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网“兴奋点”开发策略研究——以珠三角绿道网“兴奋点”规划建设指引为例
基于生态功能保护原理的绿道规划策略探讨——以珠三角绿道规划为例

Det x m peXi a , aBig L Hu, i i n l E a l/ aYu n Xi n , i iCh mi a Hu
[b ta t Gr e wa sa c lg c l r s ra i na p o c e e o igq ik . wof n a A s r c] e n ya ne oo ia e e v t p r a hi d v lp n uc l T d me t lh o is p o s y u na e r : t e
绿道网规划建设与管理进展分析

绿道网规划建设与管理进展分析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增高,为了适应人民对高生活品质的追求,绿道网的建设就该提上日程了。
绿道网建设能促进宜居城乡建设的发展,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活与休闲的融合,同时也对可持续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就针对绿道网的建设进展状况分析,以及分析了我国绿道网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促进绿道建设的措施,进一步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道网;规划建设;问题;对策绿道网络是由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组成的网状绿色开放空间系统。
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
这些绿化带通过自行车道和人行步道,把自然和历史文化价值都较高的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名胜古迹等重要节点连接起来,同时建设齐全的配套设施。
绿色缓冲带实现空间控制,集环保、体育、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在构建生态绿色安全网络的同时,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生活娱乐空间。
一、绿道网的规划建设进展现状绿道网络在欧洲国家和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
中国开始接触绿道的时间相对较晚,但建设速度却很快,最突出的就是珠江三角洲绿道网[1]。
自从绿道网的建设以来国内外对绿道的建设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难免会有问题出现。
为了加快我国绿道网的建设发展,提高绿道网的管理水平,借鉴国际绿道网络建设的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简单介绍美国绿道网与德国鲁尔区绿道网。
美国东海岸的绿道网,全场4500km,它是美国第一个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为一体的绿道。
它连接着两个国家、15个州、1个特区、23个主要城市和122个城镇以及重要的州首府和大学校园,国家公园、历史文化遗址[2]。
美国绿道建设的要求是,在15分钟内所有居民都能到达离家或者工作地方最近的绿道。
德国鲁尔区绿道网,为了改善旧工业区脏乱差的现状以及为了提高工业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就将绿道的规划建设与旧工业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通过建造了七个绿道后,原本脏乱差的工业区变成了生态安全,环境绿色健康,风景优美,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宜居城区。
城乡绿道建设探析——以广东珠三角绿道建设为例

2 0 1 4 年
第2 5 卷
第1 期
南 方 园 艺
论、 国外实践案例的介绍及从概念、 功能、 类型等方面
足城市居民郊野休闲需求为主要 目的的绿道 , 总长约 8 8 4 k m;都市型绿道指分布在各市中心城区路段 , 集 中在城镇建成区, 以改善人居环境、 方便城市居 民进 行户外活动为主要 目的的绿道 , 总长约 4 5 8 k m。 在三
类绿道 中, 以郊野型绿道建设路程最长 , 与改善农村
研究 国内绿道理论与实践Ⅱ 2 . 阍 。国内的绿道实践主要
是国土绿化和各个地区所进行的绿地系统规划 , 有关 绿道设计的研究内容较少。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 国绿色通道建设 的通 知( 国发[ 2 0 0 0 1 3 1 号) 将绿化通道建设列为一项具有 战略意义的国土绿化工程 , 在城市规划层面定义 了绿
市的发展要求。 近几年绿道建设率先在我 国广 东珠三角地 区开展 , 随后在全国各地快速发展起来, 全
面提升 了城 乡 居 民的生活质量, 完善 了城 市功能, 强化 了地方风貌特征。 文章在综合分析 国内外绿道 建设与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 以广 东珠三角绿道 建设为例 , 着重对绿道建设的生态功能、 游憩功能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1 - 1 4
基金项目: 翁殊斐( 1 9 6 9 一) , 女, 副教授 , 博士, E — m a i l : w e n g s h u f e i @1 6 3 . c o n r
作者简介 : 杭夏子( 1 9 8 9 一 ) , 女, 华南农业大学园林植 物与观赏园艺专业 2 0 1 1 级研究生 , 主要从事 园林植物方向研究 , h a I l g x j a z i 8 9 @1 6 3 . 1 3 0 1 1 1
以广东绿道网建设为例,绿道建设与发展

以广东绿道网建设为例,浅谈绿道建设与发展摘要:绿道网建设作为国内的一项新提法,一直很受关注。
本文从绿道建设与人们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城市道路中的自行车道等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希望为绿道建设献一份薄力。
关键词:绿道,建设,发展abstract: green way nets construction as a new idea of domestic, has been very concern. this article from the green way construction and people life style,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urban road bike lan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and hope for green building a boli offer ways.keywords: green way,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绿道网,由绿色的道路组成的网络。
权威的释义是: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铁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内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居住区。
然而,作为国内的一个新概念,人们对绿道的内涵、功能定位以及绿道建设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挖掘。
深挖内涵,有形绿道建设引领无形生活方式改变绿道网兼具生态培育、休闲游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科研教育等多种功能,是一种能将生态保护、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完美结合的有效载体。
有人这样描述理想中的“绿道网”:“绿道网将城市内部的公共空间与外部的水体、风景名胜、森林公园、遗产地等区域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面自然之网,在这个网络中,各种生物的栖息地得以保留,人和动物的生存各得其所;在人的活动空间内,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行为模式、消费理念、城市形态、城乡结构,使人们的游憩、沟通、休闲生活更丰富和健康,最终实现低碳和理想宜居的城乡新生活。
构筑生态康体的城市公共空间——以珠海绿道系统的建设为例

以情 侣路滨海 风情 为主线 ,串联 了海滨公园、珠海渔女 、海
天驿站等7 个驿站和海边风景点。驿站多以伸展 的木式观景平
台为依 托 ,并阵列 种植 鸡蛋花、香樟树、凤凰树、小叶榄仁
等 富有岭南特色的植 物 ;部分海滨绿道 低于汽车干道两、三 米 ,临水 而建 ,城市 的尘 嚣被 隔绝 于茂密的绿荫之外 ,听涛
现 ,使 得 人与 自然 更加 和 谐 的共 处 。
31 .珠海绿道的本土化设计
广 东珠 三 角绿 道 的路 面 颜 色 以土 红 色 为基 调 ,源 于 广 东
2珠海绿道系统 的发展背景及其建设 . 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对绿道 ( re y)的定 义都会 Ge nwa
有所差异 ,珠三角 的绿道被定 义为一种线 形的绿色公共开敞 空间 ,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 的 自然和人 工景观线路 ,是、历史古迹及城 乡居 住 区的空间纽带。世界上第一条绿道诞生于 1 6 年的美国波 87 斯顿公 园 ,此后 ,欧洲各国、新加坡 、 日本等均大力发展绿
其中大约4 公里蜿 蜒于 海岸边 ,尽 显海上 云天的特 色,成 为 O
珠海绿道 的一大亮点。另有4 公里支线从唐家湾延伸至漠澳 岛
红 树林 湿地 公 园 。
4 号绿道 则位于西部斗 门区 ,总体 呈东 西横 向 ,东起斗 门大桥 ,沿途经过 山寺古街 、水 乡鱼塘 、果 园农田等景 色 ,
1珠海城市公共空问的特征 .
珠海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南端 ,与港澳遥望相连 ,地理 位置优厚 ,是珠 江 口西岸的核 心城 市。迎着改革开放之风 , 珠海从 1 8 年的一个边陲小镇 发展为对外 贸易的重要 口岸 , 90 并享有 “ 浪漫之城”的美誉。
22 .珠海市的省立绿道建设 在珠三 角规划的6 绿道 主线 中,经过珠 海区域的线路 条 包括 1 号及4 号两条。其 中1 号绿道主要位于 东部主城区 ,大
0573.都市圈地区绿道的多功能建设初探——以珠三角绿道建设为例

0573.都市圈地区绿道的多功能建设初探—以珠三角绿道建设为例闻雪浩阮晶晶闻建摘要:都市圈地区是一个极端人工化的区域,其绿地空间往往很难保证,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由城市道路、河流、组团隔离带、市政公用设施等组成的绿道系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例如在珠三角都市圈地区,绿道建设已经达到一定层次,但功能较为单一,怎样从现在单一的风景观赏功能到游憩、生态、环境、经济等综合功能的发挥,是未来绿道建设的重点,文章研究了国外都市圈在绿道功能开发方面的经验,并总结归纳出绿道与生态环保、环境改善、休闲游憩、经济拉动等的内在关系,同时结合珠三角绿道建设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都市圈、多功能、珠三角绿道1 都市圈地区绿道概述1.1 都市圈地区绿道的建设背景都市圈是指人口规模宏大、地域广阔、经济和要素集聚度高、并且汇聚一定区域范围内最大财富和最先进生产力的地区,该类区域通常保持一种高速发展态势,因此也遇到了许多城市问题,即土地稀缺、能源枯竭、产业密集、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城市不断在GDP和生活质量之间寻找平衡,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地区开展了区域性的绿道建设。
都市圈地区绿道建设主要特点:(1)利用废弃铁路、公路等建设步道与自行车道,连接城市群之间重要的生态斑块,维护区域的生态廊道;(2)利用旧厂房、废弃建筑翻建服务设施,并对沿线环境进行整治,改善城市地区的生活和生产环境;(3)利用绿道开敞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游憩空间;(4)利用绿道集聚人流,促进城乡经济联动发展,增加城乡居民就业岗位,形成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都市与乡村统筹发展的良好局面。
1.2 都市圈地区绿道面临的挑战近两年在中国大地上绿道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特别是都市圈地区建设更是迅猛,例如珠三角地区在去年一年时间内已经完成了两千多公里绿道建设,至今珠三角各市“绿道”已经初具雏形,并起到了改善城市环境,创建休闲锻炼场所的作用,但通过实地考察与分析,绿道功能仍较为单一,我们还需要在以下发面继续努力:1.2.1都市圈区域生态廊道的作用需进一步优化绿道在建设过程中串联了区域的生态斑块,但沿线部分地区开发过度,例如在绿道串联的湖滨地区,修建整齐的驳岸、滨水建筑、植物色块、树阵等及其人工化的景观,而湿地、自然驳岸、野生动植物等自然元素消失了,破坏了原生态环境,影响了生物活动。
对当前我国绿道网规划建设“热”的思考与对策

道 内涵 ;以及通过 分级 分类分时 引导 、充 分尊重和 匹配地权 、倡导部 门协作和更 广泛的公众参与等 。
关键词 :绿道 网:规划 :绿色基础设施 :综合开 发:深圳
Ab s t r ac t :Gr e en way Ne t wor k i s cu r r e n t l y a f av o r ed pr ogr am i n t he f i e l d of pl an n i n g a n d c on s t r u c t i on i n Chi n a Al t h ou gh i t h as mad e s ome a c hi e v emen t s. i t s t i l l h as s o me un i v er s al pr ob l e mS S U Ch a s i na de qu a t e e c ol ogi c al c on c er ns .s i n gul ar i t y o f f un c t i on a nd op er a t i on mode. 1 a c k of i nf r as t r uc t u r e a nd gr ee n wa y n e t wor k f ea t ur e s, an d a c t i v i t y or ga ni z a t i o ns , e t c F r om pe r s p e c t i v e s o f gr e en way n e t wor k e s t a bl i s hmen t .f u nc t i o n c on n o t a t i on an d i t s p l a nn i n g a n d i mpl emen t a t i on ,s y s t e m co up l i n g,i n t e g r at e d d e v el opmen t a n d s y n e r g y o f di f f er e n ce s wer e e m ph a s i z e d a s t h e t h r ee k ey c o n t e n t s i n t he de v el opmen t o f gr e e n wa y n e w or t k i n t h e f u t ur e Th e c on ne c t i v i t y o f g r e en wa y n e w or t k a nd i t s c o upl i n g wi t h u r ba n s t r u c t ur e a s wel l a s t he i m pr o v emen t o f s upp or t i n g f a c i l i t i e s wer e p r opo s e d.Mode r a t e de s i gn.
珠三角绿道网——推进宜居城乡建设的新举措

珠三角绿道网——推进宜居城乡建设的新举措曾宪川;马向明;郭建华;高磊;展安【期刊名称】《南方建筑》【年(卷),期】2010(000)004【摘要】通过回顾珠三角地区生态环境保护15年来的思考与探索,阐述从"生态敏感区",到"区域绿地",到"广东绿道"的发展历程,从单纯的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走向保护与利用并重,通过绿道规划建设,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活休闲一体化,促进宜居城乡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本义在阐述绿道建设本质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珠三角区域绿道总体规划布局、相关配套设施、实施保障措施的主要思路,并总结和归纳珠三角各市绿道建设具体实践中的经验和做法,为国内其它地区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总页数】5页(P36-40)【作者】曾宪川;马向明;郭建华;高磊;展安【作者单位】广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规划处,广州,510031;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510290;广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规划处,广州,510031;广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规划处,广州,510031;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广州,5102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1【相关文献】1.珠三角省立绿道网“一年基本建成”的目标胜利实现汪洋书记称赞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是一支特别能打硬仗的队伍 [J], 无;2.谋划与实施民生系统工程——广东住房城乡建设厅推动珠三角绿道网建设纪实[J], 钟菊生;刘一心;周秋洋;3.荣昌县城乡建设委员会——推进宜居建设打造人居范例 [J], 无4.推进转型跨越建设宜居平鲁——朔州市平鲁区城乡建设掠影 [J], 无;5.以提高绿道使用率和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珠三角绿道网“成熟完善”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道网“兴奋点”开发策略研究——以珠三角绿道网“兴奋点”规划建设指引为例孔婷婷雷志强【摘要】2010年广东省在国内率先全面启动绿道网规划建设工作,2012年6月19日,汪洋副总理在绿道工作会议上提出“以绿道兴奋点的建设为抓手,完善绿道功能,完善绿道服务”。
2012年7月,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开始编制《珠三角绿道网“兴奋点”规划建设指引》。
截止到目前,广东省已建成2000多千米省立绿道贯穿珠三角9市的200多处森林公园、海岸河堤、风景名胜、文化古迹等,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本文基于广东省绿道及“兴奋点”建设的领先性及在宜居城市中发挥的重大作用,结合《珠三角绿道网“兴奋点”规划建设指引》及广东省绿道网实施现状,总结提出绿道网“兴奋点”综合开发的策略,为今后的绿道网“兴奋点”规划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绿道网“兴奋点”;领先性;宜居;策略1.广东省绿道网规划建设的领先性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绿道网的规划建设,其规划理念、建设方式、实施管理条例等在全国具有领先性,可为其他城市绿道网的规划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与参考。
广东省于2009年首次提出建设全省统筹的绿道网络。
2010年,率先全面启动绿道网规划建设工作,提出“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目标,将珠三角绿道网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标志性工程。
2012年6月19日,汪洋副总理在绿道工作会议上提出“以绿道“兴奋点”的建设为抓手,完善绿道功能,完善绿道服务”,自此“兴奋点”的规划建设成为完善绿道网体系的重要举措。
2012年7月,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开始编制《珠三角绿道网“兴奋点”规划建设指引》,指导与规范“兴奋点”的开发建设。
2.广东省绿道网规划概况广东省将绿道分成省立绿道和市立绿道两个层级。
前者为连接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绿道,后者为城市内部的绿道。
截止到目前,广东省已建成2372千米省立绿道,市与市之间的18个城际交界面全部实现绿道互联互通。
绿道沿线共新增绿化1572千米,建成161个驿站和休息点,初步配建了停车场、自行车租赁、餐饮、卫生、安保等服务设施。
绿道实现珠了三角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市郊、市郊与农村及山林、滨水等生态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的连接。
同时,珠三角各市结合当地绿道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建设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并和绿道网相接,形成三级绿道网互联互通,密切了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生态联系,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低碳出行、户外运动休闲的绿色空间。
3.绿道及“兴奋点”的概念及内涵3.1涵义“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兴奋点”是指能够满足市民多种活动需求的公共开敞空间,可为市民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活动场所和运动健身、文化展示、科普教育、餐饮娱乐、休闲游憩等服务,并与人的活动、城市特色和形象展示、各类品牌等软资源紧密结合,使之成为人民群众便于享用、乐于享用,且与绿道无缝衔接的人性化公共活动场所。
3.2绿道与“兴奋点”的关系绿道及“兴奋点”共同构成绿道网络。
“兴奋点”与一般的绿道休憩驿站不同,不仅能提供常规的休憩、交通、服务等功能,还通过特色资源和人为活动吸引人关注、满足人使用,承担公共空间的效用,与绿道共同构成串珠状的“慢行系统+公共空间”体系。
“兴奋点”既可以在绿道上,也可以位于绿道影响区内,并通过绿道支线与绿道衔接。
图1-1 “兴奋点”与绿道的空间关系示意3.3绿道及“兴奋点”的构成绿道包括人行步道、自行车道、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
“兴奋点”由接驳牵引线、接驳空间和功能空间三部分构成。
接驳牵引线指能通过信息告知、空间暗示、景观引导以及交通引导等牵引使用者前往“兴奋点”的媒介,包括信息、标识、交通等必要的设施系统。
接驳空间指人从绿道行游进入到“兴奋点”基地的转换空间和驻留点,应提供必要的休憩、自行车停放、集散、咨询、零售等功能。
功能空间是“兴奋点”主体功能的空间载体,应当作为人性化的空间场所,满足人在各类公共开放空间的相应需求,承载相应活动。
图1-2 “兴奋点”构成示意图4.绿道网在创建宜居城市中的重大意义4.1绿道及“兴奋点”弥补了城市绿色空间的不足,将城市的功能、肌理进行再组织绿道及“兴奋点”本身即是城市的绿色公共空间,为居民的休闲娱乐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生态环境的捷径。
作为城市的绿色公共空间,有效弥补了城市时代城市建成区公共空间的不足,将城市的功能空间及肌理进行再组织,完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例如广东省绿道沿线新增绿化1572千米,极大增加了广东省的绿色公共空间。
4.2绿道及“兴奋点”作为健康出行方式提倡的“慢”生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提升城市软环境如今人们对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理念愈加重视。
绿道网的建成,缓解了交通压力,降低了环境污染,倡导低碳健康的出行方式及“慢”生活。
同时由于绿道网能够吸引人群参与户外活动,增加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信任,缓解了紧张的城市人群间的人际社会关系,增加了人们的幸福感。
4.3绿道及“兴奋点”利于凸显城市特色,促进旅游开发,带动经济发展绿道及“兴奋点”将城市中的特色资源进行整合再组织,为城市特色的呈现提供了有效的空间载体。
同时随着近年来生态旅游热的不断升温,户外休闲活动越来越受到青睐,以绿道为触媒的生态旅游发展迅速,从而带动地区旅游业与服务业的发展。
例如广州增城绿道用“藤结瓜”“瓜连藤”的方式,使绿道串联旅游景点、农家旅馆、乡村度假酒店、田间绿色超市、绿道旅游驿站、古村落等休闲度假场所,形成“绿道串珠”休闲旅游格局。
江门市绿道由开平碉楼、赤坎古镇、梅家大院等诸多被影视剧青睐的取景地串联而成文化绿道,成为旅游热线,2012游客数量比往年增加40%。
5.绿道网“兴奋点”开发的策略5.1明确类型,有效整合周边资源,实现绿道与“兴奋点”的功能联动根据建设方式的不同,绿道网“兴奋点”可分为“整合型、补充型、新建型”三种:整合型指在绿道两侧的绿道影响区范围内,现状已有较为完善的“兴奋点”资源,可通过完善标识、交通等接驳设施将其直接整合纳入。
补充型指在绿道两侧的绿道影响区范围内,如已有具有一定价值的零散空间资源但未加以开发利用,可通过挖掘整理并加以体系化的完善,补充慢行系统并与绿道接驳,将其纳入绿道网“兴奋点”体系。
新建型指在绿道两侧的绿道影响区范围内,结合城市既定的规划意图和公共空间体系,建设新的“兴奋点”。
图5-1 绿道网“兴奋点”分类示意图5.2强化接驳,改善“兴奋点”的可达性及系统性除加强绿道与公共交通、公共停车场等的接驳外,同时要加强绿道与“兴奋点”功能空间的接驳,使群众便捷地由绿道进入“兴奋点”。
接驳牵引线应给使用对象留有一定想象空间,并能较快到达兴奋点,不宜过于曲折或过于通达。
作为通往“兴奋点”的重要路径,需用与周围路面色彩不同的色彩进行强调,同时应注意协调,如棕红、墨绿等。
考虑到所有使用者的需求,完善无障碍设计。
接驳空间为进入“兴奋点”的转换与驻留空间,应提供必要的自行车租赁与停放、休憩、咨询、集散、商业零售、餐饮、卫生等功能。
同时作为进入“兴奋点”的第一兴奋处,其设计应与“兴奋点”和谐统一,增强其提示暗示作用,实现对“兴奋点”的提前感知。
接驳设施上完善导向设施的建设,规划建设必要的休息设施和交通接驳设施。
设施应位于视线可达和步行可达范围内,促进更多人使用。
接驳设施的设置与设计应与周围环境协调,避免出现生硬的转接。
5.3完善服务,增加“兴奋点”使用的便捷性,引领绿色休闲生活方式(1)完善标识(导向标识、介绍标识、管理标识),增加可识别性。
接驳牵引线的标识以导向标识为主,注重体现连续性和引导性,充分考虑人的心理习惯和视觉要求,沿线可布设主题雕塑、景观小品等。
接驳空间的标识以导向标识、介绍标识为主,以标牌、信息墙为主要形式,提前对“兴奋点”的性质、功能、特色等进行相关介绍;标牌、信息墙要更多融合本地自然、文化和民俗风情等内容,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兴奋点”功能空间的标识要遵循生态自然和谐的原则,营造出协调互补的空间形态;标识布局注重体现整体性,设置要分清主次,突出主体标识,配合“兴奋点”生态、教育、休闲等功能的发挥。
(2)灯光设计应注重安全性、整体性、层次感,合理适度照明,节约能源。
接驳牵引线处灯光设计应注意灯具排列方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合理的光源选择、艺术性的灯具风格,灯光应具有较强引导性和标志性。
接驳空间处灯光设计应注意合理照明面的确定、灯具的选择,充分利用环境特点、灵活的灯位配置与灯具安装,使成为进入“兴奋点”的第一兴奋处。
“兴奋点”功能空间内灯光设计应烘托“兴奋点”结构特征、反映“兴奋点”特色、强调综合照明效果。
(3)绿化景观强调生态优先、保护物种多样性,注重落实因地制宜、结构合理、层次丰富、色彩多样的要求。
合理搭配植物,乔灌草及地被植物相结合,同时考虑颜色、季相变化、各地风情等因素,形成连续、有层次的绿化景观界面,避免平淡单调,提升游赏乐趣。
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植被,注重乡土植物开发利用。
景观较好区域不应过密种植植物,应留出视线通廊,确保视野可达各重要节点处。
绿道和接驳牵引线的绿化景观设计应注重植物的遮阴效果。
(4)场地设计以经济、适用、美观为基本要求,践行低冲击开发模式。
场地设计应区分软质和硬质场地,践行可持续开发模式,在保障活动空间的前提下,保留更多以植被、水体覆盖的软质场地。
对于“兴奋点”内承办诸如文艺表演、体育运动、展览及各种公益活动等,需设置硬质活动场地。
场地设计应动静分区合理,动态活动场地与安静休憩区之前应用园林植物或自然地形等构成隔离带,交通流线清晰,避免相互干扰。
(5)完善设施配套,方便群众使用。
绿道网“兴奋点”设施包括管理设施、服务设施、活动设施及信息设施。
管理设施指对使用者提供基础服务与管理的设施总称,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游客服务等设施。
服务设施指服务使用者日常需求的设施总称,包括交通接驳、商业服务、安全保障、环境卫生等设施。
活动设施指在服务型设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兴奋点”类型及所处自然人文环境,更深入的吸引使用者长时间体验、停留和举办活动的设施总称。
信息设施指为使用者提供网络服务和信息发布的设施总称。
设施配置上要做到以下几点:充分整合,合理布局。
强化现有设施与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加快设施配套完善;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合理确定管理与服务设施的布局,方便使用者,同时便于经营管理与减少干扰,发挥设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