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视角看菜单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中文菜单翻译现状及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中文菜单翻译现状及策略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国外旅游或生活。
在国外的餐厅,中文菜单往往是游客的首选。
目前中文菜单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了中文菜单翻译的现状和策略,希望提供一些改进的方向。
1. 简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餐饮业的国际化也越来越明显。
在国外的餐厅,为了吸引中国游客,中文菜单已成为常见的现象。
中文菜单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一些问题,如词意不准确、用语不通顺等。
2. 中文菜单翻译的现状目前,中文菜单翻译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2.1 词义不准确中文菜单的翻译经常出现词义不准确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翻译人员对中文词汇的理解不够准确,导致翻译成英文时出现偏差。
“糖醋排骨”翻译成“sugar and vinegar ribs”,实际上,这里的“醋”应该是“sour”的意思,而不是“vinegar”。
这种翻译错误会给顾客带来困扰。
2.3 文化差异中文菜单翻译中很容易出现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
因为中文菜单往往包含了中国特色的菜肴,翻译时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宫保鸡丁”翻译成“Kung Pao Chicken”,很多人会以为这是鸡肉和泡菜的配料,实际上,“宫保”是指宫廷口味的鸡肉菜肴。
3.1 专业翻译中文菜单的翻译应该由专业的翻译人员来完成。
他们对中文和英文的语义、习惯用语有较为准确的理解,能够更好地将菜肴的名称和特色翻译成英文。
3.2 考虑受众的口味中文菜单翻译时应该考虑受众的口味。
因为中文菜谱的味道和调料在不同的地区可能有差异,翻译时应该对菜肴的特点进行准确描述,避免引起顾客的困扰。
3.3 引导顾客的选择中文菜单翻译时应该尽量简明扼要地描述菜肴的特点,引导顾客做出明智的选择。
可以适当使用图片或图标来说明菜肴的特点,让顾客更好地了解菜肴的口感和风味。
4. 结论中文菜单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顾客对餐厅的印象和体验。
在全球化背景下,餐厅应该重视中文菜单的翻译工作,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提高翻译质量。
从翻译的目的论看中式菜肴英译的翻译策略

从翻译的目的论看中式菜肴英译的翻译策略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式菜肴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其英译问题也随之凸显。
中式菜肴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内涵的传递。
现有的翻译策略往往忽视了菜肴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翻译的目的,导致翻译效果不尽如人意。
有鉴于此,本文将从翻译的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中式菜肴英译的翻译策略。
本文首先将回顾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理,并分析其在菜肴翻译中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现有中式菜肴英译实例的分析,总结当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一套基于翻译目的论的中式菜肴英译策略,旨在更好地传递中式菜肴的文化内涵,促进中华饮食文化的国际传播。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式菜肴英译的质量,还能为其他文化产品的翻译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中式菜肴的文化特性与翻译难点中式菜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在将其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翻译者面临着多重难点,这些难点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更触及到文化的传递和接受。
中西文化在饮食习惯、食材选择、口味偏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中文中的“红烧肉”直接翻译为“redcooked pork”可能无法让英语读者准确理解其烹饪方法和口味特点。
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同时,尽可能地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中式菜肴的食材和制作工艺复杂多样,许多特定的食材和制作手法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如“豆芽”在英语中为“bean sprout”,但“豆苗”则没有直接对应的翻译,需要额外解释。
一些独特的烹饪技巧,如“炒”、“炖”、“蒸”等,虽然在英语中有对应词汇,但所表达的烹饪程度和方式可能与中文原意有所出入。
中式菜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故事。
例如,“宫保鸡丁”不仅仅是一道菜,其背后还有着与清朝官员丁宝桢相关的故事。
在翻译时,如何在不牺牲原有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使外国读者理解并欣赏这些文化元素,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目的论视角下中文菜单翻译现状及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中文菜单翻译现状及策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餐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美食种类繁多,中文菜单的翻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本文将探讨中文菜单翻译的现状以及相应的策略。
一、中文菜单翻译现状2. 翻译不准确导致误解由于中文菜名中常含有特定的烹饪方法、地域特色或文化典故,盲目翻译可能导致外国人对菜品的理解出现偏差。
“鱼香肉丝”更多的是以蒜、姜、辣椒为主的烹饪方式,而不是以鱼的味道和香料为主。
3. 语言表达不规范一些餐厅的中文菜单英文翻译存在语言表达不规范的情况,可能出现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等问题,这也会影响外国顾客对菜品的理解和选择。
1. 考虑文化差异在进行中文菜单翻译时,首先要考虑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因此需要根据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特点进行合理翻译。
“宫保鸡丁”可以翻译成“Kung Pao Chicken”,这样更能够让外国顾客理解中餐的风味和特色。
2. 保持原汁原味在翻译中文菜单时,要尽量保持菜品的原汁原味,避免直译而导致的混淆和误解。
可以适当加入解释性的词语或说明,帮助外国顾客更好地理解菜品。
“鱼香茄子”可以翻译成“Stir-fried Eggplant in Garlic Sauce”,这样可以更准确地传达中餐的烹饪特色。
三、结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文菜单的翻译问题已经成为了中餐走向国际的一道门槛。
以目的论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文菜单翻译的现状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加以应对。
通过考虑文化差异、保持原汁原味和规范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中餐在国际市场的推广和认知,让更多的外国顾客享受到正宗的中餐文化和美食。
从目的论看中餐菜单英译

周刊
从
目 的 论 看
中 餐 菜
李芳吾
单。 英 译
( 宁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咸 湖北 咸 宁 摘 要 :菜单 翻 译 有 着 极 强 的 目的性 。 满 足 消 费者 的 需 求 , 在 激 发 顾 客 食 欲 同时 , 播 中 国的 饮 食 文 化 。 是 中餐 并 传 就 菜单 英译 的 目的 。 就要 求译 者 除 了准确 了解 、 悉每 一 道 菜 这 熟 的原料、 烹调 方 法外 , 要 对 中 、 还 西餐 菜单 的 差 异 有 所把 握 , 从 而 采 取相 应 的 翻译 方 法和 技 巧 。 本 文从 目的性 理 论 的 角 度 看 中餐 菜 单 英译 ,在 指 出 常见 翻 译 错 误 的基 础 上 讨 论 了菜 单 英 译 的 常见 策 略 。 关键 词 :目的论 中餐 菜单 英译
非 常 吉 利 的一 道 菜 “ 四喜 丸子 ” 翻 译 成 英 文 是 Fu a a 。 o r l met gd bl ( 个 高 兴 的 肉 团 ) “ 魁 茶 ” 译 出 来 是 N m e n as 四 l ;猴 翻 u br e o moky t ( 一 只 猴 子 茶 )外 国 客 人 面 对 这 些 译 名 , 敢 n e-e 第 a , 谁 吃 ?谁 还 爱 吃 ? 三、 功能 派 翻 译理 论 的 目的论 什 么 样 的译 文 才 是好 译 文 ?大 部 分 人 都 认 为译 文 应 该 准 确 清 楚 地 表 达原 文 的 意思 。 实 , 统 上 许 多语 言 学 家都 认 为 确 传
一
4 70 ) 3 0 5
、
引言
中华美 食 源 远 流 长 , 具 魅 力 , 中餐 菜 单 的 英文 译 名 在 独 而 传 播 中华饮 食 文 化 上 起 着非 常关 键 的作 用 。近 年来 随着 中 国 加 入 WT 对 外 开 放 的 脚 步 越 来 越 大 , 华 参 观 的 外 国 游 客 也 O 来 越 来 越 多 。特 别 是2 0 年 北 京 奥 运 会 的 成 功举 办 , 种餐 厅 、 08 各 饭 店 外 籍 游 客 的身 影 也 越 来 越 频 繁 。为 了 方 便外 国客 人 的 用 餐 , 扬 中 国 独 具 魅 力 的 餐 饮 文 化 。 餐 菜 单 的 英 译 目益 显 弘 中 现 其 重 要 性 和 必要 性 。中餐 菜 单 的英 译 是 一 项跨 文 化 的传 播 工 作 。一 份 中餐 菜 单 的优 秀 英 译 应 基 本 满 足 外 国客 人 用 餐 的 便 利 , 可 以让 外 国 客 人更 好 地 了解 中 国 的 饮食 文 化 。 就 要 还 这 求 译 者 首 先 要 准 确 了解 、 悉 每一 道 菜 的 原 料 、 调 方 法 , 熟 烹 还 要对中、 西餐 菜 单 的差 异 有 所把 握 , 而 采取 相 应 的翻 译 方 法 从 和技巧。 二、 中餐 菜 单 英译 名 存 在 的 主要 问题 中 国美 食 闻名 遐 迩 。但 由 于 中 国饮 食 的烹 饪 方 法 多种 多 样 , 涵 丰 富 , 把 中餐 菜 单 中 每 一 道菜 名 从 一 种 语 言 转化 为 内 要 另一 种 语 言并 非 只是 在 语 言 层 次 上 的转 化 .而 是 在 文化 层 次 的进 一 步 转化 。目前 , 中餐 菜 单英 译 名 花 样 层 出 , 不 规 范 , 极 而 导致 这 种 现象 的根 本 原 因就 是 翻译 方法 混 乱 , 乏统 一标 准 。 缺 1 . 音译 法 就 是 将 某 种 语 言 的词 用 另 外 一 种 语 言 中与 其 发 音 近似 词 的音 调 表 达 。这 类 译 法 比较 简 便 , 由 于 其 为 写 意 但 汉 语 拼 音 字 母 的音 译 , 国人 很 难 从 中领 会 其 内 涵 。 单 纯 的 外 音 译 , : 狗 不 理 包 子 ” 为 “ o b l az” “ 跳 墙 ” 为 如 “ 译 G uui oi .佛 B 译
探究目的论角度菜单翻译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来中国游玩。
对于国外游客来说,除了领略中国的秀美河山,品尝独具特色的中国美食也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菜单则是他们了解中国美食的第一步。
为此,做好菜单的翻译工作显得很重要。
然而,当前很多餐饮行业的菜单翻译仍然存在着很大问题,例如把童子鸡翻译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红烧狮子头”被翻译成“stewed lion head”,殊不知像这样的翻译不仅使国外游客感到震惊,同时也会减少他们的食欲。
为此,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本着求真务实原则,在目的语情景下为某种目的及目的的受众而生产语篇。
目的决定翻译的整个过程,目的论给菜谱翻译提供了必要的指导。
二、目的论简介目的论(Skopos theorie)创立于20世纪70年代,是由著名的翻译理论学家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 和卡特琳娜.莱斯(Katherina Reiss)。
创立。
目的论在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的论将Skopos 概念应用于翻译的理论。
Skopos 源自于希腊语,意为“目的”。
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目的(purpose)和功能(function)”等词语。
其核心的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语气、目的或功能决定。
目的论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Katherine Reiss第一次将功能范畴和翻译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翻译批评模式,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从而提出了功能派论思想的雏形。
第二阶段是汉斯.米佛尔( Hans J.Vermeer)提出的目的论,发展了费米尔的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他们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翻译活动必须要遵循一系列的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具于首位。
换句话说就是译文取决于目的。
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策略。
从目的论翻译理论的视角浅谈中餐菜单的英译技巧

从目的论翻译理论的视角浅谈中餐菜单的英译技巧[摘要] 中餐菜单是对外传播优秀的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手段,然而中国饮食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内涵丰富,专业性又较强,加上中西文化差异,要把中餐菜单中的每一种菜名准确地译成英文并非易事。
菜单翻译具有极强的目的性。
投消费者之所好,激发他们的食欲,并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餐菜单英译的目的。
本文以德国功能派目的论翻译理论为视角,结合中餐菜单的特点讨论了中餐菜单英译中所使用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 菜单目的论翻译技巧1.目的论翻译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核心理论, 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代表人物汉斯·费米尔和克里斯汀·诺德提出, 强调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Skopos为希腊语,意为“动机、目的、功能”。
根据目的论,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
功能翻译论认为,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是两种独立的具有不同价值的文本,各有不同的目的和功能。
强调“功能+忠实”的“功能目的论”,既注重译文功能,又照顾原作者和读者的利益。
这样,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便必须把译文功能与处于特定语境的原语文本同时加以细致的分析和考虑,在与译文功能不相悖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保持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特色上的一致性,在必要时保持原文特有的东西,并通过对译文领受者因素的考虑,使译文文本功能得到完美的实现。
2.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特点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导致了不同的菜名命名方法,体现了各自不同的需求目的。
在西餐菜单里,只简单列出菜名,再标出所用主、辅料及烹调方法和食用时附带的佐料,给人简洁和实用的感觉。
而在中国,中餐菜肴品种繁多,菜名也极其丰富,菜名的命名方式十分讲究,特点鲜明。
既有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命名的菜名,菜名常由原料名称,刀法与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或历史典故等构成,反映菜肴内容和特色;又有用浪漫主义的写意笔调进行命名的菜名,采用典故、比喻、夸张、象征等各种方式使得中餐的菜名既美妙动听,又形象逼真,这些菜名追求“形美、音美、意美”,讲求吉利、喜庆,既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
目的论视角下中文菜单翻译现状及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中文菜单翻译现状及策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旅游、工作或生活。
然而,面对陌生的中文菜单,他们往往会感到困惑和无助。
因此,中文菜单翻译的质量对于提高服务水平和吸引更多的外国客人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了中文菜单翻译现状及策略,旨在为提高中文菜单翻译质量提供一些启示。
一、现状中文菜单翻译现状存在以下问题:1. 盲目迎合本地口味很多中餐厅在翻译菜单时只考虑了本地的口味和文化特色,导致翻译过程中忽略了外国客人的需求和期望。
例如,将“狮子头”翻译成“lion's head”,虽然符合翻译的字面意思,但外国人很难理解,甚至会被吓到。
2. 语言表达不准确很多中餐厅在菜单翻译中使用了不准确的汉语翻译,如“宫保鸡丁”翻译成“Kung Pao Chicken”,而实际上正确的翻译是“Gong Bao Chicken”。
这种语言表达不准确会严重影响外国客人的用餐体验。
3. 缺乏国际化元素许多中餐厅未能在菜单设计和翻译中增加国际元素,如使用多种语言旁注、添加图片或做出风格突出的设计。
这样的翻译菜单难以引起外国客人的注意,且体现不出该中餐厅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策略为了提高中文菜单翻译的质量,我们应该采取以下策略:1. 准确传达信息中文菜单翻译的首要目的是准确传达信息,因此,翻译人员应该以外国客人的角度出发,将菜单翻译成简单明了、易于理解的目标语言。
如将“燕窝”翻译成“Bird’s Nest”,易于理解,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
2. 合理进行本地化翻译虽然准确传达信息很重要,但在进行翻译时也应该合理进行本地化翻译,体现当地的文化和特色。
例如,将“鸡蛋灌饼”翻译成“Egg Pancake”,虽然与原文的文化背景不符,但也说明了这是一种很好吃的早餐面食。
结论中文菜单翻译作为中餐厅向外国客人展示自己服务和品牌形象的一种方式,质量直接影响到外国客人的用餐体验和中餐厅的形象。
因此,中餐厅应该重视中文菜单翻译工作,采取合适的策略,提高翻译菜单的质量,为外国客人提供更好的用餐体验。
目的论视角下中文菜单翻译现状及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中文菜单翻译现状及策略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跨文化交流中的翻译问题,其中包括菜单翻译问题。
然而,目前中文菜单翻译存在较多问题,如语言表达不到位、文化差异等,这对于外国人享用美食、了解中国文化、促进友好交流存在很大的障碍。
因此,本文旨在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中文菜单翻译现状及策略,以改善中文菜单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
一、中文菜单翻译现状
1. 语言表达不到位
2. 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因此在翻译中文菜单时需要考虑文化背景,以避免引起歧义或不适。
比如,“麻辣香锅”翻译为“Spicy hot pot”,但“hot pot”并不能准确表达该菜品的独特风味和做法,因此该译名无法传达中式餐饮文化。
1. 以顾客为中心
翻译中文菜单应以顾客为中心,注重顾客需求和体验,使翻译方式与顾客的期望和口味相匹配。
比如,对于不熟悉中文或中式饮食的外国客人,翻译应该尽量简单明了,注重口语化,避免使用生僻的词汇和专业术语。
3. 避免词语歧义
翻译中文菜单时需要避免歧义,确保译名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比如,“炸鸡”翻译为“Fried chicken”,但在翻译方式上需要注意,以避免外国客人将该菜品与西式炸鸡混淆。
结语
中文菜单翻译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少的环节,它关系到中文菜品的推广和传播,也关系到外国客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翻译者应该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注重顾客需求和文化差异,避免词语歧义,以提高中文菜单翻译质量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目的论视角看菜单翻译
宋锦波
【摘要】:随着中国加速融入全球化经济,以及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对外交流中的各个方面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中餐菜单翻译也不例外。
奥运期间,政府部门专门出台了《中文菜单英文译法》,旨在解决菜单翻译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即译名的不统一与不规范),进而方便各国运动员和游客在中国就餐。
近年来,学界对于菜单翻译的研究也逐渐升温。
针对菜单翻译的研究无论是在质的方面还是量的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提升。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大多数重视菜单中的文化方面,并着眼于中国文化特色方面的保留。
然而对于文化方面的过多强调并不能完全适合于新时期下的菜单翻译。
特别是对菜单翻译的实用性方面关注较少。
对于《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也缺乏令人信服的解答。
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本文以德国功能派的核心翻译理论——目的论为视角,重点考察菜单翻译中的实用性方面。
本研究选取《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作为语料,依据纽马克对于文本功能的分类,结合语料的特点,从信息与使
役两种功能出发对这些菜名进行分析。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的核心理论,由德国翻译家弗米尔提出。
目的论以“目的决定手段”为基础,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在实践中,翻译的目的体现在文本预定功能的实现上。
通过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菜名的预定功能,即信息功能和使役功能,进行分析,本文得出结论——作为菜名翻译的一
种解读视角,目的论是可行的。
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语料中菜名翻译中所使用的翻译技巧与策略,进而为菜单翻译或类似的应用型文本翻译提供启示。
此外,通过上述翻译技巧与策略的使用,《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的菜名在翻译过程中文化方面并没有得到突显。
文章得出之所以使用这些翻译技巧与策略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目标读者、预期使用时间及地点,使得翻译过程中菜单的信息功能得到强化,同时使役功能也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奥运会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即宣传中国,使得具有传统中国特色的菜名(主要体现在主食与小吃)的翻译采用音译,从而最大限度的保留中国特色。
【关键词】:《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目的论功能翻译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H315.9
【目录】:
∙Acknowledgements3-4
∙Abstract4-6
∙摘要6-7
∙Table of Contents7-9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2
∙ 1.1 Research Background9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9-10
∙ 1.3 Research Questions10
∙ 1.4 Data Collection and Methodology10-11
∙ 1.5 Thesis Structure11-12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2-20
∙ 2.1 Previous Studies on Menu Translation12-18
∙ 2.1.1 Features of Chinese Dish12-13
∙ 2.1.2 Classification of Dish Names13-14
∙ 2.1.3 Problems in Dish Names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Analysis14-16
∙ 2.1.4 Methods and Principles in Translating Dish Names16-17 ∙ 2.1.5 Translation Strategies17-18
∙ 2.2 Comments on the Previous Studies18-20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0-31
∙ 3.1 Development of Skopostheorie20-23
∙ 3.2 Basic Concepts of Skopostheorie23-31
∙ 3.2.1 The Skopos23-24
∙ 3.2.2 Rules of Skopostheorie24-26
∙ 3.2.3 Translation Brief26-27
∙ 3.2.4 Adequacy and Equivalence27-28
∙ 3.2.5 Target Reader's Expectation28-29
∙ 3.2.6 Source Text Analysis29-31
∙Chapter Four An Overview of Chinese Menu31-44
∙ 4.1 Definition of Chinese Menu31
∙ 4.2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Menu in English Version31-33
∙ 4.2.1 General Description of Chinese Menu in English Version31-32
∙ 4.2.2 Comments on Chinese Menu in English Version32-33 ∙ 4.2.2.1 Cultural Aspect32
∙ 4.2.2.2 Linguistic Aspect32-33
∙ 4.3 Functions of Menu33-35
∙ 4.3.1 Informative Function33-34
∙ 4.3.2 Aesthetic Function34
∙ 4.3.3 Vocative Function34-35
∙ 4.4 Features of Chinese Dish Name35-42
∙ 4.4.1 Linguistic Features35-39
∙ 4.4.1.1 Features at the Lexical Level35-37
∙ 4.4.1.1.1 Multiple Expressions for One Dish Name35-36
∙ 4.4.1.1.2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xpression36-37
∙ 4.4.1.2 Features at Rhetorical Level37-39
∙ 4.4.2 Extra-Linguistic Features39-42
∙ 4.4.2.1 Features of Food Culture39-41
∙ 4.4.2.1.1 Feature of Eating Habit40
∙ 4.4.2.1.2 Feature of Eating Concept40-41
∙ 4.4.2.2 Features of Thinking Pattern41-42
∙ 4.5 Naming Method of Chinese Dish42-44
∙ 4.5.1 Direct Naming Method42-43
∙ 4.5.2 Indirect Naming Method43-44
∙Chapter Five Application of the Skopos Theory to Chinese Menu Translation44-61
∙ 5.1 Skopos of Menu Translation44
∙ 5.2 Information Conveyance44-53
∙ 5.2.1 Information of Raw Material45-50
∙ 5.2.1.1 Amplification45-47
∙ 5.2.1.2 Omission47-49
∙ 5.2.1.3 Conversion49-50
∙ 5.2.2 Information of Cooking Methods50-53
∙ 5.2.2.1 Explanation51
∙ 5.2.2.2 Adaptation51-52
∙ 5.2.2.3 Addition52-53
∙ 5.3 Emotion Transfer53-57
∙ 5.3.1 Promotion of China's Image53-56
∙ 5.3.1.1 Transliteration without Explanation54-55
∙ 5.3.1.1.1 Dish Named with Mandarin54
∙ 5.3.1.1.2 Dish Named with Dialect54-55
∙ 5.3.1.2 Transliteration with Explanation55-56
∙ 5.3.2 Persuasion for Western Customers to Order Food56-57
∙ 5.4 Requirements for Translating Menu57-58
∙ 5.5 Suggested Procedures for Translating Chinese Menu58-61
∙Chapter Six Conclusion61-63
∙ 6.1 Summary61-62
∙ 6.2 Implication62
∙ 6.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62-63 ∙Bibliography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