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第七章扩散

合集下载

7 扩散与固相反应(6)

7 扩散与固相反应(6)
第七章
扩散与固相反应
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1
本章主要内容


7.1 固体中扩散基本特点与宏观动力学方程 7.2 扩散机制和扩散系数
7.3 影响扩散因素 7.4 固相反应
2
7.1 固体中扩散基本特点与 宏观动力学方程
一、固体中扩散的基本特点 二、Fick第一定律与稳定扩散
三、Fick第二定律与不稳定扩散
随时间变化。
7
Fick第一定律: 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面
积上扩散的物质数量和浓度梯度成正比。
数学表达式:
C J=-D x
J 扩散通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的质点数(质点数/s/cm2)
D 扩散系数,单位浓度梯度的扩散通量 (m2/s 或 cm2/s)
C 质点数/cm3
“ - ” 表示粒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即逆浓度梯度方向扩散
△G
间隙原子扩散势场示意图
5
用途
离子晶体的导电 固溶体的形成 相变过程 硅酸盐 所有过程 固相反应 烧结
金属材料的涂搪瓷
陶瓷材料的封接 耐火材料的侵蚀性
6
二、Fick第一定律与稳定扩散
稳定扩散: 扩散质点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C 0 t
推 动 力: 浓度梯度
特 点: 扩散过程中体系内部各处扩散质点的浓度不
1 C 1 C J= .( 2 ) 2 . 2 x 2 x
由Fick第一定律 x 3 1 2
17
1 2 一 维 D= λ τ 2
三维
1 2 D= 6
1 2 一 维 D= λ τ 2
三维
1 2 D= 6
无规则行走扩散的系数取决于两原子间距 和跃迁频率 !

第六章扩散

第六章扩散

H m
H RT
f
/
2 ). exp( S m
S f R
/
2 )
D
D0 .exp(
H m
H RT
f
/
2 )
G = ΔHf/2+ΔHm
D
D0
exp(
G RT
)
此为空位扩散系数的宏观表达式, 其中Do称为频率因子, G称为扩散活化能。
如果是间隙机制, D= .2 . .2 .Ni .v
由于晶体中间隙原子浓度常很小,所以实际上间隙原子所有邻 近的间隙位都空着,因而跃迁时位置几率可以视为1,即Ni=1
由菲克第一定律可得出单位时间内氧气的泄漏量:
式中 D —— 氧分子在球罐壁内的扩散系数; —d—c 氧分子在球罐壁内的浓度梯度。
dr
注意:(dG/dt)为常数,积分上式得:
式中c1、c2——分别为氧气在球罐内外壁表面的溶解浓 度, c1 > c2。
➢ 根据西弗尔特(Sievert)定律:双原子分子气体在 固体中的溶解度通常与压力的平方根成正比。
第二节 扩散的热力学理论(扩散的推动力)
动力学理论的不足: (1) 唯象地描述扩散质点所遵循的规律; (2) 没指出扩散推动力
扩散热力学研究的问题: 目标: 将扩散系数与晶体结构相联系; 对象: 单一质点多种质点;
推动力: C x
u x
平衡条件: u 0 x
假设: 在多组分中 质点由高化学位向低化学位扩
第三节 扩散机制和扩散系数
可能的扩散机制: 1、易位:两个质点直接换位 2、环形扩散:同种质点的环状迁移 3、准间隙扩散:从间隙位到正常位,正常位质 点到间隙 4、间隙扩散:质点从一个间隙到另一个间隙 5、空位扩散:质点从正常位置移到空位

扩散连接原理

扩散连接原理
d异类材料加中间扩散层为了加速连接过程降低对连接表面加工精度的要求防止连接异种材料时产主低熔点共晶液相和脆性中间金属间化合物等不利的冶金反应减少或消除因线膨胀差异引起的残余应力采取在被连接材料之间加人另一种材料的方法如图7一2cd所示
LOGO
焊接成型原理
长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件制作:徐世伟 指导教师:刘耀东
但由于实际的材料表面不可能完全平整和清洁,因而 实际的扩散连接过程要比上述过程复杂得多。固体金属的 表面结构如图7一4所示,除在微观上表面呈凹凸不平外, 最外层表面还有0.2~0.3nm的气体吸附层,主要是水 蒸气、氧、CO2和H2S。在吸附层之下为3 ~4nm厚的 氧化层,是由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和碳酸盐等组成。 在氧化层之下是1 ~10μm的变形层。
5)扩散连接可与母材的热处理和超塑性成型过程同时 进行;
6)借助适当的方法,可以在低于母材再结晶温度下进 行扩散连接,因而经过加工的母材的性能连接后也几乎没 有损失。
7)可连接结构复杂、厚薄相差悬殊、精度要求高 的各种工件,以及有封闭性连接要求的工件,如蜂窝 夹芯板等;
但由于扩散连接要求被连接材料表面加工精度高、 并能均匀加压,因而,生产率较低,加之所用设备较 贵,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才开始对扩散连接方法进 行研究,70年代又开始了专用扩散焊机的开发。目前, 大型超高真空扩散焊机、钛一陶瓷静电加速管和钛合金飞 机构件等产品的试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扩散连接己发展到 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在研究的深度和应用广度上与发达国 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Contents
§7.2 固相扩散连接
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主要是:使连接表面微观凸起处产 生塑性变形而增大紧密接触面积,激活原子之间的扩散。

专题7.2 分子的热运动

专题7.2 分子的热运动

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第2节分子的热运动一、扩散现象1.对扩散现象的认识(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产生原因:由物质分子的运动产生。

(3)发生环境:物质处于固态、液态和气态时,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4)意义:证明了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5)规律: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6)应用:在高温条件下通过分子的扩散在纯净的半导体材料中掺入其他元素来生产半导体器件。

2.影响扩散现象明显程度的因素(1)物态①物质的扩散现象最快、最显著。

②物质的扩散现象最慢,短时间内非常不明显。

③物质的扩散现象的明显程度介于气态与固态之间。

(2)温度:在两种物质一定的前提下,扩散现象发生的明显程度与物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显著。

(3)浓度差:两种物质的浓度差越大,扩散现象越显著3.分子运动的两个特点(1)永不停息:不分季节,也不分白天和黑夜,分子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无规则:单个分子的运动无规则,但大量分子的运动又具有规律性,总体上分子由浓度大的地方向浓度小的地方运动。

二、布朗运动1.对布朗运动的认识(1)概念: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不停地做。

(2)产生的原因:大量液体(或气体)分子对悬浮微粒撞击的不平衡造成的。

(3)布朗运动的特点:永不停息、无规则。

(4)影响因素: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

(5)意义: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气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2.影响因素(1)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悬浮微粒越小,某时刻与它相撞的分子数越少,来自各方向的冲击力越不易平衡;另外微粒越小,其质量也就越小,相同冲击力下产生的加速度越大。

因此,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2)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温度越高,液体分子的运动(平均)速率越大,对悬浮于其中的微粒的撞击作用也越大,产生的加速度也越大,因此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

3.实质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而是固体微粒的运动。

固相反应

固相反应

§7.5 固相反应及其机理
一,固相反应的定义
广义:凡是有固相参与的化学反应,都可称为固 广义:凡是有固相参与的化学反应, 相反应 .
如:固体热分解,氧化及固-固,固-液间的化学反应 固体热分解,氧化及固-
狭义: 狭义:固体与固体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固体 产物的过程. 产物的过程.
二,固相反应的特点
则,过程为扩散速度控制,称为扩散动力学范围 过程为扩散速度控制,称为扩散动力学范围 (3)当扩散速度远和化学反应速度相当时,即 K ~ D/ δ )当扩散速度远和化学反应速度相当时, 1 1 V= = 1 δ 1 1 + + KC0 DC0 VR max VD max 则,过程速度由上式确定,称为过渡范围 过程速度由上式确定,称为过渡范围 固相反应总速度: 固相反应总速度:
F1 (G) = (1 G) 1 = K1t ′ F2 (G) = ln(1 G) = K1 t
实验验证: 实验验证:
[
2 3
]
(球形模型) 球形模型) (平板模型) 平板模型)
如 NaCO3:SiO2=1:1 ,在740℃下进行固相反应:
Na2CO3 ( s ) + SiO2 ( s ) → Na2 SiO3 + CO2 ( g )
V = VR = VD
则:
KC = D
C0 C
δ
M-MO界面氧浓度: - 界面氧浓度: 界面氧浓度
C0 C= 1 + Kδ D
1 δ + KC0 DC0 1
得:
V = VR = KC =
1 1 1 ∴ = + V KC0 DC0 δ
讨论: 讨论:(1)当扩散速度远大于化学反应速度时,即 K << D/δ 当扩散速度远大于化学反应速度时, 当扩散速度远大于化学反应速度时

扩散与固相反应

扩散与固相反应

第七章 扩散与固相反应1、名词解释:非稳定扩散:扩散过程中任一点浓度随时间变化;稳定扩散:扩散质点浓度分布不随时间变化。

无序扩散:无化学位梯度、浓度梯度、无外场推动力,由热起伏引起的扩散。

质点的扩散是无序的、随机的。

本征扩散:主要出现了肖特基和弗兰克尔点缺陷,由此点缺陷引起的扩散为本征扩散(空位来源于晶体结构中本征热缺陷而引起的质点迁移);非本征扩散:空位来源于掺杂而引起的质点迁移。

正扩散和逆扩散:正扩散:当热力学因子时,物质由高浓度处流向低浓度处,扩散结果使溶质趋于均匀化,D i >0。

逆扩散:当热力学因子 时,物质由低浓度处流向高浓度处,扩散结果使溶质偏聚或分相,D i <0。

2、简述固体内粒子的迁移方式有几种?答 易位,环转位,空位扩散,间隙扩散,推填式。

3、说明影响扩散的因素?化学键:共价键方向性限制不利间隙扩散,空位扩散为主。

金属键离子键以空位扩散为主,间隙离子较小时以间隙扩散为主。

缺陷:缺陷部位会成为质点扩散的快速通道,有利扩散。

温度:D=D 0exp (-Q/RT )Q 不变,温度升高扩散系数增大有利扩散。

Q 越大温度变化对扩散系数越敏感。

杂质:杂质与介质形成化合物降低扩散速度;杂质与空位缔合有利扩散;杂质含量大本征扩散和非本征扩散的温度转折点升高。

扩散物质的性质:扩散质点和介质的性质差异大利于扩散;扩散介质的结构:结构紧密不利扩散。

4、在KCl 晶体中掺入10-5mo1%CaCl 2,低温时KCl 中的K +离子扩散以非本征扩散为主,试回答在多高温度以上,K +离子扩散以热缺陷控制的本征扩散为主?(KCl 的肖特基缺陷形成能ΔH s =251kJ/mol ,R=8.314J/mo1·K ) 解:在KCl 晶体中掺入10-5mo1%CaCl 2,缺陷方程为:2'22KCl K K cl CaCl Ca V Cl ∙⨯−−−→++则掺杂引起的空位浓度为'710K V -⎡⎤=⎣⎦欲使扩散以热缺陷为主,则''K K V V ⎡⎤⎡⎤>⎣⎦⎣⎦肖 即7exp()102s H RT-∆-> 即7251000exp()1028.314T -->⨯ 解得T>936.5K5、(1)试述晶体中质点的扩散机构及方式。

2011微生物学生作业6-8答案

2011微生物学生作业6-8答案

【第六章微生物的营养】一、填空题1.培养基应具备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六大营养要素是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

2.按微生物所需的能源、氢供体和碳源来划分,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可分为光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和化能有机营养型四种。

微生物类型的可变性有利于提高微生物对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

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移位,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乳糖,大肠杆菌又是通过基团移位方式运输嘌呤和嘧啶的。

4.培养基按用途分可分为基础培养基、增殖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四种类型。

5.若以所需碳源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则能利用有机碳源者称异养微生物,而利用无机碳源者则称自养微生物。

6.光能无机营养型微生物的能源是日光,氢供体是无机物,基本碳源是CO2,其代表性微生物如蓝细菌和藻类等。

7.光能有机营养型微生物的能源是光,氢供体是有机物,基本碳源是CO2和简单有机物,这类微生物的代表如红螺菌科得细菌等。

8.化能无机营养型微生物的能源是无机物,氢供体是无机物,基本碳源是CO2,这类微生物的代表如硝化细菌、硫化细菌、硫磺细菌、铁细菌和氢细菌等。

9.化能有机营养型细菌的能源是有机物,氢供体是有机物,基本碳源是有机物,其代表性微生物是多数细菌和全部真核微生物等。

10.微生物培养基中各营养要素的量有一定的比例,从含量最多的水开始,其他成分的次序是碳源(能源)、氮源、P、S,K、Mg和生长因子。

11.从整体上来看,细菌适合的pH条件是中性偏碱(7.0~7.5),放线菌为偏碱(7.5~8.0),真菌为较酸(4.0~6.0),藻类为中性偏酸(6.0~7.0),原生动物为近中性(6.0~8.0)。

12.实验室常用的培养细菌的天然培养基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的天然培养基为麦芽汁培养基,培养放线菌的组合(合成)培养基为高氏1号培养基等,培养真菌的组合培养基为察氏培养基等。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辅导4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辅导4

第七章固体中的扩散【例7-1】什么叫扩散?在离子晶体中有几种可能的扩散机构?氧化物晶体中哪种扩散是主要的,为什么?【解】固体中的粒子(原子、离子或分子)由浓度高处迁移至浓度低处的现象称为扩散。

离子晶体中有五种可能的扩散机构:易位扩散、环形扩散、间隙扩散、准间隙扩散、空位扩散。

氧化物晶体中空位扩散是最主要的扩散,原因:空位扩散所需活化能最小。

【例7-2】试说明扩散系数的定义、物理意义及量纲。

【解】扩散系数:表征物质扩散本领大小的一个重要参量,是物质的一个多性指标。

物理意义:单位浓度梯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所扩散的物质的量。

量纲:L2T-1(cm2/秒)【例7-3】试分析具有肖特基缺陷的晶体中阴离子的扩散系数小于阳离子的扩散系数的原因。

【解】在晶体中,阴离子半径较大,还常作密堆积,形成结构骨架。

阳离子的半径较小,填充于空隙中。

则阳离子的肖氏缺陷(空位)的(形成能及)迁移能小于阴离子空位的(形成能及)迁移能。

由式中::缺陷形成能:缺陷迁移能因为Q增大所以D减小()Q阳<Q阴则D阳离子>D阴离子【例7-4】扩散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为什么可以认为浓度梯度大小基本上不影响D值,但浓度梯度大则扩散得快又如何解释?【解】影响扩散系数D的因素:(1)T增大,D增大;Q增大,D减小;(2)扩散物质的性质:扩散粒子性质与扩散介质性质间差异越大,D值越大。

扩散粒子半径越小,D值越大。

(3)扩散介质的结构:结构越致密,D越小。

(4)位错、晶界、表面:处于位错、晶界、表面处的质点,D较大。

D表面(10-7cm2/s)>D晶界(10-10 cm2/s)>D内部(10-14 cm2/s)(5)杂质(第三组元):第三组元与扩散介质形成化合物——对扩散离子产生附加键力,则D减小。

第三组元不与扩散介质形成化合物——使扩散介质晶格产生畸变,则D增大。

(6)粘度:r减小D增大式中:T—温度r—扩散粒子半径η—扩散介质系数η增大D减小即;扩散介质粘度越大,D越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散系统
利用液态源进行扩散的装置示意 图
4 POCl3 3O2 2 P2O5 6Cl2 2 P2O5 5Si 5SiO2 4 P
扩散系统
3.固态源
固态源扩散大多数是杂质的氧化物或者其它化合物: 如B2O3、P2O5、BN等。
N2
2 B2O3 3Si 4 B 3SiO2
CMOS结构的掺杂区域
二氧化硅 掺杂
多晶硅掺 杂
衬底掺 杂
外延层 掺杂
阱区 掺杂
阈值电 压调整
轻掺杂漏 区
器件源漏 区
掺杂方法
扩散 :高温驱动杂质穿过晶格结构 ( 20世纪60年代的主流工 艺) 离子注入:高压轰击把杂质引入硅片 ( 20世纪70年代成为主流 工艺至今)
§6.1 扩散
什么是扩散?
5.氧化增强或减弱扩散
理论假设:不考虑氧化。 实际情况: 氧化会增强或减弱扩散,实验发现,硼和磷在氧 化气氛中会提高扩散系数,而砷和锑会降低扩散系数。
1020 浓 度 ( cm-3) 1019 Sb
1018 B B 1017 1016
0.2
0.4
深度(um)
0.6
0.8
硅中几种常见杂质的扩散系数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直接交换式
替位式扩散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空位式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扩散是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气态、 液态、固态物质只要存在浓度梯度就会
造成物质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
方进行扩散。
掺杂
掺杂气体
氧化硅
扩散区
氧化硅
N p+ 硅衬底
扩散发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1.浓度梯度
2.能量
掺杂气体
氧化硅
扩散 区 N p+ 硅衬底
氧化硅
热扩散
§6.2 扩散方法
热扩散通常分两个步骤进行:预淀积和推进。
2 P2O5 5Si 5SiO2 4 P
EA D D exp( ) kT
0
D0:表观扩散系数,常数,不同杂质D0不同;
EA:扩散激活能;k:波尔兹曼常数; T:绝对温度。
Fick’s扩散第二定律:
N ( x, t ) N ( x, t ) D 2 t x
2
前提:假设扩散系数为与位置无关的常数。
根据不同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可求出扩散方程 的解,得到杂质分布与扩散时间t和位置即深度 的关系
2.推进 1.预淀积 是移开外部杂质源,利用预淀积所形成的表面杂质层做杂 在高温下,让硅片上的扩散窗口和外部的杂质原子源接触, 质源,在高温下将这层杂质杂质向硅体内扩散的过程。通 利用杂质源,如硼源、磷源等,对硅片上的掺杂窗口进行 常再分布的时间较长,通过再分布,可以在硅衬底上形成 扩散,在窗口处形成一层较薄但具有较高浓度的重掺杂区。 这是一种恒定表面源的扩散过程。 一定的杂质分布和结深。扩散前在硅片表面先淀积一层杂 质在整个过程中这层杂质作为扩散源不再有新源补充杂质 扩散过程中硅片表面杂质浓度始终不变这种类型的扩散称 为恒定表面源扩散。目的:控制杂质总量。 总量不再变化这种类型的扩散称为有限表面源扩散。目的: 控制表面浓度和杂质深度。
N Si k N Si02

0.3

10

10

10
2.5x1018
浓 度 ( ) 1x1018 B As 2x1018 1.5x1018
cm-3
P
5x1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距离(um)
初始时均匀掺杂的砷、磷、硼表面氧化后的浓度分布图
砷、磷堆积在移动界面前,而硼在此处耗尽。。

1020
固溶度可达 1020cm-3,且随
浓 度
101
9
温度变化不大; 扩散系数较大。
1018 1017 1016 0.1 0.2 0.3 深度(um) 0.4

10
20
浓 度
1 01
9
10
18
10
17
10
16
0.1 0. 0. 5 1 05 深度(um)
0.2
四面体半径与硅相 同,在高掺杂情况 下也不引起晶格畸 变,固溶度高达 1021cm-3; 扩散系数很小,仅 是磷、砷的/10,适 合做浅结或分布陡 峭的结。
3.电场效应
理论假设:不考虑电场的存在。 实际情况: 在扩散的高温下,杂质离化, 因载流子比离化杂质的扩散 系数大,将产生自建电场, 自建电场使杂质的扩散速度 加快。
dN J D(1 ) x
η:电场增强系数
4.热氧化过程中的杂质再分布
实际情况: 杂质在不同物质里有不同的溶解度— —分凝系数。
§6.3 扩散机理

——从微观角度看扩散 杂质原子在硅片中的运动
杂质原子在硅晶体中占据的位置?

替位型杂质 例如:硼、磷、砷
间隙杂质
例如:金、铜、铝、钠、铁、钾
杂质原子在硅片中的扩散机制:
一、替位式扩散:
占据硅原子位置的杂质离子例如:Ⅲ、Ⅴ族 元素(磷、硼、砷等)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硅工艺中广泛使用的杂质:硼,磷,砷和锑 。 硼和磷扩散起来相对来说更快,砷和锑扩散 起来就慢了很多。 砷和锑用在要求非常慢速的扩散场合,比如, 要制作非常浅的结或分布陡峭的结的时候。 硼和磷在温度低于800℃不扩散,必须使用 特别的高温扩散炉,一般要在很高的温度 (950~1280℃)下进行,横向扩散严重。

1020
固溶度高达 1021cm-3; 扩散系数较高;
浓 度
1019
1018
在VLSI中主要做 阱和隔离。
1017
1016
0.2
0.4 深度(um)
0.6
0.8
§6.4

扩散系统

杂质源有气态源、液态源、固态源。 1.气态源 — —多用在离子注入工艺中。 2.液态源 常用POCl3、BBr3
10
10 Cu 10 5 00
Au Zn S Ag 13 00 15 00
9 00 11 00 7 00 温 度( C
二. 有限表面源扩散
边界条件: N(x,0)=0, x≠0 N(∞,t)=Ns
N | x 0 0 x
初始条件:


0
N ( x, t )dx Q 常数
杂质浓度分布为高斯函数分布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填隙式
杂质原子在硅片中的扩散机制:
二.间隙式扩散:
位于晶格间隙的杂质离子例如:Na、K、Fe、 Cu、Au 等元素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Si
间隙式扩散E在 0.2~2.0eV之间
Fick’s扩散第一定律:
N ( x, t ) J D x
J:扩散流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 粒子数;
N:杂质浓度
x:深度
D:扩散系数(扩散率):
杂质在硅片中的移动速度。
扩散系数(扩散率)


扩散系数:杂质在硅片中的移动速度; 扩散率越高,杂质移动的越快; 每一种物质在硅中都有一定的扩散率; 且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Si
Si
Si
Si
Si
Si
替位式扩散 E 在 3~4 eV之间
间隙式扩散系数要比替位式扩散大6~7个数量 级(绝对不许用手摸硅片—防止Na+沾污。)
§6.3 扩散系数和扩散方程

——从宏观角度看扩散
Fick’s扩散第一定律; Fick’s扩散第二定律; 扩散系数(扩散率); 扩散杂质的分布;
两步扩散:
§6.5 实际杂质分布与理论分布的 偏差
1.二维扩散
理论假设:扩散只在深度方向进行。 实际情况:扩散在纵向和横向同时进行。
一般横向扩散(0.75~0.85)*Xj (Xj纵向结深)
2.杂质浓度
理论假设:扩散系数为常数,与杂质浓度无关。 实际情况: (1)只有当杂质浓度比扩散温度下的本征载流 子浓度低时才可认为扩散系数与掺杂浓度无关— —本征扩散系数Di (2)当扩散杂质浓度扩散温度下的本征载流子 浓度高时,扩散系数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非 本征扩散系数De
§6.4 扩散杂质的分布
——理论值
一.
恒定表面源扩散
边界条件: N(x,0)=0 N(0,t)=Ns N(∞,t)=0
杂质浓度分布为余误差函数分布
杂质总量 : Q(t )
2

N s Dt
硅中杂质的固溶度
原子固溶度( cm )
10 As 10 P 10 B 10 10 O Sn Sb Ga Al
第六章 扩散
扩散的定义 扩散方法 扩散机理 扩散杂质分布 扩散系统

掺杂
通过掺杂可以在硅衬底上形成不同类型 的半导体区域,构成各种器件结构。 掺杂工艺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某种技 术措施,将一定浓度的Ⅲ价元素,或Ⅴ 价元素等掺入半导体衬底。 磷(P)、砷(As) — N型硅 硼(B) — P型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