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理学家序跋中的美学思想

论宋代理学家序跋中的美学思想
论宋代理学家序跋中的美学思想

论宋代理学家序跋中的美学思想

理学是儒家发展到宋代产生的新的思想形态,宋代理学是以“理”或“道”为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学说。理学家以儒家经典

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进行融合改造,建立起一种新的思想体系,实现了儒道佛三教合流。它把儒家的伦理纲常上升到了世界观的高度,建立起哲学本体论,把以传注经书为主的传统儒学,改造为以精巧的哲学思辨阐发心性义理为基本内容的性理之学。

一、理学家群体序跋中审美静观与主体心态的涵养

宋代理学家强调人格美,重视道德的涵养,倡导主静或主敬的涵养方法。从理学家的序跋中可以看出一些倾向,如朱熹崇尚平实自然、明白晓畅的文风,周敦颐提出主静和去欲,程颐主张自静与涵养,通过涵养达到内在的中和状态,情感发出后自然而然合乎中和的规律。

理学家所提倡的主静和涵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平淡自摄”与“以物观物”。

“平淡自摄”是美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自然”很

相似,二者都不仅是一种风格和人生境界,还是一种创作方法。作为创作方法,“平淡自摄”强调随感而发,自然而成;作为人生理想,“平淡自摄”是一种超越名利荣辱等现实价值规范的人格境界;而作为艺术风格,“平淡自摄”是诗文创作的一种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平淡自摄”一直是宋代文学家的审美追求。

北宋张耒在《贺方回乐府序》中云:“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

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孙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

也。” [1] 在此,张耒提倡文章应不事雕孙而自然道出。南宋何梦桂在《题方山翁牧歌樵唱诗序》中云:“余每爱牧歌樵唱之出于人心自然之韵。蹄阳出没,烟雨阴晴,时听?G乃之发于柳边竹外者,声若出金石,是岂世间宫商之所能宣,丹青之所能绘哉。” [2] 在此,何梦桂强调情感应自然流露而不造作。理学家对于平淡自然之美的追求相对于纯粹的文学家来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宋代理学家的重要代表之一魏了翁在诗文创作中平淡自摄的文风也非常突出,追求语言之朴实无华。魏了翁在其序跋中主要以自然无华作为评人、品文的一个标准,从而体现其“平淡自摄”的审美追求。魏了翁自然无华的审美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推崇创作主体淡然的人生境界。魏了翁对创作主体平淡自然精神的追求在他的序跋中多有体现。其次是提倡自然为文的创作方法。魏了翁提倡一种不刻意追求,顺其自然的创作方法,在其序跋中多次用到“肆笔脱口”一词,如“其片言寸赎得诸脱口肆笔之余”。下笔写作文章时情感应自然流露,而非苦吟也不是字斟句酌,这样形成的创作状态可谓行云流水。这种创作状态形成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创作主体立足本心。魏了翁在其序跋中提倡一种自然为文的创作方法,

同时认为作文时能给人以

平淡自摄”的艺术效果归根结底是创作主体有所“本”

魏了翁在其《费元甫注陶靖节诗序》中云:“《风》《雅》以降,诗人之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物观物而不牵于物,吟咏情性而不累

于情,孰有能如公者乎”。魏了翁对陶渊明“不牵于物”、不累于情,一切出于自然的自由创作状态予以充分肯定。先儒所谓经道之余,因闲观时,因静照物,因时起志,因物寓言,因志发咏,因言成诗,因咏成声,因诗成音,陶公有焉。魏氏的这段话与邵雍自序其诗集中的言论又是何其相似,这说明魏了翁心中的陶诗与邵雍那种平易浅近的风格极为相似,同?r 这段话也提到另一个重要的观点:“以物观物”。

邵雍《观物篇》中提出“以物观物”的原则,“以物观物”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排出“我”的因素,也就是关照主体的主观因素,不带情感观物,人的心性也就不会被情感蒙蔽了,以纯粹的心性去把握外物,心性明澈,把握事物的本质,达到与外物本质性状的契合。同时邵雍也提倡“以理观物”,这二者的区别在于“性”与“情”的不同,“性公而明,情偏于暗”,也就是说“以物观物,情也。”

二、宋代理学家序跋中所体现的道德伦理化倾向宋代理学家在论述文道关系中,突出强调“道”的地位,认为“道”是文章所应该表现的根本内容,而文则处于从属地位。他们所提倡的“道”可以理解为儒家的伦理道德,北宋周敦颐和南宋朱熹都提出过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出自《通书?文辞第二十八》,这里以车子的载物之用和轮辕的美饰来比喻文与道德关系,周敦颐认为,对于文与道德关系,文饰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的。周敦颐认为文章是表现道德的工具,这样就把文章的内容限定在狭小的范围之内。这种思想认

识与古文家的观点有着根本差别。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家的集大成者,在有关文道关系问题上主张文道合一,这在他的序跋中也有体现,朱熹的文论,其核心是“文”与“道”的关系。对于朱熹的文道观,有一种看法认为,朱熹作为理学家,继承他所崇尚的二程提出的“作文害道”观,是重文轻道的。

总的看来,理学家序跋中关于文道关系的讨论沿着主张道德义理的理学思路深入了一步,但是也体现了重道轻辞、重理轻文的思想倾向,甚至出现了“作文害道”,力图以道黜文的主张,从而走上了取消文章创作的主张。

注释:

[1] (宋)张耒集卷四十八李逸安、孙通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755.

[2] (宋)何梦桂题方山翁牧歌樵唱诗序曾庄、刘琳全宋文第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擞教育出版社,20026:111.

中国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第九讲中国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一、中国艺术中的形神问题 正像中国造型艺术中“不似似之”的原则:“太似则呆滞,不似为欺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于有无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中国艺术追求超越于形似之外的神韵的秘密。 二、中国艺术中的动静关系 中国艺术或在静穆中求飞动,或在飞动中求顿挫,或从常态中超然逸出,纵肆狂舞;或于断处缺处,追求一脉生命的清流。总之,静处就是动处,动处即起静思,动静变化,含道飞舞,以达到最畅然的生命呈现。舞之精神贯穿中国艺术。中国哲学强调以静制动,在宁静中表现活泼泼的生命精神(舞使其动了),阴阳相摩相荡,一推一挽,即是舞了。中国艺术中极为明显的重视线条的倾向(即使在非造型艺术中,重视线条的精神仍然不可忽视),舞的精神是其最好的象征(舞是形,是姿容,中国人认为,舞的精神在线条,抽象的线条,而不是块面)。 三、中国艺术中的含蓄问题 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力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中国艺术的世界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路悠然前行,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 四、中国艺术中以小见大的思想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中国文化有见微知著的智慧,中国艺术有以小见大的特殊创造方式。心灵的活动是在有限中表现出无限。一切艺术的表现与其说是对对象的表现,倒不如说提供一个引子,一个开始,让人联想起无限的江山来。小的世界可以延展,大的世界却容易黔驴技穷。 五、中国艺术中大巧若拙的思想 中国艺术家于散木中求全,怪石中求春,在丑陋中发现美意,在迷离中玩味清幽。他们认为,以巧追巧,并不能巧;拙中见巧,方是大巧。 六、中国艺术中荒寒冷寂的境界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理解及答案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理解及 答案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浅析欧洲名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欧洲名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罗伯特·舒曼与弗朗兹·李斯特的音乐情感美学 摘要: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学科。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学,艺术在内容、形式、风格诸多方面都会发生相应变化,因为艺术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和革新性,每一时代都必须接受前一时代遗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前一时代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又对新的时代发生一定影响,从而使新的一代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性质。19世纪音乐艺术在浪漫注意思潮的影响下进入了“情感美学”,这个时代由崇尚理性转向崇尚情感。 关键词:音乐美学舒曼李斯特音乐情感 一、舒曼音乐美学中的“感情论” 在西方十九世纪以前的漫长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关于音乐美学的探讨大多是在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从十九世纪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音乐美学领域被哲学家独占的时代结束了,音乐家开始进入这个领域,而德国的音乐家舒曼是勇敢地进入这个领域的先行者。 情感论音乐美学作为欧洲一种源远流长的音乐美学流派,成为十九世纪最主要的音乐美学思潮。情感作为音乐的内容,决定了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舒曼就将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取向表达的非常鲜明,他说:“只能够发出空洞的音响,而没有适当的手段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乃是渺小的艺术。”在西方的音乐美学史中称舒曼是个“感情论”者。因为在舒曼大量的音乐评论文章里都贯穿着“音乐是感情的表现”这样的一个观念。舒曼身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音乐家,常常把现实同幻想对立起来,在艺术中为自己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用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幻想的世界里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和感情上的慰籍。用舒曼自己的话说就是:在艺术的幻想中寻找现实的幻想的代替物。在舒曼强调的感情表现及其所具有的幻想因素之中,有很强烈的主观性。“这不仅表现在他的音乐中特别注重个人内心生活和感情世界的发掘,而且更体现在题材本身常常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有直接的关系。爱情往往在这种经历和体验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爱情与生活》是他艺术歌曲中的重要作品,其情感论音乐美学特征是显而易见的。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审美取向。舒曼的艺术歌曲大多是以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的。舒曼将音乐与这些诗歌结合的天衣无缝。正如很多人描述的:“这些歌曲的音乐与诗歌的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他对诗词的敏捷而直接的洞察力,使他的歌曲形式富于变化、表情亲切,旋律热情而富表现力。”“也许由于舒曼有着更高深的文学修养,他在歌词选择方面非常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他希望通过音乐的手段,使诗歌焕发出了更加动人的诗意情趣来。”《妇女爱情与生活》这部声乐套曲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注重音乐情感内容并将音乐情感作为音乐审美的美学观。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0708180114 姜宇峰 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亲缘的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如若分类,佛道寺观大致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

论舒曼及其作品

论舒曼及其作品 专业班级:车辆工程101班姓名:傅志明学号:7012910043 摘要: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评论家。本文简短的介绍了舒曼的生平和他典型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并简单分析了他的大提琴作品。 关键词:罗伯特·舒曼;浪漫时期;大提琴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之一,是浪漫主义最先进的代表之一,是一个颇具个性的音乐家,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的浪漫主义。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音乐形象,富有诗意和激情标志着他最好的作品,他的音乐强调内在感情的表达,不拘格式地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力求创造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 一.简述舒曼生平及作品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罗伯特-舒曼,生于1810年6月。自幼便在钢琴弹奏,即兴和创作中显示出非凡才能,之后曾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时师从维克学习钢琴。1930年开始深入研究理论作曲,创作出大量钢琴作品,其中《蝴蝶》、《狂欢节》就是此期间的杰出代表作。1835-1844年,独自编辑创办《新音乐杂志》,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 舒曼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他惯以数首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赞誉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积极评论,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6首,序曲,钢琴、大提琴、圆号协奏曲,弦乐、钢琴重奏曲,小提琴、钢琴奏鸣曲,交响练习曲12首,大量钢琴套曲、声乐套曲,歌剧;他的论著有《论音乐与音乐家》等。 他的艺术歌曲继承了舒伯特的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但更注重歌词的选择,并力图渗透到诗歌的灵魂深处。用音乐细腻的表达诗意,钢琴伴奏与声乐部分的地位是平等的。歌曲的前奏、间奏、尾奏都根据诗的意境精心安排。因此,舒曼有"诗人音乐家"的美称。 舒曼杰出的大提琴作品主要创造在19世纪,他的作品——主题辉煌,浪漫并充满激情,热情并伤感。这些作品都被收录在音乐艺术宝库,也是很多演奏家点缀舞台的经典保留曲目。在学习舒曼的大提琴作品时需要注意富有想象力的内容,结构形式的逻辑,题材作品的起源,演奏的技巧,指法,运弓等等。 二. 浅析舒曼的大提琴作品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简介: 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基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是: 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 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 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关键字:中国建筑艺术中国园林与自然高度协同群体组合木结构 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亲缘的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 1 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如若分类,佛道寺观大致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灵巧。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发展脉络历历可寻,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体现得更加鲜明。

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浅谈

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浅谈 三千多年前,中国文字诞生了。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汉字的书写也随之慢慢升华为一种艺术~因此,出现了书法~书法是一门中国特有古老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枝繁叶茂~ 说到中国书法,就会谈到书法家~而谈到书法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王羲之了,然而,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书法大家同样不得不被提起。他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个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几乎无所不通~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在书法上,苏东坡虽然取法古人,但却不限于严谨的法度,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开创的书法“尚意书风”的先河,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尚自然,是苏轼文艺创作一贯的审美追求,也是他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自然”在中国古代最初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可理解可运用的空间非常大的哲学概念,它最普遍最一般的意义是“非由人之所为者”,与人为相对立,它被认为是世间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中国古代文艺观十分强调情动于中、文形于外这一合乎自然的根本原则,艺术家的“内”和艺术品的“外”这一相对范畴是认识中国古代崇尚自然的美学追求的逻辑起点。沿着“内”“外”关系的延展,在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中,是本与末、道与艺、人品与书品等相对范畴的展开,从而形成以合乎自然而不矫揉造作作为基本内涵而又在意义上不断外延的逻辑体系。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即是在这个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从唐代经过五代十国到宋初,“尚法”书风一直沿袭下来。有法可依固然使得书法有了规矩和标准。苏东坡早年学二王,中年学颜真卿、柳公权、李北海、杨凝式等,吸取各家所长。但是又不被束缚在一成不变的法规上,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

美学——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

《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 读书笔记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王盈盈 学号:10243140 完成日期:2011年12月15日

一、科举制度安排的不断完善,其他相应制度安排的相互作用、影响,共同对于新的社会变迁、文化转型产生影响、作用,并且与这一新的社会变迁、文化转型产生相互影响、作用,双向建构过程、互为因果。(导论: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P021倒数第六行) 自我理解:众所周知,科举制度起于隋朝,在经过隋唐的开科取士后,来到宋朝时,这个制度应该来说是相对完整了。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了完备和强化和当时的一些所谓文教政策是有着很大的联系的,而其的强化对当时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家都知道的是,宋朝是在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中建立而来的,因此,几乎可以说是整个宋朝,一直都是比较重视文官的。在宋朝建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措施,即在政治上更加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上兴修水利,注重农产品、手工业品,也由此繁荣了所谓的商品经济;在科学技术方面,那就更不必说了,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刘方老师在书中提到的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就在于此了,这些制度相互影响后,使整个宋朝的城市不断繁荣,也由此发生了一种审美文化的转型。 二、新的社会制度、体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不断建构中生成的,并且包含了“自发社会秩序”的扩展。(导论: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P021倒数第三行) 自我理解:我们暂且不去论制度体制是否是一次性完成的,不管是做任何事情,其实都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宋朝,新的社会制度,在政治上包括官职制度,宋代的官职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皇权,而削弱了宰相以及其他下属官员的权力。官员的品阶有时候是与其实际的权力相互分离的,这也并不是一次性就完成的。纵观历史,从秦大一统一来,两个主要矛盾一直贯穿着整个历史进程,第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第二则是地方和中央之间的矛盾。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封建集权的加强,这种社会体制在不断建构中逐渐走向兴盛。社会学家曾经提出了社会制度的三个时期:“形成期”、“效能期”和“萎缩期”。宋朝大概是处在“效能期”罢。“自发社会秩序”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哈耶克提出来的,我认为,在新的制度、体制中,“自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论宋代漆器的特点及其审美特征

论宋代漆器的特点及其审美特征 (一)宋代漆器的特点 宋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密陀僧兑制生漆的基础上,发明了推光漆精制技术和器物的髹涂抛光技术。这两个关键技术的创新,把漆的装饰功能推向了两极。一方面把漆质的剔透晶莹发挥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也把漆的黑色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审美高度,促进了宋代素髹工艺和雕漆工艺的兴盛。 宋代漆器工艺以质朴的造型取胜,最能体现宋代时代特点的是一色漆器。一色漆指的是器物通体髹一种颜色的漆器。有的表里异色,或表里同色、底足异色,也归为一色漆。由于一色漆器没有任何装饰和花纹,质朴无华,又称其为“光素漆”。宋代的一色漆器以黑色为主,兼有红色、褐色、赭色和黄色等。器形有饮食用具中的盘、碗、碟、盒、钵、罐、勺、盆、渣斗等,茶具中的盏托,梳妆用具中的奁、粉盒、梳子,文具中的笔筒、镇纸、画轴,家具中的几,还有瓶、棒、剑等。花瓣形碗、盘以及各种造型的盒是这个时期的流行器形。碗、盘大都与同时期的瓷器造型相同。 宋代漆器工艺最具特色的是胎骨用圈叠胎制作。圈叠胎是用上好的木料裁剪成条,细长而规整,然后用热水回软,逐圈从小到大叠置而成,粘接,干燥后修去梯形的棱角,做出各种造型。这种工艺是在战国时代出现的椿木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融合了木胎与夹紵胎工艺,是一种将木胎做好后外表裱以麻布并进行髹漆的制胎方法,具有比椿木胎更优越的使用性能,多条薄木片的层层圈叠有利于克服木材的各向异性,

也易于塑造出各类器型,而麻布、漆灰的裱衬作用则使得胎体更加轻薄,坚固耐用。在全国各地宋墓出土的众多漆器上,都可以看到这种圈制工艺制胎新法的普遍应用。湖北监利唐墓出土的圈胎漆器,是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这类制品。 宋代的漆艺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描金堆漆、螺钿、戗金、雕漆等。雕漆的兴起是宋代漆器发展的一个突出成就。尽管文献记载唐代已有雕漆工艺,但确切的实物却至今未见。目前,所见最早的雕漆实物是宋代的作品。雕漆是在已做好的木胎上层层髹漆,待达到一定厚度时再按所需图案雕刻出花纹,具有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的浮雕效果。因所雕漆色的不同,雕漆又分为剔红、剔黄、剔彩、剔绿、剔黑、剔犀等若干品种。雕漆的出现虽然比较晚,但却后来居上,成为唐以后漆器的主要品种。宋代雕漆目前只见剔黑、剔红和剔犀三种。 在宋代,还出现了器表连续髹两种色漆和推光髹漆工艺。在唐代及其以前的漆器的表面除彩绘外,要么髹成红色(包括棕红、暗红等),要么髹成黑色(包括褐、棕褐等),在武汉市十里铺北宋墓出土的漆器文物,表面连续髹红、黑两种色漆,锃亮如镜,几乎看不到疵点,说明当时已采用从粗磨、细磨到沾水(或油)打磨等多道磨制工序,显示出高超的推光工艺水平。 在漆器生产方式上,宋代不仅官方专设机构管理漆器生产,而且民间漆器作坊日渐兴盛,遍及各地。私营漆工坊与官营漆器制造作坊的赏赐和调拨体系形成鲜明对照,成为驱动中国古代髹漆工艺向多样化方向持续发展的两个不可缺少的车轮之一。北宋首都汴梁、南宋首都临安等

从墙与空间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

?技术开发与应用? 从墙与空间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 程小蓉1 程 平2 (1.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610021); (2.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03级绘画专业研究生 四川 成都 610065) 摘 要:文章探讨了中国建筑美学思想在传统民间建筑墙与空间上的表现,论述了传统民间建 筑墙与空间的哲理关系、美学关系、人文关系及演变趋势。从墙与空间的关系分析了界面与围合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建筑理念,倡导建筑创作多点民族性和地方性,弘扬中国建筑美学思想,传承中国传统民间建筑的优秀文化,丰富建筑的环境空间。 关键词:墙 空间 哲理关系 美学关系 人文关系 中图分类号: TU -8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024(2006)01-41-04 收稿日期:2005-07-05 作者简介:程小蓉(1957-),女,重庆市万州区人,副教授,从事建筑设计教学与研究;程平(1981-),男,四川成都市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从事美术学与油画研究。 中国传统建筑美不在其华丽气派,高大雄浑,而 在于它亲切的建筑形象、丰富多变的空间组合、宜人的建筑尺度、富有寓意而细致入微的民间建筑装饰、民间传统工艺的巧构与奇筑。墙与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体,墙与空间的关系凝聚着民族传统哲学观念和审美取向,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记载了社会演变的历程。 1、中国传统民间建筑墙与空间的哲理关系 墙体是构成建筑维护结构的重要界面,在没有墙体存在的情况下,建筑空间几乎无从谈起。但有时去掉或挖空了墙体,空间却得以延伸、扩展,这种墙于空间的辩证关系,是中国传统民间建筑艺术处理手法的一大特点,是我们的民族传统所铸成的哲学观念决定的。老子的“有无”之论:“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从哲理上阐明了墙与空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本质特征。其实,世间万物都在这种“有无”相生的交织与挣扎中向前发展 。 图1 成都—院落空间 建筑原本是一个遮风雨、避虫兽的场所,由界面 围合而成。墙体便是围合空间的实体,然而,对于实体界面的消除,也是中国传统民间建筑存在的另类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墙的消除并不意味着空间的丧失,恰恰相反,它往往是空间的强化、外延、扩展、转化与升华。中国建筑对墙与空间虚实相生的经营,是追求天人和一的东方审美观在建筑中的映射,这个自然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使非建筑的室外空间 ? 14?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engdu Aeronautic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2006年3月第1期(总第66期)Vol.22No.1(Serial No.66)2006

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傅合远 东汉时期的蔡邕,不仅是位著名的学者、文学家、音乐家,也是位有影响的书法家和重要的书法理论家。传其所作的书论文章,有《笔赋》、《篆势》、《笔论》、《九势》等多篇。这些书论文献,或许在文字及内容上,有经后人润饰、改造,甚或增删的嫌疑,但结合当时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书法审美的时代风尚来看,这些书论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出于蔡邕,应是可能和可信的。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 本文拟对传为蔡邕所作书论中的美学思想加以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和 把握其理论价值以及在推动与深化书法艺术审美自觉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书者,散也” 蔡邕在《笔论》中指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静坐默想,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贝y无不善矣。”,这段话文字不长,但内涵丰富。他深刻而系统地揭示了书法艺术表现的基本性质以及艺术创作的心态等问题,在书法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东汉,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也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汉简、隶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不仅以其书写的简易,使用价值的突出,取 代了秦篆,成为一种居主流地位的文字,实现了汉字由繁而简、由古 而今的变革,更因其隶书文字笔画造型所蕴藏的丰富的艺术价值,促成了书体的进一步分化,产生了章草、今草以及楷、行等书体,使书法艺术的表现、抒情特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显现,从而直接引发并造就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书法热潮。不仅出现了张芝“池水尽墨”、“衣阜先书而后练”、“转精其巧”成一代草圣的美谈,也有师宜官甚矜其能, “或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直,计钱足而灭之” 的雅事。特别是赵壹在《非草书》中对世人学书情景的描述,更令人感动不已:“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逞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判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

宋代审美取向

宋代审美取向 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鼎盛时期,其文化发展的繁荣程度也不可小觑。唐代文化有其独特鲜明的特色,是一种开放的、外向的、色彩浓烈的文化。从诗词到书法乃至绘画,都喷涌奔腾着一股昂扬的生命活力。典型的例子有,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还有昭陵古雕中雄壮建伟、神采飞扬的“八骏”,也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并且,除了文学艺术,从唐人的穿着、建筑、风俗乃至性格,无不透露出大唐特色的外向与豪放。唐代虽然是一个文化鼎盛的时期却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审美取向的分水岭,中国历史文化标志性的变迁是从宋代开始。 爆发于公元750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已久的种种危机,以杨炎两税法的财政改革为法律标志,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崩解,庶族地主经济与小自耕农经济迅速发展,直至占据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了宋型文化。 与唐型文化相比,宋型文化简直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呈现出保守、内向、色彩淡雅的一面。霍然的《宋代美学思潮》中有一段话:“它不是汹涌澎湃的洪波巨浪,裹挟着众多的波涛向前奔腾;而更像一泓汩汩前行的河水,在缓缓流动中显露出韵味悠长的环环涟漪。”用这段话概括宋人的审美再贴切不过。 程朱理学产生于北宋,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体现。这种文化心理结构也对宋人的审美情趣和理想产生了相应的深刻影响。审美视点从外部的客体世界向内在的主体世界发生了聚缩和回归。外在世界不再是外在于和压迫着主体的庞大无限的存在,而是为无限的、超越的主体心灵所自由观照、生化和驾驭的有限的东西,或者说,它们作为有限正是在主体精神的把握中才成为无限,并因此成为主体心灵的有机部分。审美更多的,从对外在的追求回归对人的内在精神的追求。于是,传统的,主导人格力量的气吞山河的阳刚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已失去了意义,遭到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普遍疏淡和厌弃,人们趋之若鹜的审美对象已是那种宽和娴静,温婉美丽,纤小细微,赏心悦目的阴柔之美,即为感官和心灵所自由把握的美。宋朝时期,人们注重文化物质生活,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气,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润着宋代审美的特有风貌。 宋词就是对宋代审美观的一个绝佳的诠释。相比唐诗的滂沱大气、气吞山河的气概,宋词表现出温柔婉约,言尽情深等审美特质。有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有苏轼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柳永的“为伊消得人憔悴”……几多愁思、世事感慨在词句间挥洒得淋漓尽致。文学上以庄重、严肃为要的诗让位于以柔媚,悦人为尚的词,以及词本身不以“豪放”而以“婉约”胜等等变化,都意味着优美理想中已取代壮美而成为时代主导的审美形态。 宋代的绘画主体是文人山水画。水墨山水由先前的全景式、整体式的大山大水的风貌逐渐走向“半山”,“一角”,“残山剩水”的盆景化格调。表现手段也由繁及简,由实及虚,表现出画家那种忘我的自由心境和画中体现出的含蓄优美的无限诗意。 再比如,宋代大足石刻以其娇小温柔取代了盛唐乐山大佛的庞大威严,便能

宗白华的美学观点

宗白华是我国著名美学家。他“终生情笃于艺境之追求”,亦即探求艺术的美,是在中外艺术及中国艺术不同种类的比较中发现并关注书法的。也就是说,宗白华的书法研究,一开始就把书法作为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艺术门类,从美学角度高屋建瓴予以审视。既将其置于整体的美学观照之下,又是其全面美学研究的一部分。或许是由于这种原因,宗白华专门讨论书法艺术的文章并不多。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收集宗白华美学论文较全的《艺境》一书,只有《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及《论〈兰亭序〉的两封信》是专论书法的。其余大量论述则散见于其他有关论文中,如《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等等。宗白华不论专论,还是散论,大都深刻而精警,能够洞察书法艺术的底里。每次发表,都会在书坛引起反响。宗白华的书法美学思想,在现代书法理论中独树一帜,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宗白华从美学视角高度评价中国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从个人因素说,是他学贯中西的艺术及美学修养使然。他少时跟柳诒徵学过书法,后来还受过大书法家李瑞清的点拨。1920年赴德留学,深入研习了西方的哲学、美学,因而能够比较深刻准确地把握书法。从时代因素来说,当时受“五四”影响,为书法研究带来了新方法、新气象。除宗白华外,还有如邓以蛰、林语堂等一些大家也对中国书法作有精辟论述。邓以蛰是清代碑学大师邓石如的嫡传后裔,在美学界与宗白华有“南宗北邓”之声誉。邓以蛰在《书法之欣赏》中,直称“书法是纯美术”,自然也是百分之百的艺术。认为书法“为艺术之最高境界,完全出自诸性灵之自由表现”。林语堂1934年用英文撰写了《中国人》,从世界大文化圈的范围内得出结论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艺术。”“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这些论述,也把书法艺术推崇到了极致,在当时书坛产生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30年代以后,在半个世纪的美学研究中,宗白华始终坚持自己最初对书法的定位,多层面深入探讨和揭示了书法的内涵,也有力支持和丰富了自己的观点。 宗白华最推崇的是唐代画家张璪的两句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说:“他的两句话指示了我理解中国先民艺术的道路。”并因张璪画论名《绘境》而将自己艺论集取名《艺境》。张璪的两句话就是从人和物、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和统一上来谈论艺术的。正是沿着这个道路,宗白华在第一篇书法专论《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中,开篇便引用西晋大书法家钟繇的话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见万象皆类之……”又引用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的话说:“于天地山川得其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其经纬昭回之度。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指出“这是说书法用笔通于画意”,“书法取象于天地的文章,人心的情况”。在其1962年发表的《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的文章中,他进一步明确指出,书法的“美是从‘人’流出来的,又是万物形象里节奏旋律的体现”,“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其核心主张即是艺术及书法所表现的生命形象与精神。

中国古代艺术的美学精神与文化蕴涵

中国古代艺术的美学精神与文化蕴涵 中国古代艺术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背景,其艺术思想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精神,具有美善统一、情理统一、认识与直觉统一、人与自然统一的和谐境界。 一、中国古代艺术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枝叶纷繁。在一万多年前,山顶洞人就开始制作石珠、骨附一类的装饰品。他们不仅掌握了打磨、钻孔的技术,而且在新石器后期,陶器的大量制作促进了原始造型艺术的发展。在出土的仰韶半坡彩陶上,绘制着狗、鱼、蛙、鸟等形象,马家窑彩陶则以图案化的几何文饰为主。这些一方面开了中华雕塑的先河,另一方面,也成了绘画艺术的滥觞。 和原始绘画、原始雕塑齐头并进的是原始歌舞。原始歌舞是与艺术礼仪、图腾崇拜联系在一起的,它除了音乐之外,还包含着舞蹈乃至戏曲等表演艺术的萌芽。 商、周直至战国,中华艺术逐渐摆脱实用性,慢慢显示出更为独立的审美价值,这首先表现在青铜器上。青铜器兼含雕塑与工艺美术的因素,殷商后期及西周前期的制品尤为明显,早期书法艺术也发展起来。甲骨文之类尚属全然的天意所得,而钟、鼎上的金文则开始具有了装饰性,至东周便有意识地追求美的书法了,篆刻艺术亦随之诞生。 绘画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帛画、壁画、漆画、雕饰画都发展起来,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时期,音乐的发展更为惊人,至西周后期,史书所载乐器已达数十种。以编钟与建鼓为主的大型钟鼓乐队兴起于西周,大盛于春秋战国。商周时代已有了庞大的建筑群,庙堂、宫室大多为“四阿重屋”形式,即四陡形的重檐建筑,中国建筑的基本造型与布局已经形成,以木建筑为主的特色也显现出来。至春秋战国时期,以华美为目的的建筑大量出现,吴王夫差筑姑苏台用十余年时间,晋灵公搜刮民财装饰宫室台榭。秦始皇统一天下之时,在咸阳修造了巨大建筑群“阿房宫”,仅一个殿堂就“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掌旗”。整体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自秦汉以迄隋唐,是中华艺术兼收并蓄,发展壮大的辉煌阶段。秦代艺术的代表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兵马俑,汉代则以工艺美术见长。这个时期,华夏各族的联系加强了,文化艺术互相影响交流,丰富了中华艺术的内容。如汉代音乐相当发达,汉武帝设立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在乐府中,来自各地的民间音乐与西北、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得到了交流与提高。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胡笳、短箫、箜篌、琵琶、横笛等乐器。北方少数民族以角、笳、鼓为主的鼓吹乐也传人中原,成为军旅与宴飨的重要乐器。而汉族的编钟、编磬等乐器也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在各族的共同参与下,中华音乐在汉代呈现出繁荣的气象。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外来艺术与华夏艺术的交融更趋繁荣。这首先表现在雕塑与绘画上。新疆赫色尔石窟的壁画、甘肃麦积山石窟与山西云冈石窟的雕塑,都显示出艺术家高超的技艺,也表现出中外文化的合璧特色。由于儒家正统地位的削弱,士人的主体意识强化,这个时期艺术也表现出异于秦汉的审美追求。绘画中的山水作品、书法中的行草、乐论中的《声无哀乐论》等,都以自然超俗的倾向有别于两汉的华美人世的艺术品格。 由隋入唐,中华艺术进入了全面繁荣的黄金时代。这特别表现在绘画与音乐方面。唐代画坛名家辈出,阎立本、吴道子、王维等,各有擅长;而中国画的画种也有重大发展:人物画、山水画、动物花鸟画,皆有超越前代的成就。唐代音乐的成就集中表现在大曲的演奏上。大曲是伴有歌舞的大型器乐套曲,所用乐器近三十种。乐曲内部结构相当复杂,代表作如《霓裳羽衣曲》。此外,琵琶、古琴等乐器演奏中名家辈出,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简论舒曼和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

简论舒曼和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 【摘要】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兼音乐评论家,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在整个欧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作品《妇女的爱情与生活》音乐细腻、朴实、感情真挚,较为全面的体现出舒曼本人及整个德奥艺术歌曲的音乐特点。 【关键词】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 一、简论舒曼 德奥艺术歌曲是艺术歌曲中的典型代表,它的主要作品集中于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理查.施特劳斯、马勒等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艺术歌曲作品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引领着整个世界艺术歌曲的发展方向。舒伯特和舒曼为德奥艺术歌曲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开辟且发展了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舒曼继承并发展了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优秀传统,但他更侧重于情感与心理状态的表现,使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更加细致、灵活。 舒曼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兼音乐评论家,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舒曼的音乐作品涉及多种体裁,他的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钢琴作品、艺术歌曲和交响曲方面。钢琴作品主要集中于30年代,代表作有《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艺术歌曲创作主要集中在1840年,这一年被称为舒曼的“歌曲年”,其主要代表作品为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桃金娘》;1840年之后创作了四部交响曲如下:《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C 大调第二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莱茵)、《d小调第四交响曲》;此外舒曼还有不少协奏曲、室内乐、合唱曲等作品。舒曼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且涉及体裁多样,他最主要的创作成就表现在艺术歌曲方面他的艺术歌曲在其本人音乐创作及整个欧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许多艺术歌曲至今仍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散发着璀璨光芒,其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毋庸置疑。舒曼在音乐创作方面有着梦幻般的热情,情感比较内向,他的艺术歌曲爱情题材较多,在创作方面侧重于情感与心理状态的描写,可称的上是位心理作曲家。他的艺术歌曲语言优美精致、音乐细腻、朴实、感情真挚,钢琴伴奏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二、简论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 1、套曲简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Frauenliebe und Leben, Op.42)这部声乐套曲创作于舒曼的“歌曲年”1840年。描写了女主人公热恋、结婚、生育、死别的人生历程。该套曲是其艺术歌曲中的精品之作,在整个德奥艺术歌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这部套曲的旋律声音色彩富于多变,要完美地表现出这部套曲的意境,不仅需要演唱者有一定的演唱功底、能表现出不同的声音色彩,还需具有一定的文学语言功底,比如准确发音、理解能力等。《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这部声乐套曲是由八首单曲组成的,它具有丰富而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像一部歌剧,把人生历程中不同场景一一的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情不自禁的展开一系列的情感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