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城乡一体化水平判别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陕西城乡一体化水平判别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陕西城乡一体化水平判别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陕西城乡一体化水平判别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白永秀1岳利萍2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选取反映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指标,运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对陕西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做出了基本判断,并将陕西11个地级市城乡一体化过程分为3类;通过对陕西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现阶段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模式和空间开发构想。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1.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完全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渐进的、双向的,在这个过程中,绝不是所有乡村都变为城市,更不是城市乡村化,而是消除城乡差别,使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的过程[1]。

2.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在经济层面上,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空间经济一体化。通过市场机制,使资源、资金、技术在城乡地域空间上,在不同产业间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城乡经济持续发展。

在社会层面上,城乡一体化是区域或国家出于社会安定和持续发展考虑,通过一定措施调整城乡两大集团的经济利益分配,为城乡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和生存空间。

在生态层面上,城乡一体化是从区域社会整体利益和公众的基本需求出发,将城乡的生产和生活纳入区域社会生态系统中,全面评价各自的有益贡献和负面影响,在空间上建立共建、共有、共享的城乡生态系统。

在文化层面上,城乡一体化旨在承认城乡文化异质性和互补性等基础上,用公认、理性、进步的文化价值观将城乡文化统一起来,把乡土观念和现代城市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城乡社会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城乡一体化是从区域角度出发,寻求区域持续、协调、全面的发展途径;它是在明确城乡分工、相互促进基础上的双向发展过程,它不是空间的均衡化,而是一个有效聚集、有机疏散、高度协作的最优空间网络系统。其最终目的是为城乡居民创造一个物精俱丰的生存环境。

作者简介:1白永秀(1955—),陕西清涧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2岳利萍(1978—),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

二、陕西城乡一体化基本判断

1.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区域性原则: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区域的概念,不应孤立研究城市或农村,更不能孤立研究某个城市或某个村庄。应从区域范围出发,用宏观指标反映其城镇建设、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基础设施系统、生活服务设施、文化活动设施等水平,用来体现该区域总体发展状况。

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中选用的指标要有稳定的数据来源,同时指标的口径(年份、单位、含义等)对每个城、区、镇、乡等必须一致。在进行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比较时,要注意避免选取在城乡之间不具可比性的指标(如人均住房面积),力求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合理性。

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明确地反映目标与指标间的支配关系,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有一定的科学性,避免指标体系过大,指标层次过多、指标过细。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2)评价指标的选取

城乡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乡一体化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包括城乡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态势,更包括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状况[3]。因此,我们很难建立一个足以全面完整地反映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里程和发展水平的十分完善的指标体系。但就其某一个方面做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一定的量化研究则是完全可能的[2]。

根据上面3条原则,结合城乡一体化的涵义和特征,选取适当的指标重点对陕西区域发展差异进行研究,以求从一个侧面审视陕西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状况。

本研究采用反映整个陕西城乡区域发展差异的指标,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值——工业从业人员人均工业产值与农业劳动力人均农业产值之比等4项指标。之所以这样选择,主要是因为比较公认、能够较好地反映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GDP等。为排除人口因素的影响,这里只选择人均GDP这一项,但这项指标并不能区别城市与农村的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按照城市经济学的观点,城市是第三产业的集中地,而农村的发展则是以第一产业为特征,农村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因此可以认为第三产业发达是城市化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别城市与农村的一个基本方面。因此,选择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作为比较城乡差异的指标,也就间接反映出一个地区城乡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的职业结构等相关方面的差异。而在众多的社会发展指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是非农业人口比重这一指标。一个地区的非农业人口比重越高,表明该地区有更多的人能够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享受到市政设施的服务,人口集中度高,社会生活更加丰富,社会服务设施相对完善,能很好地反映其它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而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则是体现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基础[4]。

2.陕西城乡一体化内部发展差异分析

本文以2002年陕西11个地市为研究范围,选择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值4个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其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内部差异。

(1)系统聚类法的原理

聚类分析是根据地理变量的属性或特征的相似性、亲疏程度,用数学的方法把他们逐步地分型划类,最后得到一个能反映个体或站点之间、群体之间亲疏关系的分类系统。其基

本原理是:先将n 个地点看成自成一类的样本,并定义样品间、类与类间的距离,进而选择距离最小的一对合成一新类,以后计算新类与其他类之间的距离,再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这样,每合并一次都缩小一类,直至所有的样品都成为一类为止,最后根据各类之间的亲疏关系,画出一张完整的分类谱系图[5]。

我们将整个陕西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系统,而把各市看作是影响整个系统发展水平的因素,将各县(市)的数据(空间序列)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各市原始数据序列见表1。

表1 2002年各地市原始数据序列

指标

代号 人均GDP (元/人) 第三产业比重(%) 非农业人口比重(%) 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值(%) 西安市

X 1 11033.60 0.51 0.43 7.71 铜川市

X 2 4881.25 0.45 0.47 6.10 宝鸡市

X 3 5973.28 0.39 0.24 11.84 咸阳市

X 4 5191.11 0.35 0.21 5.77 渭南市

X 5 3412.56 0.39 0.18 7.07 延安市

X 6 5916.11 0.26 0.23 6.92 汉中市

X 7 3814.65 0.43 0.19 5.02 榆林市

X 8 3379.05 0.30 0.15 17.44 安康市

X 9 3081.44 0.48 0.14 4.76 商洛市

X 10 2771.89 0.43 0.14 5.92 杨凌示范区 X 11 5282.34 0.38 0.38 6.00 资料来源:根据2003年《陕西省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2)计算方法与步骤[5]

① 将空间序列的原始数据做极差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增强各因素之间的可比性。 ② 求欧氏距离d ij

欧氏距离是一种常用的分类统计量,其距离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m k jk ik ij x x m d 1

21 式中,x ik 代表第i 地点第k 个指标的值,x jk 代表第j 个地点第k 个指标的值,k=1,2,……,m 个指标个数。距离系数越小,两点间的相似程度越大,反之则小。

3.结果分析

根据聚类谱系图(见图1)和欧氏距离的大小,可将陕西11个地市的城乡一体化程度分为3类:

城乡连动型:包括安康、商洛、渭南、汉中和咸阳。远离经济核心区,受自然、历史、社会、经济等因素制约,目前的总体水平距城乡一体化的指标还较远,在产业结构、社会经济和人口城乡构成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是陕西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过程中必需重点扶持的地区。这些地区实现现代城乡一体化对整个陕西意义重大,随着“一线两带”发展轴链的建成,将大大促进重点扶持地区的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

协作辐射型:包括延安、铜川和杨凌示范区。他们依靠其有利的区位优势,依托周围的增长极,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和乡村之间通过经济协作,逐步弱化城市、城镇和农村社会经济的“三元”非正常形态。

极核带动型:包括西安、宝鸡和榆林。他们是陕西的主要大中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综合发展状况较好,城市化水平高,农村地域相对较少,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和

非农业人口比重均较高,非农业活动频繁,生活水平也较高;城乡相互作用频率高、强度大,城乡差别已逐步淡化;乡村的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可认为已实现城乡一体化。对于带动陕西三大地域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图1 陕西城乡一体化聚类分析谱系图

三、陕西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中心城市数目少,城市内、外部功能不明晰

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结构来看,城市发展规模呈现出较为明确的金字塔结构,即区域经济增长极较少,整个陕西仅有3个极核带动城市,约占城市总数的27%,而城乡连动型城市较多,约占45%以上;从地域分布上看,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陕南地区缺乏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极核带动城市,从而成为陕西经济南北大发展的“瓶颈”;从城市功能来看,由于长期以来把城市单纯作为工业基地发展,忽略了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应有的作用,导致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市与城乡结合部、农村在产业结构、市场体系等方面一体化水平不高,使城市在区域经济空间组织中对内和对外的功能划分不够明确。

2.城乡逐步一体化,但缺乏区域整体协调

陕西各城市在地理区位较为明显的情况下,利用空间和产业结构选择上的“路径依赖”效应,通过产业的集聚与专业化分工形成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和主导产业,这些专业化城镇(市)通过产业链将乡村与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但由于陕西城市化主要是依靠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利用本地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以及优惠的财税政策推动发展起来的,使得陕西各大中城市在生产要素的引进,城建基础设施的配套,产业发展序列,招商引资政策等方面不免产生激烈竞争,使区域宏观层面上的产业结构优化、环境整治、空间布局调整等方面的调整力度不够;微观层面上企业内生性技术创新力度不够,导致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下降。

3.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断层”现象突出

所谓“断层”现象突出是指,陕西的城镇发展体系中,没有大城市,只有特大城市西安和中等城市宝鸡、咸阳、铜川、汉中、渭南及7个小城市,898座建制镇在区域空间分布中又集中于关中盆地,大、中城市中的6个有4个在此经济带上。陕西的省域行政界线所反映

的形态呈南北向条形结构,与城市带的东西走向不吻合,使经济辐射作用明显弱化。在职能结构上,最突出的问题是结构上的模糊性、连续性、职能类同、中心城镇的规模不够大,中心职能不强大,使中心城镇的聚集与辐射作用明显降低。这些后果又造成区域基础设施不配套,城镇发展受到瓶颈制约。陕西5~10万人口的城镇仅有7座,其余均在5万以下,绝大多数处在1万人规模上,而按照设施配置的最低标准为5万人。

4.城镇职能简单,市场结构单一

大多数城镇的职能构成还停留在为周围农村提供产品交换、物资集散的初级阶段。农村与城市的二元结构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型城镇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作为城镇集聚所需求的二、三产业仍处在次要地位,产业结构还在1、2、3或者1、3、2的阶段。陕西城镇的数量和密度远低于东部地区,陕西的密度为43.7个/(万km2),而东部的平均水平为64.9个/(万km2) [9]。第二产业在特大城市西安体现为强劲发展阶段,空间分布呈城区向边缘地区的辐射趋势。中等城市中产业结构为2、3、1,空间分布呈聚集特征。而在广大的小城镇的腹地,第二产业的分布呈分散状态,是以自然村或更小的居民点为基础建设的。城镇的市场发育处于低层次的阶段,未在更大的环境中寻求发展机遇与空间,没有形成跳跃式的发展。对市场动向与体系外部的机遇把握上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市场结构单一,彼此不能协同发展。

四、快速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陕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研究

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在当前快速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把以前相互分割的地方经济纳入一个统一的协定框架,各地区在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实现陕西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1.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模式选择

(1)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在地方区域内实施产业一体化战略

陕西的输出产品长期以来以资源含量高和大批量著称,这样的产品虽然可以满足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在城乡一体化驱动力带动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和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提高的国际背景下,资源性产品很容易被区域集团内部的同类产品取代。并且,就地区生产布局来看,陕西各个行政区内的产业同构化现象十分突出,这样就使得各个地区不仅不能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而且处于本位利益对外倾销产品会导致区域财富的大量流失。为克服上述弊端,结合陕西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现状,在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各个地市要确立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对外输出产业部门和企业集团;以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为核心,建立地方性工业体系,提高资源性产品的加工程度和技术含量,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从而形成完整的、良性循环的地方性产业价值增值链和产业集群。

(2)变分散布局为集中优势

从陕西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系统聚类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陕西的区域分工格局仍然是一种“中心——外围”结构,无论是为了提高竞争力还是为了缩小区域差距,在快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都要积极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做到以城促乡,城乡连动,最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

①对于城乡连动型城市较多的陕南地区应发展集中性城乡一体化。即吸引外部人口向城市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当地城镇集中,以形成带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②对于协作辐射型城市应发展发展扩散性城乡一体化。即将城市首位度过高的大城市的市区人口适度协作辐射型城市迁移,发展卫星城镇或实现郊区城镇化。

③对于极核带动型城市应在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发展综合型城市。即完善增长极城市

的功能级,在区域内逐步形成具有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城市综合体、城市地区或大都市圈。(3)变分割经济为整体优势

陕西内市场目前还未实现高度一体化,市场分割现象比较严重;劳动力自由流动存在制度障碍;缺乏统一协调的基础设施等,这些现象严重削弱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使政策法规和市场规则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大大削弱了地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今后,应彻底消灭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和行为,真正实现政经分开和政企分开,用统一的政府和市场规则约束市场主体。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两线两带”空间开发构想

“两线两带”空间开发构想是以协调陕西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为目标的。由于陕西地形南北狭长,东西过窄,所以在充分发挥关中地区“一线两带”建设的辐射、示范、带动、组织作用的同时,应以陕南、陕北重点优势资源的开发为其今后进一步开发培植增长极,加快南北线(指榆林——安康铁路、高速公路)以及以南北线为轴线形成的南北经济带建设,充分打通陕西南北经济通道,形成以“西——咸都市圈”为辐射源,以“两线两带”为依托,带动陕西经济全面发展的新格局[10]。“两线”:一是指陇海线陕西段;二是指榆——安铁路线(高速公路)。“两带”:一是指以陇海铁路陕西段为轴线形成的陕西东西经济带(包括国家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与星火产业带);二是指以榆——安线为轴线形成的陕西南北经济带[10]。东西经济带建设以高新产业为主,而南北经济带建设则以各地区的产业特色为主,通过建立特色产业园(区),以“十”字交叉形的交通线和经济带为依托,带动陕西经济全面发展。

关中地区:关中应依托西安、宝鸡这两个区域经济的增长极,西安作为西部地区的特大城市,要进一步加快“西——咸都市圈”的建设,建成以科技、旅游、商贸、金融为主导的外向型特大城市,发挥其在关中城市群中的渗透与带动作用,带动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宝鸡要积极创造条件,统筹规划,按照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留足未来的发展空间,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重点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和资源开发与加工业,形成区域性工业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使其成为关中城市群内承上启下的连接大城市与中等城市的次中心城市,成为关中城市群内有实力的经济“发达极”,成为陕甘毗邻地区的工业、商贸和金融中心的经济增长点。渭南和铜川这些中等城市应依托所在区域的地理、资源或人力优势,接受特大城市、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和产品、资本、科技、信息、人才辐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形成关中城市群内众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整个关中地区内形成以极核——发达极——增长点为基础的城乡经济增长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陕北地区:陕北应积极发挥榆林的极核效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运用市场规则与机制,进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抓住陕北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努力培植当地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以榆(林)——安(康)铁路(高速公路)陕北段为轴线,建立若干特色产业园(区),在榆林设立能源化工产业园(区),主导产业为能源、矿产资源;在延安设立生态农业产业园(区),主导产业为生态农业、商品化特色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从而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经济增长线,推动陕北经济发展。

陕南地区:陕南经济发展纵向应以榆(林)——安(康)铁路(高速公路)陕南段为依托,加强陕南与关中和陕北地区的交流,将安康培育成为陕南经济的中心地。利用其水热丰沛、生物资源丰富的地理条件和较好的加工工业基础,建立以西北地区为主要市场对象,以名贵珍稀药材、林特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的生物技术产业园(区),与陕北地区呼应形成带动陕西经济发展的南北经济带;横向应充分发挥安康与汉中和商洛的协作,综合开发利用秦巴山区资源,形成区域内部经济增长线,带动陕南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家强.《中国人口城市化——道路、模式与战略选择》[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18-42

[2] 刘家强等.城乡一体化战略模式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3(5):56-60,104.

[3] 阎小培等.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以广州“城中村”改造为例.[J]城市规划,2004(3):30-38.

[4] 李同升,厍向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分析——以宝鸡市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0,(3):256-260.

[5] 张超等.《计量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30-138.

[6] 魏立华等.快速城市化中城市规划和行政区划的关系研究.[J]城市规划,2004(2):48-56.

[7] 杨新军.西北地区城市发展模式选择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1(5):95-99.

[8] 杨保军.区域协调发展析论.[J]城市规划,2004(5):20-24,42.

[9] 刘科伟,尹怀庭.陕西城市化发展战略探讨[J].规划师,2000,(3):80-83.

[10] 白永秀.关于打造“西安——咸阳都市圈”的几点建议.

[11] 白永秀.加速西北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构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2).

[12] 吴永兴.上海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战略探讨[J].经济地理,1997,(1).26-31

[13] 蔡辉等.制约条件下的陕西城镇规划与建设[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8-11

[14] 白永秀等.西部大开发的特点及模式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70-73

[15] 张晓等.陕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9-24

[16] 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THE ESTIMATE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MODE OF

REGIANL ECONOMY IN SHAANXI

Bai yong-xiu Yue li-ping

(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everal important indexes reflecting the degre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re chosen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of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is applied in the 11cities in SHAANXI, the course of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By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consisting in the rapi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SHAANXI, the strategical and dimensional exploitation mode are put forward which plan the rural, urban and regional economic as a whole.

Keywords:SHAANXI; Urban-rural integration; Regional economic; Harmonious development; Mode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Research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 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 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年“6.9”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2%、11.2%、10.5%和 11.9%。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

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亿元,增长 18.4%。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省、全市份额的0.029 %和0.57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32.7%和全市10046元的59.2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6.7:31.7:41.6,与全省11:56:33和全市24.8:38.6:36.6比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小、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陕西省城市产业结构分析

陕西省城市产业结构分析 摘要: 在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础上,对陕西省的十一个市、示范区的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其分析结果表明:虽然陕西省各市、示范区的经济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说,是依赖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到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与低层次化,特别是竞争优势不足的缺陷。各市区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明确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注重区域分工协作,促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全省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 关键字:陕西;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 ABSTRACT: In this paper,I want to use the 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Eleven of the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c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en analyze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cities of Shaanxi Province are achieve great increase in economy,but generally speaking,the economic increase by the lead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vince. At the same time,we can see the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ow-level. Especially,competitive advantage shortage. All cities should combine l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nd resource endowment,clear the pillar industries and key industry,focus on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balance,and achieve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the province's economic strength. Key word: Shaanxi;industrial structure;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引言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在区域内各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区域中,其产业结构及其优劣的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效益以及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1]。通过一系列的实际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结构主导型增长方式,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2]。因此,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举措;但是,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首先要对区域产业结构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 摘要:为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测评,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特点。应用系统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具体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评价原则、评价理论依据与方法、评价的操作环节。给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为县域经济评价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县域经济理论体系评价方法指标 作为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单元,县的设置历史悠久,承载着连接城乡的重要作用。而县域经济也相应地成为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纽带、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近年来制定的重要宏观战略之一,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科学地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摆在国家乃至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度量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文献[1]对县级区域经济研究内涵进行了述评;文献[2]研究了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模型;文献[3]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驱动原理下的赋权方法,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建立了扎实的基础;文献[4]依据相关经济原理筛选县域经济评价的相关指标,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价。上述研究丰

富了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但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理论的系统化体系的研究还较缺乏。 1 县域经济的内涵界定 目前关于县域经济的定义较多,从社会再生产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指县的空间地域内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过程,是县域X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和各种运行机制构成的综合体[5];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县域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生产部门,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二、三产业的生产部门,还包括财政、金融、邮电通信、信息等第三产业的服务部门和新兴产业,以及以上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6];从行政层次角度来 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X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7];从系统角度来看,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5]。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的空间界定是以县级区域划分的国土为界,以县城为中心,以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县域经济的调控主体界定为县级政府;县域经济的产业界定虽以第一产业为主,也包括第二、三产业;县域经济的层次界定为处于国家、省、市、自治区等更高一层的经济区域中,而下面又有乡镇、村、户多层次的经济体系,具体由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和村级经济所构成。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2019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XX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位于豫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8镇8乡、340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人,是全省25个深山县、7个库区重淹没县、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23个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县、基础先行、开放带动”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1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8.64亿元,同比增长14.1%,超过国家、省、市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5亿元,增长3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1636亿元,增长3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761元、2448元,增长14.4%、16.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8.94亿元,增长17%。“十五”计划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序大幅提升。主要做法是: 一、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撑 做大做强工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县强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倾全县之力大办工业,推动了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1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6.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9%,增长16.5%,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70%。一是抓骨干育

龙头。重点培育兴隆汽车配件公司、和平制动器公司、鑫琦钙粉加工公司、华龙辛夷公司、金纬绢纺公司、助剂厂等骨干企业,全县纳税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1家。汽配铸造、矿产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日渐明晰,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抓园区上规模。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膨胀工业经济总量的载体来抓,完成投资2700万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各类园区共吸纳50万元以上企业52个,另有一大批项目即将入驻。尤其是县城工业园区,通过抓硬件建设、抓环境优化、抓政策激励,目前已入驻企业20家,年产值达到2亿元。三是抓改制激活力。因企制宜,分类施治,采取招商引资、盘活资产、收购、租赁、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多种开发等形式,催化剂厂、钾长石矿、砖厂、印刷厂、缫丝厂、云母厂等企业先后进入改制程序,鑫达公司成功租赁水泥一厂,使其从濒临倒闭一跃成为纳税266万元的大户,天瑞集团收购重组云钢总厂,初步启动生产,纳税就达到521万元。四是抓项目增后劲。去年,全县项目建设呈现出投资总量大、项目个头大、外来项目多、建设速度快的良好态势。回龙电站、杰达特种材料、鑫琦钙粉、英威选矿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后发动力。五是抓服务强“三属”。立足**三属企业比较集中的特色和优势,创优环境,强化服务,注重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其技术、设备、人才优势,新上项目,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共同发展,三属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18年纳税额达到3000万元,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 单福东 (安康师范专科学校政史系,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陕西的三大经济区域,即关中经济区、陕北经济区和陕南经济区,由于自然条件、开发程度等不同,有着明显的经济资源、结构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总结建国以来陕西在三大经济区域布局上存在的问题与经验,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实施陕西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三大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构建陕西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实现陕西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由于地形、地貌和气候带及经济布局的差异性,陕西分为三大经济区域:关中经济区、陕北经济区和陕南经济区。又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等原因,三大经济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关中经济区,面积仅占全省27%,而人口占全省60%,工农业生产、商贸、科技、高等教育等经济技术总占全省70%以上。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战略性资源却又集中在陕北或陕南。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的80%以上在陕北,水、森林、生物等资源的70%以上又分布在陕南。这种经济的空间结构与资源的空间布局的严重失衡,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Economic Areas in Shaanxi SHAN Fudong(Politics - History Department,Ankang Teachers’College,Ankang,725000,Shaanxi,China)Abstract:The three economic areas in Shaanxi refer to Shaanxi central plain,north of Shaanxi and south of Shaanxi. Due tothe differenc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there exist distinct characters in their economic resources,structureand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To achiev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triding - forward way in Shaanxi,it is fundamental to review the problems and the experience we ha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economic areas after the liberationof China. Of course,we should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 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 年“”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和%。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盛全市份额的 %和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和全市10046元的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与全省11:56:33和全市::比

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孝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

2015年陕西省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2015年陕西省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2015年,全省三大区域均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基本呈现缓中趋稳、逐步回升态势,全年主要指标增速普遍好于2015年上半年。关中经济增长继续保持相对稳定,陕北经济增长年内略有回升,陕南经济呈较快增长。 一、关中和陕南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上升,陕南经济增长持续向好、领先优势明显,陕北经济增速较上年回落幅度较大 201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8171.86亿元。关中完成生产总值11652.4亿元,占全省比重为65%,较2014年高2.4个百分点。陕北完成生产总值3819.9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21.3%,较2014年低3.4个百分点。陕南完成生产总值2459.1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3.7%,较2014年高1个百分点。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较2014年回落1.7个百分点。关中生产总值增速较2014年回落1.6个百分点。陕北生产总值增速回落程度最大,较2014年下降4.6个百分点。陕南生产总值增速回落幅度最小,较2014年降低0.6个百分点。 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8.9:54.8:36.3调整为2015年的8.8:51.5:39.7,表现为一产和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关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8.4:50.2:41.4调整为2015年的8.2:47.6:44.2,表现为一产和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陕北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5.9:68.8:25.3调整为2015年的6.7:62.3:31,表现为二产比重下降,一产和三产比重上升。陕南三次产业

结构由2014年的16.3:50.4:33.3调整为2015年的15.4:49.6:35,表现为一产和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 综上所述,三大区域的特点是:陕北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持续回落,关中和陕南所占比重相应提高。其中延安市生产总值从上半年的负增长逐季回升至前三季度和全年的0.3%和1.7%。从产业结构来看,三大区域的第二产业的增速和比重皆下降,是各区域生产总值增速低落的决定性因素。 二、关中和陕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上升,陕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年内在低位徘徊 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7083.57亿元。关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00.36亿元,占全省比重为55.4%,较2014年高4.5个百分点。陕北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67.29亿元,占全省比重为33%,较2014年低6.5个百分点。陕南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5.73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1.6%,较2014年高2个百分点。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较2014年低4.3个百分点。关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3.7个百分点。陕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幅度最大,降了5.8个百分点。陕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下落幅度与关中接近,降低3.6个百分点。 三大区域工业发展特征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普遍回落,关中和陕南多数市区主导产业是计算机通信、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医药制造、纺织服装等,规

陕西经济发展战略

作业题思考题答案要点 1.如何认识陕西“十二五”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是陕西由经济欠发达向中等发达省份迈进的转折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挑战: 国际环境:金融危机冲击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复苏依然艰难;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也出现新变化,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继续提升。…… 国内:陕西仍是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有不断扩大趋势, 发展不够、结构不优、群众不富的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增加,外部不确定风险增多,群众利益诉求越发多样等等。 机遇: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 有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政策机遇(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等),也有加大投资改善民生的难得机遇,既有扩大消费、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宝贵机遇,也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良好机遇,既有“三农”发展的现实机遇,还有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机遇等等 2、“十二五”时期陕西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什么?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着力破解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三

大难题,着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产业体系,着力实施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深化改革开放五大任务,全面推进富民强省十大工程,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的西部强省,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奋进的新陕西,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总体目标:全面实现西部强省,实现“三个上台阶”,即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三个大幅提升”,即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两个明显改善”,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程度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改善;“一个大跨越”,即从经济欠发达省份跨进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4、自然资源条件对陕西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课本第一章第一节:五、资源条件对陕西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中的(二)(三)(四)(五)点。 5、陕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上是传统小农经济(农业基础薄弱,人地矛盾突出;农村劳动生产率极低);存在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发展受资源瓶颈的约束较大; 与现代大农业矛盾突出. 7、如何加快推进陕西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果业、畜牧业为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9、试述陕西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思路、重点内容和分类布局。 总体思路:以“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批示精神为指导,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战略思路,以植树种草、水土保持为中心,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以山青、水秀、人富为目标,经过长期奋斗,把陕西建成中国西部的生态省。 重点内容: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坡造林种草;天然林保护;骨干拦泥坝、窖塘等工程建设;移民建镇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多篇)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xx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改革开放以来,xx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先后被评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油菜生产百强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首批“绿色能源县”。XX年、XX年、XX年三次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强县。 XX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全力推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县域经济稳健上行,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更加协调,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亿元,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8万元,增长12.2%。投资和消费拉动有力,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增长4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1亿元,增长18.1%。财政总收入达7.73亿元(占gdp的4.3%),增长29.9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7亿元,增长31.5%,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乡储蓄存款达到110.8亿元,比年初增加1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98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99元,增长19.5%,净增1125元,是近16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万元规模工业增 1 加值能耗降低9.5%,工业污染减排任务完成100%(so2排放强度8.5,cod排放强度0.29),全县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100%,森林总蓄积量增长5.42%。全年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工业主体地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坚持工业强县、 第2 页共2 页

陕西区域市场分析

陕西区域市场分析 ——心系西北,谋定三秦 一:区域概况: 陕西简称秦,地处中国内陆腹地,东邻山西、河南,西连甘肃、宁夏,南抵湖北、四川、重庆,北接内蒙,是中国毗邻省市区最多的省份。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是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因此上也是自古到今商家必争之地,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人口3644万,辖区内设享有“八百里秦川文武盛地,五千年文化中外名城”的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商洛10个地区,107个县,其中县级市6个,18个市辖区。 二:市场特点: 1:地域划分: 陕西按照地理区域划分,从北向南为可分为以下三大区域::陕北(愉林地区、延安地区、),关中(西安市、宝鸡地区、咸阳地区、渭南地区、铜川地区)、陕南(汉中地区、安康地区、商洛地区)三大板块, 2:主要经济来源:

3:市场特点: A:陕西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品牌集中度较高,竞争异常激烈,由于木地板属于室内装修的一部分,加之陕西气候冬夏分明,受气候和环境影响造成在一年中销售时淡旺季反差非常明显,4月份清明后到国庆节前后这六个月,为木地板的销售旺季,销售量占到全年销售量的75%以上,而在这6个月中4、5、9、10这四个月占到全年75%销量里面80%的销售量。10月份以后,销售基本处于滞停状态,在来年元宵节后,市场能微微苏醒,基本上有一部分客户在提前定货,厂家优惠政策驱动下,进行预订和购买,这部分客户占到全年销售量的20%, B:陕北属于黄土高原,天然气、石油、煤等资源居全国前列,受地理环境影响,各个县城相距之间都是以丘陵相隔,交通相对于来说比较不便,贫富差异非常之大,有全国最穷的贫困县(横山县、子长县等十几个县),也有全国最富有的县(神木县、府谷县等几个大县)。因此上销售市场相对于集中在以榆林市为轴心的、东北方的县城,而延安地区销售市场集中在和榆林之间、东北的县城。剩余市场购买人群基本上就到这些较发达、较大的县城。因此上在厂家活动促销、折扣销售、形象建设等方面以这些地方为主,这些地方做好了,剩余地方仅仅以口碑相传来辐射。陕北市场主要以中高端产品为主。 关中平原属于西南、西北、东南、东北的交通枢纽,以西安为中心,高速路覆盖底下各个县城,因此上是各个厂家看好之地,品牌竞争尤其激烈。县城之间相隔很近,价格透明化很高,消费者无须求远,

最新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pdf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 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 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 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 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 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 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 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 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 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 考工具。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pdf剖析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华东师范大学 城市与区域经济系 05 级 摘要: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 12 省(市,自治区),东北 3 省,中部 6 省和东部沿海 10 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人口资源优势问题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 12 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 686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 14 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 1.8 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 1595 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 1/10。 1. 西部地区人口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 3.8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29%左右。该地 区虽然地域相当 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 10%,约有 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 10 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 200 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 50 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调研报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关系到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如何科学梳理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抓住“牛鼻子”,找准着力点,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深入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近期,按照省委要求,我们成立专门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十二五”以来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坚持以县域争先进位为统揽,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抓手,打破行政区域,推进板块融合,不断增强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全市县域经济呈现出总量壮大、质效提升、贡献扩大、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发展较快。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一年一小步、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2017年我市县域生产总值1393.72亿元,较2010年的696.1亿元翻一番,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4.1%,较2010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各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

济监测中的位次也普遍前移,全市13县(市区)中有6个县在全省83个县中居前20名,彬县、兴平市、秦都区先后跻身全省“十强县”“五强区”。 实力增强。2017年全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126.7亿元,较2010年增加63.4亿元。各县(市区)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187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29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 %。各县(市区)财政对民生的投入持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1%,建设保障性住房20.1万套,搬迁贫困群众15.6万人,稳定脱贫48.5万人,解决了农村266.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势头向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5:52.2:29.3调整为2017年的15.3:57.5:27.2。以果菜畜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50余个,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近200个,“马栏红苹果”等50多个知名产品已走出国门,全市农业总产值稳居全省第一。县域工业规模迅速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礼泾三食品工业、彬长旬能化产业、兴平武功装备制造产业、乾县纺织产业以及永寿淳化绿色经济等特色经济板块,呈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良好态势。生态文化旅游业快速成长,2017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50万人次,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71.6亿元。 二、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础仍较薄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与全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区域研究】陕西省及其下辖市经济财政实力及债务分析

【区域研究】陕西省及其下辖市经济财政实力及债务分析 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具有承东启西、连接西部的区位之便。依托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业拓展以及经济外向度提升,近年来陕西省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名逐步提高,目前经济总量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陕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一般预算支出持续增长,但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较低,预算收支平衡对上级补助的依赖较大。主要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依靠举债弥补资金需求, 2013-2014年陕西省债务规模增长较快。陕西省各地市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经济发展较不均衡,关中地区各市经济相对较为发达,陕北次之,陕南地区经济发达程度较低。陕西省各地市2015年经济及财政虽总体保持增长,但受宏观 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房地产及土地市场低迷的影响,陕西省下辖部分地市特别是西安市基金收入出现较大幅度 下滑。陕西省已发行一定规模的城投债,偿付压力总体可控,债务到期分布较为平均。一、陕西省经济财政实力及债务分析(一)陕西省经济发展概况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是新亚欧大陆桥和我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具有承东启西、连接西部的区位之便。依托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业拓展以及经济外向度提升,近年来陕西省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名逐步提高,目前

经济总量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新亚欧大陆桥和我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重庆8个省市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西部的区位之便。近年来陕西省经济实力持续提升,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名不断提高,经济总量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经济增速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陕西省实现生产总值18171.86亿元,比上年增长8.0%,增速较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国GDP平均增速1.1 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7.63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9360.30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7213.93亿元,增长9.6%。人均生产总值48023元,比上年增长7.6%。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上年的8.8:54.8:36.4调整为8.8:51.5:39.7,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升3.3个百分点。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95元,比上年有所增加,不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省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较丰富,第二产业发达,传统支柱产业主要为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和有色冶金。虽然陕西省内资源型产业企业竞争力普遍较强,但其产业结构不平衡且对能源化工产业依赖性较强,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陕西经济发展。为应对于此,陕西省积极升级传统产业,推进煤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