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依玛堪

抢救、保护是“依玛堪”延续之根本——赫哲族语言是“依玛堪”传承的根源一、说唱“伊玛堪”,赫哲族语言是必修之课赫哲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同江市现有赫哲族1560人,大部分聚居在街津口、八岔两个赫哲族乡,两个赫哲族乡各辖1个赫哲族村—渔业村。
其余散居在市区和其他乡镇。
2007年春4月进行的第一次田野普查,主要是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以老、中、青三代进行民族语言调查情况表明:60岁以上的16位老人中,能在生产生活和其他场合使用赫哲语交谈的9人;在生产生活中能用赫哲语交谈的5人;生产生活中偶而用赫哲语交谈和在任何场合都不能使用赫哲语的各1人。
59岁以下的55人中,生产生活中用赫哲语交谈的9人;偶而用赫哲语交谈的28人;完全不能使用赫哲语的15人。
29岁以下的33人中,只有8人偶而在生产生活中能用赫哲语交谈,其他25人完全不能使用赫哲语。
由此可见,赫哲族语言已到濒临消亡,岌岌可危地步。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基本特征,也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
它的传承,对于一个古老民族的繁衍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对于赫哲族许多口头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具有非凡的价值,特别是“伊玛堪”这一民族说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对赫哲族语言传承与发展的保护措施1、在本民族族群中进行有意识的相互语言交流,有资历的老人们、语言流畅的、比较纯熟的来进行交流,营造这种环境氛围,尽可能复原族群部落感,有意带领青年及孩子们。
2、成立赫哲族民族语言协会,由有资历、从事多年民族语言研究的学者来担任赫哲族民族语言的规范整理,目前,董群便是其一,据了解,2011年推行由其编撰比较权威性的赫哲族语言教材,学语言者必以其教材为准。
3、在赫哲族聚集区成立民族语言班、进行语言规范化学习,主要是同江市区、街津口赫哲族乡和八岔赫哲族乡,用民族语言纯熟有教学能力的认教,学习者主要以本民族为主,学员老中青皆有。
街津口的尤文兰对本民族语言掌握的非常纯熟,目前已教授学员三期近60人次。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富,拥有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内容:
1. 赫哲族传统歌舞:赫哲族有许多独特的歌舞形式,如活龙舞、熊皮鼓、半山长鼓等,这些形式在赫哲族的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赫哲族传统服饰:赫哲族传统服饰富有民族特色,主要有草鞋、熊皮大衣、当红身、麻披风、棕织毯等。
3. 赫哲族传统住房:赫哲族的传统住房是木制的破肚子房,这种房屋结构独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4. 赫哲族传统饮食:赫哲族人的传统饮食以狩猎、打渔为主,其特色菜品有烤鱼、烤鸡、鱼头汤、柿子饼等。
5. 赫哲族狩猎文化:赫哲族狩猎文化的特点是尊重自然、崇敬动物。
他们同时也擅长制作弓箭、陷阱等狩猎工具。
6. 赫哲族民间医学:赫哲族人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主要使用天然药材、骨头和动物内脏等制成的药物,治疗常见病和慢性病。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了该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生产技术和传统医学等方面的特点,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跨文化视域下赫哲族“伊玛堪”的保护与传承

跨文化视域下赫哲族“伊玛堪”的保护与传承作者:董宸陈蕾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14期摘要: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唯一以渔猎为生的民族,在生產劳动中创造出众多文化瑰宝,其中以说唱艺术“伊玛堪”最具代表性。
“伊玛堪”不仅能够从各方面反映出赫哲族的渔猎生活和社会生活,更在音乐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从“伊玛堪”的性质出发,对其文化内涵展开研究,分析其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进行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跨文化伊玛堪保护与传承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4-0012-03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各个少数民族间的交流持续不断,并且世界各国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也在不断相互融合。
“伊玛堪”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赫哲族独有的民间说唱艺术,是赫哲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赫哲族发展了近千年的文化艺术瑰宝。
在国内外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下,这种艺术形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由于赫哲族独特的地域特征与渔猎文化,“伊玛堪”这种流传近千年的艺术形式面临失传的困境。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如何通过跨文化传播解决赫哲族“伊玛堪”所面临的境遇,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对于赫哲族文化,甚至中国民族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伊玛堪的文化背景赫哲族是居住在我国东北著名的三江平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渔业经济为主的民族。
由于受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赫哲族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直到20世纪,赫哲族才开始脱离氏族公社阶段。
赫哲族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占赫哲族总人口的80%以上。
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
“伊玛堪”是赫哲族独特的说唱艺术,这种说唱艺术由演唱者徒口叙述,没有乐器伴奏,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
由于赫哲族没有文字,没有自己的史志,所以可以说“伊玛堪”是赫哲族的史鉴之一,伊玛堪是用口述史的方式传述着赫哲人的历史。
浅析赫哲族鱼皮技艺传承与民宿发展的共生建构

4妙PROCESS AND TECHNOLOGY物专反耳工艺与技术浅析赫哲族鱼皮技艺发展的共生建构韩雨桐,熊颖茜,侯雪晴,王梦璇,程铭(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6)摘要:鱼皮技艺作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特色&随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的变,曾经相传的鱼皮技艺&将皮技艺作为切入8,5民族民宿的应用为例,着重探讨如的地化、民化,化开发利用互动,面、协调、的,实皮技艺民族民的共生共荣&关键词:;皮艺;民民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21)06-0008-031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鱼皮技艺1.1皮艺的赫哲族是坐落于中国东北的一个源远流长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赫哲族独特的地理环境一一星罗棋布的湖泊、丰富多样的渔产,给予赫哲人民捕鱼之便,为鱼皮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J赫哲人民熟悉掌握水产品的种类、鱼类的生法,更重要的是能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为鱼皮技艺的形成提供了物质保障&“人众是历史的Y”,的民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风俗习惯各具风格&新中国立前夕,赫哲人民普遍存在图腾崇拜、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崇拜以及萨满教信仰,万物有灵论构成了赫哲人原始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其赋予了鱼皮文化强有力的生命力和精神支柱;在服饰上,交有的是鱼皮衣&关穿鱼皮衣服的说法,早在+山》卷九的《海外东纪》中就有记载:“玄股之国,在其(黑齿)北;其为人衣鱼&”说明赫哲族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懂鱼皮制作衣物&⑴“鱼皮皮夸!映&裁作衣裳为,”严充体现了人具有自然、自然、改造自然的,为鱼皮文化力源泉&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赫哲族服装的材料及式样也发生了变化,鱼皮衣的实用价值锐减,鱼皮作为一种民族艺术品被珍藏物馆之中&1.2皮艺的价值1.2.1价值赫哲族鱼皮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叙述着的历史和民族特&鱼皮文化是化遗产的重要,是人类文化百花园中一朵风采迥异的奇葩,它作为人类一的生存艺术,创造了人类在恶劣环生存的奇特景观&⑶赫哲人世代薪火相传,这一化&鱼皮文化随着时域的变化,时明时暗%时隐时现,时而青翠欲滴,时而万紫千红,时而五彩斑斓,时而晶莹剔透,因此更显神秘而陆离……虽然这里并不完全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但却保留着人类最原始、最古朴的文明印迹&向世人昭示了人类向恶劣环抗争的意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和超凡脱俗的生&⑷1.2.2济价值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鱼皮文化借助新闻媒体“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大拓宽了传播的、深度和速度&现代人由于对鱼皮手工制品的了解程度有限可能会产生种种误解,但鱼皮品为博物馆%了生动形象的展品,使人们对鱼皮制品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用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开阔了人民的视野,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加深了文化自自豪感&赫哲人不但传承鱼皮制作技艺,而且不断进行传承发展和创新,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鱼皮工艺品,了当地旅游事业,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繁荣&实现了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1.3皮艺的赫哲族以“鱼皮部落”为世人所知&虽然历史上众多民族都曾有过鱼皮文化,但从清代至今只有赫哲族将之传承沿袭下来&20世纪50年代以前,赫哲人大都穿着以鱼皮为面料做成的服装,但由于制作工艺复杂、高昂、人与生态和谐共处的观念、现代纺织技术的更新等原因而逐渐被其他材质所取代,现在,赫哲族鱼皮技艺虽然作为民族特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但随着渔猎经济瓦解,赫哲人以鱼皮为衣的生活习惯悄然改变,改革开放的浪潮带来了频繁的人口流动,赫哲族人员外流,鱼皮失传承人,面临逐渐失传的危险&鱼皮制作传承人一一尤文凤说:“鱼皮衣是有价值的,手艺不能丢了&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在生活中穿鱼皮衣服了&但是鱼皮衣服承载着的技艺,依然受到人们的肯定、喜爱,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技艺&”化的保护不是凭空想象%凭空产生,而是需要有相应的载体作为的抓手!才能让文化世代相传,落到%变为现实&因此,将民宿作为衔接文化灵魂与实体空间的桥梁,进一步体现“实体化”&面对赫哲族鱼皮文化技艺的传承问题,我们不能躺在前人的树荫下乘凉,而应该推陈出新,化、现代化的时代特色,去继承,去创新,去弘扬,使古老的渔猎文化重现荣光,而不仅仅是躺在物馆里落尘积灰,让鱼皮技艺与当下正火的民宿经济相融合,让少数民族民宿承担起减缓人口外流规作者简介:韩雨桐(2000-),女,汉族,辽宁铁岭人,本科,东北林业大学& 8Vol.43/No.06&Westleather模、设法“留住人才”、培养“耐得住寂寞”的传承人的功能&使其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得到双重的完美发挥&22.1少数民族旅游民宿建设是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地区的重要动力,因赫哲族其特殊的地理分布位置,其旅游业下属的民宿治理发展事关着我国边疆地区治理的效度&如何利用好特色乡村品牌,将民宿作为切入点,以小见大,找出治理a施和方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赫哲族在建国以前极度贫穷,国家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后,居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民宿也从家庭旅馆的形式变成了民宿村,规划面积达7.8公顷,不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注重生态环境治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通过调查研究,截至目前,较为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旅游村有街津口赫哲民族文化村、钓鱼台景区、壁画小镇、赫哲族乡德勒乞民俗体验休闲度假区&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网络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网红”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在媒介环境下,由网络推手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形成的&⑸抓吉村的赫哲人抓住机遇,办起网红民宿,21栋轻现代风格的“网红民宿”一一途远驿站已开始试运营,如今,昔日偏僻荒芜的小渔村已变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赫哲风情园&在传承赫哲族传统技艺的同时,为旅游业的大发展增光添彩&抓吉村妇联主任周春香是土生土长的赫哲人,她说,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她们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使赫哲族群众过上小康生活&⑹且数据显示,仍有民宿项目正在招标中,如哈尔滨市黑瞎子岛镇赫哲族民宿村改造项目环境景观整治改造规划公开招标&2. 2优势与特色赫哲族民宿具有极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黑龙江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炎热短促,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景色具有多样性,拥有冰雪艺术文化;是边疆省份,地理位置特殊,东部与北部与俄罗斯为邻,自2014年三条国际大通道实现常态化运营,渐成东北亚经济发展的新枢纽&人流量大、交通便利,与外界交往频繁&其二,从黑龙江省自身条件来说,最新出台的地方民宿标准和龙江丝路带为其提供了政策扶持和坚实的后盾;在文化上,受俄罗斯等外国文化的影响,通过多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具有异域特征、东北特色和民族特点,因而体现出独特性、多元性,吸引力巨大&在生态上,对环境的开发程度较低,保持了比较“原始”的状态,天然林地、湿地面积较大,生态环境优势明显,空气质量优良&为厌倦了城市快节奏和喧嚣生活的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身心放松的氧吧&其三,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享受资料消费,旅游占比在家庭开支的份额中明显增长!在旅行中,游客更加倾向于居住民宿而非宾馆、旅店……总而言之,赫哲族的少数民族民宿具有文化多样、地域性突出、本土特色鲜明的特点,正是这些“软实力”赋予了赫哲族民宿的硬性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2. 3存在的问题尽管如此,这并不代表赫哲族民宿已经十分完备,赫哲族旅游民宿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赫哲族民宿旅游业的知名度低,国内外鲜少有人知道在中国遥远的东北部还存在着一个神秘而悠远的民族,因此赫哲族民宿旅游业客源不充分;其次,赫哲族民宿旅游存在着经验不足的现状问题,赫哲族因其本身地理环境偏僻,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仅有的民宿旅游资源布局分散且不集中,缺少必要的系统化管理,这样,赫哲族民宿旅游的口碑观感便会大大降低&如何打响旅游招牌,增加知名度?如何协调好旅客间关系?如何解决目前黑龙江赫哲族民宿存在无品牌、无名气、无经验、无体系的困境?这些是宿旅游发展向决的:础施落后、硬件条件不完善、无法满足游客更深层的体验需求以及短期居住需要&这些都要求对赫哲族民宿进行规划和设计&3鱼皮技艺与少数民族民宿发展的基本关系分析3. 1少数民族民宿促进鱼皮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鱼皮技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堪忧,原因之一是没有正确处理保护和应用的关系&人们谈及“应用”“商品化”常置若罔闻、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会破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底蕴&实际上,保护与应用是对立统一的,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彼此互不冲突,“强调创新是对文化的自信不足,商用会污染文化的纯洁性”这种观点过于极端,违背了中庸之道和适度原则&保护鱼皮技艺是为了传承和应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文化的经济价值显得更加不容忽视,将民宿作为展示民族特色文化的载体,赋予鱼皮技艺以经济价值,就是增强了它的活力、生命力,让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3. 2鱼皮技艺能够带动藏游事业和民宿的发展民宿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并且民宿也在不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将鱼皮技艺应用于当地民宿设计和装饰之中,能够更加鲜明地体现出个性化和艺术性,增加多样性的休闲娱乐活动,符合入住者体验不同文化的消费需求,从而带动旅游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除此之外,赫哲族当地政府和民宿经营者可以利用所获得的利润升级民宿基础设施,扩大经营规模,实现产业化和规模效应&3. 3民宿中的非遗传承将赫哲族鱼皮技艺和发展热潮的民宿相结合,赫哲族的鱼皮文化不仅为民宿带来了巨大的人流量,同时也带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最终实现了对鱼皮技艺的活态保护&民宿作为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展现鱼皮文化魅力的依托点,从字面上可以分为“民”和“宿”,民通常指农家庭院,宿则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是需要为旅游者提供住宿的场所&民宿不仅给旅游者提供住宿,而且承载了展示赫哲族鱼皮技艺的功能&保护赫哲族的鱼皮技艺!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人们直接“住进”鱼皮文化中&除此之外,民宿还作为鱼皮技艺出售的窗口!村民将制作的鱼皮画在民宿出售,可以获得经济利润,同时更好地传播了鱼皮化&4鱼皮技艺传承与赫哲族民宿发展的共生路径94妙PROCESS AND TECHNOLOGY ②邯反圳工艺与技术综上,我们有必要采取文化传承保护与民宿发展协同治理的a施&4.1贯彻环境兴藏的方针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的原则,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日益深入人心&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价值增值的强有力后盾,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力量之源&为了发展旅游业而不顾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发,其实是之举,绿水青山带来生益的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应确立“环境兴旅”目标,推进生态旅游,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事业协调全面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民宿旅游的个性化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当前民宿规划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赫哲族民宿规划应该依托于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与人文民俗,而不是流俗于昙花一现的网红民宿产品,成为一种结合当地渔猎文化特色的具有真正艺术价值的民宿品牌&让游客全身心感受赫哲族历史文化,缓解奔波于城市的疲倦&黑龙江省赫哲族位于边疆地区,地理环境特殊&现代地缘政治与国际社会格局的变化与趋势使古往今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患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对我国提升边疆治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赫哲族定居于东北地区三江流域一带,是直面国家腹地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前沿地带&将传承鱼皮技艺与发展民宿旅游相结合,为了辅助边疆治理!要求民宿村对民宿所有者进行严格的资,对住宿者进行身,确保透明性,建立起人民之间的&加强对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在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下发扬民族文化&调动每一个个体,筑起坚实的安全防线&既是发展当地经济,也是繁荣民族文化,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倒逼政治的稳定,从而提高边疆治理水平,是“共赢大满贯”的局面&4.2实现鱼皮文化与民宿建造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从赫哲族的自身条件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扩大旅游业规模,集中建设民宿村,将分散的无规则的民宿汇聚到一起,凝聚成一个有效的运作系统,进行专门的、系统化的改善和经营&整合旅游资源,将民族图腾绘制在建筑物表面和室内家具上,用于文创产品的,把化价值转变为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使价值三者的融合,拓宽赫哲族文化本身的厚度和生命力,体现出赫哲族民宿发展的,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以尊重民族文化为前,实现鱼皮技艺产业化&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最能呈现当地民族特色的民宿,寻找适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道路&鱼皮技艺的传承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结合当下的时代流行元素,一步一个脚印去改变创造它&鱼皮服饰制作的工艺流程复杂而,赫哲族先民流传下来的先熟制工艺技术施行不易&在实际生活中,旅客对它背后迷人的渔猎文化感到倾心,但其较为高昂的价人望而&使树一帜的鱼皮更多的与现实中的民宿经济相融合,成为当下更进一步繁荣经济与传承文化的关键&例如,建立“主题”民宿一一鱼皮衣主题民宿,改造赫哲族传统的鱼皮服饰并放置于民宿内部&鱼皮衣受满族服饰影响样式多为,可借鉴现代服饰的特点,增穿着活动的方便性和舒适度,为游客提供随意试穿、拍照留念的服务&游客亦能根据自己的喜灵感任意涂鸦,制作专属鱼皮衣,增加它的趣味性和美观性,让鱼皮服饰不仅仅作为一物馆,使其重新鲜活起来,给人身临的感受&4.3民化在互联网时代,以繁荣线下实体文化为主,进行线上的文化建设亦不可&的财政支持和资金拨款,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扩大网络技术平台,运用大数据扩展民族文化基因的知名度,在信息泛化的基础上以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广的鱼皮民宿&大众传媒的力量也不容,酒香也怕巷子深,新闻媒体是助力少数民族特色民宿走入大众视野的重要工具&利用好传播媒介的宣传作用,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社会团体和相关组织同样应该关注地域文化宿的,以一己之力投入市场推销宣传、参与民宿村旅游地区的开发工作,就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如果缺失的社会组织和专家机构,可以查漏补缺,填补空白&5结论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特别是渔猎技能高超、图案艺术精美、伊玛堪说唱很有&⑺这是明独一无二的&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民族特色,实现赫哲族特色鱼皮文化与当地民宿设计的相互促进&一个优质的民宿必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宿设计应该发掘文化的经济价值,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同时,鱼皮文化为民宿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使濒临失传的鱼皮到了保护与传承,最终实现鱼皮传承与少数民族民宿发展的共生共荣&参考文献:[1]赵蕾,刘红梅,杨子江,刘龙腾•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生产方式交融中的赫哲族渔文化遗产保护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5):143-148.[2]苑敏•赫哲族鱼皮服饰元素的艺术特征及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0,1(01):4-8. [3]侯静.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赫哲族“鱼皮艺术”产业的对接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2(26):123.[4]黑龙江省文化和藏游厅•龙江非遗丨走进神秘的赫哲鱼皮技艺!https://G410163897_120381049[5]李宏伟,李晓锤,王紫琪,句子欣•浅谈网红营销的影响及建议研究[J].商讯,2019(36):7-8.[6]刘亿服.“抓吉”赫哲人办起网红民宿[N]•黑龙江日报,2020-07-19.[7]田玉晶•浅论“互联网+”下的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J].经济师,2019(01):205+208.10。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赫哲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等地。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传承。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的赫哲族是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深山和大河附近。
为了迎合水上生活的需要,赫哲族创造了鱼皮服饰,用以保护自己免受寒冷和水的侵袭。
他们用鱼皮制作出帽子、披风和靴子等服饰,不仅能够保暖,还具有防水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逐渐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赫哲族人民不断完善鱼皮的加工技术,不仅提高了鱼皮的相容性,还增加了服饰的功能性和美观度。
他们开始在鱼皮上绣上各种图案,如鱼、鹿和花纹等,以增添服饰的艺术价值。
他们还用鱼骨、鱼鳞和鱼皮做成各种饰品,如项链、手链和胸针等,丰富了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少的赫哲族人选择从事捕鱼和鱼皮加工的行业。
现代化的服饰和生活用品的出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鱼皮服饰。
这些因素导致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一些措施得到了采取。
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致力于保护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鱼皮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
一些专门的学校和机构也成立,向年轻一代赫哲族传授鱼皮制作技术和文化知识,以确保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传承。
文化旅游的发展为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
越来越多的人对赫哲族的鱼皮服饰和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愿意参观、学习和购买相关的商品。
这为赫哲族人民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经济来源,有助于他们将鱼皮服饰文化传承下去。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传承。
虽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但通过各种措施的采取和文化旅游的发展,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有望得以保护和传承。
这不仅对于赫哲族人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也能够丰富和推动中国多元文化的发展。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

遗产” 包括 以下方面 :) 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包 括 作 为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媒 介 的语 言 ; ) 演 艺 2表 术 ;) 会 实 践 、 式 、 庆 活 动 ; ) 关 自然界 3社 仪 节 4有
赫哲 族是 我 国 的人 口较 少 民族 之一 , 有人 现
146 0 ( 0 0年第 五 次 全 国人 口普 查 统 计 ) 5 4 人 2 0 1 , 他们世 世代 代 生 活在 黑 龙 江 中下游 、 花 江及 乌 松
一
、
赫哲 族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的界定
“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 被各 社 区、 体有 时是 指 群
・
17・ 4
药、 民俗等 1 O个 类 别 。笔 者认 为 , 赫 哲 族 非 物 对
( ) - 表演艺术
质文化 遗产 的研 究 , 以《 护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应 保 公约》 为指 导 , 合 我 国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实 际 结 情 况进行 分类研 究 。
二、 赫哲 族非 物质 文化遗 产 的分 类
个人 , 为其 文化组 成部 分 的各种社 会实 践 、 视 观念 表述、 现形式、 表 知识 、 能 以及 相 关 的工 具 、 技 实
物 、 工 艺品 和 文化 场 所 等 。这 种 非物 质 文 化 遗 手 产世 代相 传 , 各 社 区 和群 体 适 应 周 围环 境 以及 在 在与 自然 和历史 的互 动 中 , 被不 断地再 创 造 , 这 为
泉 。但是 , 在全球化、 现代化 、 城市化浪潮 的冲击下 , 中国少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 临着严 峻挑战。这组专题论 文 , 通过对不 同
“非遗”视角下民族特色村落文化空间再造——以同江市赫哲族传统村落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12-0157-06 收稿日期 2023-04-03摘 要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村落文化走向“失落”,文化空间再造成为颇具意义的尝试。
该文结合同江市赫哲族村落“非遗”现状,基于文化空间视角,构建文化空间再造分析框架,探讨民族村落文化空间再造过程的内在机理,寻求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再造范式,以期为民族村落的存续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文化空间 空间再造 民族村落 赫哲族Abstract Under the impac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traditional ethnic village culture is heading towards "loss," and the recreation of cultural space has become a meaningful endeavor.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urrent statu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in Hezhe ethnic villages in Tongjiang City, we construct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cultural space recreation from a cultural spatial perspective. Then we explor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the re-creation process of ethnic village cultural spaces and seek a paradigm for integrating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insights for the sustainable preservation of ethnic villages. Keywords Cultural space, Spatial reconstruction, Ethnic village, Hezhe ethnic group“非遗”视角下民族特色村落文化空间再造——以同江市赫哲族传统村落为例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pace in Ethnic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 Case Study of Traditional Hezhe Villages in Tongjiang City武 悦 | Wu Yue张铭洋 | Zhang Mingyang 孟 琪 | Meng Qi随着传统村落发展主体流失,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持续下降,人文特色消退,传统村落的“文化失落”[1]现象愈演愈烈。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赫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额尔古纳和锡林郭勒草原地区。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赫哲族的鱼皮服饰经历了演变和传承的过程。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渔猎部落。
赫哲族祖先生活在渔猎的环境中,把捕鱼和打猎作为主要的生活方式。
他们将捕到的鱼皮制作成各种服饰,用以保暖和装饰。
最早的赫哲族鱼皮服饰简单朴素,以便于在野外活动中使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赫哲族的鱼皮服饰逐渐丰富和精美起来。
在元代和明清时期,赫哲族的鱼皮服饰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
他们首先用硝石制成的针头将鱼皮缝制成衣物,然后用尤加尔根巧妙地装饰鱼皮服饰,使其更加美观和华丽。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通过不断地打磨和改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样式。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在传承和发展中也面临了一些困境。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赫哲族的鱼皮服饰逐渐被其他材质的服饰所替代,人们对鱼皮服饰的需求和认同度降低。
鱼皮的获取和制作过程也面临一定的困难,使得传统的鱼皮服饰制作变得更加困难和繁琐。
为了保护和传承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他们将赫哲族的鱼皮服饰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鱼皮服饰传统制作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相关部门也鼓励赫哲族人民积极参与到传统鱼皮服饰的制作中来,传授制作工艺和技巧给年轻一代,以保持鱼皮服饰文化的传统和特色。
在现代时代,赫哲族的鱼皮服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购买赫哲族的鱼皮服饰。
这为赫哲族人民传承和发展鱼皮服饰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赫哲族人民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市场营销手段,以创新的方式推广和传承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呼玛县、塔河县
和漠河县等地。
赫哲族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我们
一起来了解一下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赫哲族民歌:赫哲族民歌是赫哲族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他
们祖先们在长时间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珍贵财富。
赫哲族民歌主要
表现赫哲族的生产生活和传统风俗习惯,歌曲中往往夹杂着丰富的奇闻异
事和传说故事。
赫哲族民歌通常由一人或多人合唱,节奏独特,歌曲抒情、悠扬。
常见的歌曲有《繁星》,《林海情思》,《秧歌之弦》等,它们是
赫哲族人民心中最重要的旋律。
2.赫哲族舞蹈:赫哲族舞蹈是赫哲族人民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舞蹈
形式多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传统。
赫哲族舞蹈通常是相关民俗活动的一
部分,如婚礼、农忙时节的集体劳动等,也是一种展示自然环境和部族生
活风采的表演艺术。
赫哲族的舞蹈风格以活泼、舒展、大方为主,动作轻盈、优美,音乐和舞蹈相得益彰,营造出独特的风景线。
3.赫哲族传统民居:赫哲族的传统民居是他们的文化遗产之一,反映
了赫哲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意识。
赫哲族传统民居多为木板结构,
以棕榈叶为屋顶覆盖面积大,具有较强的隔热保温和防止雨水侵入的功效。
赫哲族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多为马蹄形或者“凉亭”式的建筑,内
部空间布局合理,适宜生活需求,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4.赫哲族民间工艺:赫哲族民间工艺是赫哲族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表现为编织、刺绣、木雕、研磨等传统手工艺。
这些传统手工艺的产
生源于赫哲族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方式,因此,这些手工艺品往往具有很
强的实用性和民族特色。
例如,赫哲族编织的羊毛围巾和手套都是具有很高实用性的传统手工艺品,受到了广大游客朋友的欢迎。
以上就是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简要介绍,它们是赫哲族人民长期在生产和生活中积累的珍贵财富,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继承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