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功正:论宋代美学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精品

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2023年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 文 试 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否则不给分。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学特点的概括。
最初的“意象”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
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的“物象”概念,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
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易》。
“易”学作为中国文化学之一,被不断地张扬和传播着,“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因其内核和推演方式,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胡适《先秦名学史》说:“‘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制度来表现的理想形式。
”“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象征,而不限于一般的技巧象征手段,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应该视作后来文学美学“以小见大”说的文化张本及南朝梁代刘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论的审美渊源。
刘勰也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意”“象”是一种联结体,合成为“意象”这一文化学范畴。
“象”是物象模拟体,“取象”不是终极,其功能是以“象”而尽“意”。
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
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这里对“象”的功能作出了说明。
“象”为了尽“意”,把握了“象”就能把握到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
魏晋玄学的开创者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这样,“意”“象”之间就构成了关系,即体认和对象的统一体。
萃取宋代美学精髓

萃取宋代美学精髓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高峰。
宋代美学以其独特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如何萃取宋代美学的精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美学思想
宋代美学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通过审美体验来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智慧。
宋代文人认为,美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实现自我价值。
因此,宋代美学家们强调了审美的个体化和自由化,鼓励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去欣赏美,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
二、以“诗情画意”为主要表现手法的艺术创作
宋代美学家们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表现出“诗情画意”,即既有诗歌的情感表达,又有画面的形象呈现。
宋代诗人、画家、文人墨客们在艺术创作中,经常将诗意和画意相结合,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诗画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富有艺术价值,还表现出了宋代文化的特色和精神内涵。
三、以“雅俗共赏”为文化特色的审美习惯
宋代文人墨客们的审美观念非常开放,他们认为,艺术应该是“雅俗共赏”的,即不拘泥于权贵、富贵阶层,也不忽视平民百姓的审美需求。
因此,宋代文人墨客们的艺术创作和欣赏习惯,经常体现出一种平民化、民间化的审美趋势,他们创作的作品更容易被普通百姓所
接受和欣赏。
总之,宋代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瑰宝,其核心思想、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习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学习和理解宋代美学精髓,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宋代美学三讲

宋代美学三讲
摘要:
一、宋代美学的概述
1.宋代美学的背景
2.宋代美学的特点
二、宋代美学的主要内容
1.山水画
2.诗词
3.瓷器
三、宋代美学的影响和意义
1.对后世的影响
2.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
正文:
宋代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美学的背景,主要源于其历史和社会环境。
宋代,国家富足,文化繁荣,社会风气开放,这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同时,宋代美学还受到了道家、禅宗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使其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观。
宋代美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追求自然、平淡、清雅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在山水画、诗词、瓷器等艺术形式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山水画在宋代达到了高峰,如著名的《溪山行旅图》等作品,都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强调表现自然
之美,追求平淡、清雅的画风。
在诗词方面,宋代的诗词作品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如梦令》等作品,都以自然、平淡的语言表达了深远的情感和思想。
宋代的瓷器也是其美学的重要体现。
如汝窑的瓷器,以其温润如玉的釉色、简约的器形,体现了宋代美学追求自然、平淡、清雅的特点。
宋代美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其自然、平淡、清雅的美学理念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
唐宋文学研究综述

唐宋文学研究综述唐宋文学研究综述2001年唐代文学研究的层次进一步加深,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出现了一批考论详实、视野开阔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几部功力深厚的代表性学术专著。
纵观本年度的研究成果,可看出唐代文学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意新材料的学术资源意义,注重作家作品的考订辨误工作;二是注重作家群体研究,重要作家作品也是研究重点,力求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三是注重从文化、哲学、宗教的角度来观照文学创作,旨在揭示它们对文学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这三个特点对2001年唐代文学研究作一概括介绍。
新材料的发现和利用对学术研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陶敏的《〈历代法宝记〉、杜诗及其他》(1)和陈铁民的《〈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所见岑参事迹考〉求疵》(2)分别就充分利用新材料对学术研究的价值和利用新材料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文学遗产》2000年第6期刊载了张子开的《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所见岑参事迹考》一文,文中利用《历代法宝记》中有关史料对岑参的事迹和交游作了考证。
陶文认为张文对《历代法宝记》的利用仍有未尽之处,并利用《历代法宝记》中有关杜甫的记载进行杜诗诗歌系年和杜甫交游的考订,纠正了其中的一些不正确认识。
陈文则指出张文考订中存在的问题,以具体的范例说明利用新材料应注意的问题。
徐俊波的《王梵志生活年代考》(3)、赵望秦的《唐文学家张楚金考》(4)、胡可先的《杜牧题池州弄水亭佚诗考》(5)等文对作家生平、作品真伪问题进行考辨,资料翔实,论证有力。
李中华的《晚唐“三十六体”辨说》(6)则将资料考辨与文本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对晚唐“三十六体”之说的辨析,挖掘出其中蕴涵的丰富的文坛信息。
作家群体研究重点是一些规模较小、具有地域特征的作家群体。
这些作家群体多被以前的研究者忽略或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阮堂明的《睦州诗人群体的形成与创作》(7)一文对睦州诗人群体作了宏观考察,指出睦州诗人群体是睦州的地域文化背景及大历以后江东所形成的诗坛中心地位的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诗歌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边缘化特点;这对考察晚唐诗具有积极意义。
说“涵泳”

作者: 吴功正
作者机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出版物刊名: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69-71页
主题词: 涵泳;话语转换;朱熹;审美范畴
摘要:“涵泳”是宋代理学所铸合的新范畴,既是一种心理表达,又是一种体认方式。
它被引进美学领域,成为美学话语,出现话语转换和移位现象。
选方面朱熹的贡献尤为突出,他架设了“涵泳”上的理学—美学的通过。
他能“《序》观诗,以诗观诗”论具有美学吏的突破意义。
“涵泳”最终铸合为审美范畴.体现了宋学的文化特点,在美学吏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浅析宋朝时期陶瓷造型的美学特点-工艺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浅析宋朝时期陶瓷造型的美学特点-工艺美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宋代陶瓷艺术的发展背景概述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随后迅速统一全国。
在经济上,统治者采取了轻赋税的政策,同时大量启用文官,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重文抑武的风气;在经济上,整个宋代商业发达,直接催生了市民文化的崛起和发展;在文化上,宋代统治者对道教极为推崇,程朱理学占据了哲学领域中的主流地位,这种对精神和哲学的追求,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沉稳、超脱、内敛等意境的追求;在工艺技术上,最突出的就是,宋代在陶瓷制造技术上进行了大量的革新,每一个环节都有着明确的分工,使得陶瓷制作无论是在效率上还是质量上都获得了本质的提升。
所以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工艺技术的革新,都为陶瓷艺术的大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而造型是陶瓷艺术最为直观的表现因素,集中体现着作品的审美风格与追求,也正是得益于这些积极的因素,宋代陶瓷艺术才在造型上表现出了鲜明的美学特征。
二、宋代陶瓷造型的美学特征1.仿生意蕴美所谓仿生,就是对生活中一些动物和植物的造型进行模仿。
其在宋代之前的瓷器制作中,就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了,成为了一种主流的造型方式,到宋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且宋代陶瓷仿生是一种有选择的仿生,即选取整个事物中最生动、最优美的一部分进行模仿,通过高度地概括,来获得形象性和抽象性的统一。
如汝窑中一些以莲花为造型的瓷器,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莲花逐渐成为了艺术创作中一个十分热门的对象,其高尚廉洁的寓意,受到了多个阶层的普遍认可。
宋代的莲花瓷器作品,较少采用整个莲花为造型,基本上都是选取花瓣的一部分,或是完全绽放,或是含苞放,都制作得十分生动,给人一种清丽高洁的享受,从而表现出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深层次的意蕴表达。
又如汝窑生产的天青葫芦瓶,其造型形神兼俱,特点是上小下大,大小比例精准,看上去整体十分和谐,同时也把葫芦所代表的多子多福的寓意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i第六章 宋代美学

关乎社1、画院
画院正式产生于五代的南唐和西蜀,到两宋得到完善发展。
画院代表了皇家审美趣味。 对整个社会的审美标准和画风的兴衰有直接重大影响。 同时文人趣味和民间风气也会在这里得到反馈, 因而是绘画圈的一个核心。 画院既是讲究艺术技巧的中心,也是服从权威的中心。 帝王的偏好影响画院的审美标准。
桥瓦子、州西瓦子等等,内有数十勾栏,以说唱表 演为主。
说唱通过具体的人物故事,表现了一种与以
往文艺不同的生活经验和审美趣味。
反映出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市民趣味的产生。
对此后文艺格局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元曲和明清小说作了铺垫。
三、士人人格的重新建构
在宋代,士人阶层作为社会整合力量,在国家管理
上的作用,达到了极致。
科举制在宋代发展得更完备、更公平。
限制世家子弟在科考上的特殊待遇,
为寒士科考提供经济补助,扩大取士名额。
学校制度上,扩大学生名额,放宽学生入学品级等
次。
宋朝以优待士大夫为国策,文官有更好的待
遇和地位、势力。
宋太祖有不杀士大夫的誓言,宋代士人从未
有过杀头的危险。 (本朝与士大夫治天下)
深刻影响。
书院文化从两方面影响了文坛:
1、理学家高扬的形而上精神和思辨论理风气形成
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氛围,使宋代士人普遍的内倾
化,并影响了宋诗文的风格、内容。
2、理学家批评文学家的诗文理论,强调道德义理,
强调道统,而轻视文学的审美性、娱乐性、游戏性
等,忽视文艺自身的规律,遭到文学家的反击。
治呢?毫无疑问,他们的社会理想,连同这种由内
及外的方法都带有明显的乌托邦性质,
因为这一切都是以人的道德的自觉自律为起点的, 它根本无法解决倘若人们不去扩充自己的道德意识, 而是随利欲牵引而行,则将如何的问题。 (经济、政治、军事的种种难题,儒家无法解决)
宋代美学三讲

宋代美学三讲【原创版】目录1.宋代美学概述2.宋代美学的特点3.宋代美学的影响正文【宋代美学概述】宋代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宋代(960-1279 年)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历经了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峰与低谷。
在这一时期,美学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宋代美学。
【宋代美学的特点】1.强调“格物致知”:宋代美学强调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认为只有深入了解客观世界,才能达到对美的认识。
这一观点在宋代理学家如朱熹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注重意境创造:宋代美学重视艺术的意境,认为艺术作品应当表现一种超越物质、指向精神的意境。
如宋词、宋画等艺术形式,都以表现意境为上乘。
3.崇尚简约:宋代美学倡导简约的美,追求简洁、朴素的审美风格。
这一特点在宋代诗词、绘画、建筑等方面都有明显体现。
4.强调个性与自由:宋代美学鼓励艺术家发挥个性,追求自由创作。
这一特点使得宋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宋代美学的影响】宋代美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中国美学史上,还是在世界美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后世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宋代美学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如“格物致知”、“意境说”等,都为后世美学家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2.对世界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宋代美学所强调的“意境创造”和“简约之美”,对世界美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宋画在日本、朝鲜等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东亚地区美学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功正:论宋代美学【内容提要】宋代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形成了鲜明的时代审美理想、完整的主体审美意识、繁博的审美形态、独特的风韵格调,彬蔚大备,郁郁乎文哉。
它既承绪于前代,又改变了前代,给后代的美学史以深刻影响。
宋人富于原创精神,获得了创新性美学成就,提供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审美形式和美学理念。
宋代社会与宋美学、宋学与宋美学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表征着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
宋人的文化—审美心态和思维机制、宋人所创造的审美形态和由此所形成的审美风貌,构成了一轴灿然瑰丽的画卷,成为后人所神往的美学世界。
宋代文化以及文学、艺术已引起研究界的广泛注意,并已产生了相当数量的优质成果。
如何从一个新的视界即美学的视界对其加以观照,从美学史的层面予以整合,便成为一项新的研究课题。
本文试图从美学史的纵向与横向的结合、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结合上对宋代美学的生成、特征、内外部关系等问题加以把握和说明。
一、宋代美学与唐代美学宋没有像唐那样开边扩张,但是宋人在历史所赋予的社会条件下,创造了自身的文化与美学,足以跟唐媲美,而且从形态、类别等方面来看,或有过之。
于是,宋代美学与唐代美学的关系便是首先需要探讨的问题。
宋代美学与唐代美学之间的关系是:传承、变异进而独立门户。
在这个问题上,应该避免把朝代更迭与美学史的时代转换混为一谈。
它分属于两个范畴。
朝代更迭是政权转换,属于政治学范畴,美学不会像政权更迭那样变化迅速,犹如刀砍斧劈,它有一个相对延伸期和惯性运动期,体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美学的非同步性。
宋代美学对于唐代美学在总趋势上是接近进而摆脱,这在中国美学史上形成了发展性的过程形态。
宋代初期受晚唐影响,文学审美领域中便有所谓产生于宋太宗时期而兴盛于宋真宗时期的晚唐体,出现于宋真宗时期而兴盛达三四十年的西昆体、白体诗等。
但是,每个时代的美学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精神意识和审美形态。
前后代影响,只是一段时间,表现为一个过程而已,到了一定时候和一定阶段,自身的条件孕育成熟后就会出现蝉蜕现象,在清算前代美学史弊端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时代的美学。
这已成为一种规律性现象,宋代也是如此。
王禹chēng@①的苍头突起、柳开矫正五代、穆修反对骈体、石介痛斥西昆,可以说是出现了全面清算晚唐五代美学、清除其影响的势态,从而为后来的那场声势浩壮的诗文革新运动鸣响了前奏曲。
在审美品位的崇尚上,宋代也较唐代有变化。
唐代朱景玄提出神、妙、能、逸四画品,逸品居后,但到宋代却作了根本性调整。
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里把逸品置于首位,称“画之逸格,最难其俦”,重视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莫可楷模”。
所谓“逸”,就是超越、超逸,超越有形、有限而达于无形、无限。
宋代书法“尚意”是对唐代“尚法”的反拨和自身审美的确定,在审美内涵上仍然以“逸”为主体。
唐诗灿然大备,宋人似乎难以为继,但宋人自有进取和超越精神,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从而获得创新性成就。
清代叶燮《原诗》外篇下说:“自梅、苏变尽昆体,独创生新,必辞尽于言,言尽于意,发挥铺写,曲折层垒以赴之,竭尽乃止。
才人伎俩,腾踔六合之内,纵其所如,无不可者。
”如果对唐、宋的一些审美形态加以比较,就可以发现,唐诗是经验世界之心灵化,宋诗则是对象世界之人文化;唐文学审美体现了诗与音乐之联系,宋则是体现了词与音乐之联系。
如果对唐、宋人的性格、心理、精神,加以大致、轮廓型比较,可以看出,宋人缺少唐人龙城虎将、醉卧沙场的气魄、气派和气势,宋人堂庑确实不如唐人阔大,外部世界便敛缩为内心态势。
唐人崇武,宋人尚文,于是形成了唐、宋人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关涉其价值评判和价值取向。
宋人以艺术为本位的价值观便有助于促进美学的发育。
在气质、性格上,唐人臂苍牵黄,裘马清狂,少年英杰;宋人则红烛夜酒,闲云野鹤,中年绅士。
这些不同之处当然会在基本的审美精神和风貌上反映出来,从而具有了时代差异性质的涵义。
唐代白居易对宋人心态影响甚大。
晚年白居易的心态趋于平和、闲适,这正是宋人所需要的,也正符合宋人的心理结构。
这在宋初实际上就已确定。
林逋《读王黄州诗集》:“放达有唐惟白傅,纵横吾宋是黄州。
”据《宋史》本传,李fǎng@②“为文章慕白居易”[1](p.1025)。
白居易对于中国仕隐文化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中隐”论,这对宋人心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白居易的《中隐》诗写道: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
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
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2](p.490)“中隐”是中国文人在仕隐之间所寻求的平衡方式,“丘樊”小隐过于冷落,受不了这份清苦;“朝市”大隐过于喧嚣,同样难以承受。
为了吻合中国文人生活要求和心理需求,便出现了不寂不闹的“中隐”,这实在是白居易的绝大智慧。
这正符合宋人的心态,便纷纷接受。
《宋史·张去华传》载张去华“在洛茸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
”[3](p.1138)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说:“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4](p.59)还作有题为《中隐堂》的诗。
[4](p.24) 以此为基础,宋人对仕隐文化作了最为圆融的组合与配置,他们潇洒地容与在仕与非仕之间、无可与无不可之中。
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今张氏之先君……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
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5](p.369)从心所欲、游刃有余,可谓进入自由境界。
宋代美学对于唐代美学表现为摆脱前代,进而自立、发展的过程,这在文学美学上体现得尤为显著。
北宋美学及其发展历程形成了初宋、中宋、晚宋三个时期,分别代表了三个美学阶段:唐韵浸染期、宋调形成期、宋调鼎盛期,体现出宋代审美精神、思潮、特征、形态的变化情形,印下了宋代美学史的发展路线图。
二、宋代社会与宋代美学宋代处在社会结构重大变革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城市经济地位得以提高,其商品贸易不同于唐代有规定时间、固定场所,而是夜以继日、无有定所。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汴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即使地处远静之所,“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都城纪胜》记南宋临安,也是如此。
“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都市繁华走向世俗化,市民文艺便得到孕育。
人们几乎可以从宋代寻找到所有的通俗性审美意识和审美形式。
勾栏瓦肆的出现、百戏艺术的繁荣,对于中国美学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影响了审美的观念、形态和趋向。
柳永词、话本小说和市肆风俗画便是其代表。
绘画长卷《清明上河图》中所蒸发的是世俗市民热腾腾的气息,而没有贵族味。
宋代的佑文政策,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品位的提升、审美文化的发达。
一直到南宋,人们仍然在赞赏着这一建国初期的国策。
据《宋史·陈亮传》,陈亮就曾说:“艺祖(太祖)皇帝用天下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本朝以儒立国,而儒道之振,独优于前代。
”[6](p.1467)在这样的文化精神氛围内,文化艺术各门类之间出现了互融互通现象,这是文化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和层面所必然出现的交叉交融现象。
宋代加速了官吏的文士化、学者化历程,加速了文人的文化、审美素质全面提升的历程,他们身上总是兼备数艺、数技。
例如作为政治家的范仲淹,既是诗人、词人、散文家,还是音乐美学家。
《宋史》本传谓“喜为诗,至于图画、博弈、音律,无不通晓。
”[7](p.1075)他们不是以单一的文化、美学的角色出现,而是文化、美学的全才、通才。
文化、美学的互通现象,促进了相应的美学理论的提出,例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才会在宋代出现,由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提出。
诗、词、歌、赋、书、画、琴、棋、茶、古玩构合为宋人的生活内容;吟诗、填词、绘画、戏墨、弹琴、弈棋、斗茶、置园、赏玩构合为宋人的生活方式;诗情、词心、书韵、琴趣、禅意便构合为宋人的心态——在本体意义上是情调型、情韵型的宋人心态。
他们对于这些文化艺术对象所怀抱的是玩味性、欣赏性(更多的是清赏性)、体验性的态度,这便进入审美层面。
于是,审美上便崇尚和追求“韵”。
“韵”风行于宋代文化和审美领域,成为对明代中后期美学最具影响力的范畴。
解读它,需顾及三点:第一点,它是意义宽泛的审美标准和范畴。
它在宋代表征着人体特别是妇女的美。
宋代周辉《清波杂志》说:“时以妇人有标致者为韵。
”“韵”,便是美;“韵”,便成为美的表征。
第二点,它由艺术美学范畴扩衍为文学美学范畴。
宋代范温《潜溪诗眼》作了详述,并富于历史感地描述了“韵”的演变过程:“自三代秦汉,非声不言韵;舍声言韵,自晋人始;唐人言韵者,亦不多见,惟论书画者颇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