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人的孤独心态及其文化意义
感悟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感表达

感悟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感表达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独特而精妙的艺术形式。
他们以文字为媒介,通过诗词、文章、书信等方式,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情感表达既是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感悟,也是对社会、时代、命运等因素的思考。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感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对于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以及对于命运的接受和超越。
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感表达,常常与自然息息相关。
他们喜欢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他们可以借助春天的花开、夏天的炎热、秋天的落叶、冬天的寒冷等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在他们的笔下,春天的花开可以代表希望和新生,夏天的炎热可以代表激情和热情,秋天的落叶可以代表离别和凋谢,冬天的寒冷可以代表孤独和沉寂。
通过对自然的感悟和描绘,他们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使读者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
除了自然,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感表达也常常与人生命运息息相关。
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常常通过对命运的思考和接受来表达。
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相信命运的力量,认为人的一生受到命运的支配。
文人墨客在面对命运的挑战和困境时,常常表现出一种淡然和豁达的心态。
他们通过对自己命运的思考和接受,表达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命运的探索和思考,以及对于命运的超越和抗争。
通过对命运的思考和接受,他们将自己的情感与命运融为一体,使读者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一种与命运和解的宁静和平和。
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感表达,还常常与爱情息息相关。
他们对于爱情的思考和表达,常常以一种细腻而深情的方式呈现。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对于爱情的痴迷和执着。
他们通过对爱情的思考和表达,表达出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在他们的笔下,爱情可以是一种甜蜜和浪漫的感觉,也可以是一种痛苦和纠结的情感。
通过对爱情的思考和表达,他们将自己的情感与爱情融为一体,使读者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一种与爱情相伴相生的美好感觉。
古代文人性格缺陷

古代文人性格缺陷这是我好朋友写的文章,很高兴他还有如此的笔锋.高兴之余,有些失落,因为我觉得自己恐怕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了......放眼历史,多少文人墨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春秋战国,苏秦联合六国,合纵抗秦;西汉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末年,诸葛亮羽扇纶巾,三分天下……他们满腹经纶,笔剑横天,留下多少文坛佳话。
他们是中流砥柱,社会栋梁:入则封侯拜相,参与时政;出则清谈阔论,针砭时弊。
偶有出身寒微之士,经过厚重文化熏陶浸淫,早已脱胎换骨,亦显鹤立鸡群之傲气傲骨。
然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现代人改革创新,注重时效。
一干文人,无论古今,与生俱来的思想性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不再值得提倡,比如“蔑视权贵”、“恃才清高”、“消极避世”等。
脱离社会、不融于俗,不利于自身发展。
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趣、处世哲学进行一番褒贬,并喻之后学者,以明辨慎取之。
一、恃才傲物难成大器文人学士们埋头寒窗,苦读诗书,只知圣人之言,不谙人情世故。
初入仕途,豪情万丈,一心将一身“文武艺”,报效“帝王家”。
于是献策论,进忠言,分析社会弊端,提出改革意见,真可谓小马初行嫌路窄,大鹏展翅恨天低。
然而,理想不是现实。
他们出口则锋芒毕露,直指社会痼疾,既触动了统治阶层利益,就难免招致“恃才傲物”之讥。
比如屈原。
楚国贵族出身,甚得楚王信任,担任三闾大夫及左徒要职。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此间,对内他主张“举贤授能”,改革政治;对外主张合纵抗秦,收复失地。
后却因起草宪令遭旧势力反对。
《史记》中记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被疏,当然有楚王昏庸,旧势力反对等原因,但他们指责屈原的恰恰就是“平伐其功”。
比如贾谊。
诵诗属文,精通儒典,18岁就写得一手好文章。
年轻有为,无出其右。
古代文人的失意和诗意

古代文人的失意和诗意介绍如下:
1.失意:在古代,文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
他们可能因为
政治斗争、社会动荡、家庭变故等原因而失去权势、地位或财富。
这些失意经历可能使他们感到孤独、失落和无助。
2.诗意:然而,即使在失意的境遇中,古代文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
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他们通过诗歌、散文、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从而赋予了失意经历以诗意。
3.相互转化:失意和诗意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他
们往往能够将失意转化为诗意,从困境中找到灵感和力量。
例如,一些文人通过描写自然风光、抒发情感、表达人生哲理等方式,将失意的情感转化为诗意的表达。
4.豁达开朗:古代文人们往往具有豁达开朗的性格。
他们能够以乐观
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从而在失意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豁达开朗的态度也是他们能够将失意转化为诗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5.心怀祖国:许多古代文人在失意时仍然心怀祖国,关心国家大事。
他们通过诗歌、散文等作品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期望,从而赋予了失意经历以更深的意义。
总之,古代文人的失意和诗意是一个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过程。
他们通过诗歌、散文等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从而赋予了失意经历以诗意。
这种诗意不仅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思考。
江城子古代文人的心境与情感抒发

江城子古代文人的心境与情感抒发江城子,又称《荆楚》、《临江仙》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文人在江城之中触景生情的心境和情感抒发,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色的推崇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本文将以江城子为例,探讨古代文人的心境与情感抒发。
江城子的开头描绘了江城的美丽景色:“乙未之秋,当观京口之秋。
”这句话以“乙未之秋”作为背景环境,表示是在一个特定的秋天。
这个秋天,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光,也是文人心境最为深沉的时刻。
文人们总是喜欢借助自然景色来寄托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草木枯黄、悠悠江水、飞禽走兽等景色,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江城深秋的静谧和宁静。
这些景色与诗人的内心状况相呼应,显示出文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江城子中的文人正是通过描绘这些景色,将自己的心灵状态和情感表达出来。
江城子的主体部分主要描写了文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其中,“旅人言游子,自言无聊久。
”这句诗表现了文人对流浪生活的无奈和厌倦。
流浪之中,他们无依无靠,心灵饱受孤独之苦。
同时,诗中还表达了文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沧溟已为别,青丝复系缕。
”这里的“沧溟”指的是人世间的沧海,而“青丝”则指代文人的理想。
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不舍和对纷繁世事的无奈。
江城子的结尾以“回头沐恩泽”作为收束,表达了文人对江城美景和纷繁世事的感激之情。
尽管生活艰辛,但文人通过诗意的抒发,能够抚慰内心的痛苦,并在回忆往事中感受到恩泽和希望。
总之,江城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心境与情感抒发。
古代文人常以山水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江城子中的文人,面对逆境和流离失所的生活,通过对江城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尽管生活可能困难,但文人们通过诗意的抒发,能够在内心找到希望和宽慰。
这种古代文人的心境与情感抒发,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王勃《滕王阁序》看初唐文人心态

从王勃《滕王阁序》看初唐文人心态导语:《滕王阁序》中呈现出来的执着的追求与孤独的悲哀交织,是那个时期文人士子的普遍心态。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系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叔祖王绩是初唐著名诗人。
本人“六岁善辞章。
”“未及冠,授朝散郎。
沛王召署府修撰。
”“堪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
然而“勃戏为文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
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事泄,乃杀达以塞口。
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时勃父福畴为雍州司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
”王勃才情放纵却人生失意,于是,把建功立业的情怀形于诗文,在诗文里表现自己的人生失意之感。
以疏淡的文字叙事言情,展示了对自我生活的期待以及期待不得的焦虑和忧愁[4]。
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正当二十几岁的盛年,虽经历了坎坷,但毕竟涉世未深,还没有饱尝社会人生的种种痛苦酸辛。
我们在文中可以看到王勃那种痛苦与追求交织,失望与希望并存的复杂感情。
作者南下省亲,途经滕王阁,恰逢盛会,即兴而作,把自己豪放超逸的情致融到壮美崇丽的景物之中,然而个人宦途的失意始终萦绕心头,胜景难驻,兴尽悲来的感慨涌来:“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里引用的神话故事中主管天门的“帝阍”和汉未央宫中的前正殿―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地方“宣室”,以暗喻自己对朝廷的向往。
王勃远离京城,失意流落,关山难越,英雄失路。
眼前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转瞬即逝;瞻顾前程,困难重重、前途渺茫,一种世态炎凉的感叹与困惑、孤独的心跃然纸上。
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作者“望长安于日下”,而此种“望长安于日下”的情怀与其“城阙虽近,风云尚赊。
……虽逢相识,犹待安车。
君王握手,何期晚耶!”[5]何其相似!作者又借历史人物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终军、班超等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郁闷悲愤。
孤雁排云的意思

孤雁排云的意思
摘要:
1.孤雁排云的寓意
2.孤雁排云的来源与历史背景
3.孤雁排云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4.孤雁排云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化中的传承
正文:
孤雁排云,意指一只孤雁独自翱翔于云端,形象地描绘了孤独、高洁、自强的品质。
这一成语起源于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孤雁排云的来源与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诗经》的时代。
诗人们以孤雁自比,借孤雁排云的景象抒发自己孤独、高洁、怀才不遇的心情。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的佳句,表达了诗人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品格。
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孤雁排云这一意象在诗词、小说、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中都有所体现。
如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有“飞烟散尽瘦无际,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的词句,通过孤雁排云的描绘,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孤雁排云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化中的传承,代表了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崇尚高洁、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在现代社会,这一意象仍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人们常用孤雁排云来形容一个人在逆境中奋发向前,不畏艰难,坚守信念
的品质。
综上所述,孤雁排云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种寓意深刻的意象,代表了孤独、高洁、自强的精神品质。
论苏轼的归隐情结及其文化心态

苏轼的 ’ 归隐情结 ( % 不仅根基于功成身 退 的 人 生 理 想 % 而 且 往 往 以 政 治 失 意 为 媒 介% 导源于身心相离 !! 摘 ! 要 ! 的倦客心理 & 剖析苏轼 ’ 归心 ( 与’ 壮心 ( ) ’ 忧心 ( ) ’ 倦心 ( 动态交织的心路历 程 % 对于探究宋代士大夫文人的文化心 态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 苏轼 * 归隐 * 忧患 * 倦心 * 文化心态 中图分类号 ! $ X ! " ’#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寄子由曰 + # 独 眠 林 下 梦 魂 好! 回 首 人 间 忧 患 长" 杀 子来何处问行藏 " $ 在 密州时 ! 和 文同 马毁车从此逝 ! ( 吏隐亭 ) 曰+ # 纵 横 忧 患 满 人 间" $ 和文同( 望 云 楼) 云+ # 阴晴朝暮 几 回 新 ! 已 向 虚 空 付 此 身" 出 本 无 心 归亦好 ! 白 云 还 似 望 云 人" $ 面 对 旧 法 不 通新法不 朝政日非 人 事 多 舛! 诗人在忧患之中向往归乡 便隐去 ! 渴望解脱忧患 ! 甚至希望返 归虚空 世界 " 苏轼 那初登仕途时 兄 弟 # 夜 雨 对 床$ 的 忧 患 和 企 望! 伴随 着宦海沉浮而越来越浓郁 ! 越来越不可遏止 " 再次 ! 在政治 激 情 与 忧 患 意 识 并 存 的 内 心 世 界 里! 在忧天下之 不 治 与 忧 自 身 之 不 安 共 在 的 双 重 忧 患下 ! 既欲搏忠直之名又畏祸及 而两者 兼顾 ! 既 心系 魏阙又意在江湖而心挂两头 ! 在这种 情景中 ! 苏 轼功 归隐 $ ! 也只能是一种 理想的 人生 预设 ! 属 成身退的 # 于精神境界的 # 桃花源 $ 和心灵深 处的 # 逋逃 薮 $ "唐 代韩愈就曾揭 示 曰 + # 故 士 之 行 道 者 不 得 于 朝! 则山 林而已矣 " 山林 者 ! 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 所能安也 , 如有忧天下之 心 ! 则不能 矣 " $ % ’ ( 后廿九日 (& 在不 # 此$ 即# 彼$ 不# 方$ 即# 圆$ 的思维结构 * 复上书 ) 中! 不# 朝廷 $ 即# 山林 $ 的处世方式 ! 并不 能圆 融地解 决# 忧天下 $ 与# 忧自身 $ 互相激荡 中如何 实现 自我价 值的人生难题 " 不 # 君 子$ 即# 小 人$ 的 思 维 方 式! 愈 加迷乱了 # 兼济天下 $ 与# 独善其身 $ 双重 选择 中的人 格规范 " 在苏轼 的 思 维 空 间 和 文 化 实 践 中 ! 苏轼一 边忧民而 # 见 事 不 便 于 民 者! 不 敢 言 亦 不 敢 默 视 也" 缘诗人之义 ! 托事以讽 $ ! 期以 # 庶几有补于国 $ % & ’ ( 亡 # , 一边忧己而时时感慨人生无 兄子瞻 端 明 墓 志 铭 一 首 ) * 向往及早归去 ! 但这种向往也只是面 对 # 兼济 $ 与 常! # 独善 $ # 忧 天 下$ 与# 忧 自 身$ 这一两难选择而又企 冀两得之际的 心 理 慰 藉 " 如 + # 无 可 奈 何 新 白 发! 不 如归去旧青 山 " 恨 无 人 借 买 山 钱 $ ’ ( 浣 溪沙) * # 一 真 个 成 归 计$ ’ ( 蝶恋 纸乡书 来 万 里 " 问 我 何 年 ! 花) * # 蜀客到江南 ! 长忆吴山好 " 吴 蜀风流 自古 同 ! 归去应须早 $ ’ ( 卜算子 ) * # 苍头华 发 ! 故 山归 计何时 决 " 旧交新贵音书绝 $ ’ ( 醉落魄 ) * # 贤哉 令尹 ! 三仕 已之无喜愠 " 我独何人 ! 犹把虚名玷缙绅 $ # 不 如归 去! 二顷良田无 觅 处 " 归 去 来 兮 ! 待 有 良 田 是 几 时$ ’ ( 减字木兰花 ) * # 君 过 春 来 纡 组 绶! 我应归去耽泉 石$ ’ ( 满江红 ) * # 归心正似三春草 $ ’ ( 虞 美人 ) * # 宦 游处 青山白 浪 ! 万 重 千 叠" 孤 负 当 年 林 下 意! 对床 夜雨听萧瑟 $ ’ ( 满 江 红) * 等 等! 都是这种心态的具 体反映 " 正因为苏轼的 # 归隐 $ 是以忧患意 识为前 提的 功 所以 ! 他虽然在诗 文中大 量抒 写 成身退的人生理想 !
古诗词中的渔翁意象

目录
• 渔翁意象概述 • 渔翁意象在古诗词中的表现 • 渔翁意象与文人心态 • 渔翁意象的艺术手法 • 渔翁意象在古诗词中的经典案例 • 渔翁意象在现代文化中的影响与价值
01
渔翁意象概述
定义与特点
渔翁意象是指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以渔翁为象征形象,通过 描绘渔翁的生活、情感、境遇等来表达诗人内心感受和思想 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
渔翁的孤高、清贫和自守, 象征着古代文人追求高洁 品质的精神境界。
自然与人生的象征
渔翁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与 人生关系的深刻思考和体 悟。
03
渔翁意象与文人心态
隐逸情怀
逃离世俗纷扰
渔翁常被用来象征文人逃离喧嚣 世俗,追求心灵净土的渴望。
向往自然生活
渔翁与自然的紧密关系体现了文 人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形象描绘
01
02
03
外貌特征
渔翁通常被描绘为白发苍 苍、面容沧桑的老人,身 着蓑衣,头戴斗笠,手持 鱼竿。
生活环境
渔翁生活的环境多与江河 湖海相关,常出现在水边、 船上或渔村等场景中。
行为举止
渔翁的动作通常包括垂钓、 划船、捕鱼等,展现出一 种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 生活态度。
情感表达
孤独与超脱
渔翁形象常传达出一种孤独感和 超脱世俗的情感,象征着诗人对 纷繁世界的疏离和对简单生活的
在古诗词中,渔翁常被用来比喻隐逸之士,象征 着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
渔翁象征自然与和谐
渔翁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了人类与自然之 间的亲密关系,象征翁在波涛汹涌的江海上独钓,需要智慧和勇气, 因此也象征着智慧与豁达的人生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人的孤独心态及其文化意义 任文京 【导读:孤独是值得理解的心灵不得理解,它是悲剧性的。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是;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濂溪先生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张岱的“独往湖心亭看雪”亦是。文人心态孤独的历史,就是他们理想求索的历史。】 中国古代文人们在其作品中所展示的价值取向、心灵历程和人生追求给后代读者带来了有益的思索。其中文人的孤独心态就是令我们正襟危坐、肃然面对的话题之一。 心态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内在心理建构和生活态度,所以首先应当明确,孤独不是孤僻。孤独是文化意义上的,孤僻是性格上的,心态上的孤独和性格上的孤僻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性格孤僻之人,绝交往而少友朋,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封闭着,他们属于生活的弱者;而心态孤独的人则一定是在追寻着什么,坚守着自己的情操而不移,他们真正属于生活的强者。孤独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文化性格,显示了文人对现实不屈的抗争。 其次,心态孤独和生活孤独也不能划等号。李清照“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朱淑贞“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这是生活层面上的孤独。心态孤独的人可能交游甚广,但身边众多的人并不能排遣内心的苦闷,耳边的嘈杂热闹与心灵深处的孤寂截然相对。心态孤独的人并不是孤高,孤高是自负而小视他人;心态孤独的人是求同仁而不得,既不容于世俗,又不向世俗妥协,因而这孤独便成了他们冰雪情操和高洁人格的标志。 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具有孤独心态的诗人是屈原。这位楚国大臣对内主张举贤任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楚国在当时诸侯国中领土最大,也颇有实力,所谓“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确有一定道理。但屈原的主张不仅没有被采纳,反而受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的谗害,终遭放逐。长期的流放生活造成了屈原内心极大的痛苦,但他早年在《橘颂》中表达的信念一直鼓舞着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这在当时的处境中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在《离骚》中,我们看到屈原执著不懈地艰难跋涉,他孤独无援地上下求索,愈显其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高尚,因为他的孤独是和昏君佞臣相对的,而和他精神心灵相通的是广大人民,他的人格征服了后世无数文人,赢得了后世人民的爱戴和怀念。 其实,当时就有人对屈原的行为提出劝告,屈原清醒地知道自己被放逐的原因是特立独行。他在《渔父》中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是诗人孤独心态的最好自白,也是诗人以孤独而自豪的宣言。以渔父身份出现的避世隐者则劝他:“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他回答说:“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未听劝告而自沉汨罗,这不是诗人孤独心态造成的悲剧,而恰恰是时代的悲剧,孤独心态则玉成了屈原的伟大和不朽。有意思的是,屈原死后一千多年,有人仍不解其行为。宋人葛立方说:“余观渔父告屈原之语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又云:‘众人皆浊,何不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此与孔子和而不同之方何异!使屈原能听其说,安时处顺,置得丧于度外,安知不在圣贤之域!而仕不得志,狷急躁,甘葬江鱼之腹,知命者肯如是乎!”这便是没有理解屈原孤独心态的积极意义。 孤独心态大多是由文人坚守节操志向而不肯同流合污造成的。就生存环境来说,一般都朝政黑暗、 奸小当道。魏晋易代之际,士人命运多舛,危机感非常强烈,“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是其中的代表。阮籍本有济世之志,但因不满司马氏统治,故以酣饮和旷达来避祸。他可大醉六十日而绝文帝之求婚,邻居少妇有美色,他可当垆沽酒醉而卧其侧,“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在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中,充满了苦闷的情绪,由于不肯和司马氏同流合污,阮籍感受到了孤独无依的巨大痛苦。诗中反复出现的孤鸟、孤鸿等意象,实际上都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如《咏怀诗》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忧愤的情怀和故作的旷达,最好的注释其实只有两个字:孤独。 晋代末年的大诗人陶渊明,也是孤独心态的典型代表。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便辞官归乡。陶渊明厌恶官场,企图通过逃避世俗而返归自然,求得“真我”。有人说“陶渊明生前是孤独的,他的诗歌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可谓一语中的。但陶渊明对这种孤独心平气和、非常坦然。从喧闹归向平静和孤独,他是主动选择的。无车马之纷扰,门虽设而常关,按陶渊明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因此,他宁可选择孤独而不留恋官场。这高扬个性精神的举动固然显出陶渊明的洒脱,但我们仍旧在他的诗文中透过看似平淡的生活而窥见其内心的悲苦。“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孤独的人面对着孤独的松,是双方在进行无言的交流,也是人向青松汲取精神营养。中国古代画家喜欢以这样的意境衬其幽雅,而更深层的意义则却说明了古代文人的凄怆情感和悲凉无奈。尽管陶渊明以逃离方式来反抗社会,但那不是颓废和沉沦,孤独使他成了真正的猛士。看不到这一点,我们就无法理解他为什么在孤独的状态下仍然写出《咏荆轲》和《读山海经》这样金刚怒目似的诗篇。陶渊明知道,只有在孤独的心态下,才能区分善恶、辨别真伪,只有在孤独的状态中才能从哲学的高度思考人生。《饮酒》二十首,是他“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之后写下的。 这是他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也是孤独者的自言自语。这其中有自慰,但更多的是坚守节操信念而不同流合污。萧统《陶渊明集序》说,读陶渊明作品,“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正是指其中蕴含的节操和骨气。令人玩味而深思的是,当年渔父劝告屈原的一番话,几百年后,又被田父拿来劝告陶渊明。《饮酒》第九说:“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蓝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渔父和田父代表了同一种思想:氵屈泥扬波,不必较真,委屈自己,向现实妥协。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传统却偏偏不这样,他们不向世俗退让,不向现实低头,旗帜鲜明地宣告士人心灵的伟岸和卓而不群。 唐代疆域辽阔,国势强盛,政治开明,文化发达,但一些诗人仍然有强烈的孤独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白。李白性格旷达,贫富贵贱,无所不交。上至宫廷大臣、王公将相、县令判官、秀才郎中,下至农夫老媪、道士僧人、渔夫隐士,都可写进他的诗中,但李白仍时时感到内心巨大的孤独无依之感。李白有很强的功名心,希望“济苍生”“安社稷”,但现实又总是使他难以入愿,虽有机会供奉翰林,但傲岸的性格使他不愿奴颜婢膝。以李白的旷达性格和交游之广,有时我们很难理解为何他还有强烈的孤独心态。他在《悲歌行》中说:“悲来乎,悲来乎。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这真是孤独痛苦到了极点。他在《行路难》中呐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不是李白的傲气,而是清明圣世诗人无路可走的感慨,同时也是诗人孤独心态的真实流露。《独坐敬亭山》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前人评此 诗,多重表面意,如《唐诗广选》引蒋仲舒曰:“便是独坐境界。”《唐诗训解》:“描写独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唐诗别裁》:“传‘独坐’之神。”惟有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评语最得要旨:“贤者自表其节,不肯为世推移也。”这让人首先想到渔父与屈原的对话。可知诗人笔下的敬亭山,实际上是诗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的象征。李白既不容于世,又不向现实妥协,于是其人生之路便染上了悲剧色彩。从这点上来说,李白和屈原、陶渊明的心灵是相通的,文化性格也是相同的。 李白孤独心态的意义在于,在盛唐时代,诗人依然在固守着心海中一泓纯真的清泉,保持着士人性格和品格的高贵,渴求功名又绝不丧失人格,不矫饰,不掩盖真实的性情。李白似乎也知道自己的命运,生前孤独无依而死后精神不朽,所以才说自己“名扬宇宙而枯槁当年”。世俗的人是无法理解李白的。 宋代是中国文人展示心灵最充分细腻的时代,苏轼最具有典型意义。但是,若从心中最大痛苦和孤独感来讲,辛弃疾无疑最能震撼人心。这位北方出生的英雄汉子,早年便有惊人之举,南渡之后本希望朝廷重用,但南宋王朝的苟安使他请缨无路,深沉的痛苦和巨大的孤独感交织于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鱼会,尽西风,季鹰归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无人理解的孤独感在痛苦地折磨着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他醉后独自挑灯看剑,梦醒之后依然是孤寂凄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孤独的心态中融进了民族社会的忧患和进退两难的人生苦闷。辛弃疾首先是一个军人,其次才是一个词人,但南渡之后的卑微官职使他难有作为,壮年时期近二十年的闲居又使他心灵遭受重创,万般无奈之中便沉湎佛教。有人仅看到此点便认为辛弃疾消磨了斗志,这实际仍是未能从本质上了解他的孤独心态。佛教只是用来拂慰心灵的,他没有被佛教征服。因为六十四岁时他出任浙东安抚使,仍在宋宁宗面前力陈北伐主张,积极备战。 中国古代具有孤独心态的文人不可胜数,屈原、阮籍、陶渊明、李白、辛弃疾只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文人大多不得志而又未泯灭仕进之心,不放弃追求而又不忍归隐,进无路,退不忍,这才陷入孤独的境地。古代文人讲据于儒,遁于佛,但处于儒佛之间的境界是相当难堪的,据于儒而受阻,遁于佛而不忍,于是便在煎熬之中饱尝着孤独之苦。闻一多先生曾说过:“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中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谐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孤独心态既是古代文人摆脱不了的精神困境,也是文人独立不倚的精神品格的写照,这是古代文人最为宝贵的性格,是中国文人几千年来最为优秀的传统之一。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中国历史上听到清醒的声音和警世的呐喊,同时,我们在阅读古人时,心灵才能一次次得到荡涤。 人只有在孤独时才能冷静,才能重新重视自我的价值并对世事进行评判。古代文人坚守着节操,在艰难困苦和孤独寂寞中,他们痛苦、哀怨、言行怪异,但就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就是不降低人格以求容,从这点上来讲,孤独是伟大而神圣的。千百年之后,当我们跨越时空与古代文人进行精神对话,既是在审视社会历史,同时也是在拷问我们自己的心灵。一部古代文人的孤独心态史,既是古代文人跋涉人生求索理想的历史,也是古代文人心中神圣之灯长明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