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通假字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复习通假字PPT1【精品课件】

高考复习通假字PPT1【精品课件】

例7: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罢——疲(古代同读pí),而今音“罢”读bà,与“疲”pí不
例8: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内——纳(古代同读nà),今“内”读nèi,与“纳”nà读音不同
现在通用的通假字,哪些读音相同,哪些不同,一
时也难于查对,这是一大困难。其次,从字形的笔画来 说,虽然一般是以少代多,但也有一多代少的。
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 例4:操吴戈兮被犀甲。——屈原《国殇》 被——披
例5:或隐弗章。——《甘壁之战》 卒——猝
(三)常用通假字,要尽量多记。
前面讲到根据读音,寻求本字,但是文言文中字的 读音是按古音读的,与今天对某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
共gòng——供gōng
高考复习通假字PPT1【精品课件】
高考复习通假字PPT1【精品课件】
第四|、音近形异 例18: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还huán——旋xuán
例19: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阙quē——缺què
例20: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要yào——邀yāo
1. 民 族 资 产 阶 级在 中国现 代化进 程和革 命史上 都有重 要贡献 2. 民 族 企 业 在近 代中国 的命运 表明, 只有实 现民族 独立、 国家统 一和政 治民主 后,它 才能健 康发展 3、 每 逢 春 节 ,无论 城市还 是农村 ,家家 户户都 要精选 一副大 红春联 贴于门 上,为 春节增 加喜庆 气氛。 春联以 工整、 对偶、 简洁、 精巧的 文字描 绘时代 背景, 抒发美 好愿望
距——拒
指——旨 庭——廷
高考复习通假字PPT1【精品课件】
第一、音同形似 例9: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材——才cái 例10: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具——俱jù 例11: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梦游天姥吟留别》 列——裂liè

高考高频通假字汇总-高考古诗文阅读精讲课件(新高考专用)

高考高频通假字汇总-高考古诗文阅读精讲课件(新高考专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7. 质:通“贽”,见面礼。名词。“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 18. 而:通“尔””,你的。代词。“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 19. 盖:通“盍”,何不;为什么。疑问代词。“技盖至此乎?” • 20. 指:同“旨”,旨趣。名词。“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21. 驩:同“欢”,欢聚。动词。“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 • 22. 还:同“环”,环绕。动词。“秦王还柱而走。” • 23. 还:同“旋”,回转、掉转。动词“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24. 离:通“罹”,遭受。“进不入以离尤兮。”
• 9. 卒:通“猝”,仓猝。形容词。“五万兵难卒合。” • 10.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
宪法。” • 11.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12.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13.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 14. 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 15. 得:通“德”,恩惠;感激。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16. 属:同“嘱”,嘱托、托付。动词。“属予作文以记之。”
高考高频通假字汇总
• 1.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 2.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3.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4.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 5. 被:通“披”,穿戴。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 6.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 7. 敝:通“弊”,弱点。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 8. 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假借字和通假字》课件

《假借字和通假字》课件

在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1 2
提高识字能力
在汉字教学中,教会学生识别和应用假借字和通 假字,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和阅读理解能 力。
培养语言意识
让学生了解假借字和通假字的存在及其意义,可 以培养他们的语言意识和文化素养。
3
促进语言学习
掌握假借字和通假字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学生 在学习其他语言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概念。
总结词
通假字的特点
详细描述
通假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音相似性 、字形差异和意义不同等方面。语音 相同或相近是通假字的根本特点,也 是通假字能够替代本字的基础。由于 字形不同,通假字与被替代的本字在 书写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此外, 通假字的含义与被替代的字通常不同 ,因此在理解古文献时需要特别注意 。
可能导致歧义
由于假借字和通假字的使 用存在不确定性,有时会 导致语义上的歧义。
对古代文献阅读的影响
增加阅读难度
古代文献中存在大量的假借字和 通假字,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识
别这些字会增加阅读的难度。
理解文意偏差
如果不正确识别假借字和通假字, 可能会导致对文献意思的误解。
学术研究的需要
对于语言学、文献学等学术研究而 言,正确识别和理解假借字和通假 字是必不可少的。
假借字的分类
根据假借字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古字、 今字和方言字。
今字是指现代新造的字,由于新事物或新概念的 出现,需要创造新字来表示,但实际上并没有创 造新字,而是借用已有的字来表示。例如,“卡 ”被假借为表示“卡片”。
古字是指古代已经存在的字,被现代人借用表示 某个词。例如,“其”被假借为代词,“而”被 假借为转折连词。
方言字是指方言中使用的字,被借用表示其他方 言中的词。例如,“看”在南方方言中被假借为 表示“给”。

PPT《常见通假字大全》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PPT《常见通假字大全》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火:同"伙";一伙。数量词。 "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
机:通"几";预兆。名词。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疾 棘 籍
疾:同"嫉";嫉妒,憎恨。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棘:同"戟";兵器。名词。 "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籍:通"藉";垫。动词。 "籍柔覆温之躯。"
录:同"碌";平凡,平庸。形容词。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戮:通"勠"并力,尽力。动词。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臝:同"裸";裸体。名词。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茆:同"茅";茅草。名词。 "覆之以茆。"
没:同"殁";死。动词。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每 甿 俛 缪 陌
介:同"芥";小草。名词。 "无纠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缙:通"搢";插。动词。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菁:通"精";精华,糟碎。形容词。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景 迥 鸠 沮 句
景:同"影";影子。名词。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迥:同"回";辣转。动词。 "迥忆后街之屋。"
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二十七上:通假字讲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二十七上:通假字讲

D • 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通“挡”抵挡。动词“曹军不能抵当。”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当:通“挡”;遮挡。动词。“坦墙周庭,以当南日,”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 见,” 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桮: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整可理共pp载t 不?”
7
C •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 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 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 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 淬厝之:。同”“措”;放置。动词。整“理p一pt 厝朔东,一厝雍南”。 8

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通假字讲稿

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通假字讲稿
《左传》中的通假字
《左传》中也有不少通假字,如“贾(价)用五 成”中的“贾”通“价”,表示价值。
历史文献中通假字的运用
《史记》中的通假字
在《史记》中,通假字的使用也是常见的现象,如“冯(凭)虎之乘”中的“冯 ”通“凭”,表示依靠。
《汉书》中的通假字
《汉书》中也有不少通假字,如“见(现)机而行”中的“见”通“现”,表示 及时。
疲劳。
区别在于假借字是借音取义,而 通假字则是借音通义。
误将通假字与古今字混为一谈
古今字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 的书写形式,是一种时间性的异体字关系, 如“竟”在古代表示终了,现代则用“尽” 。
区别在于古今字是时间性的异体字关 系,而通假字则是空间性的同体字关 系。
通假字则是同一个历史时期内用一个 字代替另一个字,表示不同的词义或 词性,如“裁”通“才”。
诗词中通假字的运用
唐诗中的通假字
在唐诗中,通假字的使用也是常见的 ,如“采(彩)凤飞来定(顶)瑞云 ”中的“采”通“彩”,“定”通“ 顶”。
宋词中的通假字
在宋词中,也有不少通假字的使用, 如“长(常)记溪亭日暮”中的“长 ”通“常”,表示经常。
04
CATALOGUE
通假字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积累与归纳
通过模拟练习题,加深对通假字 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能力。
05
CATALOGUE
通假字常见错误解析
误将通假字与假借字混为一谈
假借字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 替本字,是一种借音取义的造字 方法,如“莫”的本义为日落,
假借为否定词。
通假字则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 替本字,是一种借音通义的用字 现象,如“罢”通“疲”,表示
01
02

高考语文高职总复习教材课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通假字

高考语文高职总复习教材课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通假字

字形辨识法
利用字形相近辨识
有些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在字形上相似 ,容易混淆。通过仔细辨认字形结构 ,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如“蚤 ”通“早”,“取”通“娶”等。
利用偏旁部首辨识
有些通假字与被通假字的偏旁部首相 同或相似,可以通过分析偏旁部首来 辨识。如“徧”通“遍”,“反”通 “返”等。
语境辨识法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分析通假字的用法和含义, 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以便更好地掌握和运 用。
实践与应用
通过写作和翻译等实践活动,加深对通假字的理 解和掌握,提高运用通假字的能力。
相关资源推荐
教材教辅
推荐一些高考语文复习教材和教辅资料,如《高中语文课 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考语文一本通》等,供学生系 统学习和复习通假字相关知识。
高考语文高职总复习教材 课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通
假字
汇报人:XX 20XX-01-28
目录
• 通假字概述与分类 • 识别与辨析通假字 • 理解通假字在文言文中的意义 • 运用通假字进行文言文翻译与赏析 • 高考真题回顾与模拟训练 • 总结与拓展延伸
01
通假字概述与分类
定义及作用
定义
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里同 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翻译技巧指导
熟悉通假字的常见形式和用法,掌握一定的 通假字词汇量。
在翻译过程中,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 判断通假字的含义。
对于生僻的通假字,可以借助字典、词典等 工具书进行查询和确认。
赏析方法探讨
通过对通假字的深入 解读,挖掘其在文章 中的独特表达效果和 美感。
结合时代背景、作者 风格等元素,全面理 解通假字在文言文中 的运用。
作用
通假字在文言文阅读中是一个重 要考点,了解和掌握通假字有助 于更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025年高考语文之文言文复习:通假字+偏义复词课件

2025年高考语文之文言文复习:通假字+偏义复词课件

“属”通“嘱”
2、去掉偏旁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代替“才”
② 拜送于庭
“庭”代替“廷”
3、更换偏旁
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绌”通“黜”,罢免,革除
②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振”通“赈”,赈济
通假字的判断方法:
一、联想同音字
1.山川相缪。 (缪,通“缭”,盘绕,环绕。)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②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1.
练一练: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偏义复词: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②冀缓急或可救助
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③世之有饥穰ráng,天之行也
文言实词的特点
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 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 动宾关系。 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 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
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本字 古人在书写时本应该使用的字。
示例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
(供)
乏困。
②失其所与,不知。
(智)
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 的情况,我们可以给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找 出本字。
①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贴)
②距关,毋内诸侯。
(拒)
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假的现 ①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令将军与臣有郤// 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D、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而相泣于中庭
.
8、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字的 一项是( )
A、或师焉,或不焉 //浩浩乎如 冯虚御风 B、德合一君,而 征一国者//盖亦反其本矣
C、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D、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网罗天 下放失旧闻 .
.
6、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字的 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将免者以 告 B、然皆祖屈原从容辞 令//暴秦之欲无厌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至莫夜 月明 D、孰视之,自以为不 如 //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
7、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字的 一项是( )
A、张良出,要项伯 //将帅二三 子夫妇以蕃 B、旦日不可不蚤 自来谢项王// 当与秦相较
.
▪ 37、河曲智叟亡以应 。 ▪ 38、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 ▪ 39、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40、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 ▪ 41、张良出,要项伯。(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 ▪ 42、佳木秀而繁阴 。 ▪ 43、是谁之过与?
.
▪ 4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45、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 46、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 ▪ 4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两小儿
通假字
.
文言文中通假字主要包括四种:
①音同或音近的字替用本字。 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也。”“倍”通“背”,意为 “违背”。 ②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如:“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 薛者乎?”“责.”通“债”。
③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形声字“指”通声旁字“旨”, 意为“旨趣”。 ④改换同声旁字的义符(形旁) 来替代。 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 泽畔。”“被”通“披”。
.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
▪ 1、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 赵。
▪ 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 5、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
上马。
.
▪ 6、或师焉,或不焉。 ▪ 7、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可予不? ▪ 8、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 9、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10、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 11、一夜飞度镜湖月。
.
3.“复”属于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明年复攻赵,杀两万 人 B.山重水复疑无路 C.王辞而不复 D.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
4.与“距关,勿内诸侯”的“内” 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B.外无期工强近之亲,内无应 门五尺之僮
C.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D.内狼于囊
.
5. 与“博闻强识”的“识”意 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相逢何必曾相识 B.鄙夫寡识 C.款识清楚,标价明白 D.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
▪ 12、某所,而母立于兹。 ▪ 13、人穷则反本 。 ▪ 14、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 15、入则无法家拂士。 ▪ 16、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
安上纯父。 ▪ 17、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 18、外连横而斗诸侯。 ▪ 19、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
散。 ▪ 2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21、图穷而匕首见。 ▪ 2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2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 48、系向牛头充炭直。 ▪ 49、著我旧时裳。 ▪ 50、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课堂练习
1. “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C.每逢佳节倍思亲 D.我军十倍于敌
.
2. “得”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B.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C.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 D.吾得兄事之

▪ 24、距关,毋内诸侯。 ▪ 25、“离骚”者,犹离忧也。 ▪ 2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
有坚明约束者也 。 ▪ 27、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
至绝壁下。 ▪ 28、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 ▪ 29、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
.
▪ 30、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 3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 32、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 33、秦王不说。 ▪ 3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 35、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 ▪ 36、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