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岩型铜矿成矿原因及找矿方法
新疆滴水砂岩型铜矿矿床特征与成矿模式探讨

新疆有色金属
43
新疆滴水砂岩型铜矿矿床特征与成矿模式探讨
赵洪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704队哈密839000)
1
区域地质概况
新疆滴水砂岩铜矿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库
水湖泊相一泻湖与咸化湖相红色碎屑岩。晚第三纪 中新世过渡时期沉积了一套河流相一湖泊相的砂岩、
碎屑岩层。
车前陆坳陷盆地。区内广泛沉积了三叠系一侏罗系 地层,并逐层向超覆。该盆地演化早期三叠纪一侏罗 纪为稳定下坳阶段,沉积了一套含煤生油建造;中期 白垩纪一早第三纪为开阔坳陷阶段。沉积了一套含膏 盐的红层建造;晚期晚第三纪为快速沉积阶段,沉积 了一套含膏盐的杂色碎屑岩建造,这一阶段,在天山 山前一沙雅一带沉积了一套冲积痢相一河流相一淡
3.2浅色层的形成
(1)浅色层主要分布于背斜鞍部附近,远离背斜 鞍部逐渐变薄,随背斜的倾没丽逐渐尖灭。 (2)滴水铜矿井巷岩脉中见有浅色团斑沿沉积层 理分布,可能说明了烃类等活泼性气液体沿沉积薄弱 面的还原作用。 (3)浅色层砂岩与深色层砂岩.在化学成分、矿物 成分及含量、粒度分布及含量上均无明显区别,矿体 与围岩也无明显分界。数学地质研究结果也表明浅、 深色层无沉积物及沉积环境方面的差异。
m。
赋矿地层发育在下部膏盐建造与红色建造与上部磨 伸不长。此层为矿区的A矿层,该分层厚170
(4)灰褐色含砾砂岩与棕褐色泥质砂岩互层,其
万方数据
44
赵洪礼:新疆滴水砂岩刊铜矿矿床特征与成矿模式探讨
增刊1
顶部夹有两层灰绿色泥质灰岩及杂色不等粒砂岩,有
库车前陆坳陷南部秋立塔克复背斜中米斯坎塔
铜矿化富集.此两层浅色层是矿区主要含矿层,分别 格背斜是控制滴水铜矿床的订褶皱构造。该背斜是 略向南凸出的东两向展布,轴部及两翼地层产状都比 称为B层、C层,总厚145 m。 2.1.2含矿层发育特征 层,第四分层中上部的B、C浅色层,是矿区主要含矿 层,空间上呈带状展布。 A含矿层:分布在矿区中部阿特巴拉至阿克一 带,全长约5 km,厚约3 1TI,由4个岩性层组成。 较平缓,滴水矿区位于背斜北翼,矿区内为单斜构造, 矿区南侧发育米斯坎大断层,属逆掩断层,走向 30。,倾角30。。矿区内产出的两组次级断层,一组走 向近南北的横断层,倾向东,主要发育在矿区东部;另 一组走向东西的纵向逆掩断层,倾向北.倾角25。~ 同程度的破坏作用。
论砂岩铜矿金属矿物分带及其在找矿中的应用

论砂岩铜矿金属矿物分带及其在找矿中的应用砂岩铜矿是一种常见的多元金属矿物。
它是以砂岩(新生代、中生代及晚古生代碎石層)中主要填充物镁铁砂岩为基础,形成杂种矿床的一种有金属组成的岩性矿床。
它常常发育于花岗质岩浆活动期和碳酸盐及碱性质岩浆活动期,是因岩石中贮藏的水热或热浆活动、金属胞流及水蚀作用,阳离子的符合及晶式的剥离,形成的特殊金属离子在岩溶介质中的积累,以及经过时间的沉积等,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矿床。
砂岩铜矿的金属矿物分带可以划分为四类:金属砂岩,金属高胶质砂岩,矿物质和矿物质岩类。
金属砂岩分带包含了多种金属矿物,如硫化物、碱性晶单体等,铜含量介于1%至6%之间,以铜、铁、钒、硫化物等杂质矿物为主,同时还含有次要矿物,如碳酸盐、其他无机物和以碳为主的有机物。
金属高胶质砂岩分带则是以碳酸盐矿物为主,铁、钒、镁等金属矿物含量较低,而铜含量主要介于150g/t至650g/t之间,胶结物经过水流循环或机械活动可破坏胶结物结构,释放铜离子。
矿物质分带以铜硫化物矿物为主,铜含量介于500g/t至1000g/t之间,其中含有上文提到的铁、钒、镁等多种金属矿物。
矿物质岩类分带以硫酸盐为主,含有的金属矿物含量较低,铜的含量介于50g/t至200g/t之间。
砂岩铜矿在找矿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地球物理特征。
砂岩铜矿的地球物理特征(如射线打击式测深仪、磁性测量、电阻率测量等)可以直接反映矿床的形成过程、类型及单期周围不同矿床环境的变化,为识别和评价砂岩铜矿及其区域分布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次是化学特征。
砂岩铜矿的化学特征(如元素分析、原位激光器技术等),可以提供铜离子代表矿物的含量及其区域特征,以辨认和表征砂岩铜矿的分布特征。
最后是地质分布特征。
对砂岩铜矿的地质特征(如矿体地貌、形成环境等)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可以发现金属砂岩的分布特征,为勘探和资源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
砂岩铜矿的金属矿物分带及在找矿中的应用,为识别和勘探有利金属砂岩和砂岩铜矿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勘察金属矿产资源发掘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正兴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正兴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正兴铜多金属矿按其成因类型分为两种矿体类型:一类为沉积砂岩型铜矿体;另一类种为地下水淋滤再造型铜多金属矿体。
其部分保留有原生沉积的层状矿体特征,而裂隙、解理发育地段则出现淋滤再造作用形成的透镜状、不规则柱状、脉状矿体。
标签:正兴铜多金属矿床云南兰坪思茅盆地无量山普洱中轴断裂带沉积铜矿床淋滤再造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正兴铜多金属矿地处横断山脉无量山西南段,以山地高原为主,谷坝镶嵌其中,山地、高原、盆地相间分布,总地势呈北西高南东底,渐向东西两翼扩展,最高海拔2151m,最低海拔1000m,相对高度1151m,属中山深切割区。
1区域地质概况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属兰坪-思茅陆块思茅中生代坳陷盆地普洱中轴断裂带,位于思茅-勐腊铜铅锌银成矿带,宁洱-白龙厂铜多金属找矿远景区。
本区是扬子陆块和印度板块之间的边缘活动带,是一个从古生代末至新生代逐步发展拼合的构造活动区。
区域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形成一系列开阔-紧闭褶皱,大型逆冲及逆冲-推覆构造。
断裂纵横交错,相互拼接,并伴随岩浆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活动,使本区呈现复杂的构造面貌。
区内沉积作用自上古生界至第三系均有发育,沿一些山间断陷盆地或盆地边缘坳陷,沉积了红色河、湖相陆源碎屑建造。
2矿床地质特征2.1地层矿区内出露地层较简单主要有:二叠系上统羊八寨组,岩性为紫红色、青灰色板岩夹薄层变质石英砂岩;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岩性为紫红色绢云母板岩、灰绿色板岩夹变质石英砂岩,局部夹灰色泥质灰岩;侏罗系上统坝注路组,岩性为灰紫色、紫红色板岩夹变质细砂岩;白垩系下统景星组一段,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变质石英砂岩夹灰绿色、紫红板岩;景星组二段,紫红色板岩夹变质石英砂岩。
2.2构造矿区为一轴向北西-南东,东翼倒转,以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为核部的倒转背斜的东翼,地层呈单斜产出。
区内褶皱及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一级构造单元为早期近南北向无量山-普洱断裂带,是区内导矿构造;二级构造单元为中期北西向的F1、F2断裂,是区内运矿构造;受其影响一组北东、北西向的羽状断裂是本区的储矿构造;晚期近南北向F3、F4断裂为本区的破矿构造。
关于乌恰县砂岩型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xi n j i a n g c o p p e r o r e p r o s p e c t i n g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 Ba s e d o n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d e p o s i t f e a t u r e s t h a t a r a n g e o f Me s o z o i c we s t e r n
[
…
关于乌恰县砂岩型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 究
谈 松
( 新 疆 地矿 局 第 二地 质 大队 新 疆 喀 什 8 4 4 0 0 0)
摘 要 : 新 疆 鸟 恰 县砂 岩 型 铜 矿 为塔 里木 盆 地 西 北 边缘 中新 生 界 沉 积盆 地 内的 大 型矿 床 , 铜矿储量特别丰富, 该 矿床 的发 现 是 近 年 来新 疆 铜矿 找 矿 的 一 项 重 大进 展 。通过 对 矿 床特 征 分 析 认 为 , 矿 床 位 置 以 东阿赖 海 西 部边 缘 萨热 克 巴依 中 生代 断 陷盆 地 与托 云 中生 代拉 分 盆地 的西 北方 向两 者之 间 的 范 围为 主 , 在 矿 体 上 以层 状 、 似 层状 和 透镜 状 分布 , 上侏 罗统 库 孜 贡 苏组 上 段 的 浅灰 一灰 绿 色砂 岩 层 为 找 矿 的 最有 利层 位 , 指 示成 矿 金 属 分 布 于上 层 地 壳和 造 山 带 的显 著 剥 离 地区 ; 孔雀 石 化 、 铜兰、 辉铜 矿 化是 找矿 的直 接 标 志 。 关键 词 : 鸟恰县 ; 砂 岩 型铜 矿 ; 地 质特 征 ; 新 疆 中, 图分 类号 : P 6 1 8 . 4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 5 0 6 5 ( 2 0 1 6 ) 2 4 — 0 1 3 4 — 2
新疆乌恰县砂岩型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学 术 论 坛232科技资讯 SC I EN C E & TE C HN O LO G Y I NF O R MA T IO N 砂岩型铜矿是由盆地流体在沉积岩中形成的板状、卷状铜矿,仅次于斑岩型铜矿,为世界铜矿第二大工业类型,占世界铜矿总储量的近30%。
砂岩型铜矿是新疆铜矿一种重要的矿床类型,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长400km的乌恰—库车—拜城铜矿带上,是新疆的优势矿产资源。
本文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成果,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对今后在本区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成矿盆地的地质背景和主要特征新疆乌恰县砂岩型铜矿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地带的中新生界沉积盆地内,矿物种类丰富,构成了沉积矿床形成的重要基础。
相比其他矿种而言,乌恰县铜矿资源所占比重较大,尤其是砂岩型铜矿储量特别丰富,目前该区域已发现和勘查出了伽师、滴水、塔依布拉克、花园、西克镇北、大山口、莎哈尔、乌鲁加尔峡沟、托克乔尔、卡巴加特、丹格—恰别尔、吉里德热、巴楚莫洛克斯和乔克马克等多个矿床或矿点,从而构成了较为集中的铜成矿地带。
新疆乌恰县位于我国的西北边陲,与邻国接壤,但是乌恰县砂岩型铜矿与邻国哈萨克斯坦的古生代地层容矿地质运动所产生的特大型海相砂页岩型铜矿相比,矿床的整体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小,呈现出十分明显的陆地砂岩型铜矿特征。
2 砂岩型铜矿地质特征乌恰县砂岩型铜矿主要分布在托云中生代拉分盆地的西北部地带和东阿赖海西边缘的海盆之间的萨热克巴依中生代断陷盆地中,主要分南北2个矿带,北部矿带主要分布于萨热克巴依向斜的北翼部分,南部矿带主要分布于向斜南翼部分。
南部矿带的储量较小,北部矿带是砂岩型铜矿床的主要成矿部位。
整个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生于侏罗纪上统库孜贡苏组上段砂岩层中,其中矿化层分布特征:NEE向延长>1.8km,厚度1.9~12m,砂岩呈片状分布,铜矿向自上而下呈厚大透镜状分布,可见铜矿大体分布于砂岩层中,铜矿化主要表现为孔雀石化、铜兰,局部可见团块状辉铜矿,品位从顶层到底层逐渐减低。
砂岩型铜矿成矿原因及找矿方法

砂岩型铜矿成矿原因及找矿方法文章概述了四川会理大铜矿铜矿床、柳树沟铜矿床和云南省云龙县上大坪铜矿床的地质情况,进而分析了其成矿的原因为沉积砂砾岩型层控铜矿床,分析了砂岩型铜矿的成矿模式以及找矿标志。
标签:砂岩型铜矿地质特征成矿原因在不同的地区和环境的铜矿床在形成特征上、形态是、类型上都有着比较大的差异[1]。
本文将结合四川会理大铜矿铜矿床、柳树沟铜矿床和云南省云龙县上大坪铜矿床等的实际情况,来分析砂岩型铜矿床的形成原因,并探讨如何去找矿。
1地质分析进行地质分析是勘查矿床的首要阶段,是尤为关键和必要的一个步骤。
文章接下来对四川会理大铜矿铜矿床、柳树沟铜矿床和云南省云龙县上大坪铜矿床三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分析。
(1)四川会理大铜地处会理红盆的西边的边缘地带,与康滇的地轴紧紧相连。
该矿区所处地方的地质情况和地质情况都不算很复杂,侏罗系-白垩系河湖,碎屑沉积岩相紫红色便是其主要的地质情况了,岩层一般是呈南北向的分布[2],一般而言大部分矿床也都是这个情况。
由于该矿区位置是靠近益门-鹿厂-白草洞断裂带,该断裂带呈南北向,该矿区位于其东侧,因而会因为东西向压应力的影响,断裂出现的可能性非常大。
而矿区内出现的一些较小的断裂,发育尚且不成熟、规模比较小。
但是就矿体的分布情况来看,内部的地质几乎不受到破坏性断裂因素的影响。
并不存在这样的影响因素。
(2)柳树沟铜矿区地理位置位于塔里木古板块的南边,天山的古生代有个裂陷槽,比较于前面说到的会理大铜而言,它的地质分布情况就显得复杂多了,其地层走向是北西向的,构造的线性方向也是呈北西向分布。
矿区的内部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褶皱和内岩浆。
此外,北部矿区显现出来的地层属于“晚志留一泥盆统大山口组”[1],其建造类似于复理石。
其岩石主要是灰褐、凝灰岩等性质。
“柳树沟组岩性主要以英安质、安山粉岩、玄武岩及凝灰质砂岩等为主”[2]。
(3)云南省云龙县上大坪铜矿床位于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Ⅰ级)中部,兰坪-思茅褶皱带(Ⅱ级),永平-德化褶皱束(Ⅲ级)中段。
新疆古尔嘎盆地砂砾岩型铜矿成矿特征及找矿前景

新疆古尔嘎盆地砂砾岩型铜矿成矿特征及找矿前景本文从物质来源、沉积环境、控矿岩性、构造和后期改造等方面对铜矿的成矿特征进行了浅析,总结了控矿因素、找矿标志,并分析了找矿前景。
标签:砂砾岩铜矿断陷盆地沉积相含矿层位古尔嘎盆地位于青、新、藏三省(区)交界附近,地理坐标东经86°05′00″~87°45′00″,北纬37°20′00″~38°30′00″。
广西地质调查研究院在盆地南側发现砂砾岩型铜矿床(克孜勒萨依河东铜矿),位于盆地南缘姜坡那向斜核部北西端,在新近系狮子沟组第三段底部含砾砂岩中,断续出露,长约10km、厚1m~5m 的铜矿(化)体。
品位在0.5%~5.2%间〔7〕,通过坑探工程揭露,深部达11.01%〔6〕。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在盆地南部发现砂岩型铜矿(化)体7条(克克嗯格河铜矿),长40m~2000m,宽0.3m~1m,品位0.25%~2.15%,个别达22.18%~38.02%,并在盆地边缘发现许多矿化点。
因此,在该盆地寻找砂砾岩型铜矿有一定的前景。
1含铜层位及成矿环境1.1沉积相特征盆地发现的含铜层位有白垩系犬牙沟组上、下段,新近系狮子沟组上段。
白垩系犬牙沟组下段常见有大型斜层理、平行层理、粒序层理等沉积特征,砂、砾石磨圆度较好,具河湖三角洲及浅湖相为沉积特征。
白垩系犬牙沟组上段为砂泥岩段,显示水下三角洲及浅湖相沉积特征。
新近系狮子沟组下段具河流湖缘三角洲沉积特征。
新近系狮子沟组中段显示其具浅湖相夹滨湖相沉积特征。
新近系狮子沟组上段为灰色中层状含砾中粒砂岩夹细砂岩、砂质粉砂岩、砾岩。
1.2含铜层位盆地西部可见三个含铜层位第一含矿层:产于白垩系犬牙沟组下段上部。
铜矿化赋存于砾岩和粗砂岩中,以克克嗯格河北铜矿点为代表。
第二含矿层产于白垩系犬牙沟组上段中部,以克克嗯格河铜矿为代表。
第三含矿层产于新近系狮子沟组上段上部的底层砾岩中,以克孜勒萨依河东铜矿为代表。
砂岩型铜矿床深部找矿有效方法探讨

砂岩型铜矿床深部找矿有效方法探讨作者:胡凌志来源:《环球市场》2017年第08期摘要:中色地科矿产勘查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承担了刚果(金)加丹加省卡莫亚(KAMOYA)铜钴矿区的第一期地质详查工作,并于2011年继续承担了本区的第二期深部地质勘查工作。
本文主要以卡莫亚铜钴矿为例开展了砂岩型铜矿床深部找矿有效方法的总结探讨。
关键词:砂岩型铜矿床深部找矿有效方法1概述受万宝矿产有限公司所属科米卡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米卡公司”)的委托,中色地科矿产勘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色地科”)于2010年承担了刚果(金)加丹加省卡莫亚(KAMOYA)铜钴矿区的第一期地质详查工作,并于2011年继续承担了本区的第二期深部地质勘查工作。
本文主要以卡莫亚铜钴矿为例开展砂岩型铜矿床深部找矿有效方法的总结探讨。
卡莫亚铜钴矿区整体位于位于赞比亚—刚果(金)铜矿带的北西部,加丹加弧形铜钴成矿带的中西部,是非洲中部卢菲利(Lufilian)弧形构造带北西段的一部分。
本矿区即位于该弧形构造带由东西向北西转折部位。
矿权区位于刚果(金)加丹加省利卡西市北西方向30km的坎博韦镇,与著名的“坎博韦铜钴矿”选厂相毗邻;交通较为便利,自矿区赴利卡西(Likasi)市区有约20~25Km的碎石公路相通;南东方向距离加丹加省省会卢本巴希(Lubumbashi)约130Km。
铜金属量562671吨、钴金属量65070吨;另外在矿区的深部获取了资源量(3341)矿石量1595.01万吨,铜金属量157867吨、钴金属量35154吨。
2地质方法地表采用1/1000地质填图,结合轻型山地工程探槽和浅井查明地层的含矿性、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体分布情况;深部采用系统的机械岩心钻探,了解矿体在深部的形态、产状、规模、品位的变化情况。
卡莫亚铜钴矿区的出露的地层主是第四系(Q)及中元古界加丹加群的罗安组(R)、孔德龙古组(Ks),其中罗安组上段和中段为主要含矿层位(表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砂岩型铜矿成矿原因及找矿方法
文章概述了四川会理大铜矿铜矿床、柳树沟铜矿床和云南省云龙县上大坪铜矿床的地质情况,进而分析了其成矿的原因为沉积砂砾岩型层控铜矿床,分析了砂岩型铜矿的成矿模式以及找矿标志。
标签:砂岩型铜矿地质特征成矿原因
在不同的地区和环境的铜矿床在形成特征上、形态是、类型上都有着比较大的差异[1]。
本文将结合四川会理大铜矿铜矿床、柳树沟铜矿床和云南省云龙县上大坪铜矿床等的实际情况,来分析砂岩型铜矿床的形成原因,并探讨如何去找矿。
1地质分析
进行地质分析是勘查矿床的首要阶段,是尤为关键和必要的一个步骤。
文章接下来对四川会理大铜矿铜矿床、柳树沟铜矿床和云南省云龙县上大坪铜矿床三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分析。
(1)四川会理大铜地处会理红盆的西边的边缘地带,与康滇的地轴紧紧相连。
该矿区所处地方的地质情况和地质情况都不算很复杂,侏罗系-白垩系河湖,碎屑沉积岩相紫红色便是其主要的地质情况了,岩层一般是呈南北向的分布[2],一般而言大部分矿床也都是这个情况。
由于该矿区位置是靠近益门-鹿厂-白草洞断裂带,该断裂带呈南北向,该矿区位于其东侧,因而会因为东西向压应力的影响,断裂出现的可能性非常大。
而矿区内出现的一些较小的断裂,发育尚且不成熟、规模比较小。
但是就矿体的分布情况来看,内部的地质几乎不受到破坏性断裂因素的影响。
并不存在这样的影响因素。
(2)柳树沟铜矿区地理位置位于塔里木古板块的南边,天山的古生代有个裂陷槽,比较于前面说到的会理大铜而言,它的地质分布情况就显得复杂多了,其地层走向是北西向的,构造的线性方向也是呈北西向分布。
矿区的内部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褶皱和内岩浆。
此外,北部矿区显现出来的地层属于“晚志留一泥盆统大山口组”[1],其建造类似于复理石。
其岩石主要是灰褐、凝灰岩等性质。
“柳树沟组岩性主要以英安质、安山粉岩、玄武岩及凝灰质砂岩等为主”[2]。
(3)云南省云龙县上大坪铜矿床位于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Ⅰ级)中部,兰坪-思茅褶皱带(Ⅱ级),永平-德化褶皱束(Ⅲ级)中段。
矿区地处永平-德化褶皱束(Ⅲ级),被夹持于西侧的澜沧江断裂与东侧的北莽山断裂南北向紧密褶皱断裂带之间,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近南北向的澜沧江断裂为该区的主干断裂构造,严格控制了滇西中生代地层沉积的西界,澜沧江断裂带西侧有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群呈近南北向展布,与其东之大峨地西断裂间分布一套经受一定程度变质的燕山期三叠系中酸性火山岩,由于断裂多期活动,致使火山岩遭受明显的挤压、破碎,具糜棱岩化。
澜沧江断
裂表现为一较宽的构造岩带,与澜沧江断裂平行的麻地箐断裂,位于矿区西侧2.0km,沿澜沧江河谷两侧呈南北向展布,岩石经变质形成板岩。
区内褶皱紧密发育,倒转褶皱极为常见。
由于断裂发育,褶皱的完整形态常被破坏,是一个受东西向强烈挤压的褶断带。
褶断带中有较多的铜矿床(点)分布,呈现较好的区域成矿及找矿前景。
2矿床成因分析
以上详细分析的各地区铜矿矿床的地质,从它们表现出来的各类形态、样式,我们可以研究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砂砾岩中含铜,这些砂砾岩基本上都存储在白垩系上,而基本储藏在统小坝组的下段[3]。
就存在形态而言,矿体与围岩是连接在一处的,并且以结合的方式存储,因此,通常来说它的灵活性和控制性很好。
如大坪铜矿的矿体顶板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底板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大坪山脚矿段DKT1矿体底板岩石普遍发生浅变质,矿体与围岩的界线为逐渐过渡,矿体产状与围岩产状一致。
矿区内围岩蚀变类型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次为碳酸盐化、镜铁矿化、褐铁矿化、重晶石化及褪色蚀变等。
通常来说,围岩的同源性有了具体的表现,主要在于微量和稀土等元素,当然还有一些常量元素,勘测研究铜矿矿床中的硫源,我们研究发现可以从中提取硫酸盐的细菌,该细菌可以使部分生物的有机酸得到有效还原。
铅的同位素具有独特的特点,这就表明铜矿床中的铅的出处,基本上大部分来源于地壳上层,铅的同位素特征还会显露出来,可能是成岩期,也可能的成岩的后期,“所以有时我们可以认为大铜矿铜矿床主要还是以同生沉积的主要的特征”[3],成岩的作用施加之后,铜元素渐渐地沉淀、聚集起来,工业矿体也由此形成。
一般判断矿床所处环境可以通过矿石的颜色,也可以通过矿物的分带等特点来进行,这就很好地说明了成矿环境的转变,在成岩后期转变为“氧化向还原”的过渡阶段[4]。
所以说,可以判断大铜矿铜矿床的成因,控铜矿床是属于沉积砂砾岩型层。
就上大坪铜矿来说,其矿体赋存于灰白色砂岩、肉红色、浅灰绿色砂岩层中,经连续刻槽采样分析,PD5平硐2407米高程以上以铜为主伴生银的铜矿石,以下以铜钼为主,伴生银的铜钼矿石,矿物以斑铜矿、黄铜矿、辉铜矿、辉钼矿、孔雀石、蓝铜矿为主,少量黄铁矿。
综述,矿石的工业类型为砂岩型铜钼矿。
3成矿模式探讨
砂岩型铜矿的成矿模式基本上可以进行以下的总结:老的地层不断接受外力的作用,不停地受到侵蚀,物质在经历风蚀之后,就会不断向盆地内部转移,最终得以沉淀。
这时候的铜元素在地层中不停地流动,这主要是借助于地下氧化水的流动作用,它就充当了自然的搬运工。
铜元素最终成了氯化物的形式,并被不停地迁移。
最终铜硫化物沉淀之后经过长期的成矿期。
因此,成矿期有三个阶段:
(1)沉积阶段。
由于成矿区一般处于两个构造单元的交界处,在康滇地轴的西侧呈隆起状态,其东侧朝着反方向延伸,老地层被不断的风蚀,在这些外力的作用下逐渐被剥蚀,而老地层里面的大量铜元素物质在雨天或是地下水的带动下,不断地流动,最终沉淀到盆地内,这也在另一方面填补了断陷的盆地[5],
效果明显。
(2)构造运动阶段。
经过沉积的作用,盆地在同时成岩形成,地壳的不断运动会使之再次因外力作用而形变,盆地因此会逐渐的上升,褶皱、断裂地貌由此形成。
而铜元素这时候就会被迁移到地下水附近,这主要是受地表的淋滤作用。
(3)构造运动相对稳定阶段。
前两个阶段的运动之后,地质构造就基本稳定了,不会在出现频繁的构造运动。
通常情况下,构造运动处于相对平稳状态,而地下水在这个阶段也随之稳定下来,高度也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
这时候受地下水影响,在它附近的地质环境会出现弱氧化、弱还原反应,这对于铜元素的沉淀是大大有利的。
4找矿方向
(1)岩性标志:本矿区非常重要的找矿地区就是有石英斑岩显露的区域,另外需要注意的地区就是有流纹质凝灰岩分布的地区,以及有安山粉岩分布的地区。
(2)构造标志:背斜倾没端、侧翼的纵向断裂控制着矿体的产状、规模及分布。
接触带产状会发生陡然的变化,突出部分显现出来,找寻矿体的比较有利的部位还有港湾部位。
火山岩地层中的流纹质凝灰岩,其矿体在次级构造裂隙内有所存储[6],这主要是派生于北西西向的断裂。
5结束语
我们知道地质作用往往要经历一个非常漫长且复杂的过程,这就导致了对地质认识方面人们存在的认识多样性。
人类的认知总是受客观现实的限制,因而会具有局限性,所以,地质科学的研究还不全面,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支刚,杨铸生,付芳.攀西地区东部玄武岩铜矿成矿条件及找矿远景[J]. 四川地质学报,2005,25(2):81~85.
[2] 廖震文,胡光道. 一种非传统铜矿资源-黔西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 地质科技情报,2006,25(5):47-56.
[3] 朱炳泉. 关于峨眉山溢流玄武岩省资源勘查的几个问题[J]. 中国地质,2003a,30(4):406~412.
[4]朱上庆等,层控矿床与构造、岩浆及沉积作用的相互关系,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地质研究》1980No1.
[5]冉崇英,康滇地轴东川式铜矿的层控条件与成矿作用,昆明工学院,1980.
[6]陈耀钦,湖南某地砂岩铜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初步探讨,《中南地质科技情报》1974 No1(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