家妙悟后直接写出文章。
文学要比科学自由得多。
民族性在文学界就是不就是也有杨振宁:莫言,您我走的就是不同的道路,出身也完全不一样,却同走上了瑞典斯德哥尔默的领奖台上,我在奖台上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就是与一个美国人不同的,请问您去年就是否也有类似感受?莫言:可以说就是与任何人都不一样,诺贝尔文学奖就是第一次授予给中国籍作家。
这个奖项在中国一直都就是一个热点与争论不休的话题,以往每到九十月份就会接到很多电话问我的瞧法。
“落实”到我头上时,争论更就是铺天盖地。
我已经变成一个被众人研究的科学对象了,每个人都想给她动手术。
我已经不就是一个领奖者、被观察者,而就是一个观察者。
站在奖台上,我在瞧国王,王后,还有她的两个漂亮女儿,当然也瞧自己的妻子与女儿。
所以从国王手中接到奖牌时,几乎没有什么想法,只有观察。
范曾:我非常欣赏莫言获奖后的从容不迫。
批评她,她也不怒,赞扬她,她也不喜。
杨振宁:还要问莫言一个问题。
物理学家都要面对方向选择的问题,尤其就是在成熟期。
在这方面,把中国与德国的物理学家的方向做一个比较,会发现民族差异很大,中国的科学家会很实用,务实,德国科学家则容易走极端。
这种民族性在文学界就是不就是也有?莫言:民族性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文学界肯定也有。
民族性的形成就是个大话题了,它包括很多方面。
民族性,我感觉也可以理解为国民性。
中国的国民性《易经》早已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一句代表进取,后一句代表包容。
在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有一条就是“文以载道”说,就就是教育国民,开启民智。
但具体写作的时候,作家并不刻意有选择,更多就是盯着人。
比如鲁迅就一直在剖析国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