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
绿道建设城市绿色发展关系论文

绿道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的关系研究【摘要】2010年以来,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已成为广东省城乡建设的重点工程,并在各地掀起了绿道建设的浪潮。
作为珠三角绿道建设首开先河的增城市,已成为其他城市绿道建设学习的示范基地和榜样。
2010年2月26日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对增城绿道进行专题调研,对增城市通过绿道建设发展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思路和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绿道”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国外已得到广泛认同和实践。
建设绿道,能以低投入、低成本的方式起到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优化宜居环境的功效,更重要的是它能倡导和发展绿色经济,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笔者通过学习“增城模式”,探索、小结绿道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的关系,以期为更多的城市提供一种可能的借鉴或参考。
【关键词】绿道;增城;绿色经济1 绿道的基本概念“绿道”内涵相当丰富,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含义。
在此,笔者引用《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的相关定义,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2 绿道的主要功能2.1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绿道外围可以划定一定范围的生态敏感区或农业生产用地作为城市生态廊道或组团隔离带。
防洪固土、清洁水源、净化空气等;生物栖息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
绿道维护生物多样性并为野生动物迁移提供通道。
2.2 提供大量游憩机会:提供亲近自然的空间;提供开展步行、爬山、骑自行车、游泳、划船,以及其他户外休闲活动的场地;为短距离出行者提供清洁、方便的通道,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
2.3 体现社会与文化的价值: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串联城市社区与历史建筑、古村落和文化遗迹的通道;为市民提供健身、嬉戏的空间场所,促进人际交往及家庭和睦。
浅析绿道的功能与发展

浅析绿道的功能与发展摘要:近些年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的轰烈开展,使得绿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有显著发展。
本文主要通过回顾绿道的发展历程,总结分析绿道的各项功能,最后对绿道建设提出展望。
关键词:绿道;发展一、绿道的概念现代绿道的概念源自美国和欧洲,中文“绿道”一词译自英文单词“greenway”,源自greenbelt和parkway两个词汇,green意指与环境有关的或支持环境保护的,way指通道或到达一个地区的线路或路径。
“绿道”(Greenway)这个词在1959年首次出现在威廉.怀特(William H.Whyte)的《保护美国城市的开放空间》一文中。
1987年,这一词在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Americans Outdoor)发布的《美国户外空间报告》一文中得到官方认可。
而关于绿道的定义纷繁多样,不同的研究者们对绿道的定义各不相同,其中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对绿道的解读显得较为全面具体,他认为绿道是沿着生态廊道的线性开放空间;为非机动车道设立的自然景观道;连接休闲区、自然生态区、人文历史景观区之间的开放空间等。
Hay认为绿道是连接开敞空间的景观链,是具有自然特征的,集生态、文化、娱乐与一体的廊道。
Robert定义绿道为人类、动物、种子和水运动的绿色通道。
二、绿道的发展(一)国际上的绿道发展绿道概念自19世纪60年代被提出后,相关的理论发展显著,绿道的设计实践也越来越引人关注,国际上绿道发展至今,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早期的公园游憩绿道阶段(1867-1900),最早的绿道规划出现在Frederick Law Olmsted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中,该案例用绿道将富兰克林公园等几个公园连接起来,并延伸至三个城区;接着绿道进入景观优先的发展阶段(1900-1945),主要的案例有波特兰纪念广场、新泽西兰州兰德堡镇的绿道规划和蓝桥公园等;然后绿道受环保运动影响开始蓬勃发展(1960-1980),这一时期的美国成立了几个绿道研究中心,对绿道的不同侧重点进行研究,其中麦克哈格著写了《设计结合自然》,该著作在笔者读研期间为指定必读书物,该书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密切的依赖关系,主张设计遵循生态原理,并通过许多实例来介绍这种设计方法的运用;接下来的绿道发展成为了一个国际运动(1985年后),往多层次多目标发展,在世界各地都有显著发展,全球有数以千计的绿道项目开展,关于绿道的理论研究也大量出版,绿道的生态功能越来越受重视,各种关于绿道的讨论会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珠三角绿道网建设: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

为此 , 本着构筑珠 三角地 区整体生态保 护格局 、 推动 生 态环境保护从 “ 软约束 ” 硬约束 ” 向“ 转变 的理念 , 为实 施《 珠三角洲地 区改革 发展纲要》 根据省 委 、 , 省政府 的工
作 部署 ,广东省建设 厅负责牵头开展 珠三角区域绿地划
定及管理办法制定工作 。在 区域绿地规划研究过程 中 , 他
们 发 现 , 成 区 域 绿 地 的两 大 要 素— — “ 态 斑 块 ” “ 构 生 和 生
人 的全 面发展 ,坚 持在开发利用 自然 中实现人 与 自然的
和 谐 共 处 , 现 经 济社 会 的 可持 续 发 展 。这 样 的 发 展 观 符 实 合 社 会 发 展 的 客 观 规律 ① 。这 是 总 书记 最 早 提 出科 学 科 学 发展 观 的一 次 讲 话 。时 间 已过 去 8年 , 国 各 地 各 行 各 业 全 在落 实和贯 彻科学发 展观这一 重大治 国战略 思想时 , 已
系— — “ 三 角 绿 道 网 ” 珠 ,以 解 决 珠 三 角 结 构 性 生 态 廊 道
市建设 用地 占市域总面积 已达 4 %,超 出建设 用地 占市 0
域 总面积 3 %的安全底线 ; 0 广州 与佛 山之 间、 圳与东莞 深 之间 已无大面积绿带进行有效 的生态 隔离。按 照现有 的 规划 和城 市扩张速度 , 22 至 0 0年各市合 计城 乡建设用地
改 革开放 3 0年 来 , 三 角 在 工 业 化 、 镇 化 迅 速 推 珠 城 进 、 口急 剧 增 长 、 业 急 剧 发 展 和集 中 的 同 时 , 带 来 人 产 也 生态 环境 恶 化 等 一 系 列 严 重 问题 ,对 珠 三角 经 济 社 会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构 成 较 为 严 重 的威 胁 。2 0 0 5年 , 圳 、 莞 两 深 东
构筑生态康体的城市公共空间——以珠海绿道系统的建设为例

以情 侣路滨海 风情 为主线 ,串联 了海滨公园、珠海渔女 、海
天驿站等7 个驿站和海边风景点。驿站多以伸展 的木式观景平
台为依 托 ,并阵列 种植 鸡蛋花、香樟树、凤凰树、小叶榄仁
等 富有岭南特色的植 物 ;部分海滨绿道 低于汽车干道两、三 米 ,临水 而建 ,城市 的尘 嚣被 隔绝 于茂密的绿荫之外 ,听涛
现 ,使 得 人与 自然 更加 和 谐 的共 处 。
31 .珠海绿道的本土化设计
广 东珠 三 角绿 道 的路 面 颜 色 以土 红 色 为基 调 ,源 于 广 东
2珠海绿道系统 的发展背景及其建设 . 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对绿道 ( re y)的定 义都会 Ge nwa
有所差异 ,珠三角 的绿道被定 义为一种线 形的绿色公共开敞 空间 ,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 的 自然和人 工景观线路 ,是、历史古迹及城 乡居 住 区的空间纽带。世界上第一条绿道诞生于 1 6 年的美国波 87 斯顿公 园 ,此后 ,欧洲各国、新加坡 、 日本等均大力发展绿
其中大约4 公里蜿 蜒于 海岸边 ,尽 显海上 云天的特 色,成 为 O
珠海绿道 的一大亮点。另有4 公里支线从唐家湾延伸至漠澳 岛
红 树林 湿地 公 园 。
4 号绿道 则位于西部斗 门区 ,总体 呈东 西横 向 ,东起斗 门大桥 ,沿途经过 山寺古街 、水 乡鱼塘 、果 园农田等景 色 ,
1珠海城市公共空问的特征 .
珠海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南端 ,与港澳遥望相连 ,地理 位置优厚 ,是珠 江 口西岸的核 心城 市。迎着改革开放之风 , 珠海从 1 8 年的一个边陲小镇 发展为对外 贸易的重要 口岸 , 90 并享有 “ 浪漫之城”的美誉。
22 .珠海市的省立绿道建设 在珠三 角规划的6 绿道 主线 中,经过珠 海区域的线路 条 包括 1 号及4 号两条。其 中1 号绿道主要位于 东部主城区 ,大
台湾自行车绿道景观初探

台湾自行车绿道景观初探作者:丁源来源:《城市地理》2015年第09期摘要:本文通过对台湾自行车绿道系统的介绍和景观要素分析,了解到自行车景观系统在塑造城市游憩空间,开发新型旅游模式的重要性,以期望对大陆地区城市自行车绿道景观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台湾自行车;绿道景观在倡导“低碳、节能、环保”的世界大潮之下,台湾致力于打造自己的自行车文化。
从《单车上路》到《练习曲》,从日月潭环湖自行车道到台中后丰铁马道,我们不管在影像中还是在实际中都能体会到台湾人对于自行车文化深深的喜爱之情,有人说:“在台湾18岁要骑500公里,20岁要骑1000公里”。
自行车道路,也是了解台湾的一扇重要窗口,截止目前,台湾总共修建有115条专业自行车绿道,分布于全台各市县。
“Greenway”(绿道)一词源于美国,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解释:“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台湾的自行车绿道主要连接各旅游风景区,路况良好,风景优美,自行车设施齐全。
自行车绿道景观的设计极大推动了台湾自行车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台湾人民的假日旅游方式。
一、台湾著名自行车绿道设计特色1.台中后丰铁马道自行车绿道铁马,在台湾就是自行车的昵称。
后丰铁马道由日治时期的铁路改建,是台湾地区第一条由废弃铁道改建的自行车道,从起点“后里马场”出发到终点“丰原国道四号线高架桥下方”全长共4.5公里。
沿途自然景观多样变化、风光优美,途中有多个景点可骑行人休息。
后丰铁马道沿途有很多景观节点,有横跨大甲溪的总长约380余公尺的“花梁钢桥”,也是建自日据时期,慢慢骑车通过这条有百年历史的铁桥时,可以远眺大甲溪面的壮丽景色。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试行)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试行)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试行)Guidelines for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gional Greenways in Pearl River Delta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前言为深入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要求,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面开展宜居城乡建设的基础上,先行加快推进珠三角绿道网的规划建设,从而为区域绿地划定及管理工作积累经验。
为保障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编制组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相关标准、指引和规范以及实际案例,并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
目录1 总则 (1)2 区域绿道(省立)的定义和功能 (2)3 区域绿道(省立)的分类和组成 (4)4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6)5 绿廊系统规划设计 (8)6 慢行道规划设计 (10)7 节点系统规划设计 (12)8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 (14)9 服务系统规划设计 (15)10 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17)附图 (19)附表 (22)1 总则1.0.1本指引为适应和满足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的需求编制而成,旨在确保规划设计单位和建设管理单位在开展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建设时,准确理解规划理念、原则和方法,把握好设计要点、成本控制、工程施工、后期养护等有关环节的关键问题。
1.0.2本指引所指的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绿道规划设计全

绿道的意义
保护敏感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沿河流、海岸以及 山脊线;绿道维护生物多样性并为野生动物迁移提供 通道。
在大都市区内和郊区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游憩机会, 可以步行、爬山、骑自行车、游泳、划船,以及其他 户外休闲活动。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6、典型地段城市绿道规划指引
城市绿道经过的地段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比较典型的 有滨水地段、山林地段、乡村田野地段和城镇地段等。
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价值,大多数绿道 沿河流或海岸分布,这些地区或廊道有将近90%是遗产 和文化资源所在地
绿道相对于其他类型绿地的优势
功能更全、性价比更高、更灵活可行
绿道能在最小的空间里包容多种功能,集环 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一 种能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 结合的有效载体
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 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
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 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 具有绿色通行、游憩健身等多种功能
绿道的组成要素
绿道主要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 绿廊系统:是指在绿道控制范围区内的自然
因素,包括由绿化、水体等组成的绿化缓冲区。
人工系统:是指在绿道的控制范围内,为满
郊野型:凤凰山-银湖森林公园段、马峦山公园-南澳段、西冲-东冲段、 天后古庙-打马坑水库段等4段,总长约112公里,既有城市风光,也有原生 态环境,控制范围不少于100米,主要开展郊野休闲、户外运动、旅游观光等 活动,亲近自然。
2011年度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评选获奖项目

2011年度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评选获奖项目名单一、城市规划类一等奖(共24项)序号项目名称编制单位主要编制人员1 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罗勇、徐东辉、蔡云楠、何昉、温莉、杨玲、李枝坚、徐涵、方正兴、朱江、庄荣、杨春梅2 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北京大学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周一星、李贵才、张少康、马向明、曾辉、李枝坚、孟晓晨、蔡运龙、吴健生、仝德、罗小虹、李建平、徐涵、杨磊3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重光、尹强、邹兵、范钟铭、薛峰、秦元、王佳文、傅晓东、张健、杜建华、石爱华、李江、吕晓蓓、陈贞、陆佳4 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规划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罗小虹、罗勇、宋云、叶育成、王真、刘罗军、沙丰、温雅、龚蔚霞、王岚、郑泽爽、谷蓉、姚远5 佛山市城乡统筹规划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王磊、刘洁贞、温春阳、谭国昭、张翔、曹胜威、许险峰、刘宏、陈穗嘉、司徒卓林6 兰州新区总体规划方案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王富海、陈宏军、叶树南、蒋峻涛、邝瑞景、齐奕、吴雄、刘泽洲、蔡籽焓、钱征寒、周丽亚、张建荣、秦潇、刘晋文、厉洁7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管理办法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徐忠平、周劲、孙峰、王承旭、陈敦鹏、潘海霞、曾璇、吴晓莉、张武强、李孝娟、蔡志敏、丁强、王晓东、杨燕、陈慧莉8 城市规划“一张图”管理体系综合研究及“一张图建设”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市规划国土房产信息中心徐忠平、杨成韫、刘全波、周劲、杜建华、魏广玉、陈柳新、刘晓明、罗裕霖、邱俊、周丽娟、苏建忠、谢冬、唐豪、高俊为9 惠民之州,广东省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惠州市三大轴线发展战略研究及行动计划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黄皓、张留昆、董金莲、钟凯、刘谦、曹丰林、杨丹涛、向晓夏、王政伟、李德友、施为学、李中华、王洋、杨景10 东莞市塘厦镇科苑城西南片区地块包装规划研究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陈志军、谭歆瀚、王鲁峰、刘招明、谢灿成、杨景胜、李志兵、邹承辉、陈巧英、刘兴峰、熊育善、刘慧怡、郝云庆、王斌、邱小勇11 广佛同城化城市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王东、吕传廷、黎云、吴超、严明昆、魏凌波、李开平、郑静、刘松龄、黄宇频、张嘉懿、何洁妍、连玮、魏宗财、陈筱玲12 深圳市南山02-01&02号片区【蛇口地区】法定图则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晨、丁强、张一成、刘志刚、葛军阳、刘磊、彭首瑜、郭永刚、钟文辉、叶惠婧、詹国庆、黎祺君、叶艳峰、陶帅、姚文琪13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蔡云楠、朱志军、彭涛、王进安、郭冠颂、梁申亮、陈友浩、李爱城、张秋芳、周志华、杨戈、王晓昉、王茂霖、韦娅、左韫14 珠海市中心城区前山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温雅、宋云、龚蔚霞、卢丹梅、闻雪浩、汪志雄、刘罗军、刘洋、吴剑平、陈长云、马强、徐建华、张强、雷闪15 广州市白鹅潭地区城市设计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美国SOM有限公司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Craig Hartman、GeneSchnair、吕传廷、EllenLou、Lucy Ling、王玉、匡晓明、景国胜、MichaelPowell、姚燕华、王霖、陈亚斌、常华、纪悦、余倩雯16 黄河水城——东营总体城市设计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东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震宇、覃美洁、孙庆荣、王富海、郭新民、李延庆、刘泉、蒋迎迎、李凤会、修福辉、王萍、葛海明、祁爱玲、赵会才、苗均强17 龙岗整体城市设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艾奕康环境规划设计(上海)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朱荣远、夏青、张若冰、石爱华、牛瑞玲、陈晓晶、律严、陈琳、李立人、王星、孔晓青、庄顼琳、何晓嫦、彭水清、刑鼎18 佛山市“三旧”改造专项规划(2010-2015)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卢丹梅、刘宏、杨玲、展安、罗坤、闻雪浩、罗勇、罗小虹、徐建华、叶育成、吴丹、邱权震、陈穗嘉、司徒卓林19 中山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山市规划设计院、华南理工大学吴庆洲、何俊文、何少杨、沈建桑、吴伟仪、肖旻、邓晓军、刘晖、张晴、张智敏、梁耀文、王贺飞、董睿、关丽华、刘绘宇20 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旧城更新改造规划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王世福、张智敏、冯志坚、梁志伟、陈达良、唐玮鸿、陈起川、吴铭宁、范婉华、李强21 深圳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10-2015)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李江、邹兵、薛峰、徐荣、贺传皎、胡盈盈、刘昕、王吉勇、樊行、朱恩平、汪亮、蔡耿生、陆佳、周铭、缪春胜22 江门市综合交通一体化规划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江门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张晓春、林涛、陈建凯、郭宏亮、李焱、林健生、唐建安、毛应萍、李道勇、高作刚、井西振、曾宪谋、岑象炯、张以红、熊栩23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1-2020)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宗传苓、覃矞、谭国威、段仲渊、何龙庆、杨应科、张欣、孙莉、陈振武、史卿、刘永平、龙俊仁、张俊、蔺源、刘建华24 天府低碳城—成都大源商务商业核心区地下空间及市政基础设施保障系统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蔡云楠、李少云、杨玉奎、杨戈、刘海明、刘明宇、张玉红、舒然、朱晓宇、刘德、巫思聪、卫敏辉、朱卓元、潘峰、皮浩二等奖(共37项)序号项目名称编制单位主要编制人员1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试行)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曾宪川、马向明、何昉、郭建华、蔡云楠、庄荣、李枝坚、高阳、徐涵、李洪斌、杨春梅、李欣、韦梦鹍、李辉2 广东省省立绿道建设指引研究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蔡云楠、方正兴、朱江、李洪斌、张晶、姚睿、袁媛、邱杰华、彭青、陈丹、曹靖、尹向东、潘韫静、李密滔、甘有军3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编制与管理研究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新、王晓东、孙蕾、于文悫、黎格伶、易文媛、魏杰、邱俊、李乔、刘龙胜、于林金、刘江涛、徐旭辉、李孝娟、林文雯4 海珠桥南广场地区旧城改造规划编制阶段的公众参与实践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周剑云、冯志坚、戚冬瑾、黄铎、张肖珊、石莹怡、蔡泰成、李信恒、杨可扬、蔚俊杰、周杨杨、岳超、黄智冠、刘姝婧、沈玉仙5 中山市五桂山生态保护区3级控制区域协调发展策略研究中山市规划设计院冯宗周、杜启云、周礼坤、罗竞哲、钟国平、王娟、钟振远、胡小强、欧阳洁、李燚、梁航、麦颖雯、黄茜、黄秀虹、田湘攸6 深圳市轨道交通三期沿线土地管理政策研究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施源、刘永红、傅晓东、刘龙胜、林强、喻乐军、戴小平、许亚萍、王卫城、韩娇、李怡婉、吴浩军、陈赐迪、叶媛7 广佛-新客站周边地区同城整合规划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李汉飞、朱墨、冯萍、周文君、陈光、霍铭文、董一航、黄衍光、彭建德、何云、王成志、刘宏、黎云、渠铮、吴伟8 规划评估指引研究及其在深圳南山区的实践深圳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宋彦、陈燕萍、江志勇、李智慧、刘志丹、张昊哲、杨晓春、朱文健、袁磊、辜智慧、谭维宁、白鹏、李君兰、钟绍鹏、黄斌9 汕头市桑浦山龙泉岩片区专项控制规划汕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许斯鹏、沈陆澄、张端明、李轶华、叶旭新、杨乐平、侯瑜文、程筠、赵蓓蓓、郑绵龙、邱立臻10 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规划(2010-2020)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张少康、马向明、由翌、陈静、李建平、魏剑丹、杨庆东、容伊梨、李敏、程红宁、龚斌、林伟强、凌霄、杨高华、曾胜庭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新区总体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汪光焘、戴逢、邵益生、陈建华、蔡云楠、郭丽娜、赖寿华、唐勇、刘瑛、焦舰、张晓明、易晓峰、马晓钧、周茂松、包延慧12 云浮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广州中大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山大学规划设计院李郇、许学强、吕传廷、刘云刚、李珽、李凤珍、黄哲、蔡丽茹、邱凯付、冯萱、谢石营、冯满、史懿亭、陈勇13 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遵义市规划设计院王国恩、赖寿华、黄慧明、王建军、高小慧、朴莲花、刘明宇、肖荣波、刘昌盛、张晓明、丁卓明、朱毅华、张晓菲、赵玉忠、郑华坤14 揭阳市城镇体系规划(2008-2030)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张少康、王如荔、王浩、赵嘉新、温春阳、周祥胜、马星、杨嘉、马满林、黄开华、秦晴、李飞、曾斌、陈洋、邹伟勇15 云南省昆明市安宁旧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广州市科城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肖刚、陈革、徐键、孙钦毅、刘平、刘黄丁、朱露、林朔巍、王子敬、丁逸聪、罗洁、任学焘、易玲、黄义贤、李斌16 肇庆市端州城区旧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广州市科城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陈革、肖刚、彭汉明、夏少红、唐明思、牟胜举、梁怀强、孔伍梅、李晶、陈俊、黄凯、林朔巍、魏利茂、刘伟、何加威17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湖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彭建德、朱墨、冯萍、黄勇文、温卫华、李汉飞、董一航、柯善友、赵路春、顾耀辉、杜梅、林凤金、区迅敏、李文芳18 广州市白云区同德街控制性详细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王玉、黄敏恩、黎亦众、袁媛、周文、许莉俊、许松辉、徐里格、林太志、司寰、钟燕芬、余倩雯、李志刚、张睿坚、王轩轩19 深圳市龙岗402-04号片区[龙歧-水头地区]法定图则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朱晓亮、杜雁、单樑、丁强、叶伟华、王世福、刘振科、刘浩、刘琛、荆万里、李斌、于怀湘、董恬、李理、任莲志20 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及近期行动规划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张震宇、修福辉、刘泉、王富海、朱旭辉、秦元、李凤会、徐源、覃美洁、王萍、王建新21 河源市东江、新丰江“两江四岸”总体城市设计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李洪斌、黄福平、马明、王进安、韦梦鹍、叶创基、滕熙、崔日初、彭文君、林超、黄雯、许宏福、赵颖、孙永生、杨伟22 浙江企业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城市设计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筑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朱骏、黄卫东、郭立德、杨晓楷、游俊霞、李连财、黄文钦、张晖、文素兴、王嘉、王书华、洪涛、冯果川、钟乔、龚晓文23 广州市国际商品展贸城修建性详细规划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李志、王如荔、黎杰群、刘洁、许刚、刘璐、钟肖建、孙华伟、韩琦、张艺、陈钟卫、杨俊峰、麦华、刘伟丞、蔡倩瑜24 日照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整合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叶树南、秦雨、梁有赜、陶涛、陈敏莉、张文秀、和烨、吴继芳、王卓娃、宋若蔚、陈亮、李明聪25 上步片区城市更新规划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黄卫东、母少辉、张瑱、罗玉雯、刘茜、黄晓聪、林忠健、朱震龙、罗允勤、洪涛、王嘉、郭立德、孔祥伟、于光宇、朱骏26 广州TIT纺织服装创意园旧厂改造规划设计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方浩、李鹏、吴丹、卓蕾、任小蔚、李梓明、施兆辉、区绮雯、李筠筠、苏虹、华红27 沙面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详细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朱志军、蔡云楠、袁奇峰、林兆璋、郭冠颂、朱毅艺、朴莲花、胡春华、朱理铭、蔡玉萍、李爱城、王进安、滕熙、龙子杰、陈霭雯28 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司马晓、黄卫东、丁强、单樑、盛鸣、刘浩、周亚琦、叶伟华、肇新宇、刘琛、邵凯、占思思、张雪莲、李理、张莹莹29 广州增江两岸景观整治规划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黄骏、林燕、王静、张春意、陆兢、邓毛颖、蒋万芳、何靖斌30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周边环境景观整治规划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蔡云楠、张晶、谢湃然、谢绮云、姚睿、陈丹、郭蕾、岑慧、卢俊余、黎茵、陈琦、刘为、李坚、司徒嘉韵、欧阳依妮31 东莞市“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2010-2015)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卢沛超、陈中平、孙稳石、李硕、莫碧文、石建业、谭名成、陈俊峰、刘慧怡、郭葆真、吕彦升、李嘉文、李香、邓玉昆、李丽君32 珠海市横琴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专项规划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黄日增、但秋君、邓颂征、黄志华、詹志翔、朱玉玺、付朝晖、汤国华、刘重阳、张新建、罗磊、庄代文、邱华芳、王波、谭文杰33 光明新区再生水及雨洪利用详细规划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俞绍武、任心欣、丁年、唐绍杰、叶凌、刘应明、韩刚团、俞露、胡爱兵、杨晨、唐圣钧、彭剑、杨浪、王刚、何瑶34 中山市中心城区绿色照明专项规划(2009-2020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山市规划设计院梁峥、刘缨、方阳生、肖珈琦、陈郊、陈华熙、张霞、朱荣远、徐建杰、陈敏杰、黎军、聂洪文、陈树滔、张明星、蔡丽丽35 肇庆市端州城区户外广告规划肇庆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肇庆市地理信息与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莫诗白、李华栋、冼文戈、莫世英、梁大炜、朱奕华、张鉴东、李爵、吕伟霞、唐明思、夏少红、刘敏、陈远通36 江门市主城区应急避护场所专项规划(2010—2020)江门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李焱、杨明豪、艾丽、周亮棠、陈玥琴、贾真颖、程燕捷、李仲斌、郭剑文、陈忠暖、陈静、方刘伟、周明、张均暖、杜健37 第16届亚运会期间交通组织方案研究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广州至信交通顾问有限公司邓兴栋、贺崇明、甘勇华、韦栋、李橘云、陈先龙、李健行、佘文晟、易斌、翁勇、罗典、宋程、江雪峰、熊文华、缪江华三等奖(共36项)序号项目名称编制单位主要编制人员1 珠港澳城市发展合作研究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媛媛、李清、陈德绩、王冀、杨峥屏、干婕、何觅晨、周杨杨、喻宇2 佛山市新型交通系统规划研究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李健民、陈光、凌小静、朱墨、顾耀辉、杨涛、冯萍、刘平、施泉、周冰艳、孙俊、赵宁辉、温卫华、丘胜辉、赵士韧3 南京市江宁区城乡统筹规划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王富海、周丽亚、蒋峻涛、王芬芳、王德家、吴恒志、张建荣、邝瑞景、秦潇、蒋锐、刘泽洲、张从果、刘晋文、蔡籽涵、姚康4 库尔勒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广州市科城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肖刚、陈革、彭汉明、徐键、朱露、孙钦毅、姚苑平、林朔巍、刘平、高迎、滕宗焕、李斌、房艳强、战永祥、任学焘5 山西省高校新校区总体规划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孙一民、李锦生、汪奋强、张春阳、武亮、徐莹、夏晟、宁学军、王爱科、苏旭、张颖、黄烨勍、尹婕、李敏稚、苏平6 珠海市唐家湾地区分区规划调整(2008-2020)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钟哲、倪有为、梅欣、苗璐、叶青、陈君丽、刘松、刘伟峰、吴丽梅、吴丽娟、钟飞翔、宁教长、陈志明、李大杰、赵品明7 河源市万绿水城概念规划河源市规划设计院吴利民、骆国文、赵伟、肖晓科、陈妍婷、肖政、罗文干、崔为梅、黄培锋、黄建伟、柳兵强、李健美、陈斌、许维玲、何芳菲8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张源、蒋峻涛、秦潇、刘晋文、吴雄、齐奕、宋鉴龙、王好峰、江建华、梅欣、陈丹庆、刘泽洲、蔡籽焓、钟哲、倪有为9 东莞市东城世博北“三旧”改造单元规划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王世福、唐玮鸿、邓昭华、李浩、刘利雄、彭俊、钱楚敏、徐敏仪、罗润轩10 深圳市龙岗区LG202-09【龙西-五联】法定图则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宋波、黄皓、董金莲、由加、江溱、兰杰、杨明军、李锦、周珍、陈婧波、黄之文、宋来、张峰、冯先峰、何文彬11 帽峰山地区总体规划修编及AB1401-AB1404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王玉、林太志、许莉俊、黄敏恩、许松辉、董莹、王轩轩、徐里格、汪进、司寰、陈兴、潘云涛、陈俊权、梁旭初12 顺德西部生态产业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李汉飞、朱墨、冯萍、黄衍光、刘鹏、霍铭文、周文君、彭建德、董一航、王成志、李碧辉、周新年、曹冬冬、胡念武、张兆有13 中山市中心城区马山片区(西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山市规划设计院方志、刘绘宇、杜启云、何永泉、刘敏坚、罗竞哲、林宇欣、刘锦贤、张成、张如涛、邓永华、李曦、李丽、梁耀文、钟国平14 南澳县青澳湾综合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汕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许斯鹏、沈陆澄、张端明、陈晓云、叶旭新、杨乐平、杨桦、侯瑜文、李轶华、程筠、赵蓓蓓、郑绵龙、邱立臻、廖跃瀚15 临海市临港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院邱峰、孙畅、钟震、李丹麟、卢晓锋、林燕霞、李淑銮、周素华、谌维、王帜、史小菲、张勋、刘显夫、金宇、叶媛16 广州国际茶叶物流园区整治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王玉、汪进、黎亦众、王霖、余倩雯、许松辉、梁智锋、徐里格、林太志、司寰、陈俊权、张苒、蓝岚、吴晓、曾春霞17 佛山市顺德区大良东区初级中学,东区小学项目广州市设计院陆勇、戴歆、许英贤、甘剑雄、鲍凡、陈志忠、聂珺18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西片区概念性控制规划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郭永刚、李鑫、方圆、陈燕善、陈晓燕、姚俊、陈水友、袁永亮、雷茂民、李晓文19 江门市新会小鸟天堂景区规划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蔡伟明、方小山、李博勰、计梁颖瑜、周艺、张国俊、刘雅琪、卢思岚、徐文芳、杨舒宁20 清远市清远大道城市设计清远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丘成杰、朱志军、蔡云楠、朱毅艺、王进安、张国坚、黄丽芳、陈友浩、郭冠颂、蔡玉萍、张少伟、王海辉、邓建明、石功敏、陈帝华21 深圳市龙岗区大运新城北拆迁安置片区详细蓝图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宋波、黄皓、由加、江溱、谢先桂、兰杰、张晖、王成、黄之文、张峰、杨明军、宋来、桂静捷、李钏、龙国谱22 韶关市新火车站站前片区城市设计广州亚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林金龙、李建华、吴志勇、张晓生、王潇文、罗宗斌、苏怡新、郭冕、李建平、刘晓娜、刘俊杰、赵利、邹徽强、胡颍铨、刘顺辉23 佛山市汾江河整治地块四改造规划研究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彭建德、朱隆斌、朱墨、冯萍、饶士凡、温卫华、李汉飞、霍铭文、余迅、格芬妮、杜梅、侯庆涛、钟崇正、李文芳、董一航24 广州市新港西路82号地块(五羊-本田摩托车厂等)改造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王玉、李慧蓉、王霖、黎亦众、许莉俊、汪进、周文、张苒、余倩雯、胡珊、徐里格、梁智锋、司寰、林太志、汪成刚25 荔湾区恩宁路旧城更新规划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王世福、周可斌、郑汉加、刘伟中、江伟辉、吴婷婷、唐韦、邓昭华、冯江、张智敏、陈建明、尉援、马思颖26 深圳市福田区下沙社区改造专项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朱荣远、王泽坚、周俊、龚志渊、李春海、陈皓、陈惠进、王婳、田长远、葛永军、卓伟德、张鑫、熊闽捷、杨默27 赣州市南门口地区综合改造专项规划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朱旭辉、赵明利、邓军、淮文斌、李远文、王胜利、朴龙虎、郭翔、申小艾、王好峰、宋鉴龙、黄伟璇、李炜基、谢嘉诚28 茂名市城市“三旧”改造专项规茂名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党生、梁运飞、陈玉林、划张美虹、邹坚勇、邹汉军、张悦、苏琰、柯君亮、杨玉蓉、石哲、梁敏、李益文、黄月媚、劳君29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黄宇东、张常路、孙稳石、李硕、莫碧文、谭名成、陈俊峰、涂志强、邓根旺、李诗婷、彭瑗、刘兴锋、王巍、袁志涛、吴奕涛30 佛山市顺德区交通规划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林群、张晓春、林涛、赵再先、周新年、吴超华、毛应萍、钟为民、郭宏亮、符林丽、李道勇、梁子斌、王岳如、卢海洪、唐洪31 深圳市黄线规划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刘应明、俞露、丁年、陈立新、刘松、邝璐、林木山、韩刚团、唐圣钧、李俊、车海霞、詹国庆、李鸿广、张华、杨守刚32 深圳市宝安区雨洪利用发展规划深圳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邹安平、张健君、罗志辉、周慧、刘天亮,陈立新,谢友竹,吴昌广,齐芳菲,陈健侠,杨淑芳,吕英俊,曹益宁,李虎,林玉鹏33 佛山市南海区内河涌综合整治规划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朱墨、李友生、邹鹏、谭长鸿、何继红、周思迪、霍铭文、殷乐福、刘鹏、苏汝波、陈民利、陈军、李小春、任雨、黄俊艺34 肇庆市城区电力系统专项规划(2009-2020)肇庆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肇庆粤能电力设计有限公司肇庆市地理信息与规划编制研究中心陈肇明、张鉴东、李爵、冼文戈、朱奕华、吕伟霞、唐明思、林福泰、夏少红、莫世英、李华栋、梁大炜、黄庆坤、刘敏、陈远通35 深圳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傅晓东、魏杰、喻乐军、薛峰、孙薇、周军、陈晓、张武强、陈茵、杨伟、韩绘芳、刘江涛、任大伟、陈如波、张涛36 云浮市中心城区城市道路照明专项规划(2007-2025)云浮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范庆彤、侯琳霞、莫晓渝、邓春霞、冯婷、陈向文、周子钦、陈几力、黎城良、杨燕华表扬奖(共35项)序号项目名称编制单位主要编制人员1东莞市轨道交通会展中心站地区土地综合开发及交通接驳概念性规划国际竞赛成果深化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梅欣、欧阳南江、钟哲、钟飞翔、裴志武、陈中平、郑玉颜、关敬辉、李大杰、吴丽娟、宁教长、李倩、倪有为、黄平、张周2 广佛金沙洲地区同城整合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王玉、林太志、黎亦众、许松辉、许莉俊、黄敏恩、王轩轩、董莹、陈兴、陈俊权、梁旭初、黎均文、司寰、徐里格、梁智锋3东莞市城市扩张与生态环境变化遥感动态监测研究东莞市新兰德城市规划技术服务中心东莞市地理信息与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欧阳南江、裴志武、陈明辉、李少英、黎海波、高益忠、沈奇祥、欧阳松南、郭庆铭4 东莞市石龙火车站迁建站点地区规划研究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柏诚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陈志军、华翔、谭歆瀚、刘海波、熊育善、郝云庆、邱小勇、罗锦辉、王江燕、方斌、单静涛、何嘉宁、黄昕、林志向、郭庆铭5 广州与周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衔接规划专题研究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至信交通顾问有限公司贺崇明、欧阳长城、马小毅、吴梦、吴家友、姬霖、唐锐、陈先龙、徐士伟、姜美利、余二威、何正强、刘延晨、梁创佳、易斌6 平远县城总体发展概念规划梅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王宗、张晓、丘克涌、黄志勇、黄勇、石军、吴爱勤、丘晓文、朱亮、刘涛、吴正强、陈瑜娜、贾芳、徐志权、张文静7 珠海市中心城区分区规划(2007-2020)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向守乾、陈德绩、张虎、陈亚南、赖霜、谭文杰、马黎明、王波、詹志翔、刘重阳、邱华芳、兰小梅、王冀、罗文君、陈一波8 云安县县城总体规划(2010-2020) 云浮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赖建州、魏建平、曹轶、许世光、赖学钊、张霄鹏、胡小军、王茜玺、李艳斌、林晓华、陈向文、冯婷、周子钦、侯琳霞、蔡晓岚9 惠州市海洋生态园总体规划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黄皓、由加、梁炳强、李新玉、姜薇、吴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 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 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 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 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 )。 游憩和交往空间 ( 详见专栏 1
专栏 1:国外绿道建设实践
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始建于 1867 年,是 Frederick Law Olmsted 设计的美国波士 顿公园绿道系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理论探索与建 设实践,绿道的规划建设逐渐成熟和完善,已成为 世界各国解决生态环保问题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 重要手段。 美国是绿道建设最早、经验最成熟的国家。其 东海岸绿道全长约 4500km,是全美首条集休闲娱 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该绿 道途经 15 个州、23 个大城市和 122 个城镇,连接 了重要的州府、大学校园、国家公园、历史文化遗 迹等,总造价约 3 亿美元,为沿途各州带来约 166 亿美元的旅游收入,为超过 3800 万居民带来巨大 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在德国,绿道成为推动旧城更新、提升土地价 值的重要手段。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 造相结合,通过七个“绿道”工程将百年来原本脏 乱不堪 、 传统低效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生态安 全、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区。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 同时,绿道建设也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鲁尔区 接着成功地整合了区域内 17 个县市的绿道,并在
12 善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作用。 1.3.2 有利于提高区域宜居性
建 筑 监 督 检 测 与 造 价
第3卷 第3期
面、树林和灌木丛中的污染物,起到净化空气、改
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和肇庆市等 9 个地 级以上市的全部行政辖区,面积约 5.46 万平方公 里。 2.2 规划依据 (1 ) 《珠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改 革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年 ) 》 ; 2 ( )《 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 厅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 》 ; 3 ( )《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实施条例 》 ; 4 ( )《 广东省区域绿地规划指引 》 ; 5 2006- 2020 )《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 》 ; ( 6 2004( )《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 2020 ) 》 ; 7 2004( )《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 ( 2020 ) 》 ; (8 ) 《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同城化规划 》 ; ( 修编 ) 9 ( ) 珠三角各市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 等。 2.3 规划期限 《 规划纲要 》 的规划期限为 2010- 2012 年。
架” 。区域绿地是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突出地方 自然人文特色和改善城乡环境景观,在一定区域内 划定限制开发并实行长久性严格保护的,具有重大 自然、人文价值和区域性影响的绿色开敞空间;绿 道网是区域绿地中具有休闲游憩功能的带状开敞空 间,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体现自然和人文 资源的生活游憩价值。 结合珠三角城乡空间布局、地域景观特色、自 然生态与人文资源的特点,根据绿道所处位置和目 标功能的不同,珠三角区域绿道可分为生态型、郊 野型和都市型三种类型。 1.2.1 生态型绿道 生态型绿道主要沿城镇外围的自然河流 、 溪 谷、海岸及山脊线建设,通过对动植物栖息地的保 护、创建、连接和管理,来维护和培育珠三角生态 环境,保障生物多样性,可供自然科考以及野外徒 步旅行。生态型绿道控制宽度一般不小于 200m。 1.2.2 郊野型绿道 郊野型绿道主要依托城镇建成区周边的开敞绿 地、水体、海岸和田野,通过登山道、栈道、慢行 休闲道等形式,为人们提供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 然的绿色休闲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郊 野型绿道控制宽度一般不小于 100m。 1.2.3 都市型绿道 都市型绿道主要集中在城镇建成区内,依托人 文景区、公园广场和城镇道路两侧的绿地而建立, 为人们慢跑、散步等活动提供场所,对珠三角区域 绿道网起到全线贯通的作用。都市型绿道控制宽度 一般不少于 20m。 1.3 建设珠三角绿道网的重要意义 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广东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重要举措,是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具体行动,对 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活休闲一体化、促 进宜居城乡建设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 义。 1.3.1 有利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目前,由于珠三角城镇空间的连绵发展和交通 网络的交织,一些关键性的生态过渡带、节点和廊 道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破碎化现象明 显,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受到一定威胁。珠三角绿道 网以绿化缓冲区为生态基础,串联起破碎化的生态 斑块和生态廊道,有助于完善生态网络,增强生态 空间的连通性;能够保护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为 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徙廊道;还能够吸收水
10
建 筑 监 督 检 测 与 造 价 Supervision Test and Cost of Construction
第3卷 第3期 2010 年 3 月
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
Green Pearl River Delta Road Network Master Plan Outline
2005 年对该绿道系统进行了立法,确保了跨区域
2
2.1
规划范围、依据与期限
规划范围 《 规划纲要 》 的规划范围为整个珠江三角洲地
成珠三角绿道网主体框架,广州和深圳市域范围内 的区域绿道在亚运会、大运会开幕前全部建成;至 2011 年底,珠三角建成全部区域绿道并投入使用; 至 2012 年底,配套完善各项设施;逐步引导珠三 角绿道网向省内东西北地区延伸,发挥绿道“提升
2010 No.3
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
11
值,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 4 ( ) 文化功能。 绿道可以将各类有代表性的文化遗迹、历史建 筑和传统街区串联起来,使人们可以更便捷地感受 历史的风采;同时,可以彰显城市的文化魅力,提 升城市品位。 1.1.2 绿道分级 按照等级和规模划分,绿道可分为区域绿道 、 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 1 ( ) 区域绿道 ( 省立 ) ( 以下简称区域绿道 ) 是指连接城市与城市,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 支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 2 ( ) 城市绿道是指连接城市内重要功能组团, 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绿道。 3 ( ) 社区绿道是指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 头绿地,主要为附近社区居民服务的绿道。 《 规划 纲要 》 规范的对象是珠三角区域绿道。 1.1.3 绿道的构成 绿道主要由自然因素所构成的绿廊系统和为满 足绿道游憩功能所配建的人工系统两大部分构成。 1 ( ) 绿廊系统。 绿廊系统主要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 等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是绿道控制范 围的主体。 2 ( ) 人工系统。 发展节点: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 公园和人文景点等重要游憩空间。慢行道:包括自 行车道、步行道、无障碍道 ( 残疾人专用道 ) 和水 道等非机动车道。标识系统:包括标识牌、引导牌 和信息牌等标识设施。基础设施:包括出入口、停 车场、环境卫生、照明、通讯等设施 。服务系统: 包括休憩、换乘、租售、露营、咨询、救护、保安 等设施。 1.2 珠三角绿道网 珠三角绿道网是由众多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 社区绿道构成的网络状绿色开敞空间系统。这些绿 道通过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将珠三角具有较高自然 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类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风 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重要节点串联起来,同时建 设完善的配套设施并对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实施 空间管制,融合环保、运动、休闲和旅游等多种功 能,在构筑珠三角区域生态安全网络的同时,为广 大居民提供更多的生活游憩空间。 珠三角绿道网是珠三角区域绿地系统的 “ 骨
目前珠三角的人居环境质量亟待改善,娱乐游 憩、运动健身等设施和场所较为缺乏,难以满足居 民日益增长的生活休闲需要。珠三角绿道网将城市 内部的公园 、 绿地等开敞空间与外部的自然保护 区、风景名胜区等区域绿地串联起来,形成集生态 保护与生活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开敞空间网络,在保 护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同时,能够为居 民提供户外活动空间,将极大促进宜居城乡建设。 1.3.3 有利于扩内需促增长 珠三角经济对外依存度大,受国际金融危机的 冲击和影响较早较大,扩内需促增长已成为保持经 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建设珠三角绿道网除 了带来生态效益外,还能直接带动旅游观光、运动 健身、宾馆餐饮等休闲产业和交通运输、文化娱乐 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间接带动或影响农业 、 建筑 业、房地产业等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进 一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拉动绿道沿线地区经济增 长。 1.3.4 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 珠三角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绿道网的重要组 成部分。但是目前珠三角历史文化资源呈散点分布 且缺乏系统整体的保护,保护与利用未能有效结 合。通过建设绿道网,串联起众多历史文化资源, 使历史文化资源及周边的环境既能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还有利于强化城市的文化特色,提高居民的地 方归属感和自豪感。 1.3.5 有利于推动珠三角一体化发展 在珠三角城际轨道网和绿道网的“两道”工程 建设中,城际轨道网的建设有助于推进珠三角城市 功能一体化,而绿道网建设通过连接珠三角主要的 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城乡居住区等,既能优化区 域生态格局,构筑绿色开敞空间,又能促进各地人 流和物流的自由高效流动,形成一体化的生活休闲 格局,成为推动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之 一。
2008- 2020 (
3
3.1
规划目标和原则
规划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高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为主线,通过高标准规划、省市互动、高 效联动,积极稳妥地推进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工作 。 用 3 年左右的时间,率先在珠三角建成六条总长约 1690km 的区域绿道,构成珠三角绿道网的主体框 架,实现“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 熟完善”的目标,将其打造成为我省的一项标志性 工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具体而言,至 2010 年底,各市要按照 《 规划 纲要 》 和各自的规划要求,划定绿道控制区并实施 空间管制,同时将本市域内 70% 以上的区域绿道 建设成型,确保绿道在城市之间互连互通,基本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