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胆管合流异常的病理, 临床及影像学诊断

合集下载

MRCP诊断胰胆管合流异常

MRCP诊断胰胆管合流异常

MRCP诊断胰胆管合流异常姚毅;周浙江;王思勇【期刊名称】《江西医药》【年(卷),期】2013(48)1【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胰胆管合流异常(APBD)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例APBD患者的MRCP影像表现,测量胰胆共同管长度、汇合角度等.观察APBD的形式以及胆管内有无结石、肿瘤等相关疾病.结果 6例APBD的合流形式为:胆管汇入胰管型4例,胰管汇入胆管型2例.表现为胆总管囊状扩张3例,梭状扩张2例,轻度扩张1例.共同管长度范围是14.5-23mm,明显高于正常的6mm.汇合角度为33°-79°,平均53°.APBD相关疾病包括胆囊或胆管结石5例,胰腺炎3例,胆管下段癌1例.结论 MRCP诊断APBD无创、可行,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总页数】2页(P59-60)【作者】姚毅;周浙江;王思勇【作者单位】江西省宜丰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宜丰336300;江西省宜丰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宜丰336300;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6.5【相关文献】1.MSCT、MRCP、MRI结合MRCP在诊断胆道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比较 [J], 周文珍;顾建平;殷信道;王丽萍2.胰胆管合流异常MRCP征象分析 [J], 姚毅;胡健;周浙江;罗磊3.MRCP在胰胆管合流异常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J], 刘念;董国礼;黄小华4.胰胆管合流异常的MRCP特征及相关异常分析 [J], 李剑兰;任建英;张晓红;吕治森;任刚;张世贤;靳二虎5.2D-MRCP、3D-MRCP结合冠状位B-TFE序列对胆总管结石诊断价值的比较[J], 郏格拉;张保红;刘建中;魏五洲;姜义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胰腺炎与胰胆管合流异常临床分析

小儿胰腺炎与胰胆管合流异常临床分析
关 键 词 : ,L 胰 腺 炎 ; 胆 合 流 异 常 8J ; 胰 中图 分 类 号 : 7 6 55 1 1 2 .7 . 1 文 献 标 志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22 6 2 1 )60 7 -2 1 0 —6 X(0 1 3 -0 1 0
小儿 胰腺 炎是 儿 童 严 重 急腹 症 之一 , 有 逐 年 且 增 多 的趋 势 。许 多 病 因如感 染 、 伤 、 外 胆道疾 病 等均
防治感染等综合治疗 。9例给予外科手术治疗 ( 胆
总 管囊肿 切 除术 、 胆道 重建 术 、 总 管 空肠 R u—n 胆 oxe. Y吻合 术 、 总管 十二 指肠 吻合术 、 总管 病 损切 除 胆 胆 术、 胆管 引流 术等 ) 。
2 结 果
l 8例胰 腺 炎 患 儿 治 愈 6例 ( 腹 痛 、 吐 等 症 无 呕 状, 血胰 酶 学 检 查 正 常 , 像 学 检 查 胰 腺 形 态 学 正 影
( 7 5 : 1 -2 . 9 3 ) 12 13
[ ]曹志馨 , 7 程锦泉 , 王振家 , 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 中影响因素病 等. 例对照研究[ ] 中国公共卫生 ,0 0,6 8) 10 .0 4 J. 2 1 2 ( :0 310 .
( 收稿 1期 :0 10 .5 3 2 1 -21 )
小 儿 胰 腺 炎 与胰 胆 管 合 流 异 常 临床 分 析
张 晶, 徐樨 巍 , 丁召 路 , 于飞 鸿 , 王国丽 ( 首都 医科 大 学 附属 北 京儿童 医院 , 京 10 4 ) 北 005
摘要 : 目的
探讨/ J 胰腺炎和胰胆管合 流异 常 ( P D 的关 系。方法 bL A B U)
5 8. 8
[ ]王丽贤 , 金涛 , 2 刘 齐林艳 , 唐山市 4 等. O岁以上人群 脑卒 中危险

胆胰合流异常诊断标准

胆胰合流异常诊断标准

胆胰合流异常诊断标准
胆胰合流异常是指胆囊和胰腺的管道在十二指肠内汇合,导致胆汁和胰液混合流入肠道。

其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患者常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黄疸、发热等表现。

2.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胆囊和胰腺的位置关系,以及胆管扩张等情况。

3. 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等指标升高,提示肝胆系统或胰腺功能异常。

4. 内镜检查:通过十二指肠镜或胆道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胆胰合流异常的情况,并获取组织活检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5. 手术探查:对于疑难病例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探查以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

胆胰合流异常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内镜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确定最终的诊断结果。

胰胆管汇合异常诊疗指南

胰胆管汇合异常诊疗指南

胰胆管汇合异常诊疗指南
一、定义
胰胆管汇合异常(anomalous junction of pancreaticobiliary ductal system )是由于胆总管和腹侧胰先天性发育异常,胆胰管连接部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形成一较长的共同通道,使乳头括约肌的调控作用受到影响,造成胆汁和胰液互相返流,从而产生相关的一些胆道和胰腺疾病。

本病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变异,与胰腺炎、胆总管扩张症、胆管癌、胆石症等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常有胰腺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管癌、胆石症等相关病史。

2)症状及体征与引起的相应疾病有关。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胆汁中淀粉酶升高,大于1000U。

2)影像学检查
(1)B超、CT仅能提供一些间接征象。

(2)MRCP、ERCP能清晰显示共同通道长度,结构以及是否合并胆管扩张。

3.诊断标准
1)胆管与胰管于十二指肠壁外合流。

2)共同通道>15mm。

3)胆汁中淀粉酶升高,大于1000U。

三、分型
Ⅰ型:B-P型,胆胰管合流异常,即胆总管汇入胰管。

Ⅱ型:P-B型,胰胆管合流异常,即胰管汇入胆总管。

Ⅲ型:复杂型,有开放的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或伴有复杂的管道网。

四、治疗
一般不需立即手术,若并发胆囊炎、胆道穿孔、慢性胰腺炎、胆总管囊肿形成、胆道癌变或胆道结石形成等,则按照相关疾病治疗。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第二章胆道疾病第一节先天性胆道疾病先天性胆道闭锁一、定义先天性胆道闭锁(congenital biliary atresia)是胆道先天性发育障碍所致的胆道梗阻,是新生儿长时间梗阻性黄疸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变可累及整个胆道或仅为部分胆管,其中以肝外胆道闭锁多见。

发病男女比例约为1:1.5。

二、诊断1.临床表现1)症状:出生后1~2周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深,出现陶土样便、浓茶样尿。

一般情况逐渐恶化,3~4月后出现营养不良、贫血及发育迟缓等。

2)体征:黄疸,肝、脾肿大。

2.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胆红素持续升高并维持高水平,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2)凝血功能障碍。

2)影像学检查(1)B超示肝外胆管和胆囊发育不良或缺如。

(2)磁共振胰胆管成(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可显示肝内外胆管及胆囊的情况。

(3)经皮经肝胆道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PTC)和/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可了解肝内胆管结构,为手术方法提供依据。

3.鉴别诊断需与新生儿胆汁浓缩相鉴别,后者常见于新生儿肝炎、溶血病、药物和严重脱水等引起胆汁浓缩、排出不畅而致暂时性黄疸。

一般经1~2个月利胆或激素治疗后黄疸逐渐减轻至消退。

三、分型1.肝内型少见。

2.肝外型Kasai分类法分为三个基本型:Ⅰ型胆总管闭锁ⅠA 胆总管下端闭锁。

ⅠB 胆总管高位闭锁。

Ⅱ型肝管闭锁ⅡA 胆囊至十二指肠间的胆管开放,而肝管完全缺损或呈纤维条索状。

ⅡB 肝外胆管完全闭锁。

ⅡC 肝管闭锁,胆总管缺如。

Ⅲ型肝门部肝管闭锁ⅢA 肝管扩张型。

ⅢB 微细肝管型。

ⅢC 胆湖状肝管型。

ⅢD索状肝管型。

ⅢE 块状结缔组织肝管型。

胰胆管合流异常10例的临床分析

胰胆管合流异常10例的临床分析

弛 P ol s o il fMina , ay n ,S ha 2 00;.xj g H si lF ut la d a n e i X n , e e st p H p a o ay Mi a g i u n6 10 2 i ̄ o t , or Mitr Mei U i nq, i n c i pa h iy c l v a
r n a c a i s h o i a c a i s h o c c o c si s o r v r n g r A d mia lrs n c e a n i n i a e e tp n r t i ,c r n c p n r t t ,c rn h l y t i r b a ey ma a e . b o n B u ta o i x mi a o n 3 c s s e t e i i e t l t
【 摘要 】 目的
探讨胰胆 管合流异常 (ac acb a auco ,B 的临床 特 点、 断及 治疗。方 法 对 西京 pnr toi r m jntnP M) ei l y l i i 诊
患者主要 临床 表现 为腹痛 ( 0 % ) 伴有发 10 ,
医院 2 0 0 9~2 1 年确诊 的 1 01 O例 P M 患者临床 资料 进行回顾性 分析 。结果 B
(0 % ) acm ai yf e 2 % ) judc 3 % )addsut g( 0 )o dgso 1% ) 0 o ep tns 10 , co pne b vr( o , an i d e e(O n i s n 4 % r n i t n(0 .5 % f t aet g i i ei h i
t n ( 31 er o , ae )wt ognt r eycs.Pt ns t ideae 4 -2yaso , ae )w rcr i t 1 -8yas l 3css i hcnei ba r yt aet w hm dl・gd(56 er l 7css 油 eu- es d l a v i i d

先天性胰胆管合流异常_许圣献

先天性胰胆管合流异常_许圣献

第7卷第3期1998年5月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V ol.7 No.3M ay.1998先天性胰胆管合流异常许圣献 单礼成 范西红 张宪生 吴桂荣摘要 为了提高对先天性胰胆管合流异常的诊治水平,自1985年以来,作者采用B超、CT、M RI、ERCP及术中胆管造影等方法,确诊了20例患者,其中胰胆管合流异常Ⅰ型6例,Ⅱ型12例,Ⅲ型2例。

全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胆胰分流术18例,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2例,无手术死亡。

在获长期随访的13例患者中,效果优良11例,欠佳2例。

提示:胰胆管合流异常并非少见,正确地进行诊治,绝大多数患者可获优良效果。

关键词 胰管 胆管 畸形 外科,手术Congenital 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Xu Sheng xian Shan Licheng Fan Xiho ng Zhang Xia nshen Wu GuirongDepartment of G eneral Surgery,General Hospital ofJ inan Military Region,J inan250031.Abstract To im prov e the diag nosis and trea tment o f the pancreaticobiliary m aljunction(PBM J),w e analy sed20cases of PBM J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since 1985.Of them,6cases w ere diag no sed a s ty peⅠ,12cases as typeⅡ,a nd2cases as ty peⅢ,by using ultrosound,CT,M RI,ERCP and operativ e ex plo ra tion.All the pa-tients w ere treated w ith o peratio n,18cases subjected to pancrea tico choledochal separa-tiv e opera tion,2underw ent oddi sphinctero plasty.No operativ e mo rtality occurred in this series.Thirteen cases w ere follo wed-up fo r1~5years,11of w hom had g ood ef-fect,2with undesirable effect.The results sugg est tha t PBM Jis no t rare,and most of the pa tients ca n be cured effectiv ely if a co rrect diag no sis and treatm ent is made.Key words Pancrea tic ducts B ile ducts Abnormalities Sug ery,o pera-tion 胰胆管合流异常是胆总管囊肿的常见原因,在我国极少报告,多数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临床上常误诊或漏诊,使该病得不到合理的治疗。

临床胆管扩张症病理、临床表现、病理表现、临床分型、超声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临床胆管扩张症病理、临床表现、病理表现、临床分型、超声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临床胆管扩张症病理、临床表现、病理表现、临床分型、超声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概述胆管扩张症(Biliary Dilatation,BD),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原发性胆管病变,由胆管壁先天性发育不良及胆管末端狭窄或闭锁,导致局部或全部胆管呈不同形态的扩张状态[1]。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胆管结石、狭窄或肿瘤导致胆道梗阻形成的继发性胆管扩张,不属于BD的范畴。

胆管扩张症最早由Vater于1723年提出,在亚洲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日本,发病率高达1:1000,相比之下,欧洲人群的发病率仅为1:50000~1:150000。

其中,女性患者更为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3~1:4。

临床表现BD的患者可能多年无症状,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常见症状类似于胆管结石。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部包块、腹痛、呕吐、发热和黄疸[4]。

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合并出现。

婴幼儿和儿童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三联征”:腹部包块、腹痛和黄疸,而成年患者则以腹痛为主。

此外,BD还可能并发胆道结石、胰腺炎和胆道癌变等。

病理表现BD的病理特点包括胆管壁的局部或弥漫性扩张,胆管壁的炎症和纤维化,以及伴发胆管结石形成。

但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主流观点认为是先天性胰胆管合流异常导致胰液反流,引起胆管内膜受损、发生纤维化,最终胆管扩张。

先天性胆道发育不良、宫内感染以及遗传因素在。

临床分型按部位分为:肝内型、肝外型和混合型。

按扩张胆管数目分为:单发型和多发型或局限型和弥漫型。

按年龄分为:婴幼儿型和成人型。

超声表现超声检查是BD的首选筛查方法,其主要超声表现为:胆总管或肝内胆管的局限性或节段性扩张,通常呈椭圆形或梭形。

边界清,其上、下端与肝管或胆总管相通;病变胆管近端胆管通常无扩张,胆囊可能受压或推移。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胆管内的血流情况,有助于评估胆管壁的血管化程度。

超声分型BD的超声分型主要依据Todani分型,包括:Ⅰ型:胆总管扩张。

最常见,占BD70%~9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往诊断 PBM 的标准把共同管是 否 > 15 mm 作为重要 依据, 由于共 同管 长度 不 容易 准 确测 量, 诊断 的 敏 感性 差。 部 分 患 者 胰 胆 管 高 位 汇 合 ( high confluence of pancreaticobiliary ducts, HCPBD) , 共同管 长度 可能 > 15 mm, 但不一定存在肝胰管括 约肌 功能 障碍, 被 认为 介于 PBM 和 正常肝胰壶 腹 的 中间 状 态, 但 仍 是胆 囊 癌 的 诱 发因 素 [ 10] 。 Matsumoto 等[ 11] 对 158 例 PBM( 长共同管 63 例, 短共同管 95 例) 进行研究, 未发现共同管的长度与胆汁反流及临床特征 的相关性。共同管 长度 是否 与 PBM 必 然相 关仍 存在 争议。 日本胰胆管合流异常研究会制定的诊断标准操作简 单, 淡化 了对胰胆管长度的依赖程度, 能更准确反映 PBM 的特性[ 2] 。 Fujisaki[ 12] 在对 78 例胆囊结 石或 胆囊 息肉 行腹 腔镜胆 囊切 除的过程中, 常 规行 术 中 胆管 造 影 ( IOCG ) , 分别 根 据 前后 2 种标准, PBM 阳性率从 3. 9% 提高到 10. 5% 。
三 、胰 胆 管 汇合 异 常 的 临 床 表 现 1. PBM 的一般症 状: PBM 与胆 系 恶性 肿瘤 的 发生 密切 相关, 早期诊断 和治 疗非 常 关键[ 9, 11] 。部 分 PBM 患者 无临 床症状, 多因腹部 不 适行 超 声、透视 或 CT 检查 发 现胆 总管 囊状扩张、胆 结 石 或 胆 囊 壁 增 厚, 由 内 镜 逆 行 胰 胆 管 造 影 ( ERCP) 或磁共 振胰 胆管 造 影( MRCP ) 确诊 为 PBM[ 11] 。仅 10% ~18% 患者有特异性 临床 症状, 主 要表 现为 右季 肋痛、 右上腹痛、黄疸 3 大临床症状。腹痛伴呕吐者主要考虑为胰 腺炎症状; 一过性发热考虑胆系感染; 约半数患者出 现黄疸、 灰白样便, 主要考虑胆管梗阻, 此时应高度怀疑 PBM 已并发 胆系癌变。 伴 CCD 的 PBM 患者, 胆管扩张的 形态及 临床症 状主要 由 2 种因素决定: 患者的年龄和胰液向胆管内反流[ 22-24] 。如 果 PBM 并存正常开口于 十二 指肠 的副 胰管, 部 分胰液 经副 胰管进 入 肠 道, 则 胆 管 发 生 癌 变 的 几 率 会 显 著 下 降 [ 23] 。 < 1 岁的患者, 胆管呈囊状扩张, 腹部常 可扪及 肿块, 并伴有 黄疸症状; > 1 岁的患者, 胆管扩张呈柱 状或囊 状, 并 有间断 腹痛病史[ 24] 。Matsumoto 等[ 11] 对 226 例 PBM 进 行 研究, 发 现伴有 CCD146 例, PBM 伴 发 CCD 临 床通 常表 现 为原 发胆 管结石、急性胆管炎症 状, 包 括急性 梗阻 性、化脓 性胆 管炎、 胆石性胰腺炎, 以及胆管癌高发生率。 2. PBM 的治疗: 单纯的 PBM 患者, 胆囊癌的发生率高于 伴有 CCD 患 者, 具 统 计 24. 6% 的 PBM 可 引 起 胆 囊 癌, 而 16. 7% 的胆囊癌患 者可 发现 PBM[ 18] 。 单纯 PBM 较伴 CCD 预后更差, 应早期行胆囊切除 及胆管 胰管分 离术, 如果 PBM 诱发胰腺炎及胆管炎并反 复发作, 应 考虑肝 外胆 管全 切, 并 行肝管-十二指肠吻合术[ 12, 25] 。伴有 CCD 的患者, 肿瘤多原 发于扩张的胆总管和胆囊, 且胆管癌的发生率高于胆囊癌, 治疗上采取胆囊胆总管全切术 [ 26] 。 3. 实 验 室 检查: 由 于体 内 存 在胆-肝-血 循环 的 反 流通 路, 通过检查胆囊内或 血清淀 粉酶的 含量, 判断 有无胰 液的 反流, 亦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14-16, 27] 。有学者根据 胆汁可经肝 内毛细胆管和淋巴系统进入静脉血的原理, 发现合并胆管扩 张的 PBM 患儿和猪 PBM 模型的 血清中 出现淀 粉酶“ 老化 ” 的 P4、P5 波, 与 急 性 胰 腺 炎 的 淀 粉 酶 改 变 有 统 计 学 意义[ 14,16] 。 四、PBM 的影像学诊断 除临床表现外, 影像学检查是主要术前诊断方法。近 来, 内 镜超 声 ( 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 、MRCP 、螺 旋 CT 等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 已得到临床关注, 并尝试用于诊断 PBM。 1. 超声检查: 体外超声检查简 单、无 创、操 作方便, 大部 分胆囊占位和胆管扩张情况由 B 超发现, 术中超声检查可以 更明确的 显 示胆 系 及 其周 围 结 构情 况[ 28] 。近 来 有 研 究在 ERCP 的 过 程 中 行 胆 管 内 超 声 检 查 ( 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 IDUS) 诊 断胆 管 癌, 由 于 应 用了 超 频 探 头, 组织分辨率明显提高, 诊断结果令人满意[ 29] , 但 尚未见特异 性诊断 PBM 的报道。
·217·
成 PBM 时, 胰液向胆 管内 反流, 胆 管炎 反复 发作, 胆管 壁增 厚, 胆总 管 囊 肿 形 成 等 一 系 列 胆 胰 系 统 病 变[ 9] 。 黎 冬 喧 等 [ 6] 的研究显示纵肌束作 用关键。共 同通道 较短的 病例其 胰胆管汇合前走行近似平行, 汇合的角度较小, 纵肌束形成 一层薄而长的薄膜, 起到活瓣的作用, 而共同通道较长的病 例因其胰胆汇合位置高, 角度大, 汇合前缺乏平行走 行阶段, 使纵肌束汇合后部分短而宽, 造成胰管出口闭合不全, 活瓣 功能丧失, 胰液在相对较高的压力下向胆管逆流。
4. 胰胆共同管长度测量: 根 据黎冬暄 等[ 6] 对 23 例成年 中国人新鲜标本解 剖测 量的 结果, 1 例 为胆、胰 管 分别 开口 于十二指肠, 20 例壶腹隔膜( 纵肌 束) 构造完 全, 2 例 构造缺 陷, 共同管 长度分别 为 ( 3. 6 ±2. 0) mm、( 12. 0 ±1. 4 ) mm, 胆、胰管汇合角度分别为( 9. 52 ±4. 61) °、( 37. 50 ±10. 61) °。 钱月楼等[ 7] 对 70 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正常人尸体标本进行解 剖、测量并统计, 50 例成年人肝胰壶 腹( 8. 7 ±1. 8) mm, 儿童 长( 6. 3 ±2. 5) mm。Dowdy 对 100 例成 年人 实 体标 本解 剖, 发现 70% 存在有共同通 道, 平 均长度 1. 0 ~2. 0 mm; Sterling 报告平均 4. 4 mm [ 3] 。韩 新巍 等[ 8] 通 过观 察经 皮肝穿 胆管 内外引流术( PTCD) 中 对比剂 胰管逆 流情况, 测 量胰胆 管长 度, 平均值为( 13. 5 ±3. 6) mm。以上 结果差 异明 显, 提 示胰 胆 管 测 量 方 法 上 可 能 存在 一 定 差 异 。 Nhomakorabea·216·
中 华放射 学杂 志 2006 年 2 月 第 40 卷第 2 期 Chin J Radiol , February 2006, Vol 40, No. 2
·综 述 ·
胰胆 管合 流异 常的 病理 、临 床及 影像 学诊 断
邢古生 耿进朝
胰 胆 管 合流 异 常 ( pancreaeticobiliary maljunction, PBM) 又 称 异 常 合 流 的 胰 胆 管 系 统 ( anomalous junction of pancreaticobiliary ductal system, AJPBDS) , 或胰胆 管连接异常 ( anomalous pancreaticobiliary ductal union) , 在 1916 年首先提 出。1994 年日本胰 胆 管合 流异 常 研 究会 通 过 PBM 诊 断标 准: 通过放射学或解剖 学检查, 胰管 和总胆 管在 十二指 肠壁 外异常合流, 放射学检查以肠道内对比剂或气体显示的肠道 边沿为界[ 1, 2] 。此定 义在 日 本得 到广 泛 接受。PBM 由 先天 性因素导致, 获得性因素如肿瘤、结石、炎症等偶尔也可表现 为 PBM, 但不在此概念范围。
3. PBM 与先天性 胆管 囊 状扩 张的 关 系: PBM 与先 天性 胆管囊状 扩 张 ( congenital biliary dilatation, CCD) 关 系密 切, 几乎所有的 CCD 患者合 并 PBM。 一般 认为, 胰 液反流 导致 胆管黏膜破坏, 管壁纤维化, 胆管压力增高时易产生囊状扩 张。CCD 的形态一般 分为 柱 状和 囊状, 通过 制造 猪 的 PBM 模型, 可以得到与 CCD 相同的胆管形态改变[ 22] 。
一 、胰 胆 共 同 管 的 解 剖 生 理 1. 胰胆共同管的形成: 胚胎发育 的第 8 周, 胆总 管和胰 管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 形成胰胆管共同通道, 即胚胎期肝 胰壶腹, 胰胆管共同通道从十二指肠降部内侧斜行穿入十二 指肠壁, 经纵肌裂和环肌窗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随着胚胎 发育, 胆胰合流部逐渐 向十二 指肠壁 内迁移, 胆 管胰管 之间 形成隔膜并逐渐向出口方向延伸, 共同通道逐渐变短, 胰胆 夹角逐渐变小, 胰胆管 走行近 似平 行。最终 胆总 管、胰 管共 同开口或分别开口于十 二指肠。若 胰腺发 育过 程中旋 转发 生异常, 胰胆管汇合后分离发生障碍, 可导致汇合角 过大, 胰 胆共同管过长[ 3] , 此即 PBM 发生的胚胎和解剖学基础。 2. 胰胆共同管的解剖结构: 胆总管 自胰腺 段开始, 直径 轻度缩小; 进入十二指肠肌层前, 胆总管直径突然缩 小, 形成 切迹。主胰管在胆总管切迹处与胆总管下段并行, 外层由共 同的纤维鞘包裹。胆总管穿过十二指肠肌层后, 在黏膜下斜 行并与胰管汇合, 形成共同通道。胆管胰管汇合方式可分 3 型, 并广泛应用于 影像 学 检查: ( 1) 胰管 流 入胆 管, 即 P-B 型; ( 2) 胆管 合流 入胰 管, 即 B-P 型; ( 3) 复 杂型。也有 文献 根据胰胆管汇合角度分为直角型、锐角型和混合型[ 3] 。 在胰胆管汇合部, 胆总管直径达到最小, 此段为胆结石 嵌顿的好发部位。胆总管胰 管汇合 部及肝 胰壶 腹括约 肌由 4 部分组成, 共同构成肝 胰括约 肌。( 1 ) 胆 总管 括约肌 为发 达的平滑肌组织, 位于胆总管与胰管汇合之前; ( 2) 胰管括 约肌为一薄层环行肌; ( 3) 壶腹部括约肌环绕在壶腹周围; ( 4) 纵肌束为一薄的扇形肌膜组 织, 位 于胆总 管和胰 管之间 作为共同管壁, 此结构以往认识不清, 但近来研究认 为, 纵肌 束可能是十分重要的解剖结构 [ 4] 。 正常胰胆管在十二指 肠乳 头部 开口 一般分 3 型: Ⅰ 型: 胆管与胰管分别开口于十 二指肠; Ⅱ 型: 胆 管与 胰管并 列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