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湖湘饮食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
湖湘文化总结体会

湖湘文化总结体会湖湘文化是指湖南与湖北地区的文化,是中国南方优秀的地方文化之一。
湖湘文化在历史上自古以来就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涵盖了湖南、湖北两省的丰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饮食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湖湘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
湖湘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它源远流长,古老而神秘。
湖南地处中原和南方的交汇地带,其历史上曾是楚汉争霸的重要战场,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湖北则是中国的中心之一,它在历史上曾被称为襄阳、武汉等名城。
因此,湖湘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湖湘文化的民俗文化也是其独特之处。
湖南、湖北两省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如楚剧、湘绣、花鼓戏、豫剧、鹤壁杂技等。
这些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既反映了民众的生活和情感,又传承了地方文化的精髓,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湘文化的文学艺术也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湖湘名人辈出,如蔡伦、杜甫、陆游、辛弃疾等,他们的诗词歌赋、科举制度、文化传承等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湘地区的文学艺术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
湖湘地区的饮食文化也是其独特之处。
湖南、湖北两省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风味和特色。
湖南的“辣”是其饮食文化的代表,如“剁椒”、“辣子鸡”、“湖南米粉”等,而湖北则以其“清”为主要特色,如“热干面”、“武汉热干面”等。
这些饮食文化不仅丰富了湖湘地区的饮食文化,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湖湘文化是中国南方优秀的地方文化之一,它涵盖了湖南、湖北两省的丰富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民俗文化、文学艺术和饮食文化。
湖湘文化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已发展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推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饮食文化内涵之湘味湘情

目录
• 湘菜简介 • 湘菜的种类与特色菜肴 • 湘菜的饮食文化内涵 • 湘菜的饮食习俗与礼仪 • 湘菜与其他菜系的比较
01
湘菜简介
湘菜的历史与起源
湘菜,又称为湖南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据史书记 载,湘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楚国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湘菜逐渐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风味和特色。
湘菜的特点与风味
湘菜的特点是口味浓郁、香辣可口, 注重色香味俱佳。湘菜讲究原料的选 用和搭配,注重火候的掌握和烹饪技 巧的运用,使得湘菜具有独特的口感 和风味。
湘菜的口味以香辣为主,这是因为湖 南地区气候湿润,辣椒成为了当地人 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料。湘菜中 的辣椒使用量较大,但是并不会过于 辣,而是恰到好处地突出了食材的原 味。
增进友谊和交流。
湘菜的餐桌文化与规矩
01
先动筷子
在湘菜宴席中,一般等主人或长辈先动筷子后,其他人才可以开始进食。
02
不浪费食物
湘菜注重节俭,不浪费食物。如果盘中还有食物剩余,可以打包带走,
以示节俭和尊重食物。
03
餐桌交流
在湘菜宴席中,人们会互相敬酒、敬茶、夹菜等,以示尊重和友好。同
时,人们也会在餐桌上交流思想和感情,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湘菜与江浙菜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两者都属于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具有 精细的烹饪技巧和丰富的口味变化。
不同点
湘菜以香辣、咸鲜为主,常用辣椒、 蒜等调料,而江浙菜则注重鲜美、清 淡,常用糖、醋、姜等调料。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湘菜的饮食文化内涵
湘菜的饮食哲学与文化传承
饮食哲学
无湘不成席的湖南饮食文化

无湘不成席的湖南饮食文化【摘要】湖南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无湘不成席"。
其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辣味与酸甜的独特搭配上,如麻辣味道的辣椒和酸辣汤。
湖南饮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受到汉族、少数民族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烹饪风格。
代表菜品有剁椒鱼头、口味独特的臭豆腐等,吸引了众多食客。
烹饪技巧方面注重火候掌握和食材搭配,体现了精湛的烹饪技艺。
餐饮习俗方面,湖南人热情好客,喜欢与亲朋好友围桌共进,体现了湖南人的友善与团结。
湖南饮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创新,保留传统的同时也接纳了外来文化,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湖南饮食文化、地域特色、历史渊源、代表菜品、烹饪技巧、餐饮习俗、传承、发展1. 引言1.1 湖南饮食文化的重要性湖南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风味特色,被誉为“无湘不成席”。
湖南饮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湖南地处南方水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为湖南的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食材,形成了独特的饮食风貌。
湖南人热爱美食,讲究烹饪技巧,餐桌文化丰富多彩,反映了湖南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热爱。
湖南饮食文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体现了湖南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湖南饮食文化,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
湖南饮食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应该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承。
2. 正文2.1 湖南菜的地域特色湖南菜的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其独特的口味和饮食习惯上。
湖南地处江南水乡和岭南山地的交界处,因此湖南菜在口味上融合了南方的细腻和北方的浓香。
湖南菜最著名的特点是“辣”,辣味是湖南菜的灵魂,体现了湖南人爱吃辣的习惯和追求鲜、香、辣的口感。
湖南菜以酸、甜、苦、咸、香五味并重,且善用江南的鲜食材和岭南的山珍海味,使菜肴口感丰富多样。
饮食文化:让人垂涎欲滴的潇湘风味

饮食文化:让人垂涎欲滴的潇湘风味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在不断前进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中华的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中国人重视饮食,在历经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湖南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美丽奔流的湘江、清澈的洞庭湖和湘西皑皑青山使湖南人在这山水之间烹饪属于自己独特的美食。
“湘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香辣酸享誉中外,令人垂涎欲滴,同时也为中国的饮食文化添姿加彩,闪耀光华。
湖南省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此地开始定居。
夏商周时期逐渐发展,自秦汉以来这里的人类活动逐渐频繁,随着历史的发展,今天湖南这个长江中游的省已是不可忽视的大省。
历史忽视不了湖南这个地域,湖南也为历史创造灿烂的文化,饮食文化尤为骄傲。
“湘菜”历史悠久,在汉朝时期已自成体系,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历史上的移民运动使湖南人吸收其他菜品的特点,发扬自己的“湘菜”,到民国时期,便成了八大菜系之一,人民文化风俗的发展也促进饮食的更新进步。
湘菜使用原料丰富且搭配得当,相融合的味道使人味蕾倍感享受,湘菜重辣,但与四川的麻辣不同,湘菜中酸辣。
湖南气候温和湿润,辣提神去湿,酸开胃爽口。
饮食文化:让人垂涎欲滴的潇湘风味湖南菜主要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湘西山区为主形成三个食风区,湘江、洞庭丰富的水产,取之于平常的食材,以精湛的烹饪技术制作人间的美味,优美的湘西不仅景美,同时萦绕着舌尖上的美味。
饮食文化:让人垂涎欲滴的潇湘风味湘菜的主要名菜有“东安子鸡”、“红煨鱼翅”、“腊味合蒸”、“面包全鸭”、“油辣冬笋尖”、“板栗烧菜心”、“五元神仙鸡”、“吉首酸肉”“发丝牛百页”、“红烧牛蹄筋”和“烩牛脑髓”等。
湖南菜不仅菜品亮丽,而且取名寓意丰富。
例如:全家福:原材料丰富,烹饪用心简单,寓意阖家幸福安康,对家庭的美好期许,对家人的关怀备至。
百鸟朝凤:精心烹饪,认真布置格局,蕴含着对生活美好的祝愿。
湖南湘菜饮食文化特点

湖南湘菜饮食文化特点湖南湘菜饮食文化特点湖南湘江流域的菜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口味多变,品种繁多。
其特点是:油重色浓,讲求实惠,在品味上注重酸辣、香鲜、软嫩。
在制法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称。
地理位置上,湘东南多为丘陵和盆地,农牧副渔都很发达。
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珍野味。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长沙地区就能用兽、禽、鱼等多种原料,以蒸、熬、煮、炙等烹调方法,制作各种款式的佳肴,逐步形成了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3种地方风味为主的湖南菜系。
西汉时期湘菜的烹饪技艺就已达到一定水平,据对马王堆汉墓出土之烹食残留物及一套竹简菜谱进行考究,证明当时楚人已利用数十种动植物烹制菜肴。
显见湘菜发展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多年,可谓源远流长。
很早以前,仅有官卫及显达之家雇请厨师为其烹制湖南风味菜肴。
随后湘菜普及至寻常巷陌,平凡人家。
清末,长沙城内始有营业性菜馆,分轩帮、堂帮两种,皆营湘菜,曾有十大菜馆,称之《十柱》。
永庆街亦曾有一处湘菜祖师庙——詹王宫,同仁常聚於此,切磋技艺。
历多代名师之努力,湘菜已具较完备的理论,并继承和创新出不少闻名于世的特色佳肴。
据《中国烹饪》上发表的吴世昌、常任侠的专家考证,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出现南北风味的分野。
北菜以秦、豫、晋、鲁为中心,活跃在黄河流域。
它以羊、牛、猪为主料,家禽野味共登餐盘,喜爱鲜咸,汽汁醇浓,其典型菜点是“周代八珍”。
南菜以荆、楚、伍、越为主体,波及长江流域,它是水鲜中杂以异肴。
鲜咸中辅以酸甜。
《辞?招魂》中描述的一份楚宫祭奠菜单中,炖甲鱼焖乌龟、煎鲫鱼、烹野鸭等可见一斑。
湖南古为楚国之地,如果就今日之鄂菜源于楚菜之话,那么湘菜与鄂菜是同出一策,以楚菜为母体演化而来。
在长沙马王堆汗墓中曾出土许多被切剁的禽兽骨头。
经专家鉴定,这些东西是经烹饪加工而埋入地下的菜肴。
从墓中出土的部分遗策看,当时菜肴的烹调加工方法很多,有羹、炙、煎、熬、蒸、腊、炮等十余种。
此外,遗策上还讲到调味品的运用。
湖湘文化的内涵研究报告

湖湘文化的内涵研究报告
湖湘文化是指中国湖南和湖北两省的地域文化,其内涵非常丰富。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学艺术、饮食文化和传统节日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历史背景:湖湘地区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湖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湖北则是楚国的核心地带。
楚文化的特点是豪放、奔放、激昂,有着浓厚的古代传统和民族精神。
二、文学艺术:湖湘地区孕育了众多的文学艺术家,如屈原、曹雪芹、龚自珍等。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湖湘派文学,其特点是富有情感、细腻入微、意境深远。
湖湘派文学代表作有《红楼梦》《临安春雨初霁》《湘西剿匪记》等。
三、饮食文化:湖湘地区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以湖南菜和湖北菜为代表。
湖南菜以麻辣闻名,辣椒是其主要调料;湖北菜则以清淡而著称,讲究原汁原味。
湖湘地区的传统小吃也非常丰富多样,如湖南的臭豆腐和酸辣粉,湖北的热干面和莲蓉月饼等。
四、传统节日:湖湘地区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如湖南的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湖北的春节、清明节和七夕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如湖南的放花灯、舞火龙,湖北的扫墓祭扫和赏花灯等。
综上所述,湖湘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历史背景、文学艺术、饮食文化和传统节日等多个方面。
湖湘文化既反映了地域
特色,又蕴含了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无湘不成席的湖南饮食文化

无湘不成席的湖南饮食文化
湖南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誉为“无湘不成席”。
湘菜作为湖南饮食文化的代表,以其独特的烹饪方法、丰富的口味、精美的制作工艺和丰富多彩的食材而闻名于世。
湘菜不只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自然、天然、健康、口感和色香味美。
湖南美食以制作技艺独特、口味独特、营养丰富著称,深受全国各地人民的青睐。
湘菜的特点是辣、香、鲜、嫩、麻、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也是全国三大名菜之一。
湖南四季常有各种独特食材供应,除了当地的食物,还有外来食材如鲜虾、鲜鱼、牛肉、鸡肉、漏芽菜等等,让湘菜的口味更加丰富多彩。
湘菜制作注重火候和味型,其烹制方法能让成菜色香味俱佳,口感滑嫩,食欲十足。
例如著名的口味独特的毛氏红烧肉、麻辣豆腐、鲶鱼头檀香煲、剁椒炒肉等等经典美食。
湘菜的制作技艺严格而精细,尤其在调味方面注重考究。
湖南饮食文化尤其注重饮食的卫生和健康,追求“天然、绿色、有机”的理念和生活方式,致力于保持食物原味和营养成分,以尊重食材和保障消费者健康为原则。
湖南饮食文化兼收并蓄,汇集了各地传统饮食文化的优秀元素,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湖南人在烹调方面更具有创意和特色,因此湖南美食非常适合探访时品尝。
总之,湖南饮食文化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它以其独特的味道、制作工艺和丰富多彩的食材而享有盛名。
马蹄鸡、吉首蒸凤爪、炸尖椒、胡辣汤、剁椒江鱼等经典美食无不是让人欲罢不能的美味佳肴。
湖南人的热情好客和烹饪技艺将为你的舌尖带来无限美好的记忆。
湖湘文化

金鹰主题乐园
世界之窗
恒广娱乐综合体
火宫殿
民俗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
长沙有丰富的本土文化,如花鼓戏、湘剧、木偶戏、皮影戏、长沙弹词等。
皮影戏
长沙弹词
花鼓戏
山水洲城—城市格局特质
长沙地处湘江下游,一江两岸,岳麓西屏,浏河东绕,橘洲横贯江心,湖泊星布,岗峦交错,山色空蒙,水光潋滟,相映呈景, 城廓几立其间,自唐宋时期起即已形成山水洲城的城市整体风貌,具有鲜明的自然地理特色。
西文庙坪巷-古 牌坊重现古韵, “文夕大火” 后保存较好、 为数不多的古 建筑之一。 2014-11-3
妙高峰-红墙青瓦、老龙潭古井、双龙戏珠牌楼让路人在一步一 景中寻忆“城南旧事”
向东南路-浮雕 旁用图腾形式表 达“心忧天下、 敢为人先”的长 沙精神
长沙街巷名称一般由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及、历史人物名字和百 家之姓而来,也多与地形、特产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相关。如汉代贾 谊谪宦长沙,定王刘发筑台望母,于是便有了太傅里、定王台千古之 地, 民间传说三国时的“南倒脱鞋”、“西倒脱鞋”,关公北上出城 又留下一连串的地名,如“落刀嘴”、“捞刀河”等,纪念药王孙思 邈的药王街,以辛亥革命元勋命名的黄兴路、蔡锷路,以姓为名的何 家巷郭家巷,以特产命名的槐树巷、紫荆街等。
2014-11-3
抗战(遗址)文化 古代战争传说:东汉末年,三国纷争,长沙兵来将往,数度易 帜。至今在民间传说中仍把跳马河、惊马桥、马栏山、捞刀河这些 地方都与关公战长沙紧密相连。京剧《说唱脸谱》还唱到:“蓝脸 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近代抗战史:太平军长沙之战,以洪秀全、萧朝贵为主帅,虽 然仍以失败告终,但给清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也为太平军后来 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天心阁上的火炮 天心阁下萧朝贵雕像 秋收起义是,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 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在长沙市郊的沈家大屋召开会 议,旗帜鲜明地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号召群众,并确定集中力量在 湘东赣西发动以长沙为中心的武装起义。 抗日战争期间,长沙发生了多次会战。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期 间,中国军队曾与侵华日军在湖南长沙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激烈攻 防战,史称为“长沙会战”,或称“长沙保卫战”,并被拍成了电 视剧。 长沙烈士公园耸立着毛泽东主席手书题词——“湖南烈士公 园纪念碑”的烈士纪念塔,纪念了众多革命烈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rket Observation市场观察 | 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91历代湖湘饮食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罗 莹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0历代湖湘饮食文化遗产目前还鲜有人进行系统、专门的研究和探索,现有研究的成果也是片段式和摘录式的,还处于萌芽的初步阶段,本文以茶、酒、器具、饮食结构和饮食习俗对湖湘饮食文化进行挖掘和探索。
一、历代湖湘茶文化遗产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在湖湘的历史还可以追踪到5000年前,蚩尤部落进入湖湘大地,为了生存,发现茶可以去瘴气,逐渐被利用。
神农拿它作为饮品,大禹时成为贡品。
西汉初年,茶叶已经随死者入棺,马王堆汉墓一号墓三号墓都有一箱一箱的茶叶。
晋代武陵七县通出好茶。
唐五代,陆羽《茶经》、毛文锡《茶谱》对湖湘名茶均有记载。
宋代乾德二年,湖湘茶产量巨大,在潭州、岳州、鼎州、澧州设买茶场,潭州、澧州、鼎州、鄂州、岳州、归州、峡州七州及荆门军,岁课茶叶实物税246万余斤。
《宋会要·食货志》载,潭州、衡州、永州、邵州、武冈军、桂阳军、常德府、沅州、辰州、澧州、岳州等产茶237654担,尚有郴州、溪州产茶未记。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令罢团茶制芽茶上贡,湖南进贡芽茶184斤,茶叶征收量237654担。
万历十三年,打通湖南黑茶直销西北的官营渠道,由黑毛茶运往陕西泾阳,压制成砖茶销往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
明代后期,长沙、宝庆、岳州、常德四府产茶近60万担,长沙与广州、九江、杭州并列为全国四大茶市。
李时珍《本草纲目》、周高起《洞山岕茶系》等均有对湖湘名茶的记载。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湖湘茶叶大量外销,安化、新化、浏阳、平江、湘乡等地纷纷改制红茶,湖红与祁红并相进入国际市场。
左宗棠在西北整顿茶务,添设南柜,通过中俄边境的恰克图销往俄国。
刘源长《茶史》对湖湘名茶有详细记载。
民国时期,湖南成为茶业大省,1932年达82650吨,1936年39940吨。
从而,形成了“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茶为国饮,湖南为先。
”二、历代湖湘酒文化遗产湖湘的酒出现比较早,与蚩尤部落南迁发现茶的年代很接近。
蚩尤部落在新长江平原的洞庭湖平原生存之后,部分部落成员向周边的河网、山林探索,他们为了生存,寻找到一种可以抵御瘴气的植物,那就是菝,即野生薄荷,它比茶叶抵御更好,野生薄荷具有自我发酵能力,放入食物中,不及时食用,放置一段时间,只要有少许水分就可以发酵,让食物中的淀粉糖化,成为酒酿,继续发酵成为酒。
战国时期,《楚辞》里有松醪酒、椒酒、柏酒、桂酒,酒还开始冰饮。
先秦还有同时用两种酒曲酿酒,还有“三重醇酒”工艺。
汉代,长沙太守张仲景以酒治病,并记录到他的《伤寒杂病论》中。
马王堆汉墓有白酒、米酒、醖酒、肋酒,出土的帛书《养生方》、《杂疗》有酿酒工艺记载,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完整的酿酒工艺技术文字记载。
东汉末年有“九酝春酒法”,这是酿酒史和发酵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补料发酵法,即喂饭法。
西晋太康元年,开国皇帝司马炎“荐酃醁酒于太庙”,[1]祭祀司马氏的祖先和犒劳西晋的功臣、元勋。
西晋辞赋家张载有《酃酒赋》左思《吴都赋》、潘岳《笙赋》都有诗句歌颂酃酒。
晋代葛洪《抱朴子》、南朝宋代《荆州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耒水》有酃酒的产地、做法。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专门有“衡州酃酒法”。
《魏书·列传第十三》、《宋书·列传第十三》均有酃酒记载。
唐太宗李世民喝了魏征按酃酒的酿造技术和方式酿造的酒,赋诗一首《赐魏征诗》云:“酃醁胜兰生,翠涛过玉䪥。
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这是有醽醁酒、酃酒、张飞酒、白醪酒、当归酒、竹叶浸酒等。
唐代贬迁、流离到湖湘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王昌龄等均有歌颂湖湘美酒的诗句。
湖湘名流怀素、欧阳询均有好酒的习惯,特别是欧阳询奉旨编辑《艺文类聚》,对食物分食、饼、肉、脯、酱、酒等九类,酒有制作介绍,这时湖湘各地特色酒有玉薤、松醪春、松花春、花屿酒、椒酒、酃酒、醽醁酒、湖上酒、武陵崔家酒、祁阳压酒、毛叶酒、菖蒲酒等。
宋代朱肱《北山酒经》有“神仙酒法”,即武陵桃花源酒法。
《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李刚全集》等都有湖湘美酒的记载,特别是出现了佐酒的橙、橘、蟹、鲤等。
宋代湖湘名酒有洞庭春色、武陵桃源酒、桃花酒、程酒、醇碧酒、黄柑酒、钩藤酒、曹婆酒等。
湖湘元代的酒多承袭宋代,《饮膳正要》、《馔史》有记载。
明代,湖湘的就明显多于前几代,酿酒作坊和烧锅作坊遍及城乡,农家自酿自饮,出现了蒸馏白酒,浸渍酒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艾酒在湖湘流传较广,成为端午节必用酒,少数民族酒与汉族酒得到了交流和融合。
明末,湖湘本土巨儒王夫之《船山全书》、江盈科《江盈科集》、龙膺《蒙史》、杨嗣昌《杨嗣昌集》、雷起龙《长沙府志》具有湖湘美酒的记载。
明代名酒有饼子酒、姜酒、虎骨酒、桃花酒、桃源酒等。
清代张奇勋《衡州府志》、杨显德《永定卫志》、应先烈《常德府志》、嘉庆《一统志·湖南部分》、卞宝第《湖南通志》、《安福县志》、《衡阳县图志》、《善化县志》等地方志有湖湘美酒的记载;黄本骥《湖南方物志》、陶澍《陶澍集》《洞庭湖志》、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摘要:湖湘饮食文化的研究方法是历史唯物的方法,本文结合历代古籍文献、地上遗存、地底考古文物、地下新发现的古籍及现代科学测定和学术研究发现,以参照、质疑、研究、发掘、梳理、论证、新知、撰写的过程探源历代湖湘饮食遗产,形成湖湘饮食文化总体轮廓。
关键词:湖湘饮食;遗产;探源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19)25-0191-02Market Observation | 市场观察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92杨公道《彭玉麟轶事》等有湖湘美酒和湖湘名流品酒的记载。
酿酒选料、用水极其讲究,酿造技术大幅提高,浸渍酒、配制酒得到发展,少数民族酒发达。
清代名酒有衔酒、浔酒、洞庭春色、君山酒、巴陵冬酒、汨罗小曲酒、益阳小曲酒。
民国酒类名目繁多,分白酒、黄酒,白酒包括高粱酒、谷酒、米酒、烧酒等,黄酒包括湖之酒、水酒、冬酒、仿绍酒等。
民国七年调查:“湖南产米酒、谷酒、高粱酒三大宗。
长沙、湘潭、常德一带有堆花、镜面、糟烧三色;南路衡永各县则有清香、双熬火酒、黄酒、红毛烧、湖子酒等;西路辰沅、洪江等处则有能元冰烧、甲皮糟烧、米烧、水酒、高粱酒多种。
长沙、湘潭、常德、岳阳各处,近亦有仿造苏酒、绍酒两种。
各县每年共产谷酒1973万斤,米酒680万斤,高粱并各行杂粮酒50余万斤,仿苏酒、绍酒200余万斤。
”三、历代湖湘饮食文化遗产200万年前的湖湘大地已经有人群生活,他们就有了饮食文明。
偏居南偶,中原的原始社会发展壮大以及古代文献繁多,很少有详细的记载。
自蚩尤、炎帝、祝融、黄帝、舜帝、大禹、帝喾等南下,都无详细记载,更无事由经过,在古代文献中也只能找到只言片语。
最早以地域记载湖湘饮食的是《周逸书》的“长沙鳖”,系统记录湖湘饮食食材的是《吕氏春秋·本味篇》,有“鱼之美者:洞庭之鲋……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菜之美者……云梦之芹……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饭之美者……阳山之穄,南海之秬……果之美者……江浦之橘;云梦之柚。
”最全面的应该是《楚辞》,有《招魂》云:“室家遂宗,食多方些……敬而无妨些,肴羞未通。
”《大招》云:“五谷六仞,设菰粱只……清馨冻饮,不歠役只。
吴醴白糵,和楚沥只。
”汉代文献很多,《史记》载“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简书,有一半文字是介绍食物、养生、医学的。
帛书《五十二病方》比《黄帝内经》还要早,记载了52种疾病。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实物及312枚遣策中记录的随葬食品。
一半以上都是记载食物的,其中主要有肉食类、调味品、饮料、主食、果品菜肴等六类,有近150种之多,烹饪方法有炙、羹、蒸、煮濯、煎、熬、脍、脯、腊、醢、炮等十数种之多沅陵县虎溪山一号汉墓发掘出竹简千余支,计3万余字,其中有300多支关于饮食的竹简,有“为中粲饭方为中黄饭主”、“为稻黍方”、“为狗荠茈酸羔方”等等,被命名为《美食方》,人称湘菜第一食谱,记载了148份饭菜谱,总字数2000字。
汉末,长沙太守、名医张仲景在他的《金匮要略》卷下有禽兽鱼蟹禁忌并治,提出了营养不当引起的各种疾病。
六朝时,长沙的粮食产量相当大,已大量外调,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地和供应地。
《南齐书•豫章王传》载,萧嶷曾“以江、湘二州米十万斛给镇府,湘州资费岁七百万,布三千匹,米五万斛。
”萧梁宗懔《荆梦岁时记》载“投粪扫土,云令如愿久,取菊为灰,以止麦蠹。
”《三国志》载:“黄龙三年(231年)以南土清定,吕岱还屯长沙沤口。
”屯田的战士“不给他役,使春惟知农;秋惟收稻。
”鲍照《咏橘》诗:“桔生湘水侧,菲陋人莫传;逢君金华宴,得在玉几前。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涉及食物加工、烹饪技术等方面,有《长沙鱼鲊法》、《脯腊》等。
谢灵运、阴铿等记录了湖湘饮食。
《荆楚岁时记》载:“仲冬之月,采撷霜芜、菁、葵等杂菜干之,家家并为咸菹,有得其和者,并作金钗色。
今南人作咸菹,以糯米熬捣为末,并研胡麻汁和酿之,石笮令熟。
菹既甜脆,汁亦酸美,呼其茎为金钗股,醒酒所宜也。
”唐代的长沙城、岳阳楼、橘子洲、爱晚亭、洞庭湖、君山等为名人雅士、权臣大贾的宴游之所,诗圣杜甫、诗仙李白、韩愈、柳宗元、孟浩然、张说、王昌龄、刘禹锡、刘长卿、元结、李商隐、杜牧等或遭贬谪、或来游览讲学,有的客寓湖湘,有的在湖湘留下踪迹,记录湖湘的宴饮和饮食,并有新的食材、调料、菜品记录,水芹菜、醋、陈醋鸡。
湖湘的怀素、李群玉等本土文人喜欢食鱼,怀素有《食鱼帖》、李群玉有《沅江渔者》等。
还有《艺文类聚》、《膳夫经》有湖湘饮食记载。
岳州窑、长沙窑的生活瓷非常发达,岳州窑的茶碗在唐代六大名窑中排名第四位,陆羽《茶经》还有记载,烧造时间可上溯至汉代、三国,唐五代瓷胎较轻薄。
有碗、盘、瓶、高足盘、四系罐、八棱短流壶等。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黄庭坚、秦观、范大成、张孝祥等贬官南蛮,途径长沙、衡阳、郴州,都留下了不少湖湘饮食诗词和逸事。
南宋的陆游、胡寅、胡宏、张栻、陈与义、姜夔、戴复古、张浚流落湖湘,对湖湘的饮食、食俗、节庆等多有诗词文赋描写。
寇准贬为道州刺史、滕子京知岳州、刘挚贬官衡阳,朱熹、赵藩、刘克庄监南岳庙,对湖湘饮食多有传播。
本土文士周敦颐、陈田夫、乐雷发、林用中等对湖湘饮食均有记录。
《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李刚全集》、《东京梦华录》、《中馈录》、《梦梁录》、《山家清供》等都有湖湘饮食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