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统一大业

合集下载

第22课_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_祖国统一大业.

走近台湾
材料1
李登辉 “一中一台”
陈水扁 “一边一国”
材料2
1979年中美建交,但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的本质 并未改变,仍然把台湾作为其全球战略中“一艘不 沉的航空母舰”,阻挠中国完全统一。美国仍“向 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2000年一年,美国对台三 次军售就达19.82亿美元。
拓展延伸一:台湾问题为何迟迟得不到解决?
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 撒切尔夫人
2、澳门的回归
回忆:澳门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1553年,葡萄牙骗取澳门居住权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
港澳问题属于国家主权问题 台湾问题属于国家内政问题 请简述澳门的回归历程。
1987年中葡签署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三、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合作探究2:请结合课文,简述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的 表现?
年份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 两岸停火。 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 1987年 台湾当局迫于形势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 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长期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1990年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一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 社会主义制度 两制 港澳台: 资本主义制度
前提 和核心 主体
补充
不会动 摇我国 社会主 义性质
3.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为 会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呢?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澳门回归
1、香港的回归
回忆:香港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练一练:
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的本质区别在于
台湾
香港 澳门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一国两制” 构想怎样的背景 下提出的?其目的是什么?

人教版必修一第6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6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
3.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民族团结、领土完整等核心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作业小结
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心得体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关注他们的过程表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 在作业评价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2. 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和现实意义。
3. 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我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此外,我还将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人物事迹。
在制定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科特点、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深度。针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我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及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现实意义。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22【教学课件】《祖国统一大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22【教学课件】《祖国统一大业》

中共历任 领导人态度
胡锦涛的“四个决不”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为了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此方案首先在 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随后澳门问题也 得到圆满解决,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迅速。台湾问 题虽然比较复杂,但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 明领导下,采用“一国两制”方案,台湾会早日 回到祖国环抱,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澳门问题由来
澳门是我国被外国殖民者占 据最早、时间最长的地区。 1553年,葡萄牙人借晾晒 被水浸湿的货物为由,进入澳门 ,后贿赂官员开始在澳门长期居 留。 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 《中葡北京条约》,之后葡萄牙 一直占领澳门并把澳门作为其领 土。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 22 课 祖国统一大业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90年代) 寒流 (80至90年代) 和暖 隔绝 (1949—1979)
(2005年) 契机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祖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 ,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1)1979年,两岸停火,中央政府提倡两岸直接实行“三通”; (2)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 方面进行交流; (3)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一个中国 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九二共识”; (4)1993年,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5)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6)2000年3月后,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和平统一原 则,并表示坚决反对台独。 (7)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

祖国统一大业知识点总结

祖国统一大业知识点总结

祖国统一大业知识点总结《祖国统一大业》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一国两制的深刻内涵和意义以及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祖国统一大业,欢迎大家阅读。

祖国统一大业必考知识点祖国统一大业历史知识点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并理解香港回归的意义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香港回归的意义: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了解《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九二共识”: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祖国统一大业重要知识点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一、“一国两制”构想——(1)目的: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2)形成过程: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中国政府命令解放军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②1981年,全国人大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谈话。

主张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思想。

祖国统一大业

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地区与大陆的联系问题的由来台湾三国时,吴国的卫温率船队台湾。

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台湾,历代政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元朝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明朝民族英雄郑成功把荷兰侵略者从台湾赶走。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行省。

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1945年,中、美、英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公告》中规定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

二战后,美国“扶蒋反共”,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逃台湾,将台湾与祖国大陆人为地分离开来。

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祖国,现在还有台独和国际反华势力阻挠台湾问题的解决。

中国内政问题香港1842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侵占九龙;1898年强租新界99年。

中英外交谈判澳门1553年葡萄牙侵占澳门,1887年正式吞并中葡外交谈判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不同深入设问: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虽然同属于国家统一问题,但两者的性质不同。

台湾是内政问题,香港、澳门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香港问题涉及外国侵略,必须恢复行使主权,因而人民解放军必须进驻香港,其对外也必须以一个中国特别行政区的身份出现。

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只要完成了领土的统一,在国际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区出现,它可以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

驻军与否是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重要区别之一。

教师设问过渡:我们清楚了问题的由来,那么该如何解决问题呢?二、统一之道——“一国两制”的构想根据教材概括回答“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形成经过: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一国两制”成为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

第三课祖国的统一大业

第三课祖国的统一大业

邓小平 3.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了“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江泽民 4.1995年——形成了“和平统一,一 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海峡两岸的交往
1、1979年,大陆倡导三通(通邮、通商、通航)
2.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1987年)
从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 胞书》以后,台湾当局提出“三不”政策(即: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B
5、我国的经济特区与港澳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区别是

D)
B 各自权限不同 D 社会制度不同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A 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C
6、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社会经济稳定繁荣,
1998年又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这充分说明 ( D)
A、在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B、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三国 隋 流求 1684年 清设立 台湾府 元 琉球 明 台湾 1949年国 共内战分 离至今
夷州 1662年 郑成功收 复台湾
18951945 年日占 台湾
二、大陆对台政策
1.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台湾 毛泽东
2.20世纪50年代—— 确立了要争取 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
两岸授权两个民间团体开始 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 政治对话。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徽章
4.九二共识
1992年,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 会两个民间组织召开会议,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 国原则”基会
5.汪辜会谈(1993)
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 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 要一步。
3、原因 1)、综合国力的强盛(根本) 2)、“一国两制”构想的推动 4、意义: 1)洗血了百年国耻 2)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范例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

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2、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史实,认识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的重大兴历史意义。

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重点难点及突破【教学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教学难点】认识台湾统一问题上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重点难点解析】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解决这一问题的两种途径,区别:港澳问题是中国和外国殖民者之间的问题,属于主权问题;而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

途径: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失去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时机;另一方面,现在如果武力解决,将会给岛内人民带来一定的损失,也会延缓我国经济建设步伐,而且会影响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武力解决最终不利于亚洲和世界和平。

正是鉴于此,党和政府决定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一国两制”内涵:所谓“一国两制”,就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1)“一国两制”的前提与基础是:“一国”。

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领土主权不能分割。

(2)“一国两制”的“两种制度”是指: 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一国两制”的主体是: 社会主义制度(4)“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 祖国统一香港回归原因:(1)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前提)(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关键)(3)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群众基础)(4)中英《联合声明》(法律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两岸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有哪些?1、不利因素:(1)台湾岛内“台独”势力(2)国际反华势力:美国(不统不独政策)日本等国家支持台独势力2、有利因素:(1)人心所向: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2)历史依据: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3)国际法依据:二战期间,《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日本归还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历史第十六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课件ppt

历史第十六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课件ppt
文化交流
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和互动,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 认同和感情。
民间活动
鼓励和支持两岸民间团体和人士开展各项交流合 作,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舆论宣传
加强两岸舆论宣传和沟通,及时妥善处理涉台舆 论热点和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05
总结与展望
回顾历史,牢记使命
1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 始终把解决*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 不渝的历史任务。
2023
历史第十六课祖国统一大 业的推进课件ppt
目录
•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 • 当前国家统一面临的挑战 •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 • 积极应对国家统一挑战 • 总结与展望
01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
提升国家竞争力
1 2
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统一市场、整合资源和优化经济结构,提 升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文化交流
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两岸同胞文化认同,促进两岸同胞心灵 契合。
社会治理
加强两岸社会治理,推动两岸社会协同治理,完善两岸社会治理体系,提升两岸社会治理 水平。
坚定信心,迎接挑战
01
正确看待两岸关系发展形势
正确看待两岸关系发展形势,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
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
扩大国际影响力
祖国统一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 力,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3
增强文化软实力
祖国统一有助于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 家的文化软实力。
实现民族复兴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祖国统一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前提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德育渗透: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

通过祖国的统一大业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教材分析
《祖国统一大业》——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讲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及意义,“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通过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2)简述香港、澳门回归主要史实的,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

(3)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4)讨论归纳: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末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
(5)阅读讨论:按“一国两制”构想和平统一海峡两岸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2.过程与方法:ppt辅助教学、情景导入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
讲授法、展示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等。

3.情感目标
(1)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树立祖国完全统一必将实现的信念。

三、学习重、难点
(1)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为实现台湾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树立了有说服力的范例。

(2)难点: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有利于课堂探究过程的进行实施。

五、学习方法
情景导入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讲授法等
六、探究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的设计思路:
利用歌曲播放《七子之歌》,声情并茂的再现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忧国忧民,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增强学生思考、讨论、辩论的能力。

七、实施过程:
课前准备:
我提前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网络教室有目的的搜集与香港、澳门、台湾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等。

让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有充分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七子之歌》煊染课堂气氛,让学生谈谈这首歌反映了作者闻一多怎样的爱国情怀,通过歌词学生可以想到作者渴望骨肉团圆,祖国早日实现统一,引导学生理解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和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从而引入本课主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共有三个教学目标,一是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二是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主要史实,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三是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三个目标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

“一国两制”构想是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提出的基本方针,而香港、澳门的回归又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为台湾回归祖国奠定了基础。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讲授“一国两制”构想环节,教师提出问题,问题(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目的、时间、提出者(2)“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及其含义(3)“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意义,诱导学生联系课本和学案进行自学,然后师生合作订正答案,教师指导学生用“分层次抓关键词”的方法记忆“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意义,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加强记忆。

教师在进行每一环节时都明确的告诉学生学习内容和时间,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这一环节的教学仍然采用上述方法,学生在加强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香港、澳门回归”的有关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你看完以后有什么感受?”、“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末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的解决采取
“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合作总结出“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为台湾回归奠定了基础。

”从而引入台湾问题的学习。

“统一大业必将实现”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讨论交流学案中设置的四个问题:“(1)1979年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发展怎样?(2)祖国大陆和台湾实现统一的有利条件有哪些?(3)当前严重阻碍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不利因素有哪些?(4)谈谈你对两岸关系的认识”,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让课堂充满生机,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教师适当点拨,提醒学生不要照着教材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培养了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祖国统一是两岸骨肉同胞的共同心愿,我们坚信祖国实现完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将翘首期盼,视目以待”。

从而培养学生树立祖国完全统一必将实现的信念。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结合板书一起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然后2分钟时间查漏补缺,便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随堂小测
课堂小测设置了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目的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程度,反馈纠正在课堂内完成,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如最后一个问题“(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明确指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回答问题。

八、教学反思
整堂课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讲练结合,达标拓展”,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情景创设,导入新课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

通过祖国的统一大业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