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道家.道学术语
名词解释道家

名词解释道家
道家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支,它以道德至上、信仰自然为基本思想,以《老子》、《论语》、《庄子》为主要著作,并且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道家的基本思想是“道”,即自然的无有限制的宇宙运动的实践。
“道”与人们的智慧有关,他们通过“道”来认识宇宙,并且渴望领悟宇宙运动的秘密。
“道”是一种哲学思想,即宇宙本质是无穷无尽,而且是无私无自私的。
它表示,宇宙是一个无数阶段发展的,由它们组成的,无数变化不断发生的。
道家主张以德行来治理社会,认为“天行有常,不偏不倚”。
他们相信人们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可以更加了解宇宙的奥秘,从而达到“大和”的境界。
道家主张以“少有为”、“行无争”的原则来处理社会问题,他们认为人们应该以自然的方式行事,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使他们能够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同时,也试图建立一种理性的文明,以礼乐正法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道家也以它独特的观念赢得了很多中国人的赞誉,并且受到了众多国家的影响。
它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宇宙的本质,也给千百年来受到压迫的人民一种希望,让普通百姓能够从道家上获得一种特殊的认同和力量,从而获得更多的尊重。
总的来说,道家不仅启发人类思考宇宙的本质,而且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它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很多的影响力,并为生活中的
每一个人带来许多教育和启示。
道家文化术语

道家文化术语
道家文化术语是指与道家哲学和道家文化相关的专有名词或术语。
道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流派,其思想核心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文化术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
其中包含了关于道、德、无为、自然等重要概念的阐述,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
2. 道: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最基本的术语。
道被认为是宇宙的本原和根源,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力。
3. 德:德在道家思想中是指道德的准则和规范,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和修养。
道德的实践是通过顺应自然、遵循道的原则来达到的。
4.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观念,强调无为而治,即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事务,不做强制、干预,而是尊重自然法则,顺其自然。
5. 自然: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自然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追求与自然的合一,尊重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6.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强调以道为依归,遵循自然的法则行事,不违背自然规律,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7. 無為而治:无为而治是指在治理社会和个人生活时,不以强制手段和干预来达到目的,而是以无为、宽容、自然的态度来处理事务。
这样做可以减少冲突和矛盾,达到和谐稳定的境界。
道家文化术语反映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意义。
在现代社会,道家文化术语被广泛运用于教育、管理、领导等领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和行动方式。
中国道术基本知识点

中国道术基本知识点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即为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身的完善。
在中国道术中,有许多基本知识点是我们了解道教和实践道术的首要内容。
本文将逐步介绍这些基本知识点。
第一步:道的概念道(Dao)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道有多重含义,既是宇宙之道,也是人生之道。
道是无形无物的,是一种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存在。
在道教中,人们追求与道的合一,以达到心灵的安宁与自身的完美。
第二步:阴阳五行阴阳和五行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道术的基本知识点。
阴阳指的是事物的相对性质,如阳光与阴影、昼与夜等。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和土,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构成了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
第三步:修炼与内丹修炼是道家追求心灵与身体完善的过程。
在道术中,修炼主要通过内丹法进行。
内丹是指通过炼制特定的药物或运用特定的呼吸法、冥想等方法,以达到身心合一、提升自身能量和境界的目的。
第四步:道德与行为准则道家强调修养道德,追求道德的高尚。
在道教中,有许多道德与行为准则被奉为基本原则。
道德要求道德人格的塑造、慈善行为的实践、自律自省、谦虚谨慎等。
第五步:符咒与法术道术中使用符咒和法术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方式。
符咒是一种特殊的文字,通过刻写或书写在特定的材料上,用于起到辟邪、保护、祈福等作用。
法术则是一种特殊的呼吸法、手势或咒语,用于达到特定的目的,如增强个人气场、调节能量等。
第六步:道教神祇道家信仰众多神祇,如太上老君、玉皇大帝、观音菩萨等。
这些神祇被视为道家修行的对象,人们通过向他们祈求、礼敬等方式与神祇进行联系和沟通。
第七步:道术实践道术的实践包括修炼、祭祀、炼丹、研习经典等多个方面。
修炼是道家修行的核心,通过修炼提升个人的境界和能量。
祭祀是对神祇的敬拜和尊重,炼丹是通过炼制药物提升身体和灵性。
总结:以上是中国道术基本知识点的一些介绍。
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道家思想、实践道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家的名词解释

道家的名词解释道家,又称道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流派。
其核心思想围绕着“道”这一概念展开,道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为目标。
在道家学说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我们进行解释。
一、道(Dao)道在道家学说中是最为核心的概念,是宇宙始终存在的无始之物。
道无形、无名、无处不在,是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道家认为,人应当追求与道的合一,通过悟道而达到心境的宁静和身心的和谐。
道是一种无法通过语言准确描述的存在,只能通过内心感悟去领悟。
二、无为(Wu Wei)无为是道家的重要观念,强调人应当放弃主动干涉自然的欲望,顺应自然规律而行事。
无为并非消极的放弃,而是指人们应当不以“我”的主观意识去干涉外界,而是顺应自然的发展,尽量与外界的环境相协调。
无为不是懒散无为,而是主动放弃私欲的行动。
三、自然(Ziran)自然在道家中是指宇宙间的自然现象、规律和秩序。
道家认为自然是一种完美的存在,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的法则,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是无欲无求的,道家追求的便是返璞归真,回归到自然的本性。
四、无类(Wulei)无类是道家学说中的一种观念,指的是扬弃对事物的分门别类和划界限的做法。
无类强调一切事物都是互为相对的、相互依存的,在宇宙中都是平等的。
道家主张超脱对于名利地位的追求,追求平等和无私的境界。
五、无字(Wuzi)无字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指的是对于语言的怀疑和限制。
道家认为言语无法准确表达思想,因为语言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有限制的表达方式,无法将真正的道传达出来。
因此,道家强调通过寂静和心灵的静默来领悟真理。
六、无形(Wuxing)无形是道家思想中的一个概念,它强调超越物质形态的存在。
道家认为,万物本质上都是无形的,无形是超越物质形态的真理。
人们应当超越物质的束缚,寻求内心的真实自我。
七、无欲(Wuyu)无欲是道家追求的一种境界,指的是放下欲望,摆脱对物质的贪欲。
道家认为欲望是人们迷失自我的根源,只有放下欲望才能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获得真正的自由。
道家文化术语

道家文化术语
1. 道家:又称“老子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去除烦恼的修行方法。
2. 道德经:是老子创作的道家经典,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强调“无为而治”、“以柔克刚”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观念。
3. 道:道家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是一种宇宙存在的原理,不可捉摸、难以言说,而其本质是无物无形的。
4.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之一,认为人应该依照自然法则生活,尊重自然,不做强求、逆行、人为破坏的事。
5. 太极拳:是道家养生功,曾在明清时期广泛传播,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强化人的意志力和调节情绪。
6. 内丹功:又称丹道功,是道家精髓之一,是通过内心意念的锻炼、吸纳营养精华、升华气质等方法,从而为实现长生不老打下基础。
7. 阴阳五行: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阴阳衍生万物,五行为阴阳之体现。
阴阳五行理论被应用于许多领域,如中医、风水、儒家思想、音乐艺术等。
8. 无为而治:是《道德经》中的重要命题,强调不要轻举妄动,要以“无为不为”来治理政治经济。
9. 如是我闻:是佛教经文开头的一句话,强调信徒应该以正法经教作为依据,才能获得正见。
10. 要玄德,去攀附:《庄子》中的名句,强调人应该学习饱腹而不厌、行为谦虚而不卑的真正修行态度。
Q2+1道家道教核心词汇训诂

• 阴阳:本义指山丘的北面和南面。 《诗· 大雅· 公刘》:“相其阴阳, 观其流泉。” • 用以指宇宙间贯通物质与人事的 两大对立面,即天地间化生万物 的二气。 • 《易· 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 • 陰,闇也。山之北,水之南也。 从阜、从侌。《说文》 • 陽,高、明也。从阜、昜声。
• • • • • • •
• 簪缨之士,常不 及孤寒之子可以 抗节致忠;庙堂 之士,常不及山 野之夫可以料事 烛理。何也?彼 以浓艳损志,此 以淡泊全真也。
• 荣宠旁边辱等待, 不必扬扬; 困穷背后福跟随, 何须戚戚。 • 蛾扑火,火焦蛾, 莫谓祸生无本; 果种花,花结果, 须知福至有因。
• 遇大事矜持者,小事必纵弛;处明庭检饰者,暗 室必放逸。君子只是一个念头持到底,自然临小 事如临大敌,坐密室若坐通衢。 •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 所闭;善移风化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及之,毋轻 矫其所难。
• 一、太一 • 元、生、反、命 • 天、道、理、则、气、质、物
• 道教以道名教,对老子之道要学习、 信仰、继承、发扬。或言老庄学说, 或言内外修炼,教义就是以“道” 及“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 都有“道”而生,即“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应法 “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 • • • • • •
阴阳、五行 宇宙、有无 自然、精神、太极 无极、无穷、虚、太虚 神化、变化、易、动静 几、象、势、理势 体用、两端、两一、同异、一体、合一、 和、泰和
• 【阴阳】古代哲学概念。内容是研核阴阳。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 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 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天 气的变化、物质世界的运动。 • 阴阳之变。《吕氏春秋· 察今》 • 阴阳易位。《楚辞· 屈原· 涉江》 • 阴阳历算。《后汉书· 张衡传》
道家词语大全

道家词语大全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返璞归真、无为而治。
下面是道家词语的大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道家的思想。
1. 道:道家的核心概念,意为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道是无形无物的,超越人类的理解能力。
道家强调通过追求道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 道德经:道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
道德经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和修身养性的方法,被誉为道家的宝典。
3. 无为而治:道家的治理理念,强调不干预自然,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以达到和谐和平的社会秩序。
4. 自然:道家看重自然的力量和智慧,认为自然是最高的规律和智慧的源泉。
追求自然的境界,是道家修炼的目标之一。
5. 非为:道家强调不做无用之事,认为过度干预和行动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和秩序。
非为即是不做无益之事,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
6. 玄学:道家的研究方法,追求超越常理的智慧和境界,以达到对道的直觉和感悟。
7. 静心:道家修炼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静心冥想和内观,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平静。
8. 无欲:道家强调无欲无求,不被世俗的诱惑所困扰,从而达到心境的平和和自由。
9. 空无:道家强调追求无我和空灵的境界,超越个人的欲望和执着。
10. 无量寿:道家认为追求长寿和延年益寿是人类的本性,通过修炼和顺应道的规律,可以达到无量寿的境界。
11. 道德:道家强调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高尚品质和行为,以达到心灵的纯净和和谐。
12. 隐逸:道家强调避开俗世的纷扰和争斗,追求隐居山林的自由和宁静。
13. 真性:道家认为真性即是人类天生的本性,追求真性可以达到心灵和身体的和谐和健康。
14. 无名:道家认为无名即是不为个人追求名利,不受社会评价和标签的束缚。
15. 心性:道家认为心性是人类内在的本质和智慧,通过修炼和修身养性可以达到心性的纯净和清明。
这些词语只是道家思想的一部分,道家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和深奥。
通过学习和理解道家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人类的本性和生活的意义。
道家知识用语

道家知识用语
以下是一些道家知识用语:
1. 道:道家学说的核心概念,指宇宙的本源、万物的本原和规律。
2. 无为:道家提倡的一种行为方式,即不刻意追求、不强求,顺其自然。
3. 阴阳:道家学说中的一对基本概念,代表事物的两个对立面或两极。
4. 太极:道家用来描述宇宙本源的概念,是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
5. 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据传为老子所著。
6. 八卦:道家学说中的一套符号系统,用于象征和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
7. 天人合一: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8. 清静无为:道家提倡的一种精神境界,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无私。
9. 相生相克:道家学说中关于事物相互关系的概念,指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0. 以柔克刚:道家提倡的一种处世策略,以柔和、灵活的方式应对刚强和固执。
这只是一些道家知识用语的例子,道家学说非常丰富,涵盖了哲学、道德、政治、养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老子》(《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作者老聃,通称老子。
原书分上下两篇,不分章,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今本分八十一章,一至三十七章为《道经》,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为《德经》。
《道经》主要为宇宙论、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明确指出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天帝,而是“道”;所倡导的“无为”不是号召君王甚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是顺乎自然发展。
全书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书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一些名句流传至今。
注本有西汉何上公注、魏王弼注等等,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文物中,有《老子》的抄写本。
道可道 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
凡是可以被说得出的“道”,都不是真正的恒常大道(自然法则、定律)。
凡是可以被形容得出的“名”(住相),都不是真正的恒常现象。
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道法自然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2层含义,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蒙人,曾做过管漆园的小吏。
他追求精神自由,视名利地位如粪土、腐鼠。
齐王慕名曾派使臣携重金聘他为相,庄周回答,宁愿在脏水沟里自由嬉戏,不愿受当权者的羁绊,拒绝了聘请。
庄周试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他也以“道”为宇宙的根本,认为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万物存在、变化的根本和依据。
他提出万物一体的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一气之化,虽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却又同是气聚所成,同为一体。
从此出发,他认为大小、寿夭、生死、是非……等等的差别都是相对的,从万物一体的观点来看,这一切区别都失去了意义。
他的政治思想:庄子对现实十分悲观,消极厌世,对整个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
他认为仁义是一种黥刑,是非是一种劓刑。
他在《应帝王》中所推崇的上古帝王就是个睡得安安稳稳,醒时无思无虑的浑浑噩噩的人。
庄子这些言论虽然是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的抨击,但他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
他的哲学思想: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
庄子用相对主义的理论回答了先秦哲学中“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他的天道观: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理,讲天道自然无为。
但在“道”和“物”的关系上,他具有与老子不同的明显泛神论色彩。
他认为形体产生于精神,而个别精神产生于“道”。
但他又说:“通天下一气耳。
”认为道即气,道作为世界统一原理,不是在天地万物之外的“造物者”,而是一切事物内在的原因,因此带有泛神论因素。
他用“周、遍、咸”三个词来形容道的无所不在,认为天道瞬息万变,充满天地。
他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虚满、生死都只是一时的现象,其形态是绝不固定的。
他过分强调了绝对运动,由此导致否定相对静止,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
他认为,从道看来,小草茎与大屋柱、丑人与美人、宽大、狡诈、奇怪、妖异等等,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从而形成了相对主义的理论。
他的人道观:他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
因此,不要以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去对抗自然命运,不要以得之自然的天性去殉功名。
从这种自然原则出发,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具备了理想人格的人就是无条件地与自然为一的“至人”。
庄子认为真正获得自由的“至人”是无所待的,这样的至人超脱于是非、名利、生死之外,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秘境界。
他的认识论:在“名实”关系方面,庄子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基础。
他认为,感觉经验是相对的,理性思维更是如此。
认识是否正确,是没有确定的客观标准的。
庄子认为诸子百家“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原因在于是非产生于主观片面性。
主观是受自己存在的条件限制的,即所谓“囿于物”。
这就叫“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而这种是非争辩,都是对道的全面性的歪曲,所以,是非是无法辩明的。
他还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从道的观点来看,是非、彼此、物我都是一样的。
庄子还对逻辑思维能够把握宇宙发展法则的观点提出了种种责难。
他认为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
他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人类生活应当一切纯任自然,这样就能超出于一切利害得失的考虑之上,解除人生的一切痛苦,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
这种与“道”合一的绝对自由境界,在庄子看来就是唯一的真正的美。
庄子提倡的超功利的人生态度,实质上是一种审美的态度。
庄子关于通过“心斋”、“坐忘”而与“道”合一的理论,一方面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又包含了对审美经验的深刻理解。
庄子美学思想有着素朴的辩证观念和批判精神。
它多方面地揭露了阶级社会中美与真、善之间所存在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与丑区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在这一类看来是厌世虚无的说法中,庄子及其后学朦胧地意识到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出现了物统治人的现象。
庄子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儒家美学强调美善统一而对美自身的价值和特征认识不足的缺陷,历代对审美与艺术特征有深刻理解并且对儒家思想表现了叛逆倾向的美学家、文学家都曾受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历史地位:庄子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融合儒、道,“祖述老庄”。
玄学的代表人物向秀、郭象作《庄子注》,东晋南北朝盛行的佛教般若学中渗入儒、道思想,很多名儒研究庄子的思想。
宋明理学也以儒为主,融合道、释。
这些都反映了庄子思想的影响。
明清之际王夫之所著《庄子通》和《庄子解》,对庄子“不避是非”、“逃之空虚”等消极避世思想提出了批评,同时吸取和发挥了庄子相对主义中包含的辩证法因素。
庄子的著作,今存《庄子》一书。
海内外多数学者认为,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著作,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或道家其他派别的著作,只是其中一部分反映了庄子的思想。
也有学者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认为外、杂篇反映的是庄子的思想。
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满,描述那时的社会“福轻于羽,祸重于地”,“仅免于刑”。
所以他厌恶世俗生活,追求摆脱世俗羁绊的精神自由;他理想中的圣人、真人,是吸风饮露、游于天地之正气,不受任何羁绊,无所依赖于旁人,逍遥自由的人;他追求一种超凡脱俗,不为任何是非、好恶、喜怒、哀乐“内伤其身”,使人的自然天性能自由发展的境界;对于一班孜孜于世俗名利的人,他讥之为麻雀与蝉,不识鲲鹏的广阔天地和宏大志愿;他把生死看作有如春夏秋冬的转换,纯属自然,不知悦生,不知恶死,甚至认为死是摆脱了世俗烦恼而“反其真”,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为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他提出“心斋”、“坐忘”等修养方法。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深刻的智慧,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万物一体的思想,是对世界认识的一个进步;只靠辩论,依据主观标准无法判断是非的思想和世界无限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无法尽知世界的思想,提出了认识领域的两个根本问题。
虽然他还没有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还有片面性,甚至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但提出的问题却是深刻的。
庄子的人生哲学,虽偏于消极,对于人们身处乱世和逆境困境时消解烦恼,求心理平衡,也不失其意义和作用,可以作为积极有为的人生观的补充。
《庄子》是庄子学派的著述总集,道家的重要典籍。
现存《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周弟子及后学所作。
《庄子》书多用寓言来说明哲理,文字优美,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读《庄子》,初读可用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古注本可读清人郭庆藩《庄子集释》和王先谦《庄子集解》。
可以先读内篇及《秋水》、《至乐》、《山木》、《知北游》等篇。
《庄子》末篇《天下》,对当时百家争鸣的形势及各家学说作了评介,是了解、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一篇重要思想资料,可特别予以注意。
魏晋玄学从荒诞空虚的经学无补于治的汉末起,魏晋名士们崇尚老庄,援道入儒,以道释儒,宣扬自然无为。
他反应了士族阶层鄙弃虚伪的名教,又离不开名教的矛盾心理。
玄学家的人生态度往往比较消极,放任自流,纵欲颓废,空谈玄理。
有的大胆主张“不事礼法”。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
它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仅次于佛教。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
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
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
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
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教理和教义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法术仪式,功德成神,常见的后天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
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
而“德”则是“道”的体现。
三清尊神则是“道”最初的人格化显现,也代表了宇宙创生的三个重要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诸神,这些称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与道体合一,而道法无远弗届充斥无边宇宙,故道教徒祝颂语常曰“无量天尊”,人类通过某些方式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些人称为后天神仙,最高修为者也可以达到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