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声乐作品中的“留白”
浅析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

浅析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留白”,又称“余玉”、“布白”、“计白”,是中国画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指预留部分空白不着笔墨而保留纸面本色,后来,这种形式上的“留白”发展为思想表达上的预留。
它是构图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作画前就预先设计好,通过黑白对比、实虚对比来引导观众去感受画作的形式美与意境美。
潘天寿先生说过“要运用最少的线条分割出更多更好的空白来。
”虽然说的是线条,但是吸引我的却是更多更好的空白。
不同于西方画作中,大多的空白都是主体物之外的空间,在我国传统绘画中,空白都是构图时预设的,是精心安排的,也就是“留白”。
因此,“留白”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留白”在中国画中的表现中国画留白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它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就已经初现端倪,六朝逐步形成,宋朝趋向成熟,发展至今。
苏轼曾言,“欲令诗语妙……空故纳万境”,这种“空故纳万境”是一种想象空间、审美意境,是书法、绘画、音乐、园林等传统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
在中国画艺术中,“留白”是营造出“空故纳万境”的一种方式,以“留白”的形式,用这种特殊的构图方式才能创造出出含蓄、空灵的艺术境界。
马远善用“留白”的方式营造画面意境,《寒江独钓图》便是一幅典型的“留白”造境的作品。
画面中心只刻画了一叶扁舟和几条淡淡的水波,却表现了浩浩汤汤的江河与垂钓者的悠然自得。
画家寥寥几笔,巧妙地利用大部分的空白突出中央主体,同时也给人以江水横无际涯的视觉效果。
“计白当黑”,即使是大片的空白,仍然有无止境之意。
而船上的细节刻画,如蓑衣、草芰等又予以雨中逍遥自在感。
他的这幅画是古代绘画中章法经典之作,仅用一叶扁舟、一位老翁、一片虚白营造出道不尽的萧条之感。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处”。
“空白”成了这幅画中表达意境的重要部分。
马远运用极其简洁的画面,内容却简而不少,白而不空。
这样的白,绝不是废弃的空白,而是精心所置,它的效果甚至比填满更加丰富。
论淮剧艺术中的“留白”

《戏剧之家》2018年第02期 总第266期21戏剧众论论淮剧艺术中的“留白”魏玉宝(江苏省淮安市淮剧二团 江苏 淮安 223200)【摘 要】淮剧表演的艺术魅力,离不开“留白”。
淮剧艺术中的“留白”不仅表现在“以动带静”,还表现在“声中无字”——音乐的暗示性与抒情性以及“言外之意”——文字的无尽意境等方面。
淮剧演员应重视淮剧艺术中的“留白”,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和表演水平,为新时代提供艺术精品。
【关键词】淮剧艺术;留白;表演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2-0021-02一、“留白”的艺术特色“留白”是虚实宇宙观在艺术中的体现。
古代思想家认为,世界由虚实相结合,万物均有虚实伴生,那么反映在艺术创作上,也必须创造出虚实结合的艺术世界,才是有生命力的,比现实更加真实的世界。
而“留白”,顾名思义,就是为万物的登台而留出空白,为了万物的流动而留出空间。
正是强调了世界“空”的存在,强调表演艺术中的“虚”的一面。
没有空白处体现不出姹紫嫣红的精彩绝伦,没有舒缓处体味不了万马奔腾的惊心动魄,没有静谧处不能体会天籁之音的直击人心。
淮剧表演艺术也是如此。
二、淮剧艺术的“留白”集合了舞蹈、音乐、表演、文学、工艺与建筑的淮剧艺术,又是如何体现“留白”的呢?“中国的戏曲,是完完全全和国画雕刻及书法相比拟着。
简单一点谈,中国全部的艺术,可以用下面几个字来形容——它是写意的,非模拟的,形而外的,动力的,和有节奏的。
”(余上沅《国剧》转引自《洪深文集》第四卷83-84页。
)但戏曲艺术的“留白”精神仅仅是把上述的各项艺术门类中的虚实之用简单地相加而成吗?我们以东方三大戏曲理论体系中总结了戏曲学体系的李渔著作《闲情偶寄》为例,重点从“以动带静”方面分析淮剧艺术中的“留白”如何体现其功效与意义。
淮剧表演“以动带静”——是典型的有限见无限的表演艺术。
戏曲艺术本身,舞蹈与动作的延伸,需要一个虚灵的空间作为表现的依托与特征。
浅析“留白”艺术的内涵应用

2020-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艺术鉴赏浅析“留白”艺术的内涵应用周梦姝(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艺术设计系,四川成都611743)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是一种和谐之美,大白之处有大美,“留白”是这种和谐思想发展的一种产物,它具备东方美学独有的人文气质和西方社会认为的理性思考方式,已经融入各种艺术领域,简于形,精于心,“留白”之于内心世界的微妙力量已经渗透到许多设计领域,凭经验去感知“留白”的设计意图已经启发了许多创意理念。
本文通过对“留白”多重领域的分析,试图找出“留白”的内涵。
关键词:“留白”;内涵中图分类号:J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6-0027-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6.009一、引言“留白”艺术作为一种美学符号和设计手段,最根本的意思是“利用空白处经营情感”“含蓄的情感是隐藏在空白处的”,但其早已不局限于其表象特征而充满了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情感投射。
“白”作为“留白”这个词的重点,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超越颜色本身的物质性存在,我们通过其依附的物质性来获得感受。
深究“留白”的内涵能使作品超越其本身获得意识空间的艺术延展,为作品带来更好的表达语言。
二、中国画的“留白”可以说中国画是真正通透理解了白,并把这种白的美学运用到极致的一门艺术。
“留白”在中国画中是以一种构图方式存在,但其美学价值早已超越留出空白本身的形式。
中国画中的“留白”,是恰到好处地结合了艺术性和审美性,在虚实相生中赋予作品无穷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感及意境延续的组成部分,和作品的主题、意境、情感等方面息息相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画面的成败,能使观者沉静在单纯的黑白空间里,在那白而不空的虚空处得到精神的享受。
中国画根据画种,大致可将“留白”划分为两大类,小品作品的“留白”和水墨山水的“留白”。
其中评判中国画的一个标准是根据南齐画家、理论家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依据人物画的创作实践,归纳整理的绘画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柳条标准,被称之曰“六法”,分别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1]。
音乐课堂的“留白”策略

音乐课堂的“留白”策略
赵翠霞
【期刊名称】《小学语文》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创造出虚实相映、形神兼备、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例如,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 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赵翠霞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第22中学;山东;菏泽;274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951
【相关文献】
1.留白,音乐课堂的另一层境界 [J], 蒋忱
2.音乐课堂的“留白”策略 [J], 赵翠霞
3.音乐课堂的“留白”策略 [J], 赵翠霞
4.留白:音乐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J], 左佳妮;
5.浅谈音乐课堂中的留白 [J], 黄瑞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音乐课堂魅力留白

探索篇•方法展示所谓留白,通常是指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为了能够保留书画艺术作品的美感,为受众留下一些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让整个作品更加有画面感的一种艺术创作手法。
显然,本文所提到的留白和书画艺术创作的留白二者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是其通过留白手法营造的意境则异曲同工。
本文强调的在课堂上留白,指的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避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应当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思考,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进行消化。
当前的音乐课堂是喧嚣热闹的。
如果用书画的视角审视音乐课堂各式各样的教学理念,让音乐课堂呈现出缤纷色彩,更像是画了一副浓墨重彩的中国画。
而使用过多的教学技巧,对课堂设计的异常繁琐,反而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
在音乐课堂上留白,并非是为了偷懒,也不是不负责任,教师若能好好利用好留白的这一方式,充分发挥留白的良效,就能改善当前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空间的现状,让学生爱上音乐课堂。
一、课堂语言留白,给学生的思维留出发展空间不同的学生个体有着不同的喜好、特长,对于事物也各自有着不同的理解方式。
新课改下的教师应当对传统教学方式批判地继承,避免填鸭式教学,否则不仅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课也会觉得枯燥无味。
教师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借助于教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传递信息。
课堂上,教师应当尽可能使用风趣、简约、丰富的语言让教学内容更为生动形象。
但是,为了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以及回味的空间,教师在教学语言上也要学会“留白”,避免将问题的相关内容全部讲尽,剥夺学生的想象空间。
应当尽可能为学生“留白”,让他们对问题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想,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留白相较于直接用语言的形式讲解,具体、生动的图像能够让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形成更加直观的感受。
因此,很多教师在授课期间习惯于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然而,尽管多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教学的发展,但是,若仅仅依赖技术以实现教学目的,显然是不现实的,在音乐课堂当中一定要“留白”,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声音留白在有声传播中的功能分析

115声音留白在有声传播中的功能分析张 蕊(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文法外语系,宁夏 银川 750000)摘 要:有声语言,在影像传播中有着重要的传播功能,“留白”则是运用播音中的停连技巧,通过语言再创作,传播出有声语言外的无声信息。
本文以个案分析为样本,对播音主持中的停连内容进行定性分析,从传播学出发,具体分析不同的声音留白所传递出的信息功能,从而找到声音传播中的“留白”技巧,即运用停连,传播有声语言以外的无声信息。
关键词:有声语言;留白;功能分析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115-02收稿日期:2017-04-07作者简介:张蕊,女,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文法外语系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影视文化传播研究。
留白,起源于中国传统艺术国画,即在画纸上留下空白。
除开千锤百炼的绘画技艺,这更是我国古老文明所孕育的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庄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先哲庄子的虚无观可谓是“留白”在中国化的艺术作品中的精髓之所在。
播音,作为有声语言艺术的一个分支,虽有别于传统艺术,却仍承袭了中国艺术的精髓。
声音的留白在播音创作的过程中是尤为重要的技巧。
停连之间的空白,由于宣纸上墨黑与纸白的间隙,用一种缺席的姿态抒发着艺术创作者的内心情感。
一、声音留白的概念界定一般地,在播音技巧中声音留白是指播音员在播音过程中的停顿。
指说话或朗读时,段落之间、语句中间、后面出现的语音间歇。
停顿分为两种: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
语法停顿,是指在语法结构上往往同词、短语或句子是直接联系起来的,“意群”或“节拍群”后面较显著的停,书面上一般用标点符号来表示。
而逻辑停顿则是指为了突出某种事物,强调某个观点或表达某种感情,在句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作适当的停顿[1]。
对于语法停顿的讨论,是遵循语言学的断句原则进行的,在书面上通过标点符号表示出来的停顿也可以按照章法对其进行诵读。
比如,句号的停顿较逗号而言稍显长一些,表示上一个句子的结束。
电影音乐设计中的留白艺术探析

MUSICLIFE2021年第4期电影音乐设计中的留白艺术探析“留白”这一概念,源自中国古代的绘画术语,也等同于通常所说的“计白当黑”。
画面中的空白,也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空白部分处理得当,黑白疏密相映成趣,从而产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这便是“留白”。
这实质与道家所倡导的本性本色的理念不谋而合,《道德经》中提到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大器晚成”,便道出了这种留白的妙处,老子认为留白不仅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人生哲理。
纵观古今,艺术瑰宝从不吝啬于留白的使用,在各类艺术门类中的运用也比比皆是。
不论是文学的言外有意,书法的计白当黑,还是绘画的虚实相连,都展现着其独有的美学价值。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影这门现代艺术开始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艺术,留白手法的运用也是随处可见。
一、电影音乐设计中留白的运用放眼本文所探讨的电影音乐的范畴,留白作为一种电影音乐设计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在影片中运用广泛,以不动声色的方式带给受众极佳的审美体验。
留白艺术在电影音乐上的运用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完全留白和相对留白。
完全的留白直接体现于音乐在流动过程中突然的静默,以休止的方式产生节奏上的停顿,给予观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审美感受。
而相对的留白则不仅仅限于音乐绝对的沉默,它也可以表现在许多去繁从简的音乐设计中,通过将音乐做减法的方式制造出优于使用复杂性音乐的艺术效果,使得音乐在影片中的生命力更为突出。
(一)完全留白:音乐的静默完全的留白指的是音乐在行进过程中的静默,用戛然而止或适当的停留,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停顿感。
节奏作为电影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对于整个影片的表述以及与观众的联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体现在场面的调度、画面的组接上,音乐作为一种运动的艺术在电影中的出现更加增强了这种节奏性。
因此我们会发现,有时缺乏音乐,观众在观影的强度和集中度上也会下降很多,这正是因为音乐有调节和控制影片节奏的作用。
留白:音乐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留白:音乐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江苏省南通市郭里园新村小学 左佳妮
摘要: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要善于“留
在音乐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在水底招摇”(徐志摩语)。
白”。只有“留白”,才能充分发挥学生音乐 许多有着鲜明色彩的乐曲都适合于学生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音乐
术中“漏窗月洞门”,在中国古诗词艺术中 只有“入境”,方能“生趣”。音乐学习是一 地交流,在交流中能够诞生出音乐学习的
有“空白”等等。音乐作为一门时间的艺 种感受性、体验性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 精彩。
术、流动的艺术、听赏的艺术,也应该留有 教师不仅要运用媒体等外在因素激发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在
留出交流。留白,能够缔造出美好的音乐 只有这样,才能让音乐教学达至“此时无 学生畅所欲言,音乐教学达到余音绕梁的
学习境界。
声胜有声”的境界,达至“无声处皆成妙 效果,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留出体验 境”的境界
留白不是“空白”,而是虚实结合的音
空间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 ——留出想象 乐教学艺造潜质,让学生音乐学习从被 底世界的奇幻和神秘。在学生聆听的过程 林斯基所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
动转向主动,达到“无声处皆成妙境”的 中,教师毋须多言,只需要聆听有钢琴奏 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
境界。
出的轻缓的琶音,犹如清澈的流水缓缓地 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
“牵”着走,没有自己的体验时空,由此导 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和愉悦的感受。在音 是音乐教学所追求的另一种境界吧!
致学生音乐学习的肤浅、浮躁。一堂课下 乐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中国声乐作品中的“留白”内容摘要:“留白”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留白”艺术的理论基础虽可追溯至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思想,但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的实践,却最早见于中国画,并很快被其他艺术门类所借鉴。
文章指出,我们应纠正对“留白”艺术形式的一种不正确的看法,即常常有人把“留白”简单地看作是绘画作品中的空白,文学作品中的省略号,雕塑作品中的残缺以及音乐作品中的休止符等,这是对“留白”艺术形式的一种肤浅认识。
“留白”艺术的美学基础源于中国古代的“虚实相生”说,即完美的艺术意境不仅仅是实有,而是虚与实的统一。
中国声乐作品中也不乏“留白”的表现,如,休止:简单明了的“留白”;引子:给歌唱者与欣赏者酝酿情绪的“留白”;歌词:意蕴的“留白”;二度创作:作曲家的“留白”,等等。
关键词:虚实相生“留白”艺术中国传统美学声乐作品“留白”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它是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在进行艺术创造及艺术欣赏时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新,能更好地展示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不能言传”的魅力,亦即我们常常所说的“大音希声”的意境。
“留白”艺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得到了极致的反映。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中有情感上的“留白”、叙述上的“留白”、形象上的“留白”及哲理上的“留白”等多种表现形式。
音乐是以“音响”的形式构成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的,由于古谱不易保存等原因,导致“留白”艺术虽源于音乐,但不及绘画与文学艺术表现得丰富多彩。
但我们仍可以从古籍文献中,发现大量的有关音乐“留白”的记载。
“留白”艺术的美学基础源于中国古代的“虚实相生”说,即完美的艺术意境不仅仅是实有,而是虚与实的统一。
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最具特色、最有民族个性的艺术精神显现。
声乐是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体,歌词能使音乐表达情绪的手段更加丰富,大大拓展音乐表现各种意境的功能。
在声乐作品中,“留白”表现在哪些地方呢?一、休止:简单明了的“留白”音乐中的休止,顾名思义就是音乐进行时的停顿,它既可以出现在乐曲的开头,也可以出现在曲中及结尾,甚至出现在乐曲中的任何时间段。
休止是音乐中“留白”艺术手法最简明、最直白的一种表现形式。
任何事物都含有本身的对立面或内在的矛盾,艺术作品的内在的矛盾构成了事物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在动态艺术中,一切作品的运动过程中都包含着停顿或静默,这种静态往往升格为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表现,与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共同成为动态艺术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种运动中的停顿或静默在音乐中称作为休止,它是以代表不同时值的休止符号来表示的。
休止符随着它在乐曲中位置的不同、时值的长短以及节奏的变化等,而有着不同的艺术表达功能及意义。
如,歌曲《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艾青词,杜鸣心曲),歌曲开头是长达三拍半的休止,这三拍半的休止不仅仅是歌唱者蕴酿如何表现贫苦却非常善良的黑人姑娘纯朴、真诚而乐观的内心感情的“留白”,同时也是给听众如何更好地欣赏这首富有诗意的声乐作品一段情感准备的“留白”。
二、引子:给歌唱者与欣赏者酝酿情绪的“留白”《乐记》中曰:“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声乐艺术是具有强烈音乐性的歌唱艺术,它需要在时间中显现、展示、发展和完成形象塑造,在时间推移中诉诸人们的听觉,从而使人产生丰富生动的联想、想象和强烈的情感反应。
作为声乐作品的演唱者,要对歌词的语言、歌词塑造的形象、歌词的叙事手段以及歌曲情节的发展等进行分析,以便理解掌握作品的主题,更好地用歌声去展示声乐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形象。
当然,如果一首声乐作品有一个漂亮的引子,很快地将歌唱者带入作品所需要表现的氛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声乐作品《渔舟唱晚》(刘粼填词,王志信编曲,陈俊华演唱),开头是一段由钢琴演奏的清亮淡雅提示音乐主题的优美旋律,同时伴有暮鼓声。
这几小节的引子,一下子就能将演唱者与欣赏者带入夕阳斜照之下,渔船满载而归,悠扬的歌声荡漾于湖畔之中,渔家划着轻舟,唱着渔歌悠然自得的喜悦之情的氛围中。
可以说,本曲的引子是给歌唱者与欣赏者酝酿情绪的一段“留白”。
随后,当歌唱者唱出“滔滔春江水,晚霞白鹭飞,竹篙一点浪花开,打鱼船儿归……”观众与演唱者自然而然地就进入情音交融的优雅的意境之中,不仅像歌词中所唱的“雨后乌云散,江风绕翠微,明月捧出银玉杯,醉了春江水”,同时也醉了人们的心,使人们产生共鸣。
三、二度创作:作曲家的“留白”英国著名指挥家亨利?伍德(Henry Wood)在他所著的《论指挥》一书中说:“音乐是写下来的没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予它生命。
”音乐作品不像文学作品或美术作品那样,创作完成后就可直接供人们欣赏,它是听觉的艺术,如果不经过演唱者的表演与二度创作,它只是一些静止的符号,只能以乐谱的形式存在,是不会产生任何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
作曲家在作品中只是给演唱者提供基本的音乐表现方式,如旋律、基本节奏、基本表情,等等,至于如何完美地表现音乐的蕴涵,则是作曲家留下的“留白”,有待歌唱者依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艺术领悟力以及自身的声乐技术去诠释音乐作品。
如我国著名的声乐家吴雁泽先生,早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期间,除了学习正规的西洋发声法外,还向我国老一辈的音乐艺术家及民间艺人学习曲艺、民歌、京剧等地方戏曲,并且专修了民间音乐课程,以吸取民族艺术之精华,这不仅丰富了他自身的音乐素养,也极大地拓宽了他歌唱的新路子。
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刻苦钻研和探索,他将西洋的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唱法完美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他不仅能演唱西洋歌剧及艺术歌曲,而且能很好地演唱各种风格的民族歌曲,并以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
如,他演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就曾向蒙古族歌手学习长调的演唱技巧,并把这一“原生态”的民族唱法运用到该歌曲的演唱中。
经过他的二度创作,该歌曲的蒙古大草原的韵味更加醇厚,观众也能更好地领略到蒙古族人民宽广的胸怀及大草原开阔壮丽的景色。
他演唱的另一首民歌《一弯弯流水》也是如此进行二度创作的。
为了演唱好这首歌曲,他多次到陕西各地,甚至到青海去学习当地“花儿”的唱法,然后进行艺术加工,融合到自己的唱腔里。
经过艺术处理,他的演唱极好地展示了大西北民歌的风土人情,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歌唱家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的例子并不少见,很多歌唱家都会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以及自身的嗓音条件对歌曲进行适度的艺术处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首歌经过不同演唱者的艺术处理,就会有明显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也是作曲家“留白”的妙处所在。
四、歌词:意蕴的“留白”“诗言志,歌咏言”,一首声乐作品能否感人,歌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声乐作品的表现离不开旋律、节奏、乐队伴奏、演唱等诸多因素的相互配合,但歌词永远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元素。
下面笔者就以青主为古典诗词谱写的歌曲,来谈歌词意蕴的“留白”。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曾说过:“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美学家叶朗也认为,“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前者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意味。
”由此可见,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在于意与境二者的浑然融合。
我国艺术歌曲的开创者青主(1893―1959年,原名廖尚果),采用宋代杰出的豪放派词人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占》为歌词,运用欧洲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的形式创作了我国第一部艺术歌曲《大江东去》。
歌曲由两大乐段构成,第一乐段为“庄严的广板”,以具有昆曲吟唱风味的旋律起板,开篇即高歌如云,气势磅礴,气概非凡,宣叙性音调中,洋溢着豪放雄健的旋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歌词把人的生存和命运放在了宇宙大自然这一宏大的背景中加以观照、思考:曾是当年风流倜傥、儒雅潇洒、足智多谋,指挥东吴大军决胜曹操的周瑜,现如今哪里去了?一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道出了歌词中多么沉重的“留白”:江山依旧,英雄却无觅。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之后,有一段7小节的钢琴间奏曲,钢琴演奏既十分形象地描绘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阔场景,同时又是歌曲中隐含着沉重的历史悲壮感的一段“留白”。
《大江东去》的第二乐段为“生动的行板”,采用的是欧洲歌剧咏叹调中常用的长气息、大起伏的曲调写法。
这非常适合演唱者用高歌浅吟的方式来抒发歌曲的主旨。
第二乐段歌词开头的二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从词面上看,是词作者追慕周瑜风流倜傥、青春得意、才智超凡、功业早成,感慨自己年华已逝、功业未果。
但实际上,这两句词的“留白”是词人借周瑜的经历,把人的生存和际遇放在历史的深远背景之中加以思索,以自嘲的方式,写出了自己仕途功业老大无成、理想怀抱半生失落的无奈。
歌曲进入尾段,钢琴伴奏在低声区缓慢地循环往复,演唱者在这种背景下静了下来,仿佛陷入沉思之中,随后情绪平静地用两个P的力度轻轻地吐出“人生”两字后,再用三个P的力度弱唱出“如梦”两字,随后钢琴伴奏的低音仍继续循环往复地演奏着,音量逐渐减弱接近无声的状态,一切似乎都随演唱者在静止地沉思……突然,演唱者和钢琴伴奏同时用两个f的力度高声唱出“一樽还酹江月”,这一于无声之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使观众为之一振,倍感英雄的浩气。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江东去》这一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意境,即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作者把个体生命的生存际遇放在永恒的自然和复杂的人类社会历史的背景中思考,从中既看到了生命短暂易逝、来去皆由自然造化,也看到了人生功业和理想怀抱因时代变迁、世事多变而难以把握;同时,他还看到了人的生存对自然、社会双重局限的可超越性――走向审美的人生,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安宁。
这既是苏轼坦荡胸怀、超然物外的人格写真,也是与苏轼豪放旷达的词风一脉相承的。
作曲家青主深刻地把握了《大江东去》中苏词的“留白”意境,如此才能在这首声乐作品的创作中,做到音乐与歌词的配合相得益彰,完美无缺。
青主在《论诗艺和乐艺的独立生命》中,阐述过诗与乐的关系:“……诗和乐虽然是各有它的独立生命,但诗和乐却可以互通消息,并可以交相为用……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
”这种认识表明,声乐作品创作的原则是歌词与音乐的完满结合,它必须以诗与乐是独立的艺术为前提。
这反映了青主对声乐作品创作本质的认识。
所以他说,“我看见一首诗,它的灵魂忽然在我的内界发出一片不能自已的音响。
”可以说,苏轼的《大江东去》歌词即是青主音乐创作的灵魂,是“不能自已的音响”与苏轼歌词的共鸣,共同塑造了歌曲《大江东去》大气、豪放、旷达的艺术形象。
实践证明,大凡优秀的声乐作品,往往是歌词的明晰性与理性深义的复合体,不仅能使人们听之即懂,还要人们思之有味,唯此才能尽显歌曲“留白”那“含蓄而不晦,透露而不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