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

合集下载

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或产后2-12周内失血量超过200ml,并伴有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表现。

严重者可危及母亲生命。

本文将对产后出血
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临床分析。

1. 异常子宫收缩:子宫是维持产后子宫止血的主要器官,若子宫不能及时收缩,就
会导致大出血。

原因包括子宫滞留、子宫肌层分离、子宫内膜脱落等。

2. 阴道分娩损伤:产道和会阴是产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分娩时阴道和会阴破
裂或被切开后,若没有及时缝合或导致缝合不严密,就会导致出血。

此外,阴道粘膜损伤、子宫颈撕裂等也是出血的原因。

3. 子宫内容物残留:分娩后,子宫内残留的胎盘、胎膜等组织,也是导致产后出血
的原因之一。

4. 孕期高血压疾病:孕期高血压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症、子痫前期和子痫,这些
疾病均可导致产后出血。

高血压病会影响子宫血管的痉挛,影响子宫收缩。

5. 凝血障碍:凝血障碍是指血液系统出现失调,如淤血性疾病、凝血因子异常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血液凝固功能,引起产后出血。

除上述原因外,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剖宫产、过度分娩等。

因此,在孕期要注意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疾病,产时要加强产科医师的管理,尽可能避免阴道分娩
损伤等,及时清除子宫内残留物。

如果出现产后出血,要及时进行紧急治疗,尽快止血,
以免对母亲造成严重危害。

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护理措施

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护理措施

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护理措施【摘要】产后大出血是产妇围产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危及产妇生命。

本文从高危因素和护理措施两方面进行探讨。

高危因素包括产妇年龄、产程过长、妊娠合并疾病等,这些因素会增加产后大出血的发生风险。

针对这些因素,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提前做好评估工作、保持产妇安静、保障有效输液、及时进行手术等。

通过加强对产后大出血的防治意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产妇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产后大出血的防治工作势在必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关键词】产后大出血、高危因素、护理措施、防治意识、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产后大出血的重要性产后大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失血量达到500毫升以上的情况,是产后妇女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产后大出血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危害性极大,甚至可能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

据统计,产后大出血是全球范围内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后大出血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

产后大出血不仅给产妇本身带来严重的身体损害,还可能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对产后大出血的预防和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及早发现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有效进行干预和治疗,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产妇因大出血而导致的严重后果。

加强对产后大出血的重要性认识,提高相关医护人员和产妇本人的防范意识,对于减少产后大出血发生率、保护产妇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高危因素产后大出血是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

在产后大出血的发生中,有一些高危因素会增加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的风险。

了解这些高危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减少产后大出血的发生至关重要。

1. 高龄产妇:年龄超过35岁的产妇容易出现产后大出血,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宫肌肉力量减弱,产后收缩能力降低。

2. 多胎妊娠:多胎妊娠使子宫的扩张程度增加,增加了子宫壁上血管破裂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了产后大出血的风险。

产后出血的知识点总结

产后出血的知识点总结

产后出血的知识点总结1. 产后出血的分类产后出血分为早期产后出血和晚期产后出血两种。

早期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出血超过500毫升或出血速度超过100毫升/分钟,在分娩后的前24小时内出现的出血。

晚期产后出血指产后24小时后至产后6周内出现的大出血。

早期产后出血多发生在胎盘分娩后,主要是由于子宫收缩功能不良,子宫血管未能充分收缩导致的出血。

晚期产后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周内,主要是由于胎盘残留、子宫收缩功能差或存在子宫内膜炎等原因导致的出血。

2. 产后出血的原因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包括子宫收缩功能不良、胎盘残留、子宫破裂等。

在产后,子宫内膜血管因为胎盘的脱离而暴露在孔口内,经过子宫收缩可以使血管得到密闭。

但是,如果子宫收缩不良或是有胎盘残留,就会导致子宫内膜血管未能得到很好地收缩,引起出血。

此外,产后还容易发生子宫收缩功能差,导致晚期产后出血。

3. 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胎盘位置异常、妊娠期高血压、多胞胎分娩、胎盘早剥、产程过长等。

此外,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还包括母亲的年龄、体重、产前贫血等。

4. 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包括产程的合理管理、夜间的产程管理、胎盘的完整性检查、子宫的按摩等。

同时,提前排除胎盘残留、积极防治子宫内膜炎、及时处理产后并发症等也是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5. 产后出血的处理产后出血的处理包括止血、排除残余胎盘、促进子宫收缩等。

在处理产后出血时,首先要保持患者通畅的气道,并进行氧气供给。

在输液的同时,及时测定血常规和凝血功能,以指导用药和输血。

同时,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也是重要的处理措施。

6. 产后出血的预后产后出血的预后一般取决于出血的程度和出血的原因。

大出血会导致严重的贫血,进而危及生命。

而有时,产后出血可能会导致子宫切除术、造成不孕。

7. 产后出血的护理在产后出血的护理中,首先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包括观察眼结膜、肢端温度、脉搏和呼吸等。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预防及护理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预防及护理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预防及护理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内或产后42天内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阴道流血,也称为产后早期出血或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预防和护理对于提高产妇的生存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1. 子宫收缩不佳:产后子宫出血的最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不佳。

产后子宫的收缩不佳会导致子宫内壁的血管未能及时收缩,从而引起出血。

2. 胎盘残余:产后出血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是因为胎盘残余。

产后胎盘未能完全排出,会导致子宫无法正常收缩,从而引发出血。

3. 细胞因子和凝血功能异常:产后出血的原因还可能与母体内细胞因子和凝血功能异常相关,使子宫收缩不足以止血。

4. 子宫内留存物:子宫内留存胎盘组织、凝血止血异常、或产道损伤等造成的血管持续性大出血。

5. 产道损伤:分娩过程中,由于产道受损或产伤导致出血,其中最常见的是会阴撕裂。

1. 多方位检查:产后孕妇要进行多方位的产后检查,包括产后子宫复旧情况,胎盘是否完全排出等。

如果有胎盘残余的情况,应及时进行清宫手术。

2. 科学哺乳:科学哺乳可以促进子宫收缩,加速子宫恢复,减少产后出血的风险。

母乳喂养还可减少母体内子宫内留存物。

3. 合理用药:产后出血的另一重要预防措施是合理用药。

产后妇女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适量食用些调节月经的药物。

4. 休息充足:产后妇女要注意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或承重劳动,以免引起子宫出血或出现子宫复旧不良。

5. 定期产后随访:产后妇女产后要定期到医院进行产后随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 随时观察:孕妇在分娩后要随时观察自己的体质状态,注意有无明显的出血现象,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2. 合理膳食:孕妇在产后需摄入丰富的营养,多食用些富含蛋白质、铁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3. 心理护理:孕妇在产后要保持心情舒畅,心理健康,减少紧张情绪,有利于促进产后恢复。

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护理措施

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护理措施

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护理措施【摘要】产后大出血是产后期面临的严重并发症,可能危及产妇生命。

本文详细介绍了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护理措施。

在高危因素方面,包括产妇的年龄、分娩方式、先兆子痫等因素,对高危妇女要提前做好准备并加强监护。

术前准备包括评估风险因素、准备好所需药品和设备等。

在术中护理中,要严密监测产妇情况,准备好应急处理措施。

术后护理包括密切观察产妇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

最后强调了预防产后大出血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希望通过不懈努力降低产后大出血的发生率,保障产妇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键词】产后大出血、高危因素、护理措施、产后出血发生率、提前准备、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护理、预防措施、产后出血预防、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产后大出血的意义产后大出血是指产后出血量达到500毫升或以上的情况,是产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产后大出血是威胁产妇生命的急重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产后大出血不仅会给产妇本人带来危害,还可能对新生儿的健康产生影响。

产后大出血的意义在于提醒医务人员和家属要高度重视产后出血的可能性,加强对新生儿产妇的观察和护理工作,提高对产后大出血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只有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有效避免产后大出血对产妇和新生儿带来的危害。

1.2 产后大出血发生的情况产后大出血是产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产后妇女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

产后大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毫升,或引起血压下降的情况。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140,000名妇女因产后大出血导致死亡,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产后大出血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子宫收缩功能不好、胎盘胎儿残留、产程过长、分娩过程中损伤产道等。

孕妇自身的健康状况、分娩方式以及分娩过程中的并发症也会增加产后大出血的风险。

产后大出血不仅会对产妇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还可能导致产妇死亡。

产后出血专题报告范文

产后出血专题报告范文

产后出血专题报告范文产后出血是指产后出现异常剧烈的阴道流血,是一种危险并严重的情况,在产后母婴保健中备受关注。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产后出血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也逐渐提高。

本文将围绕产后出血这一主题,从多个角度探讨其原因、预防与处理措施,并分享对这一问题的个人观点。

一、产后出血的原因1. 产后子宫收缩不良产后子宫收缩不良是常见的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

子宫收缩不足会导致子宫内积存大量的血液,进而引发出血的风险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产程过程中使用镇痛药物、麻醉和产痛剂等,抑制了子宫的正常收缩。

2. 子宫壁缺乏弹性子宫壁缺乏弹性是引发产后出血的另一个常见原因。

这可能是由于孕产妇存在妊娠时所引发的子宫肌层松弛现象。

子宫内的纤维瘤、腺肌症等子宫病变也会导致子宫壁缺乏弹性,从而增加了产后出血的风险。

3. 子宫输血不完整子宫输血不完整也是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

在胎盘脱离后,子宫收缩能够减少输血量,但如果胎盘分离不完全或者存在胎盘植入等情况,就会导致输血不完整,从而增加出血的风险。

4. 孕期并发症一些孕期并发症也会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其中,子痫前症和胎盘早剥是最常见的两种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会导致胎盘功能不全、子宫肌层血管痉挛或血流障碍等,从而引发产后出血。

5. 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的风险还与分娩方式相关。

剖宫产相比于阴道分娩,由于手术性质导致的子宫收缩不足、子宫壁切口位置等因素,使得产后出血的风险进一步增加。

二、产后出血的预防与处理措施1. 产程管理产程的管理是预防产后出血的重要环节。

医务人员应该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和孕产妇的病史,合理安排产程措施,包括引导孕妇进行自然分娩、注重产妇的营养状况和孕期体重管理等。

2. 孕妇体位合理的孕妇体位也是预防产后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

尽量避免横卧位,可以采用左侧卧位或坐位以减少子宫受压。

妊娠晚期,户外活动和均衡饮食也是保持良好产后状态的重要方法。

3. 活产管理活产管理是防止出血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子宫按摩和输液。

产后出血的整改措施

产后出血的整改措施

产后出血的整改措施一、强化医疗安全意识所有医务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产后出血的严重性和危害,提高对医疗安全的重视程度。

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学习,使医务人员掌握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增强对医疗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孕妇在产前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产后出血风险。

产前检查应包括孕妇的身体状况、胎儿发育情况、胎盘位置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引发产后出血的因素。

三、加强孕期管理孕妇在孕期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降低产后出血的风险。

同时,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孕期并发症。

四、改善医疗环境医疗机构应改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设备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为孕妇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分娩环境。

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服务质量。

五、及时识别并处理出血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产后出血的识别和处理方法,一旦发现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症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六、推广使用止血药物医疗机构应推广使用止血药物,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及时止血。

同时,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止血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七、增强医护人员技能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急救能力。

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八、完善产后护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完善产后护理制度,为产妇提供全面的护理和康复服务。

在产妇出院前,医护人员应对产妇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确保产妇身体状况良好,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产后出血风险。

九、建立紧急处理流程医疗机构应建立产后出血的紧急处理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和处理流程。

一旦发生产后出血事件,医护人员应按照紧急处理流程迅速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确保产妇的生命安全。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危机管理机制,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预防及护理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预防及护理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预防及护理产后出血是指产后发生的大出血,是产科医学上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产后出血是威胁产妇生命的情况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14万名产妇因产后出血而死亡。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预防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1. 子宫收缩不良:产后子宫收缩不良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子宫在分娩后需要迅速恢复到原来的大小,并通过收缩来压迫血管,防止出血。

如果子宫无法充分收缩,就容易出现大出血的情况。

2. 胎盘残留:胎盘在分娩后需要完全排出,如果有任何残留在子宫内,就会导致子宫内出血,甚至引发感染。

3. 子宫破裂:产后子宫破裂是一种极其严重的情况,多发生在生产史中有剖宫产或子宫手术的产妇身上。

子宫破裂引起的出血速度很快,容易危及产妇的生命。

4. 血栓形成不全:产后血栓形成不全也是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

血栓形成不足或者血管损伤都会使产妇出血增加。

5.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如果产妇在妊娠期曾经患有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的风险将会增加。

二、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1. 产后定期复查:产后出血的预防需要产妇在产后接受定期的复查。

产后42天内定期到医院复查,观察子宫恢复情况,以及检查是否有胎盘残留等情况。

2. 饮食调理:产后新妈妈需要注意合理饮食,增加营养摄入,避免受凉,保持充足的休息。

3. 科学哺乳:科学哺乳可以帮助子宫迅速恢复,促使子宫及时回缩。

4. 注意个人卫生:产后妇女应该保持私处卫生,定期更换卫生巾,避免感染发生。

5. 避免劳累:产后女性在月子期间要避免过度劳累,避免体力活动过于剧烈。

6. 注意心理保健:产后妇女的心理也需要得到关注和照顾,保持愉快的心情也有助于产后出血的预防。

1. 定期监测血压:产后出血的护理需要定期监测产妇的血压情况,以及观察产妇是否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

2. 观察产后情况:产后出血的护理需要密切观察产妇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3. 保持清洁:保持产妇私处的清洁,避免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针对产后出血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求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324例产后出血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51%,2h内发生率为82.89%;分析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孕期保健不健全、妊娠并发症、引产流产史、瘢痕子宫等。

结论产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众多,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加强产后观察等有助于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降低孕产妇危险。

标签: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干预措施
产后出血指[1],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

作为产科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在我国,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因素。

因此,预防及适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及干预是防治产后出血的关键。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324例产后出血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我县各院住院分娩7192例,其中阴道分娩6191例,剖宫产1001例,产后出血324例,发生率为4.51%,年龄为15~45岁,其中15~20岁72例,21~30岁154例,31~40岁88例,41~45岁10例。

31例有妊娠并发症,27例是瘢痕子宫。

1.2诊断标准产后出血诊断标准按照乐杰主编的第六版妇产科学定义。

1.3出血量测量方法采用容积法和目测法测量出血量:①阴道分娩:称重法计算出血量,即胎儿娩出后用弯盘于产妇臀下接血,2h后的血量用臀垫称重计算;②剖宫产分娩:子宫壁切开后先吸尽羊水弃之,然后负压瓶内的血量与手术台上手术巾类吸出血之和。

2 结果
2.1产后出血的原因子宫收缩乏力213例,占65.74%;胎盘因素65例,占20.06%;软产道损伤42例,占12.96%;凝血功能障碍4例,占1.24%。

2.2分娩方式阴道分娩6191例,剖宫产1001例。

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情况具体见表1。

2.3产后出血与高危因素关系高危因素包括:羊水过多、全身系统疾病(高血压病、贫血等)、异常产孕史、胎儿问题(死胎、双胎、巨大胎儿等)、妇科疾
病(子宫肌瘤等)、胎盘问题(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

有高危因素者266例,占82.1%,无高危因素者58例,占17.9%。

3 讨论
产后出血80%以上发生于产后2h以内。

经常有报道[2]称产妇死于产后出血。

我国产妇死亡事件发生原因中,产后出血为死亡原因首位[3],加之基层医院设施不健全、应急能力欠缺、临床经验不足,都是造成产后出血发生的重要因素。

3.1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①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本文中分析指出,子宫收缩乏力造成的产后出血占65.7%;子宫收缩乏力发生原因常见有: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产程过长导致产妇体力消耗过大、临产后进食少、羊水过多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多次分娩导致子宫损伤、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等。

宫缩乏力致使子宫无法正常缩复,从而不能有效关闭胎盘附着部的子宫壁血窦,进而导致流血过多。

尽早实施腹部按摩、适量应用宫缩剂等能有效预防及治疗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

②本文研究发现,胎盘因素也是产后出血常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居第2位,占20.06%。

胎盘因素中,以胎盘粘连为最常见[4]原因。

既往有引产、流产、多胎、孕期出血等病史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子宫内膜损伤,同时,子宫内膜炎发生的几率增大,当她们再次妊娠时,容易发生胎盘粘连、残留及植入,从而影响子宫收缩,增加了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所以,针对此类患者,应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及早发现胎盘粘连等情况,从而尽早开展胎盘剥离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③产后出血的另一个原因即软产道损伤,本文中占12.96%。

软产道损伤极容易发生在急产分娩者,损伤部位主要是会阴、宫颈、阴道和子宫下段。

常见原因有:产时用力过大、阴道组织弹性差、胎儿巨大、缝合不彻底、软产道存在出血点、阴道手术助产、止血不彻底等。

对此,治疗时应充分暴露软产道,同时应仔细探查,找寻出血点,仔细缝合,小血肿采取冷敷、压迫等方法治疗。

④凝血功能障碍是产后出血较少见的原因,占1.24%,主要与人气急性脂肪肝、重症肝炎、全身血液系统疾病、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重度妊高症等有关。

3.2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的关系有报道指出[4],剖宫产导致的产后出血发病率明显高于经阴分娩者。

本文其发病率为13.92%。

剖宫产术本身是产后出血的独立高危因素[5]。

因此,医务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①要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能自然分娩者尽量避免剖宫产术,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剖宫产手术率增加;②合理、适时应用缩宫素;③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水平,正确选择术式及切口位置等,避免过多、过密缝合等。

④合理掌握手术时机,避免过早或过晚进行手术。

3.3产后出血的干预措施①加强宣传教育,指导妇女作好避孕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妊娠和人流。

宣传孕期保健常识,使孕产妇学会自测胎心、胎动等,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②对于存在大于2个高危因素[6]的孕产妇采取专项管理,如情况危急,基层医院要积极转运患者,不能截留高危患者。

③重视产前检查,定期产前检查,并自行推测预产期,孕期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处理。

④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创造合理分娩的社会环境[7]。

⑤认真观察、处理产程,对临产
后的产妇实施人文关怀,解除其心理压力,保证能力充足。

严密观察宫缩情况、宫口开大情况及胎先露下降情况等,绘制产程图以指导产程处理。

⑥加强产后观察,产后2h是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峰期[8],所以产妇应在产房留观2h,监测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产妇回病房前应排空膀胱,鼓励母亲让新生儿及早吸吮乳头,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

⑦加强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定期进行培训,做好妊娠管理及监测,提高警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不必要的产后出血发生。

⑧积极预防感染,产后出血的患者因大量出血致机体抵抗力降低,应根据情况给予抗菌素治疗。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2]顾玮,苏琦枫,黄咏梅.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妇产科与产科杂志,2004,20(11):677-679.
[3]金秀花.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0):1343-1344.
[4]于大芳.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及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6):5140-5141.
[5]关玉兰,刘丽静,赵明霞.产后出血的护理评估与对策[J].河北医药,2011,33(23):3672-3673.
[6]龙志贤,邵四莲.米索前列醇舌下含眼预防剖宫产出血106例临床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02,9(3):277.
[7]罗丽娅,赵锐敏,王正容.剖宫产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6):2519.
[8]顾玮,苏琦枫,黄咏梅.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11):6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