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美学思想分析

中国当代艺术美学思想分析
中国当代艺术美学思想分析

中国当代艺术美学思想分析

作者:李灵阁(指导老师:朱强)

正文摘要:在20世纪中国的美学思潮发展的最为迅速,它结合了东方与西方,使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成为中国艺术成效最显著的时期。从而在这个时期也成就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例如: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吴冠中、李剑晨等。他们在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系列绘画思想,以及他们绘画流派中的美学观对社会的深刻影响。本篇论文主要是针对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从理论及实践两个方面谈论这些艺术家的艺中国当代术思想及美术观。

关键词:20世纪当代艺术中国齐白石艺术流派美学思想传统与创新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在这五千载历史中留下了不少令世人瞩目艺术作品和杰出的艺术家,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是中国画发展最迅速、成果最显著的时期。它经历了从衰微、探求、奋进和走向复兴的历程。画坛群星璀璨,名师辈出。2003年,我国选出20世纪13名杰出的中国画家,他们是齐白石、傅抱石、黄宾虹、吴昌硕、林风眠、李可染、潘天寿、徐悲鸿、张大千、蒋兆和、刘海粟、石鲁、黄胄。这些人的名字在20世纪当代美术史上熠熠生辉。

20世纪是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复兴和繁荣的世纪。在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的同时,文化方面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仅从中国人物画来说,不仅摆脱了清末文人仕女画衰败的迹象,在几代画家的影响下,终于形成了关注社会、深入生活、亲近人民、结合传统、追求创新的人物画布局。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艺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杰出的艺术家,其中齐白石影响深远。①齐白石以一个农夫的质朴之情、以一颗率真的童子之心、运用老辣生涩的文人之笔,开创出文人画坛领域前所未有的境界。这种境界,得到传统文人阶层和广大平民百姓的交口称赞,从而确立了齐白石在中国画坛的历史性地位。他的绘画充满了泥土芳香、生活气息,其作品既师造化又师古人,达到民间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同一,写生与写意的统一,工笔与意笔的同意,无限生机跃然纸上。

齐白石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齐白石以从大自然观察得来的生活素材而大胆独造的写意花鸟画令人叹为观止。齐白石专长画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所画之物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

齐白石把隐士作风、旧文人情调以及平民意识揉和在一起,用雅俗共赏的风格争取到了最为广大的观众,成为中国当代美术界成就卓著、具有影响的艺术大师,是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从齐白石的艺术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画的民族感和现代感,都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每件作品都充分体现出一种中国人的真情实感。齐白石是发展传统、创新传统,真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层领悟的创造型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充分体现着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在对待中外文化艺术的态度上,中国的艺术和外国的艺术虽然有不同的表现体系,但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是可以互相打通的。融中西、通古今,实际上是为了创造新型的艺术。他一直反对中国艺术可以封闭起来发展的观点,也反对没有骨气地一味模仿洋人,制造“洋垃圾”。从这里充分的体现了齐白石的爱国主义精神、肯定了他弘扬民族文化、主张艺术要与人民大众相结合、要为大众所理解的艺术理念,肯定了他打通古今、融合中西、面向时代的努力,这

①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誉为“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

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思考和体会。所以如果艺术家是成功的,那他的精神不仅仅是局限在艺术品的表现形式上,就本体而言,艺术品也是传达艺术家精神的媒介,它实际上是对自己生存的世界及自身生存意义的只觉的、能动的整体把握。

然而与其伟大的古代艺术相比较,近代以来中国的艺术却呈现出衰退的迹象。究其原因,在②《当代美术与文化选择》一书中,作者皮道坚认为“中国当代艺术衰退是因为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为了追求民族整体的自强自立,往往不得不以牺牲个性的自由发展为代价。尤其是本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三十多年间里,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余年的‘成教化,助人伦’的艺术观念与一种引进的苏式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相结合,艺术完全沦为政治的工具和奴仆,这不仅束缚了艺术家感觉力的发展,实际上也限制了艺术功能的正常发挥。”

当然,作者③皮道坚的这种观点也是有依据的。80年代中国的艺术也是划时代的转变,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酿成的,其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便是艺术史观和方法论的重大突破,打破对传统的束缚和禁锢,由此新起的艺术史论家将感觉的实践发生论及其形式化特性作为统一艺术史研究方法提出来,从理论上动摇了“模仿论”基础上的写实主义艺术在当时中国统一天下的主宰地位,艺术史发展的自律性开始得到重视。将艺术作为政治工具以支撑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做法,已普遍开始质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1985年以来的新青年美术运动的评价,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

20世纪这一代的艺术家们也算是给当代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而使以往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模式演变为多元化的艺术实践格局。一大批的艺术家放弃了对生活的简单直接模仿,转而用“唯心的灵性”去感应他们的生存世界。学术界也将这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称之为“中国的视觉革命”虽然这一时代借用有西方的的一些观念和手法,从而使年轻中国的现代艺术难免有模仿西方现代艺术的痕迹,实际上,这也是人类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下的积极影响。正如20世纪初西方前卫艺术运动中最早的一个派别④“野兽主义”的艺术家们,为了对抗西方古代绘画传统而大胆吸收东方艺术和非洲艺术的表现手法一样,艺术家们超越现实的有限精神,这才是艺术的新生命。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乃是对新的艺术生命的召唤。

现当代,与艺术实践中的各种主义林立,八十年代后期的艺术风格及理论研究已成多元化的格局,进而使中国的艺术在创新与融合中发展,现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已逾越历史造成的时间差,将逐渐与世界的当代艺术同步。

参考文献:

《当代美术与文化选择》—皮道坚 1988年10月第一版

《美学观礼》—郑元者 2000年1月第一版

《美术欣赏》—易镜荣 2006年1月第一版

②皮道坚的《当代美术与文化选择》当代艺术一章。

③皮道坚1941年生于湖北,1981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研究生班美术史论专业。1981年至1992年任教湖北艺术学院。(后改为湖北美术学院),现任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长期从事美术史教学、美术史论研究及美术批评工作。1981年起多次参加及主持全国性重大美术活动与学术会议。发表美术理论、美术史及批评文章数十万字、出版有专著《楚艺术史》、《楚美术图集》等。

④野兽主义(Fauvism)是自1898至1908年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野兽派的画家热衷于用鲜艳、浓重的色彩来强调画面效果。

纪录片美学特征的思考

纪录片美学特征的思考 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开播大片《美丽中国》首登屏幕就博得一片喝彩之声,它那宏观的架构,中国韵味十足的故事,加之那美丽大气的镜头画面征服了观众,使之震撼,使之情不自禁地产生要去亲近她,触摸她及马上出发的跃动。这种跃动是《美丽中国》影片中的大美所引发的,美的画面就像鼓点一样唤醒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一位湖北网友是这样说的:“太好了!可惜只收看了两天就收不到了,我特喜欢《美丽中国》,在那可以收看的两天里,我总是叫我儿子和我一起看。”山东网友说:“这是中国拍的还是BBC拍的,太好了!”这些对美的需求和向往,不仅引起了观众的反响,同时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作为央视品牌栏目《走遍中国》有针对性地组织了观摩和研讨,探讨其叙事故事的方法,切磋影片镜头的拍摄技巧。面对《美丽中国》引起美学特征的讨论,我也被其故事感动,被其画面吸引,被其美学理念所叹服,结合自己数年来在纪录片拍摄方面的尝试和感悟,也引发了自己怎样用美学的方法指导纪录片拍摄的思考。 什么叫做美,当代哲人李泽厚先生的看法是:“美就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具体可感的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简言之,美就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纪录片对美的承载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真实故事的记录美,也需要摄影艺术的造型美,还不能缺少声音效果的听觉美。纪录片是电影家族中的一个品种,是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和声、光、电、色的综合载体。作为当代文化传媒之一的纪录片,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介入和干预社会生活,成为再现历史和记录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把艺术审美同社会、人性、哲学思考融合在一起。 纪录片在发展成长的轨迹中,曾出现过多种艺术流派,纯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直接流、真理流等等。这些流派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都凝聚着艺术家们的艺术才华和智慧,在影视美学史上和影视艺术理论的发展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是对影视审美艺术潜能的创造,尤其是在审美形式感的试验和探索上,极大地丰富了影视创作思维和审美造型语言的发展。二是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有才华的影视艺术家,引领着纪录片的创作思潮。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在不同时期出现了风格迥异作品。从《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到《龙脊》、《最后的山神》,再到《大国崛起》、《森林之歌》、《故宫》,直至《美丽中国》的出现,大致标志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电视纪录片走过的发展之路。从开始的合拍热,到独立制作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再到具有华夏文化精髓的主流纪录片走向世界,记载了纪录片人从制作模式、文化形态、美学特质、价值观建构的成长壮大的过程。虽然中国的纪录片和西方的纪录片在叙事时空的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差别,但人类对美的追求是相通的。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美是生活”,生活是美存在的基础。纪录片的美是多样性的,表现形态也是千差万别的,是需要用心去体会发现的。以中国影视纪录片《美丽中国》为例,短短的六集,就将美丽中国刻画得栩栩如生。从历史到现实,从地理到人文,从动物到植物,用镜头把孕育华夏民族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融会交织在一起。著名的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认为:“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摄影机摆脱了陈旧的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用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才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原

中国当代艺术的特点

中国当代艺术的特点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由于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媒体的出现,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都将面临着许多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艺术创作上, 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既深受自身文化传统的浸染和影响而表现出自身强烈的地域性特色,同时也处在国际文化大背景的交互作用当代性之中。因此,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就是在深厚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同时体现了我们时代的文化特征,以及艺术家个人独特的艺术语言的创新之作。 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考察当代艺术家的文化背景和身份时我们注意到许多艺术家已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 因而很难简单地用一种单一地域性来加以界定。当代社会由于交流与移民的日益频繁,许多艺术家在世界各国漫游,如著名当代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徐冰、谷文达等都先后在几个不同的国家长期居住和从事艺术创作。20世纪以来由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领先地位, 西方国家的文化和艺术也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似乎形成一种西方艺术也处于领导国际艺术发展潮流的错觉。亚洲、非洲、拉美第三世界国家的艺术只能尾随其后, 亦步亦趋地模仿或照搬。今天这种局面应该有所改变。 中国当代艺术应该包括在中国大陆的艺术家和旅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已逐渐分化和发展成为以大陆为基地的艺术家和居住在海外的艺术家,长期以来一部分海外中国艺术家已融入西方主流艺术的大军,他们无论在艺术语言上还是在主题上都出于西方主流的话语范畴,唯一保留的只是作为早期文化背景上中国的身份。如蔡国强、谷文达、徐冰和黄永砅等人。他们的艺术创作更多地关注对文化冲突和权力的思考,特别有关文化权力的斗争。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日益开放以及文化传播和信息交流发达,中国的大陆艺术家也分化成传统中国画型,学院架上油画型和新媒体和材料型(行为、观念、装置、多媒体等)等各种艺术观念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同而越来越多元化。从艺术生态和社会赞助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由于艺术的展示方式、渠道、策划方式,赞助来源的多样化使今天的中国艺术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生态。海外中国艺术家由于所处的国际文化背景中,因此,每天每时都在接触和思考更加广泛、深入的艺术问题,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种族、历史和文化权利斗争的主题与问题。从而使他们的艺术创作具有更大的国际性。 关注中国历史与现实、中国的当代艺术第一要强调中国的当代性,中国近百年来的发展与变革,同时也交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全球化与本土化,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冲突与交融的时代性之间。因此如何面对中国文化传统,以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重合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必须关注的问题与特点。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后现代文化)并不完全等同,当代中国同时具有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的交织并存的状态。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及社会形态不断变革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必须关注的中国当下社会与文化的问题。如人性与价值问题、环境与生态问题、民族与地域问题、生存与权利问题等。从而构成中国艺术的

浅谈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我国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艺术设计发展取得突破性成就的黄金时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在社会发展稳定,综合国力排名不断上升的环境优势下,艺术设计得到了蓬勃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逐渐显示出重复的国际主义刻板面貌、过分依赖计算技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底气不足等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探究分析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二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现代艺术设计逐渐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具体表现在设计队伍逐渐壮大、设计产业迅猛发展、设计观念更新快速、艺术水准全球化等等,笔者主要从整合本土化与全球化、中国的艺术设计将走向世界、艺术设计将进入个性化设计时代、绿色设计是21世纪的设计主流四个方面,浅析了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抛砖引玉,旨在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进上绵薄之力。 1.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及弊端 (1)重复的国际主义刻板面貌 从中国目前的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状况来看,市场的发展和商业形式的急功近利导致相当一部分平庸之作产生,其对于国外某种流行“艺术语言”进行大量复制和抄袭。这种“重复”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为了获得短期的艺术效应,一部分人打着与国际接轨的旗号而沉酒于对形式与技法等视觉刺激的追求,我国相当多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追随国际潮流之后,走别人已走过的路而乐此不疲,“照猫画虎”,生硬地设计出一批“国际主义”的刻板面孔,用国际风格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和个性,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现在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一个过渡阶段,从长远利益来看,现代艺术设计必须有个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设计师的创造力是现代艺术设计内在的发展动力,而设计师的创造源泉更多地取决于自身在信息和文化大背景下接收与转换艺术资源的能力。 (2)计算机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艺术设计的发展不是孤立、片面的,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它自身还必须不断吸取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发展自己,从而更好地实现为社会服务的宗旨。电脑作为一种表现的工具对艺术设计有着非凡的贡献,电脑参与设计的最大好处是它为设计者带来了空前的快捷和便利,使设计者减少了手工制作所花费的大量时间,对设计者是极大的解放,同时电脑的灵活组合性可以使平常看不到的现象变成可视的画面,对于开发创作思路有了很多好处,这是设计领域的一次革命,是

朱光潜美学

朱光潜美学 朱先生解放前的主要美学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悲剧心理学》和《诗论》。阅读这些著作,首先感受到的是朱先生清新的文风,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审美享受。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它在心物的关系上。朱先生把这种观点简约地表述为: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这种观点朱先生在早期和晚期是一以贯之的。 一颗古松长在园里,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古松在我们头脑里留下一个表象,这个表象就是古松的模样,这对于大家基本上都是一样的。然而古松的形象与古松的表象不同,古松的形象是古松的美,每个人在古松上见出不同的美,也就是见出古松的不同形象。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这种形象并非天生自在一成不变,并非像一块石头在地上让人一伸手即拾起似的。观赏者的性格和情趣随人随时随地不同,所获得的形象也因而千变万化。古松的形象是观赏者性格和情趣的返照。朱先生由此得出结论说:“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

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为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几分创造性。” 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的形象,即物的美呢?“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也就是说,要把实用的态度丢开,把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事物。朱先生以一棵古松为例,说明这三种态度的区别。 一个木材商人、一个植物学家和一个画家同时面对一棵古松,会有不同的态度。木材商人取实用态度,心里盘算着这棵树是宜于造房子或宜于打家具,思量它值多少钱,卖出后有多少利润。植物学家取科学态度,他看到的是一棵叶为伞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考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并从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考虑它如何活得这样老。画家则取审美态度,他聚精会神地欣赏和玩味古松苍翠的颜色、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然挺拔、不屈不挠的气概,并由此联想到志士仁人的高风亮节。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审美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木材商人和植物学家的意识都不能

我对当代艺术的感想

我对当代艺术的感想 上了《中国现当代绘画艺术》这门课,我认识了解了许多现当代的艺术家,以及他们作品所要代表的当代的一些深层涵义!~~受益匪浅,现在我来谈谈我对当代艺术的一些感想!~~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类走向全球化的更加开放的世纪。当然,首先是经济全球化。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经济是基础,文化艺术等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将不可阻挡地到来。世界要走向中国,中国也要走向世界。经济如此,文化艺术也必定如此。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挡是挡不住的,躲也是躲不掉的,唯一正确的态度是迎上去,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弄潮儿都有坚实的基本功。这些画家都在名师指导下经过严格的、长期的写实主义训练,他们创作现实主义作品也是上乘的,正因此,他们才有足够的实力进行新的探索与创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连写实的人像都画不象,又如何去创造人性更深刻的内涵呢?人们以为画一些歪扭的样子就是现代艺术,实在是莫大的误解。果真如此,那恐怕只是精神病人的涂鸦而已。正如不是游泳高手就去弄潮,几个浪头就会令之没顶的。 弄潮儿永远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你独立潮头,好;他在潮头上翻腾,也好;两个人乃至更多人共舞潮头,都是好嘛!各个流派百花齐放,新的流派不断涌现,才是艺术的春天。我可以不同意您的艺术理念和风格,但是我尊重您的艺术追求,这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应有的胸怀和品格。各个流派互相借鉴,砥砺切磋,是艺术繁荣的康庄大道。我想这也是这次巡回展的重要意义。 弄潮儿既敢于逆潮也善于顺潮,才有起伏跌宕的壮观。艺术具有社会批判的功能。艺术家们具有最敏锐最丰富的感性认识能力,总是最早感受社会的弊病,而人类认识正是首先从感性开始的。没有社会批判,人类认识如何提高,人类社会如何不断前进!这是艺术家可贵的前卫与可爱的真诚,应该受到赞扬和支持。然而,一个艺术家只是社会批判,一辈子社会批判,仅从心理学上讲也是容易产生心理变态的。艺术家的责任和高超本领还在于揭示人性和人类社会中美好的东西,从而鼓励人们奋斗的方向,指明人类光明的未来。人没有奋斗的理想,就失去生存的价值;人类没有光明的未来,就会落入邪教"世界末日"的陷阱。把社会批判与

第一单元-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单元测试卷(部编版)(解析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39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酝酿.(liànɡ) 黄晕.(yùn)棱.镜(lénɡ) B.莅.临(lì)镶.上(xiānɡ)高邈.(miǎo) C.粗犷.(kuànɡ) 静谧.(mì)竦.峙(sǒnɡ) D.抖擞.(sǒu)着.落(zháo)澄.清(chénɡ) 1.【答案】B 【解析】A项,“酝酿”的“酿”读“niànɡ”。C项,“粗犷”的“犷”读“ɡuǎnɡ”。D项,“着落”的“着”读“zhuó”。 2.下列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朗润吝啬宛转花支招展 B.肌肤水藻贮蓄呼朋引伴 C.花包嘹亮绿萍咄咄逼人 D.烘托响晴梦寐枯滕老树 2.【答案】B 【解析】A项“花支招展(枝)”。C项“花包(苞)”。D 项“枯滕老树(藤)”。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 (2)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 (3)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你给我的感情带来,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A.浇灌洗淋滋润活跃B.洗淋浇灌滋润活跃 C.洗淋浇灌活跃滋润D.浇灌洗淋活跃滋润 3.【答案】C【解析】“洗淋”和“浇灌”明显力度和强度不同,应该对应春雨和夏雨。感情与“滋润”搭配更恰当一点。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记者们咄咄逼人 ....的追问,他哑口无言,拂袖而去。 B.她画的画色彩缤纷、花枝招展 ....,令人头晕目眩。 C.马上就要开始考试了,我们精神抖擞 ....地走进考场。 D.天刚蒙蒙亮,大家都来到公园里,小朋友们呼朋引伴 ....,快乐地放起了风筝。 4.【答案】B 【解析】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艳丽或姿态优美,不能用来形容画作。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春节回到家乡,我又看到了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和久违的乡音。 B.每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 C.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D.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5.【答案】C 【解析】A.搭配不当,“看到了”和“久违的乡音”不搭配。将“和”改为“并听到了”。B.不合逻辑,删去“超过”或“左右”。D. 语序不当,应该将“研究”和“了解”颠倒位置。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等,都已经盖上了柔软的雪被。 C.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D.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6.【答案】B【解析】省略号与“等”字不连用,删去省略号或“等”。 7.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勤奋是烈火,烈火能点燃希望的灯塔;勤奋是灯塔,灯塔可以照亮前进的方向。(暗喻、顶真) B.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拟人) C.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比喻)

朱光潜美学思想探析

朱光潜美学思想探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朱先生美学思想的渊源、形成与特色的分析,研究朱光潜的美学创造与学术贡献,以及其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朱光潜;美学思想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美学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国美学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特殊时期他准确把握了中西方思维差异,并在东西方美学思维的比照中明确了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的方向。 1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渊源 朱光潜研究的学术对象大多是西方美学,可以说,他是西方美学在中国的阐扬者。中国传统文化对朱光潜的影响是潜在的、深层的,传统的审美趣味对于他来说是根深蒂固的。朱光潜所处的学术环境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起始阶段,所以他介绍和研究西方美学的相关内容方面倍受瞩目。 朱光潜虽然是以西方美学介绍者的身份出现于学术界的,但他也是在有了较为深厚的传统学术基础时才开始接触西学的。他对传统美学观点的引用不像对西方美学那样完整,对于传统美学的影响朱光潜先生晚年自己也承认到:“可以说,我的美学观点,是在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再吸收西方的美学观点而形成的。” 2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形成 朱光潜的学术之路从文学开始,之后转向心理学、哲学,他曾说:“因为欢喜文学,我被逼到研究批评的标准、艺术与人生、艺术与自然、内容与形式、语文与思想诸问题;因为欢喜心理学,我被逼到研究想象与情感的关系、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以及趣味上的个别的差异;因为欢喜哲学,我被逼到研究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诸人讨论美学的著作。这样一来,美学便成为我所欢喜的几种学问的联络线索了。” 朱光潜的美学著述总是与文学、心理学、哲学密不可分,学生时代就出版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克罗齐哲学述评》等学术著作;60年代撰写了《西方美学史》,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文艺心理学》也是极具代表性的著作,分析了美感经验的特征。 朱光潜美学著述中还有他翻译的西方美学著作,开始从事翻译工作时,美学在中国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朱光潜依靠自己精湛的英语、法语、德语水平和深厚的学术素养,翻译了克罗齐的《美学原理》、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3卷等西方经典美学名著,系统地介绍了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潮与流派,晚年他还重译了马克思《手稿》的片断,并译介了维柯的《新科学》。 朱光潜系统、全面地将西方美学引进中国,为国人了解西方美学的思想、方法、模式等提供了理论资源,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并且在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的美学理论。 3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特征 1)“兼收并蓄”和中西兼融的美学理论特色 朱光潜能够包容各种美学观点,他早期对心理学感兴趣,早期的著作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他所接受的西方美学观点。朱光潜一方面向国内大量介绍

中国当代艺术欣赏论文

课程论文 学年学期2012~2013(一)课程名称中国当代艺术欣赏专业年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任课教师 提交时间 成绩

摘要:陈丹青,当代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西藏组画》开创了一种风格,他,是一个大师;一张辞呈,无奈的离开清华,他,是一个先驱者。看他的朴实,看他的无奈,看他心中的忧郁——中国的当代艺术,该何去何从? 为期九周的当代艺术课,让我对艺术有了些许思考。我不懂艺术,写点东西,也许都是外行话。望老师多多包涵。 关键字:陈丹青西藏组画辞职清华一个外行者的话(——艺术艺术创作什么是艺术)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当代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70年—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绘画之余,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陈丹青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人物概述 一路轰动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祖籍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自幼喜欢绘画,在初中毕业还是个16岁的孩子时,即被“文革”流放农村。1970年至1978年,陈丹青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远离亲人,在水深火热的生活、劳动中仍坚持自习绘画。期间创作连环画《边防线上》《维佳的操行》,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等等,并入选“全军美展”“全国美展”。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已是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陈丹青属于初中文化,自学成才,在多个领域成就斐然。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1980年,陈丹青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西藏组画》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极大轰动,至今余韵不绝。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1982年,陈丹青辞职移居美国。2000 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遂于2004年10 月愤然辞职。再次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陈丹青被推崇为“影响中国的五十位公共知识分子”“2005年度中国十大精英男士”“大时代锐仕”,并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聘为荣誉教授。 人格魅力 陈丹青是位通才,作为画家,他的写作风格卓然;他的臧否深刻犀利痛快。他对中西艺术及社会现象等诸多问题都进行了颇有价值的思考。陈丹青做过很多演讲、访谈,他对教育、城市、影像、传媒等文化领域、社会诸多现象有独到见解。并以其率性与机智,给予公众心智与感受力的冲击,是目前中国

高中语文 写作素材之谢道韫

写作素材之谢道韫 谢道韫(约376年前后在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女诗人。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 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 羲之的二儿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 公元399年王凝之为孙恩起义军所杀,她 一直寡居会稽。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 辩,叔父谢安曾问她:“《毛诗》何句最 佳?”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 甫永怀,以慰其心。”安称赞她有“雅人 深致”。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 俄而大雪骤下,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 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 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今存散文 《论语赞》一篇和《泰山吟》(一作《登山》、《拟嵇中散咏松诗》二首。《拟嵇中散咏松诗》借歌咏松树以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 谢道韫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后嫁给庾氏。据《晋书"烈女传》记载,谢道韫的子女在孙恩之乱中全部遇难,所以说,她虽出身名门,却也命运多舛。 谢道韫《泰山吟》: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非复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云:“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中“咏絮才”用的是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故事。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王凝之妻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尝内集,雪骤下,叔谢安曰:‘何所拟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众承许之。”后世常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咏絮才”。可惜谢道韫的咏雪佳作有句无篇。这首《泰山吟》虽不及她的咏雪句著名,亦差可见其文才气度。 诗咏泰山,一开始就大气磅礴。巍峨泰山屹立神州之东,与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遥相对峙,故有东岳之称。作者描写它雄伟蕃秀,高耸入云,第二句中的“冲”字,极写泰山逶迤而上,直刺云天的气势,既传神且有动感。接着四句描绘山中景观,“岩中间虚宇”的“间”作分隔解,表现天际空明,云横崖间的景色。“云构”指山中岩洞,“非工非复匠”句,作者赞美了造化之功。这四句描写泰山胜景,作者未事藻绘,只赞以“寂寞幽以玄”,“云构发自然”,似偏于质朴无文。孰不知,此正是东晋土族文人审美品评的最高标准。据刘义庆《世说新语》,魏晋时期人物品藻就是强调“冲静”、“玄远”、“旷淡”、“自然英发”。当时的诗风,亦崇尚质木玄胜。这种质朴审美观的思想基础是老庄之学,如《庄子·天道篇》云:“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刻意篇》中又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东晋时期老庄之学在士族中广为流行,这不仅成为人物品藻的尺度,亦成了诗歌美学的准则。所以谢道

浅析朱光潜美学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e14647080.html, 浅析朱光潜美学思想 作者:赵文静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22期 摘要: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理论表现。因为在中国当代美学之中, 朱光潜的美学思极为丰富、深刻、全面,其影响也极为深远、广泛;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可以 看到中国当代美学思想运行的脉胳和走向,能够深切地体验到中国当代美学运动的脉膊的跳动,研究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朱光潜;美学;现代中国 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也是美的本质问题。中国当代美学的探讨,首先就是围绕着美学的哲学基础、美的本质问题展开的。具体地说,中国当代美学发源于五十 年代初对于解放前一两本美学著作的批评,即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和蔡仪的《新美 学》。即起始于对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为代表的美的主观论的批评,和蔡仪的《新美 学》为代表的美的客观论的批评。解放前,朱先生的美学思想是以克罗齐的直觉说为基础 的,解放后,他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学会并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阐释美学问题,在逐步清算自己在美学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建立起自己的新的美学体系。 朱光潜的前美学时期,以朱光潜于1897年10月4日在安徽桐城县出生开始,到他赴英国留学结束。1918年— 1922年在香港大学的四年是朱光潜文化观念转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朱光潜在此期间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学、英国语言和文学、生物学、心理学诸学科的教育,可说是一种全方位的新式(西式)教育,甚至是一种心智的“洗礼” ;另一方面,改变中国历史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在这个时期爆发,朱光潜很快由一个传统文化的维护者转变为一个新文化运动的拥护者。在这个时期,影响朱光潜思想变化,并奠定了他未来选择美学道路的一个重要文化背景,就是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兴起。20世纪初期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诸人引进康德、叔本华等近代西方学者的美学观念,用以改造中国古典美学观念,使之向现代美学转换。1924年的《无言之美》是朱光潜的第一篇美学论文,也是朱光潜出国留学前发表的文章中最 重要的文章。这篇文章指出文艺的功用在于帮助人们超脱现实,而且进一步指出超脱的目标是“超脱到理想界去”。因为现实世界处处存在障碍、限制和缺陷,而理想世界却是自由自在、尽善尽美的。朱光潜说:“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 1931年— 1933年间,是朱光潜美学创作力最旺盛的3年,他完成并出版了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英文版)和《谈美》两部著作,完成了《文艺理学》和《诗论》的初稿。这四部书稿的完成,实际上就是朱光潜美学思想体系的完成。 朱光潜早期美学理论体系撷取了克罗齐的“形象的直觉”论。朱光潜讲“直觉”,实际考虑到中国人不擅长逻辑思维而重感悟的思维习惯有关,这使他的美学在由西方而中土的“中国化”进程没有遇到太大的麻烦。不过,他讲的“直觉”确实具有西方科学思维的意义指向,是知识论

张以庆纪录片中的美学与人文特征分析

张以庆纪录片中的美学与人文特征分析 摘要:张以庆(1954-)代表作有纪录片《舟舟的世界》、《英与白》、《幼儿园》等,分别被译成英、法、德、日、荷兰语等,进入欧美主流媒体。近年来,多次获得国际国内纪录片大奖。他的纪录片既充满了真实、情感共鸣产生的美感;也有对个体和当时许多社会事件的的记录和人文关怀的体现。 关键词:美学特征真实发现人文关怀思辨人文特征共鸣一、张以庆纪录片中的美学特征德国电影理论家克劳斯·克莱梅尔直接说到,“纪录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美学的质量。”1纪录片的美学的基本立足点处在纪实性与艺术性的交互作用的“临界点”上,完成着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纪录片表现的必然是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通过对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的展示来传达创作者的审美感受,这就使纪录片有了独特的审美特征。”2对于纪录片而言,真实记录是一种美、在大量素材基础上的发现美、洋溢出的人文关怀是一种美、以及创作者取舍之后展现出思考的思辨美。 1、真实之美纪录片是历久弥香的陈年老酒,在时光的飞逝中越发弥漫醉人的芬芳,而这芬芳的最重要的条件便是真实。它最根本的美学特征是纪录真实,这种美存在于真实生活情态之中,纪录片造型的美是为真实的生活内容服务的。”3毋庸置疑,张以庆的《舟舟的世界》、《英与白》、《幼儿园》都是展现真实的

人或动物的生活片段。真实是它们的生命,真实的力量是无穷的。像舟舟旁若无人的指挥、白对英的理解在无声的照顾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幼儿园中孩子们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哭闹、无缘无故的打闹、??形状各异的睡姿真实的让人笑过之后油然而生感叹,这是对那些孩子的真实的记录,正是因为它真实而引发了观众对自己童年和现在的回忆与对比。 2、发现之美同真实美一样,发现之美也是纪录片必不可少的一种美,它截取现实生活的若干片断构成一个完整的真实世界,它展示着质朴的真实力量。纪录片需要对冗长的素材进行精心地剪辑处理,剪辑就意味着挑选那些符合编导思维、意图以及该片风格特点或主题立意的那些声画素材。纪录片在不断选择中最大限度地保持真实,这就体现着纪录片经由艺术创造性后的真实之美。在纪录片中,发现的层面很多,发现新的视角和意义、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戏剧性、发现那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相等等。因为,“对于纪录片工作者来说,通过画面和声音去发现世界要比去创造一个世界更有意义。”4像《舟舟的世界》、《英与白》、《幼儿园》,从题材上来说都是张以庆细心观察发现的拍摄对象,舟舟、英的选择就是有特殊性,舟舟作为人群众五百分之一的先天愚性患者的代表,他既和其它先天愚性患者一样智商低于70,缺乏自我生存能力,是弱者,这是很多人都能看到的,但张以庆发现了舟舟作为他们的代表,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他如梵高一般画出了自己想象的人,完全展现自己内心的色彩;他热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 一个既然提出就必须讨论清楚的问题 高岭 2009年7月6日—8月9日我在去年底《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要喜爱当代艺术——也谈建构当代中国艺术的核心价值观问题》[①]一文中,首次对近一年来国内艺术界一些学者在访谈或着述中每每提及的中国当代艺术在价值观和内容上的特征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担忧。为此,我在该文中专门用一定的篇幅探讨了“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个名词概念和一种艺术实践,在中国最近二十年来生成和发展的实际情境,指出描述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观和内容特征,不能不首先考虑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事实和语境,任何艺术批评不能脱离艺术实践的历史语境,任何价值观的梳理不能不面对既有的事实实践。在最近完成的为2009年第四届成都双年展图录撰写的《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多元化叙事方式》论文中[②],我又具体从话语叙事方式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当代艺术中写实风格的现实主义叙事手法和抽象观念风格的形式主义叙事手法,都是艺术家主体在意识和观念的层面上建构自己与现实生存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努力。我特别在论文的结尾部分强调:“对艺术叙事方式和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与这种工作在中国具体社会背景下被理解和

被使用的方式是存在着重要区别的,因为一旦我们从包括艺术叙事在内的艺术象征形式进入到它的社会运用,那么,我们就必须面临它在中国社会背景下被用于建立特定价值观和规范化的社会共识的复杂性。”[③] 现在,我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观问题在进入社会运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实和理论困惑与争议,做进一步广泛和深入的讨论,以期比较全面和准确地描述出这个问题的复杂性的全貌,从而表明任何学术命题的提出决非主观愿望和情绪所能左右,必须首先明确该命题的逻辑自恰性。 价值观问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正像上面提到的,价值观问题只有在艺术作为一种象征形式被带入到社会运用领域里的时候,才会显露出来。换句话说,价值观问题只有在对同一社会内部的不同艺术象征形式之间或者不同社会的艺术象征形式之间进行比较和分析的时候,才会突现出来。单一的艺术象征形式,即单一的艺术作品的视觉符号,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尚未上升到思想观念和原则规范的层面。因此,价值观总是在具体社会这样的背景和语境的运用中形成的。 那么,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问题是如何被带入到中国的社会背景中的呢? 一.现实背景分析 这首先与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为了发展中国家的最大经济体有关。最近据预测,中国的经济今年年底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

中国首饰发展简史上共17页word资料

《首饰简史》 娥皇女英 那么,在上古神话时期,娥皇女英,甚至精卫、嫦娥、女娲们到底戴什么首饰呢?唯有兽骨、木和碎陶片。 尧帝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同嫁舜帝为妻。后来舜死于南巡途中,二女哭着去找,泪染青竹,竹上生斑(潇湘竹、湘妃竹,也就是南方的斑竹,原来是她们二位哭出来的物种);伤心欲绝,跳了湘江,化为神,人称湘君、湘妃或湘夫人。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潇湘神》描述了上古第一幕伤情: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作为上古传奇悲情姐妹花,老爸和老公都是最高领导人,娥皇女英的出身和归宿尊荣无比,世无其俩。她们的衣饰,自然也代表了时代潮流。但毕竟那是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之后,骨头用来做饰品。一般女子披头散发,唯有殷实人家才能将头发束起来。束发品普遍有三种:笄、巾帻和冠帽。其中能称为首饰的,只有笄。那时制作笄,材料主要是骨、木、石、蚌、竹、玉等,从式样来说,有棒形、柳叶形、长方形、椭圆形等,笄首装饰不同的图案、花纹,甚至兽首,但总体以简单质朴为主。无关审美,只因工艺所限。 笄后来演变为簪和钗,进而发展出步摇与华胜。及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出嫁了。随着时代发展,头饰渐渐弱化,即便结婚这等隆重之事,也几乎

只盘发、绾髻,不再花钿满头了,这多少令人惋惜。但也不意味着发簪在今天就一定会消亡,如下图这支,古朴而又时尚,难保不会开启新的潮流。西施

身姿绰约、容貌姣好、素手纤纤......多美好的词语都不足以形容这样一个如水的女子,她的美,或许只有她的名字可以概括——西施。是的,图

中这个溪边浣纱的女子就是四大美女之首西施,那时她还只是一名乡村浣纱女,唯一特别处就是有沉鱼之貌。 这样一个纤细柔弱的女子,你能想像得出她日后为越国复国立下了旷世之功吗?吴、越江山已成旧事,而西施的容颜却一直美在世人心底。 真正的美能超脱时空岁月,恰如女人的首饰。且看西施头上的梳篦,在今天看来也是那么精巧、美观。 梳篦是梳理头发的用具,也可插在头发上作装饰。春秋战国时期,梳篦以竖长方形造型为主,但梳背雕镂日趋精美,梳齿也日益细密。这只造型别致的骨质梳篦,由梳背与梳齿两部分组成,梳背雕刻头相背、身相连的动物形象,梳背下端与梳齿上端均有钻孔,可能由榫卯方式连接,梳齿雕刻细密,工艺精湛。 动物形象历来是中国首饰设计常用的元素,但植物形象就更加普遍,如下图中的这把用作头饰的梳子,背上可不分明是一朵“花”么! 虞姬

西方艺术影响下的中国当代艺术

西方艺术影响下的中国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是观念性的、自由与创新的、具有批判性的艺术。受西方艺术的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很大一部分作品是在形式上对美国等西方艺术的模仿或美其名曰“挪用”显得极其相似,缺失中国自身当代艺术应有的创新性。 西方艺术史大致由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三大部分构成,在美术史上习惯于把1860年法国库尔贝举办的“库尔贝落选作品展”视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开端,至1960年前后波谱艺术的出现宣告现代艺术的降温,同时也是当代艺术起始。 阿纳森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将西方美术史分为两条线,一条是现代艺术史,一条是前卫艺术史。现代艺术是包括从塞尚、立体主义、构成主义到波洛克等等;前卫艺术则是指杜尚、博伊斯、安迪.沃霍尔等等。由前卫艺术发展而产生了当代艺术。现代艺术是关注艺术语言的实验,离现实社会特别是具体到社会问题上是相对较远的;而当代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介入社会。现代艺术的特征是表现人的主观精神,主张个性张扬与个性解放。而当代艺术是对文化价值进行重组,其特征体现在对生活的介入,以直接的方式去影响社会精神、文化、体制与消费。当代艺术有最大的创作空间,是自由的,但是作品必须是创新的,即是当代艺术的语境一定是前所未有的,不能重复别人的语境(作品),更不能回归传统,但可以用一切传统手法来重组和实现自己全新的艺术观念。

一、当代艺术的特点 (一)当代艺术更加注重对观念的表达 当代艺术作品更加直接面对生活,更加创新,在作品中反映对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关注和思考等人文关怀。当代艺术更加注重对观念的表达,作品的观念性更强。如徐冰的作品《9.11灰尘》、《种树》、《烟》、《天书》文字系列作品等都是对人类生存与环境问题、人类文化的关注与思考。 (二)当代艺术是更加的自由 当代艺术对美的范畴的大大拓宽,特别是生活中现成品进入艺术作品或是成为艺术作品,改变了人们惯常的思维方式。人人可以成为艺术家,生活即是艺术,当代艺术提出更多的促使人们思考的问题。 (三)当代艺术的批判性 当代艺术家具有超前的敏锐视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发掘社会问题,作品具有时代性批判性。如称为当代艺术的先锋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通过对农民贫困生活状况的描绘,来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进行批判,呼唤社会改革。张晓刚的作品《大家庭系列》《同志系列》都反映了一个时代人的生存状态,批判文革带给这代人生存与心理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说当代艺术作品必定会与当下社会产生共鸣,同时对未来生活有启示和精神的指引。 (四)当代艺术必须在观念、技法、思想和语境上都是全新的。

美学原理(4)

选择题、填空题 1、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35年《诗的哲学默想录》1750年《美学》 2、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心理学经验美学模式。(第一个明确确立美学的人是费希纳) 3、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4、形式美原则中最基本普遍的——对称与拼合 5、充实之味美(优美)光辉之味大(崇高)这句话的美指的是——崇高、壮美 6、什么东西包含自恋情绪、嘲讽、享乐——酷 7、寓教于乐的第一个提出者——贺拉斯 8、不属于美学学科性质的是——心理学学科 9、审美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象、情感、领悟P58 ①感觉:清辉玉臂寒=通感 ②知觉:“春风又绿江南岸(感光)”的绿是色彩实感,知觉选择性p61 ③想象:接近想象、类比想象、对比想象。接近想象:陆游《游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类比想象:“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④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感的积极主动扩散、包容的运动性。 ⑤领悟:顿悟 10、形式美的构成要素:色、形、声、质、味 1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12、古希腊的悲剧通常是——命运悲剧 13、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根据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顺序确定了教育年龄的分期:出生到7岁为第一期:;7至14岁(青春发育期)为第二期;发育期到21岁为第三期。这种分期对于教育的意义在于,实施美育必须考虑到儿童和青少年的年龄特征。 14、夸美纽斯重视以绘画、音乐训练感觉、想象力、记忆力及相关的器官,特别重视以美育来发展学生的感觉。“共通的感觉”。 15、席勒的《美育书简》正式提出“美育”概念,历史上第一部以美育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著作,是美育理论形成独立体现的标志,被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把人性划分为两个部分:不变的人格和变动的状态。人格相当于理性或形式,状态相当于感性或内容,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美育是人类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 16、梁启超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美学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的尝试者,也是近代中国美育思想的开启者,首次在中国提出"趣味教育"。 17、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 18、蔡元培:“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又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第一个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19、中国西周的教育政策提出“明人论”并以之作为教育目的,而以礼乐射御书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分析

摘要:摘要:提及朱光潜先生,很多人都会把他和教育家、文学家联系起来,其实他还是我国著名的美学思想家,其美学思想是我国近现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朱光潜为代表的美学思想是我国美学界的灿烂明珠,本文主要以研究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为主要内容,针对研究结果分析其美学思想的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朱光潜;美学思想;价值 一、朱光潜简介 朱光潜先生的的美学思想是通过《无言之美》体现出来的,《无言之美》也是朱光潜先生关于美学的处女作。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专家,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的形成深受西方国家影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美学思想也不断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而且还对中国的美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朱光潜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在文学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推动了中国美学文化的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美学思想体系;在翻译界,朱光潜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例如《美学》《拉奥孔》和《文艺对话录》等,这对于促进中西美学思想理论的交流有着推动作品。朱光潜对我国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通过学习西方文化和理论创作了属于自己特点的美学理论,是我国美学思想和美学教育方面的开拓者。 二、朱光潜美学思想概述 朱光潜先生接触文学初期,主要是以学习唯心思想为主,当时他喜欢的西方思想家有很多,《文艺心理学》是朱光潜先生著作的第一步关于研究文学的论文,该论文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然后系统的、完整的对文学进行总结和概括。通过《文艺心理学》朱光潜先生详细的介绍了国外大量学者对于美学的看法,这本书和同时间段的《谈美书简》在曾风靡全国。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创新和完善,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发生了第一次变化,他开始把美学思想和实践理论相结合,然后形成了具有朱氏风格的中国美学思想。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一直是其研究文学的基础,正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指导才让他在文艺界取得了巨大成绩。 西方文学和西方思想对于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而且朱光潜先生一般是通过阅读国外的文学获得的相关经验,所以他的著作里面无处不体系西方文学和思想。朱光潜在美学思想研究过程中更加提倡自由思想,认为人们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严谨学习、独立学习,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人们应该通过学习美学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样起到娱乐生活和陶冶性情的功能。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对于当时的知识青年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起了积极影响。 三、朱光潜美学思想价值分析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丰富和完善了当时中国的美学体系。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思想著名是朱光潜学习西方文化的主要途径和自己的主要工作任务,我国很多西方的著作译文都出自朱光潜先生之手,例如,《美学原理》《克罗齐哲学述评》等。朱光潜先生在翻译西方著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著作中的相关美学理论,通过学习和研究丰富自己的美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和发展美学思想,最后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美学思想,为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做出巨大了贡献。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推动了我国当代美学的发展,翻译西方著作是朱光潜推动我国美学思想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他通过这种方法让我国很多人认识到了美学思想和学习到了美学思想,为我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朱光潜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美学思想方面并不是一味的学习和吸取,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筛选,然后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发展和创新,所以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并非照搬照套西方理论,而是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