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陕西省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关于西安区2015年国民经济

关于西安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一)经济实现平稳增长预计到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7亿元,同比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63亿元,同比增长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48亿元,同比增长8%;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9:79:1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82亿元,同比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亿元,同比增长12%。
(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全区共运作实施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60个,其中续建项目46个,新开项目14个,计划总投资260亿元。
凯旋王国、聚源重型、隆盛源机械、恒发碳纤维、希玛微藻DHA等续建项目进展顺利。
新开项目中,新世界购物广场项目主体和塔楼已封顶,明年开始进行内部装饰,招商也在同步进行当中。
嘉隆汽贸维修服务中心项目长城4S 店已建设完毕,正在着手建设五菱4S店。
双丰大众4S店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等项目共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建设基金3.2亿元。
(三)园区建设加快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累计投入2.2亿元,基本实现“五通一平”,完成园区道路工程4,120米、桥涵11处、给排水、雨水、通讯管线共计15,600米、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铺设完成1万伏电力设施;目前已有中意科技产业园、亿达碳纤维、佳德碳纤维、百晟建材、华润燃气、泰鑫气体、电力物流园、龙泉米醋等11个项目入园。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预计实现招商引资到位额64.5亿元,完成市年计划的108%,同比增长10.6%。
谋划包装项目60个,重点洽谈及跟踪推进项目20个,落地超亿元项目12个。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组织参加了“民企吉林行”、“央企走进吉林”、第十届东博会、2015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大型经贸交流活动,邀请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青岛科技大学发展集团等重点知名企业来我区投资洽谈。
7.2015年陕西省外贸经济运行分析

7.2015年陕西省外贸经济运行分析:进出口额增长12.8% 宏观来源:中商情报网时间:2016年02月03日 16:06 编辑:中商情报网中商情报网讯:据西安海关统计,2015年陕西进出口总值1895.7亿元人民币(折合305亿美元),同比(下同)增长12.8%,高出全国19.8个百分点,连续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总值居全国第18位,比去年提升4个位次。
陕西省是全国3个进口、出口双增长的省份之一(豫、桂、陕)。
其中出口918.5亿元,增长7.4%;进口977.2亿元,增长18.4%。
12月份当月,陕西省进出口总值163.1亿元,同比下降11.75%。
其中出口89.8亿元,下降16.18%;进口73.3亿元,下降5.64%。
一、2015年陕西省外贸进出口基本情况(一)加工贸易进出口是全省外贸主导方式。
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1080.3亿元,增长14.6%,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7%。
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492亿元,下降3%,占26%。
此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口设备198.3亿元,增长2.9倍。
(二)民营企业外贸增速高于同期全省外贸总体增速,全省外贸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民营企业进出口390.3亿元,增长18.9%,占同期全省进出口的20.6%,比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其中进口172.7亿元,增长1倍。
数据表明陕西民营经济参与外贸进出口的活跃度不断提升,全省外贸自主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三)台湾地区跃升为陕西最大贸易伙伴,对部分新兴市场贸易增幅较高。
对台湾地区和韩国贸易大幅增长,总值分别为368.2亿元和244.1亿元,分别增长39%和39.2%。
台湾地区首次超过美国,跃升为全年陕西最大贸易伙伴,同期韩国为陕西第3大贸易伙伴,较上年提升2位。
对部分新兴经济体贸易增势明显,如对巴西、智利等拉美地区国家,阿联酋、科威特、约旦等中东地区国家贸易增长超过100%,对泰国、缅甸等东盟地区国家贸易也呈现较高增长。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丁越兰;王宁莲;杨天祥【摘要】首先运用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等指标分析了陕西省1999-2008年间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特征,然后通过泰尔指数对陕西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域间差异进行分解研究,得出陕南、关中、陕北地区内部差异逐渐减小,地区间差异为构成全省总差异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资源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最后从如何围绕中心城市,发挥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促进陕南、关中、陕北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些建议.【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1)003【总页数】6页(P24-29)【关键词】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泰尔指数【作者】丁越兰;王宁莲;杨天祥【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西安,710062;陕西省统计局,西安,7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83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地区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的现象,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1]因此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对于科学地评价地区差异,制定经济发展对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区域经济差异已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2],目前学者主要从城市空间差异、发展水平等方面对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分析,但对于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主要由区域内部差异还是区域间差异引起未做深入分析。
本文试图从此角度出发,结合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对1999-2008年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定量分析。
[3]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地处我国东西陆路交通联系枢纽地域,交通便利。
土地总面积20.5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
陕西省人口众多,2009年达3 772万人,约占全国的2.81%。
近年来陕西省经济整体发展良好,“十一五”前四年(2006-2009年),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比“十五”期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但省内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差异呈扩大趋势。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评价]陕西省和山东省位置差异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评价]陕西省和山东省位置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8c0b2ac210661ed9ac51f31f.png)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评价]陕西省和山东省位置差异摘要:近年来,虽然陕西省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落后地位.而且其内部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
文章首先分析了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然后选取三大区域的10个地级城市,构建了由10个指标组成的区域经济差异评价体系,采用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陕西省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比较,将三大区域划分为四大经济发展梯度区,结果是陕北经济发展最快,有取代关中领头羊地位之势,陕南经济发展滞后。
关键词: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主成分分析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1-0066-06引言20世纪90年代,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的在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陕西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把又快又好地发展作为主题,把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
在区域经济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对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地区投资环境、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城市综合影响力等方面。
而且这方面的研究已比较成熟。
有些学者在利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聚类分析,对主成分分析法所求得的结果进行归类、比较。
但不足之处在于多数学者偏重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过程,对结果的解释往往比较简单,而且提出实质性对策的研究较少。
国外学者对集群与区域经济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知识外溢与区域创新活动、地方化学习能力与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衍生与扩散、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与创新政策、区域创新与区域竞争力、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将主成分分析法应用到区域经济研究的内容比较少,因此运用该方法从事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很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5年陕西省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

3
4
宝鸡
1658.54
1788.59
375.32
47655.07
7651.25
4
3
咸阳
2077.34
2155.91
495.68
43493.99
6983.17
5
10
铜川
340.42
324.54
84.51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02.56
6165.72
6
7
汉中
991.05
1064.83
343.15
31031.04
2015年陕西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
来源:中国排行网()
2
榆林
3005.74
2621.29
338.39
77463.58
12437.16
1
1
西安
5474.77
5810.03
862.75
67343.15
10812.27
2
6
延安
1386.09
1198.63
221.43
54131.33
4982.18
7
8
安康
689.44
772.46
264.2
29237.70
4694.26
8
5
渭南
1460.94
1469.08
534.3
27495.41
4414.52
9
9
商洛
576.27
621.83
235.08
26451.85
4246.97
10
杨凌区
93.2
104.2
20.31
2015年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2015年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2016/2/16 10:28:002015年,面对全球经济持续调整、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复杂局面,西部地区省份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协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一、宏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从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来看,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四川、陕西和内蒙,分别达到30103.1亿元、18171.86亿元和18032.79亿元。
从增速来看,西部各省区(市)均高过全国平均线(6.9%),重庆、西藏增速均为11%,并列位于西部地区第一位,贵州以10.7%的增速位于西部地区第三位。
与上年同期相比,全国增速下滑0.5个百分点,西部各省区(市)除西藏、云南、重庆、宁夏未回落外,其他省份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陕西回落程度最大,达到1.7个百分点,内蒙回落程度最小,为0.1个百分点。
陕西经济运行总体呈现低启缓升、稳定运行的特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增速较前三季度、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加快0.4、0.7和1.1个百分点。
呈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是2015年省委、省政府努力实施稳中有为、提质增效战略,强力出台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稳增长”政策措施,全省经济增速逐季回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二、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来看,西部地区除新疆外,其他省份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1%),西藏、重庆、贵州增速分别位列西部地区前三位。
与上年同期相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2.2个百分点,西部各省区(市)除西藏外增速均回落,回落幅度在0.5-4.8个百分点之间,新疆回落程度最大,宁夏回落程度最小。
陕西工业生产呈现出增速稳步回升的良好态势,2015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7%,比全国平均增速高0.9个百分点,增速较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分别加快1.4、0.7、0.4个百分点。
2015年1-2月陕西经济运行情况

2015年1-2月陕西经济运行情况
佚名
【期刊名称】《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进入2015年以来,受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煤炭、石油等大宗商品市场需求依旧疲软等因素影响,1-2月,我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与去年同期及去年全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回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发展形势十分严峻。
【总页数】1页(P46-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07.61
【相关文献】
1.2015年1-2月软件业经济运行情况 [J], ;
2.2021年1-2月全省经济运行情况 [J],
3.2021年1-2月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情况 [J], 王瑞芬
4.2021年1-2月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情况 [J], 王瑞芬
5.1-2月份建材行业运行情况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对策

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对策作者:王恩胡高全成殷红霞来源:《理论导刊》2010年第09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有较大发展,但区域差距逐渐加大。
究其原因既与各地要素禀赋差异有关,更是由于体制转型后市场机制的循环累积效应和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偏向所致。
要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就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改善欠发达地区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增加对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
同时要发挥欠发达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还应加强区域互动合作,推动区域对口支援。
关键词: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有较大发展,但各地发展很不平衡。
目前陕西既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作为西部发展龙头之一的副省级特大城市,也有501、经济发展落后、被列人国家重点扶持名单的“国定贫困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悬殊。
分析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现状,探寻区域发展差距形成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措施,有助于改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局面,实现全省经济协调发展。
一、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概况1,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快速发展,全省GDP由1978年的81,07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6851,32亿元,人均GDP由291元增加到18246元;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分别增长了15.19倍和11倍。
但各地增速悬殊,从有效剔除各地基数差异的相对发展率指标来看,1978—2008年间陕北的延安、榆林分别是1.84和1.68,关中的西安、宝鸡、咸阳、铜川依次为1.43、1.04、0.84和0.83,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和关中的渭南仅为0.55、0.48、0.40、0.52,“陕北跨越发展、关中居中发展、陕南滞后发展”的态势明显。
各地发展速度的差异改变了陕西区域经济格局,扩大了各地经济发展差距。
从三大地带视角看,1978年关中人均GDP357.79元,陕南216.66元,陕北188.41元,陕南及陕北皆低于全省平均值,陕北最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陕西省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2015年,全省三大区域均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基本呈现缓中趋稳、逐步回升态势,全年主要指标增速普遍好于2015年上半年。
关中经济增长继续保持相对稳定,陕北经济增长年内略有回升,陕南经济呈较快增长。
一、关中和陕南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上升,陕南经济增长持续向好、领先优势明显,陕北经济增速较上年回落幅度较大
201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8171.86亿元。
关中完成生产总值11652.4亿元,占全省比重为65%,较2014年高2.4个百分点。
陕北完成生产总值3819.9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21.3%,较2014年低3.4个百分点。
陕南完成生产总值2459.1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3.7%,较2014年高1个百分点。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较2014年回落1.7个百分点。
关中生产总值增速较2014年回落1.6个百分点。
陕北生产总值增速回落程度最大,较2014年下降4.6个百分点。
陕南生产总值增速回落幅度最小,较2014年降低0.6个百分点。
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8.9:54.8:36.3调整为2015年的8.8:51.5:39.7,表现为一产和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
关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8.4:50.2:41.4调整为2015年的8.2:47.6:44.2,表现为一产和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
陕北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5.9:68.8:25.3调整为2015年的6.7:62.3:31,表现为二产比重下降,一产和三产比重上升。
陕南三次产业
结构由2014年的16.3:50.4:33.3调整为2015年的15.4:49.6:35,表现为一产和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
综上所述,三大区域的特点是:陕北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持续回落,关中和陕南所占比重相应提高。
其中延安市生产总值从上半年的负增长逐季回升至前三季度和全年的0.3%和1.7%。
从产业结构来看,三大区域的第二产业的增速和比重皆下降,是各区域生产总值增速低落的决定性因素。
二、关中和陕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上升,陕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年内在低位徘徊
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7083.57亿元。
关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00.36亿元,占全省比重为55.4%,较2014年高4.5个百分点。
陕北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67.29亿元,占全省比重为33%,较2014年低6.5个百分点。
陕南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5.73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1.6%,较2014年高2个百分点。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较2014年低4.3个百分点。
关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3.7个百分点。
陕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幅度最大,降了5.8个百分点。
陕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下落幅度与关中接近,降低3.6个百分点。
三大区域工业发展特征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普遍回落,关中和陕南多数市区主导产业是计算机通信、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医药制造、纺织服装等,规
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幅度相对较小。
陕北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仍然受到石油、煤炭价格低迷的冲击,增速和比重都持续呈较大幅度下降。
三、关中和陕南投资比重提高,陕北投资比重降低,陕南投资增速回升
2015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826.65亿元。
关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880.4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72.8%,比2014年高0.1个百分点。
陕北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26.08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4.3%,比2014年低1.9个百分点。
陕南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77.15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2.9%,比2014年高1.8个百分点。
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比2014年低9.8个百分点。
关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幅度大,较2014年低15.1个百分点,主要是占关中投资比重45%的西安市投资增速下降28.1个百分点,对关中投资增速形成较强下拉作用。
陕北固定资产投资增较2014年低4.3个百分点。
主要是榆林投资增速持续负增长且仍在下滑,延安投资增速由两位数降至个位数,因而陕北投资增速形成回落之势。
陕南固定资产投资增较2014年高1.1个百分点。
主要是汉中和安康投资增速分别回升2.3和1个百分点,商洛投资增速仅回落0.3个百分点,奠定陕南投资增速提高的基础。
三大区域固定资产投资特点为:陕南投资占全省的比重明显提升,关中投资比重微弱上升。
关中和陕北投资增速较2014年有所下降。
四、关中发挥稳定全省消费增长的绝对优势作用,陕南消费增长较快但对全省影响不大,陕北消费呈减速增长
201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578.11亿元。
关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247.74亿元,占全省比重为79.8%,与2014年持平。
陕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37.5亿元,占全省比重为9.2%,比2014年高0.5个百分点。
陕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92.86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0.5%,比2014年低0.5个百分点。
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1%,比2014年低1.7个百分点。
关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2014年低2个百分点。
除杨凌消费增速与2014年持平,其他5个区市消费增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陕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2014年低2.2个百分点。
延安和榆林两市消费增速都有所回落。
陕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2014年高0.4个百分点。
主要是安康和商洛消费增速分别回升1和0.6个百分点,汉中消费增速仅有微弱的下降,较2014年低0.2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三大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特点为:关中消费在全省优势突出,长期发挥稳定全省消费增长的重要作用。
陕南和陕北消费占全省比重此消彼长。
各区市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处于困境,居民收入增长难以提速,从而影响消费增速回升。
五、关中和陕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上升,陕北非公经济比重相应回落
2015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9695.62亿元。
关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6018.58亿元,占全省比重为69.4%,较2014年高1.4个百分点。
陕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355.3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5.6%,较2014年低2.4个百分
点。
陕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297.24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5%,较2014年高1个百分点。
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3.4%,比2014年高0.7个百分点。
关中五市一区中,除杨凌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省平均值0.2个百分点以外,其他市区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西安、铜川、咸阳、渭南、杨凌非公经济比重分别比2014年提高0.1、1.6、0.7、1.1和3个百分点,宝鸡非公经济比重与2014年持平。
陕北两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较低,分别为23.4%和41%,但比2014年高2.3和0.6个百分点。
陕南三市中,安康和商洛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较2014年分别高1.3和1.5个百分点,汉中非公经济比重与上年持平。
综合来看,全省有8个市区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较2014年增加了铜川市。
陕北非公经济总体规模仍然较小,急需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六、关中和陕南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陕北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幅度最小
2015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为2059.87亿元。
关中地方财政收入为925.5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62.1%,比2014年高0.9个百分点。
陕北地方财政收入为456.73亿元,占全省比重为30.7%,比2014年低1个百分点。
陕南地方财政收入为107.3亿元,占全省比重为7.2%,比2014年高0.1个百分点。
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1%,比2014年低1.5个百分点。
关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比2014年低1.5个百分点。
除西安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与2014年持平,其
他市区均有下降。
陕北地方财政收入增速降低幅度最小,仅比2014年低0.1个百分点。
主要是占陕北地方财政收入65%的榆林财收增速回升0.5个百分点,形成较好的向上拉动效果。
陕南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幅度最大,比2014年低1.7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许多实体经济生产经营状况不好向财政收入传导,使得三大区域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