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最新总结(DOC 45页)

西方经济学最新总结(DOC 45页)
西方经济学最新总结(DOC 45页)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经济资源:经济资源是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才能获得的资源.

2.稀缺性: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有限的,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资源的稀缺性。

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把一定资源用于某种用途后放弃其他用途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4.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

5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欲望的一门科学。6.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单位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经济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经济理论。

7.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把整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理论。

8.实证分析:实证分析是指超脱或排除人们对事物的主观价值判断标准,通过对事物运动过程进行客观描述,反映事物的一般现象,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及其运行规律的研究方法。

9.规范分析:规范分析是以既定的价值判断标准为前提,来分析和评价事物发展状态的研究方法。

10.边际分析法:边际分析法是指对自变量每加一单位的量值会如何影响和决定因变量的量值所进行的分析。

11.均衡:西方经济学的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或者相互抵消,以至这一体系内不存在变动要求的状态。均衡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12.静态分析:静态分析是指分析某一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时,不考虑时间因素和经济变量具体变动的过程的分析方法。

13.比较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是比较各种静态分析结果的方法,在均衡条件发生变化以后,对新形成的静态均衡结果与原来的静态均衡结果进行比较的分析方法。

14.动态分析: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对,是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连续的过程来看待,主要考虑时间因素对经济变动的影响,即分析各种变量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动而相互作用,最终达到一种新的均衡的分析方法。

二.知识归纳

1.人类的欲望或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实现

自我的需要

2.1776年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3.英国经济学家艾尔费雷德.马歇尔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

4.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经济学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

5.微观经济学的特征:研究对象的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采用个量分析方法。

6.宏观经济学的特征:研究对象是整体经济;研究目的是资源的有效利用;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采用总量分析方法。

7.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关系;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具有基本相同的研究方法。

8.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的差别:是否有价值判断;要回答“是什么”还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结论是主观还是客观。实证分析是规范分析的前提和基础,规范分析是实证分析的延伸。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一.名词解释

1.需求:是指在消费者的收入、嗜好以及其它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一个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需求的两个条件:消费者愿意买;消费者有能支付能力。

2.需求曲线:是对够买倾向的一种简便的概括,是对需求表的图解,它是一条表示在所有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物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3.供给:供给是指生产者(厂商)在一定时期和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量。供给的两个条件:有出售的欲望;有供应的能力。

4.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相同的需要,即在消费中相当程度上可互相替代的商品,称为替代品。

5.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相互补充,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则称这两种商品为互补

品。

6.均衡价格: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均衡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两种力量共同决定的,在均衡价格下的交易量成为均衡产量)

7.支持价格:也叫最低限价,是指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对该行业产品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

8.限制价格:也叫最高限价,是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物品的价格而对它们规定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

二.知识归纳

1.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偏好;相关商品的价格;对未来的预期;其他因素(政府政策,时间变化) 。《6P 1T》

2.炫耀性商品:(珠宝,文物,名画。。)这类商品的价格已成为消费者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价格越高,越显示拥有者的地位,需求量也越大;反之,当价格下跌,不能再显示拥有者的地位时,需求量反而下降。

3.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指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之外,其他影响需求因素的都不变。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的价格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炫耀性商品和吉芬商品除外)

4.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本身价格变动),商品随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变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5.需求的变动: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变动变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

6.影响供给的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生产技术的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对未来的预期;政府的政策; 自然条件。《4P 1C 1T 1N》

7.供给曲线是根据所有可能的价格与对应这些价格厂商的供给量二者组合的点,描绘出来的一天曲线。

8.供给规律:是说明商品本身的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的关系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为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商品本身价格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的价格下降而减少。

9.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变现为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10.供给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其他因素引起的供给的变动,供给的变动表

现为供给曲线的平行移动。

11.供求定理:①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的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的下降

②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产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产量减少。

③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

④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产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产量减少。

12.价格对经济起调节作用的条件:各经济单位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存在市场;市场竞争的完全性与公平性。

13.为维持支持价格政府采取的措施:政府收购过剩的商品,或用于储备;政府对该商品的生产实行产量限制。

14.限制价格时,当市场短缺严重会出现抢购或黑市交易。政府可采取的措施是:采取配给制,发放购物券。

第三章弹性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弹性:弹性描述的是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亦即,要计算当自变量变化1个百分点时,因变量会变化几个百分点。

2.需求价格弹性:是用来描述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即当价格变动1个百分点时,需求量会变动几个百分点。

3.需求收入弹性:又称收入弹性,指收入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交叉弹性可正可负,取决于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

4.需求交叉弹性:它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5.供给弹性:也叫供给的价格弹性,是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二.知识归纳

1.需求的弧弹性:表示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2.需求的点弹性: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向于零时,需求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

3.需求几个弹性的类别:

①/Ed/=0,即需求完全无弹性,无论价格怎样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

②/Ed/=∝,即需求弹性无穷大,它表示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需求量是无限的,而且一旦高于既定价格,需求量即为零,说明商品的需求变动对其价格变动异常敏感。

③/Ed/=1,即需求是单位弹性。

④/Ed/〈1,即需求缺乏弹性,它表示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⑤/Ed/〉1,即需求富有弹性,它表示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商品的必需程度;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5.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益的关系:需求富于弹性的商品,其销售收益与价格是反方向变动的,即总收益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销售收益与价格则是同方向变动的,即总收益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对于单位弹性,即E=1 的商品,降低或增加价格不影响厂商的销售收入。

6.需求收入弹性的分类:

①收入无弹性,即Em=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

②收入富有弹性,即mE〉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收入变动的比率。

③收入缺乏弹性,即Em〈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收入变动的比率。

④收入单位弹性,即Em=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等于收入变动的比率。

⑤收入负弹性,即Em〈0,这说明消费者货币收入的增加将导致这种商品的消费量下降,以至于不再购买这种商品。

7.正常品: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是正值,即E>0,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此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该商品即称为正常品

8.抵挡品: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是负值,即E<0,表示随着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此种商品的需求量反而下降,该商品即称为抵挡品。

9.根据商品交叉弹性分为三类:(1)Exy>0,则X与Y为替代品。(2)Exy<0,则X与Y为互补品。(3)Exy=0,则X与Y 为相互独立的商品。

10.供给弹性的分类:

(1)Es=0,供给完全无弹性,其供给曲线是与纵轴平行的一天垂直线。

(2)Es=∞,供给弹性无穷大,其供给曲线是与横轴平行的一条水平线。

(3)Es=1,供给为单位弹性。

(4)Es<1,供给缺乏弹性,此时供给量变动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度。

(5)Es>1,供给富有弹性,此时,供给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

11.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生产的难易程度;生产规模和规模变化的程度;生产要素的供给难易程度;成本的变化。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 名词解释

1.效用:是商品或服务满足人们欲望或需要的性能。

2.总效用(total utility):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消费中所得到的

效用量的总和。

3.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指(当所有其他的商品的消费水平保持不变时)从额外一单位商品中所获得额外满足(即效用)。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一种商品的消费越来越多的时候,其边际效用下降的规律。

5.消费者剩余 : 指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或服务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他实际支付的数量之差。

6.无差异曲线:表示不同物品消费量的平面坐标内的一条曲线。该线上每一点(表示两种物品的不同组合)能为所给定的消费者带来完全等同的效用满足程度。

7.边际替代率:指如果消费者在收到额外一单位商品X之后要保持满足水平不变而必须放弃的商品Y的数量。边际替代率应该是负值。

8.预算线:表示对消费者没有区别的市场篮子的点的轨迹

9.消费者均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并将保持不变的一种状态。

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价格之比。

10. 替代效应:当消费者的满足水平保持不变时一种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改

变。

11.收入效应:商品价格变动会引起消费者实际收人变动,进而会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量的

变动。

12恩格尔曲线:是描述收入增加与商品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它反映了商品价格和其他因素不变时,收入的变化引起需求量怎样的变化。

二.知识归纳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物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2.边际效用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负值意味着消费者对于某种物品的消费超过一定量以后,不仅不能从消费物品中获得满足,反而会引起伤害和厌恶。

3.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同一坐标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每一条代表消费者消费商品组合的一个效用水平,并且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2)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4)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5.价格——消费曲线:是指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格变动引起消费者均衡单移动的轨迹。价格—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均衡点的轨迹。由价格—消费曲线可以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6.收入—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收入变动引起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移动的轨迹。由收入—消费曲线可以导出恩格尔曲线。

7.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砸每一收入水平下对某商品的需求量。

第五章生产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总产量(total product TP):是在资本投入既定的条件下,与一定可变生产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总和。

2.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 AP):是指平均每单位可变生产要素劳动所能生产的产量。

3.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 MP): 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某种投入品(其他投入品

的数量保持不变)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

4. 等产量曲线:表示能够产生某一产量的所有可能的(有效率的)投入品组合。

5.边际技术替代率: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

下,消费者为了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而需要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单位数。

6.规模收益:分析厂商的生产规模变化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全部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化有三种情况:规模收益递增、不变、递减。7.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如果不断添加相同增量的一种投入品(且若其他投入品保持不变),这样所导致的产品增量在超过某一点后将会下降,也就是说,边际产品将会减少。

8.生产扩张线:表示生产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厂商在不同的生产规模上所能采用

的最佳投入组合的轨迹。

9.等成本线: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等成本线表示。等成本线也称为企业预算线。是在企业成本和生产要素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最大的各种组合点的轨迹。(等成本线可以因为总成本的增加或减少而平行移动)

二.知识归纳

1.生产理论所要研究的经济主体是生产者,也称为厂商或企业,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种经济目标而独立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单位。厂商主要包括: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砸技术水平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连续增加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了,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种特定数值时,增加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是消费者行为理论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生产理论中应用或转化形态。

3.等产量线的特点:(1)在同一坐标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同一条等产量线代表相同的产量,不同的等产量线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表示的产量水平越高;反之,等产量线离原点越近,代表的产量越小。(2)在同一坐标上,任何两条等产量线不会相交。(3)等产量线向右下方倾斜,其斜率为负值。(4)等产量线是凸向原点的,因为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5)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

4.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代替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5.规模报酬的三种情况:

(1)规模报酬不变:所谓规模报酬不变,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2)规模报酬递增:所谓规模报酬递增,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3)规模报酬递减:所谓规模报酬递减,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第六章成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2.隐性成本:是对厂商自己拥有的且被用于该厂商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所应支付的费用。

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的最大价值。

4.经济利润:是指厂商的总收益和经济成本之间的差额。

5.正常利润:是厂商经营企业的报酬,也是厂商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

6.边际成本:

7.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产量需要的成本总额,包括短期总成本、总不变成本、总可变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短期边际成本。

8.长期成本:长期成本是指规模可以变动,各种要素数量都能够变动情况下,生产一定产量必须花费的可能的最低成本,包括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

9.短期总成本(short-run total cost,S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耗费的全部成本,包括总不变成本和总可变成本两部分。

10.总不变成本(total fixed cost , TFC )是指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而购买不变生产要素的费用支出。

11.总可变成本(total variable cost,TVC )是指厂商砸短期内为生产一定产品而购买可变生产要素的费用支出。

12.短期平均成本(short-run average cost ,SAC )是厂商在短期内在平均每单位产品上分摊的全部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等于短期平均不变成本和短期平均可变成本之和)

13.平均不变成本(average fixed cost, AF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1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

14.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 AVC )是指每单位产品上分摊的可变成本。

15.短期边际成本(short-run margina cost, SMC )是厂商在短期内变动1单位产量所引起的

总成本的变量。

16.长期平均成本(long-run average cost,LAC )表示的是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点总成本。

17.长期边际成本(long-run marginal cost ,LMC)是指在长期内没增加1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

二.知识归纳

1.会计利润:即一定时期内,厂商实现的总收入与所产生的实际耗费即总会计成本的差额。(会计利润=总收入-会计成本)

第七章不同市场的价格与产量决定

一.名词解释

1.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 )又称为纯粹竞争,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果。

2.总收益(TR):是指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商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3.平均收益(AR):是指厂商出售一定数量商品,每单位商品所得到的收入,也就是平均每单位商品的卖价。它等于总收益与销售量之比。

4.边际收益(MR)是指厂商增加一单位商品销售所获得的收入增量。

5.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价格,或者对销售给不同购买者的同一产品在成本不同时索取相同的价格。

6.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又称为纯粹竞争。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这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不存在垄断现象;二是不受政府影响。

7. 收支相抵点:在SMC与SAC的交点上,厂商既无经济利润,又无亏损,称为“盈亏平衡点”或“收支相抵点”。

8.停止营业点:SMC曲线与AVC曲线的交点是厂商生产与不生产的临界点,也称为“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

9.完全垄断:完全垄断又称独占、卖方垄断或纯粹垄断,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相反,完全垄断市场结构是指一家厂商控制了某种产品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

10.自然垄断: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时,这个行业是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 )。

11.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在同一时问对同一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价格,或者对销售给不同购买者的同一产品在成本不同时索取相同的价格。

12.寡头垄断:寡头垄断市场又称寡头市场,指由少数几家大型厂商控制某种产品供给的绝大部分乃至整个市场的一种市场结构。

13.卡特尔:一个行业的独立厂商之间通过对有关价格、产量和市场划分等事项达成协议而设立的一种组织形式,或者说是寡头垄断行业中各寡头厂商之间用公开方式勾结,以达到协调行动,牟取行业利润最大化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知识归纳

1.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1)市场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2)参与经济活动的厂商出售的产品具有同质性,即不存在产品差别。(3)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在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4)参与市场活动的经济主体具有完全信息。(5)个别企业出售量占市场份额微不足道所以不能影响市场价格。

2.在完全竞争市场下,厂商的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相等且都等于既定的价格。(AR= MR = P)3.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1)厂商数目唯一,一家厂商控制了某种产品的全部供给。(2)完全垄断企业是市场价格的制定者。(3)完全垄断企业的产品不存在任何相近的替代品。(4)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

4.价格歧视分为: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在厂商根据消费者意愿为每单位商品付出的最高价格而为每单位产品制定不同的销售价格。

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根据不同的购买量和消费者确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

价格歧视可以增大社会总福利----通过增大生产者的剩余而不是增大消费者的剩余来实现总剩余最大化。

3.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1)市场中存在着较多数目的厂商,彼此之间存在着较为激烈的

竞争。(2)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别的,或成为“异质商品”。(3)厂商进入或退出该行业都比较容易,资源流动性较强。

第九章微观经济政策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的分配商品和服务。

2.垄断:指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里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几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3.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的信息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

4.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是指各市场参与者所掌握的信息不均匀分布的市场。也可以看做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非对称信息的集合体。

5.柠檬市场:也称为次品市场。在信息不对称理论中,常常把处于信息不对称环境中的次品市场称为柠檬市场。

6.道德风险:指的是交易双方在签订交易契约后,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使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损害了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并且并不承担由此造成的全部后果的行为。

7.委托—代理问题: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的委托人难以观察、了解代理人的全部和真实的行为,代理人则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凭借信息优势实施违背委托人利益的行为。

8.市场失灵: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

9.外部性:如果某人或者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带来危害或利益,而该个体又没有为这一后果支付赔偿或得到报酬,则这种危害或利益就被称为外部经济,也叫外部性。10。生产的外部经济:当一个生产者采取的经济行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报酬时,便产生了生产的外部经济。

11.消费的外部经济:当一个消费者采取的行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补偿时,便产生了消费的外部经济。

12.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当一个生产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便产生了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13.消费的外部不经济:当一个消费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便产生了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14.科斯定理:只要明确地规定法定所有权,并且可以自由交换,只要所有权的交易成本为零,那么,不论所有权在开始如何分配,市场机制所导致的均衡状态符合最有效率状态。

15.公共产品:是指是指由政府部门生产,并向社会和个人提供的一切物品和服务的总称。

16.信息不对称:是指在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的信息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也就是说,有些人对关于某些事情的信息比另外一些人掌握得更多一些。

17.逆向选择:市场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够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使对方受损时,信息劣势的一方便难以顺利地做出买卖决策,于是价格便随之扭曲,并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进而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

18.信号显示:是指为了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了把自己的某些优质物品或自身的某些优秀特性显示出来,不被埋没,就会通过某种方式向处于信息劣势的人发出市场信号以表明自己的物品或自身与众不同的行为。

19.信号甄别:是指在进行市场交易之前,信息劣势方首先以某种方式使得信息优势方不得不发出表明自身特征、品质、类型等的信号,以供信息劣势方辨别、解读,从而改变自己在市场交易中所处信息劣势地位的行为。

20.道德风险:指的是交易双方在签订交易契约后,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损害了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而且并不承担由此造成的全部后果的行为。21.委托——代理问题: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处于信息劣势的委托人难以观察、了解代理人的全部和真实行为,代理人则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凭借信息优势实施违背委托人利益的行为

二.知识归纳

1.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不对称信息。

2.进入障碍产生垄断的原因:(1)资源垄断。(2)政府创造垄断。(3)自然垄断。

3.反垄断法:顾名思义就是反对垄断和保护竞争的法律制度,它是通过经济国家基本的法律制度,又称反托拉斯法。我国发垄断法于20098年8月1日起实施。

4.一般来说,如果某人或者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带来危害或利益,而该个体又没有为这一后果支付赔偿或得到报酬,则这种危害或利益就被称为外部经济。也叫外部性。受到危害叫做负的外部性,得到的利益叫做正的外部性。

5.外部性的分类:(1)生产的外部经济。(2)消费的外部经济。(3)生产的外部经济。(4)消费的外部经济。

6.外部性的政策:(1)使用税收和津贴。(2)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3)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

7.科斯定理:只要明确地规定法定所有权,并且可以自由交换,只要所有权的交易成本为零,那么,不论所有权在开始如何分配,市场机制导致的均衡状态符合最有效率状态。

8.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1)政府提供。(2)政府与私营机构签订合同。(3)政府授予私营机构经营权。(4)政府给提供公共产品的私营机构提供补贴。(5)私人提供。

9.影响人们获取信息的能以的因素:(1)社会劳动分工使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行业信息差别。(2)专业化生产的信息差别也同样导致了信息不对称。

10.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的基本形式:(1)由买主与卖主之间的信息差别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市场。(2)有买主与买主之间的信息差别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市场。(3)由卖主与卖主之间的信息差别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市场。

11.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1)在交易契约中,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的行为,最多只观察到行为产生的不利后果。(2)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无法确定这种不利后果的产生是否与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的行为不当有关。

课后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

五、简答题

1.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使用和消费各种资源。在某一时点上,人们拥有的资源是一定的,人们的欲望却是无穷的,要以一定的资源来满足无穷的欲望就会产生两个在逻辑上递延的问题:一是资源不足的现实,也就是资源的稀缺性问题;二是选择问题,即如何把稀缺的资源分配于不同的用途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欲望。这就产生了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从而导致了经济问题的产生,进而形成经济思想、经济理论和经济学体系。所以,我们可以说资源稀缺性和由此产生的选择性使经济学得以产生。

2.现代西方经济学学说是从西方古代的经济思想和学说中发展变化而来。产生于古希腊的西方经济思想经过15、16世纪的重商主义,17、18世纪的“古典革命”,19世纪的“边际革命”和20世纪的“凯恩斯革命”,形成了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内容为核心、学派众多、理论庞杂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以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两种思潮的竞争和相互渗透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因应解决西方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现实经济问题的要求,形成不同的学术思想和流派,从而推动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2)联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相互依存。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微观经济理论的坚实基础,就没有宏观经济理论的深入发展。二者之间就好比树木与森林的依存关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互相把对方研究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即微观经济学在研究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时,总是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假设条件;而宏观经济学在研究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时,总是以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为前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进行了分析,二者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的基本内容。

4.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有: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是指超脱或排除人们对事物的主观价值判断标准,通过对事物运动过程进行客观描述,反映事物的一般现象,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及其运行规律的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是以既定的价值判断标准为前提,来分析和评价事物发展状态的研究方法。

(2)均衡分析法与边际分析法。对经济变量均衡的形成和变动条件的分析,称为均衡分析。包含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法是指对自变量每加一单位的量值会如何影响和决定因变量的量值所进行的分析。

(3)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指分析某一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时,不考虑时间因素和经济变量具体变动的过程的分析方法。它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经济现象的方法。比较静态分析是比较各种静态分析结果的方法,指均衡条件发生变化以后,对新形成的静态均衡结果与原来的静态均衡结果进行比较的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是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连续的过程来看待,分析各种变量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动而相互作用,最终达到一种新的均衡的分析方法。

六、计算题

1.现要花掉的这1000元的机会成本是一年后得到的1000×(1+5%)=1050元的银行支付

2.(1

(2)C的配置中是无效率的。只要比较C和D就可以知道,只要简单调整三人的时间分配,就能提供更多的服务量。

七、案例分析题

1、如果驱车到那家商店所付出的代价小于50元(100-50),我会驱车到那家商店买;如果驱车到那家商店所付出的代价大于50元我不会。选择驱车到那家商店买的机会成本是在第一家店买节省的成本;选择在第一家店买的机会成本是放弃50元的收益(节省50元的支出)。假设第一家商店对某商品的要价为6000元,而第二家商店的要价为5950元,我还会作出同样的决定。因为边际收益一样是50元(6000-5950=100-50),而边际成本未变:驱车到那家商店所付出的代价。只是很多人的心理因素,受相对量的影响(前者省一半钱:50/100,后者省不到1%:50/6000),没有看到绝对量未变。

2、作为一国总理应对经济学专家的实证观点和规范观点都感兴趣,只是对实证观点的兴趣更大。一国总理为了科学决策,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了解现实经济的真相,即现实经济现象“是什么”:实证的观点;同时,一国总理的决策也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这个目标的提出会体现社会的价值或总理个人的价值观,表现出“应该是什么”:规范的观点。经济学专家的规范观点有助于总理明晰社会的、自己的价值观,清楚实现决策目标的民意基础和必要性。所以,总理应对经济学专家的实证观点和规范观点都应了解。只是经济学专家的规范观点是经济学家个人的、主观的东西,不应影响总理的全局考虑;经济学专家的实证观点却有助于总理在了解现实经济真相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更好地实现决策的目标。所以,一国总理对实证观点的兴趣更大。

第二章

五、简答题

1、答: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商品本身的价格。商品自身的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购买量最直接的因素,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大一些,反之,商品价格高,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少。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决定了消费者对所想要的商品的支付能力,因而收入水平高低与商品消费量之间一般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3)消费者偏好。偏好是消费者对商品的喜好程度或者说购买欲望。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的偏好越强烈,需求量越大;反之,则越小。即消费者的偏好与需求量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关系。

(4)相关商品的价格。与某商品相关的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与会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对于互为替代的两种商品而言,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该商品

的需求量,转向消费其替代品,从而导致其替代品需求量增加。对于互补商品,一种商品价格提高将导致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同时使得购买其互补品的数量减少。

(5)对未来的预期。预期是消费者根据现有的条件对未来状况做出的估计。在决定是否购买某商品,尤其是大件商品时,消费者对未来该商品的价格及自身的收入水平的预期会影响到商品的需求量。

(6)其他因素。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包括国家的政策因素(如最近中国政府的家电下乡政策促进了农村对家电的需求)、人口规模、文化习惯、消费示范和攀比等。

2、需求定理的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需求定理的例外,是指商品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同方向变动,如某些低档商品,在特定条件下当价格下跌时,需求会减少;而价格上涨时,需求反而增加。再如某些炫耀性消费的商品(珠宝、文物、名画、名车等)。这类商品的价格已成为消费者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价格越高,越显示拥有者的地位,需求量也越大;反之,当价格下跌,不能再显示拥有者的地位时,需求量反而下降。

3、答: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

4、答:(1)对产品X的需求将增加,需求曲线右移;

(2)对产品X的需求将增加,需求曲线右移;

(3)对产品X的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右移;

(4)对产品X的需求将增加,需求曲线右移。

5、答:(1)产品X的供给将增加,供给曲线右移;

(2)产品X的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左移;

(3)产品X的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左移;

(4)产品X的供给将增加,供给曲线右移。

6、(1)替代;(2)互补;(3)替代;(4)互补;(5)互补

7、答:一种商品的市场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的交点处,该交点也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对应的价格和数量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假如最初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市场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有些生产者的产品就会卖不掉。在这种情况下,某些生产者就会降价出售,从而导致整个市场上的价格下降。随着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的需求量增加,而生产者的供给量减少,直到低于供求相等的价格为止。

相反,如果最初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这就意味着某些消费者在现行的市场价格下不能实现自身的意愿。结果,这些消费者就会以更高的价格购买商品,从而导致市场价格升高。随着市场价格的提高,生产者的供给量逐渐增加,消费者的需求量下降,直到处于供求相等

的价格为止。

总之,一种商品的市场在需求和供给两种相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通过竞争机制的调节,达到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从而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8、价格管制,是政府出于某种考虑对市场价格进行调节和控制,有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两种形式。

支持价格,也叫最低限价,是指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对该行业产品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例如国家实行最低工资规定,或是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常实行农产品支持价格。实行支持价格的政策最明显的效果是引起市场过剩。为维持支持价格,政府就要收购过剩商品,或对该商品的生产实行产量限制。

限制价格,也叫最高限价,是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物品的价格而对它们规定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其目的是为了稳定经济生活,例如稳定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安定民心。实行最高限价明显的效果是产生市场短缺。当市场短缺很严重时,市场就可能出现抢购现象或是黑市交易。为解决商品短缺,政府可采取的措施是控制需求量,一般采取配给制。但这样一方面会引起黑市交易,另一方面会挫伤厂商的生产积极性。

9. 答“谷贱伤农”是指农产品价格下降将使农民收入降低。一般说,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因而当其价格下降以后,需求量的增加幅度小于价格的下降幅度,从而导致农民的总收益(需求量乘以价格)下降。

10、答:限制石油的供给,在石油的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石油的价格将上涨。由于石油为各国的重要能源,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从而其需求量的下降幅度会小于价格的上涨幅度,OPEC的总收益将增加。若不限制石油的供给,各石油生产国都将蒙受收入上的损失。

六、计算题

1、解:已知Q d=61-25P,Q S=-17+40P,当Q d=Q S时,市场达到均衡,即

61-25P=-17+40P,求得P=1.2,

此时,Q d=Q S=-17+40P=-17+40×1.2=31

即市场上的均衡价格为1.2,均衡数量为31。

2、解:(1)已知Q d=40-5P,Q S=10+5P,当Q d=Q S时,市场达到均衡,即

40-5P=10+5P,求得P=3,

此时,Q d=Q S=10+5P=10+5×3=25

即市场上的均衡价格为3,均衡数量为25。

(2)已知Q d=60-5P,Q S=10+5P,当Q d=Q S时,市场达到均衡,即求得P=5, Q=35,

即市场上的均衡价格为5,均衡数量为35。

3、解:(1)已知Q d=100-2P,Q S=10+4P,当Q d=Q S时,市场达到均衡,即

100-2P=10+4P,求得P=15,

此时,Q d=Q S=10+4P=10+4×15=46

即市场上的均衡价格为15,均衡数量为46。

(2)已知Q d=100-2P,Q S=28+4P,当Q d=Q S时,市场达到均衡,即求得P=12, Q=35,即市场上的均衡价格为12,均衡数量为76。

七、案例分析题

1、答:政府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是属于支持价格的一种。支持价格,也叫最低限价,是指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对该行业产品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实行最低工资制度的目的,可以保障劳动者薪资、维护劳动者尊严,同时约束、制裁无良企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政府实行支持价格,可能带来的影响扭曲市场价格信号,并导致市场供给过剩。具体到最低工资制度,其影响是扭曲劳动力价格信息和信号、影响劳动力资源高效流动和配置,部分低竞争力劳动者甚至反而会因此失去就业空间。

2、(1)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商品本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相关商品的价格;对未来商品价格及自身收入的预期;其他因素。

(2)影响商品供给的因素也很多,如商品自身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如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及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等。

(3)某两种互为替代品是指这两种商品能够独立地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要,如猪肉和牛肉。如猪肉的价格上升(下降)时,消费者就会减少对猪肉的需求,而对牛肉的需求就会增加(减少)。

3、答:对于一般商品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降低价格一定会使其供给下降这条规律是无疑义的,这就是供给规律。它也确有极少的例外,即供给会随着价格的提高而下降,如劳动的供给便是。

但计算器这类普通商品的供给是遵循供给的普遍规律的。题目中计算器价格下降销售量却增加3倍的情况,看似违背了这一规律,其实是没有充分考虑影响计算器供给的其他因素。计算器的供给,除了其价格,还有生产技术、生产要素的价格等因素。上个世纪90年代计算器生产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后,其市场供给量大幅度增加,因而均衡市场价格下降的同时,均衡产销量也大量增加了。

第三章

五、简答题

1、答:在商品价格理论中,我们知道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或供给量的变动。但需求量或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弹性理论正是要说明价格变动与需求量或供给量变动之间的这种量的关系。弹性可以分为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在需求弹性中,说

马春文发展经济学重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第三版)重点总结 课任老师:马文斌总结:袁凯 题型有单选题、简答、论述、案例分析,主观题较多,客观背诵题目较少 马文斌的考法肯定会问一些具体应用的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如何解决?比较考验知识量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换句话说考你的硬功夫!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 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农村空心化、产业空心化、投资虚拟化、资源垄断化、经济沙漠化发展经济学是一门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状态转型的原理和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库兹涅茨):(1)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和人口增长迅速增加; (2)生产率快速增长; (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 (4)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发生变化; (5)发达国家瓜分世界完毕; (6)现代经济的增长扩散围有限。 中国还是不是发展中国家? 1、从GDP看,中低收入国家。 2、从经济发展布局看,结构性问题突出。 3、从教育、医 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看,中国公共福利事业仍有待发展和完善.4、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该不会考) 观点一:增长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由于增加投资而增加的产量,还包括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产生的产品的增加,此外经济发展还意味着产出结构的变化,以及各部门间投入分布的改变。观点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加区别。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的定义指出,现代经济增长不仅包括总量方面的特征,也包括经济结构、国际关系与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说,他将经济增长的概念扩大了,这与二十世纪80年代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相一致。卢卡斯、罗默、巴罗等经济学家也都用经济增长泛指经济发展。 第二章: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熊彼特创新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控制或获取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上课有问过) 早期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论点有三个:1、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个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土地)资本匮乏才是束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2、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发展必须实现工业化,工业化能吸收劳动力。3、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马歇尔计划。 什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重点归纳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

HND-Economics-The-World-Economy世界经济学报告

Economics 2: The World Economy

Content Introduction----------------------------------------------------------------3 Section 1: International Trade Three gains from trading internationally---------------------------------------3 Free Trade--------------------------------------------------------------------------3 Absolut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3 Protectionism----------------------------------------------------------------------4 Barriers to trade-------------------------------------------------------------------4 WTO and EU----------------------------------------------------------------------5 Section 2: International Finance Balance of Payments and General trends in UK Trade----------------------6

曼昆《经济学原理》重点整理1-7章

第1章 理解稀缺性、经济学、机会成本、边际、激励以及市场失灵、外部性和通货膨胀等术语的含义 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人们如何与他人相互交易;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边际变动:对行动变化微小的增量调整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熟悉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1、人们面对权衡取舍,有所得必有所失,要兼顾公平与效率。 2、所得的成本就是放弃的东西,真正的成本不是会计成本,而是机会成本。 3、增量大小的比较决定选择,边际分析是经济学分析的关键。 4、人们根据刺激做出决策,并随刺激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5、交换可以使有关各方都得到好处。 6、市场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率。 7、政府可以弥补市场的局限,如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垄断等。 8、一国生产能力的大小决定国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9、货币发行过多可能造成通货膨胀。 10、短期中,失业和通胀之间有替代关系。 领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的含义 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大炮vs黄油;环境vs收益;效率vs公平) 第4章 理解四种市场结构的含义 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垄断者:一些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而且这个卖者决定价格 寡头:有几个并不总是主动地进行竞争的卖者 垄断竞争:有许多卖者,每个卖者提供略有差别的产品,有决定价格的能力 能够分辨需求与需求量、供给与供给量 需求量: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和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需求:把价格与需求量联系在一起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收入、相关物品价格、嗜好、预期、买者数量。商品本身的价格是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其它都是影响需求的因素,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供给量:厂商在一定的时间内,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和能够供给的商品量 供给:把价格与供给量联系在一起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docx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11个问题提示进行认真复习。 K 简述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经济发展思想的区别。 斯密的经济发展思想强调的是人口、分工、资本三个方面,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强调分工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强调资本积累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 ■三、强调对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 ■四、强调必须为促进财富的增长和发展,创造经济自由的社会条件; “自由放任”是斯密所主张的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要增加一国的财富, 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完全的,充分的自由。总体来说,斯密的思想是乐观的。 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他认为限制国家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但李嘉图更进一步的指出了国民财富的增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劳动,另一种是不增加任何劳动数量,而使其劳动的牛产效率增大。他认为资木积累的扩大是使国民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在对外面贸易上,李嘉图也提出了比较成本优势,发展了大卫的绝对成本优势。但是李嘉图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资本积累的扩大,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他根据报酬渐减规律视为约束经济增长的自然法则,从而得出利润率必然下降,经济增长必然停滞,社会静止状态必然出现的结论。 李嘉图的经济发展理论观点是悲观的。 2、简述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与保护关税学说思想,对当今发 展中国家发展民族工业有何启示? 李斯特提出: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吋期、农工业吋期、农工商业时期五个阶段。他认为国际贸易的自由与限制, 对于国家的富强有时有利,有时有害,是随着时期的不同而变化的。关税保护是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贸易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政策。而关税保护的企业必须是具有自力前途优势的产业;保护关税的目的是使保护的对象提高竞争能力;保护关税的时期不能是无限度,只要保护到能与別国同行业产品竞争时, 即可取消保护关税政策。李斯特反对盲目的保护主义,正如反对盲目的自由贸易一样。 3、简析熊彼特经济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 熊彼特在经济史上的主要成就在于他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他把经济发展看成是对现存经济关系的格局(即所谓的静态的循环流转)的一种突破。这种突破力量來自企业家的“创新”。企业家职能就是要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止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 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上的新组合引入生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感想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感想 这一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起初我对为什么要开这门课真的一无所知。以前的学习都是反复的上几门应试的课程,上了大学,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一下子全变了。虽然当初填志愿时我首选了现在的这个专业,但我对这个专业主要研究什么、主要学习什么、主要将会接触哪些课程、哪些知识都不曾深涉深知,有点懵懵懂懂地闯进了这个专业。所以,开学至今,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完全是按照学校的安排而进行的,每一门课程也都是从开学的一无所知、不知道学习目的与方向到渐渐了解,知道了一些知识、一些原理,渐渐明白学习这门课的原因和目的,渐渐学到一些学习每门课所需的一些方法和重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让我更有感触。 从第一节课,老师您对我们进行洗脑开始,我们接触、认识了这门课程,我们从您那里了解了该如何去学这门课,为什么学习这门课,学习这门课的目的等一系列开启我们进入这门课学习大门的关键。 对这门课的学习,您对我们的要求是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些经济现象,要求我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学着做一个理性的人。

这学期即将结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有了稍稍的了解。能利用微观经济学的某些原理简单地解析一下身边的一些小事。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稀缺资源的配置,研究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消费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动、生产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化、市场结构差异、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和变化、一般均衡过程等问题,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以上理论的研究,为市场主体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提供解释和指导。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静态分析方法,大量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等。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个体,以此再推广到整个市场,如单个的消费者、单个的厂商、单个行业等,它主要以单个数量的分析为主。在微观经济学中,这种分析方法有两个重要的假设条件。一是理性人的假设,即“经济人的假设”,即在经济活动中每个经济个体总是以利己心为动力,企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另一个假设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它要求人们对有关的经济情况能确切的了解,即完全知识或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但这一条件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 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需求与供给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等。通过对需求与供给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分析,我

曼昆-经济学原理-概念归纳

曼昆《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归纳——上下册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 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 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0、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 力。 11、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 二、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15、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 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7、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8、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9、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20、规范描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三、绝对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2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3、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4、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四、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25、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6、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27、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2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29、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发展经济学课程总结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查论文 2015-2016学年第1学期考查科目:发展经济学 考查类型:论文考查时间:2015.11.22 学院专业数字与信息与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姓名李日成学号201430340216 总分 评阅人王广深 论文题目:学习《发展经济学》课程回顾与体会 论文内容: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规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经济学。严格意义上,经济学就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要求用主客体的对称分析代替纯客体的线性分析,用五维空间分析代替平面二维分析,用复杂系统论分析代替还原论分析,用规范分析代替实证分析,用规模分析代替边际分析,用“边际效益分析”提升“边际效率分析”,用价值经济学代替价格经济学,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为市场的核心机制,用国民福利体系代替GDP增长体系,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用科学发展代替增长。秉持线性思维方式不可能建构真正的发展经济学。 而我为什么会选择这门课程当做选修,是因为,是如今经济与社会紧密相关的时代下,掌握了正确的经济的发展动向,便可以是自己在以后的工作或者生活中先得游刃有余而不是一无所知。如今快速发展的经济,庞大的复杂的经济结构体,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参透这里面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来是自己对经济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在以后的投资理财方面也可以有着更好的发展。 当然,见证着人类的经济发展也是一件颇为有趣的事,在课上,我们不但回顾了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庞大构体,也认识到了经济是由多个方面所影响的并且是很多方面综合到一起的共同产物。市场作用、资本配置、经济体结构的变化、投资的变化,都是发展经济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收货和体会:发展经济学让我从其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从这些历史追溯而来,让我体会到了发展经济的过程的艰辛,与在其中种种的解决问题的创意迸发。目前,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通过发展经济学,我也可以了解与研究一些当初那些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学习的地方,对一些问题有着具体的分析,例如人口、工业、农业、贸易、财政、金融、以及教育等,可以让我在以后对于投资一类行情有着更加清楚明确的认识。 在老师给我们讲解到了二元一体经济的时候,我也了解到了中国部分地区的经济不发达的问题严重性与发展的失衡性,让我认识到了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经济崛起的大国仍是一条艰辛的路程。如今房地长市场的泡沫化,各行各业的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想要加入股票大军这个行列,如果不能够有合理的方法进行

西方经济学课本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效用论 第四章生产论 第五章成本论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第十章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第一章导论 1.马歇尔综合及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的三次补充 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1.理性人假设 2.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3.需求—需求函数—需求表—需求曲线 供给—供给函数—供给表—供给曲线 4.供求定理 5.弹性(定义公式) (1)需求价格弹性:弧弹性—中点公式 点弹性—几何意义特征 不同弹性商品P变化对P、Q的影响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2)扩展: 供给价格弹性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替代关系互补关系 需求的收入弹性→正常品劣等品 6. 恩格尔定律 第三章效用论(消费者行为理论) 1.基数效用论 2.偏好的假定无差异曲线 3.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公式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4.预算线 5.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6.价格—消费曲线→需求曲线 7.收入—消费曲线→恩格尔曲线 8.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9.低档品正常品吉芬物品(吉芬难题) 10.不确定性风险

11.期望效用期望值效用 12.消费者风险态度 13.保险 第四章生产论 1.企业的本质 2.短期生产理论: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MPL APL TPL关系 短期生产三个阶段 3.长期生产理论: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边际技术替代率公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4.等成本线 5.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1)成本既定,产量最大化 产量既定,成本最小化 (2)利润最大化→最有生产要素组合 (3)扩展线→规模报酬长期生产中规模报酬变化规律 第五章成本论 一、概念: 机会成本显成本-隐成本经济利润-正常利润 二、短期成本理论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短期成本曲线特征边际产量-边际成本 2.MC→TC AC 3.TC→AC MC 4.短期成本曲线与短期产量曲线的关系 MC-MPL AVC-APL 三、长期成本理论 1.长期总成本(推导):包络线 2.长期平均成本 (a)推导:由LTC推导包络线 (b)形状决定因素:规模(不)经济 (c)位置决定因素:外在(不)经济 3.长期边际成本推导:由LTC 由SMC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1.市场划分市场类型的因素 2.完全竞争市场的四个条件 3.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 ◆需求曲线收益曲线 ◆利润最大化条件MR=MC ◆短期均衡MR=SMC ◆短期供给曲线 ◆生产者剩余 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 ◆厂商的两个选择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概念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等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1.1经济全球化基本成因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2)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追逐利润的动机是经济全球化过程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3)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原因 1.2经济全球化特征 (1)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动力。 (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微观主体。 (3)经济行为跨国界活动成本降低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不断深入与拓展的重要保证。 1.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1)贸易全球化 (2)生产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1.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 2.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风险。 3.经济全球化过程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拉大。 4.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的直接影响。 5.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实现真正一体化。 6.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投机因素。 2、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性的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实体,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国际经济组织。 2.1跨国公司的特征 1.结构特征 营业规模;地理分布;股权结构 2.环境特征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 3.经营管理特征 战略目标全球化;营运过程的国际化;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 2.2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参与形式 1.股权参与的形式 收购企业和股权式投资 2.非股权安排形式:不参与股权,不能凭借股权对企业进行控制和管理,而是通过对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各种资源技术的控制,并通过签订一系列合同,为东道国提供各种服务,与东道国的公司建立起密切联系并从中获利。 许可证合同;管理合同;产品分成合同 2.3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

经济学原理总结-曼昆

曼昆经济学原理总结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做出决策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不同的目标之间做出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比如读大学,要考虑到不能工作带来的工资损失)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比如应该读到什么时候才能拿到最好的工资,博士,硕士呵呵)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比如去超市买东西很便宜,于是我们去买,结果买了很多的不需要的东西,反倒花了更多的钱) 经济相互交易的三个原理: 5) 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想想如果没有贸易,我们还处于自然经济的状况,那么我们需要做所有的事情,需要去做冰箱,彩电……不可能吧。没有贸易就没有竞争了,那么我们就可能在某一领域被人们垄断,想想封闭的中国,我们可能不能得到很多的先进的科技,但是我们现在和很多的国家贸易,这样我们可以享用更多的先进的技术)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这个东西从我学过的邓小平理论当中可以反复地看到,无形的手,价格!) 7) 政府有的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我们需要政府来维持这个社会的治安……,抄一句:促进效率和促进公平〈尽管很多的时候他们是一对矛盾,有的时候政府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市场失灵)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三个原理: 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就是劳动生产率,你工作一个小时,那么你能够创造出多少的财富。那么我们要提高生活水平,我们就需要去得到良好教育,现在我就在这么做,呵呵,拥有生产工具——我现在需要一台电脑,速度要快些,屏幕要液晶的更好,以及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这我需要向导师和图书馆,师兄多多请教了,还要自己去争取机会!) 9)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这个好理解,不就是通货膨胀么) 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菲利普斯曲线——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可以至少短期的失业率〈其实我还是不懂为什么?〉,但是会造成通货膨胀)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第一节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为什么我们会把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科学家来看待呢? 经济学家同样的需要去观察世界,冷静地建立并且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家更多的是关注历史提供的自然实验——因为你不可能为了去验证一些数据去影响国家的经济运行,所以说经济学里的“实验”不是那么好做的。 那么如何去做呢? 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世界,建立理论,再去进一步的观察(检验!)…… 在观察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出一定的假设,这些假设会有利于我们的观察。当然,假设并不是永远的成立。比如我们去买东西,如果商店就在门口,我们可以假设买东西所花费的时间为零,如果是在3站地以外的话,这个假设就不能成立。 建立起经济模型。 两个模型:循环流向图,生产可能性边界 定义一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概念。 这两个家伙基本上可以见名见意。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这是我自己整理的,题型不一定准确,可以参考,老师说答案整理的马马虎虎。 名词解释 1.原始工业化:发生在农村地区、以农民家庭为经济单位、产品是为区域外甚至是国际市场生产的手工业大发展,是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 2.交易成本(250页):在信息不完全的的条件下,借助物品和劳务的让渡实现权利让渡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其中包括谈判、签订、监督执行和维护交易契约的费用。 3.滴落效应: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积累是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财富可借助于政府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这样,经济增长的果实就可以滴落给穷人。所以,它们的口号是“先增长,后分配”。 填空 1.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和资源配置效率三者之间关系的定理。 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2.霍夫曼系数 根据霍夫曼系数的数值范围,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霍夫曼系数为5(±1),表明消费品工业占优势; 第二阶段,霍夫曼系数为2.5(±1),说明资本品工业继续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 第三阶段,霍夫曼系数为1(±0.5),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平工业达到平衡; 当霍夫曼系数下降到1以下时,工业化就进入了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 3.外延型增长:主要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 外延型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依靠增加资源(人财物)投入、扩大生产场地、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 4.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条件 阶段:(1)传统社会 (2)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 (3)起飞 (4)成熟 (5)大众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条件:起飞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1)生产性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5%或5%以下上升到10%以上; (2)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 (3)存在或迅速出现一个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种结构利用现代部门扩张的冲力和起飞的潜在外部效应,使增长具有持续性。 5.交易费用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笔记及重点总结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部分)笔记讲义(精装版) 西方经济学笔记第一二章 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 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 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 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 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 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 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 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三)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 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 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 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 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期末复习资料上课讲义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期末复习资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期末复习提纲 第24-25章 ? 掌握消费物价指数(CPI )与生产物价指数(PPI )的计算方法; 通货膨胀:指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消费物价指数(CPI ):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总费用的衡量指 标。每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要除以基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然后把这个比率乘以100,所得出的数字就是消费物价指数。 通货膨胀率: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总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第二年通胀率= 生产物价指数(PPI ):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由于企业最终要把它们的费用以更高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所以生产物价指数变动将领先于消费物价指数,因此可以预测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 ? 理解CPI 是高估还是低估生活费用?为什么? 替代倾向。一篮子的数量权重不变,但实际上便宜物品一直在替代昂贵物品,CPI 高估了从某一年到下一年生活费用的增加。 新产品的引进。新产品的出现并不能在一篮子物品中反映出来,所以物价指数不能反映公众享受到的福利。 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物品质量变动不能在货币价值中反映出来,物价指数不能反映生活质量的变动。 因此,CPI 高估了真实的通货膨胀。 ? 了解CPI 与GDP 平减指数的差异; CPI CPI -CPI 第一年第一年第二年

消费物价指数与GDP平减指数的变动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前者只指消费者的支出,后者指所有的商品和劳务,进口影响消费物价指数而不影响GDP平减指数;且两者的权重不同,GDP平减指数一直随GDP构成的变动而自动地改变物品与劳务的组合,而消费物价指数用固定的一篮子物品。 指数化:当一美元购买力根据法律或合约自动按照通货膨胀校正时被称为通货膨胀的指数化。 ?掌握生产率的含义以及决定生产率的各种要素; 生产率: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时间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 生产率的决定因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 物质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与建筑物存量 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自然资源:由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如土地、河流和矿藏。 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理解“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的原理。 一个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时衡量经济中所有人赚到的总收入和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一个经济的收入是该经济的产出。一个国家只有生产出大量物品与劳务,它才能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第26-27章 ?了解金融市场的类型与主要参与者; 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 金融机构分为两种类型——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 金融市场:储蓄者可以通过它直接向借款人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两种最重要的金融市场是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1.比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它可以是投入的生产要素增加所致,也可以是投入要素的效率提高。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增长以外,还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结构,文化法律结构的根本变化。 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增长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物质条件,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持续、健康、和谐的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增长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经济发展包涵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包涵经济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不断涌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导致“无发展的增长”出现,经济发展要比经济增长有着更广的外延。 2.什么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什么?发展经济学的基本任务和特点如何? 含义: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学科,或者说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经济不发达状态向经济发达状态演化的条件和规律的学科,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科学依据。 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条件、路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换过程、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和发展因素各种内在关系;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发展战略等。 研究方法:(1)发展经济学主要考察系统不均衡的形态、形成原因及变化趋势和原理,是动态角度(2)侧重结构分析(3)侧重于制度分析方法(4)较多的应用经验、比较和模型分析方法(5)重视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 任务:研究分析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有关的发展政策,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成本最小、时间最短、最节约稀缺资源地完成从经济不发达到经济发达的过渡,即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特点:(1)更注重长期的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2)更注重国际经济的比较研究(3)更注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具体国家的特殊性。 3发展中国家有那些基本特征?为什么说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1)生活水平低下(2)生产率水平低下(3)人口增长率高和赡养负担沉重(4)失业率高(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突出(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的本质特征(8)对国际经济的依赖、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 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人均GDP在世界上的名次较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同时,社会领域的发展也比较滞后,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4.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推进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这“两个全面”、“两个加快”,体现了发展、改革、转变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首先,发展必须转变。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较大,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转方式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转变必须改革。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制约转方式的最大障碍,转方式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现在转方式、促发展,还要靠改革开放。第三,改革未有穷期。我们已进入转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在这个阶段上,改革的诉求与期待增多,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但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六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笔记总结(宏观+微观)

微观部分 1.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 2.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3.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 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着,1776年出版。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5.《就业、利息和货币统论》:简称《通论》,凯恩斯着,1936年出版。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6.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7.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8.均衡分析:又称为瓦尔拉斯均衡。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要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相对应,是指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对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分析,后来发展为用数量关系来描述或反映一般均衡状态。 9.非均衡分析:是指由于价格的作用,经济运行中不能形成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即不能形成瓦尔拉斯均衡,而只能使供求双方在偏离瓦尔拉斯均衡的适当位置上的均衡。 10.流量分析:是指对流量总量指标的投入产出变化及对其他总量指标的影响等进行分析。 11.存量分析:是指对存量的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变动趋势及对其他有关指标影响的分析。 12.总量分析: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

曼昆—微观经济学_重点总结

《曼昆—微观经济学》重点总结 第1篇导言 ·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交易;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出决策。 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动。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在经济学中,激励起着中心作用。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它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价格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 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市场势力。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或一小群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 生产率取决于设备,劳动者的技能以及可用的技术。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经济学十大原理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办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发展经济学知识总结(马春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导言 1、发展中国家的定义:也称作开发中国家、欠发达国家,指经济、技术、人民生活水平较 低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 2、发展中国家的界定:详见书P4 3、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1)人均收入水平低 (2)生活水平低(贫困,教育,卫生医疗) (3)高出生率和高赡养负担 (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的现象(15-24岁的劳动力失业率为30%) (5)发展不平衡,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 (6)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4、购买力评价法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来的,即两国间的货币交换,实际上是两国间货币购买力的一种对比关系。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购买力平价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统计计算,找到两国间货币购买力的实际对比关系,而不是汇率所表示的对比关系。 思考题 1、中国具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①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是非常的均衡,在一些地方会有生活水平低、贫困现象严重这一特征 ②在我国的有些经济不甚发达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仍比较低。 ③在我国仍处于二元经济结构,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高度依赖 ④我国存在着人口问题严重这一特征,劳动力不得其用,高出生率与高赡养负担 ⑤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存在市场欠发达的特征。 2、结合当前情况,分析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有利: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继续保持有利条件。 我国有着充足的劳动力,其中不乏优质人才。 我国有着充足的自然资源。 地域广阔,气候带多样,利于发展多样化的农业。 不利: 部分地区市场欠发达。 有些地方比较贫困。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教育投资低 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缺乏先进的节能技术,资源储量不容乐观。 二元经济结构 工业化和城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