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酸钠对微细粒钛铁矿的捕收机理
油酸钠和亚油酸钠与胶磷矿作用特性研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2009年浮选药剂进展

211 羧酸 类捕 收剂 浮 白钨 .. 我 国常用 的羧 酸类 捕 收 剂 主要 是 油 酸 、7 1 3 和
73 3 等。从 浮钼尾矿 中浮 白钨 _ ,用 以氧化石蜡 8 ]
皂 为 主要 成 分 的 改性 捕 收剂 代 号 为 T ,综 合 回收 s 浮 钼尾矿 的 白钨 ,克 服 了氧化 石 蜡 皂在 低 温下 浮选
量 ,并提高铜精矿品位 0 1 . %,提高回收率3 1 7 . %, 0
提 高金 回收率 83%,提 高银 回收率 9 8 .3 . %,效 果 0 比用 丁基 黄药 好 。本 文作 者认 为得 到好 指标 的原 因 主要 是该 药剂 捕收性 能 和选择 性 比丁基 黄 药好 ,另
一
B 3 1 、B 30 、B 9 8 北 京 矿 冶研 究 总 K 0C K 3B K 8 是 院针 对不 同类 型铜 钼 矿 开发 的高效 选择 性捕 收剂 ,
度为 0 1 o L ,微细粒钛铁矿可浮性较好的 p .ml 时 2 / H 范 围为 4 1 ,油酸钠对钛铁 矿的捕收作用主要 由 ~0 两方面 因素控制 ,当 p H值为 4 6时 ,以油酸根离 ~
子 与钛 铁矿 表 面铁质 点 间产 生 化学 作 用为 主 ,红 外
光谱分析显示为油酸铁 ;当 p H值为 6 l ,上 ~ 0时 述化学作用减弱 ,但油酸钠溶液 中高表面活性组分 离子一分子缔合物浓度增大使钛铁矿保持了较好的 可浮 性 。
天多呈固体在水中不易溶解 ,加入酒精配成酒精溶 液使用 ,在矿浆中易于分散故提高了浮选效果 ;相 似的方法是将硫氮腈酯与松醇油混合使用 , 将它溶 解于松醇油中,可直接加入搅拌桶或浮选槽中,能 增加浮铜效果提高浮选指标 ,同时利用了起泡剂作 溶剂 。我国在 2 世纪 8 年代初期已有此报道 [。 0 0 13 DL . Z对 黄铜 矿和 黄铁 矿的 捕收性 能 [ ‘ 】
油酸钠在赤铁矿及磷灰石表面的吸附机理

油酸钠在赤铁矿及磷灰石表面的吸附机理冯其明;赵岩森;张国范【摘要】通过浮选实验、溶液化学计算及红外光谱测试,研究油酸钠在赤铁矿和磷灰石表面吸附及其对浮选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铁矿在pH为7~10内有较好的可浮性,磷灰石在pH为3~12内都保持较好的可浮性.碱性条件下,磷灰石表面的Ca2+为矿物表面的活性吸附点,能与油酸钠发生化学作用形成油酸盐;在弱碱性条件下,对赤铁矿浮选起主导作用的是离子−分子缔合物;pH为11.5的条件下,经油酸钠作用后的赤铁矿红外光谱研究未发现明显的油酸铁吸收峰,在磷灰石的红外光谱中有明显的油酸钙吸收峰.【期刊名称】《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年(卷),期】2012(000)010【总页数】6页(P2902-2907)【关键词】赤铁矿;磷灰石;油酸钠;浮选;离子−分子缔合物【作者】冯其明;赵岩森;张国范【作者单位】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长沙 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91作为我国铁矿重要类型之一的鲕状赤铁矿分布广,储量大,约占国内铁矿资源的1/9,它一般含铁低,含磷较高[1]。
磷是铁冶炼中的有害元素,磷高则会导致“冷脆”[2],因此,针对鲕状赤铁矿脱磷问题,人们采取了磁重选、浮选、浸出、冶炼及其联合工艺[3−10],其中,浮选法脱磷是一重要部分,而对浮选脱磷过程中的捕收剂作用机理则少有人提及。
在浮选过程中,捕收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与浮选的关系一直受到矿物加工研究者的关注。
脂肪酸类捕收剂是氧化矿浮选中应用最多的捕收剂之一,人们对其在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较多研究。
郑国锡和贾方如[11]认为磷灰石表面生成的油酸盐使其表面疏水而上浮。
亦有研究认为静电吸附是油酸根离子吸附的一个重要方面[12];在钛铁矿浮选中,FAN和ROWSON[13]认为油酸根离子在矿物表面的吸附是一替代过程。
硅线石和微斜长石与捕收剂油酸钠的作用机理

硅线石和微斜长石与捕收剂油酸钠的作用机理
张琪;方和平
【期刊名称】《有色金属》
【年(卷),期】1999(051)002
【摘要】通过硅线石与微斜长石表面电性,油酸钠溶液化学和红外光谱研究,探讨了油酸钠在纯净硅线石与微斜长石表面吸附的作用机理。
研究发现,在矿浆PH值为6.5-8.0的范围内,油酸钠带负电的活性组与硅线石表面带正电的组分以静电力发生物理吸附,同时还存在生成油酸铝的化学吸附;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张琪;方和平
【作者单位】武汉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武汉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973.5
【相关文献】
1.混合捕收剂在硅线石与云母浮选分离中的应用研究 [J], 张开永
2.硅线石与捕收剂作用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J], 董宏军;陈荩
3.捕收剂ADTB对一水硬铝石和铝硅矿物的捕收性能 [J], 易运来;殷志刚;颜玲玲;蒋玉仁
4.金属离子对硅线石和微斜长石可浮性的影响 [J], 张琪;方和平
5.焦磷酸钠在硅线石和微斜长石表面选择性吸附的机理研究 [J], 张琪;方和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载体浮选工艺的应用与机理研究进展

载体浮选工艺的应用与机理研究进展王朋杰;刘龙飞【摘要】介绍了国内外科研与生产单位在常规载体浮选工艺和自生载体浮选工艺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情况,并对这两种浮选工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载体浮选工艺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期刊名称】《现代矿业》【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3页(P78-80)【关键词】常规载体浮选;自生载体浮选;机理研究【作者】王朋杰;刘龙飞【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浮选法是最重要的选矿方法之一。
随着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增加,贫、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重要。
常规浮选法在回收细粒、超细粒矿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随着磨矿细度的提高,次生矿泥含量增多,恶化了浮选环境,即使增大浮选药剂的用量,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指标。
载体浮选工艺的研究,最初是以石灰石作为载体,从高岭土中除去钛杂质,近年来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载体浮选已成为一种专门的、有效地针对细粒矿物选别的方法。
载体浮选工艺通常分为常规载体浮选工艺和自生载体浮选工艺。
常规载体浮选工艺是利用其它易浮的较粗矿粒做载体,选择性地粘附微、细粒目的矿物并与之一起浮出的方法。
在常规载体浮选工艺中,作为载体的矿物与需要选别出的微、细粒矿物不是同一种矿物。
该工艺主要是用于脱除待选物料中的杂质。
为了降低土耳其某高岭土矿精矿中SO3(主要是明矾石)的含量,S·科卡等利用粗粒方解石做明矾石浮选的载体,进行了系统的浮选试验研究[1]。
结果表明,在捕收剂油酸钠用量为1 kg/t、矿浆pH为11、载体粒度为 0.053 ~0.038 mm、载体与高岭土比值为10%、捕收剂搅拌时间为15 min、搅拌速度为1 750 r/min、矿浆温度为45℃分选条件下,高岭土精矿中SO3的含量从8.03%降到了1.03%,取得了很好的试验结果。
国外有人以疏水强的粗粒煤作为载体对低品位难浮褐煤泥(-0.038 mm)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2],试验结果表明,载体粒度、细泥与载体量对浮选过程有重要的影响。
油酸钠对鄂西某鲕状赤铁矿石的助磨作用

油酸钠对鄂西某鲕状赤铁矿石的助磨作用钱功明;路东明;苗帅;郝宜丰;卢娟;刘凤娇【摘要】以油酸钠为助磨剂对鄂西某鲕状赤铁矿石进行了助磨效果试验,并对助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酸钠是一种良好的鲕状赤铁矿石助磨剂,在磨矿浓度为50%时,油酸钠的适宜用量为试样质量的0.4%;油酸钠的助磨作用主要是降低鲕状赤铁矿石的显微硬度,同时使赤铁矿颗粒发生疏水团聚,有利于赤铁矿和胶磷矿的分离.【期刊名称】《金属矿山》【年(卷),期】2013(000)009【总页数】3页(P70-71,75)【关键词】鲕状赤铁矿;油酸钠;助磨剂【作者】钱功明;路东明;苗帅;郝宜丰;卢娟;刘凤娇【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鲕状赤铁矿占我国赤铁矿储量的30%。
由于鲕状赤铁矿石普遍嵌布粒度极细,且经常与菱铁矿、鲕绿泥石和含磷矿物共生或互相层层包裹,要实现单体解离,就必须细磨至20 μm以下,甚至几微米[1],这就使得鲕状赤铁矿石的单位磨矿能耗很高、磨矿设备生产能力很低[2]。
助磨剂是磨矿过程中添加的化学药剂,可通过改变磨矿环境或被磨物料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来提高磨矿效率、降低磨矿能耗和生产成本[2-6]。
为了提高鲕状赤铁矿石的磨矿效率、降低鲕状赤铁矿石的开发利用成本,本研究以油酸钠为助磨剂,探讨了油酸钠的添加对鄂西某鲕状赤铁矿石磨矿效果的影响。
1 试验原料试验原料取自武钢矿业公司,属于典型的鄂西鲕状赤铁矿石。
羟肟酸(钠)体系中微细粒赤铁矿的浮选行为

羟肟酸(钠)体系中微细粒赤铁矿的浮选行为周亮;张芹;王永龙;陈婉琦【摘要】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研究了羟肟酸体系和羟肟酸钠体系中微细粒赤铁矿的浮选行为,结果发现:常温和自然pH下,两种捕收剂对微细粒赤铁矿的捕收能力都较弱,回收率分别只能达到44.00%和52.42%;加温或调整pH对改善羟肟酸的浮选效果作用不大或反而起反作用,但可使羟肟酸钠对微细粒赤铁矿的回收率分别提高10.68和4.20个百分点,此外,若在加药完毕后继续搅拌调浆一段时间,也可较大幅度地提高羟肟酸钠对微细粒赤铁矿的回收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羟肟酸钠体系中六偏磷酸钠、硅酸钠、焦磷酸钠、淀粉、腐植酸钠这5种抑制剂对微细粒赤铁矿可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抑制剂均可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能力的强弱排序为焦磷酸钠>硅酸钠>六偏磷酸钠>淀粉>腐植酸钠.【期刊名称】《金属矿山》【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页(P87-90)【关键词】微细粒赤铁矿;羟肟酸;羟肟酸钠;单矿物浮选;抑制剂【作者】周亮;张芹;王永龙;陈婉琦【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81;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81;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81;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81;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81;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81;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81;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951;TD923+.1羟肟酸及其盐与 Cu2+、Fe3+、Al3+、Ta4+、Nb3+等高价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的稳定性较强,因此羟肟酸及其盐对赤铁矿、钛铁矿、铌铁矿、红柱石、硅线石、黄绿石、硅孔雀石等矿物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捕收性能[1]。
微细粒矿物的分选技术

微细粒矿物的分选技术姚伟;李茂林;崔瑞;成岚【摘要】针对微细粒矿物的产生、分选难点以及分选回收的重要意义,介绍了选择性絮团浮选、载体浮选、疏水絮团浮选、微泡浮选4种微细粒矿物分选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微细粒矿物分选的发展方向.【期刊名称】《现代矿业》【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5页(P66-69,152)【关键词】微细粒;选择性絮团浮选;载体浮选;疏水絮团浮选;微泡浮选【作者】姚伟;李茂林;崔瑞;成岚【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随着易选别矿石的减少,越来越多的贫、细、杂矿物的选别难关亟待解决。
据统计,世界上磷酸盐矿物的1/3,含铜矿物的1/6,含钨矿物的l/5,在美国开采铁矿的1/10,玻利维亚锡矿的1/2以及其他数以百万吨计的矿物都是以微细粒的形态流失掉的,这种流失从根本上说应该归因于微细粒矿物难以有效地分选和回收。
微细粒矿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有用矿物嵌布粒度过小而必须细磨,或由于粗粒矿物过磨造成的。
随着矿石粒度的减小,矿粒的质量减小而比表面积增大,在常规浮选中,使矿粒碰撞几率减小、药剂专属性差并引起机械夹杂等,最终导致精矿品位和回收率下降。
同时由于粒度减小,细粒的表面电性对其浮选行为的干扰表现为矿泥罩盖和细粒互凝,并且粒度变细时,氧化程度增大,矿物间相互活化作用更为显著,因此在浮选过程中比粗粒矿物难选得多。
我国是一个矿物资源消耗大国,每年因为矿物粒度过细无法选别而造成的损失相当惊人,因此开展对微细粒矿物浮选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微细粒的分选问题,根据浮选动力学的研究,在一定的粒度范围内,固体颗粒的浮选速率常数k[1]为式中,dp、db分别为固体颗粒和气泡的粒径;n、m分别为大于1的经验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