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家--杨宪益
杨宪益与戴乃迭:中西合璧的伉俪

妹杨敏如与罗沛霖在重庆 同时举 行婚礼 , 巾大校长罗家 她 。 当经过一段 时间的审问之后 , 狱方问他有什么要求 , 伦与南开校长张伯苓为两对新人证婚。 教育部次长杭立 他说 : “ 不知道老婆怎么样。 这两年我挨斗 , 她情绪不好 , 武是戴乃迭父亲庚款基金会 的同事 , 也被邀请 。婚后不 我 怕 她 出什 么 事 , 会不 会 自杀 。 ” 回答 是 : “ 没有 自杀 。 ” 他
类组织 , 因为这使她想起纳粹的盖世太保 。这话传到学 伍” 的阶段 , 江青 的这一讲话迅速被付诸行动。 外文局的 校 当局耳 中, 当时的英语系主任 张沅长怀疑她是英 国共
密搜 查 他们 的 住 所 。
一
个外 同专家先行被捕 , 如今 , 厄运 在这个夜晚降临到
产党的特务。学校 当局乘他们夫妇上课的当儿 , 多次秘 他们头顶 。 夜深人静 。 正在此时, 有人敲门, 原来是来逮 捕他们的。4年的 [ 人 l 禁生活从此开始 , 而单人 【 人 】 禁带来 戴乃迭晚年在 她未完成的 自传里说 : “ 数年之后 , 中 的是 让人 难 以忍 受 的孤 独 和寂 寞 。 央大学迁 回南京 , 更 名为南京大学 。学校里发现一张黑 杨宪益与戴 乃迭被关押在 同一监狱 , 但 两人却无缘
危 险 的 自由主 义分 子 。戴 乃 迭也 如此 , 一 次有 学 生 问戴 在中国 ̄ t g J ' b 围人可能是特务 , 有 的甚至早在_ 二四十年代 乃迭 对 三青 团 的看 法 , 她 直 率地 说 , 她 从 来 不 喜 欢 这 一 便 被 派遣 到 中 国 。此 时 “ 文革 ” 正处 在 所谓 “ 清理 阶 级 队
了基 石
历尽 波折 终 于成婚
1 9 4 0年 某 日, 杨 宪益 在 牛 津 大 学 的 宿舍 开 了一 个 早餐 会 , 正 式 宣 布 他 与 戴 乃迭 订 婚 的 消息 。 此前 , 戴乃 迭 的母 亲 明确 表示 反 对 。 戴 乃迭 是 位有 独 立 主 见 的女 性 , 不 为
翻译大家——杨宪益PPT

杨宪益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杨宪益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翻译成就 和贡献被广泛认可。
他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 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杨宪益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翻译成就上, 还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和文化素养上。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一起,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外文化的相互了解与传播 。他们与外国作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贡献。
培养翻译人才
杨宪益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担任多个高校翻译专业的教授和导师,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翻译人才。
杨宪益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影响
VS
提高翻译质量
杨宪益认为,提高翻译质量是提高文化交 流水平的关键。因此,他主张在翻译过程 中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准备工作,包括对 原文的理解、对目标语言的掌握、对文化 背景的了解等。同时,他也主张在翻译过 程中要进行反复的修改和校对,以确保译 文的质量和准确性。
04
杨宪益的翻译思想与价值观
杨宪益的翻译思想
翻译要与时俱进
杨宪益认为翻译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和语言变化 ,才能更好地传递文化的精髓。
培养翻译人才
杨宪益认为培养翻译人才是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应该 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05
杨宪益的文化交流贡献与影 响
杨宪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杨宪益致力于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让更多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学的魅力。他翻译 的《红楼梦》、《水浒传》等作品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为中国文学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 声誉。
03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爱情传奇】杨宪益简介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爱情传奇】杨宪益简介1937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的杨宪益偶然认识了戴乃迭(Gladys Tayler),这个比他低一年级、出生在中国的英国姑娘。
杨宪益去英国留学是自费,他和在牛津大学留学的学者向达、吕叔湘、钱锺书、杨绛等交往密切,他们称他为“小杨”。
戴乃迭的父亲戴乐仁(J.B.Tayler)是来华传教士,曾在天津新学书院教书,后在燕京大学做经济学教授。
戴乃迭出生在北京,从小对中国就有直观的印象,以至于后来,她还经常跟杨宪益说起小时候烤山芋的事。
戴乃迭曾说,在中国长大的外国孩子通常都说一口跟当地中国人一样流利的中国话,但我们不幸却是个例外。
戴乃迭的母亲不允许她和她的哥哥姐姐跟中国孩子一起玩。
她小时候没有学中文,五六岁以后,就回英国读书了。
戴乃迭在牛津大学认识了杨宪益,她一生的道路改变了。
戴乃迭回忆她和杨宪益初次相见的印象:“起初我几乎被他吓一大跳,眼睛细长,脸色苍白,但彬彬有礼。
他对祖国的热爱打动了我,在他房间的墙上挂着他自己绘制的中国历朝历代的疆域图。
”爱情是没有办法躲避的,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一切,后来,戴乃迭干脆改学中文,成为牛津大学攻读中文学位的第一人。
当时,杨宪益在墨顿学院的一位朋友也在追求戴乃迭,三人经常一起学习法文,最终戴乃迭选择的还是“才华横溢的杨”。
1940年,杨宪益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了。
他接到了吴宓和沈从文的信,邀请他回西南联大教书。
听说杨宪益要带一个英国姑娘回来结婚,杨家乱成一团。
杨宪益出生在天津名门,父亲是中国银行行长,其祖父杨士燮共有兄弟八个,其中四位在晚清时做过翰林。
杨家的这些反应,来自当时的社会压力和人们的偏见。
戴乃迭的母亲也强烈反对,严厉地警告她:“你跟一个中国人结婚会后悔的。
”1941年2月16日,杨宪益、戴乃迭的婚礼与杨敏如(杨宪益之妹)、罗沛霖的婚礼同时在重庆举行,他们还在《大公报》上双双刊登了结婚启事。
婚礼上,戴乃迭按照婆母的意愿,身穿绣满龙凤花纹的短袖丝质旗袍。
杨宪益

杨宪益,1914年生。
安徽泗县人。
1940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希腊拉丁文及英国文学荣誉学士、硕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重庆、贵阳、成都大学教师,重庆北碚国立编译馆编辑。
1949年后历任北京外文局《中国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
著有文史论文集《零墨新笺》,译著荷马史诗《奥德修记》、《罗兰之歌》、《萧伯纳戏剧集》,中译外文作品《楚辞》、《史记》、《红楼梦》、《儒林外史》等百余种。
文革中经受牢狱之灾,唯一的儿子精神失常,死于自己点燃的烈火中。
乃迭在牛津是第一个选修中文的学生,1999年底病逝于北京。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
著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
1935年秋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
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
此外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福建是近代中国翻译家的故乡。
这里有1702年就旅居法国,后来获法国皇家文库中文翻译家称号的译坛先驱黄加略;有“倡西学之始,开新学之路”,最早组织翻译班子译“夷书”的林则徐;有操五国语言,应对如流,让碧眼虬髯者,自惭不及的外交翻译家罗丰禄;有东学西渐第一人陈季同;有译界之王林纾,他译介的西洋小说之多至今无人出其右;有译界楷模严复,一百多年前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一直影响着中国的译学研究;有掀起凡尔纳热潮的译坛伉俪陈寿彭与薛绍徽,薛绍徽还是中国第一位女翻译家;有学贯中西,被西方人尊为东方文化“圣哲”的辜鸿铭;有“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毕生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的文学、翻译大师林语堂;有著名的文学家兼翻译家郑振铎、谢冰心、许地山、杨骚、梁遇春等;有首次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多篇著作译成英文的许孟雄教授;有将中国现代散文译成英文的著名翻译家张培基教授,他的两册《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汉译英的典范,他编写的《英汉翻译教程》至今还在各高校使用;有美国印地安那大学东亚语文教授兼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罗郁正,他的《葵晔集》和《待麟集》是译介中国古典诗词的力作,在西方有广泛的影响;有前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外交翻译家凌青和五、六十年代外交部翻译“五朵金花”之一罗旭;有集作者、学者、译者于一身的文学、翻译大师余光中教授;有《英语世界》的创始人、主编并翻译过福尔摩斯探案等西方名著的陈羽纶;有《中国翻译》原主编、翻译家林煌天先生,他主编的《中国翻译词典》是介绍翻译的百科全书,为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有《译林》的创始人和主编、译林出版社首任社长、翻译出版家李景端教授,近年他在翻译打假维权方面所做的贡献,译界有口皆碑;有著名普希金翻译家并获得俄罗斯联邦政府颁发的普希金奖章的冯春先生;可谓译才济济,群英荟萃。
杨宪益自传内容

杨宪益自传内容
杨宪益的自传内容涵盖了他的个人经历和心路历程,包括他的出生、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婚姻生活以及他在中国文学翻译领域的成就和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在杨宪益自传中的内容:
1. 出生和家庭背景:杨宪益出生于1915年,是家里的长子。
他的父亲是清朝末年的官员,母亲则出身于名门望族。
在自传中,他可能会描述自己对家庭的期望和责任,以及他在成长过程中对父母的影响。
2. 求学经历:杨宪益的求学经历丰富。
他曾在天津私立育青中学、私立育才中学以及国立青岛大学就读。
在自传中,他可能会提到自己对学习的热情和天赋,以及他在学校中遇到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3. 翻译事业:杨宪益是中国文学翻译领域的杰出代表。
他和夫人戴乃迭一起翻译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包括《红楼梦》、《水浒传》、《西厢记》等经典名著。
在自传中,他可能会详细描述自己的翻译理念和方法,以及他和戴乃迭的合作经历。
4. 文化大革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杨宪益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关进监狱多年。
在自传中,他可能会坦诚地描述自己在那个时期的遭遇和心路历程,以及他对那段历史的反思和看法。
5. 婚姻生活: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婚姻生活是他自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风雨,但始终相互支持。
在自传中,他可能会详细描述他们的相识、相知和相守的过程,以及他们对彼此的影响和贡献。
总的来说,杨宪益的自传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他的个人经历、心路历程以及他在文学翻译领域的成就和影响。
通过阅读他的自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和文化背景。
最新翻译大家——杨宪益培训资料

一、生平简介
1、学习生活 2、感情生活
二、他的妻子 三、主要著作
1、翻译作品 2、自著作品
四、翻译策略
生平简介
杨宪益,于1915年1月12日生于天津, 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 诗人。杨宪益曾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 全本《红楼梦》、全本《儒林外史》等 多部中国历史名著,在国外皆获得好评, 产生了广泛影响。2009年11月23日早上 6时45分,这位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在北 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
Goodness knows how much silver we’ve squandered on doctors to cure this illness of mine.
杨宪益夫妇为了使句子符合口语化,根据意思 增加了goodness,这样就更加体现口语那种轻微 的抱怨和无奈,使句子更加顺口。
1937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的杨宪益偶然认识 了戴乃迭(Gladys Tayler),这个比他低一年级、出 生在中国的英国姑娘。1941年2月16日,杨宪益、戴 乃迭的婚礼在重庆举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半世纪 的情缘与生活,可以说历尽了艰辛——他们在“文革” 中共同蹲过监狱。
他的妻子——戴乃迭
他的妻子——戴乃迭
直译,顾名思义就是直接表达出原文意思。 使译文最大化的传达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杨 氏夫妇为了保存原文风姿,尽可能的传达出中国 语言和社会文化,主要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手法。 例: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The moon waxes only to wane, water brims only to overflow. 例:远水解不了进渴。
Thank You!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谢谢!
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

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逝世时间:2009年11月24日作者:看世界分类: [ 墙旮旮 - 零碎的其他 ]永久地址:/user/kanshijie/20091124809911月23日电中国著名翻译家、《红楼梦》英译本作者、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23日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
杨宪益先生杨宪益1915年生于天津。
1934年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
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
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教授,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
自1953年起,杨宪益任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与夫人戴乃迭翻译了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及《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唐宋诗歌文选》等经典作品。
上世纪60年代初,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最终于1974年完成并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
该三卷本《红楼梦》在国外皆获好评,有着广泛影响,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
1993年,杨宪益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
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24岁译《离骚》惊动周恩来23日下午,居住南京的杨宪益先生的小妹杨苡女士对记者介绍说,杨宪益患的是颈淋巴癌,不久前曾治疗过,这次又复发,但已经晚了。
杨宪益从幼年起就不是一个用功读书的人,在留学英国牛津时,干尽调皮捣蛋的事,但他的文采和聪慧在牛津却有口皆碑。
杨宪益

意译
例:“一则是天缘,一则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
译文:“It’s partly fate, and partly a case of ‘Beauty i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
“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相爱的人看到对方就觉 得漂亮,“Beauty i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是英语中对等的习语。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夏夜即事》)
Hawkes译:a willow-breeze through crystal curtains blows,in pool-side kiosks light-clad maidens fit, Or,dressed for bed,by open casements sit.(归化)
杨、戴译:In lake pavilions everywhere flutter silken fans,and the blinds are rolled up on the vermilion tower,as she finishes her evening toilet.(异化)
例: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例: “…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 耳旁风。”(《红楼梦》第九十四回)
译文:“But it’s no use our talking, we just waste our breath.”
“耳旁风”比喻建议不被采纳,白说。 “Waste our breath”是英语中白费口舌的固定用语。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
◎ Integr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with emphasizing the later on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生
杨宪益(1915年1月12日- 2009年11月23日),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
祖籍安徽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市)鲍集镇梁集村,生于天津。
据自传体《漏船载酒忆当年》,他出生于“甲寅年冬月二十七”,即公历1915年1月12;阴历仍为甲寅年(1914年)冬季,未到乙卯年(1915年)春节。
学习
1934 年在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英国牛津大学墨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
抗日战争时与吕叔湘、向达等友人在伦敦华侨中作救亡工作,出版中文报纸。
《译余偶拾》
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
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英文教授,1943年4月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1947年把在重庆北碚时所写的文史考证文章编辑成一个集子,由卢前(冀野)起名为《零墨新笺》,是为“新中华丛书”的一种。
后来在解放期间又写了一些,于1949年解放后把后写的这部分编成一集,自费印了100册,名为《零墨续笺》。
在1983年6月三联出版社将《零墨新笺》和《零墨续笺》合起来出了一本书,名为《译余偶拾》印刷9500册(《译余偶拾》于2006年5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再版印刷6000册)。
翻译《红楼梦》
1953年调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中国文化学者)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均先后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
六十年代初,杨宪益和
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其间曾一度中断,最后于1974年完成,于1978—1980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译文书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上述各种译本在国外皆获得好评,并有广泛影响。
1993年在香港大学获得名誉博士学位。
“熊猫丛书”系列
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
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以及巴
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此外他还写有英文自传体《白虎星照命》,意大利文译本书名为《从富家少爷到党员同志》,中文译名《漏船载酒忆当年》,于2001年4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作为“百年人生丛书”出版,薛鸿时译,印刷10000册。
2009年11月23日早上6时45分,这位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
主要著作
自著作品
零墨新笺(随笔集)1947,中华书局
零墨续笺(随笔集)1950自印赤眉军(中篇小说)1957,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译余偶拾(随笔集)1983,三联书店
翻译作品
老残游记(长篇小说)1947,南京独立出版社英国近代诗抄1948,中华书局离骚(楚辞)与戴乃迭合译,1953,外文出版社屈原(话剧)与戴乃迭合译,1953,外文出版社雪峰寓言与戴乃迭合译,,1953,外文出版社唐代传奇与戴乃迭合译,1954,外文出版社王贵与李香香(诗歌)与戴乃迭合译,1954,外文出版社白毛女(歌剧)与戴乃迭合译,1954,外文出版社长生殿(戏剧)与戴乃迭合译,1955,外文出版社鲁迅选集(1—4卷)与戴乃迭合译,1956,人文出版社宋明平话选与戴乃迭合译,1956,外文出版社儒林外史(长篇小说)与戴乃迭合译,1957,人文出版社牧歌(诗歌)古罗马维吉尔著,1957,人文出版社汉魏六朝小说选与戴乃迭合译,1958,外文出版社关汉卿杂剧选与戴乃迭合译,1958,外文出版社阿里斯多芬喜剧二种古希腊阿里斯多芬著,1959,人文出版社地心游记(长篇小说)法国凡尔纳著,与闻时清合译,1959,外文出版社中国小说史略(文学史)与戴乃迭合译,1959,外文出版社故事新编(短篇小说集)与戴乃迭合译,1961,外文出版社野草(杂文集)与戴乃迭合译,1976,外文出版社红楼梦(1—3册)与戴乃迭合译,1978—1980,外文出版社史记选与戴乃迭合译,1979,外文出版社奥德修纪(史诗)古希腊荷马著,1979,译文出版社呐喊(杂文集)与戴乃迭合译,1981,外文出版社彷徨(杂文集)与戴乃迭合译,1981,外文出版社三部古典小说节选与戴乃迭合译,,1981,《中国文学》杂志社聊斋故事选与戴乃迭合译,1981,《中国文学》杂志社卖花女(戏剧)英国肖伯纳著,1982,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古罗
马喜剧三种古罗马普劳图斯等著,1985,中国戏剧出版社汉魏六朝诗文选与戴乃迭合译,1986,《中国文学》杂志社
人物周刊对话杨宪益
人物周刊:回望一生,您对命运抱何态度?
杨宪益:我无所谓,我不信命运这些东西。
不过大家都说,算命的还算得有点道理:我幼年丧父,我儿子后来也去世
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家里唯一的男丁,所以在香港他们把我的一个自传叫《白虎星照命》。
人物周刊:在您的自传里,算命先生出现了不止一次。
你骑着阿拉伯马在埃及沙漠夜游的时候,有一个会算命的向导凭你在他掌心里做的记号道出了你的未来。
他说:“在大西洋有一位美丽的金发少女正在为你憔悴,你们尚未相遇,但不久将会见面。
”这和您后来的经历很相似。
杨宪益:对,这事就发生在我认识我爱人之前一两年。
很奇妙,但我还是不相信命。
人物周刊:乃迭这个名字很美,这个中文名字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杨宪益:那是我翻译的,就是简单的音译。
她名字叫Gladys,把它翻成中文,就变成乃迭了,没什么特别含义。
我从小是冷冷清清一个人,家里只有我一个男孩。
乃迭,就是希望家里人多一点,热闹、兴旺一点。
人物周刊:说说《红楼梦》吧,跟《离骚》可不可翻的问题一样,《红楼梦》翻成另外一种语言,可能难度也很大吧?里面那些多谐音的伏笔、暗示、隐喻……
杨宪益:也有可以解决的,在英语里找到相对应的,能翻译的就翻译,解决不了的就加一个注解。
当然,能解决得了的只是少数。
毛主席当时的意思是《离骚》应该翻不了,我觉得什么东西都可以翻。
人物周刊:您妹妹说:“我哥哥最高兴的事,就是别人说没有戴乃迭他翻不了那么好。
”是这样吗?乃迭对于您的翻译事业帮助非常大是吗?
杨宪益:我说这个是因为她的英文应该是比我好,毕竟她是英国人,小时候在中学也是一个好学生,从小就读许多莎士比亚。
我刚刚开始中翻英的时候,那时她的中文还不行。
我就先翻译初稿,她给我改改,加加工。
我们两个人在翻译上的合作都是这个样子,后来一直都是这个模式。
以后她的中文也可以了,有时候她自己一个人翻译。
我就看一看有没有错误。
人物周刊:戴乃迭的性格是怎样的?你们俩一辈子都很默契?
杨宪益:我们两个人从没有因为什么问题红过脸。
不过,我儿子去世以后我们俩都很悲伤。
她的身体、心情就一下子恶化了。
人物周刊: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解放以后,特别是“文革”期间,都有一些相似的经历,比如蹲监狱、扫厕所、游街……您的朋友梁宗岱、钱钟书、杨绛等都有过类似经历。
杨宪益:我算运气比较好的。
我被关了4年,可是我那4年还比较舒服,跟我蹲一间牢房的有三十几个人,都跟我关系很好,管我们的人也算客气,平时没有打骂。
幸亏我被关起来了,在外面可能受冲击更大,有人被打了,有人死了,我很多同事都是这样——我如果不是坐牢,也许就死了。
人物周刊:所以您入狱前精神压力比较大,那段时间好像有点分裂的先兆反应,比如幻听和幻觉,到了监狱里倒没有了。
杨宪益:没有进监狱以前状态是不大好的,(对“文革”的事情)比较有情绪。
比如说,过去我很佩服周恩来,见过几面,一直很欣赏他。
可是我在被关以前,有人请我去吃饭,看一个什么节目,我带着乃迭和孩子一起去的,我们坐的地方正好在周恩来后面。
当时他想要跟我打招呼,结果呢,我硬把头转过去了,不理他,跟他也没有招呼,假装不认识他。
后来想想,挺后悔的,周恩来其实一直对我们很好的。
人物周刊:我其实特别想了解,戴乃迭作为一个外国人,亲身经历了中国解放以后的那么多事情,她对这个国家、这块土地、这个执政党的态度。
杨宪益:乃迭对共产党基本上是拥护的,我也是。
以前毛主席还邀请我见面、喝酒,有三四次,乃迭都赞成。
实际上,作为一个外国人,乃迭,还有她的父母亲,对中国都是很好的。
人物周刊:您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状态?每天都做些什么?
杨宪益:现在生活没有什么事情,早上起来看看电视。
看完电视,有的时候,朋友来了,我们说两句话。
从前的朋友多半都是和我岁数差不多大。
后来我认识了年纪比我轻一些的,黄永玉我们也认识,关系还好,他给我画过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我也不收藏,我的东西丢得很厉害。
这幅对联“自古圣贤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是王世襄写给我的,他是我大妹妹杨敏如的同学。
(沉默片刻)我的朋友现在也少了,都走了。
朋友像我这个年龄的,不是死了,就是病得比我还厉害,很少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