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及伪狂犬净化总结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通过猪的唾液、血液、粪便等途径传播。
这种疾病在猪群中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严重影响了猪的生产和养殖业。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下面将从疫情监测、隔离措施、病原净化、疫苗接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疫情监测对于猪伪狂犬病的防控,首先要做好疫情监测工作。
疫情监测是及时了解和掌握猪群中病情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定期的检测方法,如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来进行监测。
一旦发现疫情,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病情的蔓延,确保猪的健康和生产。
二、隔离措施一旦发现猪群中有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的猪只,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隔离措施主要是将疑似感染或确诊病例的猪只隔离开来,避免与其他猪只接触,防止病毒的传播。
要对接触过病猪的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确保病毒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扼杀。
三、病原净化病原净化是猪伪狂犬病防控的关键环节之一。
病原净化主要是通过彻底的清洁消毒,将猪场和周边环境中的病毒得到有效地清除和消灭。
在病毒得到有效控制之后,还要做好环境的净化工作,确保猪群的生存环境得到有效地保护。
四、疫苗接种在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中,疫苗接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提高猪只对伪狂犬病病毒的抵抗能力,降低疾病的传染率和致病率。
对猪只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工作,是确保猪只健康的重要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全面、系统地进行管理和实施。
只有充分认识到猪伪狂犬病对猪类养殖业的严重危害,才能够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保障猪只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净化猪伪狂犬病,为猪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非洲猪瘟净化总结汇报

非洲猪瘟净化总结汇报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传染性的猪类疾病,可以导致猪只的严重生病甚至死亡。
自2018年以来,ASF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严重威胁了全球猪肉产业的发展。
为了应对ASF的蔓延,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净化ASF。
本文将从各国的防控措施、应对措施和经验教训三个方面对非洲猪瘟的净化进行总结汇报。
首先,各国在防控ASF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
各国政府加强了对养猪场、交易市场和屠宰场的管控,加强了猪群的监测和检测。
同时,强化了国际合作,共同交流经验和信息,共同应对ASF的蔓延。
此外,各国还加强了宣传教育,提高了养殖户和民众的防控意识。
其次,各国在应对ASF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对于受感染的猪群,各国采取了快速处置和淘汰的措施,以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
在养殖环节中,加强了卫生检查和消毒措施,确保猪只的健康和生存环境的卫生。
此外,一些国家还制定了紧急预案和应急措施,以及加强了执法和处罚力度,以阻止非法交易和运输。
最后,各国在净化ASF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首先是加强监测与检测的重要性,及时发现和隔离受感染的猪只。
其次是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养殖户和消费者的防控意识和知识水平。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非常关键的,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共同应对ASF的威胁。
总之,净化非洲猪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各国政府、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防控措施、应对措施和经验教训的总结汇报,可以更加有效地应对ASF的蔓延,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
希望各国共同合作,共同努力,最终成功净化非洲猪瘟。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原性传染病,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和传染性。
猪伪狂犬病对猪的健康和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疫苗接种、环境净化、动物管控等方面介绍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一、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猪伪狂犬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猪伪狂犬病疫苗,猪场养猪户可以根据养殖规模、养殖环境等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
疫苗接种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接种程序和剂量进行,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免疫效果。
在接种前,应对猪进行体温检测和健康评估,确保猪的健康状况符合接种要求。
接种后应及时记录接种情况,定期进行疫苗效价检测,并及时补种,确保猪的免疫力在高水平上。
二、环境净化猪伪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和食物传播,在猪场环境中容易存活和传播。
对猪场环境进行定期的净化工作非常重要。
环境净化包括定期清洁和消毒猪舍、饲料槽、饮水设备等,及时清除猪粪尿、厨余垃圾,保持猪场环境的卫生与干净。
在日常养猪过程中,要做好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工作,确保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三、动物管控猪伪狂犬病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猪之间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因此在养猪的过程中要做好动物的管控工作。
要加强对疫病症状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病猪和可疑猪,隔离治疗或淘汰病猪,防止病毒的扩散和传播。
要做好猪群的数量控制和密度控制,避免猪群之间的过度接触和拥挤,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四、人员防护在进行猪场防控及净化工作过程中,养殖户和相关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包括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病猪和病毒携带物。
在疫情期间要避免外部人员、车辆进入猪场,确保猪场的封闭和隔离。
五、信息报告猪伪狂犬病是一种法定传染病,养殖户要做好相关疫情信息的报道和汇报工作。
一旦发现猪伪狂犬病疫情,要及时向当地农业部门、动植物检疫部门和养猪协会等有关部门进行报告,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疫情调查和处置工作。
规模猪场猪瘟、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措施

2 . 4 建 立 完 善 的 消 毒 制 度 为 了有 效 防控 和净 化 规模 猪 场 的猪 瘟 和猪 伪 狂犬 病 ,首先 , ( 1 )在 规 模 化 猪 场 生猪 饲 养 区与 外 界通 道 处 建 立 细菌 消 毒 要 对病 原 体 以 及 抗 体 进 行 调 查 与 检 测 ,从 而 针 对 性 的制 定 防 控 室 。猪 场饲 养 人 员进 入 生猪 饲 养 区前 ,需在 人 口处 的 细菌 消毒 室
集约化种猪场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净化措施

集约化种猪场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净化措施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消费量愈来愈大,猪肉生产也日益趋向集约化。
然而,在集约化种猪场,猪伪狂犬病(PRRS)的发生频率高,危害较大。
本文将介绍集约化种猪场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净化措施。
一、猪伪狂犬病的病情和危害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等途径传播。
该疾病对猪的免疫力、饲养效益、繁殖效益等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危害较大,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二、猪伪狂犬病的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打喷嚏、流眼泪、鼻出血等。
临床症状一般没有特异性,需要结合实验室诊断。
2.血清学检测:通过ELISA检测方法检测抗体水平,可以判断猪是否感染猪伪狂犬病。
3.RT-PCR检测: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可对病毒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
三、净化措施
在集约化种猪场,正确的消毒、隔离、免疫等措施是防治猪伪狂犬病的根本措施。
1.消毒:使用有效消毒剂进行地面、墙面等设施的消毒,以减少病毒的存活。
2.隔离:将发病猪或具有暴露风险的猪进行隔离,防止病毒在猪群内部传播。
3.免疫:对种猪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群免疫力,减少发病率。
总之,对于集约化种猪场,猪伪狂犬病的防治需要各项措施的综合应用。
在猪伪狂犬病高发期,应切实加强猪场的消毒管理,做好隔离工作,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免疫。
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伪狂犬病。
集约化种猪场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净化措施

集约化种猪场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净化措施集约化种猪场是现代猪业的发展趋势之一,但由于密集养殖环境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其中之一就是猪伪狂犬病。
本文将就集约化种猪场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净化措施进行探讨。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依靠病毒的直接接触传播,通过飞沫和粪便污染等途径使病毒传播。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厌食、精神萎靡、呼吸困难、咳嗽、恶心呕吐等。
病情进展后猪会出现抽搐、瘫痪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在诊断猪伪狂犬病时,常采用以下方法:1. 临床观察:对出现相关症状的猪,如高热、呼吸困难等进行仔细观察。
2. 病毒分离与鉴定:从临床疑似病例中采集血液、组织等标本,利用免疫荧光法、PCR等方法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
3. 血清学检测:采集疑似病例的血清标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体水平,确认感染情况。
4.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死亡猪的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病变情况进一步确定病因。
经过诊断确认猪群发生伪狂犬病后,需要采取一系列净化措施,包括:1. 隔离:把疑似病畜和确诊病畜进行隔离,减少交叉传染的风险。
2. 消毒:对猪场内的各类设施、器具、地面等进行全面消毒,可选用含氯消毒剂对猪舍进行喷洒,在消毒过程中要确保消毒液充分接触到所有表面。
3. 排水净化:处理病猪粪便、尸体等污染物,采用高温处理或通过锅炉加热消毒,杀灭病毒。
4. 健康管理: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加强猪场内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增强猪群的免疫力,提高疾病防控能力。
5. 封锁与限制:在确诊伪狂犬病后,立即采取封锁与限制措施,禁止外人进入场内,并在相关区域设置警示标识,以防止病毒传播扩散。
集约化种猪场猪伪狂犬病的诊断需通过病毒分离与鉴定、血清学检测、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进行确认。
在确认感染后,需要采取隔离、消毒、排水净化、健康管理、封锁与限制等一系列措施,以控制病情扩散,保障猪群的健康。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害猪只,但也有可能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类。
猪伪狂犬病对猪的健康和养殖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防控和净化猪伪狂犬病成为了当前猪养殖业中的重要课题。
一、猪伪狂犬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
患病猪只的口腔、眼泪、唾液、粪便、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都可能携带病毒,感染来源多样化。
传染源还可能包括其他野生动物或群体鼠类,它们是病毒的天然宿主。
饲料、水源等也可能成为传播病毒的途径。
二、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措施(一)加强养殖管理合理设计养殖场的环境,保持猪只的卫生环境清洁整洁。
定期对猪只进行消毒和杀菌处理,杜绝病毒的传播和蔓延。
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保障猪只的健康成长,增强猪只的免疫能力。
(二)疫苗控制病毒传播通过猪伪狂犬病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提高猪只的抗病能力,阻断病毒传播的途径。
定期对猪只进行疫苗接种,确保猪只的免疫力处于良好状态,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三)加强病毒监测和控制建立完善的疾病监测制度,及时发现猪伪狂犬病的病例,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避免病毒的传播和蔓延。
对发现疑似病例的猪只进行检测,提高对猪伪狂犬病的诊断水平,确保病毒的及时控制。
(四)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养殖户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养殖户的疫病防控意识,推广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控知识,提高养殖户对猪伪狂犬病的认识,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是疫情发生后对疫区猪只进行的一系列防控措施,主要包括消毒、隔离、封锁等措施。
(一)疫区猪只的隔离发生猪伪狂犬病疫情后,需要对疫区猪只进行隔离管理,避免病毒的传播和蔓延。
隔离区的环境需要进行消毒和杀菌处理,杜绝病毒的传播风险。
(二)封锁疫区对发生疫情的猪只交易市场、养殖场等地点进行封锁,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开展疫区猪只的检疫工作,确保疫区的安全和卫生。
(三)疫区环境的消毒和净化对疫区环境进行全面的消毒和净化,清理疑似病例的粪便、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降低病毒的存活率,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咬伤或抓伤受感染动物传播给健康动物。
猪伪狂犬病不仅对猪的生产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对人的健康构成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和净化猪伪狂犬病,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针对性措施来提高防治水平,保障猪的生产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一、疫苗接种对于猪伪狂犬病的防控,疫苗接种是最为关键和有效的措施。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针对猪伪狂犬病的疫苗,猪只需要接种一次疫苗,就能够获得长期的免疫保护。
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养殖户必须选择正规的疫苗产品,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接种,确保猪只能够获得足够的免疫力。
定期对已经接种疫苗的猪进行复查,了解疫苗的免疫效果,及时补充疫苗,是有效防控猪伪狂犬病的关键。
二、疫区划分和封锁针对猪伪狂犬病的流行地区,相关部门需要对该地区进行疫区划分和封锁,严格控制疫情的扩散。
在疫区范围内,所有的猪只必须接受强制性的疫苗接种,并进行标识管理,确保每一头猪只的免疫情况可以追溯到每一次接种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疫区内的猪只严禁私自交易和运输,确保猪只的流转全程可以进行全程监控和管理,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三、加强养殖环境卫生管理养殖场是猪伪狂犬病的传播和暴发场所,为了从源头上控制疫情发生,养殖户必须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
严格控制野生动物和未接种疫苗的猪只进入养殖场内,避免疫情通过外部传入。
定期对养殖场内的猪只和环境进行消毒和清洁,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的存活和传播。
对于疫情暴发地区的养殖场,必须进行彻底的封闭和重新消毒,确保养殖环境的净化和复原。
四、强化动物检疫和监测疫情防控的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和控制病原的传播,因此必须加强对动物的检疫和监测工作。
对于有疑似猪伪狂犬病症状的猪只,必须及时进行隔离,采集病毒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确保疫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定期对养殖场和周边地区的野生动物进行监测和排查,发现有异常症状的动物及时进行处理,避免疫情的交叉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瘟、伪狂犬疫病净化总结报告 一、疫病净化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第一养猪生产和消费大国,猪存栏、出栏总量和猪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特别是近几年规模化养猪场通过不断地引入国际优良品种、营养和饲养管理技术及先进的仪器设备,养猪业的生产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提高。规模化养猪,由于猪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猪区域的相对集中,引种、人流、物流、车流及生猪流通渠道的增多,加之有些猪场在疫病控制技术体系方面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等,这些因素都给疫病的控制带来了困难,很难适应健康养猪的要求与发展。猪场的疫病已经成为制约养猪产业发展的首要和无法逾越的“瓶颈”。 国际上的疫病净化分三步走。即第一步:全群进行广泛高密度免疫疫苗,提高群体的免疫力;第二步:全面停止疫苗免疫,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控体系,对感染猪场进行全面扑杀,并对所有病例进行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第三步:宣告扑灭净化疫病,在停止使用疫苗且无病例发生后1年开始计时,计时开始后继续进行监控并停止使用疫苗,无此疫病发生即宣布该病已经净化。但在我国疫情复杂的情况下,停止免疫疫苗是不现实的,全群扑杀也是难以做到的,所以根据我国规模化猪场存在的一些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与防病经验,结合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我们采取以下的净化策略:先将猪瘟与伪狂犬的野毒清除,再用可靠的疫苗筑固,后逐渐减少疫苗的次数,最后不用疫苗接种,最终实现两病的净化。 二、疫病净化过程 1、决策:2012年10月7日,在例行的公司管理会中,提出在过去多年的时间中,猪瘟与伪狂犬对猪场的影响,并在临床与试验检测也发现猪瘟野毒的感染,并导致较为严重的损失,一致通过先期对公司原种猪场进行两病的野毒净化。后此次管理会纪要上交到公司总经办重新核算,制订相关程序,最后报批经董事长、总经理审核通过。 1.1、预算 由于我司没有检验实验室,必须与有实力的实验室合作,后通各种渠道,最好确定全部由广东中山大学为我场两病净化做实验室的检测工作,并确定两方谈妥的检测费用。同时,本场人员的劳力、物资、物流等费用全部列入,共计预算需投入40万元。 1.2、决议 由于预算投入较大,由董事长特批由总经理牵头,组成两病净化小组,由总经理任组长,原种场场长任副组长,并由原种场场长提议和组织共计8人的合作伙伴,根据实施方案进行全场的两病净化。 2、计划 2.1、人员 初步设定本场8名人员作为本次两病疫病净化的主要操作人员,主要负责血和扁桃体的采集,同时在约谈中设立由中山大学的梁博士作为固定的联系人与经办人,样品采集后三天为一期,快速并及时送样品到吉安市长途汽车站,通过晚班车约12个小时的运输直达中山,即第二天就可开始检测。同时也由中山大学梁博士对我场净化小组进行理论与现场操作培训与人员在小组内岗位安排,达到相互配合,不准有丝毫的误差。 2.2、实验室 由于我司没有实验室,而样品又得保持新鲜,考虑我司周边运输时间较近。同时更考虑到广东中山大学实验室为广东省生猪改良繁育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实验室检测设备与检测人员均为我国南方地区较为突出,其次通过谈判各种疫病的检测费用也是我司所能接受。 2.3、其它 在公司总经办会中罗列本次两病净化的各种所需的材料并完善各样配套程序,主要包括:在计划安排隔离栏舍的新建与人员调配,由此特指定原种场场长对隔离舍的重新利用做好准备。其次是根据本场的猪群健康状况制订相应的技术操作规程,先期对生产性能差的母猪进行淘汰,有意识的多量补充后备母猪,以便经产母猪的淘汰对本场母猪群体的影响等。 2.4、应急方案 由于两病净化的过程比较长,当时预计可能要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突了情况必须制订出相应的应急方案,包括第一阶段的淘汰量如果太多的话是否还要进行的原则;人员操作过程的伤害如何处理等多个应急方案。 3、实施 3.1、准备 3.1.1、猪只的准备 根据当时对猪群的健康状况的评估,还算平稳,但在采样前的10天还是用纽氟罗、强力霉素和多维进行为期一周的保健。 3.1.2、物品的准备 购进约4000套一次性注射器、PE样品收集管和两套扁桃体采样枪。 3.1.3、人员准备:共计八名操作人员,收集扁桃体、数据登记、采样枪消毒各一人,猪只保定两人,采样两人,总经理担任组长一名。 3.1.4、实验室准备:由组长通知中山大学实验室,预告本期样品送达时间表,请经办人准备好实验室及检测试剂等。 3.2、落实 3.2.1、采样:2012年11月23日开始采集样,两病同时净化,根据培训内容及净化方案,首先随机采机约92头对全场猪只多种疫病的抗体情况进行摸底,两天时间采集完成并及时送实验室检测,结果较为满意,除猪瘟的抗体水平合格率只有61%,稍不足外,临床猪只的表现也算稳定,经讨论后可以按计划执行。于是对抗体水平较低的猪只进行一次猪瘟免疫,过42天后,对此批猪只和空怀猪,后备猪等送检。一星期后此批猪只全部出来后,猪瘟野毒的阳性率为1.7%;伪狂犬9份凝是后确认只有1头为阳性,较为理想。立即对此30头猪全部淘汰。后按方案进行下一个方案,对怀孕猪、哺乳猪进行采样,结果出来后对所有阳性猪进行淘汰。 3.2.2、检测与淘汰:从第一阶段的猪只检测开始,截止到2013年5月7日历时五个半月对所有经产母猪,生产公猪、已经入群的后备母猪进行检测,共计2088头,因猪瘟野毒阳性淘汰母猪数为32头,淘汰率为1.53%,因伪狂犬野毒淘汰1头。 3.2.3、补充后备母猪检测:自2013年7月5日开始至2014年4月2日止,历时九个月对测定选留的后备母猪共计936头进行检测,猪瘟野毒阳性为10头,未发现伪狂犬野毒。淘汰后备母猪率为1.07%。 3.2.4、后续检测:自2014年4月2日后,由于补充的后备母猪均已为已检测猪的后代,所以没有对其余猪只进行猪瘟病原检测,但截止到2015年5月16日陆续对全场随机抽样763头检测,对各个病的抗体进行检测。其中488头重点对gE抗体进行检测,均为阴性。 3.2.5、生物安全落实:由于净化采样的时间比较长,采样对猪只的应激比较大,所以在检测过程中,也对所有猪只每隔4个月进行了一次全群的药物和多维保健。同时也在猪场管理方面细化、加强,尤其是在防疫、群体环境消毒等方面进行加强。 4、净化稳固 4.1、免疫方案:由于生产群的猪瘟与伪狂犬的野毒已清除,所以必须对猪瘟疫苗的质量进行更严格的把关,在净化过程中2013年7月12日随机选两并猪瘟苗进行含量与干净度检测。同时也对整个免疫方案进行了调整,其中就是将猪瘟疫苗接种从跟胎接种改为全群普免与跟胎结合的办法进行调整。 4.2、保健方案:由于在采样的过程对猪只的影响较大,基本按每四个月进行一次保健,但自2015年1月开始,调整猪群的保健方案,按季节性及常规性保健 三、净化后的效果 1、免疫检测情况
蓝耳抗体 蓝耳抗原 圆环抗体 圆环抗原 检测数 阳性数 阳性率 检测数 阳性数 阳性率 检测数 阳性数 阳性率 检测数 阳性数 阳性率 净化中 148 134 91% 10 0
净化后 1112 1009 91% 28 3 119 115 97% 14 9 64%
2、生产情况 生产情况汇总表 配种分娩率 产活仔数 产房成活率 保育成活率 2013-2014年 2015年1-7月 2013-2015年 2015年1-8月 2013-2015年 2015年1-8月 2013-2016年 2015年1-9月 71% 79% 9.1 9.6 92% 95% 94% 97%
3、成本情况
阶段 保育前期 保育后期 70日龄至160日龄 日增重 料肉比 疫苗、兽药 日增重 料肉比 疫苗、兽药 日增重 料肉比 疫苗、兽药 2013-2014年 310 1.8 15 460 2.3 8 705 3.1 11
201501-07月 380 1.6 12 520 2.1 7 780 2.8 6
净化前猪瘟 净化后猪瘟 变化 净化前伪狂犬
检测头数 阳性头数 阳性率 离散度 检测头数 阳性头数 阳性率 离散度 阳性率 离散度 检测数
阳
性数 生产种猪 2129 1207 57% 45% 164 137 84% 42% 提高27% 降低3% 3660 1
后备种猪 1369 964 71% 41%
小猪 111 69 62% 53% 四、当前问题 1、当前最较为严重的问题是蓝耳病的困扰,由于在蓝耳病在目前国内猪场的影响一直比较大且久,对猪场的稳定工作也带来较为很大的挑战。特别是蓝耳与猪瘟的影响,当蓝耳离散度高和超阳率高时,猪瘟的抗体水平很难提高,因此也很对猪瘟疫病得到很有效控制,同时也会带其它细菌性疾病的散发。 2、管理的细节化很难到位,究其原因有两个问题,其一是人员的问题,由于养猪行业的特殊性,人员的就业量就较少,同时年轻人的吃苦精神也差,导致很多细节性问题很难到位,以至于生产精细化操作很难达到其高度;其二是制度的完善,尤其考核制度的完善与股东的矛盾很难解,当生产水平未到达一定高度时,待遇等问题即会暴露,且很难控制,以至于优秀人才的缺失导致生产水平不提反降的怪圈和恶性循环。 五、今后工作思路 加强对蓝耳病的监控,在保证其阳性率在70-80%之间,超阳率在5%以内,离散度在40%以内为最佳范围,固定好检测人员,每隔两个月进行一次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蓝耳的疫苗接种程序进行调整。而猪瘟的免疫是可以控制的,当蓝耳的问题控制后,只要多增加接种猪瘟疫苗,即可提高猪瘟的保护率。其次伪狂犬的控制按照即定计划执行,同时免疫程序在监测结果未有大变化时,不改变免疫方案和疫苗种类。其余的疫病亦主要是通过实验监测其抗体后,针对性的调整免疫接种方案和疫苗类型、头份,以达到各种疫病地平衡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