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衔接手段与汉译英
语篇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语篇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衔接是语篇连贯的重要内容,连贯的构建离不开衔接机制。
在所有衔接机制中,词汇衔接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
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大体相同,两者又有差异,在词汇重复上尤为明显。
英语语篇中不会过分地使用某一词汇,较多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等其它衔接手段。
汉语中倾向使用重复手段,特别是原词重复。
英语语篇中上下义词汇项经常出现在同义语篇中,形成连贯的衔接。
它们各自的类属关系,表明各自的层次和语义;汉语由于其衔接的内隐性特点,这种上下义词汇衔接关系不如英语明显。
正确认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标签:连贯衔接衔接手段词汇衔接衔接是语篇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成分。
Hoey(2000)认为词汇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占篇章衔接的40%。
英汉语篇分析中,应考虑词汇衔接手段的重要性。
英汉词汇衔接手段有很多共同之处,又存有各自的特点。
正确认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一、英汉语篇词汇衔接对比的理论框架(一)衔接与连贯(Cohesion and Coherence)连贯与衔接是语篇分析领域的两个基本观念。
连贯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现代语言学而产生(苗兴伟,2004)。
一般认为,Ha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
在国内关于连贯和衔接的研究起步较晚。
胡壮麟(1994)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推动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
而张德禄也从衔接力、衔接机制、衔接形式和意义等方面深入探讨了语篇的衔接功能,对于衔接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语篇分析时,有必要区分连贯与衔接这两个概念(Hoey,2000;Halliday & Hasan,1985;胡壮麟,1994;张德禄,2001)。
衔接通过语言的形式特征,即特定的语法结构和成分排列顺序等来组织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所以它是由比较具体和直接的形式特征来体现的(张德禄,2004)。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翻译策略及译文连贯性探讨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翻译策略及译文连贯性探讨连贯作为语篇的一个深层语义特征,在以语篇为单位的翻译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语篇翻译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连贯的识别和重构的过程。
本文将语篇作为翻译单位,从连贯角度探讨了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语语篇衔接手段的调整及采用的翻译策略。
标签:衔接手段连贯照应替代一、引言传统翻译观以句子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注重研究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及言内关系,将翻译过程视为把一种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材料,把一种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命题)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成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张美芳、黄国文,2002)。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已逐渐摆脱了传统语言学和语法学的束缚,将语言研究的重心由句子转为语篇。
大多数语言研究者也不断地将语篇分析延伸到其他领域,这自然也包括翻译领域。
李运兴认为“翻译活动所处理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词句,而是由互相关联和制约的词语和句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语篇。
因此建立明确的语篇意识,不论在翻译实践还是在翻译研究中都十分重要。
”(李运兴,2001:19)连贯这一决定语篇语义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以语篇为基础的翻译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译者在翻译时,首先需要对原文语篇内部的各种衔接手段进行分析,以便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语篇层次上的意义与功能对等(谭键,2002)。
译者必须尽可能保全和复现原文语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才能使译文语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语气贯通。
因此,在翻译中语篇连贯的实现直接关系到译文的可读性,并决定着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Halliday和Hasan指出,衔接就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的机制,它本身是意义概念,是由词汇语法来实现的,“衔接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和对解释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这一‘其他成分’也必须在语篇中能找到……”(Halliday、Hasan,2004)。
Halliday和Hasan认为,语篇内部的衔接关系通过五种语言形式来实现:指称、省略、替代、连接、词汇。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

- 238-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南阳师范学院/金胜兰【摘要】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也是翻译活动中最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本文根据Halliday和Hason对语篇衔接手段的划分,探讨了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考虑英汉语篇衔接的特点,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通顺、严谨,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和读者的要求。
【关键词】语篇衔接手段 差异性 翻译策略一、引言语篇衔接在语篇构建及语篇理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并掌握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及差异,对英语学习和英汉翻译至关重要,而且采用恰当的语篇衔接手段能够使语篇结构严谨,语义连贯,清楚表达作者观点。
因此我们将着重探讨英汉语篇中各种衔接手段的使用及差异对比,为英汉翻译提供有益的指导和策略。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1.照应。
Halliday 和Hason 把英语中的衔接分为五类:指称,省略,替代,连接,词汇衔接。
其中词与所知对象之间的语义关系称为指称衔接,也称照应。
英汉指称类型没有明显差别,都有人称、指示、比较三种类型的指称和照应,但不同的是英语使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频率显然高于汉语。
英语中有定冠词,汉语中则没有。
汉译英常常需使用定冠词表示所指,这是我们极易忽略的问题。
例如:A :香蕉在哪里? Where are the bananas? B: 在那边Over there.汉语中虽未指明A 要什么香蕉,但香蕉是“主位”,是话题,它存在于A 和B 的共识之中。
所以译文一定要用the 表明指称意义的确定性。
另外由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是主题显著语言,不在意主语,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主语是一句之主,不可或缺。
又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较隐含曲折,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较简单直接,汉语中常出现零式指称(zero-anaphoric)现象,英译时往往需要增补主语或其他词以明朗照应关系。
例如:一路上吃了半斤炒栗子,睡了一小会觉,就到了北京。
汉英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策略

• 汉语复句中的两个子句意思是相对的,转折的,英语可用替 代词vice versa, the other way round. • vice versa: is used to indicate that the reverse of what you have said is also true. • E.g. • He believed that a man should have as many wives as he wants, but not vice versa. • Industrialization is progress, and vice versa. • 试比较英汉语表达方法: • 1.We gossip about them and vice versa. • 我们谈论他们的是非,他们也谈论我们的是非。 • 2.为了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美国,美国 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 •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U.S. relations, China needs to know the United States better and vice versa.
2.省略
•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省略现象可大致分为名词性省略, 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三种。 • 由于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因而英语中的省略 多数伴随着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可以从形式上看 出来。而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省略在很大程 度上与所表达的意义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汉语的 省略只求达意。只要能达意,省略的时候不但不考 虑语法,甚至也不考虑逻辑。在并列结构中,英语 常常省略前面已出现过的词语,而汉语则往往重复 这些词语。汉语习惯于重复词语,有时为了保持语 法的正确,有时是为了促成结构的整齐匀称;有时既 是语法的要求,也是修辞的需要。英语习惯上不重 复词语.
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

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汉译英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语篇衔接是汉译英翻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熟练运用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达到翻译的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
第一步:了解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英汉语篇衔接手段指的是在语篇中为了使文章内部各部分内容更加连贯,通过表达方式和语言手段进行衔接的方法。
比如,在英语文章中,通常使用词汇的重复、代词、连接词等手段来实现衔接。
第二步:对比中国汉语和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在中国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语篇衔接手段有把握句、指代、补充、归纳、转折、递进等。
而在英语中,常用的语篇衔接手段包括代词、连接词、转折词、副词等。
第三步:对比研究汉译英翻译的策略对比中国汉语和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我们发现,虽然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但衔接手段的作用和实现方法却是相似的。
在进行汉译英翻译时,译者可以参考原文的衔接手段,尽可能保持原文信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第四步:注意汉译英翻译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汉译英翻译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通顺易懂:翻译的语言应该通顺易懂,便于英语读者理解。
2. 所述即所得: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思,不要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观点或解释。
3. 注重语法:汉译英翻译要注重语法准确,尤其是复杂的句子结构。
4. 参考原文词汇:在翻译时,可以参考原文的词汇,但不要照搬照抄,应该考虑到英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总结: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
通过对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交流中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并且通过掌握汉译英翻译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提升翻译质量,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英汉翻译 英汉语篇的衔接、连贯与翻译

Contrast: Hypotaxis vs Parataxis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道德经》) (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To know the unknowable, that is elevating. Not to know the knowable, that is sickness. (Garus, trans 注:求知) (2)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I have sought love, first, 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 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n have 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life for a few hours of this joy. I have sought it, next, 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the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 I have sought it finally, because in the union of love I have seen, in a mystic miniature, the prefiguring vision of the heaven that saints and poets have imagined. This is what I sought, and though it might seem too good for human life, this is what--at last--I have found.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和连贯手段的对比

A contrastive study of cohesive devices and coherent devi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exts
Steps
1.Introduction
Text, cohesion, coherence, cohesive devices, coherent devices
Discussion:
Comment on two students’ ’ translation: whose is better in achieving the cohesion of a text?
Coherence devices
Unlike cohesion, coherence refers to the overall sense of unity in a passage. The sense is in turn fulfilled through a certain structure, organization or pattern with a guiding topic or theme. Though it is not so easy to identify as cohesion, it will, after all, be embodied and detected through some devices like text markers, lexical coherence, and text pattern, etc.
省略 Ellipss the omission of an item. It is the “substitution by zero”. In other words, in ” ellipsis, an item is replaced by nothing. 省略指篇章中句子或小句中一些基本结构成分的缺 省。 省略包括名词型省略(Nominal substitution)、动 省略包括名词型省略 、 词型省略(Verbal ellipsis)和小句型省略 词型省略 和小句型省略(Clausal 和小句型省略 ellipsis)。 。
英译汉语篇翻译的衔接手段

英译汉语篇翻译的衔接手段一、引言关于语篇的定义,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结构派的看法,认为“语篇”是大于句子的单位,语篇由句子组成;一是功能派的看法,认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由句子来体现,其长度可以从一个词到一个长篇大论的文章或谈话。
胡壮麟(1994:1)解释说,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从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句子可以用相关的语法来判断它是否正确,而语篇不能简单地用语法来检验。
在Halliday和Hason(1976,1985)看来,任何一段能成为语篇的话语必须具有语篇性(texture)。
他们说的语篇性包含两个方面的特征:结构性特征和非结构性特征。
简单地说,结构性特征研究侧重的是句内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非结构特征研究侧重的是句间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本文拟从衔接的两种手段(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出发,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考察衔接手段转换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作用。
二、英汉语篇翻译中的衔接性衔接(cohesion)这个概念是Halliday在1962年首次提出来的,在后来与Hason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1985)一书中,他们又把衔接界定为“存在于篇章内部,使之成为语篇的内在关系”,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条件,于是系统地将衔接分为五大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具体包括原词复现(reiteration)、同义(synonymy)、下义(hyp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等。
除此之外,张德禄和刘汝山(2003:10)还认为,在词汇语法层次上,衔接有非结构衔接特征、结构衔接特征,如主位结构,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而在音系层次上,衔接具有语音和语调衔接机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着准备食品, 做年糕、 炒倭豆、 炒番薯片、 打米花 糖。廿五、廿六起, 家家户户开始“谢年”: 祀祖先。
Every year after the 20th of the lunar 12th m on th, inhab itan ts on the island w ou ld start their coun tdow n to the Sp ring Festival1T hey w ou ld sw eep their hou ses clean, flickering every b it of du st off the fu rn itu re, A fter that they begin to p repare variou s food s: steam ed N ew Year cakes, fried bean s, fried sw eet po tato ch ip s, and baked rice cook ies1O n the 25th and 26th of the m on th, hou seho ld s start their “N ew Year T hank s- giving”rites to pay hom age to
摘 要: 英语和汉语在运用各种衔接手段创建语篇的连贯关系上有着较大差异。英语注重“形合”, 倾向于采用显性 的衔接手段; 而汉语注重“意合”, 较多地采用隐性的衔接方式。因此, 译者在汉译英时应当注意二者的不 同, 进行适当调整, 才能译出流利通顺的文章。
关键词: 连贯; 衔接手段; 汉译英 中图分类号: H 31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0169 (2003) 0320091204
英语中的使用多于汉语, 因此在翻译时应当在合适 地方增补出在汉语中被隐去的照应手段。 下面几例
11 那声声燃放的鞭炮是·辞·旧·迎·新的欢呼。新世 纪的新年, 就在这欢跃的气氛中, 一下子走近了。
中斜体的英语单词就是添加出来的部分:
T he exp lod ing firecrackers b id farew ell to the
第 3 卷第 3 期 2003 年 6 月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f Ch ina U n iversity of Geo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 ition)
V o l13 N o13 J un12003
语篇衔接手段与汉译英Ξ
刘 华
(宁波大学 外语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11 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以后, 海岛上的居民便 passing year and cheered fo r the com ing of a new
开始进入过年倒计时。先搞卫生, 掸去一年尘土。接 one1T he certenn ial N ew Year is ju st around the co r2
显性的衔接手段。 英语注意结构的严谨, 不论是句 brief er tim e1T he patien t can leave ho sp ital earlier
子还是语词都要求体现清楚的逻辑关系。 因此, 在 and thu s cu t dow n on h is expen ses1
汉译英的过程中要谨记这一区别, 只有充分考虑创
英语语篇中大多尽量避免赘述, 而是使用替代
指称对象或所指必须依赖上下文, 而造成不同的指 和省略的方式创建连贯。 所以在汉译英时, 应考虑
有相同的所指时, 就形成了照应和连贯[8]。照应可分 到英语习惯, 在适当的地方将汉语中重复的语词处
为人称照应、 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这三种照应在 理成替代和省略, 如:
leave a 30 cm 2long scar on the chest, thou sand fo r tho se over 10 m illion () 1
though1W hereas acco rd ing to Docto r W ang Feng2 m in, a depu ty arch iater in charge of the su rgery, tho2 raco scop ic rem ovals of d iseased lungs can be success2
(二) 替代和省略
造语篇连贯所使用的不同衔接手段, 方能译出流畅
替代和照应类似, 同样意味着篇章中某一语言
自然的英语。 以下用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这一问题。 成分的阐释须借助前文[9]。省略则意味着“尽在不言
(一) 照应关系
中”, 被省去的信息有望在上下文中找到。
H alliday 和 H asan 指出, 当篇章中某些词汇的
一、 连贯与衔接
H alliday 和 H asan[1] 以及 V an D ijik [2] 都将连贯 看作语篇自身拥有的深层语义特征。 语篇内存在着 诸多关系, 而当篇章中某些成分的理解需要依赖于 上下文时, 就形成了语篇连贯。 连贯是文字成为语 篇的原因, 它是语篇的基本特征[3]。从形式上看, 连 贯主要通过词汇和语法共同促成, 它们是两种基本 的语篇衔接手段。H alliday 和 H asan 归纳了几种主 要的衔接途径: 照应、 替代和省略、 连接、 词汇。
厘米左右的刀疤。据主刀的副主任医师王丰民介绍, ery 10 m u fo r tho se large and techno logy2in ten sive
在胸腔镜下作肺切除, 只需在患者的肋间打拇指大 fo reign p ro jects that are run in com p liance w ith the
ner clo thed in the deligh tfu l m ood1 21 工业园区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成本价目前为
每亩 16 万元人民币, 年内, 对符合国家产业导向,
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外商投资项目, 按照每 100 万 美元用 10 亩土地的比例, 给予特殊价格优惠, 其中
注册资本在 100 万·美·元到 300 万美元的, 每亩地价 为 8 万元人民币; 300 万·美·元到 500 万·美·元的, 每亩 ·地·价为 7 万元人民币; 500 万·美·元到 1000 万·美· 元 的, 每亩·地·价为 6 万元人民币; 1000 万·美·元以上的 每亩·地·价为 5 万元人民币。
英语和法语之间, 是可能的, 但不适用于汉英这两 种表层结构差异较大的语言。 在汉英翻译中, 只有 首先注意到二者形式上的差异, 如语篇衔接上的差 异, 才能达到真正的等值。
衔接手段为篇章带来连贯, 但衔接手段本身却 可以是显性或隐性的。根据 R einhart[5]和 Eh rilich [6] 的理论, 如果语篇没有显性的连贯手段, 那么语篇 连贯性的解读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或听者, 是他们通过语用推理等手段理解出语篇的内在连贯 性, 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还原和创造出连贯 关系。 汉英翻译中, 译者首先要发现汉英两种语言 实现连贯而采用的不同手段, 考察它们是隐性的还 是显性的, 即使是同一种衔接方式, 有何种细微差 别。 在翻译中, 连贯关系在目的语篇章中的实现应 具备此过程: 译者首先要解读并确定源语 (如汉 语) 语篇的连贯关系及手段, 然后针对并运用目的 语 (如英语) 中习惯使用的衔接手段, 译出通顺流 利的文字, 使它和源语文字产生大概一致的效果。
Ξ 收稿日期: 2002204205 作者简介: 刘 华 (1971—) , 女, 四川泸州市人, 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 语言学、 教学法。
©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的两个孔, 另在肋间隙切一个约 5 厘米的口子, 即 indu strial o rien tation of the coun try1A s regard s tho se
可将完整的病肺切除。 这项新手术具有创伤小, 住 conglom erates w ith a registered cap ital ranging fo rm
31 以往过年都是打发小孩一点钱, 现在可·不· 这 ·样了。
翻译中常常有这样的争论: 是采取归化还是异 化? 归化要求译文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而 异化则要求以源语或原文读者为归宿。 对于这一问 题, 不能一概而论之。 汉、 英两种语言就形式上看 存在较大差异, 为使译文连贯、 通顺、 流畅, 使译 文符合“达”的要求, 产生“等效”, 翻译时应以目 的语为归宿, 采取归化原则。这就意味着在翻译时, 译者要考虑到目的语和源语在造就语篇连贯时所使 用的不同的衔接手段, 注意选择和调整, 才能译出 通畅流利的文字。
院时间短, 功能恢复快, 费用小等优点。
1 m illion () to 3 m illion U S do llars, the p rice is 80
T rad itional su rgeries u sually open up the thou sand yuan per m u, () 70 thou sand yuan fo r tho se
9 2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年 6 月
是凭借作者或主体的意念、 意识流。 英语却是讲求 co stal slit1T h is new type of su rgeries does little in ju ry
“形合”的语言, 其段落篇章的连贯和流畅都依赖于 and allow s the patien t to get back in shape w ith in
根据奈达的等效原则[4], 翻译活动中涉及的两 种语言是否成功互译, 一个标准就是两种语言的接 受者对源语和译文的感受是否大致相同。 为说明如 何实现翻译的等值, F irth 和 H alliday 提出了六个层 次上的翻译形式等值, 其中就有“句法等值”, 要求 目的语的语法范畴、 词序、 句型等要代替源语中相 应的项目。笔者认为这在同一语系下的两种语言,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