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修改版

合集下载

语用学术语期末资料

语用学术语期末资料

语⽤学术语期末资料Definition1. B road context: any contextual information that is relevant to the working outof what the speaker overtly intends to mean, and to the successful and felicitous performance of speech acts.2. C onstancy under negation: a property of presupposition which dictates that apresupposition generated by the use of a lexical item or a syntactic structure remains the same when the sentence containing that lexical item or syntactic structure is negated.3. C onstative: an utterance that is employed to make an assertion or a statement.4. C ontext: any relevant features of the dynamic setting or environment in whicha linguistic unit is systematically used.5. C onventional implicature: a non-truth-conditional inference which is notdeductive in any general, natural way from the saying of what is said, but arises solely because of the conventional features attached to particular lexical items and/or linguistic constructions.6. C 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 set of non-logical inferences which containsconveyed messages which are meant without being part of what is said in the strict sense. It is derived from the saying of what is said via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its component maxims of conversation.7. C o-operative principle: the overarching principle put forward by Grice in his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which determines the way in which language is used most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 to achieve rational interaction in communication.8. D eixis: the phenomenon whereby features of context of utterance or speech eventare encoded by lexical and/or grammatical means in a language.9. D irect speech act: a speech act whose illocutionary force and sentence type aredirectly matched. In addition, an explicit performative, which happens to be in the declarative form, is also taken to be a direct speech act, because it has its illiocutionary force explicitly named by the performative verb in the main part(or “matrix clause”) of the sentence.10. E ntailment: a semantic relation between propositions or sentences expressingpropositions.11. E xplicature: a term used in relevance theory which refers to an inferentialdevelopment of mone of the incomplete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s or logical forms encoded by an uttereance. In other words, an explicature functions to flesh out the linguistically given incomplete logical form of the sentence uttered, yielding fully propositional content.12. F ace: the public self-image that every member of a society claims for him orherself.13. I llocutionary act: an act or action intended to be performed by a speaker inuttering a linguistic expression, by virtue of the conventional force associated with it, either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14. I ndirect speech act: a speech act whose illocutionary force and sentence typeare not directly matched.15. L ocutionary act: an act of producing meaningful linguistic expression.16. M axims of conversation: the term used by Grice for the nine subprinciples ofhis co-operative principle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agories: Quality, Quantity, Relation, and Mann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its associate maxims of conversation enjoin the speaker to make a well-founded, appropriately informative, and relevant contribution to communication in a perspicuous manner.1. What are locutionary, illocutionary, and perlocutionary acts? Illustrate with atleast an example.Three facets of a speech act:1)Locutionary act: the production of a meaningful linguistic expression. (1’)Illocutionary act: the action intended to be performed by a speaker in uttering a2)linguistic expression , by virtue of the conventional force associated with it, either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1’)3)Perlocutionary act: the bringing about of consequences or effects on theaudience through the uttering of a linguistic expression, such consequences or effectsbeing special to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utterance. (1’)For example, one may utter “The gun is loaded”with the locutionary act of saying that sentence, the illocutionary act of warning or explanation, and theperlocutionary act might be that the hearer is scared to kneel down, or fight back, etc.(2’)2. Consider the use of here in (i)-(iv).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here? What are thedifferences?(i) I’m over here!(shouted to companion through the woods)(ii)Oh, it’s just beautiful here!(with sweeping arm gesture to countryside)(iii) Doctor, it hurts here.(with hand on abdomen)(iv) They live over here, but we live here.(pointing to a small map)These heres are called demonstrat ives and they are deictic adverbs of space. (1’)(i) The region referred to is restricted to the speaker’s place and excludes that of the addressee. (1’)(ii) The region referred to is of broad extent and includes both the speaker and the addressee(s). (1’)(iii) The place referred to is a small segment of the body of the speaker. (1’)(iv) The region referred to is a deferred place using a map in the common perceptual field of the interlocutors. (1’)3.When will presuppositions be canceledLik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but unlike semantic entailments, presuppositions are cancelable. (1’)They are nullified if they are inconsistent with:(i) background assumptions,(ii)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and(iii) certain discourse context. Furthermore, they can also drop out in certain contexts, some of which give rise to the projection problem of presupposition. (3’)?Defeasibility has in general been taken as the second most important property of presupposition. (1’)4.What are the three main types of cognitive effects to which the processing of new information in a context may give rise Illustrate them with a proper example, please.(i) generating a conclusion derivable from new and old information together, but from neither new nor old information separately, which is called a contextual implication, (1’)(ii) strengthening an existing assumption, (1’)(iii) contradicting and canceling an existing assumption. (1’)Suppose that a bus driver is to leave from a bus stop. He sees in his rear mirror the reflection of an anxious-looking woman carrying a bus pass, trying to cross the road behind him. In the first place, given the assumption that if a person is holding a bus pass, then he or she intends to travel on a bus, the derive will derive the new assumption or the contextual implication that the woman in question has the intention of traveling on his bus. Secondly, the bus driver’s existing assumption that the woman is trying to cross the road to catch his bus may be supported and strengthened by the assumption that she is carrying a bus pass. Thirdly, the driver’s existing assumption that the woman intends to take his bus is contradicted and eliminated when he sees the woman walk off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handing the bus pass to someone who is standing by the bus stop. (2’)PPP19 What is context? Why is it so important to pragmatics?C ontext: any relevant features of the dynamic setting or environment inwhich a linguistic unit is systematically used.。

应用语言学期末复习各章知识点百题汇总

应用语言学期末复习各章知识点百题汇总

应用语言学期末复习补充问题一.名词解释个别语言学属于本体语言学,是探讨一种语言的结构和发展规律。

如:汉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一般的性质和普遍的性质及普遍的结构规律的学科。

由于讨论的是对各种具体语言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又被称为理论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又称“描写语言学”,是指选取语言的某一个历史阶段,描写这个阶段的语言的状态。

如:现代汉语、先秦汉语;历时语言学又称“历史语言学”,它研究语言的发展变化。

如:汉语史;自然语言处理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来研究、处理自然语言的交叉性学科。

主要目标是让计算机懂得和理解人的自然语言,实现人机对话;中文信息处理是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下位概念,是指用计算机对中文进行存储、转换、分析、传输等加工,以形成各种信息处理系统的科学;语言能力传统上指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或指用书面或口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如:语音能力、词汇能力、语法能力。

)从而规范地、正确地使用语言;语言交际能力说话者适应交际主体、主旨、语境,有效地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

即更加得体、有效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对比分析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进行共时对比,描述他们之间的异同。

目的是由此找出目标语学习者的学习难点,以便于最有效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偏误分析指对学生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进而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

它是研究学习过程的捷径,也是研究学习过程的第一步;应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分为狭义、广义两种。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特指第二语言教学,中国一般取广义的,我们也取广义的,包括语言应用的各个方面,范围是开放的。

简单地说,应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本体和本体语言学同有关方面发生关系的学科。

进一步说,应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本体和本体语言学同应用各部分结合部、接触面,包括结合、接触的动态变化的规律性学科。

《马氏文通》(1)这是中国形成独立的语言学学科的标志。

(2)马建忠认为必须缩短学习本国语文的过程,才能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才能使国家富强。

语用学期末考试

语用学期末考试

1.语义和语用学的意义区别2.语境因素的内容3.所指论的观点4.所指封闭性5.指示:时间地点人称指示其中之一画几个扭曲关系6.什么是指示性,什么是非指示性7.Austin的主要工作8.言外行为分类9.几句英文例句,用Levinson三原则分析1.语用学和语义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共同点在于,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对于意义的研究。

但它们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对意义的研究。

语用学:广义上指对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所做的研究;狭义指对有目的的语言活动的研究。

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是对使用中的语言意义的研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考虑说话的时间、地点、交际双方的身份、正在从事的活动等。

语义学对意义的研究是基本的,它研究符号与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语言本身固有的内在意义,是对抽象于使用之外的语言意义的研究。

例:那里有一只狗2.狭义的语境指语言的上下文,广义的指语言活动进行的特定的时间、空间、情境、参与者等语言外因素。

语用语境包括:(1)语言知识:交际双方具有对所使用语言的知识(双方拥有共同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双方必须了解语言交际的上文。

(2)语言外知识:背景知识、情景知识、交际双方互相了解背景知识指常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般了解,是百科全书式知识。

例如,病了要治疗,重病要住院情景知识:与特定的交际情境有关的知识,包括某一次特定的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交际活动的主题内容、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参与者的相互关系、他们在交际活动中的相对地位、各人所起的作用等。

相互知识:交际双方对对方的了解例如:共同知道一个人,才能用he准确指示。

3.传统所指论认为:名称具有各自的内涵和外延,即具有各自的意义和指称;名称的指称是由名称的意义所决定的。

因果的历史的所指理论:专有名词和表示类属的名词不具有意义,而是直接地、任意地指称其所指对象,无须通过对名称的意义先进行解释这一中介过程。

(Aristole 历史文化链条的传递,依据这一名字与某个活动保持着历史的因果的联系)4. 所指封闭性:两个指称相同的指称语相互替换并不能总能保证这两个句子的真值条件固定不变例如:I wanted to meet Margaret Thatcher.I wanted to meet the first woman Prime Minister of Great Britain.因为专有名词重名,确定性描述语有指称性和归属性两种用法等因素。

(完整版)语用学级期末复习思考题

(完整版)语用学级期末复习思考题

I。

Put the following English terms into Chinese. (1'×10=10’)所指对象referent所指论Referential theory专有名词 proper name普通名词 common nouns固定的指称记号 rigid designators指称词语deixical items确定性描述语definite descriptions编码时间 coding—time变异性variability表示反复的词语 iterative表述句 constative补救策略redressive strategies不可分离性 non—detachability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bald on record without redressive actions 阐述类言语行为 representatives承诺类言语行为 commissives指令类言语行为directives表达类言语行为expressives,宣告类言语行为declarations诚意条件 sincerity condition次要言外行为 secondary illocutionary act等级含义 scalar implicature等级划分法 rating scales副语言特征 paralinguistic features非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为 off record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非规约性意义 non-conventional implicature非论证性的 non—demonstrative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 (meaning—nn)否定测试法negation test符号学 semiotics构成性规则 constitutive rules古典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 Classical Gricean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关联论Relevance Theory关联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ce归属性用法 attributive use规约性含义conventional implicature人际修辞 interpersonal rhetoric篇章修辞textual rhetoric含蓄动词 implicative verbs合适条件 felicity conditions呼语 vocatives互相显映 mutually manifest会话含义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话语层次策略 utterance-level strategy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间接言语行为 indirect speech acts间接指令 indirect directives结语 upshots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可撤销性 cancellability可废弃性 defeasibility可推导性 calculability跨文化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命题内容条件 propositional content condition面子保全论 Face-saving Theory面子论 Face Theory面子威胁行为 Face Threatening Acts (FTAs)蔑视 flouting明示 ostensive明示-推理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摹状词理论Descriptions粘合程度 scale of cohesion篇章指示 discourse deixis前提 presupposition前提语 presupposition trigger强加的绝对级别absolute ranking of imposition确定谈话目的 establishing the purpose of the interaction确定言语事件的性质 establishing the nature of the speech event 确定性描述语 definite descriptions认知语用学 cognitive pragmatics上下文 co—text社会语用迁移sociopragmatic transfer社交语用失误 sociopragmatic failure施为句 performative省力原则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实情动词 factive verbs适从向 direction of fit手势型用法 gestural usage首要言外行为 primary illocutionary act双重或数重语义模糊 pragmatic bivalence/ plurivalence顺应的动态性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顺应性adaptability语境关系的顺应(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语言结构的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顺应的动态性(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es)。

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

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

语⾔学期末复习资料语⾔学复习纲要说明:1.此份材料最多只考80%,还有20%不在范围内2.请务必结合教材复习,例⼦没列举的请看教材3.匆忙整理,答案有不够完整的,请⾃⾏补充更正4.语⾔学太抽象请保证有充⾜的时间来复习祝⼤家考试顺利加油1、语⾔的作⽤是什么?) 语⾔是⼈类最重要的交际⼯具。

⼈类传递信息,进⾏交际和交流思想,除了使⽤语⾔外,还可以使⽤⽂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以及⾝势、表情等,在⼀定场合使⽤,可以弥补语⾔的⼀些不⾜,但是这些交际⼯具使⽤范围有限,有的仅⽤于特定的范围,最重要的是,这些交际⼯具,都离不开语⾔,都是在语⾔的基础上产⽣的,是辅助语⾔进⾏交际的,没有语⾔,这些⼿段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即为什么说语⾔是⼈类最重要的交际⼯具。

)2) 语⾔是⼈类的思维⼯具。

语⾔不但是⼈类的交际⼯具,同时也是⼈类思维的⼯具,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

思维过程离不开语⾔,需要借助语⾔来进⾏⽐较、分析、综合等⼀系列活动,需要借助语⾔来形成思想,利⽤语⾔把它储存在头脑中,再借助语⾔把思想表达出来,传达给听话⼈,同时使听话⼈产⽣思想。

⽽且⼈类思维的成果-概念,还可以通过词语固定下来。

总之,思维活动的过程不可能离开语⾔⽽单独进⾏,思维离不开语⾔,必须借助语⾔材料才能进⾏。

语⾔也离不开思维,⼆者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

(即语⾔和思维的关系)2、为什么说语⾔是⼈类最重要的交际⼯具?1) 语⾔存在于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中,说明语⾔在社会⽣活中具有⾮常重要的作⽤,因为不会说话⼈就失去了它的本质,与动物⽆异。

⼈们⽤语⾔进⾏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的⾏为,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所以,语⾔是⼈们的⼀种交际⼯具。

2) ⼈类的交际⼯具不⽌语⾔⼀种,其它如⽂字、⼿势表情等也都能实现交际的任务,也是交际⼯具,但它们与语⾔相⽐重要性就要差多了。

根本上说⼈类各种辅助性交际⼯具,都是在语⾔基础上制定的,没有语⾔基础,这些⼯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语用学复习题

语用学复习题

《语用学》复习范围一、绪论1.语用学的由来和发展(“语用学”这个术语的提出;语用学成为新学科的标志);“语用学”(pragmatics拉丁词“行动、做”)这个术语是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于1938年在《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首先提出,而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卡纳普也在其后提出。

莫里斯的符号学包括句法学(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和语用学(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

而《语用学杂志》于1977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则是语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的标志。

1986年,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

2.语用学产生和发展的语言学背景;(索绪尔的语言和语言学理论开创了20世纪的语言学。

受其影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主张研究语言系统、结构,并尽力追求语言描写形式化。

50年代末,乔母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使语言分析高度形式化。

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到转换生成语法,存在两大明显的缺陷,即忽视语言运用研究;语义研究薄弱。

而20C5/60年代,语言系统、结构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杰出成就,完全具备了重点地研究语言运用的条件和可能性。

而语义研究遇到了难于解决的新问题,为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语用学的研究内容;语境、指示词语、会话含义、预设、言语行为、会话结构4.语用学和修辞学的区别与联系;●联系:两者的中心问题都是语言运用。

●研究目的不同:修辞学要对语言运用的形式,判别好与不好的界限,注意力是修辞技巧。

而语用学则是解释性的,它的目的是分析语言运用活动,建立意义解释理论,寻找语言运用的规律。

●理论基础不同:修辞学基础薄弱,基本上是一门纯经验的学科,而语用学理论基础雄厚。

●研究方法不同:修辞学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而语用学不排斥归纳,但主要方法是理论解释和推理分析。

●研究兴趣和学科传统不同:修辞学以辞格、句子、词语的交际特色、语体风格为具体研究对象;而语用学以语境、指示词语、会话含义等为研究的具体对象。

5.语用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完整word)语用学(期末)

(完整word)语用学(期末)

语用学一,名词解释1。

指示语:指示语是话语中跟语境相联系的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也就是说涉及到话语所谈论的事物、事件以及它们在时空中的存在方式、运动方式等问题。

如:时、空、人称等。

如:我半小时后到那里。

指示词语包括: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时态助词、某些情态助动词和表示移动的动词、时间和地点副词、某些称谓,以及在特定语境中表示事物关系和人的社交关系的词语。

指示语的功能,可分为指别功能和照应功能两种。

2。

言语行为:①言语行为:用言语来施行各种语用意图的行为。

例如:你不冷吗?言语行为(语用意图:请把门关上)。

②奥斯汀的理论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包含三个层次,即:语谓行为,语旨行为,语效行为③塞尔的发展将言语行为分为四个层次,即:话语行为,命题行为,语旨行为,语效行为3.会话含义:“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是美国哲学家格莱斯首先提出的,它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特定的语境中,话语所隐含的意义.(多于话语字面意义的含义在格赖斯的理论里面,会话含意是依据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的。

只有假定说话人是遵守准则的,至少是遵守合作总原则的,才会有推导会话含意的基础。

4.言语行为的类型:言语行为的类型①言内行为—-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

这是一个“以言表意”的行为.②言外行为——指用说话来体现发话者的意图.这是一个“以言行事行为”(1)退休工人老张昨天去世了。

(告诉了受话者一个事实 )(2)请把茶杯递给我,好吗?(向受话者发出一个请求)(3)你再敢说这种话,我绝饶不了你!(警告或威胁了受话者)(4)对不起,我来晚了. (向受话者道了歉)③言后行为-—指话语所带来的后果.这是一个“以言取效”的行为。

例如:(1)我明天会来的.(2)哥哥,你不要这样。

人家是好心好意来安慰我们. (《雷雨》)5会话原则:美国哲学家保罗。

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原则旨在解释会话意义。

他提出自然语言有其独特的逻辑关系。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理解。

语用学主要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用语者的意图和言语行为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涉及到很多细节和差异,语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1. 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更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方式。

语用学研究的重点就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使用和理解。

2. 语用言语行为语用言语行为是指用语者在言语行为中所包含的具体交际目的和意图。

通过语用学研究,可以揭示用语者的意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言语行为。

3. 语境的重要性语用学强调语境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重要性。

语境包括语境的环境、参与者的身份、前后文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产生着重要影响。

4. 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指言语中不直接表达的含义和信息,它可能依赖于语境、用语者的意图等多种因素。

二、语用学的研究内容1. 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指语用者在语言交际中的能力,包括语言的适应能力、交际策略的运用等方面。

语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言交际的效果和质量。

2. 言语行为的分类言语行为可以根据其所包含的交际目的和意图而分类,如陈述、疑问、命令、祝愿等。

3. 言语行为与语用规则语用规则是指语言交际中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如礼貌用语、语用禁忌等。

语用规则对交际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4. 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是指用语者对言语行为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不同的文化和人群对于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可能有所不同。

三、语用学的相关理论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图,将言语行为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活动。

2. 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是指言语行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语言交际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和规则,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教程一、绪论(填空)1.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首先提出了“语用学”这个术语,他于《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了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句法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

语义学: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

语用学:研究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

1939年,于《美学和符号理论》一书中,将“解释者”改为“使用者”。

2.1954年,巴尔希勒尔提出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指引词语(指示词)。

3.1955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哈弗大学《论言有所为》系列演讲中提出“言语行为理论”。

4.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于1969年出版《言语行为》、1975年出版《间接言语行为》,至此,“言语行为理论”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5.1975年,格赖斯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及其包括的四条准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6.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是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的新学科得到承认的标志。

7.80年代,语用学得到进一步完善的具体表现:列文森的《语用学》(堪称第一本比较系统、完整的语用学教科书)和利奇的《语用学原则》(优秀的语用学教材)的出版。

(二者代表了80年代出语用学研究的最高水平)8.1986年,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并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作为学会的学术刊物。

9.1987年,列文森提出“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

10.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是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区分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区分共时状态和历时演变)。

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理论开创了20世纪的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几个主要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布拉格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使语言分析高度形式化。

11.1966年在波兰召开“国际语义学讨论会”。

12.从结构主义到转换生成语法,存在两大明显的缺陷:忽视语言运用研究。

语义研究薄弱。

13.现代汉语最显著的特点是:从以词为中心的语义研究(词学)扩展到句子意义的研究和话语意义和语篇意义的研究。

14.利奇指出:关于语义学和语用学之间的关系的争论可以概括为三种逻辑完全不同的观点:①语用学应该归入语义学。

②语义学应该归入语用学。

③语义学和语用学是互不相同但又互相补充的研究领域。

15.语用学的定义:列文森在《语用学》一书中谈到了了9个定义(见书10-13),语用学的新定义: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16.语用学的研究方法:纯语用学、描写语用学、应用语用学。

17.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六个方面:语境、指示词语、会话含义、预设、言语行为、会话结构。

二、语境(注意掌握:语境的名词解释和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一句话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1.1923年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琳诺夫斯基提出“语境”这一术语,把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情景语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境2.“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创立了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

把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由语言因素构成)、情景上下文语境(由非语言因素构成:参与者的有关特征、有关事物、言语行为的效果)3.韩礼德在语境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域”(1964)术语,并把“语域”分为三个方面:话语的范围:即言语活动涉及的范围,如:政治、文艺、科技、日常生活等话语的方式:即言语活动的媒介,如:口头方式、书面方式话语的风格:指交际者的地位、身份、关系等。

4.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进一步发展了语境学说,他把语境归纳为八个部分: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音调、媒介、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

5.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于1977年在论述话语的合适性时归纳出构成语境的六个方面的知识:①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自己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②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③每个参与者必须能明辩语言活动情景的正式程度。

④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对特定情景来说,什么是合适的交际媒介。

⑤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怎样使自己的话语适合语言活动的话题,以及话题对选定方言或选定语言(在双语或多语社会中)的重要性。

⑥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怎样使自己的话适合情景所归属的语域。

孔颖达在《春秋大传正义》即“数句”是“一字”的语境。

刘勰《文心雕龙》从字、句、章、篇的互相关系来说明上下文(语境)对话语意义的表达和理解的重要作用。

6.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提出了“六何”说,即:“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这六何说构成了语境的基本要素。

7.语境的定义: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

这个定义指明:①我们研究的是运用自然语言(而不是人工语言)进行的言语交际;②言语交际有成效地进行(即说话人恰当地表达话语意义和听话人准确地理解话语意义)必须依赖言语环境。

因此,我们认为“语境”是指言语环境,而不是语言环境。

语境包括:①上下文语境(口语的前沿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②情景语境(客观因素: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主观因素:交际参与者(身份、职业、思想教养、心态)③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

8.研究语境的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①修辞学中,语境起着重要作用②语义学、语篇学、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语言学的学科,都重视研究语境。

③语用学,尤其重视语境。

④研究语境对语言教学,如教学法有重要作用。

9.语境的作用:(1)从说话人角度:①根据交际目的,确定说话的大体内容②根据交际场合,确定说话方式③根据交际条件,确定交际渠道(2)从听话人角度:①确定指称对象②消除歧义(3)③充实语义三、指示词语(注意指示词语的名词解释、指示词语的用法、常见指示词语)1.指示词语的语用含义:“dexis”这个术语来源于希腊语,原意为“指点或指明”,指示词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

2.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于1954年发表《指示词语》一文认定指示词语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提出指示词语是指“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指示句。

”3.现代英语中,离开了语境就无法确定其意义的词语是指:人称代词:I You指示代词:this that 定冠词:the 时间副词:now today yesterday tomorrow 等地点副词:here there等。

4.指示系统一般地说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的方式组织起来的。

5.指示词语的指示中心一般是:①中心人物是说话人②中心时间是说话人说话的时间③中心地点是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地点④语篇中心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位⑤社交中心是说话人的相对于说话对象的社交地位6.指示词语的不同用法:(指示用法和非指示用法)指示词语是指主要用作指示的语言成分,但不可忽视指示词大多还有非指示的用法。

(1)菲尔默把指示词语的指示用法分为两种:身势用法和象征用法①身势用法的指示词语只需要知道言语事件的实在的听觉、视觉、触觉才能理解。

如“这是真货,这是假货”必须以看到这货为基础②象征用法的只是词语只需要知道言语事件的基本时间空间参数就可以理解。

如“这座城市真美”,只要你在北京,无论具体哪个位置,都可以知道“这座”指的北京。

(2)指示词语的非指示用法分为照应用法和非照应用法。

①照应用法:一个词语的所指对象跟前面的出现的别的词语的所指是同一对象。

如“约翰走进来,他点起了火”“约翰”与“他”是照应的。

②非照应用法如“我在那一天遇到了这么一个古怪的家伙”,“这么”无照应对象。

注意:一个指示词语可以同时用作指示和照应7.指示词语的分类:依据菲尔默的《指示词语讲义》和列文森《语用学》的归纳指示词语分为以下五类:①人称指示②时间指示③地点指示④语篇指示⑤社交指示(传统分法只有前三者)。

(1)人称指示(指交谈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人称指示的基本语法区别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是不可缺少的,但第三人称可有可无。

如“我们去看电影吧”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有包括式和排除式之分,在普通话里,“咱们”是包括式,“我们”多为排除式。

在英语里,let us的缩略let’s只适用于us 作包括式理解。

(2)时间指示(指交谈双方用话语传递信息时提到的时间,在交际中,时间指示是以说话人在说话的那一刻作为参照来计算和理解的。

编码时间(CT):指说话人将其想要传递的信息进行语言编码的时间接收时间(RT):指听话人收到说话人所发出的信息的时间注意:英语里,today,tomorrow,yesterday这些指示词有“先用权”,即优先使用这些词之后就不能再用表示历法等绝对时间的词语指同一时间。

如“我星期四(thursday)见你”。

如果是在星期三说的,由于“tomorrow”有先用权,“thursday”就只能指下一个星期四了。

(3)地点指示(是指明言语事件中相对于指示中心的方位,人或物的空间的确定必须以其他的人或物为参照点)英语中,纯地点指示词常见的有:方位副词here(近指,靠近说话人的地方)\there(远指,远离说话人的地方);指示代词:this、that表示地点指示的词:come、go礼貌的观点转移:即说话人不以自己为参照点,而把参照点转移到听话人所处的方位上去,以示礼貌。

如:I’m going变为I’m coming(4)语篇指示(即用词语指语篇的某一部分,而所用的词语就包含在这语篇的话语中。

)①用时间指示词语,如last,next,preceding,following等指示语篇的一部分②用地点指示词语,特别是指示代词this,that指示语篇的部分③在语篇中用来表示前后话语之间关系的一些词和短语。

(但是)(最后)如:“下一段,我将告诉你”“你一定没听过这个故事”(5)社交指示(社交指示指语言结构中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和相处社会地位的那些词语和语法范畴。

)涉及一下三个方面:①言语交际参与者的身份②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相对的社会地位③说话人和所谈到的人(第三者)之间相对的社会地位。

四、会话含义(注意:什么是会话含义(名解),会话含义的分类,会话含义怎么推导)1.会话含义是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先提出来的的,它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格赖斯于1957年《哲学评论》上发表《意义》一文,正式提出了“非自然意义理论”意义:自然意义、非自然意义非自然意义特征:S发出U,具有非自然意义,当且仅当:(i)S发出U,试图在H那儿引起某种效果Z(ii)通过H认可S的意图而使S的愿望不折不扣地实现。

S代表说话人;H代表听话人;U代表由语言符号构成的话语;Z粗略地代表在听话人那儿产生的信仰或意志力,或做出的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