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瑞亭下气汤表格式解析(借鉴材料)

合集下载

医林五十年麻瑞亭----半身不遂

医林五十年麻瑞亭----半身不遂

医林五十年麻瑞亭----半身不遂半身不遂半身不遂,系因中土阳衰,不能行气于四肢,四肢失秉,外感风邪而病中风。

[脉证机理]四肢秉气于脾胃,为诸阳之本,经络之起止。

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

血藏于肝,气统于肺。

在经在络,名曰营卫;在脏在腑,名曰气血。

平人中土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沛,营卫滋荣,经脉畅通,故四肢轻健柔和,故而不病中风。

劳倦内伤,致使中虚阳衰,脾湿不运,气血虚弱不能四达,四肢经络凝涩不通。

一旦因七情郁伤,八风感袭,而致口眼斜,半身不遂,手战不用,甚则猝然仆倒,昏不知人,或舌强语蹇者,是病中风。

中风有在经在络、在脏在腑之分。

浅在经络者,因卫气阻梗,肌肤痹著,故症见肌肤麻木不仁。

经脉痹阻,气血凝瘀,故症见肢体重滞,步履沉重,口眼斜,半身不遂,手战不用。

左盛则病于右,右盛则病于左,故而《素同·缪刺论》云:“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

深入脏腑者,因胃气上逆,浊气熏蒸,化生痰涎,迷塞心窍,气血上壅,扰及神明。

故症见突然昏仆,痰声漉漉,不省人事。

《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即系指此。

肝脾下陷,筋脉紧急,牵引舌本,短缩不舒,故症见语言蹇塞不利。

土败不能摄涎,故症见涎水自流,不能控制。

《金匮要略》概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肺主皮毛,卫气郁遏,久则不能煦濡皮毛,故而症见皮肤枯槁,顽废无觉,肝主筋,筋会于诸节,土湿木郁,郁久化热,风动血耗,筋脉失养,而致挛急,故而症见肢节拳缩,痹阻枯硬,而成偏枯。

病久脏腑湿盛,化生败浊,弥漫于上,蒙闭心神,故症见神迷言拙,顽昧不灵。

气分偏虚,则右半身不遂。

因胆胃上逆,肺热不敛,浊阴冲填于上,故而血压升高,脉见细濡、伏涩、关寸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舌质红或紫。

[治则]平胆和胃,清肺理气,宽胸降逆。

[方药]云茯苓9克生白术9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12克何首乌15-20克广桔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夏枯草15克茺蔚子12克北沙参15克决明子15-20克鲜生姜9克水煎服[方解]云茯苓、生白术,健脾和胃。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4)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4)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4)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4)8月7日五诊:服药后自感尚可,咽仍不适,头昏,其它症状减轻。

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郁李仁9克,5剂,本煎温服。

9月6日六诊;咽下顺利,他症续减。

脉细濡、关寸大、沉弱,舌苔白腻。

原方加肉苁蓉15克,5剂,水煎温服。

9月21日七诊:药后诸症减轻,吞咽已利,大便干燥好转。

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改瓜蒌仁为郁李仁9克,加肉苁蓉12克,5剂,水煎温服。

10月8日八诊:药后诸症减轻。

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瓜蒌仁,加郁李仁9克、肉苁蓉12克,5剂,水煎温服。

药后痊愈。

例2:王某,女,43岁,西安市人。

1976年8月24日初诊。

自诉:呃呃连声不止,伴心慌气短,胸痞,不思饮食,大便干,有时大便稀,多梦,胃脘隐痛半年余,外院诊断为膈神经痉挛。

经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

脉细濡、寸关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肺气不降。

诊断:呃逆。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肺理气降逆。

处方:云茯苓9克焦白术12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6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天台乌9克石菖蒲9克淡吴萸6克煨生姜9克荜茇3克草蔻仁6克 3剂,水煎温服。

8月31日复诊:药后效不明显,仍呃逆不止,胃脘时痛,大便时干。

脉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上方改肉桂为老川芎9克,改淡吴萸为柿蒂10个,3剂,水煎温服。

9月7日三诊:药后效不显,仍呃逆,胃脘痛。

脉细满,寸关让大,舌苔白腻。

原方改肉桂为老川芎9克、改菖蒲为广木香6克,加柿蒂10个,3剂,水煎温服。

11月6日四诊;一直服上方,仍呃逆,脘痛,食纳好转。

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薄腻。

原力加炙米壳6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8日五诊:药后呃逆减轻,仍脘痛,一一便正常。

脉细濡、稍滞、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炙米壳6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20日六诊:药后无明显变化。

脉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40)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40)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40)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40)处方:槟榔90克雷丸片9克 1剂,水煎温服。

9月25日复诊:药后腹泻两次,腹痛明显好转。

未注意大便中是否有虫。

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处方:云茯苓4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6克、大党参9克、赤石脂9克、炒干姜6克、炙米壳6克,3剂,水煎温服。

9月29日三诊:药后腹泻腹痛已愈。

查大便常规:正常,未见虫卵。

脉细濡、关寸略夫,舌苔白腻。

9月25日方再进,3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2:张某,男,54岁,西安市人。

1984年11月1日初诊。

自诉;阑尾手术后半年余,恢复尚可,唯右少腹疼痛,大便时干时稀。

经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

脉细濡、弦、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肝郁,气血瘀阻。

诊断:阑尾手术后遗症。

治则:健脾疏肝,通利大肠,化瘀止痛。

处方: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桂枝木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苏泽兰30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缩砂仁5克延胡索6克桉树叶3克冬瓜仁20克 3剂,水煎温服。

11月8日复诊:右少腹疼痛减轻,大便明显好转。

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

上方去广陈皮、冬瓜仁,增延胡索为9克,加制首乌20克、炙米壳3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29日三诊;药后腹痛已愈,大便正常。

脉舌同前。

原方去广陈皮、桉树叶、冬瓜仁,增延胡索为9克,减苏泽兰为20克,加制首乌20克、炙米壳3克,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月经病血生于脾,藏于肝,而总统于冲任二脉。

脾统血,喜燥而恶湿,肾藏精,其性闭蛰,主冲任二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

水土温暖,生发之令畅,则肝木条达,月经调畅,盈缩按时;脾湿肾寒,不能生长肝木,则肝气郁陷,疏泄不遂,冲任失调,月经病作。

疏泄太过,则月事先期而至。

甚则崩漏不止;疏泄不及,则月事后期方来,甚则闭结而断绝;肝肾阴旺,则经血凝瘀,紫黑成块,腐败不鲜,甚则绝产不生,以致亡身殒命。

通治方下气汤的28种变化(下)

通治方下气汤的28种变化(下)

通治方下气汤的28种变化(下)16.胆胃气滞,胸胁痛疼者(如胆囊炎,胆结石)去橘红,加炒枳壳9克,破滞宽胸以止痛;去杏仁,加全瓜蒌。

酌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广木香4克、白蔻仁6克。

17.胸胁气滞益重者去橘红,加炒枳实9克,破气开滞以止痛,兼利大肠。

更重更痛者,去橘红,加炒青皮6-9克或鹅枳实6克。

18.肝郁胁痛者(如急慢性肝炎)去橘红,加佛手片6-9克,疏肝理气以止痛。

19.胃脘痛疼,胃酸缺乏,食少疲困者去橘红,加香橼片6-9克,舒肝以开胃。

20.胃脘痛(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去甘草,加炒白术9克。

酌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12克、炒干姜3克、白蔻仁6克、三七粉3克(分冲)21.肝胃病(如慢性肝炎)加广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半枝莲12克、白花蛇舌草12克、缩砂仁9克,赤丹参15克、软柴胡9克、焦山栀3-5克。

22.气滞胸闷,痰多不利者去杏仁,加全瓜蒌9-12克,化痰利气以宽胸。

(按:此为仲景法,小陷胸汤和治胸痹心痛方用瓜蒌)23.胸膈胀闷,俯仰俱难者去杏仁,加瓜蒌皮9-12克,利气以除壅。

24.咳唾痰涎,胶粘难出,胸闷气短者,去杏仁,加炒蒌仁9-12克,利痰遂饮以宽胸。

(按:时珍曰:栝蒌,古方全用,后世乃分子、瓤各用。

明《摘玄方》用栝蒌仁一两,文蛤七分,姜汁为丸治咳痰不止)25.气滞胸闷,大便干而不利者去杏仁,加郁李仁9-12克,清肺润肠以利便。

26.月经涩少,色黑有块,胸闷心烦者去杏仁,加炒桃仁9-15克,活血理气,化瘀以通经。

27.妊娠呕恶,食纳不开者去法半夏,加姜半夏6-9克(法半夏有堕胎之弊)和胃降冲,顺气以开胃。

28.肾寒腰痛者去首乌,加上肉桂3克。

酌加炒杜钟12克、川续断15克、骨碎补9-12克、炒干姜3-5克、草蔻仁4-6克。

肾寒而膀胱热涩者仍用首乌,另当去甘草,加建泽泻9克,去干姜,加北沙参30克,焦山栀3克。

(按:以上28种变化为常见疾病之加减化裁,主要是示人以法,临证诊病当须灵活应用,不可胶柱鼓瑟。

一图掌握中医精髓(升降图)

一图掌握中医精髓(升降图)

一图掌握中医精髓(升降图)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处于动态中的。

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

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

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道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

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各位可记住了,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

随着脾土之气上升,道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道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

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

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

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转载二)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转载二)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转载二)转自:泥巴匠的博客罗大伦(续)天下第一用功的同学那么黄元御同学为什么会写这么一本《伤寒悬解》呢?其实这本书就基本相当于他的读书笔记,他对《伤寒论》思考得太深入了,觉得以前好多教授说的都不对,于是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见解来解释,在研究《伤寒论》的派别中,黄元御是属于错简重订派的。

这个读书笔记,在十年以后,他给好好的整理了一下,估计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后来出版了。

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对于理解《伤寒论》很有好处。

当读完《伤寒论》以后,黄元御同学几乎是脱了一层皮(这哪里是在学习啊),黄元御自己说的是:“心枯神瘁,几于白凤朝飞。

”再感慨一遍,这哪里是学习啊,他几乎是用尽了自己的精力来学习这本经典的,这实在让我们没什么话好说的了。

如果有个最用功学生排行榜的话,我估计黄元御同学一定是排名第一的。

顺便再感慨一句,这个《伤寒论》还真的不白读。

我以前在读书的时候,就专门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回地读《伤寒论》和前人的经方医案。

整整一年,白天晚上全是《伤寒论》,结果现在诊病的基础就是那一年打下的。

那年过后,有亲戚朋友求我开方(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如果遇到和读过的汤证一样的,就开经方(张仲景的方子),如果不一样的,就婉言谢绝。

结果开出方子的,百分之八九十都痊愈了,基本是几服药就见效。

现在这么多年了,老家还有一些患者来找我看病,就是那个时候传出的名声(惭愧啊),所以我才理解为什么古人把张仲景称为医圣。

说句心里话,我能够坚持这么多年一直在不断地学习中医,完全是因为看到了中医的好处,看到了患者痊愈后的笑脸,这完全是拜《伤寒论》所赐。

经方体系是一个很有趣的体系,它是经过临床千锤百炼出来的,是经过千万个真实的人体试验摸索出来的,每个方子的适应证都非常精准,方子的组成也十分的合理。

在过去有的医生甚至发现个别经方如果你加上什么药,效果就不好了,把加上的药减去,效果就恢复了,所以中医有句话叫“经方不加减”。

当然,这也太教条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经方进行加减的,后世的所谓和经方并列的“时方”,其实很多也是经方加减得来的,所以我们说《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基础。

麻瑞亭下气汤表格式解析

麻瑞亭下气汤表格式解析

19、胸膈胀闷,俯仰俱难者,以瓜篓皮9-12克易杏仁利气以除壅。

20、咳唾痰涎,胶粘难出,胸闷气短者.以炒篓仁9-12克易杏仁,利痰遂饮以宽胸。

21、气滞胸闷,大便干而不利者,以郁李仁9-12克易杏仁,清肺润肠以利便。

22、月经涩少,色黑有块,胸闷心烦者,以炒桃仁9-15克易杏仁,活血理气,化瘀以通经。

23、妊娠呕恶,食纳不开者.以姜半夏6-9克易法半夏(法半夏有堕胎之弊),和胃降冲,顺气以开胃。

以上为主方之随证随病化裁之要例。

临床又善据各症各病之兼症而加减所需之味,灵活化裁而治内伤杂病。

又如:24、主症兼有心悸者,以生地炭9克易丹皮,加广郁金9-12克、延胡索9-12克、柏子仁9-12克、北沙参15-3o克、白蔻仁6-9克、赤丹参15-20克、白茅根9-12克。

若心悸而下寒较重者,另当以上肉桂3克易首乌,补骨脂9克易白茅根。

25、肾寒膝痛者,以上肉桂3克易首乌,加炒杜仲12克、川续断15克、骨碎补9-12克、炒干姜3-5克、草蔻仁4-6克。

若肾寒而膀肤热涩者,另当以建泽泻9克易甘草,仍用首乌,以北沙参30克易干姜,加焦山桅3克。

26、咳而痰少者,以广陈皮12克易橘红,加前胡12克、川贝母9克、炙冬花12克、北沙参20克、白蔻仁6克、炙五味4-6克。

27、胆胃病(如胆胃气痛、胆囊炎及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以全瓜蒌9克易杏仁,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广木香4克、白蔻仁6克。

28、肝胃病(如慢性肝炎),加广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半枝莲12克、白花蛇舌草l2克、缩砂仁9克、赤丹参15克、软柴胡9克、焦山桅3-5克。

29、胃脘痛(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炒白术9克易甘草,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12克、炒干姜3克、白蔻仁6克、三七粉3克,(分冲)…。

麻瑞亭师诊断用药,既守传统医学的辨证施治,又重视现代医学的诊断证明。

如诊断证明冠心病患者,则於“下气汤”主方增一味丹参或三七,实验证明丹参有降压作用,扩张冠脉,减小阻力,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6)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6)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6)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6)【治则】健脾疏肝,温暖中下,敛肠止泄。

【方药】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4-6克大党参15克赤石脂12克炒干姜6克肉豆蔻3-6克炙米壳5克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舒肝止痛;炒干姜、上肉桂,温中缓下;大党参,补中益气;炙米壳、肉豆蔻.赤石脂,健脾暖中,敛肠止泄。

【加减】久泄不止者,加乌梅肉3-6克,敛肠以止泄。

脾家虚寒,运化迟滞者,加草蔻仁6克,健脾暖中,以助运化。

上热口苦,舌质红赤者,酌加黄芩炭6-9克,或加川黄连3-6克,以清君相之火。

下寒重者,加补骨脂9克,温肾以止泄。

关尺脉大者,去上肉桂,加桂枝木6克,舒肝升陷以止泄。

【忌宜】、忌食粘腻难化食物及大腥,大荤、粗糙食品。

以质软、易消化食物为宜。

【按语】飧泄,又名鸡鸣泄、五更泄等,西医多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系因中土不健,运化迟滞,小能吸收水谷之精微,化生气血以养身,水谷杂合,同趋二肠,泄而不藏,混杂而下的一种慢性病,飧泄因长期水谷精微外泄,所以以虚为主。

其病机为脾湿肝郁,疏泄不藏。

重则及肾,肾阳亦虚,釜底无薪,所以水谷不化,泻泄愈剧。

治疗以补虚为主,健运中气,舒肝解郁,敛肠止泄,重则精以温肾暖下。

正其本,清其源,虽系虚候,亦非难治。

且不可见一“炎”字,径用寒凉伐泄,愈败脾肾之阳,犯“虚虚”之戒,欲其病愈,实为难矣。

【临床医案】例1;寇某,女,14岁,西安市人。

1980年4月12口初诊。

其父代诉:胃痛腹泻,4个月。

呕吐消瘦,两个月。

1979年l2月,因食生冷食物,致使胃脘疼痛,腹泻稀便,逐日加重。

近两月来,食后即吐,嗜睡纳呆,每天仅能强食1至3两,四肢酸软无力,明显消瘦,某医院诊断为吸收不良综合征、小肠吸收不良、部分胃扭转。

屡经中西医治疗无效,卧床不起,被迫停学,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体重32.5公斤,精神萎蘼,下肢肿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摘录于麻瑞亭《麻瑞亭治验集》
一、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1.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芍药6克、橘皮6克、五味子6克、贝母6克,(去心)。

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

2.化裁方:为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炒杭芍12克、广橘红9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剂。

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3.药性功用:(1)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2)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3)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4)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5)杭芍药、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水火相济),诸脏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

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

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

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

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二、各种病症加减:
2.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

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
3.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
5.胆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头痛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岑炭9~12
6.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9克易杭芍,
7
8
9.血瘀头痛,经络瘀阻,肢体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经涩少者:以老川芍6~9克易丹皮,
10.月经量多.色淡神疲者:以全当归9~12克易首乌,温经补血以调经。

11.脾肾虚寒,纳差腰痛,关寸脉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肾炎):以上肉桂3~5
15.胸胁气滞益重者:以炒枳实9克易橘红,破气开滞以止痛,兼利大肠。

更重更痛者,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