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西楚霸王项羽

合集下载

西楚霸王项羽一生概述

西楚霸王项羽一生概述

西楚霸王项羽一生概述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名籍,字羽,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沭阳县西楚霸王城)人。

秦末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楚国贵族后代,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项羽英勇善战,能徒手与猛兽搏斗。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称楚武王。

项梁阵亡后,项羽于前207年九月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威震华夏。

前206年,项羽进兵关中,灭掉秦朝,并在咸阳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史称“鸿门宴”。

后自封“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刘邦为汉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

前202年,项羽与刘邦决战,爆发了垓下之战。

最终,项羽在乌江自刎,年仅30岁,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项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英勇和豪情壮志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尽管他最终失败了,但他的事迹和精神仍然激励着后人。

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项羽本纪引言史记是西汉末年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被誉为中国史学的集大成之作。

其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篇文章,记载了项羽的生平和事迹。

项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所在的历史时期被称为西楚霸王时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史记记载的内容为基础,详细解读项羽的生平事迹,探究他的性格特点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生平事迹项羽,名籍,字羽,战国时期楚国豪杰,出身贫寒。

据史载,项羽少年时曾在酒店做小工,但因其聪明和机智,很快便成为店主的得力助手。

项羽英勇善战,身材高大威猛,很快在楚国的军队中崭露头角。

公元前209年,秦军攻打楚国,项羽受命担任楚将,成功击败了秦军,并成为楚军的一员。

在项羽成为楚将之后,他以其出众的作战才能和无畏的勇气,赢得了军队和百姓的拥护。

在接下来的几年内,项羽带领楚军多次战胜秦军,逐渐成为了军事领袖。

然而,项羽也因其豪放的性格而备受争议。

他好大喜功,常常忽视战略,并且性格暴躁,对待部下苛刻无情,导致部队士气低落。

公元前207年,项羽攻入了秦国首都咸阳,成功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然而,项羽早已有意自立为王,他发布了“除秦立楚”之命令,成为了楚国的霸主。

项羽成为西楚霸王后,开始了他的霸业。

他先是在咸阳发表演讲,宣布恢复秦国的土地、财产和珍宝归楚国所有,赢得了百姓的支持。

接着,他又释放律令,废除了一切苛政,重用贤能,使得楚国的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

然而,项羽并没有能够长久地维持他的统治。

由于他的好战和豪放,他频繁地发动战争,消耗了自己的军队和财力。

同时,项羽对待部下的方式也导致了内部的不和。

最终,在公元前202年,项羽的军队在垓下遭到了刘邦领导的汉军的重创,这一战役被称为垓下之战。

在这场战斗中,项羽虽然表现出色,但最终被刘邦击败,败走五丈原。

性格特点项羽的性格特点可以概括为豪放和决断。

他豪放的性格使得他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坚信自己可以战胜一切敌人。

他不拘小节,经常喝酒作乐,与士兵打成一片,赢得了他们的忠心和支持。

历史小故事 西楚霸王

历史小故事 西楚霸王

历史小故事西楚霸王西楚霸王项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西楚霸王项羽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大将的勇敢、国君的野心和最后的绝望。

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时光,来看看西楚霸王项羽的一生。

一、西楚霸王的诞生项羽生于秦末的一个寒贫之家,他的父亲名叫项梁,是一个举朝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但是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败于秦将王翦,身亡後,项羽和他的母亲被流放到汝南。

项羽的成长经历,充满了战争与挫折,这为他的未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也因此培养出了不畏强敌、不屈服于困境的顽强勇气。

二、西楚霸王的崛起项羽在成年后,成为了天下闻名的大将。

他带领自己的军队在多次战争中大获全胜,所到之处,无人能敌。

在平定几十万反秦军的楚汉战争中,他带领着西楚军队最终战胜了汉军,成为了西楚霸王。

这场战争,开启了项羽执政时期的历史篇章。

西楚霸王的尊号,也成为了他的历史地位的象征。

三、西楚霸王的胜利与失败在项羽的执政时期,西楚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得十分迅速,加强了对外交通和边境的防御工作。

他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军事、政治、经济和思想政策等的一系列具有时代性的方针,这使得他成为时代的领袖。

然而,在额定的成功与荣耀背后,是项羽不断膨胀的自信和虚荣心。

他的武装力量几乎摧毁了所有的对手,但他的内部管理却十分松散,存在不少弊端和缺点。

加上以刘邦为代表的反西楚势力开始崛起,西楚霸王的政治势力也开始急速衰败。

在巨鹿之战的战败使其军事力量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他最终只能投降,并在自刎前言:“天下事已终矣,我亦何忍见汉人之面目。

”,使得自己的名声更加不朽化。

四、西楚霸王的历史意义回顾项羽的一生,他虽然中途失败,但是他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霸王之名,更是其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等永恒品质,这些品质超越了历史时代和过去的风云,成为一代望族的精神。

另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西楚霸王曾经为了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与荣耀,进行了无尽的战斗,虽然失败与牺牲,却也成就了曾经遥不可及的霸业和不朽的名声。

西楚霸王项羽的一生事迹简介

西楚霸王项羽的一生事迹简介

西楚霸王项羽的一生事迹简介
西楚霸王项羽的一生事迹简介
西楚霸王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领袖,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楚国的郢都(今湖北江陵),自幼勤奋好学,精通武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之一。

项羽一生经历了许多战争和政治斗争,其中最著名的是与秦军的战争。

在公元前232年,项羽率领楚军与秦军作战,最终击败了秦军,建立了西楚政权。

此后,项羽继续与刘邦等人争夺天下,但在巨鹿之战中,项羽被刘邦击败,最终逃往彭城(今江苏徐州)。

彭城之战后,项羽前往洛阳,试图与刘邦联合作战,但被刘邦拒绝。

项羽随后前往广武山(今山东泰安)隐居,期间他继续思考着如何争夺天下。

公元前202年,项羽在乌江(今安徽寿县)畔去世,享年31岁。

项羽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战争和政治斗争,但最终他失败了,被刘邦所击败。

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西楚霸王的故事

西楚霸王的故事

西楚霸王的故事秦朝时期,西楚国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块富饶的土地,人民勤劳善良。

然而,秦朝的统治者秦始皇却对西楚国虎视眈眈,企图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西楚王项羽崛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1. 西楚霸王崛起项羽,字羽,西楚人。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却拥有着聪明才智和勇猛的战斗力。

年轻时,项羽曾被任命为西楚国的小县令,他依靠自己的能力取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支持。

2. 与刘邦的友谊与对抗与此同时,中国东部的齐国王子刘邦也在崛起。

刘邦与项羽一样,也来自一个平凡的家庭,却怀揣着推翻秦朝的志向。

项羽和刘邦在战场上相识,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的志向渐渐发生了冲突,最终导致了项羽与刘邦之间的长期对抗。

3. 霸王之心的追求项羽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的霸王,他励志要统一中国,恢复各国的独立,并建立一个社会公平的国家。

为了实现他的目标,他号召人民起义,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最终赢得了西楚国王的支持。

4. 项羽的胜利与失败项羽领导的西楚军队在战场上屡屡获胜,快速扩张。

他战胜了许多秦朝的军队,并取得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项羽的野心变得越来越大。

他自称西楚霸王,开始滥用职权并侵占他国土地。

这最终导致了西楚国内部的分裂,并给刘邦提供了继续发展的机会。

5. 慷慨就义的传说最终,刘邦率领军队攻占了西楚国的首都。

面对失败的局面,项羽选择了慷慨就义,他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以示对失败负责,并且结束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野心和个人英雄主义可能会导致失败和悲剧,而团结、谦逊和智慧才是取得真正胜利的关键所在。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个故事都将作为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经典,激励着人们不断向前,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项羽(西楚王朝创立者)—搜狗百科

项羽(西楚王朝创立者)—搜狗百科

项羽(西楚王朝创立者)—搜狗百科少年英雄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大破楚军。

次年,秦军攻到蕲南(今安徽宿州市),项羽的祖父项燕兵败被杀(一说自杀)。

楚国灭亡之后,项羽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县(今苏州)。

羽年少时,项梁曾教他读书,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读书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学武不过能敌得过一人,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

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

项羽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

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带领八千吴中男儿反秦起义军,登上了历史舞台。

鸿门摆宴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后,即率诸侯军向关中挺进。

不料,刘邦军已经捷足先登,进入咸阳了。

原来,当项羽在巨鹿与秦军主力鏖战时,刘邦率领另一路义军利用秦军主力胶着于巨鹿之机,过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克宛城(今河南南阳),入武关,顺利地进军霸上(今西安市东南),迫秦王子婴投降,抢先占领了咸阳。

刘邦占据关中后,派兵闭关据守,阻止项羽入关。

项羽见状,一气之下,破关而入,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

刘、项两军剑拔弩张,矛盾迅速激化。

当时,项羽拥军四十余万,刘邦则不足十万。

项羽有心以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军队,以独占关中。

谋士范增也劝他“急击勿失。

”就在项羽准备采取行动的时候,他的叔父却把行动企图泄露给刘邦。

刘邦自知不敌,便一面拉拢项伯,请为调解,一面亲赴鸿门表示诚意。

项羽是个缺乏战略头脑的人,经不住刘邦几句好话,便改变了灭刘的打算。

在招待刘邦的宴会上,不管范增怎样暗示,项羽始终下不了擒杀刘邦的决心。

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果严重,便又召来项庄,让他借舞剑助兴,刺杀刘邦。

如何评价西楚霸王项羽

如何评价西楚霸王项羽

如何评价西楚霸王项羽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秦末汉初时期领导了反抗秦朝暴政的起义,并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然而,最终他的英勇事业和壮丽人生却以悲剧告终。

以下是对项羽的评价:一、历史背景项羽出生于一个武将世家,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在秦朝暴政的统治下,他目睹了百姓的苦难和不公,这激发了他反抗的决心。

他与叔父项梁一起举兵起义,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二、军事成就项羽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具备出色的战略眼光和战斗指挥能力。

在战争中,他身先士卒,勇猛冲锋,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精神。

他领导的楚军在彭城之战、巨鹿之战、垓下之战等战役中屡获大胜,使得秦朝军队节节败退,最终夺取了天下。

三、政治失误然而,项羽在政治上却表现出了一些失误。

首先,他没有正确地处理好与刘邦的关系,导致最终两人反目成仇。

其次,他在夺取天下后,没有制定出合理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战略,使得国家混乱不堪。

此外,他还缺乏对下属的信任和理解,导致人才流失和民心尽失。

四、个人品质项羽是一位英勇无畏、豪情万丈的英雄人物。

他热爱家乡、热爱部下、热爱人民,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民族自豪感。

他的豪迈和勇气深深地感染了身边的人,使得他在民间拥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然而,他的骄傲和固执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他不肯听从别人的建议,一意孤行地推进自己的计划,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五、影响与评价尽管项羽最终失败了,但他在中国历史上仍然被人们广泛传颂和赞扬。

他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和象征。

他的形象和事迹被广泛地融入到文学作品、戏剧表演和电影电视剧中,使得他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综上所述,项羽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反抗秦朝暴政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他在政治上的失误和个人品质上的不足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尽管如此,他的英勇事迹和精神仍然被人们广泛传颂和赞扬,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西楚霸王项羽

西楚霸王项羽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将之一,被誉为“西楚霸王”。

他的武力非常强大,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以下是一些关于项羽武力的描述:
1. 力能扛鼎:据史书记载,项羽力大无比,能够扛起沉重的鼎。

2. 百步穿杨:项羽擅长使用弓箭,能够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的叶子。

3. 万人敌:项羽在战场上勇猛无比,能够以一敌万,无人能敌。

4. 斩将搴旗:项羽在战场上能够轻松地斩杀敌将,夺取敌旗。

5. 独当一面:项羽在战场上能够独立承担一面的作战任务,不需要其他人的帮助。

项羽的武力不仅体现在他的个人能力上,还体现在他率领的军队的战斗力上。

他率领的楚军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多次击败秦军和其他诸侯军队,为推翻秦朝的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项羽的武力非常强大,但他最终在楚汉战争中败给了刘邦,自杀身亡。

他的失败也说明了战争不仅仅是个人武力的较量,还需要考虑到战略、战术、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西楚霸王项羽近几年,围绕楚霸王项羽似乎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文化热点。

电影、电视连续剧、电视书场、专题出版物及MTV不一而足,其间或多或少有些许为项羽鸣冤叫屈的情绪。

项羽身后向来不寂寞,宋人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名句当为其评价最力者,然而只涉及其生其死而不及其它。

待到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直评项羽因不厚不黑而败,这就牵涉到刘项优劣论。

时下汹涌的不平之气,或许就是对不黑不厚说的呼应。

其实,不论人们对项羽怀有何等情感,事实总是事实。

细读《史记》就不难发现,项羽绝非人们心目中的直肠汉,也不可能与厚黑无涉。

有关项羽的历史功过得失,学界论之甚详。

笔者只想对一些一向为研究所忽略、又关系项氏成败并对后世有启示意义的项羽现象略作归纳。

第一,项羽的个人品质造成了他的失败。

首先项羽绝非智力低下,正相反,司马迁认为他才气过人。

刘邦也认为在勇悍仁强方面自己非项羽可比,对此韩信亦有同感。

但项羽这种过人才华并没有给他带来帮助,反而使他成为直继暴秦的统治者。

项羽的本性是极度自负。

陈平对其鉴定为“不能信人”、“意忌信谗”。

在项羽眼里,他人均不足道,所以他事必躬亲,弄得自己很辛苦。

这使人联想起秦始皇。

侯生、卢生有言:“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以为自古莫及己……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项羽也是逢战必到,疲于奔命,最后又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更加形单影只,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独夫。

司马迁评秦始皇曰:“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

”评项羽曰:“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其次是苛察。

苛察大概是项氏家风。

其叔项梁起义后不久拒绝一门人求职时指责对方某时未办好某事,是为其证。

日后,殷王司马昂叛楚,项羽派陈平等击降之。

不久,司马昂降汉,项羽就要追究上述军事行动的参与者,导致陈平归汉。

相形之下,刘邦的部属中有许多人曾反对过他或投降过项羽,均未受追究。

所以,项羽虽常胜,人却越打越少;刘邦虽常败,人却越战越众。

又其次,项羽继承了赵高的一套统治术。

赵高曾献计于秦二世,说欲巩固其统治,唯有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

项氏在分封时正是这样干的。

他将原来的齐燕之王分别贬为胶东王、辽东王,而将齐燕之将分别封为齐王、燕王。

正是这种统治术,迅即酿成了不安定因素,并最终断送了项氏统治。

经历过暴秦统治的广大人民是绝不能忍受项氏统治的。

天份反成事业之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二,项羽现象提出了历史人物作用的阶段性命题。

彼得原理有无能极一说,即某个系统里的人达到其力难胜任的岗位,不称职现象便随之产生。

项羽的情况正合此理。

可以说,在反秦风暴中,如果没有项羽的摧枯拉朽之力,其成功是不可想象的。

他在夺权前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在救赵时的果敢绝决,奠定了其历史地位。

但以此为限,其后的局面就非项羽所能胜任。

归降的二十余万秦军,既是项羽的最辉煌胜利,也成了他失败的开端。

这些与诸侯联军人数相去不远的俘虏,如果不杀,总是心腹之患。

而一旦杀降,项羽就失去了道义上的支持,并且无法在关中立足。

又如分封,也非项羽份内事,项羽挟威势强行包办,弄得怨声载道。

于是,项羽就从顺应历史潮流走向了反面。

对此,项羽本人固然有推卸不了的责任。

他以为自己既然在军事上有一套,其它方面估计也差不了。

耐人寻味的是,时过两千年,项羽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仍可以大行其道。

生活中经常能看到某些领域的成功人士,情不自禁地要对各种事物指点江山。

那么,项羽同时代的人默认了他的自负就不足为奇了。

但事实让天下及项羽本人大失所望。

如果项羽当时不去争夺支配权,他肯定不会迅即覆灭。

或许应了老子的一句话,“知止可以不殆”(王弼《老子注》)。

可惜,项羽及其它情形相类者当时绝不会有这份自觉。

人类注定要在错误中成长。

最后,项羽蔑视知识或代表了一定的中国社会情绪。

少年时代,项羽学书学剑学兵法均浅尝辄止。

在项羽眼里,“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可见,知识在其心目中一文不值。

项羽抹杀义帝的功绩一事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社会对知识的情绪。

他说:“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

”话虽说的有力,可却不是事实。

义帝是在项梁败死,楚国受重创之后出面主持大计的,他亲自布署了攻秦的两路人马,完成了陈胜、项梁未能完成的大业——灭秦。

设想,如果印刷厂厂长出面否认一本畅销书作者的作用,建筑队长出面否认一个杰出建筑的设计师的作用,一定没有人会信以为真。

但项羽的上述言论却能深得人心。

甚至司马迁或者都被其骗住,《史记》就没为义帝立传。

无独有偶,刘邦定天下论功行赏厚封萧何,遭到武将们的一片反对之声:“臣等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看看,项羽心态有多么大的市场啊。

但刘邦不是项羽。

他以猎为譬:“夫猎,追杀兽者,狗也。

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

功狗也。

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刘项原来不读书。

”然刘邦对待知识的功用能深明大义如此,刘胜项败,固其宜矣。

项羽先抹杀义帝之功,后杀义帝之身,此等行径岂是与厚黑无涉。

按刘邦的上述说法,项羽之谋杀义帝无疑是功狗噬功人。

其厚其黑,天地共鉴。

深究起来,对项羽的歧读皆源于司马迁的记叙。

特别是将刘项二人相互参看时尤其如此。

当司马迁着力描摹时,项羽总是威武雄壮,气势夺人;刘邦则平淡无奇,甚或猥琐。

于是便有阮籍登广武战场“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叹。

确实,刘项相争,项羽处处压刘一头。

然而,项羽的刚猛无俦恰恰是逆时代潮流而行。

所以,虽然频频取胜,却最终魂断乌江。

欲读通项羽,必须读司马迁为刘项二人各自所下的赞语。

司马迁对刘项二人所下的赞语恰好与正传相反。

对刘邦评价极高,对项羽则贬斥甚多,若再与各自的本纪相参,却又都是与事实兼容的。

令人惊奇的是,这种成于一手且反差明显的评价竟能完全谐和地出现在历史的背景上。

其原因在于,历史本身就是由无数矛盾着的事实所构成。

项羽的事实是,他的确威武雄壮,可惜这只是小节。

大节是在灭秦之后,项羽其人其情是反社会的。

那么,看历史人物,只管往大节处看。

当一个人大节有亏时,即便其小节可歌可诵,不提也罢。

项羽败亡原因新探对于汉王朝的兴起,司马迁曾如此评论道:“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除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1]由于秦汉交替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创伤,秦灭楚亡始终是历史关注的焦点。

有关项羽失败之原因探讨,也不是一个新鲜命题。

早在汉帝国建立之初,刘邦君臣就讨究过这个问题。

自那以后,对此问题依然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远的不说,单就近世而言,说法亦有多样。

最没有争议的是人才问题上的得失;各具特色的则有阶级出身论,以为项羽代表旧贵族利益,故不敌刘邦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2]有不顺应历史潮流,分封不得人心论;[3]有项羽不厚不黑论,以为其未能及时地置刘邦于死地,最终败下阵来;[4]等等。

笔者以为,人才问题之得失确系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全部,其它的论点则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未免牵强失当。

让我们根据历史记载,看看项羽之败的症结何在。

探讨先朝得失,尤其是探讨前朝败亡的原因,已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一种传统。

几乎每个新朝的开创者都急于得出某种结论,以免重蹈覆辙;并想借此规戒子孙。

周武王灭商伊始,就企图与纣王之兄箕子讨论商灭问题;[5]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也与群臣讨论过周所以亡的原因。

[6]同理,汉帝国成立后,秦亡及项羽败亡原因也立刻被提出讨论。

但是这一类讨论或因距事发过近,仓促检讨未必能切中要害;或因就事论事,缺少历史的纵深感。

因而,其得出的结论及其欲图借鉴之目的均不甚妥贴。

汉初对项羽败亡的讨论就非常简单。

还在都洛阳的时候,刘邦就让群臣对汉所以胜、楚何以败畅所欲言。

[7]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所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对于臣下的这种认识,刘邦认为只是项羽败亡的原因之一,且不是最重要者,所以他笑驳二人,谓之:“知其一未知其二。

”那么,这个最重要的“其二”又是什么呢?对此刘邦有一段非常精彩有名、且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历史表白:“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

”其实,君臣所说的都是人才问题,只是刘邦所说为栋梁之材,高、王所说涉及到的仅是团结一般的人才。

的确,在人才问题上项羽失误甚多,有目共睹。

其症结在于他刚愎自用,不善于团结人。

如韩信、陈平均为项羽旧部,前者因不得重用而离去,后者因畏罪而归汉。

[8]张良也一度与项羽有过从,但项羽并未将其争取到自己这边来。

[9]所以即使项羽身边有人才,也等于没有。

司马迁论项羽“奋其私智”,可谓的评。

至于范增是否算必不可少的人才,很值得怀疑。

范增为项羽谋划,有史可稽者共有三处,均见《项羽本纪》。

第一次是鸿门宴前,范增力主击灭刘邦。

此计在当时显非急务,亦为形势禁格。

杀刘不如放刘有利,对此笔者另有专论。

[10]第二次是项羽分封时,范增与项羽谋划曲解巴、蜀为关中地以封刘邦,偷梁换柱歪曲怀王之约。

此计亦属平常,高明有限。

第三次是汉三年楚汉相持于荥阳,楚占上风,汉提议划界讲和,项羽欲允,范增反对,以为“汉易与耳”,遂急击荥阳,终未能擒获刘邦。

在无把握一举置刘邦于死地的情况下,不允议和,恐怕不能视之为高见。

尽管和约未必能长久保持和平,但项羽的让步至少能在道义上赢得广泛同情。

上述三策,至少有两策失当,剩余一策无失算,但也非要害之争。

所谓范增的计谋不过如此,不用也罢。

或许范增还有一些良策失载于史,但范增在日,项羽失策甚多,如厚封诸侯将而薄封诸侯,杀怀王心,不击汉而击齐,为其错之大者;范增死后,楚亦有大胜;因此,范增的重要性得不到必要的支持。

至于范增死后,楚由盛而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刘邦建立了广泛的反楚统一战线,并开辟了多处战场,令楚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力量耗竭所致。

回顾楚汉相争的历程,项羽屡战屡胜,完全是亲征的结果;刘邦屡战屡败,却能迅速结集力量,卷土重来,并不断以周边战场的胜绩使楚军在主战场的频频告捷显得毫无实际意义。

这种战争模式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在这种模式中,项羽身边有无范增,原无多大区别。

除有才不用,无才可用这两大弱点之外,项羽还有用人失当的问题,如郑昌无力守旧韩、曹咎不守将令失成皋、龙且贪功冒进全军覆没、周殷叛楚助汉势。

用错人的原因主要是任人唯亲,韩王郑昌为故秦吴令,系项氏早期结纳的故交;大司马曹咎与塞王司马欣均于项梁有救命之恩。

此数人未闻有大功于楚,他们竟踞高位,这对楚军将领的积极性或有严重挫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