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合集下载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一、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1.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芍药6克、橘皮6克、五味子6克、贝母6克,(去心)。

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

2.化裁方:为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炒杭芍12克、广橘红9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剂。

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3.药性功用:(1)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2)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3)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4)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5)杭芍药、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水火相济),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橘皮6克芍药6克五味子6克贝母6克化裁方: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广橘红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

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

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

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

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二、各种病症加减:1.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医林五十年麻瑞亭----半身不遂

医林五十年麻瑞亭----半身不遂

医林五十年麻瑞亭----半身不遂半身不遂半身不遂,系因中土阳衰,不能行气于四肢,四肢失秉,外感风邪而病中风。

[脉证机理]四肢秉气于脾胃,为诸阳之本,经络之起止。

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

血藏于肝,气统于肺。

在经在络,名曰营卫;在脏在腑,名曰气血。

平人中土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沛,营卫滋荣,经脉畅通,故四肢轻健柔和,故而不病中风。

劳倦内伤,致使中虚阳衰,脾湿不运,气血虚弱不能四达,四肢经络凝涩不通。

一旦因七情郁伤,八风感袭,而致口眼斜,半身不遂,手战不用,甚则猝然仆倒,昏不知人,或舌强语蹇者,是病中风。

中风有在经在络、在脏在腑之分。

浅在经络者,因卫气阻梗,肌肤痹著,故症见肌肤麻木不仁。

经脉痹阻,气血凝瘀,故症见肢体重滞,步履沉重,口眼斜,半身不遂,手战不用。

左盛则病于右,右盛则病于左,故而《素同·缪刺论》云:“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

深入脏腑者,因胃气上逆,浊气熏蒸,化生痰涎,迷塞心窍,气血上壅,扰及神明。

故症见突然昏仆,痰声漉漉,不省人事。

《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即系指此。

肝脾下陷,筋脉紧急,牵引舌本,短缩不舒,故症见语言蹇塞不利。

土败不能摄涎,故症见涎水自流,不能控制。

《金匮要略》概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肺主皮毛,卫气郁遏,久则不能煦濡皮毛,故而症见皮肤枯槁,顽废无觉,肝主筋,筋会于诸节,土湿木郁,郁久化热,风动血耗,筋脉失养,而致挛急,故而症见肢节拳缩,痹阻枯硬,而成偏枯。

病久脏腑湿盛,化生败浊,弥漫于上,蒙闭心神,故症见神迷言拙,顽昧不灵。

气分偏虚,则右半身不遂。

因胆胃上逆,肺热不敛,浊阴冲填于上,故而血压升高,脉见细濡、伏涩、关寸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舌质红或紫。

[治则]平胆和胃,清肺理气,宽胸降逆。

[方药]云茯苓9克生白术9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12克何首乌15-20克广桔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夏枯草15克茺蔚子12克北沙参15克决明子15-20克鲜生姜9克水煎服[方解]云茯苓、生白术,健脾和胃。

乾隆御医黄元御医学传承——麻瑞亭与下气汤

乾隆御医黄元御医学传承——麻瑞亭与下气汤

乾隆御医黄元御医学传承——麻瑞亭与下气汤展开全文黄元御(1705年~1758年),名玉路,字元御,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

《四库全书》收录黄氏医籍十一部,计一百零一卷,近二百万字。

近年来其医学著作受到重视,学术思想与经验亦得到传播与应用。

其中《四圣心源》一书,最受青睐。

麻瑞亭(1903年~1997年),山东安丘人,曾任西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麻瑞亭弱冠之年,卒遭时疫,病至危笃。

幸得黄元御四传弟子舅祖李鼎臣精心救治,方得脱险。

由此拜舅祖为师,弃文习医。

李鼎臣三世为医,均宗黄元御之学,对《四圣心源》之下气汤运用自如。

麻瑞亭把脉看病六十余年,对下气汤体验尤深,将其灵活化裁,用于内伤杂病及疑难重症的治疗,屡显奇效。

【一脉相承】下气汤出自《四圣心源·气滞篇》。

方药组成为: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子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贝母二钱、芍药二钱、橘皮二钱,共计八味,主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此方看似平淡无奇,所治范围也仅言“胸膈右肋”,但仔细思忖,此“滞”乃由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所致,“肺气不降之原,则生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

”(《四圣心源·气滞篇》)故其方(下气汤)应为调理中焦气机之用。

人体之气机若能升清降浊,廓清三焦,何病之有!李鼎臣推崇并善用下气汤治疗内伤杂病及疑难重症,这对麻瑞亭影响匪浅,麻瑞亭则继承之,应用之,发挥之,他在《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点校后记》中说:“得以潜心复习四圣典籍,先师医术,历代医哲名著。

并进一步探索业师三代精研之下气汤,施于临床,化裁治疗急危重症,绝大部分内伤杂病,及妇科、儿科诸证,均感得心应手,疗效颇佳。

”此段文字说明,看似平淡的下气汤到了名医手里,竟然变成了可以起死回生、挽救沉疴的良方。

每读于此,颇受启迪,随之对《四圣心源》进行了细致学习,并将下气汤应用于临床,虽未完全掌握,但委实拓宽了思路,增长了知识。

【立方旨意】黄氏在《四圣心源》一书中,多次讲述阴阳五行的升降秩序,他在“天人解”中说道:“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

黄元御所撰之

黄元御所撰之

黄元御所撰之下气汤解析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浩气滞在胸膈右胁者。

去敛肺止咳之五昧、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

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

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维,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

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小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

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时草。

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压偏高),以炒白术9—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敲易之)。

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

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

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先师黄元御于1752年创制了著名的下气汤,载于其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此方功能清肺降胃,为“气滞在胸膈右肋者”而设。

其组成为:茯苓、甘草、芍药、橘皮、杏仁、贝母、五味子、半夏。

业师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疏肝升陷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茯苓、甘草、炒白芍、丹皮、制首乌、橘红、炒杏仁、法半夏。

变功专清肺降胃之下气汤成为既能清肺降胃,又能温肝升脾的升清降浊之剂,扩大了此方的用途,可谓加减下气汤,业师仍称之为下气汤。

他以此方为主方,据脉证灵活加减,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六十余年。

药虽平淡无奇,然因其切中内伤疾患之病机,故疗效显著,乃至神奇。

“下气汤”载于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为清降肺胃所设。

原方:甘草6g,半夏9g,茯苓9g,杏仁(泡,去皮尖)9g,贝母(去心)6g,五味子6g,芍药6g,橘皮6g。

其功能为“治气滞在胸膈右肋者”。

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活血疏肝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验方“下气汤”: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2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

变功专清降肺胃之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疗效显著。

1.方解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祛邪。

杭芍、丹皮、制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疗中风经验

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疗中风经验

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疗中风经验脾肾寒湿是本,左病治血肝胆燥热为标,右病治气四肢秉气于脾胃,为诸阳之本,经络之起止。

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

血藏于肝,气统于肺。

在经在络名曰营卫;在脏在腑名曰气血。

平人中土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沛,营卫滋荣,经脉通畅,故四肢轻健柔和而不病中风。

荣倦内伤,致使中阳虚衰,脾湿不运,气血虚弱不能四达,四肢经络凝涩不畅,一旦因七情郎伤,八风感袭,而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战不用,甚则猝然仆倒,昏不知人,或舌强语蹇者,是病中风。

乙木生于癸水而长于己土,脾土健运,则肝木调荣而不郁;甲木生于壬水而降于戊土,胃土顺降,则胆火下潜于肾以温癸水而不逆.故水温土燥,木气调荣而不病中风。

水土湿寒,木郁风动,动摇厥逆,是病中风。

肝胆燥热,为中风之标,脾肾湿寒,为中风之本。

脏腑为肢节之根本,肢节为脏腑之枝叶。

根本既拨,枝叶必摧,所以外中风邪,并非中风之主要原因。

《金匮》所谓“邪入”,非指风邪内入于脏腑,实指风邪乘袭,脏腑气机逆乱而为病者。

正如黄元御所云:“风者,百病之长,变无常态,实以病家本气之不一,因人而变,而风未尝变。

风无刻而不扬,人有时而病作,风同而人异也。

”肝胆燥热,故羌活、独活、秦艽、防风等一切燥湿祛风之品均不宜用;用则伤津耗血,于病无益。

全蝎、蜈蚣,性燥有毒.亦当慎用。

脾肾寒湿,木郁化热,风动耗血伤津,可致大便燥结,当用肉苁蓉、阿胶,清风润燥,以滑大肠,则便解自开。

不可用滋阴伐阳之龟板、地黄、天冬之类,以免寒凉败胃;更不可用大黄荡涤脏腑,攻逐结滞,用则徒伤正气,可使中气败竭。

中风有在经在络,在脏在腑之分。

浅在经络者,因卫气阻梗,肌肤痹著。

故症见肌肤麻木不仁。

经脉痹阻,气血凝瘀,则见肢体重滞,步履沉重,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战不用。

左盛则病于右,右盛则病于左,如《素问?缪刺论》所云:“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

”深入脏腑者,因胃气上逆.浊气熏蒸,化生痰涎,迷塞心窍,气血上壅,扰及神明,故症见突然昏仆,痰声漉漉,不省人事。

麻瑞亭下气汤整理

麻瑞亭下气汤整理

以土茯苓 15 一 30 克易茯苓, 土茯苓 15 克、建泽泻 9 克、法半夏 9
建泽泻 9 克易甘草
克、炒杭芍 12 克、粉丹皮 9 克、制首
乌 20 克、广橘红 9 克、炒杏仁 9 克
以炒白术 9 一 12 克易甘草 云茯苓 9 克、炒白术 9 克、法半夏 9 克、 (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炒杭芍 12 克、粉丹皮 9 克、制首乌 20 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克、广橘红 9 克、炒杏仁 9 克
云茯苓 9 克、粉甘草 6 克、法半夏 9 克 《== 调理脾胃 炒杭芍 12 克、粉丹皮 9 克、制首乌 20 克 《== 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广橘红 9 克、炒杏仁 9 克 《== 入气分,清肺理气,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 治在脾胃,以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 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 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 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6.1 伤风咳嗽.................................................................................................................................8 6.2 肺热喘咳.................................................................................................................................8 6.3 咳嗽.........................................................................................................................................9 6.4 痰饮咳嗽...............................................................................................................................10 6.5 咳嗽吐血...............................................................................................................................10 6.6 肺结核....................................................................................................................................11 7.参考资料.........................................................................................................................................12 7.1 麻瑞亭治验集 – 西安市中医医院...................................................................................12

中气篇:黄元御与麻瑞亭心法

中气篇:黄元御与麻瑞亭心法

中气篇:黄元御与麻瑞亭心法徐小丽LittleLily2021-03-02 17:28:00一、黄元御《四圣心源》书名。

又名《医圣心源》。

10卷。

清·黄元御撰于1753年。

作者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

本书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

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气解;卷三脉法解;卷四劳伤解;卷五至卷七杂病解;卷八七窍解;卷九疮疡解;卷十妇人解。

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

他的学术思想源于“四圣”,对脏府病理、生理的认识,重视脾胃中气的升降合宜。

他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

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之太极也。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

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

戊土为胃,已土为脾。

”“土者,四维之中气也。

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则化肝木,胃以阳土而胎阴气,故胃阴右降,则化肺金。

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升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

肺肝心肾,四象攸分,实则脾胃之左右升降而变化者也。

”他认为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脏气的升降功能都取决于中气,因此,主张“中气之治”。

“百病之作,率由土湿”,“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

他认为湿、寒是诸多病证发病和病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方面着眼于“中土”,制方常以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为大法。

他指出:“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

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

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

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

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 如金鼎汤(甘草2钱,茯苓3钱,半夏3钱,桂枝3钱,芍药3钱,龙骨2钱,牡蛎3钱,煎大半杯,温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血瘀头痛,经络瘀阻,肢体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经涩少者:以老川芍6~9克易丹皮,通经活络以怯瘀。

即使辨证无误,针药无差。

重危者,亦非轻易能愈。

绝证者,难免倾亡,以下气汤治之亦然。

然麻瑞亭六十余年的医疗实践证明,以下气汤治某些危重疾患,疗效较为理想,用治某些不治之症,亦可减轻患者之病痛,延缓其踏入冥途之时日,因之,下气汤虽不能尽愈诸疾,然仍不失为治疗内伤杂病之良方也。

再者,麻瑞亭也并非以下气汤而治百病者。

当用则用,不当用则另用他方,以脉症为转移,此即善用与好用之别也。

建中之名方,小建中汤也.补中之名方,补中益气汤也。

医圣仲景、先贤东垣,以之建立中气,补益中气,效若桴鼓。

由此可见圣贤医术精湛之一斑,制方严谨精萃之奥蕴。

所以千余年来,医者习用之,以之治其所主之疾,活人无计。

此乃方剂之生命力取决于其愈疾也。

麻瑞亭善用之下气汤,可谓是一则调中方剂。

调中与建中、补中有所不同。

调中者.是在调理中气的基础中,兼及四维.而使诸脏腑因邪之所凑而导致的升降紊乱,复其升降之常,则正气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愈。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之虚,虚在脏腑功能紊乱失序,气血生化匮乏.无力祛邪。

攘外必先安内,内安方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御外侮。

以之论病,安内即复其脏腑功能,俾使气血化生,祛邪外出而病愈。

犹后勤供应之优劣,乃战争胜负之先决条件之一也,下气汤可谓安内之良资,其加减化裁之药味,可谓攘外之精兵,粮足兵精,焉有不胜之理?!此非欲比美于圣贤,意在明建中、补中、调中之别,下气汤制方愈疾之机理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