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合集下载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一、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1.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芍药6克、橘皮6克、五味子6克、贝母6克,(去心)。

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

2.化裁方:为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炒杭芍12克、广橘红9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剂。

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3.药性功用:(1)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2)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3)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4)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5)杭芍药、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水火相济),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橘皮6克芍药6克五味子6克贝母6克化裁方: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广橘红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

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

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

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

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二、各种病症加减:1.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乾隆御医黄元御医学传承——麻瑞亭与下气汤

乾隆御医黄元御医学传承——麻瑞亭与下气汤

乾隆御医黄元御医学传承——麻瑞亭与下气汤展开全文黄元御(1705年~1758年),名玉路,字元御,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

《四库全书》收录黄氏医籍十一部,计一百零一卷,近二百万字。

近年来其医学著作受到重视,学术思想与经验亦得到传播与应用。

其中《四圣心源》一书,最受青睐。

麻瑞亭(1903年~1997年),山东安丘人,曾任西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麻瑞亭弱冠之年,卒遭时疫,病至危笃。

幸得黄元御四传弟子舅祖李鼎臣精心救治,方得脱险。

由此拜舅祖为师,弃文习医。

李鼎臣三世为医,均宗黄元御之学,对《四圣心源》之下气汤运用自如。

麻瑞亭把脉看病六十余年,对下气汤体验尤深,将其灵活化裁,用于内伤杂病及疑难重症的治疗,屡显奇效。

【一脉相承】下气汤出自《四圣心源·气滞篇》。

方药组成为: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子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贝母二钱、芍药二钱、橘皮二钱,共计八味,主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此方看似平淡无奇,所治范围也仅言“胸膈右肋”,但仔细思忖,此“滞”乃由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所致,“肺气不降之原,则生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

”(《四圣心源·气滞篇》)故其方(下气汤)应为调理中焦气机之用。

人体之气机若能升清降浊,廓清三焦,何病之有!李鼎臣推崇并善用下气汤治疗内伤杂病及疑难重症,这对麻瑞亭影响匪浅,麻瑞亭则继承之,应用之,发挥之,他在《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点校后记》中说:“得以潜心复习四圣典籍,先师医术,历代医哲名著。

并进一步探索业师三代精研之下气汤,施于临床,化裁治疗急危重症,绝大部分内伤杂病,及妇科、儿科诸证,均感得心应手,疗效颇佳。

”此段文字说明,看似平淡的下气汤到了名医手里,竟然变成了可以起死回生、挽救沉疴的良方。

每读于此,颇受启迪,随之对《四圣心源》进行了细致学习,并将下气汤应用于临床,虽未完全掌握,但委实拓宽了思路,增长了知识。

【立方旨意】黄氏在《四圣心源》一书中,多次讲述阴阳五行的升降秩序,他在“天人解”中说道:“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

黄元御所撰之

黄元御所撰之

黄元御所撰之下气汤解析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浩气滞在胸膈右胁者。

去敛肺止咳之五昧、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

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

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维,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

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小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

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时草。

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压偏高),以炒白术9—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敲易之)。

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

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

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先师黄元御于1752年创制了著名的下气汤,载于其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此方功能清肺降胃,为“气滞在胸膈右肋者”而设。

其组成为:茯苓、甘草、芍药、橘皮、杏仁、贝母、五味子、半夏。

业师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疏肝升陷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茯苓、甘草、炒白芍、丹皮、制首乌、橘红、炒杏仁、法半夏。

变功专清肺降胃之下气汤成为既能清肺降胃,又能温肝升脾的升清降浊之剂,扩大了此方的用途,可谓加减下气汤,业师仍称之为下气汤。

他以此方为主方,据脉证灵活加减,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六十余年。

药虽平淡无奇,然因其切中内伤疾患之病机,故疗效显著,乃至神奇。

“下气汤”载于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为清降肺胃所设。

原方:甘草6g,半夏9g,茯苓9g,杏仁(泡,去皮尖)9g,贝母(去心)6g,五味子6g,芍药6g,橘皮6g。

其功能为“治气滞在胸膈右肋者”。

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活血疏肝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验方“下气汤”: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2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

变功专清降肺胃之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疗效显著。

1.方解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祛邪。

杭芍、丹皮、制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黄斌——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

黄斌——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

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黄斌1张银柱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摘要:《四圣心源》的自拟方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本文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结合临床案例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对于传承黄氏学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四圣心源;黄元御;用药思路《四圣心源》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扛鼎之作,不但立论明确,阐释透彻,而且文笔精炼,风格独特,具有广博、深邃的学术思想,颇受后世医家尊崇与青睐。

黄氏发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微旨,一脉相承,前后融贯,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尊古崇圣之特色,跃然纸上。

尤其是书中自拟方颇多,然审其源流,悉宗四圣之旨,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集中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笔者不揣浅陋,拟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结合临床案例来深刻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为弘扬黄氏学术、提高中医疗效而阐述一己之见,抛砖引玉,仅供批评与指正。

一、六经司化为主,独创六气治法《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曰:“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

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

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1】《伤寒论》虽以六经统病,但与六气相对应,气化一直是贯穿始终的。

气化即指六气司化,是由气以化水,由气以行水。

气化,首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气化是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体现。

黄元御认为人有十二经,因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而从化者不司气化,总以司化为主,所以十二经统于六气。

他在“六气偏见”指出:“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

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

麻瑞亭下气汤整理

麻瑞亭下气汤整理

以土茯苓 15 一 30 克易茯苓, 土茯苓 15 克、建泽泻 9 克、法半夏 9
建泽泻 9 克易甘草
克、炒杭芍 12 克、粉丹皮 9 克、制首
乌 20 克、广橘红 9 克、炒杏仁 9 克
以炒白术 9 一 12 克易甘草 云茯苓 9 克、炒白术 9 克、法半夏 9 克、 (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炒杭芍 12 克、粉丹皮 9 克、制首乌 20 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克、广橘红 9 克、炒杏仁 9 克
云茯苓 9 克、粉甘草 6 克、法半夏 9 克 《== 调理脾胃 炒杭芍 12 克、粉丹皮 9 克、制首乌 20 克 《== 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广橘红 9 克、炒杏仁 9 克 《== 入气分,清肺理气,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 治在脾胃,以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 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 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 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6.1 伤风咳嗽.................................................................................................................................8 6.2 肺热喘咳.................................................................................................................................8 6.3 咳嗽.........................................................................................................................................9 6.4 痰饮咳嗽...............................................................................................................................10 6.5 咳嗽吐血...............................................................................................................................10 6.6 肺结核....................................................................................................................................11 7.参考资料.........................................................................................................................................12 7.1 麻瑞亭治验集 – 西安市中医医院...................................................................................12

中气篇:黄元御与麻瑞亭心法

中气篇:黄元御与麻瑞亭心法

中气篇:黄元御与麻瑞亭心法徐小丽LittleLily2021-03-02 17:28:00一、黄元御《四圣心源》书名。

又名《医圣心源》。

10卷。

清·黄元御撰于1753年。

作者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

本书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

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气解;卷三脉法解;卷四劳伤解;卷五至卷七杂病解;卷八七窍解;卷九疮疡解;卷十妇人解。

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

他的学术思想源于“四圣”,对脏府病理、生理的认识,重视脾胃中气的升降合宜。

他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

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之太极也。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

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

戊土为胃,已土为脾。

”“土者,四维之中气也。

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则化肝木,胃以阳土而胎阴气,故胃阴右降,则化肺金。

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升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

肺肝心肾,四象攸分,实则脾胃之左右升降而变化者也。

”他认为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脏气的升降功能都取决于中气,因此,主张“中气之治”。

“百病之作,率由土湿”,“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

他认为湿、寒是诸多病证发病和病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方面着眼于“中土”,制方常以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为大法。

他指出:“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

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

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

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

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 如金鼎汤(甘草2钱,茯苓3钱,半夏3钱,桂枝3钱,芍药3钱,龙骨2钱,牡蛎3钱,煎大半杯,温服。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6)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6)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6)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6)【治则】健脾疏肝,温暖中下,敛肠止泄。

【方药】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4-6克大党参15克赤石脂12克炒干姜6克肉豆蔻3-6克炙米壳5克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舒肝止痛;炒干姜、上肉桂,温中缓下;大党参,补中益气;炙米壳、肉豆蔻.赤石脂,健脾暖中,敛肠止泄。

【加减】久泄不止者,加乌梅肉3-6克,敛肠以止泄。

脾家虚寒,运化迟滞者,加草蔻仁6克,健脾暖中,以助运化。

上热口苦,舌质红赤者,酌加黄芩炭6-9克,或加川黄连3-6克,以清君相之火。

下寒重者,加补骨脂9克,温肾以止泄。

关尺脉大者,去上肉桂,加桂枝木6克,舒肝升陷以止泄。

【忌宜】、忌食粘腻难化食物及大腥,大荤、粗糙食品。

以质软、易消化食物为宜。

【按语】飧泄,又名鸡鸣泄、五更泄等,西医多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系因中土不健,运化迟滞,小能吸收水谷之精微,化生气血以养身,水谷杂合,同趋二肠,泄而不藏,混杂而下的一种慢性病,飧泄因长期水谷精微外泄,所以以虚为主。

其病机为脾湿肝郁,疏泄不藏。

重则及肾,肾阳亦虚,釜底无薪,所以水谷不化,泻泄愈剧。

治疗以补虚为主,健运中气,舒肝解郁,敛肠止泄,重则精以温肾暖下。

正其本,清其源,虽系虚候,亦非难治。

且不可见一“炎”字,径用寒凉伐泄,愈败脾肾之阳,犯“虚虚”之戒,欲其病愈,实为难矣。

【临床医案】例1;寇某,女,14岁,西安市人。

1980年4月12口初诊。

其父代诉:胃痛腹泻,4个月。

呕吐消瘦,两个月。

1979年l2月,因食生冷食物,致使胃脘疼痛,腹泻稀便,逐日加重。

近两月来,食后即吐,嗜睡纳呆,每天仅能强食1至3两,四肢酸软无力,明显消瘦,某医院诊断为吸收不良综合征、小肠吸收不良、部分胃扭转。

屡经中西医治疗无效,卧床不起,被迫停学,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体重32.5公斤,精神萎蘼,下肢肿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录于麻瑞亭《麻瑞亭治验集》
一、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1.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芍药6克、橘皮6 克、五味子6克、贝母6克,(去心)。

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

2.化裁方:为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炒杭芍12克、广橘红9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剂。

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3.药性功用:(1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2)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3 )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
以扶正抑邪。

(4)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5)杭芍药、丹皮、首乌,
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水火相济),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

病机为中气不健,肝
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

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

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

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
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二、各种病症加减:
1.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2.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

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2
,
7
&
9, 通经活络以怯瘀。

10.月经量多.色淡神疲者:以全当归 9〜12克易首乌,温经补血以调经。

11 •脾肾虚寒,纳差腰痛,关寸脉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肾炎):以上肉桂 3〜5 克
易首乌,温中暖下以祛寒。

12. 陈年咳嗽,水源乏竭,舌红少苔,夜热烦躁者:以大熟地9〜12克易首乌,滋燥以生水。

13. 肺逆咳嗽者:以广陈皮 9〜15克易橘红,顺气以止咳。

14. 胆胃气滞,胸胁痛疼者(如胆囊炎、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破滞宽胸以止痛。

15. 胸胁气滞益重者:以炒枳实
9克易橘红,破气开滞以止痛,兼利大肠。

更重更痛者,以 炒青皮6〜9克,或鹅枳实6克易橘红。

16•肝郁胁痛者(如急慢性肝炎):以佛手片6〜9克易橘红,疏肝理气以止痛。

17•胃脘痛疼,胃酸缺乏,食少疲困者:以香橼片6〜9克易橘红,舒肝以开胃。

18•气滞胸闷•痰多不利者:以全瓜萎9〜12克易杏仁,化痰利气以宽胸。

,
19 •胸膈胀闷,俯仰俱难者:以瓜篓皮9〜12克易杏仁,禾U气以除壅。

咳唾痰涎
21.气滞胸闷,大便干而不利者:以郁李仁9〜12克易杏仁,清肺润肠以利便。

22•月经涩少,色黑有块,胸闷心烦者:以炒桃仁9〜15克易杏仁,活血理气,化瘀以通经。

23.妊娠呕恶,食纳不开者:以姜半夏 6〜9克易法半夏(法半夏有堕胎之弊),和胃降冲,
顺气以开胃。

24.如心悸者:以生地炭易丹皮,加广郁金 9〜12克、延胡索9〜12克、柏子仁9〜12克、
北沙参15〜3o 克、白蔻仁 6〜9克、赤丹参15〜20克、白茅根9〜12克。

2
27.胆胃病(如胆胃气痛、胆囊炎及胆结石〕:以炒枳壳
9克易橘红,以全瓜蒌9克易杏仁, 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广木香4克、白蔻仁6克。

克、缩砂仁9克、赤丹参15克、软柴胡9克、焦山扼3〜5克。

此主方之随证随病化裁也,总而谓之“舟”。

凭脉察舌,据症据病,于主方内加入主治某症某病之品,而组成治疗各个具体病症之方,且据各症各病之兼症,加减所需之味,灵活
化裁,而治诸内伤杂病。

此各病之主方也。

据各病之兼症,而加减相应之药。

如心悸而下寒较重者,另当以上肉
桂3克易首乌,以补骨脂9克易白茅根<?>。

肾寒而膀胱热涩者,另当以建泽泻9克易甘草,仍用首乌•以北沙参30克易干姜•加焦山桅3克…… 。

此随证随病之加减也。

统而谓之“撏”。

(撏:音xun2 ,提手旁加一寻字。

拨的意思,如撏他的毛。

又如;撏扯;摘取之意。

)拨千钧之舟者,一撏之木也。

俱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功能之主方.生气血而调阴阳,是为扶正,为御邪之本,与各症各病所加祛邪之味相合,抵达病所,共奏愈各症各病之功。

*主方以黄岑易杭芍,加龙骨、牡蛎,则平胆而降浊。

*
主方以桂枝易杭芍,加柴胡,则疏肝而升清。

此乃下气汤灵活加减化裁,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且疗效甚佳之原委也。

所以然者,病机相同或相近,虽病症病名不同,治可相同,异病同治也。

而内伤杂病,多脏腑功能失调,升降紊乱者,是其大率也,即病机相同相近也。

升降紊乱,均当复其升降之常;而复其升降之常的关键,重在调理脾胃。

下气汤以健脾和胃为本,兼调肝肾心肺,切中内伤杂病之主要病机,所以灵活加减化裁,用治内伤杂病,既稳当而效可观。

麻瑞亭已业医60余年,愈疾无计,主要取法于黄元御医术,得力于下气汤之灵活加减化裁。

而麻瑞亭基于自己的临床实践。

又灵活变换原方两味,以之治诸内伤杂病,医迹卓著,
则既是对黄氏医术之继承弘扬发展之明证,亦是异病同治大则之具体实践与发扬也,是乃麻
瑞亭医术之精蕴特色也。

黄元御曰:人有无妄之疾,医乏不死之方。

下气汤灵活加减变化,虽能愈诸多内伤杂病,然非万病之灵丹妙药,诸病皆能用之,而效若桴鼓。

以病症之轻重有别,治疗之难易不同,即使辨证无误,针药无差。

重危者,亦非轻易能愈。

绝证者,难免倾亡,以下气汤治之亦然。

然麻瑞亭六十余年的医疗实践证明,以下气汤治某些危重疾患,疗效较为理想,用治某些不
治之症,亦可减轻患者之病痛,延缓其踏入冥途之时日,因之,下气汤虽不能尽愈诸疾,然
仍不失为治疗内伤杂病之良方也。

再者,麻瑞亭也并非以下气汤而治百病者。

当用则用,不
当用则另用他方,以脉症为转移,此即善用与好用之别也。

建中之名方,小建中汤也.补中之名方,补中益气汤也。

医圣仲景、先贤东垣,以之建立中气,补益中气,效若桴鼓。

由此可见圣贤医术精湛之一斑,制方严谨精萃之奥蕴。

所以千余年来,医者习用之,以之治其所主之疾,活人无计。

此乃方剂之生命力取决于其愈疾也。

麻瑞亭善用之下气汤,可谓是一则调中方剂。

调中与建中、补中有所不同。

调中者.是在调理中气的基础中,兼及四维.而使诸脏腑因邪之所凑而导致的升降紊乱,复其升降之常,
则正气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愈。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之虚,虚在脏腑功能紊乱失序,气血生化匮乏.无力祛邪。

攘外必先安内,内安方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御外侮。

以之论病,安内即复其脏腑功能,俾使气血化生,祛邪外出而病愈。

犹后勤供应之优劣,乃战争胜负之先决条件之一也,下气汤可谓安内之良资,其加减化裁之药味,可谓攘外之精
兵,粮足兵精,焉有不胜之理?!此非欲比美于圣贤,意在明建中、补中、调中之别,下气汤制方愈疾之机理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