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疾病影像诊断
小肠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影像诊断价值

央 出现低密度坏死、 囊变区。 增强扫描两者强化多较 明显 , 良性 者常呈均匀强化 , 静脉期强化最显著 ; 恶性者多呈不均匀强化 , 边缘强化明显 , 中央见低密度 区不强化【 引 。本组 2 例小肠 间质 1 瘤 中 l 例恶性表现肿块直径均大于 5 m, 0 肿块密度不均 , c 中央 见大小不等 、 形态不一 的坏死、 囊变 区。 肿瘤大于 5 m, 已转移 , c
器官分界较清 , 围组织或器官呈受压改变 。恶性小肠 间质瘤 周
肿块直径大于 5c 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 , m, 密度不 均匀 , 中
医学影像-小肠肿瘤影像诊断学

王东
江阴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腺瘤恶变仅依靠X线表现来判断几乎不可能, 因其恶变病灶往往较小,可位于肿瘤的任何
部位。一般认为结合CT,出现以下征象要考 虑腺瘤恶变的可能
1.瘤体直径大于2cm,边缘不规则,有明显分叶 征象,CT可见肿瘤有明显坏死,甚至囊变。
2.瘤体表面可见明显的裂隙征象或肿瘤较大,因 供血不足瘤内可出现不规则龛影
十二指肠显示腔内类圆形充盈缺损, 边界光整。
末端回肠肠腔内分叶状充盈缺损,边界 清晰,挤压病变可变形,肠壁柔软
增强检查,病变中央未见强化,周围包膜轻微强化
3.如瘤已侵及肌层可引起肠腔缩小、肠壁僵硬, 蠕动消失。
4.肿瘤在短期内迅速发展或发现远处转移时可作 出恶变诊断。
交界性GIST,十二指肠降部可见充盈缺损, 边界清楚,中间可见小龛影。
恶性GIST,胃窦部、十二指肠球部及 降部见巨大充盈缺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边界不清,表面 见不规则充盈缺损
良性GIST
交界性GIST
平扫:十二指肠区域见类圆形肿块,密 度均匀。 增强:肿瘤明显强化,不甚均匀,肿瘤 边界尚清。
恶性GIST
平扫:肿瘤中央坏死、液化与肠管 相通出现气液平。 增强:肿瘤呈厚薄不均的环形强化
空肠上段髓样型腺癌 腔内肿块可见不规则龛影
回肠粘液腺癌
平扫:肠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 增强:病变轻微强化,不甚均匀
十二指肠水平部见不规则肿块,可见 明显龛影,周围黏膜破坏,肠壁僵硬 蠕动欠佳。
小肠弥漫小结节灶,黏膜明显增粗或变平 呈脑回样改变
十二指肠淋巴瘤
十二指肠壁环状增厚,增强肿块密度 增加,肿块内侧可见肿大淋巴结
淋巴瘤广泛侵犯肠腔内外及邻近结构
【影像诊断】小肠和结肠

溃疡性结肠炎的X线表现
初发早期--炎性改变(刺激状痉挛收缩、结肠袋变浅消失、 肠管蠕动增强、钡剂分布不均匀、黏膜紊乱)
溃疡形成--小溃疡锯齿状龛影、较大溃疡不规则锯齿龛影, 穿透肠壁时“T”字形或领扣状溃疡
息肉形成--息肉样充盈缺损 晚 期--肠腔狭窄、肠管短缩、结肠袋消失,严重时、肠管
光滑僵硬、肠管舒张与收缩呈“水管状”
复习题
• 1 、跳跃征影像表现 • 2 、结肠癌的病理分型
ulcerative colitis
【临床与病理】
好发部位: 结肠下段
好发年龄: 青壮年(20-40岁)
【临床与病理】
病理:
早期黏膜充血水肿
淋巴细胞浸润 无数小脓肿、小溃疡
大而深的溃疡 溃疡间黏膜颗粒状
晚期纤维化、肠管短缩
【临床与病理】
急性爆发型--中毒性巨结肠
【临床与病理】
临床:
慢性:便血、腹泻、腹痛、里急后重 急性爆发型:高热、腹泻、毒血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结核
分 左半结肠 逆 右半结肠 顺行
布 行发展
发展
龛 弥漫小锯齿或 尖刺状 影 不规则锯齿
充 大小不等结节 小结节状 缺状
肠 痉挛狭窄及 管 “水管征”
“跳跃征”及 狭窄变形短缩
分 移行 界
移行
瘘 可见 管
可见
二十、回 盲 部 肠 结 核 tuberculosis of intestine
多见
分界 移行
清晰
【诊断与鉴别诊断】
分布
龛影
充缺 肠管
分界 瘘管
回盲结核 右半结肠 顺 行发展 尖刺状
小结节状 “跳跃征”及 狭窄变形短缩 移行
小肠腺癌与淋巴瘤的影像诊断

小结
部位 影像表现
小肠腺癌
小肠淋巴瘤
空肠近端与回肠远端
好发于回肠特别是回肠未 段,其次是空肠、十二指 肠,可单发或多发,累及 范围相对局限
粘膜破坏程度重;局部肠 壁的增厚或形成肿块,易 形成狭窄,多伴近侧肠管 梗阻/扩张/积液
粘膜破坏轻于腺癌;“动 脉瘤样扩张”,肠壁增厚 常较明显,肠管狭窄多不 明显
对比增强的CT腹部图像显示空肠近端扩张,小肠塌陷的过 渡点(标记为X)。
大体病理标本显示空肠腺癌的横截面。
显示十二指肠局限性肠壁增厚且不对称,强化不均,邻近 增大淋巴结。
F 52y间歇性腹部绞痛,体重减轻和缺铁性贫血。
F 39Y,腹痛腹胀呕吐10天。
M 73y 腹痛、腹胀伴排便排气停止20余天。
小肠淋巴瘤
Intestinal Lymphoma
概述
• 淋巴瘤是小肠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
• 占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20%-30% 。 • 最常见于空肠,肠穿孔的发病率高 。 • 小肠梗阻不常见。
临床与病理
• 来源于肠粘膜下淋巴组织,原发于小肠的淋巴瘤多为非 霍奇金淋巴瘤,病变多见于回肠,可局限于一段管腔, 或散在分布于各组小肠。
临床表现
• 腹部疼痛。 • 恶心和呕吐。 • 体重减轻。 • 虚弱和疲倦。 • 深色大便(肠道出血)。 • 贫血。 • 黄疸。
病理
• 来源于小肠粘膜。 • 好发于十二指肠,尤其是壶腹附近,发现了近50%的小肠腺癌,
其次是空肠和回肠,空肠比回肠更常见。 • 远端较小的小肠腺癌更可能是环形的,十二指肠腺癌倾向于是乳
头状或息肉状。
危险因素
• 克罗恩病 。 • 纤维瘤病。 • 口炎性腹泻。 • 黑斑息肉综合征 (Peutz Jeghers syndrome)。 •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 • 先天性肠重复畸形。 • 回肠造口术或十二指肠/空肠搭桥手术。
消化系统—小肠及大肠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诊断学)

溃疡型:位于肠腔内较大的龛影,形状不规则 有尖角,周围有充盈缺损与狭窄,黏膜破坏中 断,肠壁僵硬,结肠袋消失。
结肠癌(增生型)
钡灌肠示乙状结肠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黏膜皱襞破坏、中断
结肠癌(浸润型)
钡灌肠示乙状结肠明显环形狭窄,肠壁僵硬,黏膜皱襞破坏中断
结肠癌(溃疡型)
钡灌肠示左横结肠半圆形腔内龛影,周围可见不规则环堤、 指压迹征和裂隙征
结肠癌
横结肠近段管 腔狭窄,内见 不规则龛影, 形成“苹果核 ”征
分界截然 轮廓不规则 正常肠袋消失
结肠Ca浸润 型
结 肠 Ca 溃 疡 型
乙状结肠癌
透明带,黏膜皱襞聚集。切线位龛影突出于腔外。 球部变形:常见、重要的间接征象,表现为单侧或双侧
的痉挛切迹,呈山字形、三叶状、不规则变形等。 激惹:钡剂通过迅速,在球部不易停留,迅速排空。 固定压痛
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道钡餐造影示十二指肠球部变形,可见类圆形龛影,周围黏膜 呈放射状纠集
十二指肠球部溃 疡
肠系膜动脉走行一致的局限光滑整齐的纵行压迹 ,黏膜皱襞可变平。 十二指肠梗阻的表现,肠腔扩张,蠕动亢进。
肠 系 膜 上 动 脉 压 迫 综 合 征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上消化道造影示十二指肠水平段纵行压迹,状如笔杆,近端肠管扩张
克罗恩病
• 以末端回肠多见。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又 称节段性肠炎、局限性肠炎。
十二指肠溃疡
多见于青壮年,90%发生在球部,后壁多 见,周围有水肿和炎细泡浸润,由于痉挛 导致球部变形。
与胃溃疡并发称为复合性溃疡
小肠扭转的影像学诊断12例

像 学特点。结果 :2例 中, 部 平片腹部 l 腹 肠 管表 现 为 “ 啡 豆 征 ” “ 字 征 ” “ 咖 、8 、香 蕉征 ” 等影像 特征 1 0例 , 无 气腹 ” 少 “ 或“ 气腹 ” 象 2例 , 空 回肠 换位 征 ” 征 “ 1例 ,
C T扫 描 “ 涡 征 ” 2例 。 结 论 : 咖 啡 豆 漩 1 “
06.】 6 2
镇 静 或 浅 睡 眠 状 态 下 接 受 胃肠 镜 检 查 和
治疗 , 整个过 程 中病人 无痛 苦 , 而提 高 从
患者 的 依 从 性 , 大 胃肠 镜 检 查 的 适 应 扩
资 料 与 方 法
证 , 高 胃肠 镜 检 查 治 疗 的 准 确 性… 。 提
方 法 : 胃肠 镜 检 查 治 疗 前 用 咪 达 唑 仑 、 在
征 ”“ 、 8字征 ” “ 蕉 征 ” “ 气腹 征 ” 、香 、无 、 “ 气腹 征 ” “ 涡 征 ” 小 肠 扭 转 具 有 少 、漩 对 较 高 的诊 断价 值 。
关键词 , l 惫I 生小肠扭 转 影像 学诊 断 C T
di 1 . 9 9 j i n 0 7 —6 4 . 0 0 o:0 3 6/. s .10 s 1x 21.
安全舒适 , 应证广 。 适
方法 : 检查 治 疗 前 用 咪 达 唑 仑 1— 2 g 芬太 尼 0 05~0 5 g稀 释后 缓 慢 m、 .2 .m 静脉注射 , 之后用 异丙 酚 2 g k m / g静脉 注 射, 待患者 睫毛反射 消失后 即可进行检查 和治疗操作 , 于检查治疗 时间要求较 长 对
治疗 患者 23 0 9例 , 中无 痛 苦 胃肠 镜 其 16 2 1例( 6 . % ) 2 1例年龄 3~8 占 18 。16 3 岁 , 9岁 8例 ,0—5 0~ 1 9岁 14 12例 ,0~ 6
小肠影像学新进展与临床应用

小肠影像学新进展与临床应用摘要小肠是胃肠道最长的器官,因其走行弯曲,肠管常互相重叠,传统的胃肠道内镜检查仅单纯观察消化道腔内结构,不能很好显示肠壁和腔外结构。
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具有快速扫描和三维后处理能力,能清晰反映肠壁和肠腔外的病变。
新的影像技术,如CT小肠造影、MR小肠造影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及三维成像能力,不仅可以观察黏膜,同时能够分析肠管周围的改变,提高了人们对小肠疾病的影像诊断。
关键词多层螺旋CT 磁共振成像小肠疾病诊断小肠造影小肠在消化道中最长,走行弯曲,活动度大。
小肠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而在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传统的小肠疾病诊断方法主要是口服钡剂小肠造影和小肠插管灌肠,能较好地显示肠壁黏膜和肠管形态,但其病变检出率低、灵敏度不高,且后者操作复杂,目前已很少使用。
普通内镜难以观察全部小肠,近年来临床开始采用的胶囊内镜也只能观察其腔内情况,且价格昂贵、易在肠管狭窄处嵌顿,故在不少小肠疾病的诊断中应用受限。
同时,所有上述检查方法都不能直接显示肠壁全层和腔外结构,远不能满足临床对疾病的定性、分期和并发症诊断的需要。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row computed tomography,MD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以其快速、薄层扫描和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小肠疾病而言,MDCT 和MRI能够清晰显示小肠壁和肠管外病变,能够对病变范围、性质和分期作出全面准确评价,将小肠疾病的诊断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口服法MDCT小肠造影(MDCT enterography,MDCTE)和磁共振小肠造影(MR enterography,MRE)作为小肠病变新的检查方法由此产生,并在临床上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1 影像学检查方法无论采用何种影像学技术,理想的肠道扩张、静脉内阳性对比剂的应用及薄层扫描是较好检测小肠的前提条件[1-2]。
小肠水肿ct诊断标准

小肠水肿ct诊断标准小肠水肿的CT诊断标准小肠水肿是一种以小肠壁增厚为特征的病理生理状态,在CT扫描中表现为异常图像。
准确识别小肠水肿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揭示潜在的病理生理过程,例如感染、炎症或恶性肿瘤。
CT影像学征象CT扫描是小肠水肿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典型CT征象包括:小肠壁增厚:小肠壁厚度超过2毫米被认为异常,表明水肿。
肠腔狭窄:肠壁增厚会导致肠腔明显狭窄,在横断面图像上呈“靶形”或“键孔”改变。
肠壁强化:炎性或恶性病变患者,肠壁可能出现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
肠系膜炎症征象:肠系膜水肿、脂肪条索增厚或淋巴结肿大,提示肠系膜炎症。
定量测量CT扫描上定量测量小肠壁厚度是诊断小肠水肿的客观指标。
在横断面图像上,使用电子卡尺沿小肠周径测量最厚处的小肠壁厚度。
正常值:<2毫米轻度水肿:2-3毫米中度水肿:3-4毫米重度水肿:>4毫米鉴别诊断小肠水肿的CT征象可能与其他疾病重叠,包括:肠壁痉挛:可导致暂时性肠壁增厚,但通常没有其他炎症征象。
脂肪浸润:腹部肥胖患者,肠壁外缘可能出现脂肪浸润,模拟小肠水肿。
血管痉挛:肠系膜血管痉挛可导致肠壁短暂增厚,但通常伴有动脉狭窄或闭塞。
临床相关性小肠水肿的CT诊断对于指导临床管理至关重要。
不同程度的水肿可能表明潜在疾病的严重程度:轻度水肿:通常与轻微的炎症或感染有关,可能自行消退。
中度水肿:提示更严重的炎症或恶性肿瘤,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治疗。
重度水肿:表明严重的肠壁损伤或梗阻,可能需要紧急手术干预。
结论CT扫描是小肠水肿诊断的金标准,基于小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和肠系膜炎症征象等征象。
定量测量小肠壁厚度有助于疾病分级和指导临床决策。
准确识别小肠水肿对于确定潜在病理生理过程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胃肠道穿孔
原因: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肿瘤、外伤。 X线表现:观察有无膈下游离气体。膈下呈线条 状,或新月状透明带,宜直立位投照,未见膈下 气体不能排除穿孔(20%)。
胃肠道穿孔(图)
胃穿孔并急性腹膜炎:大量积液积气
胃肠道穿孔(图)
气腹-胃穿孔
立位腹平片阴性,肝上间隙和胆囊窝少量气泡
CT显示肠壁增厚,套入部和
腺瘤伴肠套 叠
CT显示肠壁增厚,套入部和
腺瘤伴肠套 叠
淋巴管瘤
CT示肿块突入肠腔,表面覆盖强化的粘膜,囊肿无 强化。小肠镜示肿块突入肠腔,显示茎柄状的蒂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肠套叠
平扫示肠壁同心圆状增厚,肠腔内见脂肪密 度阴影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肠套叠
肠壁增厚强化,呈同心圆状,见套入部,脂肪密度 无强化
胃肠道穿孔(图)
急性腹痛,血尿淀粉酶增高------急性胰腺炎? 十二指肠球后穿孔,右肾前间隙积液和少量积气
(四)小肠功能紊乱
病因病理 小肠可以原发或继发原发而产生消失、 吸收功能障碍,病因尚未肯定,其中营 养不良可能是主要因素。
临床表现 主要为腹痛、腹胀、腹泻或腹泻与便
秘交替等胃肠道消化不良的表现。
美克尔憩室又称回肠远端憩室,是胃肠道先 天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钡剂灌肠表现为囊 袋状或棒槌样向肠腔外的影像,其盲部可扩 张,呈哑铃状,长短不一,一般2~5cm, 比回肠管腔细。
(六)小肠良性肿瘤
小肠良性肿瘤
小肠平滑肌瘤 良性肿瘤23~30%,多为 单发,膨胀性生长。 小肠腺瘤 良性肿瘤25%,单发者多见十 二指肠,多发称息肉综合征。 小肠脂肪瘤 良性肿瘤20%,肿瘤界限清 楚的脂肪肿块,多有包膜,来源于粘膜 下层。 小肠血管瘤 良性肿瘤约10%,来源于小肠 粘膜下血管丛。
末段回肠轮廓不对 称,肠系膜侧较重, 假憩室形成
(二)肠梗阻 (intestinal obstruction)
梗阻以上肠道积气、积液(3~5小时)直立 呈高低不一、长短不等阶梯状液平面
完全梗阻: 梗阻点远侧肠腔不见气体影 不完全梗阻:梗阻点远侧肠腔可见气体影
肠梗阻时不同肠段X表现
血管瘤活动性出血
平扫未见肠腔内有异常高 密度
血管瘤活动性出血
动脉期扫描见肠腔内少量溢出造 影剂
血管瘤活动性出血
门脉期扫描见肠腔内造影剂溢出量比动脉期明 显增多
脂肪瘤
平扫见肠腔内脂肪密度 阴影
脂肪瘤
增强示肠腔内脂肪密度,表面覆盖强化的 粘膜
脂肪瘤
重建示肠腔内脂肪密度,表面覆盖强化的 粘膜
(七)小肠恶性肿瘤
小肠恶性肿瘤
小肠腺癌:占小肠恶性肿瘤的25%,十 二指肠和空肠多见。
小肠平滑肌肉瘤:常见空肠,瘤体常倾 向于突出肠腔外。 小肠淋巴瘤:不到胃肠恶性肿瘤的4%, 原发于小肠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 回肠。 小肠类癌:占20~45%,常见于末端回肠 。 小肠转移瘤:占16~39%,以血行和腹
小肠腺癌-1
Occlusion intestinale
肠梗阻(图)
小肠梗阻CT表现
肠梗阻(图)
肾移植术后肠粘连致小肠梗阻
箭头示移行段和狭窄段肠管,近端小肠扩张
肠梗阻(图)
绞窄性小肠梗阻
单纯性小肠梗阻未及时缓解,发生血供障碍 X线表现 :除扩张积气肠曲和宽大液平之外
假肿瘤征 咖啡豆征 小跨度肠曲 长液平面 空回肠换位
间质瘤-2
肿块显著强化,肠腔外生 长
间质瘤-3
肿块显著强化,内部溃疡未见 强化
间质瘤-3
肿块显著强化,见肠系膜上动脉 供血
间质瘤-4
肠腔外肿块部分显著强化,未见肠 梗阻
间质瘤-4
肿块显著强化,见肠系膜上动脉 供血
平滑肌肉 瘤
小肠钡灌示充盈缺损,粘膜撑开展 平,CT示显著强化肿块,强化不均
淋巴瘤-2
肠壁显著增厚伴强化,肠腔 扩张
淋巴瘤-2
肠壁显著增厚伴强化,肠腔扩张,内见气 液平面
淋巴瘤-3
平扫
增强
小肠壁明显增厚,轻中度强化。肠腔扩张,内见气 液平面
淋巴瘤-3
平扫
增强
小肠壁明显增厚,轻中度强化。肠腔扩张,内见气液
平面。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淋巴瘤-3
曲面重建显示正常肠段和病变肠段移行,病变肠段范 围广泛
平滑肌肉 瘤
并发肠套叠,见同心圆靶征和套 鞘征
淋巴瘤-1
平扫
增强
小肠壁明显增厚,轻中度强化。肠腔扩张,内见气 液平面
淋巴瘤-1
平扫
增强
小肠壁明显增厚,轻中度强化。肠腔扩张,内见气 液平面
淋巴瘤-1
多平面重建显示肠壁增厚肠腔扩张,累及 肠系膜
淋巴瘤-1
多平面重建显示肠壁增厚肠腔扩张,累及 肠系膜
•小肠平滑肌瘤
腺瘤
小肠附壁结节,强化,突入肠腔,边缘光滑 锐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腺瘤
多平面重建显示小肠强化附壁结节,突入肠腔,边缘 光滑锐利
腺瘤
平扫
增强
十二指肠附壁结节突入腔内,强化,边缘光 滑锐利
腺瘤
平扫
增强
十二指肠附壁结节突入腔内,强化,边缘光 滑锐利
腺瘤伴肠套 叠
CT显示肠壁增厚,套入部和
腺瘤伴肠套 叠
空肠 位 置 上腹、左上腹 形 态 呈弹簧状平行
连贯排列
气液平 少而短 肠管宽度 3厘米以上
回肠
中下腹 肠壁光滑 不见皱襞 多而短 3厘米左右
结肠
腹壁四周 呈平行不连贯 短条状纹 少而大 5~7厘米以上
单纯性小肠梗阻
常见原因:束带压迫、狭窄、蛔虫团 X线表现 :上中腹部扩张积气肠曲
液平层层平行排列呈阶梯状 肠管内多个液面宽度>3厘米 结肠内气体少而消失 高位:胀气肠曲和液面少、位置高、皱襞显著 低位:胀气肠曲和液面多,布满全腹,不见皱襞
影像学表现
(1)早期运动功能加快:服钡后30~90分 钟即可达到直肠,同时肠壁紧张力增强,表 现为肠腔狭窄。钡剂在肠腔内呈散在的雪片 状分布。
(2)后期小肠运动功能减低:肠腔可极度 扩张,钡剂滞留,使肠腔呈腊肠样充盈。钡 剂可在6小时后才抵达盲肠。
(五)小肠憩室
多发小肠憩室
多发小肠憩室
美克尔憩室
肠梗阻(图)
绞窄性肠梗阻
a. 小肠扭曲呈花瓣形;b. 小肠扭曲呈一串香蕉形
假肿瘤征
肠梗阻(图)
咖啡豆征
咖啡豆征
香蕉状排列
肠梗阻(图)
血运性肠梗阻
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干栓塞
肠梗阻(图)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麻痹性肠梗阻
常见原因:感染(如胆囊炎、胰腺炎)、手术、 创伤 X线表现:小肠结肠均胀气扩大,扩张程度较轻 ,分布范围广,胃囊也可见扩张,仅有少数液面 ,气多液少,肠蠕动减弱或消失
肠腔内肿块显著强化,强化 不均
小肠腺癌-1
肠腔内肿块显著强化,强化 不均
小肠腺癌-2
肠壁不对称增厚,肿块显著强化并突入肠腔,近端肠 腔扩张
间质瘤-1
肠腔外软组织肿块,边缘显著强化,未见 肠梗阻
间质瘤-1
肿块边缘显著强化,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分 支供血
间质瘤-1
肿块边缘显著强 化
间质瘤-2
肿块显著强化,未见肠梗 阻
1. 腹痛. 2. 腹泻,2~3次/日,多为间歇发作,为软便或 稀便,结肠受累时可有黏液脓血便 3. 肠梗阻症状,部分Crohn 病以肠梗阻为首要 症状. 4. 脓肿、窦道和瘘管:肛门或直肠周围常见 5. 右下腹肿块、压痛 6. 全身症状有发热,贫血、消廋
小肠钡剂造影X表现
(1)功能性改变:为早期主要表现,受炎症刺激,肠 道分泌增多,钡剂涂布不良,分散呈斑片状、油滴状 ,粘膜皱襞增粗、变平 (2)鹅口疮样溃疡:正面相呈周围绕以透亮带的钡点 ,直径1~2mm,称为“靶征”,或表现为肠壁边缘 的尖刺状影,为Crohn 病的早期表现, (3)线形溃疡: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形成深而长的线 状溃疡,纵行溃疡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长度不等, 长轴与肠管纵轴一致,多在肠系膜侧肠壁,常伴有横 行的深溃疡 (4)卵石征:纵横交错的溃疡之间的粘膜隆起形成 (5)肠腔狭窄、肠梗阻 .
淋巴瘤-3
曲面重建显示正常肠段和病变肠段移行,病变肠段范 围广泛
淋巴瘤-3
多平面重建显示肿块由肠系膜上动脉 供血
淋巴瘤-3
多平面重建显示肿块血运由肠系膜上静脉 回流
神经内分泌癌
肿块显著强化,强化不 均
小肠疾病
(一)小肠克罗恩病(Crohn病)
又名局限性肠炎,肉芽肿性肠炎,节段性肠炎, Crohn病病因不明,为伴有溃疡和纤维化的肉芽肿性 非特异性炎症,是一种缓解与复发交替发生的慢性疾 病,但最多见于回肠远端,回肠受累占60%~80%。 病变常常呈节段性分布,病变肠段之间间隔以正常肠 段。
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