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扩散及区域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差异---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为例

治理环境 区域整治的措施:如 调整产业结构 技术革新
产业结构
空间结构(区域核心,内部发 区域发 展差异,网络系统,开放程度) 展状态
低水平 均衡发 展阶段
传统农 以第一产业 ①缺少区域核心 业为主 为主(工业化起 ②内部差异小 ③现代化交通线路稀少 体阶段 步) ④对外开发程度较低。 工业化 阶段
高效益 综合发 展阶段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区域发展
初期阶段——凭借某一优势因素,推动区域的初步发展
不平衡 加速发 展阶段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区域发展
成长阶段——充分利用优势因素,区域加速发展
思考、讨论P12页“活动”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东北部受到资 源衰减、设备老化、污染严重等因素的影 响,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的钢铁产量明显 减少,工业化地位显著下降。目前,匹兹 堡的钢铁产量只相当于以往高峰时期的 70%~80%。而美国西部的硅谷、南部的 休斯敦等新兴工业中心迅速繁荣起来,对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了 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产生怎样的影响?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的问
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
劳动力价格提高、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失业率升高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使人地关系变得空前紧张。
4、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 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 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不同意。理由:由于区域之间具有联系 性,在环境较差地区的开发过程中,可以利 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结 合当地的资源和劳动力,因地制宜地开发利 用当地自然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一样可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 发展阶段
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

文章编号:1001-148X (2006)05-0142-03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施冬健,张 黎(同济大学经管学院,上海 200092)摘要:聚集效应是因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而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本质上是两种力量的作用:一方面聚集经济作为空间聚集的吸引力推动着城市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聚集不经济则作为排斥力限制着城市的进一步聚集和规模扩大。
城市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组合的空间景观,是经济社会活动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过程与结果,总是处于集聚力与扩散力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
关键词:城市;集聚;扩散中图分类号:F290;C91218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5-01-13作者简介:施冬健(1970-),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经济数学、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城市以其特有的集聚效应,使人口与生产力要素向其集中。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中心,是先进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先进文化相对集中的地方,具有较强的集聚能力和扩散带动作用,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聚集经济的产生与演变过程。
一、城市的集聚效应按照波特的定义,集聚是指在地理上一些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相关的机构,如学校、协会、研究所、贸易公司、标准机构等在某一地域、某一产业的集中,他们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一种状况。
而对于区域经济中心的城市来说,其突出特征在于它能够以其优势环境和条件,吸引众多企业和机构及社会经济各部门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集聚,从而更加突出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集聚效应。
从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看,城市已经成为各种要素的集聚中心—资源、人才、资金、信息、交通和不良资产。
(三)银行与保险业的经营协调银行与保险业在继续坚持分业经营的原则下,二者进行适度和合理的合作以促进二者的加速发展。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三单元 第一节 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

3.利用中心地理论解释城市等级体系 中心地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内中心地(如城市和 城市内服务中心)的数量、规模、等级之间的关系, 其具体内容可结合图示解读: (1)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分布 在这个正六边形区域的中间是中心地,这个正六边形 内所有的居民到这个中心地寻求服务是符合距离最 近原则的。
方法突破
1.明确长三角和上海市的地位 (1)长三角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已形成由超大城 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组成的城市体系。 (2)上海市是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唯一的超大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 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 2.图解大都市辐射的过程
上海城市等级较高,因此职能种类较多。
5.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对杭州、南京的主要影响有( D )
①增加运输成本 ②降低城市等级 ③增加服务功能 ④优化产业结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5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会使城市之间的交通更加便利,交通便捷
程度提高,运输成本可能会降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使得杭州、南京的影响
资源条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 为城市发展提供物质、劳动力
件 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和城市用地等
交通条 位于交通枢纽的城市,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
件 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市、港口城市等
影响因 素
影响
人口条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 件 范围大小和人口多少有关
距离上海较近,受上海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明显,A项正确。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
城市的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B、D两项错误;上海是我国最
第3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

归纳提升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造成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根 本原因在于该地区水资源 的供需矛盾,即需大于供, 其主要受自然和人为两方 面因素的影响,前者主要 影响“供”,后者主要影响 “需”,具体分析如下。
2.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优缺点
工程 东线工程
中线工程
西线工程
有京杭大运河可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
入 生态 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缓
区) 效益
解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的 趋势,控制地面沉降
径流量 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减少 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不利 工程沿 给江淮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影响 线地区 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规律总结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
探究二 我国能源资源跨区域调配
问题引领 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主干线西起 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南至广州, 东至福州。西气东输三线工程 主干线途经新疆、甘肃、宁夏、 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 西、福建、广东共10个省级行 政区。与西气东输二线相同,中亚天然气仍是西气东输三线 的气源地。上图为西气东输三线示意图。
条
量的1/4
件 资源消费 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占到60% 以上,大量燃烧煤炭使大气环境不断恶化
条件
有
能源的生 产与消费
利
条
件 技术保障
具体表现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 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 发挥。西部地区受经济水平的限制,丰富的能 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已建立了地质勘探、开发、输送、炼制及辅 助生产等基本配套的现代工业体系,能够提供 较好的技术保障
基于“反规划”生态视角下的城乡空间生长潜力研究——以河北省霸州市为例

河北省霸州市作为一个典型的双核城市, 市域 内部 交通廊道密集 , 网较多 , 水 特别是滞洪 区的限制 , 城市发
展受 到诸 多制约 , 了更 好地 寻 找城 市 空 间优 良的生 长 为
廊沧交通廊道以及承接霸州市重要对外交通任务的东西 向横贯霸州市域的津保交通廊道 3 表 1 。 条( )
( ) 线城 市建设 制约— — 南水北 调干渠 走 向 2沿
113 特色空间发展新要求 ..
特色空间的存在将对城
霸州市市域范 围内的南水北调干渠从 市域北部东 西 向穿过霸州市 , 走向与大广 高速连接线大致相符。南 水北调廊道要求较高的环境保护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对
() 2 产业 空 间 拓 展 潜 力 点—— 市 域 物 流 发 展 空 间
布 局
环境容量以及生态制约的要素 ,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2 1 设施廊道的建设控制要求 .. 主要包括霸州市境 内的电力廊道以及南水北调线路等设施廊道 , 此类要素
由于其 自 建设 的控制 性影 响要求 而对城市 空 间的拓 展 身 产生 不可避 免 的限制性 作用 。
域西部的南北 向大广交通廊道、 霸州市域东部的南北 向
收稿 日期 : 1 0 2 2 2— 5— 8 0
力 设施 ( 包括 产业 园 区以及物 流 发展 空 间 ) 的影 响下 , 将
作者简介 : 魏婷婷(96 ) 女 , 18一 , 江苏无锡人 , 硕士 , 研究方 向: 城市与区域规划。
明显 。
1 城 乡空 间生 长潜 力 要素
城镇空间的生长与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 在此 基础上形成了综合多个社会经济、 自然地理客体要素空 间分布规律的特定城镇空间结构 , 因此 , 对霸州市空间生
西北地区城市空间扩展及动因分析——以宁夏固原市为例

西北地区城市空间扩展及动因分析——以宁夏固原市为例任晓娟;陈晓键;马泉【摘要】城市空间扩展及动因分析是认识城市发展阶段、揭示城市空间扩展规律和机制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空间扩展地域性特点鲜明但关注度不足的困境,研究分析了固原市的空间扩展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期为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空间扩展研究提供一定的案例价值.首先以固原市1987-2014年间的30 m分辨率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在GIS和RS操作平台的支持下,判读出固原市在2000年以后进入了城市空间快速扩展期.在此基础上,利用固原市快速扩展期内3个典型阶段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应用空间叠加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对2003 2014年间城市空间扩展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其驱动力因素.研究表明,近11年来固原市城市建成区快速扩展,扩展过程表现出显著的周期性、方向性,以及形态结构趋于复杂化和扩展弹性失调等特征;产生这些特征的重要原因在于,城市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限制着城市的规模和方向,快速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快速扩展的根本动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着显著的指向性作用,而城市规划和政府角色起到了重要的政策支持作用.%Urban spatial expansion and motivation analysis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understand the urban development stage,and to reveal the regularity and mechanism of urban spatial expansion.In view of the difficulties on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northwestern China,it is regionalism for space expansion but lack of public attention.After investigation on space expansion features and contributing factors,the research hopes to provide some valuable experiences for space expans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northwestern China.Based on 30 m resolution images of Guyuan during 1987-2014,the investigation showsthat Guyuan expands more rapidly after 2000.Detailed information has been acquired by the authors using three typical perio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ry as the information sources.The technique applied is referred to as the GIS and RS operating platform,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and manu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technical methods to obtain the land usedata.Furthermore,the spatial overlay analysis method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expan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in recent 11 years,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built-up areas in Guyuan has changed quickly,and the process of urban spatial extension shows the significant characters of periodicity and direction,as well as the form of complicated structure.In this case,the elastic extension process is seriously beyond reasonable spatial expansion flexibility index.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urban natur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is of its space reconstruction,and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constitution of urban spatial reconstruction.Meanwhile,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city planning as well as th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play different driving role.【期刊名称】《遥感信息》【年(卷),期】2017(032)003【总页数】7页(P155-161)【关键词】建成区;演变轨迹;扩展特征;驱动力;西北地区【作者】任晓娟;陈晓键;马泉【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71005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710055;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航测遥感院,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中心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和土地利用、地貌形态等自然因素在地域上的外向推进与扩散[1], 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2]。
3.1 城市的辐射功能(教学课件,含视频)-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中等城市
①促进人才
资金信息等
中等城市
的流动,带 动周边区域
的发展
小城市
②通过产业 转移,促进 周边区域的 发展
小城镇
【活动二】 跟随记者观巨变——深度理解上海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 展 】
第一站 苏州市甪(lu)直镇与花桥镇 早在20世纪90年代,甪直镇凭借靠近上海的地理优势,工业发展迅速。记者从甪直镇 党委书记姜昊处了解,近年来甪直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发展。如凯博 易控是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高新技术企业;苏瑞纳米科技是自主研发与规模制造的反 渗A透地膜:企乔业木。穿云、遮天蔽日,挺拔的椰
三分之一。韩国首尔经济圈的经济总量占到了整个国家的67%,我国的首都经济圈的
经济总量只占整个国家的10%,发展潜力巨大。下图为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示意图。
1.我国首都经济圈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的原因是( )
A.该区域经济落后,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D
B.本经济区内行政干预的力量比较强,致使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总量较小
海到 无边 天作岸, 山登 绝顶 我为峰
课前准备: 课本 导学案 红笔
印象大上海
【导】
第一节 城市的辐射功能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 课程标准
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案例
教学
上海市
空间尺度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 学习目标
案例探究
方法归纳
迁移应用
1.结合实例,了解城市功能类型,掌握城市辐射功能的影响因素。
【展】
材料一 上海以其繁华的都市景观、现代化的建筑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而闻名于世。 因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的高度集聚,上海成长为我国最大的城市。
云南省山岳型景区旅游交通拥堵的疏解与集散机制研究——以元阳梯田为例

摘要山岳型旅游景区以自然山体为景观要素,兼具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因其较高的旅游吸引力备受旅游者青睐,而我国当前带薪休假制度的广泛实施有一定难度,集中式休假制度下的旅游需求集中释放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致使山岳型景区交通拥堵成为了“新常态”,假日旅游呈井喷式爆发。
旅游流是旅游者空间流动的现象,其最基本的形式是集聚与扩散。
旅游交通的基本目标是“进得去、散得开、出得来”,而热点山岳型景区在旅游旺季和黄金周往往聚集过多的客流和车流,导致景区旅游交通集散不畅。
如何在景区旅游环境容量既定、建设用地困难、交通资源供给不足和旅游需求波动性大的情况下,较为科学合理地疏导、管理好旅游流集散,从而缓解旅游拥堵状况,成为景区管理部门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
论文基于山岳型景区旅游热、黄金周客流集散不畅现象的问题导向,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依托山岳型景区空间结构,探讨山岳型景区旅游交通问题,对云南省山岳型景区交通状况进行总体分析,借鉴国内外疏解景区交通拥堵的相关经验,分析云南省山岳型景区旅游交通集散状况,通过模糊层次评价方法对元阳梯田景区进行定量分析,提出旅游交通集散与拥堵疏解的优化建议,以期丰富、深化旅游交通研究理论,为旅游产业要素的统筹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有针对性地解决云南旅游业发展中,山岳型景区交通拥堵疏解这一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实际问题。
文章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及第二章,在扼要论述山岳型景区旅游交通的背景下,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区域联动理论、旅游系统理论、排队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理论基础展开深入研究;第二部分是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探讨云南省山岳型旅游景区旅游交通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旅游交通效率与可达性分析,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经验,对云南省山岳型景区的交通特征及其组织方式进行剖析,对山岳型景区的旅游交通组织方式和集散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第三部分是第五章,为文章核心部分,以黄金周期间交通拥堵较为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元阳梯田景区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分析和评价元阳梯田景区交通的集散能力,提出元阳梯田景区旅游交通集散与拥堵疏解的优化建议,为其他热点山岳型旅游景区的旅游交通集散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第四部分即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作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