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恩新:互联网公共事件的议题建构与共意动

合集下载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进展与趋势 分析
目录
01 一、突发事件网分析
02
二、当前时期网络舆 情特点分析
04 四、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越来 越受到人们的。网络舆情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应对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其进 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本次演示将回顾近年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进展,分析 当前时期的网络舆情特点,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四、总结与展望
本次演示通过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进展和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 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提高政府和媒体的引导能力、加强意见领袖的培 育和管理以及提升公众的信息素养等观点。结合典型案例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深入 探讨。
然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仍存在许多值得进一步的问题。例如,如何精 确地分析和预测网络舆情的演变趋势,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为构建更为完善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 对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国外学者则注重从网络舆情对突发事件的影响、评估与预警等方面展开研究。 如Kwak等对Twitter中的突发事件信息进行了挖掘和分析,提出了基于文本挖掘 的突发事件预警模型;Guo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 意见领袖进行了识别和应用研究。
二、当前时期网络舆情特点分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呈现出以下特点:
4、互动性强。网民可以在网络上对突发事件进行讨论和交流,形成强大的 互动效应,从而扩大事件影响力。
5、容易引发群体极化。由于网络匿名性和从众心理的影响,网民容易形成 极端观点,导致网络舆情出现非理性倾向。
三、观点提出及案例分析
针对以上网络舆情特点,本次演示提出以下观点:

浅谈网络舆论中的群体动力与规避措施——以“小学老师被举报体罚学生”事件为例

浅谈网络舆论中的群体动力与规避措施——以“小学老师被举报体罚学生”事件为例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130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9期一、事件发展中受众的多元心理立场(一)信息感知固有的社会图式造成受众的倾向性解读:在社会认知中,人们的头脑里存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图式。

这些社会图式可能是从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的,也可能由拟态环境所致。

[1]当人们接触到新的信息,固有的社会图式就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感知、记忆和推理。

近年来,由于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很多人都会抵触老师体罚学生的事情发生。

这种话题只要出现在网络上就被很多网民讨论,引起网友之间极端的交流。

甚至很多自媒体如营销号都会利用这些话题来骗取流量,该事件中,家长刘某在微博发布一则消息:广州市方圆实验小学一名教师涉嫌体罚学生,称其孩子从小患有哮喘,今年6岁,孩子病情事先已告知班主任,但当日班主任不顾孩子身体疾病,罚孩子在操场跑了10圈,致使孩子吐血住院,生命都受到威胁。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矛头纷纷指向该名班主任。

此事件一经微博爆出,人们鲜少用理性的思维框架来解读,而是倾向于以“体罚”“学生”“没有师德”的标签来接收与传播。

(二)观点传播:网络匿名化带来人性的放纵匿名化是在网民看来可以随意发表言论的一个极大优点,人们在使用手机上各个软件,进行信息交流与传播互动时,处于一种不被他人知道身份与地位,年龄与姓名的状态,这就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血缘、地缘和业缘限制。

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宣泄的情绪,或是由于真相不明说出来会降低自身道德水准的言论,在网络匿名的掩护下都可以得到宣泄与满足。

整体来说,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行为呈现出“去抑制性”的特点,自我约束水平降低,自我揭露水平升高,更容易表露出自己的人格特征和相应的弱点。

除了匿名性以外,法不责众的心态也是导致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

在网络暴力事件中,“人肉搜索”等行为都需要众多的人一同完成,这会给参与者造成一种感觉,即使出现问题,也会是众多的人一同承担,那么每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则会大为减少。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大量网络用户或群体之间发生的集体行动或事件。

其发生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网络相互作用的过程。

以下是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的一些研究方向和理论:
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认知、观念、信念和态度等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个体的社会认知会受到网络上信息的影响与传播,从而产生行动的动机和决策。

2. 信息传播与扩散: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是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和扩散。

网络上的信息流动可以迅速影响到大量的网络用户,进而激发行动的参与和扩大。

3. 社交影响力理论:社交影响力理论探讨了个体在社交网络中相互影响的过程。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社交影响力可以通过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和信息共享而产生,推动群体行动的形成和扩大。

4. 群体动力学与动员机制:群体动力学研究了群体行为中的集体动力与行动的演化过程。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群体动力学可以从个体行为的聚集、信息交流和互动等方面解释行动的产生和发展。

5. 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研究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连接和交互等社会结构。

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社会网络分析可以揭示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信息流动路径和集群结构等,从而解释事件的形成和传播。

以上仅是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的一些研究方向,实际的发生机制可能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需要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论网络公共舆论“塔西佗陷阱”及应对建议

论网络公共舆论“塔西佗陷阱”及应对建议

2020年8月第38卷第4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Aug.,2020Vol.38No.4论网络公共舆论“塔西佗陷阱”及应对建议”李立铭,陈富国(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45)[摘要]自媒体时代,公共话语权逐渐平民化,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极易在网络空间引起舆论危机,尤其是针对政府公信力的网络公共舆论危机——“塔西佗陷阱”。

网络舆论政府公信力危机既不利于网络良好生态的形成,更易引发现实社会风险。

网络公共舆论危机——“塔西佗陷阱”主要表现为无论政府说什么,舆论参与者都一概不信任,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应对舆论危机不当,其危害主要是损害政府威信,引发社会风险。

面对网络公共舆论“塔西佗陷阱”,政府应通过主导舆论态势,构建新型主流媒体,坚定人民主体地位来化解危机,引导网络公共舆论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公共舆论;塔西佗陷阱;对策[中图分类号]D630;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20)04-0026-04“塔西佗陷阱”由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最早见于塔西佗的《塔西佗历史》一书,书中对一位皇帝的评价如下:“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m中国学者用此内容来比喻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其是否说真话,是否干实事均被人们看作是在说假话、做坏事的现象。

习总书记考察河南省兰考县时曾指出:虽然当今国内还未走到“政府说什么,民众都不相信”的程度,但我国政府的公信力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

⑵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不断加大,不少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使得部分民众开始不相信政府公职人员。

因此,及时应对网络公共舆论“塔西佗陷阱”,严防由于政府公信力的缺失而损害我党执政基础的事件发生,对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以及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七章——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七章——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全国12个城市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评 论政府的工作
61.50% 60.80%
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表 达观点
69.10% 72%
55% 60% 65% 70% 75% 比较赞成 非常赞成
案例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舆论发布的第一载体和热点事件集中呈现 的主要场所。网络舆论的参与者是普通网民,在特定的舆论过程中,维系彼 此关系的是围绕某一议题所建构的共同意义,由此形成了一个基于特定议题 的虚拟表达群体,他们的离散聚合决定着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化乃至消退。
1、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
(3)网络舆论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新媒体传播孕育着与其相适应的新型权力关系。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公开化和 扁平化趋势不可违逆,公民的政治参与成为推动政府管理模式和决策方式不断更 新的重要力量,而提高政府现代化执政能力特别是建设一个开放政府和回应政府 必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
三、网络舆论的特点
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 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 3、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 4、网络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显著 5、网络舆论依托新老媒体互动得以发酵 6、网络舆论的“马太效应” 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
爆发速度、波及范围与影响力度较传统舆论 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舆论形成的速度、广 度和强度也随着互联网主流技术形态的演进 而增长。
在我国,规模庞大的网民具有显著的二元特征,即数量较少但影响巨大 的意见领袖和经济文化精英占据着左右事态进展和掌控解读框架的主导地 位,是放大传播效应的关键群体;而数量可观但影响力较弱的普通网民,他 们是响应者、围观者,以人多势众凸显民意汹涌。
互联网一方面为现有利益格局中原本处于权力远端的边缘群体提供了聚 合行动力量的媒介、呈现利益诉求的工具和非制度化参与的可能,另一方面 再中心化的趋势又导致社会表达系统中新的“中心—边缘”结构的产生。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表达意见、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

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生和发展往往伴随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

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矛盾的演变过程,也能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有效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传播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我们将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和类型进行界定和梳理,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网络舆情数据,我们将深入探讨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政治经济等因素。

同时,我们还将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包括传播路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等。

我们将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提出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策略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

我们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在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和进展;通过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具体事件的舆情演变过程;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我们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模型。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我们也希望能够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贡献新的力量。

二、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在网络空间中得以放大和扩散,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舆情。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热点事件的触发。

这些热点事件可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如拆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腐败问题等。

这些事件一旦引发公众的不满和抗议,就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的导火索。

网络传播的特性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提供了便利。

第十章 网络公共领域[43页]

第十章 网络公共领域[43页]
• 网络舆论和网络公众舆论是网络公共领域的直接构成要素。严格地讲, 仅仅 有网络舆论尚无法构成网络公共领域,只有形成以网络公众舆论 为主流的话语体 系,才足以称为网络公共领域。有些人对网络公共领 域的判断,停留在网络舆论 或者仅仅指向网络舆论,把有没有网络舆 论作为是否存在网络公共领域的标准, 这显然是一种误解。网络公共 领域的主干部分应当由网络公众舆论来表征,尽管 网络公众舆论只是 网络舆论的一个结构组成部分。当然,在网络社会的实际场景 中,网 络舆论与网络公众舆论经常被同时运作,或者交替进行,有时需要区 分、 识别,才能判断是网络舆论还是网络公众舆论,进而断定网络公 共领域是否 存在。
• 网络公共领域的讨论可以形成一个社会交流网络,话题的发起者就是一个普 通的话语交流节 点,串联在论辩网中。同时,讨论还有可能在任何一个节点分 叉,从而引起新的议题、形成 新的话语串联网络。这种自组织特点,充分表现在 具有广泛意见表达的网络公共领域上。另 外,还有一个明显的自组织特征就是, 目前网络上的社会性软件越来越智能化了,被上传的 帖子可能会自动被传送到与 这个议题有关的网页上。
10 第三,言论自由性,与传统媒体形式相比,网络媒体最为鲜明的特点是所
有使用者可对自身观点自由发表,对任何事件进行评论。
(二)网络公众舆论
• 网络公众舆论与网络舆论不同。“网络公众舆论”这个概念的提出就被赋予 了 公共精神和批判性的含义,从中反映了民众的共同想法,表明了人们共同的 意 愿。网络公众舆论不仅具有公共精神含义,并且具有公德特征。“网络公众 舆论” 一词,其性质与 “公众舆论”一样,指的是互联网上有判断能力的上网者 在网络 社区里所从事的批判性的意见表达。上网者的批判舆论己不仅仅是网 络舆论了, 其来源不是单纯的个人偏好,而是相当数量的上网者个体对公共 事务或社会事件 的关注和公开讨论。

新媒体时代公共议题设置研究

新媒体时代公共议题设置研究

2015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新媒体时代公共议题设置研究——以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为例作者姓名张婧指导教师熊欣专业新闻学新媒体时代公共议题设置研究——以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为例摘要新媒体时代,随着交互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多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格局,公共议题随之大量兴起,其中大量的议题都是由“草根”发起,而本文则主要研究的是媒体如何设置公共议题,通过以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为例,研究马航MH370失联事件迅速成为公共议题成功的原因,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

从中发现媒体们在设置马航失联公共议题时,有其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传播学、新闻学等相关理论指导下,采取案例分析法、图表事例等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通过以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为例,试图将媒体在设置“马航MH370失联”公共议题的成功和不足作一个简单梳理和分析,并对媒体设置该公共议题时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希望媒体及其新闻从业者在今后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能有效设置公共议题,很好地引导受众,并使公众舆论呈良性发展。

同时受众也应培养新闻素养,减少类似复杂事件所带来的负面传播心理。

关键词:公共议题;马航失联;议题设置;The study on setting up the public issues on the new media era——take the flight MH370 lost event as an exampleAbstractThe new media has changed the past media pattern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active technology and emergence of multimedia. A large number of public issues emerge greatly, most of them are initiated by “grassroots”. And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how the media set up a public issue, with the flight MH370 lost events for example, studies the reason why the flight MH 370 lost events quickly become the public issues, and tries to analyze its dynamic change. The medias are found in setting up the public issue of the flight MH 370 have its success as well as a lot of deficiencies.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paper mainly bases on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 and journalism, uses case and chart analysis i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akes the flight MH 370 lost events as an example. The research tries to comb and analyze the success and deficiency of the media in setting up “the flight MH 370 lost events” and gives some advice on the shortcoming of setting up these public issues. Hope the media and journalists improve their quality in the future, meet the needs of times’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set up public issues effectively, guide the audience well and make the public opinion into good development. Audiences also should develop the news literacy at the same time, and reduce negative effect of such complex events.Key Words:public issues, MH370 lost events, setting up issues目录引言 (1)1新媒体时代公共议题的定义 (1)1.1新媒体时代的界定 (1)1.2公共议题的定义 (2)2马航失联事件迅速成为公共议题的原因 (2)2.1事件概述 (2)2.2具体原因 (3)2.2.1议题设置的技术创新 (3)2.2.2议题设置的受众诉求 (5)2.2.3议题设置的密度控制 (5)2.2.4议题设置的强度把握 (6)3“马航失联”公共议题的动态变化分析 (6)3.1国内媒体的不足表现 (7)3.2受众心理及舆论走向 (8)3.2.1受众心理由关注到祈祷 (8)3.2.2引发舆论猜测“飞机去哪了” (9)3.2.3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10)4 媒体设置该公共议题的“成”与“败” (10)4.1成功之处 (11)4.2不足之处 (12)4.2.1价值判断失准 (12)4.2.2信息挖掘不够 (12)5 公共议题设置的启示 (13)5.1媒体的专业素养需要加强 (13)5.2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14)5.3受众的新闻素养亟待培养 (14)结论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引言公共议题的研究可以说一直都是业界研究的热点,在新媒体时代下,媒介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新兴媒介形态,而媒介技术的进步则影响着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接收方式,同时也影响着公众对社会事件的理解和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互联网公共事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是什么因素通过何种作用机制推
动那些与特定事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社会成员参与此类事件?本文借助“共意性社会运动”
的概念,利用相似性案例比较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互联网公共事件中的社会动员机制。议题
合法性、网络舆论一致性和议题传播的广泛性是互联网公共事件成功的保障。互联网发挥的
议题建构、共意动员功能受制于议题的新闻和社会价值、网络关注度、媒体互动深度、网络
报道空间等因素。成功的互联网公共事件必须能够在“媒体空间”内建构合法化的议题,克
服互联网沟通结构的内在缺陷,才能实现共意动员,维持在线集体行动的成功。但是,研究
者不应该夸大互联网公共事件的社会意义,其对社会变迁的推动作用受到网络舆论内在分裂
倾向的制约,往往是特定的、暂时性的。互联网公共事件能否推动社会制度变迁取决于政府
制度化该类事件的能力和意愿、互联网舆论的结构以及网络参与者的理性沟通等因素。讲座
下载网
关键词:议题建构;共意动员;互联网公共事件
收稿日期:2009-06-09
作者简介:高恩新(1979-),男,山东平邑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危机管理、公共政策。

1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网民2.98亿人,博客
(Blog)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62亿[1].互联网因其个人化、平民化吸引了众多的社会个体成
员参与网络活动,其快速扩散能力、快速动员能力非常明显。近年来,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公
共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黑龙江女子虐猫事件、躲猫猫事件、罗彩霞事件、邓玉
姣事件相继引起了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大范围公众参与,甚至引发了一些社会成员参与的集体
行动。这些集体行动与传统意义上的集体行动有明显的区别。考虑到互联网络传播具有的低
风险、低成本、匿名性,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集体行动具有扩散速度快、参与人数多、影响范
围广等特点。本文将这些以互联网为信息沟通平台、由众多网民参与、围绕特定的事件进行
广泛动员以达成某种特定目标的集体行动,称为互联网公共事件。
互联网公共事件有不同的类型。根据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集体行动发生的空间不同,可以将互
联网引发的集体行动划分为在线集体行动和离线集体行动[2].在线集体行动是指以互联网为
媒介,纯粹发生在互联网络空间这一虚拟空间的集体行动,例如网络呼吁、网络签名以及网
络搜索等行为;离线集体行动则是以互联网为动员工具,发生在现实世界中的游行示威、集
体静坐、集体上访等行为。尽管这两类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集体行动有很大的不同,二者之间
却可能会相互转化。集体行动的参与者、特别是组织者可能会利用互联网络实现集体行动的
动员,也可能将互联网空间看作是抗议空间,表达不满和利益诉求。借助于互联网平台(业
主论坛、聊天室、QQ群等虚拟空间),社区成员可以建构高密度社区网络,进而有效地实现
集体维权目标。曾鹏对融合型社区网络中的集体维权的研究表明,这种以互联网为平台的集
体维权行动,有机地将在线集体行动(互通信息、协调策略、建构议题)和离线集体行动(集
体维权大会、维权监督行动)整合在一起,确保集体行动目标的实现[3].不论是在线集体行
动还是离线集体行动,互联网都提高了集体行动发生的可能性。特定事件和议题经由网络舆
论传播而放大,形成网络舆论压力,将特定组织和机构面对的“事件”建构成“公共事件”,
甚至造成产生重大影响的公共危机[4].政府应对此类事件只能采取短期传播的方式,即就某
一个事件或某一个议题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缓解危机。作为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的政府部门,
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完成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发布、预警通报、救援联络、公关宣传等任务。互
联网已经成为公共危机事件中危机管理的重要平台[5].
在西方社会运动和集体行动研究中,互联网既是社会运动实现动员的工具,又是社会抗争的
场所。传媒对社会抗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抗争话语建构和大众动员两个层次。在传统的报纸、
广播和电视传播中,传媒可以定义公众舆论,从而促进或抑制社会抗争的传播。“传媒方式本
身就是信息”[6],而传媒内容则对公众舆论的建构起到了定义性的作用,公众舆论的价值倾
向一般由媒体来调控[7],传媒报道的程度和性质,也就成了运动的策略目标[8].大众传媒成
为围绕特定议题抗争的运动双方争夺的关键领域。谁能够影响大众传媒,谁就能够将自己的
抗争诉求和意识形态推广到更多的社会成员中,从而扩大社会动员的范围。作为第四媒体(继
报纸、广播、电视出现之后的新兴媒体),互联网在社会抗争的话语建构和大众动员方面起到
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信息传播结构的平等性和信息关联无中心
化。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平等地参与特定议题的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借助于互联网无限扩展的空间,社会抗争的各种话语比较容易传播,受到干扰和限制的可能
性比较小,从而有可能在短时间之内获得广泛的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