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_韩本勇

云南省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SWOT 分析与对策

韩本勇1,胡学礼2,程达

3

(1.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24;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205;3.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云南昆明650031)

摘要在对云南省生物农业产业发展进行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云南生物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加强宏观协调指导,制定生物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强化科技创新,建立跨越式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推进生物农业产业链发展,建立生物农业产

业孵化基地;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营造吸引人才集聚的政策环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促进生物农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关键词生物农业;SWOT 分析;产业化中图分类号F30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1)29-18367-03SWOT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ological Agriculture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 HAN Ben-yong et al (School of Life Science ,Kunm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 ,Kunming ,Yunnan 650224)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 of bio-agri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Yunnan ,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Yunnan ’s bio-agriculture industry a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en-hance macro-coordination guidance ,formulate bio-agri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 ;strength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et u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system of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boost bio-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development ,build bio-agriculture en-terprise incubation bases ;implement talents development strategy ,build policy environment to attract talents converging ;increase financial

support ,build investing and financing mechanism to promote bio-agri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Key words Bio-agriculture ;SWOT analysis ;Industrialization

作者简介韩本勇(1974-),男,云南镇雄人,讲师,硕士,从事生物资

源开发工程研究。

收稿日期2011-

08-15生物农业产业是指运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以及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

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生产绿色农用生物制品、

功能食品、生物质能源等所形成的产业[1]

。生物

农业是遵循自然规律,按照生物学过程管理农业,维持农业生态系统最佳生产力,

并广泛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社会化大农业,其生产具有高度专业化、产业化、商品化的特征,完全有别于传统农业自给自足、不计成本、产品无标准、品质不均衡的封闭式生产活动。云南省当前正处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如何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云南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思考的战略问题。笔者采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SWOT 分析方法,对云南省生物农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劣势(Weaknesses )、机遇(Opportunities )和威胁(Threats )进行全面分析,以期在全面把握当前云南省生物农业产业内部优劣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

对云南省生物农业产业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以便在未来生物农业建设过程中能更好地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利用机会,化解威胁。1云南生物农业发展的SWOT 分析1.1优势

1.1.1

农业资源优势。云南省素有“生物王国”和

“生物种质基因库”

之美誉,植物、动物、微生物资源丰富,在中国已发现的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省有426科、2592属、17000多种,科、属、种分别占全国的88.4%、68.7%、62.9%;云南省拥有高等脊椎动物1799种,占全国总数的55%,昆虫10000多种。珍稀物种资源占全国的67.5%,居第1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254种濒危植物中云南省有117种,占全国总数的46.1%;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名录的383种濒危动物中,云南省就有243种,占全国总数的63.4%,其中23种为云南省独有。微生物资源在云南省最为丰富,目前全世界公开报道过的放线菌,半数以上都能在云南省找到。近20年来,

中国发现的6个放线菌新属都是在云南省发现的。云南省拥有854种野生食用菌资源占全国938种的91%以上,其中部分品种为云南省独有,每年自然储量约50万t ,

但仅采摘10万t 、形成商品量3.2万t ,出口8000余t ,其中松茸出口日本1000多t 。丰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资源为云南生物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全国最大的生物基因库[2]

1.1.2

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基础优势。云南省在生物

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优势,

140个科研机构中有76个单位从事生物产业相关的研发工作、研究人员3700多人。在生物科技创新领域,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在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建设和认定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工业微生物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已成为生物产业研发基地,初步形成了涵盖生产、加工、贸易的科技体系、标准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云南省生物农业企业和产品具备较突出的竞争优势和特色,已基本形成了以烟、糖、茶、胶、畜、林和天然药物、绿色保健食品、花卉园艺、生物化工等为主的生物产业格局。烟叶、茶叶、花卉、咖啡、核桃、膏桐等品种的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烟草、鲜切花、咖啡、核桃、食用菌等品种的产量名列全国第一;蔬菜、中药材的面积和产量不断向全国前列迈进;肉类总产量跃居全国第8位,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基本形成。拥有斗南花卉、

晨农蔬菜、绿大地、昭通天麻、云南红酒等一批知名品牌产品。2010年,云南省生物产业工农业总产值3524.9亿元,增加值达1998.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7.68%,扣除烟草产业增加值797.5亿元,其他生物产业增加值达到1201.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6.64%,生物产业已成为云南省发展最快的支柱产业。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1,39(29):18367-18369责任编辑俞洁责任校对李岩

1.1.3区位优势。作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云南省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开发区域。目前全省有20个口岸,国家一类口岸13个,国家二类口岸7个。其中对越南口岸4个,对老挝口岸1个,对缅甸口岸11个[3],各类通道90多条,边境互市点103个。即将全面建成的11条出入境公路、10条出入境铁路和3条出入境水运航道,让云南省汇集西南、华南地区对南亚、东南亚的大部分进出口物流,并由此成为第三亚欧大陆桥东段最重要的枢纽。这为云南省优质农产品市场的扩张空间和对外贸易造就了便利条件。

1.2劣势

1.2.1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在生物农业技术创新上,重复多、模仿多、跟踪多,创新少,基础研究薄弱;优秀人才匮乏,新思路、新设计少,源头创新能力不强,支撑技术、研发装备落后。云南省是农业大省、生物资源大省,但是对农产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加工深度较低。目前除烤烟、葡萄等少数产业外,农产品大多数以原料性产品销售,加工附加值不高。深加工比例仅为15%左右,低于全国10多个百分点。生物农业产业链短,开发产品和加工增值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不强,流通渠道不畅,难以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无法改变农民增收难的困境。

1.2.2产业化程度低。上游研究与下游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脱节,成果转化周期长。农业生物企业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与国外有关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研与生产脱节,科研力量分散,科技实力的拥有量与成果产出量极不协调,尚未形成合理、有效配置科研资源的科技攻关机制;可供生物农业产业化开发的成熟技术积累不多。难以支撑云南省生物农业高起点、产业化、规模化可持续发展。

1.2.3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投入,省级投入不够,企业投资等其他资金渠道狭窄。发育完善的资本市场是促进生物农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云南省生物农业的投入不足,既有政府在公共品方面投入不够,也有企业投融资能力与主观愿望发展的产业规模和经济目标差距较大的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1.3机遇

1.3.1产业政策支持。生物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世界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把生物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加速抢占“生物经济”制高点[4]。生物产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升温,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综观全球生物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从战略高度强化了对生物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并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生物产业的发展。我国“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被列为全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而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近5年内中国将重点培育数个产值达到500亿的生物产业基地。云南省委、政府历来重视发展生物产业,省委八次、九次、十次全会决议都把大力发展生物产业作为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在总结前几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并组织实施了《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同时,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我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云政发〔2009〕178号)精神,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正组织编制《云南省生物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这些产业政策为云南省生物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1.3.2云南生物农业产业已具雏形。云南省是我国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3次大规模的生物资源开发,一是20世纪50 60年代开发了橡胶和茶叶;二是20世纪70 90年代重点发展了烟草和蔗糖;三是1995年以来,实施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培植了生物医药、绿色食品、花卉、生物化工4大新兴产业。历经半个多世纪长期、持久地推进生物资源开发形成烟、糖、茶、胶4大支柱产业在云南省生物农业中的重要格局,同时也为发展现代生物产业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作为生物资源大省的优势逐步显现。生物产业在云南省新型工业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特色经济中的支撑地位、生态建设中的关键地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云南省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国内外差距最小。兽用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生物制品的开发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云南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和产业结构,打破农业与工业的界限,实现“农业产业工业化”,为农业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生物农业产业已具雏形。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对生物农业产品和环境修复的需求将日益增长,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1.4挑战

1.4.1国内外市场的挑战。一是产品质量竞争加剧。欧盟利用WTO规则,修改了执行多年的共同农业政策,增添了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和安全、农村建设、牲畜及植物健康等涉及到人类和环境安全的内容,明确规定对违反农业政策的国家给予严厉处罚;日本大幅提高了食品、农产品进口准入门槛,对我国农产品实施“肯定列表制度”。虽然贸易环境在不断改善,但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越来越高,产品质量竞争日益加剧。二是科技实力竞争加剧。在日益激烈的农业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占据明显优势。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在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农业和涉农企业的面貌。科技实力又具体体现在经济实力和人才实力上,在这种形势下,云南生物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1.4.2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自然灾害频发。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是云南省生物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云南省山区占94%,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水平,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且灾害连年不断,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田水利化滞后。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耕地面积减少、种植成本逐年提高、水资源、环境容量等矛盾进一步突出。农业是兼有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的弱势产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风险的制约。自然环境条件的好坏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可预测性,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如2006年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国普遍遭受了干旱灾害,粮油等农产品减产,

86381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

国际农产品价格出现异常波动。云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而且整个自然界生态系统日益脆弱,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不确定性不断增加。

2发展云南生物农业的策略

2.1加强宏观协调指导,制定生物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目前,云南省生物农业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发展机遇,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科技先导、企业主体”的运作模式,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理念谋划生物农业发展。制定云南省生物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与方针、战略及优先发展领域。充分发挥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的统筹、协调、服务职能,协调好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建立起加快发展生物农业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云南省发展生物农业产业的统一意志。成立云南省生物农业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就生物农业产业发展有关重大问题提出专家咨询意见,为决策提供参考。

2.2强化科技创新,构建跨越式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科学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云南省生物农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其中技术创新具有核心作用。构建云南省生物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生物农业技术自主创新机制,以产品为主线,通过制定政策、重点研究计划、合作开发计划等多种形式,整合生物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力量,构建生物农业农业的产业科技链,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的生物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生物农业工业化技术平台,提高生物农业整体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强化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根据农业生物产业集聚化发展趋势,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成果,加快核心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提高创新起点,优化创新路径,缩短创新周期。2.3推进生物农业产业链发展,建设生物农业产业孵化基地以发展区域特色生物农业高技术产业为切入点,以建设生物农业产业孵化基地为载体,大力推进生物农业产业链发展,培育生物企业群体,着力培育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支持生物农业产业基地的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和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包括研究开发基础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鼓励与生物产业相关的企业、专业人才、创业投资等向产业基地集聚,引导生物产业基地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2.4实施人才发展战略,营造吸引人才集聚的政策环境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构筑生物农业发展的人才高地。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生物农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生物农业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应用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设立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生物农业发展创业基金,吸引海外学子回国创业;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在云南省创办生物农业企业,大力推动工业、商业人才向生物农业加工基地流动。从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3个层次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和发现人才、尊重人才、量才取酬的激励机制,构建有利于集聚生物农业发展人才的良好政策环境。

2.5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促进生物农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生物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过程较长,参与者众多,创新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技术风险及市场风险较大,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而望而却步,部分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由于创新的高风险而不敢投资或转向周期短、风险低、见效快的技术创新,产生了产业技术创新领域中的“市场缺陷”,不利于生物农业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培养。因此应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增量带动存量,盘活分散在各部门的存量资金,采取财政、金融、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和政策杠杆,全方位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向生物农业项目聚集。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和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充分运用财政支持、金融信贷、引进外资、民间投资等渠道,解决生物农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重点支持制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政府鼓励发展的生物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生物农业产业。制定生物农业融资的可操作政策,建立有利于风险投资进入、退出的科学机制。发挥云南省生物农业比较优势,吸引战略投资人和国内外民间资本,进入生物农业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加大对生物农业龙头企业上市培育力度,鼓励、支持和培育符合条件的生物农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股票和集合债券进行直接融资。

参考文献

[1]赵西华.加强农业生物产业研发培育江苏农业新兴战略产业[J].江苏农业科学,2010(1):1-3.

[2]李江苏,骆华松.对云南发展生物经济的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36):207-208.

[3]新华社.云南口岸建设提速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EB/OL].(2009-12-31)http://www.gov.cn/jrzg/2009-12/31/content_1501028.htm.[4]韩春清,王志章.全球生物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商界,2008(8):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104.

(上接第18344页)

[2]谷德平.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促进增收可行性决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17):9263-9265.

[3]马红霞,刘琪.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68-71.[4]焦延魁,杨鹏鸣.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346-347.

[5]程剑.在不断改革中谋求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5):557-559.

96381

39卷29期韩本勇等云南省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