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尼生诗歌的认知隐喻解读
论丁尼生诗歌中的死亡意象

论丁尼生诗歌中的死亡意象
丁尼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作常常暗指着死亡和无常,特别
是充满了死亡意象。
通过丁尼生的诗歌,人们可以看到他深刻地把握住了生命的意义和本质。
首先,丁尼生的诗歌里有一种强烈悲壮的现实主义情绪。
他的《梦的颜色》中写到:“吉
日来临,谁也没有死去;吉日来到,众人都已死去。
”这句话体现出了死亡和无常的潮落
变化,以及生命的平凡的悲剧性质。
另一方面,丁尼生的诗歌也对冥冥之中的死亡感触厌倦表达出柔情。
在《伊尔与玛丽》中,丁尼生写道:“他们在孤独星系中叹息,他们一定会因失去心爱的人而被离开,而在这苍
茫的空旷处,这一切都已注定要进行,从不来也不去。
”这句话表达了对死亡的深深恐惧
和痛苦,同时也显示出被死亡永远笼罩的无奈和劫数。
此外,丁尼生的诗歌也表达了他对死亡以及死亡令人毁灭的深刻感悟。
在《哀歌》一诗中,丁尼生用“眼泪,血液,肉体和骨头”来描述死亡,更加直观地展示出死亡是什么样子。
他
用最直接的文字,表达了死亡带来的痛苦和绝望。
在总结丁尼生围绕死亡的写作时,不得不提到他的哲学思辨。
丁尼生表达了他的唯物主义观点,即“死亡是一种未知的,不可抗拒的天命”,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充分迎接死亡,才能找到真正的意义和生活的喜悦。
总之,丁尼生诗歌中描述死亡的意象千姿百态,从现实主义的慨叹,到对死亡恐惧痛苦的抒情,以及对死亡自然不可抗拒的哲学思考等,每一种形式都体现出丁尼生深刻的思想和
洞见。
丁尼生的诗歌特点

丁尼生的诗歌特点
丁尼生的诗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题材:丁尼生的诗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宗教信仰、人生哲学、自然风光等。
他的作品既反映了人类对宗教信仰的怀疑和困惑,又表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2.音乐性的表达:丁尼生的诗歌极富于音乐性,富于迷人的合声,他因此而获得了“音乐感最敏锐的诗人”的美称。
3.感伤和华丽的风格:他的作品有时流于感伤和华丽,但这也体现了他的艺术特色。
4.对社会风尚的失望:丁尼生晚年对英国社会风尚的败坏日益感到失望和不满,作品中流露出愤世嫉俗的心情。
总的来说,丁尼生的诗歌特点丰富多样,既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又有独特的艺术表现。
丁尼生诗歌《冲击,冲击,冲击》原文及赏析

丁尼生诗歌《冲击,冲击,冲击》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丁尼生诗歌《冲击,冲击,冲击》原文及赏析【导语】:冲击 ,冲击, 冲击在你寒冷的灰石上, 哦大海! 我愿我的舌端能表达我的思想它起自中怀。
浅析丁尼生诗歌 Break,Break,Break

浅析丁尼生诗歌 Break,Break,Break
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是一首世界闻名的浪漫抒情诗,也是他最脍炙人
口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一个凄凉的叙事方式,描述不可避免的岁月流逝和痛苦的失去,以
及落寞的思念。
诗歌由九句组成,分四节,通过明显的叙事手法,笼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中,内容显得既叙事又抒情。
第一节,诗人以过去时态,记叙一座已经被岁月摧毁的巨型
城堡:“The lonely mountainside”,作者通过“眼泪痕”,“夜里飘零的痛苦”,鮮
明地描述了该城堡的悲伤景象,象征着无可奈何的消逝,以及过去的无可挽回;在第二节,作者把背景转换到当下,通过“冰冷的海浪”、“倒映出月光双眸”,形象地描绘了孤独
扑朔迷离的当下,仿佛有“凄凉”而又“美丽”的东西在诗中穿行;同时,以“月亮低头
痛哭”为结尾,传达出当下的悲伤。
第三节,作者运用一帧空灵的美,营造了一种爱情的
萏式状态:深沈花丛里静静地坐着,“爱神叹息”,“海神抚摩”,呈现出有着希望的浪
漫景象。
最后一节,作者把叙事空间从当下又拉回到未来时态,把整个抒情气氛拉高,让
读者更加深切地领略到这种古老而浪漫的痛苦之中。
总之,丁尼生在这首诗中塑造出一个动心伤神的氛围,运用了抒情的叙事手法,妙笔
生花,描绘出一幅既叙事又抒情的画面,向读者传递出无可奈何的岁月沧桑,以及过去无
可挽回的痛苦失去。
丁尼生诗歌《橡树》与《过沙洲》的认知隐喻解读

64丁尼生诗歌《橡树》与《过沙洲》的认知隐喻解读石景艳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隐喻普遍存在于诗歌当中,是诗歌情感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运用认知隐喻理论,以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两篇代表性诗歌《橡树》和《过沙洲》为例,分析了两篇诗歌中的隐喻特征和内涵,旨在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为诗歌赏析探讨新的视角。
关键词:丁尼生;《橡树》;《过沙洲》;认知隐喻一、引言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处理的认知过程及语言和思维的操作过程。
传统的隐喻理论一直把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实际上,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人类认知的模式。
隐喻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处于人类独有的认知能力的心脏部位,负责意义的产生、传递和加工。
丁尼生拥有天赋般的才情、天马行空的想象和高超精湛的诗艺,拥有桂冠诗人的头衔,其诗歌以旋律优美、题材手法多样著称。
《橡树》是诗人晚年对人生的思考,劝诫人们学习橡树顽强坚毅的品格。
《过沙洲》流露出诗人对死亡的态度——平静、坦然、不畏惧、不逃避、不悲伤。
同时,《过沙洲》被认为是描写死亡的诗歌中最优美的,丁尼生要求其一切作品集以该诗压卷。
诗人在这两首诗歌中运用了大量隐喻,使得诗歌内涵极其丰富,富于启发。
本文运用认知隐喻理论,通过分析两首诗歌中所体现出的认知和基本隐喻,探究丁尼生对生命、死亡的态度。
二、《橡树》的认知隐喻分析《橡树》全诗分为三个诗节,用词平实却暗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劝诫人们学习橡树坚毅不屈向上的精神。
首先,诗题即是一个明显的主题隐喻,橡树在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与人生命旅程如出一辙。
这种橡树的物象与人生抽象概念的相似性,使读者更形象地认知与理解人生、生命。
另一方面,橡树具有顽强的抗逆性与环境适应性,如果把橡树的生长习性看作隐喻的源域,那么对应的目标域就是诗人对人生不屈的态度。
此外,橡树的形态特点在空间上具有垂直空间隐喻,橡树粗壮的树干,向“上”生长的特点,隐含了诗人积极乐观,催人向上的态度,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英国]丁尼生诗歌《尤利西斯》赏析
![[英国]丁尼生诗歌《尤利西斯》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62a30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52.png)
[英国]丁尼⽣诗歌《尤利西斯》赏析这太⽆谓——当⼀个闲散的君主,安居家中,在这嶙峋的岛国,我与年⽼的妻⼦相匹,颁布着不公的法律,治理野蛮的种族,——他们吃、睡、收藏,⽽不理解我。
我不能停歇我的跋涉;我决⼼饮尽⽣命之杯。
我⼀⽣都在体验巨⼤的痛苦、巨⼤的欢乐,有时与爱我的伙伴⼀起,有时却独⾃⼀个;不论在岸上或海上,当带来⾬季的毕宿星团催动激流滚滚,扬起灰暗的海波。
我已经变成这样⼀个名字,——由于我如饥似渴地漂泊不⽌,我已见识了许多民族的城及其风⽓、习俗、枢密院、政府,⽽我在他们之中最负盛名;在遥远⽽多风的特洛亚战场,我曾陶醉于与敌⼿作战的欢欣。
我⾃⼰是我全部经历的⼀部分;⽽全部经验,也只是⼀座拱门,尚未游历的世界在门外闪光,⽽随着我⼀步⼀步的前进,它的边界也不断向后退让。
最单调最沉闷的是停留,是终⽌,是蒙尘⽣锈⽽不在使⽤中发亮!难道说呼吸就能算是⽣活?⼏次⽣命堆起来尚嫌太少,何况我唯⼀的⽣命已余年⽆多。
唯有从永恒的沉寂之中抢救每个⼩时,让每个⼩时带来⼀点新的收获。
最可厌的是把⾃⼰长期封存、贮藏起来,让我灰⾊的灵魂徒然渴望在⼈类思想最远的边界之外追求知识,像追求沉没的星星。
这是我的⼉⼦忒勒玛科斯,我给他留下我的岛国和王杖,他是我所爱的,他有胆有识,能胜任这⼀⼯作;谨慎耐⼼地教化粗野的民族,⽤温和的步骤驯化他们,使他们善良⽽有⽤。
他是⽆可指责的,他虽年少,在我离去后他会担起重任,并对我家的佑护神表⽰崇敬。
他和我,将各做各的⼯作。
海港就在那边,船⼉已经扬帆,⼤海⿊暗⼀⽚。
我的⽔⼿们——与我同⾟劳、同⼯作、同思想的⼈,对雷电和阳光永远同等欢迎,并⽤⾃由的⼼与头颅来抗争,——你们和我都已⽼了,但⽼年仍有⽼年的荣誉、⽼年的⾟劳;死亡终结⼀切,但在终点前我们还能做⼀番崇⾼的事业,使我们配称为与神⽃争的⼈。
礁⽯上的灯标开始闪光了,长昼将尽,⽉亮缓缓攀登,⼤海⽤⽆数⾳响在周围呻唤。
来呀,朋友们,探寻更新的世界现在尚不是为时过晚。
丁尼生诗歌中的人与自然

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通常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丁尼生的诗歌中,自然往往被赋予积极的人格化形象,它被描绘成美丽、和谐、宁静和理性的存在。
在丁尼生的诗歌中,自然被视为人类的一种安慰和启示,它常常被用来象征人类的善良、真理和美好。
比如在他的诗作《In Memoriam》中,丁尼生用自然景观来比喻人类的生命,描绘了生命中的起伏、转折和成长,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此外,丁尼生还经常将自然拟人化,赋予其人类的情感和品质。
在他的诗作《The Lady
of Shalott》中,丁尼生将女性角色和自然联系在一起,展示了自然对女性的滋润和启示,表达了对女性美和力量的赞美。
丁尼生诗作风格探析

丁尼生诗作风格探析
安德森·丁尼生(Anderson Tichnell),1782年出生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是瑞典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十分丰富,他的诗歌的主题涉及到各种内容,其诗歌风格独树一帜。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安德森·丁尼生的诗作风格。
首先,安德森·丁尼生的诗歌风格是一种浪漫现实主义,它将现实的生活和浪
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使其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例如,在诗歌《时光》中,安德森·丁尼生浪漫而充满活力地看待时间,将“如朝露般涌现出灿烂明媚”的浪漫比喻和现实生活完美结合起来,从而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
其次,安德森·丁尼生的抒情诗歌极其优美,通过叧和富有创意的比喻和描述,充分展示出自然和社会空间的美丽和灵动,勾勒出一幅可爱而景色迷人的动人画面,激发读者的情感。
其中,“在林木罗列间茂盛的伊格拉尔(Eiglar)中,欢快而浪漫的歌曲”,让人有如置身仙境的感觉,让人对美丽的万象感到恋恋不舍。
最后,安德森·丁尼生诗中经常会出现隐喻、暗示和深意,具有深刻道理的发现,给读者以深沉的思考之旅。
《节制》一诗就放大了隐喻的深刻,联系醉酒和饮酒风格,引申出“沉浸在痛苦而消逝的快乐中,知晓快乐无法完全满足”的深刻认知。
总之,安德森·丁尼生的诗作风格浪漫而现实,抒情优美,富有内涵,有深刻
的隐喻和暗示,激发人们探究生活存在的真理。
希望本文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安德森·丁尼生诗作风格的独特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尼生诗歌的认知隐喻解读。
摘 要:认知隐喻理论指出隐喻遍布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本文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分析丁尼生的诗《深红色的花瓣睡着了》和《橡树》,分析了诗中的隐喻特征及内涵,旨在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意象和美。
关键词:概念隐喻丁尼生深红的花瓣睡着了橡树引言隐喻是认知诗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
认知诗学将隐喻理论运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比如:用于对诗歌的分析中。
诗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诗歌中往往展现出种种的意象,诗歌也充满隐喻的色彩。
认知隐喻理论指出隐喻遍布在我们的生活中,隐喻是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是人们富于想象和联想的结果。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1809-1892)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富盛名的诗人之一,他和华兹华丝一起被称为桂冠诗人。
1830丁尼生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抒情诗歌》,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一致笔耕不辍,写出了很多优美的诗篇,包括著名的《尤利西斯》,《过沙洲》,《公主》,其中《悼念》诗集共包括131首诗,是诗人花了17年时间为纪念友人哈勒姆而作。
丁尼生的诗歌语言优美,对仗工整,富于想象,呈现出形式美,韵律美和音乐之美。
在前期,他的诗歌继承了前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传统,描写美丽的大自然,并表现大自然和文学世界的关系,在后期,作为达尔文的同龄人,他对宗教的力量不免产生怀疑,在组诗《悼念》中,他表现了一种对人生上帝的怀疑和一种完事皆空的忧郁的情绪。
目前国内对他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很有必要从概念隐喻的角度来研究这位伟大诗人的诗作。
2. 认知隐喻理论作为一种界面研究,认知诗学从其诞生以来,备受关注和重视。
它将认知科学和文学研究结合起来,特别是将语言学和文学结合起来,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观察角度。
认知诗学认为隐喻是源域在目标域的映射,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映射。
Stockwell认为,要理解认知诗学中的概念隐喻,需要回答以下问题:“该隐喻意指什么?其概念模式的哪些成分被映射了?如果把这些成分在句子中倒转,会有什么效果?该隐喻是否创造了一些新的概念,还是仅仅具有某种诗学效果?所有这些句子都是比喻性的,还是有些句子可以仅从字面上理解?哪些隐喻比其他隐喻更好一些?你是怎样系统地作出这种判断的?”(Stockwell: 112)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遍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类的语言是充满着隐喻的。
如果没有隐喻,人类不能认识大千世界。
隐喻的产生源于人类为了表达更加抽象或丰富的思想。
人类认识世界是通过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作用,人们认识的首先是事物的原型,在认识的过程中,人的认识会逐渐上升。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在过程中,往往要遵循几个原则,如:相似原则,这就是说对于相似的事物是首先认识的。
接近原则,即接近的事物更容易被认识。
突显原则,即突出的事物是更容易被认识的。
在满足了基本的认识后,人对事物的认识会逐渐上升,从感觉上升到事物的本质,就是从感觉到抽象的认识。
有时人们觉得要表达抽象的思维会觉得非常困难,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这时,隐喻显示出它非凡的功能和重要性。
而且,在认知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的已有的词汇往往是有限的,那么要充分的表达主客观世界,人类需要用到隐喻思维。
隐喻之所以存在就在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可类必性。
人们把二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和联想,找出其中的相似之处,隐喻而得以产生。
隐喻就是人们用简单喻抽象,用已知喻未知,用熟悉喻不熟悉。
隐喻的构建过程离不开人类的认知的心理过程和认知经验,3. 《深红色的花瓣睡着了》的认知隐喻分析丁尼生的诗中处处可见隐喻的痕迹,诗人通过自己的诗作描写人生、爱情的美好、纪念友人和展现大自然的美。
下面以他的诗歌《深红色的花瓣睡着了》作为研究文本,分析其中的隐喻。
据维基百科的解释,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深红的花瓣睡着了》这首小诗中,丁尼生在多处运用了隐喻手段,在读者心中成功的塑造各种各样的不同意象,从而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以及表达了对爱人的深情,这首情诗让读者在心中还原一个干净,宁静和美丽的世界。
在诗的第一行,作者就使用了隐喻,作者提到深红的花瓣和白色的花瓣都睡着了。
在这行中,目标域是深红的和白色的花瓣,作者把人才具有的睡着了这一特征投射到深红和白色的花瓣上,让它们具有了人睡觉的动作特征。
而读者会在心中产生联想,会将人睡着了的神情和花瓣二者之间进行类比,会想到花瓣在夜晚萎缩,收敛的状态。
第四行中,萤火虫唤醒你我是一个隐喻,这里,目标域是萤火虫,而原域是人。
作者把人才具有的语言特征投射到萤火虫声上,读者会将二者联系起来,并会想象萤火虫开始鸣叫的意象。
在成为本站注册用户,能看到更多文章内容,老用户请登录,新用户请注册解读丁尼生诗歌《鹰》摘 要: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国桂冠诗人,现今仍是以为颇受欢迎的英国诗人。
《鹰》于1851年首次发表,并收录进第7版的《丁尼生诗歌》中,而《丁尼生诗歌》第一版于1842年发表。
本文旨在从形式、韵律、视角、修辞手法及主题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以深入领会诗歌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阿尔弗雷德·丁尼生;《鹰》引言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诗人,19世纪中期他的地位已与18世纪的亚历山大·蒲柏成就旗鼓相当。
丁尼生是一位精湛的诗人艺术家,他巩固并完善了他的前辈在浪漫主义运动留给他的成果,尤其是华兹华斯,拜伦,济慈。
他的诗歌格律多样,意象丰富,语韵精湛。
他的诗往往回答那个时期人们遇到困惑和疑虑,解决人们面临的困难,当时基督教信仰和传统的关于人的本性和命运的假设与科学和现代文明产生了冲突。
他的诗歌往往体现一种恢弘和高贵,诗句经典,意象独特、和谐。
他的诗歌能够给读者一种宁静的感觉。
丁尼生可能被视为第一位伟大的英国诗人,他充分认识现代科学所揭示出来的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虽然有时对这种前所未有的人类的处境的沉思引起他的恐惧和不祥的预感,但它也赋予了他更大的想象空间并为他的艺术增加了的深度和广度。
《鹰》于1851年首次发表,并收录进第7版的《丁尼生诗歌》中,而《丁尼生诗歌》第一版于1842年发表。
虽然诗歌篇幅短小,然而它却是诗人借景抒情的一篇力作。
目前虽然已有许多对《鹰》的解读,然而,这些解读都不全面,本文试图从各个角度对《鹰》进行全面解读。
2. 对《鹰》的解读 2.1 形式诗歌《鹰》共两节,每节三行,采用了抑扬格四音步的格律。
抑扬格的特征是有两个音节为一个单位,第一个音节是非重读音节,第二个音节为重读音节。
“四音步”的意思是有四个抑扬单位,或韵脚。
每一诗节是AAABBB的韵律。
2.2 语音语音是这首诗的显著特征。
为了营造全诗的气氛,第一行,诗人就采用头韵,冲击着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从而使全诗充满活力。
第二行中,诗人使用相同的手法,给读者一种被空气包围了的窒息感。
在第二节中,诗人使用辅韵。
脚下苍海微皱面,远眺傲立崖巅,霎时落,直如雷霆下九天!这种景象使我们联想到风的声音,这反过来又突出了鹰的快速,迅捷和勇敢。
此外,诗人还使用元韵,从而加强了诗的音乐美。
例如,claps—crag—hands;close —lonely;sea—beneath。
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的特点采用了各种各样的韵律,从而使听者有这样的感觉,他们仿佛正在听一场宏大、优美、动听的的交响乐。
2.3 视角这首诗还涉及到了视角的转换。
诗歌第一节描绘鹰的行为和外表,体现了他的力量,而第二节诗人通过鹰周围的风景向我们雄鹰王者风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文视角的转换。
2.4 修辞手法巧妙地应用修辞手法是加强诗歌语言的生动性和艺术性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
在这首诗中,诗人采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诗歌中的“he and hands”就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它使鹰有了人的特征,从而使得诗歌立显生动。
第二节第一行中的“wrinkled”显示出海的柔弱从而反衬了鹰的英雄形象,也是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
此外,诗的最后一行,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丁尼生运用比喻和夸张,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鹰霎时坠落九重天的画面。
这对我们的视觉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第一节的第二行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独立危崖,与日比肩,向我们展示了鹰的王者风范。
2.5 主题尽管诗歌整体短小精悍,但内涵丰富。
诗歌第一节把鹰的爪子称为手,将鹰拟人化。
第二节,鹰傲视群雄,物色猎物。
整首诗将鹰刻画为一位勇者,象征一种力量。
丁尼生的想法在第五行尤为明显,他将“山壁”称为“峭壁”,这象征着雄鹰守护他的“堡垒”。
这首诗是丁尼生在其亲密朋友哈勒姆死后为其所作。
实际上,丁尼生的《鹰》有两种寓意,一是鹰是非常强大的。
正如他的朋友哈勒姆给了丁尼生巨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老鹰的倒下简直是个晴天霹雳。
因为在1833年,哈勒姆突然死亡。
他的死亡对丁尼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丁尼生对他充满了深深的思念。
丁尼生把哈勒姆比作勇敢的鹰,意在表达他对朋友深切的思念和敬仰。
参考文献:: [1] Leech. Geoffcey N.,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Longman, 1980.[2] Short,Mick, Reading, Analysing & teaching literature[M]. Longman, 1988. [3]辜正坤. English Poetry.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 [4]孙华祥. 《文学文本:阅读与阐释》. 山东: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6. [5]张传彪. 《诗笔·译笔·钝笔》[M]. 北京: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