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急救对策

合集下载

产后出血应急抢救预案

产后出血应急抢救预案

产后出血应急抢救预案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的情况,是妇产科急危重症之一。

及时的应急抢救对于保护产妇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产后出血应急抢救预案的标准格式,包括概述、抢救流程、抢救措施和注意事项。

一、概述产后出血应急抢救预案是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产后出血的应急抢救能力,确保产妇在发生产后出血时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救治。

该预案适合于各级医疗机构的产科,旨在规范抢救流程和操作规范,减少产后出血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二、抢救流程1. 警觉和发现:产妇浮现产后出血的早期症状,如阴道出血量增多、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医务人员应及时警觉,并迅速发现产后出血的迹象。

2. 呼叫支援:医务人员应即将呼叫产科抢救团队,并通知相关科室(如输血科、手术室等)提前准备。

3. 稳定生命体征:在等待支援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竭力稳定产妇的生命体征,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功能、控制出血等。

4. 快速评估:抢救团队到达后,医务人员应快速评估产妇的病情,包括出血量、血压、心率、意识状态等,并记录相关数据。

5. 确定出血原因:通过检查和评估,确定产妇的出血原因,如子宫收缩不良、子宫破裂、子宫内膜剥脱等。

6. 采取相应措施:根据出血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抢救,如赋予子宫收缩药物、进行手术缝合等。

7. 监测和观察:在抢救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8. 输血和血制品应用:根据产妇的出血情况,及时输血和应用血制品,维持产妇的血容量和血红蛋白水平。

9. 完善记录和汇报:抢救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完善相关记录,包括抢救过程、治疗措施、用药情况等,并及时向上级汇报。

三、抢救措施1. 赋予氧气:产妇出血时,可以赋予氧气吸入,提高氧合能力,维持组织的氧供需平衡。

2. 维持静脉通畅:建立静脉通道,赋予输液和输血,维持产妇的血容量和循环功能。

3. 赋予子宫收缩药物:根据产妇的子宫收缩情况,赋予子宫收缩药物,促进子宫收缩,控制出血。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产后出血是导致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也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1]。

近年来,随着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及医学的发展,剖宫产率在逐年上升,术中发生大出血的情况也随之增高。

术中大出血已成为产科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往往病情危急,产妇常有生命危险,需分析原因,当机立断,迅速采取有效的止血方法。

多年来根据我在剖宫产术中的经验,直视下观察子宫出血的真正原因,从而总结了我们对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处理体会,下面我们把2005年至2012年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35个病例处理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从2005年1月~2012年3月一共处理了35例,在剖宫产术中子宫出血在400ml以上的产妇,在35例病例中,年龄在19~41岁,初产妇15例,经产妇20例,其中子宫收缩乏力16例,前置胎盘9例,胎盘早剥7例,子宫下段裂伤3例。

1.2 出血原因35例产妇除胎盘早剥7例外,其余16例最初出血都是子宫整体收缩乏力、胎盘剥离面出血,经宫体注射缩宫素、按摩子宫、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等处理后随着宫体的收缩血窦关闭,主要表现为子宫下段收缩乏力、下段胎盘剥离面出血、下段损伤出血。

具体情况如下。

1.2.1 子宫收缩乏力子宫收缩乏力是术中出血的首要原因,常由产妇过度紧张、产程延长或难产、产妇体力消耗、合并贫血和妊高症等全身性疾病所引起,如巨大儿,双胎或多胎,羊水过多等。

处理方法有宫体注射缩宫素、按摩子宫、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必要时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如仍然有活动性出血则结扎子宫动脉或行子宫切除。

在我们多年工作中发现经过宫体注射、静脉滴注宫缩素,子宫体按摩等方法促进子宫收缩后,宫体部的大部分血窦随着子宫的收缩而关闭,而最后出血的部位主要是子宫中下段。

在本人所观察到的病例中有8例单纯是子宫下段收缩乏力,5例是下段胎膜剥离面出血,3例是在取胎头时反复摩擦致下段内膜的损伤广泛渗血。

产后出血急救进展及规范处理

产后出血急救进展及规范处理
Tissue 人工剥离 胎盘 刮宫术
Trauma 纠正子宫内翻 撕裂缝合术 确认破裂处
Tissue 人工剥离 胎盘 刮宫术
处理步骤3-难治性PPH
求助 -产科/外科医师 -麻醉师 -实验室/ICU医师
局部治疗 -用手压迫止血 +/-宫腔纱条填 +/-血管加压素 +/-动脉栓塞
产后自身止血的机制
子宫胎盘循环的终止 子宫收缩 凝血物质的作用
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产前 先兆子痫 产前出血史 多产 多胎妊娠 产后出血史 剖宫产史
产程中 产程延长 产程停滞 侧切 生殖道撕裂 助产
产后出血原因
子宫收缩乏力 生殖道裂伤 胎盘因素 凝血功能障碍
产后出血“4T”记忆
T Tone 张力 70% T Trauma 损伤 20% T Tissue 组织 10% T Thrombin 凝血酶 1%
氧合状态 血氧饱和度>95% 动脉氧分压/吸氧浓度比PaO2/FiO2 ≥ 300mmHg 225--229mmHg 轻度缺氧 175--224 mmHg 中度缺氧 100--174 mmHg 重度缺氧 <100mmHg 极重度缺氧
止血
原则: 先简单,后复杂,先无创,后有创。 1)按摩子宫(双手 单手);宫颈两侧用 无齿卵圆钳向上钳夹;压迫腹主动脉。 2)各种药物评价 缩宫素 卡贝缩宫素(carbetocin 前列腺素(卡孕栓,米索) 欣母沛
BP和凝血功能 -晶体 -血制品
处理-步骤4
-修复撕裂处
血管结扎 -子宫血管 -髂内动脉 -卵巢血管
-子宫切除
步骤5-子宫切除后出血
-腹部包扎加压
-血管造影下动脉栓塞
预防-建议#1

产后出血的应急预案

产后出血的应急预案

产后出血的应急预案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4 小时内出血量超过 500 毫升,剖宫产时超过 1000 毫升,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若不能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产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产后出血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一、应急组织及职责(一)成立产后出血应急处理小组组长:由产科主任担任,负责全面指挥和协调应急处理工作。

成员:包括产科医生、助产士、护士、麻醉师、检验科医生等相关人员。

(二)职责分工1、产科医生负责评估产妇的出血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实施手术操作等。

2、助产士协助医生进行检查和处理,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及时提供相关信息。

3、护士负责建立静脉通道,采集血液标本,执行医嘱,做好护理记录等。

4、麻醉师负责产妇的麻醉管理,保障手术过程中的麻醉安全。

5、检验科医生及时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预防措施(一)产前评估对孕妇进行全面的产前检查,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超声检查等,评估孕妇是否存在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多胎妊娠、巨大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产时监测在分娩过程中,密切观察产妇的宫缩情况、产程进展、胎儿情况以及产妇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产后出血的异常情况。

(三)正确处理第三产程积极促进胎盘娩出,避免粗暴牵拉脐带和按压子宫。

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如有残留及时处理。

三、应急处理流程(一)发现产后出血当产妇出现产后出血时,助产士或护士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按压子宫,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2、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选用大号留置针,必要时行静脉切开。

3、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4、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每 15 30 分钟记录一次。

(二)初步评估出血量和出血原因医生到达后,应迅速进行以下评估:1、详细询问分娩过程和出血情况。

产科产后出血应急预案

产科产后出血应急预案

一、背景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产妇生命危险。

为保障母婴安全,提高产科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的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产科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的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

2. 确保产后出血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3. 降低产后出血患者的死亡率。

三、预案内容1. 预警期(1)产后两小时内出血量超过400ml,为预警线。

(2)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阴道出血量等。

(3)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

2. 处理期(1)医师到达现场后,迅速进行评估,判断出血原因。

(2)建立两条畅通的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

(3)给予吸氧、监测生命体征和尿量。

(4)遵医嘱静脉给予止血剂、新鲜血或706代血浆。

(5)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措施:a. 子宫收缩乏力:应用宫缩剂,如缩宫素、米索前列醇等。

b. 软产道裂伤:及时缝合止血。

c. 子宫破裂:做好术前准备工作,迅速转诊至手术室。

3. 危重期(1)出血量持续增加,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

(2)遵医嘱开放静脉输液,作腔静脉插管。

(3)备好各种抢救药物及器械,如止血药物、输血器材等。

(4)请求麻醉科、ICU、血液科医师等协助抢救。

(5)严密观察产妇生命体征、神志及瞳孔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4. 抢救过程(1)启动抢救小组,明确各成员职责。

(2)安抚产妇,与家属沟通病情。

(3)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术前准备。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做好抢救记录,包括时间、用药、病情变化等。

四、预案实施1. 产科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产后出血应急演练,提高实战能力。

2. 加强对产科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3. 完善产后出血应急预案,定期修订和完善。

4. 加强与各相关科室的沟通与协作,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五、预案总结通过本预案的实施,提高产科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产后出血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降低产后出血患者的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

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G ncl19 ,O ( ) 32 yeo,9 7 l4 3 :7 .
缝合术 , 尽量避 免大 出血严 重休 克 D C后 才用该 法。② 2根 I
可 吸 收 缝 线 将 子 宫 分 成 约 3等份 , 续 垂 直 褥 式 缝 合 , 缝 合 连 在
[] 应 2
1 . o2
豪, 段
涛 . L nh及其他 保守缝合 法在产后 出 B— yc
血 中 的应 用 [ ] J .中 国 实 用 妇 科 与 产 科 杂 志 ,09,5 2 : 20 2 ( )
过程 中助手始终用双手压迫子宫 , 边缝边拉 紧缝 线 , 减少操作
过程 中 的失 血 , 时有 利 于 子 宫 肌 层 协 调 收缩 、 利 于 恢 复子 同 有
[ 收稿 日期 :0 9—1 4 20 2—0
下 段 绕 过 宫底 时 , 子 宫 前 、 壁 , 缝 合 1针 , 免 了缝 线从 于 后 各 避 子 宫 上 滑 脱及 子 宫 收缩 后 形 成 线 圈 套 入 其 他 器 官 引 起梗 阻 的 可 能 。 我们 认 为改 良 B—Ln h 合 术 操 作 简 单 , 血迅 速 可 yc 缝 止
行盆腔动脉栓塞止血 。本 组 1 3例及 时有效 地采 用改 良 B—
L nh 合 术 , 部 止 血 成 功 , 后 无 t例 因 发 生 继 发 性 出 血 yc 缝 全 术
或子宫缺血坏死而切除子宫 , 为产妇将来生育赢得 了机会。
[ ] B— yc C kr Lw l H,t 1T eB—Ln hSr 1 Ln hC,oe a a A e a. h A, y c U-
gc l e h iu o ec nr l f s ie p sp r m h e r a e: ia c nq ef r h o t s o t a t a mor g t t o o ma v u h

产后出血患者的应急预案流程

产后出血患者的应急预案流程

产后出血患者的应急预案流程
一、引言
产后出血是指妊娠后或分娩后出现的大量出血,又称分娩后出血。


后出血可能引发宫内出血,它可能是隐匿的,也可能伴有持续的血液出血,如果病人未及时控制,可能导致血液出血进一步加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状况。

因此,当涉及到产后出血时,必须采取适当的应急预案。

二、产后出血应急预案
1、病人的诊断和治疗
(1)对于病人的诊断,必须首先要合理评估产后出血的原因,判断
出血是否是危及生命的,判断出血的性质,判断出血的原因,判断出血的
部位和严重程度。

(2)产妇出血后,先做迅速积极的处理,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供血、血液检测、皮肤检查等医学护理操作。

(3)在诊断出具体的产后出血原因,明确出血量、病情后,应立即
采用输血、输液、口服抗凝药等抢救措施,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有效的药物
治疗,以缩小出血量,恢复患者的血容量。

2、出血后辅助治疗
(1)对于血液出血量较多的患者,应采取血浆输注、血小板输注等
方式,以促使出血减少。

(2)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根据检查结果,对血液出
血量较大的患者进行正确的用药,以降低血液凝固时间,增加血液凝固功能,减少血液出血。

产后出血应急演练整改措施

产后出血应急演练整改措施

产后出血应急演练整改措施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产妇在产后2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毫升,或者超过产妇体重的5%,或者经过医学观察,体温降低,脉搏加速,呼吸加深等情况不正常而判断为异常的现象。

针对产后出血应急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一、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1.制定《产后出血应急处理制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相应的应急措施,确保所有参与者在应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行动。

2.建立产后出血应急演练计划,定期组织演练,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3.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和工作指引,对应急演练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确保每一步操作都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减少操作失误的可能性。

二、加强培训和教育:1.对医务人员进行产后出血的应急处理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在应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反应和处理。

2.组织定期的模拟演练和实地演练,让参与者亲身体验应急情况下的操作流程,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和熟练度。

3.加强对产妇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提高他们对产后出血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减少因为缺乏知识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

三、完善医疗设备和药品配置:1.确保医疗设备的完好和有效性,对各种应急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在应急情况下能正常运行。

2.加强药品的储备和管理,保证应急箱内的药品种类、数量和质量能够满足应急处理的需要。

3.建立应急储备供给网络,确保应急物资能够及时到达现场,为紧急情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四、加强协调和沟通:1.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制定明确的指挥流程和沟通渠道,保证各个应急岗位之间的协调和沟通畅通。

2.制定应急演练的监督和评估机制,负责对演练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并进行整改。

3.改进应急演练的组织方式,引入多元化的参与者,包括医疗人员、管理人员、患者及家属等,以共同努力提高应急处理的效果和水平。

通过以上整改措施的实施,我们有信心能够提高产后出血应急处理的能力和水平,有效地减少和控制产后出血的风险,保护产妇的生命和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急救对策
发表时间:
2019-03-04T16:17:17.623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第01期 作者: 肖小莉
[导读] 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医务人员需按照孕产妇实际情况做到早预防、早处理,合理选择急救对策,避免患者术后出血
率,促进患者产后康复,改善预后。

重庆市合川区第三人民医院
401543
【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提出急救对策。方法:选择本院妇产科在
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
200
例产妇,其中100例行剖宫产后未出现产后出血的产妇作为常规组,100例行剖宫产后出现产出后出血的产妇作为研究组,对两组患者
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分析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制定相关急救对策。结果:剖宫产产后出血危险因素主要
为:多胎、子宫肌瘤、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贫血等因素有关;术后出血原因主要为:凝血功能异常、子宫切口出血、胎盘
因素出血、宫缩乏力。结论: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医务人员需按照孕产妇实际情况做到早预防、早处理,合理选择急救对
策,避免患者术后出血率,促进患者产后康复,改善预后。
【关键词】剖宫产;产后出血;危险因素;急救对策;预后

选择本院妇产科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00例产妇临床资料作为研究指标,分析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
素提出急救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妇产科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00例产妇,其中100例行剖宫产后未出现产后出血的产妇作为常规组,100例行剖
宫产后出现产出后出血的产妇作为研究组。纳入标准: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产妇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排除
认知及意识障碍的患者,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排除不配合治疗的患者。研究组最大年龄为
36岁,最小年龄为24岁,中位年龄为

29.5±2.1)岁;最长孕龄为43周,最短孕龄为38周,平均孕龄为(41.1±0.2)周;常规组最大年龄为34岁,最小年龄为22岁,中位年龄
为(
27.5±2.1)岁;最长孕龄为42周,最短孕龄为38周,平均孕龄为(40.1±0.2)周。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对中无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分析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指标为子宫收缩乏力、多胎妊娠、年龄等。
1.3
评定指标

产后出血评价标准。胎儿娩出后1d内度产妇失血量超过500mL;采用容积法+面积法测定产妇产后出血量。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院妇产科收治的200例产妇的临床指标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卡方检验,以%形式展开患者计数资料,t检验,以形式
展开患者计量资料,两组患者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以
P<0.05展开。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危险因素

研究组100例剖宫产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及占比。即前置胎盘25例,妊娠高血压20例,贫血10例,胎盘早剥10例,多胎10例,子宫肌瘤
5
例,其他20例。其中前置胎盘为产后出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2.2
产后出血原因

研究组100例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及占比。即凝血功能异常10例,子宫切口出血5例,宫缩乏力70例,胎盘因素出血15例,可见,剖
宫产产后出血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其次为胎盘因素。
3
讨论
3.1
剖宫产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及原因

剖宫产产后出血危险因素主要为:多胎、子宫肌瘤、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贫血等因素有关;术后出血原因主要为:凝
血功能异常、子宫切口出血、胎盘因素出血、宫缩乏力。
3.2
急救对策

妊娠期合并高血压疾病或合并其他综合征会诱发患者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增加产后凝血功能紊乱的几率,因此,需根据孕产妇实际血
压情况予以硫酸镁等药物,促进机体拮抗钙离子的释放能力,提高宫缩效果。

胎盘早剥与前置胎盘是诱发患者出现产后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经研究,剖宫产术后及术中胎盘剥离会诱发患者出现凝血块及血
窦,导致创面血管功能紊乱,影响子宫收缩能力,进而诱发患者出现产后出血
[1]。


经本次研究显示,妊娠期合并子宫肌瘤的案例较少,低于3cm的子宫肌瘤不会对妊娠解决造成影响,但超过独3cm的子宫肌瘤会影响
患者子宫肌纤维的收缩能力,进而造成患者出现产后出血
[2]。


改善并发症。医务人员需向其开展健康宣教,针对存在贫血、高血压等病症的患者需作为术前纠正工作,同时做好术前血液准备[3]。

娴熟的技术。经研究,合理选择剖宫产术中切口位置,可有效避免切口处于较为丰富的动脉区域,同时可避免胎盘剥离擦拭后出现胎
盘残留情况;需选择合适的间距缝合子宫肌层,不可过松,会导致患者出现产后出血,不可过紧,会诱发患者出现缺血情况,同时需合理
缝合宫角位置,避免其出现大出血;若患者术后创面出现出血不止的情况则需立即找到出血原因,并采用缝合法或宫腔填塞法处理,以此
有效止血
[4]。

宫缩素使用规范。术后需对患者予以强力宫缩剂,例如麦角、米索前列群等,强化患者子宫收缩能力[5]。

综上所述,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医务人员需按照孕产妇实际情况做到早预防、早处理,合理选择急救对策,避免患者术
后出血率,促进患者产后康复,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刘艳秋.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33):67-67.
[2]
屈在卿,马润玫,肖虹, 等.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孕妇的妊娠结局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6,51(10):748-753.
[3]
周雯珺,柏燕铭.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实施的意义[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20):2790-2792.
[4]
陆欣艳.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降低其发生率的临床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6(20):18-18,21.
[5]
罗健敏,郭跃文,廖桂霞.高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其分娩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4):87-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