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急,发热(体温常在39-40o C),还经常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
全身症状有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有的还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身体面部、颈部、上胸部潮红(即三红),重的病人象喝醉酒一样,眼结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点状、条状出血点,并可伴有眼结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
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
洪涝灾情发生后,鼠类栖息场所遭到破坏,人类生活环境条件下降,与鼠类接触机会增多,极易造成流行性出血热传播。
二、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1、呼吸道传播: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尿、粪便、唾液等排泄物的污染尘埃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老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带毒老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
4、螭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螭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5、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预防措施1、灭鼠:广大群众要积极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药物毒杀为主,还可采用捕鼠、堵鼠洞等各种办法。
2、防鼠:可以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清理环境,以免有鼠类窝藏。
3、预防接种: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不受流行季节和地域限制,安全可靠有效。
4、灭螭、防蜻:可用杀虫剂进行灭螭。
5、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吃熟食,剩余食品应加热后食用。
6、灾后,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垃圾、治理环境卫生,彻底消除鼠的孳生地。
搞好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堵塞鼠洞,避免鼠及排泄物污染环境。
7、做好个人防护,对破损伤口及时进行卫生学处理。
四、流行性出血热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

临床分型
胃肠类型:吐泻,休克和肾衰。 伤寒型: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肿大,WBC降低。 肝炎型: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肝肿大。 肾炎型:发热出血不明显,浮肿,贫血,蛋白尿,氮质血 症。 急腹症型:腹痛,恶心,呕吐,压痛,反跳痛。 脑炎型:发热,头痛,呕吐,反射性亢进,昏迷,幻觉。 肺型: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哮喘-ARDS,预后极差。 晕厥型:心律失常。 紫癜型 腔道出血型
• 人群分布: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男:女为2:1,16~60岁 年龄段人群发病占发病90%,农民占发病的80%。与接触传染源机 会的多少有关。
发病机制
具体机制不清,多数认为病毒是始动因子,发病与 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病理反应有关,具有原发性损 伤、自限性过程的发病学特点。 EHFV侵入人体 血流 全身 与血小板、内皮细胞
• 难治性休克。 • 出血现象严重,有重要脏器出血。 • 肾脏损害极为严重,少尿期>5日或尿 2日以上,或尿素氮> 42.84mmol/L(120mg/dl)以上。 • 心力衰竭、肺水肿。 •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 严重继发感染。 • 其它严重并发症。
临床分型
非典型
• • • • 发热在38℃以下,没有中毒症状。 皮肤黏膜可有散在出血点。 尿常规检查阴性,或尿蛋白±。 血或尿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阳性。
临床分期
多尿期
• 一般发生病程的第9~14日,持续时间为1~2周,最短可为 1日,最长可达数月。 • 24小时尿量500~2000ml称为少尿移行阶段,>2000ml即 开始进入多尿早期,>3000ml为多尿晚期。一般为 4000~8000ml,甚则可>10000ml。
恢复期
• 多数患者病后第3~4周开始恢复,一般需要1~3个月或更 长时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患者肾脏浓缩、稀释功能逐渐恢复,尿量逐渐减至每日 2000ml以下。 • 患者精神、食欲、体力基本恢复,症状消失,尿常规、 肌酐、尿素氮等降至正常。
流行性出血热(HFRS)

37
㈣多尿期
• 多在病程9~14日。持续时间1~14日,长者可达数 月以上。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以下三期: • ①移行期:每日尿量由 500ml 增加至 2000ml , 此期虽尿量增加但血 BUN 和 Cr 反而上升,症状加 重,可因并发症死亡。 • ②多尿早期:每日尿量超过2000ml。 • ③多尿后期:尿量每日超过3000ml,并逐日增加, 氮质血症逐步下降,精神食欲逐日好转。一般每日 尿量可达 4000~8000m1 。此期若水和电解质补 充不足或继发感染,可发生继发性休克。
异型淋巴细胞
45
(二)尿常规检查
• ①显著蛋白尿。肾损早期,见尿必查。 • ②管型和红细胞
• ③少数尿中出现膜状物,为大量蛋白和脱落上 皮的凝聚物。
• ④尿沉渣中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可检 出EHF病毒抗原。
46
EHF尿中膜状物
47
(三)血液生化检查
• ①血BUN和Cr升高:与病情呈正比。 • ②血气分析:常见代酸合并呼碱。呼碱
临床分型
42
实验室检查
43
(一)血常规检查
• ①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
• 一般达15~ 30×109/L,类白血病反应(50~ 200×109 /L)。
• ②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 ③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明显升高。 • ④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降低。
44
• 细胞免疫
CTL
发病机制 17
• ⒊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 • 如IL-1和TNF能引起发热,一定量的TNF能
引起休克和器官衰竭。 • 血浆内皮素、血栓素B2、血管紧张素等能显 著减少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促进肾衰的 发生。
流行性出血热护理措施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的实施
01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戴 口罩
02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特别是 鼠类
03
加强环境卫生,清理垃圾, 消灭鼠患
04
加强食品卫生,避免食用生 食和未煮熟的食物
05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 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和预防
流行性出血热护理措施
刀客特万
目录
01 流行性出血热的概述 02 护理措施 03 护理管理 04 预防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的概述
疾病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 是一种由汉坦 病毒引起的急
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包括 发热、出血、
肾损伤等。
传播途径包括 接触被感染的 鼠类、呼吸道
传播等。
高发地区主要 集中在亚洲、 非洲和欧洲部
分地区。
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升高,可达39℃以上 出血:皮肤、黏膜、内脏出血 休克: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呼吸急促 肾功能损害:尿量减少,尿素氮升高 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意识障碍、抽搐等
流行特点
传染源:主 要是啮齿类 动物,如老 鼠、松鼠等
传播途径: 通过接触被 感染的动物 或其排泄物、 食物、水等 传播
信任感
鼓励患者积极面 对疾病,增强战
胜疾病的信心
护理管理
护理人员培训与考核
培训内容: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 01 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
考核方式:笔试、操作考核、案 02 例分析等
培训周期: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03
考核标准:合格标准为80分以 04 上,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训和考核
病房管理与消毒
流行性出血热应PPT课件

++++
/l
临床分型 按病情轻重可分为四型
体温
中毒症状 毛细血管 收缩压及 肾脏损害
损害
脉压差 尿蛋白 少尿
渗出 出血
轻型
﹤39 ℃ 轻
轻度 出血 正常 点
+~++ 无
中型
39~ 中
40℃
明显 明显
收缩压 <12kpa 脉压差 <2.6kpa
+++ 有
重型
≥40℃ 重
明显 腔道 收缩压
出血
<9.3kpa
学习目标
1.叙述流行性出血热五期临床经过及各期 临床特点。
2.列出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依据。 3.具有治疗各期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技能。 4.根据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资料,开展
预防宣教活动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是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最常见类型, 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
导泻疗法:常用甘露醇口服,每次20~25g,每小 时1次,连用2~3次。亦可应用硫酸镁或中药大黄 煎水口服。有明显肠出血、肠麻痹者,禁用导泻 疗法。
透析疗法:高血钾或高血容量综合征、明显氮质 血症患者,可采用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四)多尿期治疗
给予半流质或含钾较高的食物,液体补充 以口服为主。此期容易发生继发感染,应 注意口腔、皮肤等护理,发生感染后应及 时诊断和治疗,忌用对肾有毒性的抗菌药 物。
皮肤瘀斑增加,鼻出血、便血、呕血、血尿等出血 现象加重,甚至出现颅内出血及其他内脏出血。
酸中毒表现为呼吸增快,或kussmaul深大呼吸。
高容量综合征表现为体表静脉充盈,脉搏洪大,脉 压差增大,心率增快甚至肺水肿、脑水肿。电解质 紊乱表现为低血钠、高血钾。
流行性出血热

本期亦可将其分为移行阶段、多尿早期及多尿后
期三个阶段。
尿量由400ml/日回升至2,000ml/日者为移行阶段,
一般2-5日,尿量达2,000ml/上者称为多尿早期, 在此期的开始,部分病人的氮质血症仍继续上升, 临床症状反而加重。以后尿量继续增加,每日尿
(四)血清学检查∶ 1. 特异性IgM抗体:>1:20 为阳性,最早在病后 第2日就能测出,在发病后第4和第5日,阳性率可
达89.1%,有早期特异诊断价值,半年后消失。
2. 特异性IgG抗体:>1:40 为阳性,可持续10余年。
并发症
各期均可有并发症发生,尤以少尿期至多尿期为重。
(一)腔道出血及颅内出血∶多尿期多见。
病原学 电镜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平均直径为120nm。 Hantaan病毒为负性单链RNA病毒,基因分3个片 断:
1.大片断(L):编码聚合酶
2.中片断(M):编码膜蛋白,其中含中和抗原-诱
导中和抗体,及血凝抗原-产生低 PH依赖性细胞
融合,有利于病毒颗粒粘附于受感染宿主的细胞 表面,对病毒脱衣壳进入胞浆起重要作用。
野外作业、留宿,并与鼠类有接触史。
严重,少尿持续5天以内或无尿2天以内。
④危重型:在重型的基础上出现顽固性休克(持
续24小时以上),多脏器的严重出血,肾损害极
为严重(少尿持续5天以上或无尿2天以上),有
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脑出血、意识障
碍或昏迷,或心力衰竭、肺水肿等。
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 1、血象。 ♥ 白细胞总数在早期多属正常,3-4日后即明显升高,多在 1.5~3万/mm3,少数危重型可达5万/mm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