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进展

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进展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表现。
方法:选取我院患者进行核磁共振影像检查肝内胆管细胞癌30例,共50个病灶。
观察核磁共振影像表现包括形态和边缘,密度、信号和强化特点,灶周和肝外改变,同时将病理改变与核磁共振影像表现相对照。
结果: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30例患者中,18例为结节型,12例为块状型。
经病理检验,30例患者镜检结果,14例患者可见典型的腺癌样结构,4例患者中为中低分化腺癌,4例患者为乳头状腺癌。
结论:肝内胆管癌的核磁共振影像主要表现为血供少,但有极少部分肿瘤表现为血供多。
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并与其病理基础相关。
认识以上特征与病理改变,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影像学;鉴别诊断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progress i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Abstract: Objective:On patients with 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manifestations.Methods:Select our hospital patients fo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of 30 cases of 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a total of 50 lesions.Observation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performance including shape and edge, density, signa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inforcement, stoveand extra hepatic change, at the same tim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performance.Result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of 30 cases, 18 cases of nodular type, 12 cases of block type.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the 30 patients as a result, 14 patients with carcinoma of the typical sample structure, four patients in low 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4 cases of papillary carcinoma.Conclusion: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less blood supply, but there are few tumor characterized by blood.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demonstrate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is related to its pathological basis.Know more feature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iagnosis.Keywords: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肝内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临床预后不佳。
胆管癌影像诊断

男 65岁 上腹痛伴眼、尿、皮肤黄1月,加重15天
冻后及冻余石蜡报告: 1、(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标本)胆管低分化腺癌伴神经侵犯,肿物最大径1.8cm, 侵及胆管壁全层及周围纤维脂肪组织。胆囊腺肌症,未见癌累及。 LN:胆囊管淋巴结(1/7)查见癌转移,并查见少量胰腺组织。 2、(切端)左肝管切端、胆管上切端查见少许肿瘤累及。右肝管切端、胆管补下 切端未见癌累及。 (T3N1M0 IIIc期) Bismuth-Corlette分型IIIb期
概述
➢ 60-70岁男性多见
➢ 临床表现: 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 进展期出现进行性梗阻性黄疸、上腹胀痛不适、脂肪泻、陶土
样大便、胆管炎等症状
➢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异常 胆管癌无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仅CA19-9、CA125、CEA有
一定价值。约85%的胆管癌病人伴有CA19-9升高;CA19-9升高也可见 于其他原因的梗阻性黄疸,但胆道减压后,CA19-9水平持续升高,提示 胆管癌。
➢ MSKCCT分型系统是用于制定术前手术方案,是根据肿瘤累及胆管范围、门 静脉侵犯和合并肝叶萎缩3个因素对肝门部胆管癌进行分期。该分期系统在判 断可切除性或是预后判断方面均优于Bismuth—Corlette分型,但未体现肝 动脉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病理要素。临床应用的实用性受限。
肝门部胆管癌分型的优缺点
男 45岁 右上腹闷痛半月余,眼黄、尿黄、皮肤黄染1周
小结
➢ 胆管癌从解剖学上分为肝内 (周围型)、肝门部及远端胆管癌。 ➢ 肝门部胆管癌:(1)Bismuth-Corlette分型;(2)TNM分期;(3)
MSKCC分型等。 ➢ 肝外胆管癌按生长方式分为:浸润型(管周)(最多见)、肿块型(外
生) 和乳头型(腔内) (最少见) ➢ 根据肿瘤生长行为的不同,胆管癌的影像表现不同 ➢ 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胆管扩张,胆管壁的增厚/肿块/结节形成,动态增强
胆管癌病例报告

胆管癌病例报告
一、引言
胆管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肝内或肝外胆管,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胆管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其预后相对较差。
本文将介绍一例胆管癌病例,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内容。
二、病史
患者,男性,65岁,因上腹疼痛伴进行性黄疸,持续数周而就诊。
患者既往无明显家族史和遗传性疾病病史,无重要外伤以及手术史。
三、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多为隐痛性质,伴有进行性加重。
疼痛常放射至背部,并伴有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
此外,患者还出现进行性黄疸,皮肤与眼黄染,粪便颜色变浅,尿色深黄。
体格检查发现肝脾肋下可触及,肝掀词及Murphy征阳性。
四、影像学检查
4.1 超声检查
患者行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肝内胆管显著扩张、胆管结石提示,同时还有胆总管明显扩张。
超声荧光内镜显示弥漫性胆管壁增厚、
胆管腔内无明显息肉或溃疡。
4.2 CT扫描
患者进一步行腹部CT扫描,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大小约1.2cm。
胆总管扩张,直径约为2.4cm,同时显示胆总管近端存在一肿块,大小约为2.5cm,未见明显胆管结石。
另外,腹腔淋巴结也呈现不同程度肿大。
五、治疗
5.1 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患者被确诊为胆管癌。
5.2 手术治疗
考虑到患者手术耐受性及病变的扩散情况,患者接受了胆管癌
的手术治疗。
手术过程中,行了胆总管切除、胆管重建术等。
术后,患者顺利恢复,手术切缘无癌细胞侵犯。
5.3 辅助治疗。
肝内胆管细胞癌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肝内胆管细胞癌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什么是肝内胆管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起源于肝内胆管内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有着较高的侵袭性和复发率。
它是肝脏恶性肿瘤的一种,占据了大约10%-15%的比例。
影像学表现超声诊断超声是ICC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可以帮助医生对其进行初步筛查,常见的表现为:1.肝内空泡状、囊性或实性占位,呈规则性或不规则形状。
2.以肝内外胆管为中心向周围生长,常表现为胆管扩张、轮廓不规则、甚至是胆管壁钙化。
3.肿块周边可见明显的血流,使得肝脏内外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出现分支征象。
CT诊断CT是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其具有高分辨率、短检查时间及易于操作的特点,既可作为初筛,也可用于进一步确认伴随病变、评估病变范围以及指导手术治疗。
常见的表现为:1.病灶轮廓不规则,可呈结节状、分叶状、不规则状等。
2.病灶密度不均匀,呈低密度、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等不同形态。
3.CT增强分为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ICC的强化情况常表现为动脉期强化显著,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强化较轻,且周边血管扩张程度明显。
MRI诊断MRI比CT有更好的分辨率,对于细胞癌的诊断更加明确及准确,同时具有不放射性、多个重现面、对软组织分辨率更好的优点。
常见的表现为:1.T1WI下呈现低或等信号,T2WI呈现不同程度的高信号。
2.DWI呈现高信号。
3.用gadoxetate钆盐增强的磁共振胆道成像(MR- cholangiography,MRC)可显示胆管扩张和胆管壁增厚及填充缺损等。
鉴别诊断ICC的鉴别诊断涉及到肝癌、肝血管瘤、转移瘤等。
以下是几种与之鉴别的临床特点:1.与肝癌的鉴别:肝癌常呈现中央坏死、斑点状或结节状强化,而ICC常表现为单个或多个不规则小结节和结节坏死等表现。
2.与肝血管瘤的鉴别:肝血管瘤表现为无集中居中强化的混合密度病灶,而ICC则表现为中心坏死部分增强的不规则肝内结节。
胆管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管癌的基因治疗研究。 第一作者: 谭福勇( 1976-) ,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肝胆疾病的研究。
声对胆管癌的诊断准确率可达到 88. 3 % 。但是由于肝外胆管 在腹腔的位置较深,常易受到患者身体的肥胖,胃肠道气体的 干扰,以及操作者本身水平的影响,常对一些小的病变不能做 出明确的诊断。
2 CT 检查 CT 是胆管癌最常用的诊断方法。现在多用螺旋 CT 对胆
管癌进行增强扫描。CT 能显示胆管梗阻的部位,梗阻近端胆 管的扩张程 度,显 示 胆 管 壁 的 形 态、厚 度 以 及 肿 瘤 的 大 小、形 态、边界和浸润程度,了解有无腹腔内转移的情况〔4〕。对于肝 门部胆管癌,浸润型的 CT 主要表现为胆道不规则增厚和狭窄, 结节型和乳头型可发现肝实质受侵,肿块较明显,管内型因肿 块较小,早期不易发现病变,而胆管扩张明显。肝门部胆管癌 在做 CT 增强时,动、静脉期往往呈现低密度或等密度,而在延 迟图像上呈现高密度或相对高密度影〔5〕。这是由肿瘤与邻近 正常实质间的密度差决定的。由于肿瘤位于第一肝门并与门 静脉和肝动脉紧密相邻,常对肝实质、门静脉和肝动脉造成侵 袭和包绕,64 层螺旋 CT 可以提高肿瘤图像的分辨率,极好地 完成高品质的肝动脉、门静脉直观成像,客观的展现肿瘤范围 与周围血管的空位置关系,清晰显示扩张的肝内胆管分支,同 时可准确定位梗阻平面,为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提供了客 观的材料。Lee 等〔6〕的报告显示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对门静 脉受累检出的准确率可达 85. 5 % 、对于肝动脉受累检出的准 确率可达 92. 7 % ,表明多层螺旋 CT 对于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 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中,下段胆管癌 CT 可显示胆囊 增大,上段胆 总 管 扩 张,胆 管 壁 可 见 不 规 则 的 增 厚,狭 窄 或 梗 阻,增强 CT 可见肿瘤强化。
肝门胆管癌的CT及MRI诊断

肝门胆管癌的C T与M R I诊断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一科X林川李岩胆管癌是一类少见的恶性肿瘤,是指发生在左肝管、右肝管,左、右肝管分叉处和肝总管上段的黏膜上皮癌。
肝门胆管癌发生率远远高于外周型胆管癌,是胆管癌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胆管癌的58.4%~75%。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开展,M R I及C T以其无创伤、分辨率高的特性对胆管癌诊断的价值和术前评价日益受到重视。
由于胆管癌是乏血管的,对其插管化疗栓塞效果不如肝细胞型肝癌,故一旦确定那么应该及早行手术治疗,有利于患者的生存率。
鉴于肿瘤切除是胆管癌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对病灶在C T及磁共振上所表现的直接征象和累及X围的判断应是影象学观察的重点。
胆管癌的患者均表现为无痛性的巩膜和皮肤粘膜的黄染,多数伴有上腹不适或者既往有胆系病变。
实验室检查中,C A19-9在351.2~3315U/L之间〔正常值:<37U/L〕。
肝门胆管癌分为结节型、乳头型和浸润型,其中以浸润型多见。
胆管癌恶性程度低,转移较晚而轻,存活时间长,所以对胆管癌早期发现及早期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扫描前准备:空腹,行C T检查前20M i n服清水1000m l,检查前在服清水400m l左右。
扫描方法:行C T检查时在患者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平扫采用层厚及层距为5或7m m,然后以3.5m l/s的注射率团注比照剂80~100m l,对肝门处病灶行增强双期扫描,然后在注入比照剂后行延迟扫描。
M R I扫描序列:平扫横断位T1W I和加脂肪抑制〔F S〕T2W I;平扫后做增强扫描序列为脂肪抑制的F S P G R。
P r o p e l l e r J a v a在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J a v a技术是在P r o p e l l e r H D平台〔1.5T〕上推出的新的软件系统。
H D1.5T8通道高密度线圈+A S S E T覆盖X围:纵向15.2c m层厚:4c m,重叠50%矩阵:256扫描层数:一次扫描68层,时间:12秒/次〔间隔4-6s,共3分钟〕,共3-4次扫描/次,共12次K空间填充:L A V A采集全部K空间的中心区域数据和一半的边缘数据,保证图像的信噪比和比照度。
胆管细胞癌胆管癌影像诊断

胆管细胞癌
➢ 分型:
➢ 肿块型(mass forming type) ➢ 管周浸润型(periductal-infiltrating type) ➢ 管内生长型(intraductal-growing type) ➢ 混合型(如肿块并管周浸润型)
胆管细胞癌
➢ 1、肿块型:肿块型最多见,多位于肝外周,呈膨胀性生 长,内部有较多纤维结缔组织,故质地坚硬,色灰白。 边界多不规则呈分叶状。可通过门静脉系统侵犯肝脏形 成瘤周卫星结节,淋巴转移较常见。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CT)
➢ (3)管内生长型: 可见胆管内乳头状、分叶状肿物,增强扫描有强
化,比肝实质稍低,但无延迟期强化。有时胆管显 著扩张呈囊状,表现为无强化,边界清晰的更低密 度区。
影像学表现
CT扫描显示软组织成分填充轻度扩 张的导管。MR胰胆管图显示轻度扩 张的不规则导管,伴随结石。大体标 本显示胆管扩张,无数小息肉样病变 代表管状癌,无粘蛋白产生。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胆管细胞癌、胆管癌
胆管细胞癌
➢ 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是指 发生在肝内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多发生在肝内 末梢胆管,不包括发生在左、右肝管、胆总管的 胆管癌(将在本节胆管癌中叙述)。本病比较少 见,约占原发性肝恶性肿瘤的3.25%。
➢ (3)下段胆管癌,为胆总管下段、胰腺在50~70岁之间。男女发病比例为(2~2.5) :1。早期症状为右上腹部隐痛或胀痛,继而出现进行 性黄疸。晚期出现脂肪泻、陶土样大便等胆道梗阻表现 ,体检可发现上腹包块、胆囊肿大。
➢ 胆管癌80%为腺癌,少数为鳞癌。肿瘤的生长方式分为 结节型、浸润型和乳头型,其中浸润型最常见。结节型 和乳头型肿瘤在胆管内生长,形成肿块;浸润型则引起 胆管局限性狭窄。肿瘤进展则发生胆道梗阻,可合并胆 管炎、胆汁性肝硬化、肝脓肿、门静脉高压和门静脉周 围纤维化。患者常因并发症而死亡。
肝门胆管癌影像诊断

3
优点: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的部位、 大小、形态和范围
4
缺点:对于微小病变的检出率较低, 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行诊断
影像学检查的适应症
肝门胆管 癌的早期 诊断
肝门胆管 癌的进展 评估
肝门胆管 癌的治疗 效果评估
肝门胆管 癌的复发 监测
影像学检查的注意事项
检查前禁食禁水, 保持空腹状态
检查前避免剧烈 运动,保持情绪
肝门胆管癌在
1 MRI上表现为肝 内肿块,边界不 清,信号不均匀
增强扫描后,肿
2 块强化明显,与 周围组织形成明 显对比
MRI可以清晰地 显示肝门胆管癌
3 的侵犯范围,包 括肝内、肝外、 淋巴结等
MRI还可以显示 肝门胆管癌的血
4 管侵犯情况,有 助于制定治疗方 案
超声检查
01
肝门胆管癌的超声表现:肝内胆管扩张,
04
影像学诊断技术 可以更准确地评 估肝门胆管癌的 治疗效果,为后 续治疗提供指导
影像学诊断的临床应用
01
超声检查:对肝门胆管癌的
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和特异性
02
CT检查:对肝门胆管癌的诊
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03
MRI检查:对肝门胆管癌的
诊断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准
确性
04
PET-CT检查:对肝门胆管癌
胆管壁增厚,胆管内可见实性或囊性病变。
02
超声检查的优势:无创、无辐射、可重
复检查。
03
超声检查的局限性:对微小病变的检出率
较低,对胆管癌的诊断准确性有限。
04
超声检查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联合应用:
可以提高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管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胆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为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男性多见,男女发病率为(2-2.5):1,好发年龄在50-70岁。
胆管癌是发生于胆道上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可发生在左、右肝管至胆总管末端,根据发生部位胆管癌可分为四型:a周围型:起源于左右主肝管以远分支胆管,又称胆管细胞型肝癌;b肝门型:起源于左右主肝管及肝总管近端10mm范围内;c肝外胆管型:起源于左右肝管汇合处10mm以远至Vater壶腹近端;d壶腹型:肿瘤位于Vater壶腹部。
有学者将壶腹型归入肝外胆管型。
其中肝门型胆管癌最常见,占50%-70%,是临床上高位梗阻性黄疸的主要原因。
后三型统称为肝外型。
因胆管癌解剖位置特殊,易向周围血管、神经浸润及临床症状出现晚且重的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影像学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和术前方案的制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胆管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包括X线检查、超声(US)、计算机断层检查(CT),核磁共振成像(MRI)。
现分别对其进展进行综述
1 X线检查
目前常用的胆系X线检查有经PTC(经皮经肝胆管造影)、ERCP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PTC是直接穿刺胆管并注入对比剂显示胆管病变的方法。
它能显示肝内胆管的形态、走向,并能显示肿瘤的部位、病变的边缘和对肝管的侵犯情况,其诊断正确率可达90%以上,但不能反映出肿瘤邻近组织的情况。
PTC可做离心细胞学检查或活检直接进行诊断。
ERCP是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然后注入对比剂造影显示胆管病变的方法。
它仅能显示肝外胆管,最多仅能显示左右肝管1-2级分支,可显示出管腔有无扩张、狭窄、受压、充盈缺损等改变。
然而,PTC和ERCP均属侵入性检查,PTC造成的创伤大,可引起气胸、胆漏、胆管炎、胆道出血等。
ERCP在可引起上行性感染,诱发胆管炎、胰腺炎、感染性休克、多发性肝脓肿等,严重的可引起后腹膜穿孔。
这给治疗带来了困难,延误了病情。
2 超声
超声是胆管癌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它具有简单、经济、无损伤、可重复等优势。
有学者研究显示超声可较早发现胆管癌,对肝外胆管癌的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分别为93.67%、86.08%、95%。
Nemaier 等认为超声为肝门胆管癌的首选检查方法,可以明确胆道和门脉的受累情况,有利于手术分期。
且有研究报道超声可以很好地区分肝内阻塞性黄疸和肝外阻塞性黄疸,因其具有不同的的声像学特点。
但传统超声检查因受肥胖、气体、肋骨遮挡和检查者的主观因素影响,对微小的病变很难定性,给诊断带来一定干扰。
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CDU)、三维超声成像、超声内镜检查法(EUS)等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胆道肿瘤的诊断中了。
CDU可发现肿瘤边缘走形及肿瘤内部穿行的血管,也可用于了解肿瘤与邻近肝动脉、门静脉的关系,可清晰了解其是否受侵。
CDU是一种无创性门静脉血流的显示方法,可以为胆管肿瘤侵犯血管提供依据。
三维超声可以更清晰的显示胆管解剖,对肝门部胆管癌可清晰显示左右肝管的通畅情况,而对于肝外胆管癌能准确判断梗阻部位及周围软组织侵犯情况。
而EUS成像很清晰,对病灶观察更细微,对胆道肿瘤浸润范围的敏感度很高,且不受气体、肥胖等干扰。
但二维超声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客观显示胆管解剖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而三位超声具有成像慢、大的病变难以完全显示等缺点。
内镜检查法则属于侵入性检查,应用有限。
3 CT
CT是诊断胆管癌的最常用、最成熟的影像检查方法,CT可显示胆管梗阻的部位,胆管扩张的程度,也能显示胆管壁的形态、厚度和肿瘤的大小、形态等,可了解有无腹腔内转移等。
肝门区胆管癌因生
长方式不同可分为三型:a浸润型:胆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闭塞;
b管内型:胆管腔内软组织影,胆管明显扩张;c外生型:肿块向肝外生长,肿块明确,形态不规则。
国际上通常采用Bismuth-Corlette 分型法评价病灶的部位与胆管受累的范围。
I型:肿瘤位于肝总管,未侵犯汇合部。
II型:肿瘤侵犯肝总管及左右肝管汇合部。
III型肿瘤侵犯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及侵犯右肝管(IIIa型)或左肝管(IIIb 型)。
IV型:肿瘤侵犯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同时侵犯左、右肝管。
MSCT能发现微小病灶,且检出率高,亦可显示门静脉与肝动脉受侵情况,其诊断敏感性高,在肝动脉优势相对为100%,门静脉优势相为86%,对可切除性判断正确率为60%。
但对发现肝外胆管和淋巴结受侵方面显示欠佳。
CT动态增强胆管癌表现为动脉期至延迟期肿块呈延时強化征象,对肿瘤的诊断和分期有着很大的意义。
CT图像能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各种后处理,其中后处理技术常用的三维胆道系统重建技术有多平面重建法(MPR)--可多方位成像,用于腔内结构的显示;曲面重建(CPR)--可较完整的显示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的交汇处,但空间结构显示欠佳;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可显示胆管树的解剖和胆管的形态,但细小病变显示欠佳;遮蔽表面显示法(SSD)--对复杂病变的三维显示清晰,但不能显示邻近结构和组织;容积再现法(VR)--可同时显示空间结构及其密度,但难以进行定量测量。
对于一些不典型病例,CT灌注成像技术可根据CT值的变化,利用后处工作站绘制时间-密度曲线,并计算出各种灌注参数,生成彩色血流灌注图,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它能显示肿瘤的病理学特征、病变的浸润范围,定量反映肝外胆管癌血供特点。
同时因仅对同层动态扫描,也符合医学界要求低剂量检查的发展趋势。
4 MRI
MRI是无创的影像诊断方法,具有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图像对比度好等优势。
而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术)为最常用的MRI技术,它可清晰显示肝门部胆管癌肝内浸润情况以
及肝门部解剖,是显示胆管受侵的最佳方式。
Manfred等研究报道:MRCP对肝门部胆管癌的阻塞部位诊断准确率可达100%,尤其对低信号结石的显影有特异性。
MRCP具有扫描时间短、非侵入性、多角度、多方位立体显示肝门胆管癌的优势。
但MRCP不能使肿瘤直接显影,只能通过胆管扩张间接征象来诊断,且成像取决于胆管内胆汁情况。
在鉴别良恶性胆管梗阻方面敏感性差,因梗阻端的形态缺乏特征性,对胆管汇合部的小病灶显示欠佳。
单纯MRCP检查对肝门以下的胆管癌定性诊断准确率较低,有学者研究表明如果单纯的MRCP与常规MRI及动态增强扫描联合应用,将大大提高中下段胆管癌的的准确率。
三维容积式插入法屏气检查(3D VIBE)可提高早期肝门部胆管癌的检出率,其图像可显示肝动脉、门静脉二级以上的分支血管走形,能正确显示肝动脉、门静脉、胆管有无浸润、破坏,及肿瘤与肝门部组织的关系。
尤其适用于肝门部胆管癌早期的微小病变、胆管内浸润性病变的观察,其诊断准确率优于MRI、MRCP。
5 小结
胆管癌的影像诊断方法很多,各有优势,PTC、ERCP被公认为诊断胆系疾病和了解胆系解剖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因他们为有创性检查,易造成各种并发症延误治疗,有逐渐被MRCP取代的趋势。
超声因其操作方便、安全实时成像成为胆管癌的首选方法,但易受多因素影响。
CT、MRI新技术的应用能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观察肿瘤的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肿瘤的手术提供帮助。
在胆管癌的影像诊断中,一般原则为1、首先行超声检查,确定有无肿物、胆管有无扩张等,对肿瘤有一初步了解。
2、然后结合CT、MRI明确肿瘤的定位、定性及分期。
3、对难以诊断的肿瘤,可采用ERCP、PTC检查,了解胆道情况。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要充分利用各种影像检查的优势,提高对胆管癌的诊断水平,从而提高临床对胆管癌的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