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教学教案.doc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 1 、熟老子 [ 道德 ]

2、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

【教学重点点】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

【教学程】

一、入新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相互立的两半:地分

高山和平原,水分淡水和咸水⋯⋯气候分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的事情,人也就不知道正的名字”。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似的点:“有无相生,易相成,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大家知道位哲学家是(老子)

,今天我就一起来学《老子》。

二、老子及《老子》

老介以下情况。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生于公元前 580 年,死于公元前 500 年。世界百位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

道家学派始人。相他母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

腋下将他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老子。在道教中 , 老子是太

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史,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向他礼。

晚年周王室日没落,便青牛而去,回故楚国苦曲仁里着居生活。世的《老子》(又名《道德》)一,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了老

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律。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世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

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是“无”,理想政治境界是“ 国相望,犬之声相,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宇宙万物的演,“道” 客自然律,同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老子》中包括大量朴素法点,如以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

道之”,并能由立而化,“正复奇,善复妖”,“ 兮福之所倚,福兮之所伏”。又以

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

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

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德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章。

2、讲解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3、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对本章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出示一个太极图,让学生谈谈对太极图的看法,由此引入中国古人对

事物的辩证认识,引出伟大的思想家老子。

2、《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

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

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 ;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 " 无为 " ,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

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

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

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

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

这本书。

三、读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四、讲解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有与无相互对立而得以产生,难和易互相对立而形成,长与短相对立而得以体现,高与下互相对立而存在,音与声相对立而和谐,前与后互相对立而出现,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对一切问题,实行“不言”的教导,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

尽了力而不自恃己能,立功而不甘落后自居,也只有他不居功,其功绩才不会失去。

五、联系现实,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章的认识。

《道德经》第三章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进一步地熟读《道德经》第三章,背诵《道德经》第三章

3、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翻译简单了解内容

4、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熟读课文第三章,能在了解第三章的内容的基础上流利地背诵第三章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或齐背诵已学的前两章,接着导入第三章

二、屏幕展示: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三、指导朗读并出示译文

1、听读录音

2、跟录音朗读

3、学生齐读

4、男女分角色朗读

5、个别朗读

6、自由读

(朗读要注意节奏,情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试着通过翻译来试背课文)

7、试着齐背课文

8、抽查个别背诵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