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中医诊断学讲义 - 副本

最新 中医诊断学讲义 - 副本
最新 中医诊断学讲义 - 副本

中医诊断学讲稿

第01 讲绪论: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司委托,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中心举办,由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研究所承担的,《中医诊断学》示范教学师资培训班,现在开始了。我应邀担任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能够和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我感到很荣幸。我们这次讲课所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十五”国家级规范教材,也是新世纪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规范教材——《中医诊断学》。这门课程教材是由我主编的,现在由我来担任主讲,自然可以保证我们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但是,我觉得这次给大家讲课,形式和内容上还是不太一样。我从事《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按照国家管理局的规定,应该是以本科院校的学生为对象,而我们本科院校的学生都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开《中医诊断学》,他们在中医里面的知识,中医诊断学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而我们大家基本上都是教员,对于中医诊断学,应该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这个课程讲好,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就是我讲的同志们可能都知道了,而同志们希望我讲的又不(一定)能够面向本科的同学讲。所以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在这种教学的氛围上,都会有一定的差距,都会产生一个错位,这个错位就会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这个教学,要进行全程的录像、录音,制成VCD光盘,还要在网上开展网上教学,要受到全国的同行,乃至全国中医界的检验,又要使今后学习起来能够便于接收,所以要讲这门的课难度还是比较大。为了讲这一个课,我这一个多月整天都在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作幻灯片。用多媒体教学,它好的地方就是知识比较丰富,形式可能多样一点。但是它(也有)不足的地方,我没有版述,教员嘛,就是一支粉笔,一张嘴,我不带粉笔,一个字都不写,讲课里面这种生动性也就受到影响,这恐怕是不足的地方。我们这一次的教材也好,教学内容也好,幻灯片的内容也好,除了要继承我们历史上优秀的中医诊断学的遗产以外,实际上我们全国从事中医诊断学的工作者,我们的老师,都为我们这个内容添了很多的光彩,都有他们的功劳。我讲的内容,实际上有很多是取自全国其他院校老师的一些好的经验,有他们的功劳。如果有什么错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这是我的问题。同时我希望我们这次教课,能够变成一个教学相长、教学互动的过程,大家都是从事中医诊断方面的老师,希望能够共同的启发、提问,共同的研究、商量,看把这门课怎么讲好。也可能要提些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当学员一样,不要有问不答、起而不发。我希望大家共同配合把这门课讲好,同时可能要作一些必要的记录。至于有一些内容,大家可能还想听一些教材以外的其他的内容,或者要开展一些学术讨论。我可以考虑安排,就是开设专门的讨论课,或者是另外开一次讲座,另外抽时间来开设。总之,希望共同的把这门课程学好。

下面就正式开始讲课了。我们《中医诊断学》的整个内容,分为三篇,上篇、中篇、下篇三篇。前面有一个绪论,后面有一个原文选录,上、中、下三篇里面一共有十二章,今天我们开始讲《中医诊断学》的绪论。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做诊,什么叫做断?所谓诊,就是查看和验证的意思。比如说通过我们的检查,通过我们的询问,来获取各种病理信息。什么叫做断?断是讲的分析判断,就是辨别病情,判断病情,判断、决断的意思。这个断字详细写是这个样子,我看这个字造得很不错,“斷”字是什么意思?四个绞丝,这四个绞丝代表什么意思?那就是复杂。各种复杂的病情,各种复杂的事物,复杂的矛盾,我们要把这些复杂的事物分析判断出来,把它切割开来,旁边一个斤字,“斤”是什么意思?斧头。斧头干什么呢?就是切断,给它作出判断。对这个复杂的病情能够进行判断,所以用了这个断字,造字我看中国文化就造得很好,这个字造得很好。因此,诊是讲的诊察、察看、辨症,收集病情资料。断是讲的分析、判断,对病情作出分析判断,因此诊断两个字合起来,就是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实际

上就讲到了我们诊断的三大主要内容:诊察病情,就是诊法;判断疾病,疾病的判断,特别是临床各科都有一个疾病诊断的问题;辨别证候,对病情证候作出判断。这就是我们讲的诊断的内容。我们《中医诊断学》,什么叫中医诊断学呢?中医诊断学它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这些诊察判断,都要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之下,对于病情怎么样收集,怎么样进行辨别,它的疾病和证候里面包含了基本理论。比如我们今后要讲到各种病因病机,各种脏腑病证的归属,它实际上涉及很多理论问题。如果没有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我们诊断就学不好。包括它的基本知识,有一些就是基本知识,就是要死记硬背把它记下来,比如说各种病的症状、证候的名称,它的概念,为什么叫头痛?没有很多的解释,头痛就是这个症状,这样一个症状你就把它叫做头痛。像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怎么样询问病情,怎么察舌等等,这都是技术问题。所以我们诊断里面它应该包括了三部分内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样一门课程叫做中医诊断学。这门课程,它在整个中医学里面,它是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原来学了《中基》,或者有的还学了《内经》、《伤寒论》等等,学了基础理论,要到临床各科去,应该先有一个诊断打基础,所以它是一个桥梁课,也是临床各个专科的基础。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我们作为医生来说,整天忙着的就是忙于诊(断)和治疗,我们诊断就占了一半。所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就可以看出。

绪论里面要讲的第一大问题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中医诊断学有四大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诊法。刚才讲到,所谓诊法就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过去我们叫做四诊。(第一个)就是望诊,望诊就是通过医生的眼睛去看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排出物、小儿指纹等等这些内容,这就是望诊的主要内容。第二个是闻诊,又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用耳朵去听,听病人发出的各种病理声音;第二个是用鼻子去嗅,看病体有什么气味,呕吐物、排泄物有什么气味,病室里面有什么气味。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三个是问,就是询问病人的自觉痛苦和各种病史等等情况。第四个是切诊。切诊里面最主要的,我们中医最具特色的是脉象。除了按脉以外,还包括按其他的部位,按胸腹、按肌肤、按四肢等等,用手去按。这样望、闻、问、切,中医过去把它称为四诊。实际上我看不是四诊,使用了我们人的医生的几大感官,都用上了。眼、耳、口、鼻、手,就是用口去问,用眼睛去看,用鼻子去嗅,耳朵去听,用手去按。那么实际上如果按照我们医生的感官来说,应该是五诊,是不是?按感官应该是五诊。而古代一直把它称为四诊。如果是按照我们的教材,现在把它分成了六章,就是把舌诊,因为很突出,内容也很多;脉诊,中医也有非常多的特色,内容也很多,把这两部分内容单独拿出来,(各自)作为一章,所以就有六章书了。诊法里面包括了六章,那么我们能不能够叫做中医是六诊呢?还是不叫六诊,还是只有望闻问切四诊。实际上我刚才讲到,应该是眼、耳、口、鼻、手,应该是五个诊法,那么这里面和西医相比较,西医是问诊加视触叩听,西医没有用鼻,没有用嗅觉,中医有一个嗅觉,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这就是我们中医诊法的主要内容。

第二个是诊病,诊病也叫做辨病,就是对疾病的病情进行判断,判断出病种,作出病名诊断,判断是哪一种疾病,最后要给它一个病名,诊断出来是个什么名称。比如我们讲的疟疾、痢疾、肺痈、痫病、消渴,请大家注意,我这些用语都是规范性的用语。痫病过去叫做癫痫,我们不能叫癫痫,癫和痫应该是两种不同的疾病。癫和狂也是不同的疾病,痫病,痫就痫,不能叫癫痫,按照中医的观点。比如妇科的滑胎、痛经;小儿科的麻疹、夏季热;外科的红丝疔、乳癖(乳癖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乳腺小叶增生)、脓疱疮、牛皮癣;肛肠科的内痔、外痔;骨伤科的股骨颈骨折;五官科的白喉;眼科的聚星障等等,像这些都是什么?它们都是病名,这些内容我们都是叫做病名。那么这个病名是一个什么意思呢?实际上病名是对这一种病,所代表的这种病的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疟疾,它代表疟疾这种病的全过程,它有什么特点和规律;麻疹,它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括和抽象,概括,并且抽象出来。这样一种表现:小孩子发烧两三天以后,全身出现疹点,然后疹点收缩、消退,这样一个病理过程,这种表现我们给它一个名称,抽象一个名称,这个病叫做麻疹。什么叫红丝疔?有一条红线,在手上、脚上,出现一种红线,有疔疮的特点的这种表现,我们把它抽象成红丝疔。所以这个病名它代表了这种病,它所代表这种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请大家注意“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实际上要把这个病字弄懂也不太容易,不是那么很容易弄懂的。我们看一下广义的疾病概念,这个概念越广的概念,越难下定义。比如说我们讲“人”,大家每天都看到是人,但是什么叫做人,有一个人就写过一篇文章,他说“我不是人”,为什么他说“我不是人”呢?他说给人下的定义是什么东西?人是能够直

立行走、具有思维活动、能够制造工具的一种高等动物。他说他是高等动物还是对的,但是他说直立行走他受伤了,他躺在床上不能直立行走,所以说他不是人;文化革命的时候,他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讲自己愿意讲的话,所以他没有自己的独立思维;他说我一辈子没有制造过工具,我穿的衣服,吃饭用的碗,写字用的笔,睡的床铺,所有都不是他自己制造的,他这一辈子都没有制造过工具,所以说他不是人。那就说明什么问题?这个人好像我们每天都看到,全世界有五六十亿人口,但是要给人下个定义很不容易。我们要给病[疾病]下个定义也很不容易,什么叫疾病?对这个疾病的概念我们过去中医叫什么,怎么叫的?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不平衡了,阴阳(平衡)关系被打破了,这就是疾病。阴平阳秘,这就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这就是健康,相互协调的。阴平阳秘打破了,阴阳不平衡了,这就是疾病了。这个概念很抽象,很难下结论。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有一个结论,健康是一种在躯体、精神、社会上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这就是健康。在躯体上他没有病,精神上也没有痛苦,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这就是健康。所以疾病是和健康是相对的,疾病和健康相对。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这一段话,健康对健康之间的,就给医学,现在的医学模式是不是就有一个新的定义,改变了?原来是纯生物的医学模式,就只看人体有没有病,就看形体上有什么改变,找到病源体,像我们袁局长讲的,找病源体,找形体的结构改变,只看到这一部分,把精神因素、把社会的适应能力丢掉了。所以现在他提到了躯体、精神和社会三方面,这就形成了一个什么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实际上,这个医学模式在中医看来,仍然不完整。为什么不完整呢?应该中医还要加上什么东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不是一个完整的医学模式?在我们中医看来是不是完整的?并不完整,应该还要加上自然。人与天地相应,天人合一,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它不仅仅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按照中医的医学模式来说,应该是生物-心理-社会-自然的医学模式。从这里边也可以看出来,我们中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有它的科学性,强调形神合一,人与天地相参,这就是我们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所以疾病,我们知道了健康,怎样看疾病呢?疾病应该说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之下,机体产生的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不利的一种病理表现。正邪相争,强调一个因素,强调了阴阳失调了,就是阴平阳秘遭到破坏,阴阳失衡,气机不利,机体的机能活动(障碍)这样的一个(状态),所以疾病这个概念,是非常广的一个概念。实际上这个概念也并不是很准确,现在又提出来一个亚健康状态,大家可能看到了,亚健康,除了健康,除了疾病以外,中间还有一个亚健康。什么是亚健康呢?对于亚健康,有的人说中医的证候就是亚健康,我看这个说法也不对,为什么?到了亡阳的时候你说他还是亚健康?不对吧。说他有点肝气郁结可能亚健康,心神不宁的时候可能有点亚健康还差不多,但是不能说疾病证候就是亚健康,不行,证候并不等于亚健康。那么什么是亚健康?对这个问题也值得讨论。

因为我们现在我上次在北京参加一个会,他们有个亚健康的课题,就在这个选择什么是亚健康的问题上感到很困难。为什么感到很困难?他有一百万,给他一百万(经费),(用)这一百万(经费)去调查亚健康,什么是亚健康,要调查,那当然亚健康就不是调查一个两个,十个八个,要上千上万,甚至几万人来进行调查,才能够确定他是不是一个亚健康(状态)。对这个亚健康怎么确定呢?如果是要一万人去调查,看你到底是疾病,还是健康,还是亚健康,一百万(经费),若只做一万个病人的话,一万个人的话,那每个人下来只有一百块钱。一百块钱要排除你是疾病、还是健康、还是亚健康,确定下来,一百块钱要作检查,恐怕作不了什么检查,那经费是远远的不够。我这个提到什么是亚健康?就是:健康减去疾病就是亚健康。健康-疾病=亚健康。那么怎么样减疾病?怎么样确定是健康?所以当时他这个健康,你说这个人是健康、不健康怎么确定呢?我当时给他们说了,什么是健康?我说“吃饭喷喷香”,脾胃功能好,能吃,这是一个表现。“一觉到天光”,睡觉睡得好,干了一天活,晚上躺上就睡着了,一觉到天亮才醒来。“干活有力量”,睡得好,干活、搞工作的时候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笑容挂脸上”,他的精神状态也很好,没有什么思想包袱,没有什么忧郁,没有什么压力,整天笑呵呵的。“检查无异常”,他检查若血压正常,心功能、心电图,做过各种检查没有什么病。你说这人是不是健康?你要确定健康怎么确定?我建议你们以这几句话(概括):吃饭喷喷香,一觉到天光,干活有力量,笑容挂脸上,检查无异常,这就是健康。你把健康的人确定下来,然后减去疾病。他明知道他的检查,他的心脏有问题,他的血压有问题,尿糖升高,他明显的有病,你知道他有病,我把这部分病人删掉,剩下来的,检查又没有什么大的不正常,但是总是有这方面、那方面的痛苦,这种人我

说就是亚健康。所以对这个“疾病”两个字,真的要把疾病两个字弄懂、讲清楚也不是那么很容易。这是我们讲的广义的疾病,这个疾病是笼统的,就像我们讲“人”一样的,什么是人,我们现在讲疾病,什么是疾病,是笼笼统统的这样讲,就是阴阳失衡,邪正相争,气机不利,出现了各种病理变化,这就是疾病。这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而我们讲具体的每一种病,就是前面我们讲到的那些病,什么疟疾、痢疾、肺痈、滑胎、红丝疔等等,那么这每一个具体的疾病,是对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特点(的概括)。刚才已经在前面提到了,全过程的特点,什么特点?比如病因,它的主要临床表现,病因和主要临床表现,与规律,病机演变趋势,转归预后等等所作的病理概括。这个具体疾病,是对该疾病的本质认识,是认识本质,这个病那是一个本质了。麻疹、痫病、消渴、白喉,这都是一个(对)本质下的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根据的是什么?根据它的特殊的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而作出的结论,所以它是具体的病,我们要讨论的所谓诊病,实际上是要诊每一个具体的病,而不是笼笼统统的说。你是不是有病?我刚才讲了,是不是有病,也不是那么很容易就诊断得出来。一个人来了,你说他有病还是没有病,不能够很容易诊断出来。但是我们作为医生来说,更不是笼统的来判断你是有病还是无病,是健康还是亚健康,而是要具体诊断出来是种什么病。那么这个具体的病,是讲的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希望大家把握这几个字:“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讲这九个字,请大家把握住。这是我们讲的中医诊断,应该包括这两个诊病的内容,当然这部分内容——诊病,实际上是临床各科要讨论的,作为我们《中医诊断学》教学的时候,不可能对每一个病给它作出结论,来判断清楚。但作为我们诊它,它也属于诊断的内容,是我们诊断也应该要了解的知识。

第三个是辨证,这是中医最具特色的。辨证,就是要辨别证候,确定证名。辨别它的这些证候表现,对这些证候表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等这些证候表现,首先对它进行辨别,并且要确定一个证名,辨出来以后要确定它是个什么证。比如说,痰热壅肺证、肝郁脾虚证、营分证、脾肾阳虚证、膀胱湿热证、瘀阻脑络证,这都是证。这个证并且是一个证名,而不是证候。辨别证候,确定证名,这个是什么?这是证名而不是证候,所有这些都是证名,那么什么是证名?证名和我们前面讲的具体的病名有什么不一样?具体的病名是病的“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这九个字。而我们现在讲的证候,这个证名是讲的什么?是对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那个是全过程的规律、特点,这个是当前阶段的病位和病性。我们看前面的痰热壅肺证,有没有病位、病性?它的病位是什么?肺。病性是什么?痰和热。肝郁脾虚证病位在肝和脾,它的性质是气郁和气虚,是不是?它有病位和病性。而我们前面讲的麻疹、红丝疔、痫病,它有具体的病位和病性吗?有的有病性,有的有病位,有的没有病位有病性,有的有病性没有病位。麻疹它主要是根据症状来命名的,就是不是讲它当前阶段的病位和病性。所以具体的证名和病名,这个概念是不一样的,它讲的强调的是“当前阶段的病位和病性”,要注意把握这几个字。我们刚才又讲到了一个证候的问题,什么叫做证候呢?证候比如说,痰热壅肺,这是一个名称,你怎么知道是痰热壅肺?它有一类的临床表现,我们大家都熟悉了。痰热壅肺一定有咳嗽,吐黄痰,黄稠痰,脉滑数,苔黄腻,气喘,这类症状,这些症状我们把它叫什么?叫做证候。所以它是证的外候,外在表现出来,痰热壅肺是医生作的一个结论,根据你这些表现,我最后诊断出来这是痰热壅肺证。膀胱湿热,有小便赤、数、涩、痛,发热,脉数,这样一类表现,这些表现我们把它叫什么?叫做证候。因此,证候,证候是不是一个概念呢?在这里是。严格的说,不是一个概念。证候是讲的那一些表现,证的外部的表现,而这个证是怎么来的?它是根据这些证候辨出来的。根据了这个病人有外伤病史、头部刺痛、头晕、舌质上有紫暗色的斑点、脉涩,按我们说这是什么问题?这是表现吧。根据这些表现我们辨出来,给它一个名称,下一个结论,它的病位、病性在哪个地方,我们诊断是瘀阻脑络证。所以证名和证候在这个地方,概念不完全相同。但是,我们书上、各种地方到处是混着用的,这两个概念混着用。有时把辨证就是辨证候,证候就是证,也这样混在一起的,有这个情况。那严格的说,我们应该把它区分一下。还有一个名称叫做“证型”,这是我们现在(讲的)什么型、什么证型。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阳上亢证,这是个证型。那么证型和证名有什么不一样呢?证型实际上它也是个证名,只是那些典型、规范、常见的证,我们就把它称为证型。这个证型的概念实际上是西医的,型,这个概念是西医引过来的,什么叫做型?型是模型,那个工厂里面叫做铸造车间,把这个铁水倒在那个模子里面,那模子是现成的。做砖,做这个土砖,用一个框框把它框起来,多宽多高多长,把泥放进去,这就是个型。我们中医辨证严格来说,它不是个单

纯的型,要真正的辨出来。但是这种常见的、典型的、大量存在的、规范的,我们可以把这个证名叫做型。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个内容。

第四个内容就是病历。中医诊断学的第四部分内容就是病历,这个病历过去叫做病案,或者叫做诊籍。实际上病历就是对诊疗情况的书面记录,把诊断治疗情况用书面把它记录下来。它包括这几个内容:必不可少的一个是病情;第二个是病史;第三个诊断;第四个治疗。这四部分内容合在一起,我们叫做病历。

主要的内容,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内容。主要内容,这也是我们要讨论的。这里面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有四大内容,四大内容有诊法、诊病、辨证、病历,我们重点在哪两个地方?在诊法和辨证这两部分。诊病是临床各科要讨论的,病历那更是具体针对病人,但是我们诊断要讲这部分内容。好,休息一下。

第02 讲绪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开始上课了,下面我们要讲一下病、症、证的关系。刚才已经讲到了,要把它重复一下。一个是“症”,中医我们说诊断可以说这一辈子就是三个字:症、病、证这三个字。症也叫做症状,实际上我们现在又把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症状,一部分叫体征。“症”字中医历来就有,这个“征”字中医历来也有,但是把它称为症状、体征,这就是结合了西医的才这样提的。症状是讲的什么呢?我们给它下定义的时候,一般是讲病人主观体会的痛苦或者不适,病人自己能够体会到的,头晕、耳鸣、恶心、胸闷,像这些,只有病人才能体会得到,哎呀,我现在头好晕,大家知道我这样头晕吗?不知道,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得到的,我现在胸闷很厉害。体征是讲的医生,当然病人自己也可以发现的异常的改变。比如说舌苔黄,脉数,脉涩,面色苍白,医生、病人、其他的人可以发现的这种病理改变叫做体征。由于有的症状,有的表现,它既是病人自觉的感觉,也是别人能看得到的,所以我们又把症状和体征笼统的合在一起。比如说咳嗽,咳嗽是自己的一种感觉吧,别人也知道他咳嗽,别人也看到了,说你这个咳嗽是症状还是体征呢?可以说它既是症状,也是体征。因此我们在症状和体征上不严格的区分,笼统的称为症状,简称为症。这些症状、体征,这个症,它只是疾病的现象,不是本质,是现象。头晕,它是什么问题?光是一个头晕,什么东西也说明不了,只知道病在头上面。胸闷,胸部有病,不知道什么问题。所以它是一个现象,不是本质。但是这个症状,是病证的一种客观反映,你有了什么病,你生了什么病,你怎么知道?医生怎么知道的?怎么说它是什么证?为什么说它是这一个病?根据的什么?是根据的症状。所以它是病和证的客观反映,是辨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三句话,一个是现象;第二个是客观反映;第三个是依据,症在这里是这样一个意思。什么是言字旁的证?实际上古代这个证和现在的症,这两个证(症)都是没有严格区别的。时间关系,我们不详细讲这个问题。已经讲过,证是讲疾病中机体动态反应的阶段性病理本质。病和证不相同的地方,这个证是讲的机体的一种整体反映状态,一个阶段的,当前这个阶段存在一个什么反映状态,全身是什么反映状态,它是由病位和病性等证素决定的。这个地方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证素”,这个概念是2003年2月28号确定下来的新的概念。证素,什么是证素?就是讲的病位和病性,心、肝、脾、肺、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这是病位吧。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滞、血瘀、痰、饮、风、寒、暑、湿、燥、火,这是病性。这些病位和病性,它是构成证的要素。我们说肝胆湿热证,由哪几个证素构成的?病位的肝和胆,病性的湿和热,所以肝、胆、湿、热这四个证素构成了一个证名。那么膀胱湿热是膀胱的病位加上湿、热;小肠湿热是小肠的病位加上湿、热;脾肾阳虚是阳虚加上脾、肾,那么,脾、肾、阳虚是病位、病性,它都是构成证的基本要素,所以叫做证素。什么叫证素?构成证的基本要素。就像我们的物质,各种物质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从化学上来说就是各种元素构成的。氢、氧、钠,就是氢氧化钠,我们把它叫什么?化学元素。我们现在辨证的这个素,叫什么?叫做证素,就是病位和病性,是当前阶段的一种病理本质。那么病是什么呢?刚才已经讲过,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病和证两个,一个是当前阶段的,一个是全过程的;一个是讲的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一个是讲的它的特点和规律,它的角度不一样。因此,病里面,一个病存在着若干个证,一个证可以见于若干种病,因此就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病同证不同,或者是证同病不同,有这样的不同概念。我讲的广义的疾病,自然就包括了症、病、证,都包括在内。这是我们讲的第一大问题。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第二大问题,诊断的原理。中医为什么能够诊出疾病来?为什么能够辨出病情来?诊断的原理。中医诊断的原理,它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机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作用的,疾病的过程里面存在着因果的关系。痰饮停滞,可以导致气滞,气滞以后又可以导致血瘀,血瘀以后又可以导致阳虚,它也可以有一个因果的过程,“局部”和整体的病理是相关的,是建立在这么一些整体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理论基础。所以我们讲,中医诊断学它有基本理论,什么基本理论?这些都是它的基本理论。人是个有机的整体,各种病因、邪正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疾病的过程存在着因果的转化,因果关系,局部和整体不可

分割,这样的基本理论。最主要的,要讲清中医诊断的原理,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面的这一段话,它代表了中医的诊断基本原理。为什么说“以我知彼”?就是毛主席讲的“知己知彼”的意思,“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从外面可以推测到内部。“以观过与不及之理”,看这个是超过了还是正常的,观察它是正常的,是超过了的,还是亏虚了的?超过、不及。“见微得过”,见一些微细的变化,能够知道它出现什么问题。“用之不殆”,至于用这种方法去分析,认识疾病,是不会有错的。那么这一段话,实际上是把我们中医诊断学,大家都熟悉,我们中医诊断学有三大原理,讲了三个:一个是从外看内,以表知里是不是从外看内?“见微得过”,是不是“见微知著”?这个“观过与不及”是不是要进行对比?“揆度奇恒”,三句话吧。从外看内,见微知著,揆度奇恒,这三句话是不是包括了这三个意思?揆度奇恒,从外看内,这个是见微知著吧?所以最有典型的是三句话。把它具体分解来说,是三个意思。一个就是司外揣内,就是从外面知道内面,“司外”是通过观察外部的病理现象,叫做“司外”,“揣内”就是推测内脏的病理变化,通过外部的病理现象,来推测内脏的病理变化,从外可以知道内。当然,反过来我们说,知道了内部,我们知道了内部有什么病理变化以后,可不可以解释为什么出现这症状啊?我知道这病人有肾虚,肾虚他为什么会出现耳鸣?当然就可以解释这个症状了。肾虚为什么会出现腰痛?所以可以解释,就是知其内就可以解释他显现于外部的症状。知道了外部的症状,就可以推测他内部得了什么疾病。用这个图来表示一下,就是从外面可以测知内部,而内部可以有病变的时候可以显现于外。这样一个过程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一种控制论上叫做“黑箱”的理论。这些话古代有的说法,《灵枢·本脏》上面讲:“司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丹溪心法》上面讲:“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知道他什么内,内部有什么问题,要观察他的外部。“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你诊察他的外部,目的就是为了知道他内部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内部有什么变化,必然会从外面表现出来,“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要对这个“黑箱”来作一下适当的解释,我们教材上用了这个概念。实际上“黑箱”这是控制论上面的一个说法。严格的说,中医不是“黑箱”,也不是“白箱”,可以说是一个“灰箱”。“白箱”是什么意思呢?清清楚楚把这个箱子打开来看,里面放了什么金银宝贝,这是“白箱”。“黑箱”是关着,你猜一猜这里面到底放的是什么东西,“黑箱”。那我们中医诊病是不是完全的“黑箱”?不完全是“黑箱”,也不是完全的“白箱”,应该是一个“灰箱”,“灰箱”理论。那么这种“灰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直接打开黑箱,打开这个箱子,那我们解剖的方法,哎呀,里面是不是阑尾发炎?是不是胆囊里面有石头啊?打开了,剖腹探查。那是什么办法?打开黑箱的办法。这种打开黑箱的办法知道,用一个白箱的办法有好处,什么好处呢?就能够一目了然,非常清楚,打开了。但是,一打开的时候,他的生理状态,正常状态,或者说病人就遭到了破坏,就要受到很大的痛苦,内部结构遭到了破坏。那么还有些东西是打不开的,比如说我们讲那个地球,地震,这里为什么会闹地震?打开地球看一看里面为什么发生了什么问题?打不开,那我们只能够从外部去推测。我们的头,大脑出了什么问题,都给它打开来,当然现在可以打开来一些,可以打开,用CT、核磁共振,可以看看里面是什么问题。但是有时打不开,一打开的话,把那脑子一打开,里面就出了问题了、破坏了。所以黑箱的办法就是通过外部给它输一个信息,看它有什么变化,看它的输出,通过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来推测里面什么问题,(这是)黑箱的办法。所以我们中医的诊断,实际上也就是通过输它一个信号进去,看它有什么,输出了什么表现,它现在属于舌红苔黄,脉数,面赤,我知道这里面是热证,这就是通过这些现象,而不是打开来看。第一个原理,司外揣内。

第二个原理,叫做见微知著。通过微小的变化,而测知整体的情况。还只看到一点点变化,还没有酿成大祸,没有出现全身性的整体变化,之所以由微小的变化来推测,可能会有什么问题。由于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每一内部脏器和我们体表、和我们的官窍,总是相互联系的。心有病,它可以反映到舌头上面来;肝有病,可以反映到眼睛上面来。所以我们通过这微小部位、微小的变化来推测。比如我们中医用了很多的,比如说面部分候,把我们一个面部分候为各个部位,从头面一直到心肝脾肺肾,都在面部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不是一个典型的见微知著?一个面部就可以看到,甚至我们一个鼻子、一个耳朵都可以看得出来。比如说从一个耳朵上面,比如你讲这个耳朵,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通过一个耳朵就可以看看我们整个人体的情况怎么样,测知人体的情况。舌子上面,把我们舌子分为舌中、舌根、舌边、舌尖,分候五脏。眼睛的五轮(也是)。还有现在一种叫做生物全息现象,生物全息。

这个生物全息实际上是根据摄影上面有一个叫做全息摄影术,把这个像片煎成很碎很碎,每一个小块的像片里面都可以洗出一个整体的像片来,叫做全息摄影。我们中国有一个人叫做张颖清,他创了一个全息的生物全息论,生物全息,现在在山东大学。他举了很多例子,一棵树,或者一片树叶,一个树叶子,这个树叶子的形状和整个树的形状基本相同。一匹斑马,它的每一个斑纹是相等的,每一个斑纹它可以代表整体的全部情况,这就是生物全息。那我们刚才讲到的中医的很多诊法,一个眼睛上面可以包括整个全身的信息,一个寸口诊脉,寸、关、尺三部九候就可以反映全身的疾病,这是不是一种生物全息的现象?是一种全息现象,也有的叫做缩影理论,缩小。实际上这个理论有很多了。我们现在讲的DNA这个基因克隆,那不都是一个全息吗?一个一个细胞就可以克隆出一个个动物出来,我们一颗稻子,一颗谷,一粒谷子可以长成禾,所以它是一个全息,一个里面包括了整个生物信息。所以我们中医讲的这些,为什么一个舌诊能够看出全身的病呢?一个眼睛上为什么能够观察全身的表现呢?脉搏为什么能够诊全身的疾病呢?应该说它的原理就是一种生物全息的原理。

第三个是以常衡变。什么叫以常衡变?就是根据《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里面讲的:“五色脉变,揆度奇恒。”什么叫做揆?揆是讲的推测、揣度、估量、猜测、推测,这就是揆,都是讲的度量,来推测它的正常不正常。奇恒就是讲的,奇就是讲的不正常,恒是讲的正常。看这个比较一下,这个人正常不正常,揆度奇恒。这是我们中医诊断的一个原理,就是根据这样比较出来的,并没有一个“金标准”。不像西医的一个血压,作化验的时候拿一个成份,钠离子、钙离子多少毫克,并没有这么一个精确的数量,而就是互相比较,看看你这个人的颜色,今天有点面色白,精神不太好,揆度正常和不正常进行比较的,就是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这个人是正常的,那么他一比较起来,他有点不正常了,他是太过还是不及了,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变动的程度。比如我们讲望神,我们中医特别强调望神,这个神怎么样去衡量它?生理的神,得神是多少啊?得神到了一百就是得神?九十九就是不得神、少神?得神、失神、少神是比较出来的,模糊、抽象出来一个总的概念。比如我们讲年轻,你讲年轻是什么?讲年轻,你说这个年轻的标准是什么?有一个金标准没有?年轻的金标准?如果说二十岁的人是年轻的话,我说他十九岁年不年轻呢?那么十八岁比这十九岁的呢?五岁的比二十岁的呢?谁年轻啊?你说他二十一岁就不年轻了?六十岁是算老的话,我今年是三十岁,你说我是年轻还是老?所以它是个比较的相对的概念,这就是叫做揆度奇恒,就是以常衡变。望面色苍白、淡白、白、灰暗、萎黄,这都是比较得来的。所以这些症状要它客观化,要考虑到周围各种环境,要考虑到他的年龄、职业等等,要考虑到他是相对的多少,你不能说一个绝对的,这个白,我们是黄种人,这黄到多少是正常的黄,超过了一点都不正常!减少了一点都不正常!没有那一个,是相对来的,来比较,看舌子,等等,都是这样。脉搏,我们在七十二次左右,八十到九十,这都是正常的。九十次以上我说它稍微快了一点,一百次以上就是数脉,一百一十次以上我说它是疾脉怎么的,它有一个相对的概念,这都是揆度奇恒。

原理三个,三个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这就是《内经》讲的从我知彼,从表知里,观察太过、不及之理,见微知著这么一种诊断原理。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的原则也是三点。第一个是整体审察。何谓整体审察?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个特点,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那么对这种复杂的系统对它来进行认识、进行分析,那就必须要从整体上来进行分析,你不能切割开来。所以我们中医诊病的时候,是讲的要整体诊察,而不是看到一点,而不是找的金标准,所以这个诊断的原理和西医的原则,和西医有很大的不同。现在我们做动物试验,到实验室里面去做一个指标,说这就是什么问题,这是肾阳虚、脾气虚,这是肝气郁结,符不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判断这个证它绝不是从这一个指标来判断的,(是)根据整体来判断的。所以整体它有这么三层含义:一个,整体观念,相互联系,强调的是局部和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全身,精神刺激可以导致气机乃至形体的变化,精神因素可以导致气和形的变化。脏腑的病变可以导致气血阴阳的失调、精神活动的改变,任何疾病都具有整体性。总的说,前面这几个举的例子,讲这个意思,都是说不要孤立的看,不要离开病人而单独的看某一点。我们现在有好多的研究就是这样的,作研究的人,最后的结论他从来没看到过病人,他就是别人抽出来一点血,搞了个什么东西

出来,他作了实验出来了,这个病人是什么,他根本就没了解病情。所以这个不符合整体观念。第二个要全面收集病情资料,包括它的起因、病史、各种痛苦不适、各种病理改变,包括精神、饮食、睡眠、二便、习惯、喜恶等等,这些因素在西医学看来好像是没有多大意思。吃饭吃得好不好,这和他这个病没有好大的关系;睡觉睡得好(不好),对诊断病来说没好多意义,都没有好多意义;他的习惯,我们湖南(人)喜欢吃辣,这和疾病没有关系;西北地区、沙漠地带比较干燥,这和疾病不存在关系,不认识这些。而我们中医诊病的时候,这些因素都是不可少的,所以这是要全面收集病情,这些病情就包括了整体观念在里面,就要有整体的思想,它和地域环境、气候、习惯、饮食、喜恶等等都有关系。还有体质、他的家庭、周围环境、职业、气候等等,要全面收集病情,整体观念包括这个意思。第三个意思,全面分析,综合判断。不是抓住一点,而是要全面收集,病情有隐蔽的,有显露的,有真象,有假象,有本质,有现象,有因有果,有主要也有次要,有的是局部症状,有的是整体症状等等,要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看,把它辨出来中医是什么证。如果不综合起来看,只看到某一个局部,那就不是我们的整体观念。所以整体观念、整体审察强调了三个意思,要认识到各种病理变化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在收集病情的时候要全面收集,在分析病情的时候也要全面的、整体的看。

第二个特点,第二个原则,是诊法合参。所谓诊法合参,是要用望闻问切各种诊察的方法综合收集病情,这种诊察方法当然也不排除我们现在能够借助的一些检测手段(来)收集病情。为什么要合参呢?因为望闻问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收集病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收集的。耳朵不能代替鼻子,眼睛不能代替耳朵,不能够互相代替。你闭目塞听,耳朵不听、眼睛不看,单纯凭脉,如果是个盲人、一个聋哑人,他当医生能当得好吗?眼睛看不见了,耳朵听不见,就凭手上摸脉就能诊断出他是什么病来吗?所以它是不能互相替代的,是各种不同的角度来了解病情,因此要四诊合参。同时,在四诊的过程里面,很难分出哪一个是先,哪一个是后。过去讲望闻问切,这是《难经》里面把它归纳成这个神圣工巧,望闻问切这个顺序。实际上我们诊病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按望闻问切?并不一定。有的时候病人还没进到诊室,“哎呀”就哼起来了,那你就都已经先听到了。病人还没有说话,首先就看到了他的脸色、他的形体。有的时候我们常规的是问,问在先。所以它的顺序并不一定按四诊的顺序。在某一个诊断的时候,实际上往往是四个诊法都要同时应用。比如说我们腹诊,中医的腹诊,我们诊腹的时候,首先要看看,打开衣服以后,就要看他腹部是什么颜色、是什么形状,这就是望。然后要用手去按一按,按的过程里面就知道他的温度。所以他的诊断过程里面是参合着用的,并不是孤立的,因此强调的是要诊法合参。

第三个,病证结合。作为我们中医诊断,既有诊病,又有辨证。所以不能够只诊病就不辨证,或者只辨证就不诊病,这都是不对的。为什么要病证结合?我们讲过了,什么是病?病是讲的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我们举过例子吧,比如我们现在讲SARS(非典型肺炎),这个全过程的特点,它的特殊病因是什么?冠状病毒。它的特殊病理改变是什么?这种病毒侵袭,引起肺功能的丧失,最后可能出现多脏的衰竭。这样一个病理改变过程,它是讲的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你没有这个病因、没有这个病理改变、没有这个症状,我就不能够诊断为这个病。它的病理过程、它的特点,可能天气寒冷一些的时候,可能就出现,天热了,为什么SARS就没有呢?可能天气暖和了。但是为什么广东那么炎热的地方它又出现非典,那么严重?那湖南靠它那么近,湖南又没有呢?这里面的原因在什么地方?所以它是有它的特殊病因、特殊的病机、特殊的病理表现,跟它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大家的过程基本相同的,这个是它的特殊规律与特点,这个是讲的病。而我们讲的证是什么东西呢?比如说SARS最常见的是些什么表现?在开始阶段?我看到那个上面讲都是有发热,有恶寒,头痛,身痛,恶心等等,那么这些表现应该说是什么表现呢?如果说在这个阶段,是不是一般来说是一种风热犯表的表现?卫分证,风热表证的表现。那一个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咳嗽,发高烧,呼吸困难,是不是肺热证?和开始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的时候不一样了,这是肺热炽盛的表现。到第三阶段,比如说他有吐痰了,那就是痰热壅肺了。第四阶段,如果说经过治疗,没有什么特殊变化,可能到后期就是肺气虚、肺阴虚,就形成肺的气阴两虚证。因此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这一个过程是讲的什么问题?这是讲的证,是讲的当前阶段的病位,是不是病位?你看卫表、肺,这是讲的病位吧。和病性,病性,风热、热、痰、气虚、阴虚,这是不是病性?是讲的当前阶段的。因此,这个病是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这个证是讲的当前阶段的病位和病性,从不同的角度,或者说一个是纵,一个是横来看待的。所以什么叫证素?

我在这再复习一下,我们刚才讲,就是讲的卫、表、风寒,心、肝、脾、肺、肾等等,这是讲病位的。风寒暑湿燥火、气滞血瘀、痰饮、水湿等等,气虚、血虚,这是讲的病的性质。病性和病位这些气虚、阴虚、痰热、肺表、心、肝等等,这都叫做什么东西?都叫做证素。那么各种证都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由证素构成的。所以证候是疾病中机体整体反应状态的阶段性病理本质概括。阶段性的,在某一个阶段出现什么表现。我们再举个例子,比如说“9.11”,我们说“9.11”是个事件吧,我们能不能说“9.11”相当于一个“9.11”病?这个“9.11”病它的特殊原因是什么?是这个基地组织本·拉登策划劫机,去把这个世贸大厦炸掉、五角大楼炸掉,这是一个特殊的,从这过程后,“9.11”事件(世贸大厦)炸掉以后,全世界震惊,后来出兵阿富汗。这个过程我们可不可以说这(相当于)是个“9.11”病?相这整个过程我们讲了,是什么东西?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而这个不同的阶段,“9.11”策划之前,世贸大厦轰炸之前是不是一个阶段?到了轰炸,把它炸掉以后是一个阶段。到后来,出兵阿富汗,到现在大家恐怕都不太讲,都讲伊拉克,都讲以色列、巴靱斯坦去了,那么已经就过程过去了。这里面的不同阶段就相当于我们讲(的证),它是一种整体的(反应状态)。世贸大厦炸掉了以后,不是仅仅看到世贸大厦这一点,而是看世贸大厦炸掉以后,人们心里面是一种什么状态,大家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所以是一种整体的反应状态。这个反应状态并且是一种阶段性的。比如说去年、前年之前的“9.11”和今天比,显然你心态就不一样了,不同的反应状态,这种不同的反应状态就相当于我们中医讲的证。为什么要辨病和辨证相结合?那么到底是先诊病还是先辨证呢?我们可先辨证再辨病,它的有利(的)地方是有利于当前的诊疗,揭示病本。因为这个整个的过程我们还不知道,情况之下,整个全过程的规律还没有把握的情况下,那你不能说这个病,比如说我们讲SARS,是不是得了SARS?发烧,这个病人他发烧了,是不是SARS?一发烧就是SARS!不能作这个结论吧。要作一个病毒抗体的检查,一看结果还没有出来,那么你说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可不可以先辨证呢?他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我们可不可以先治疗再说呢?所以它有利于当前的诊疗。揭示病理本质,当前是一个风热犯肺证。那么先辨病后辨证有什么好处呢?先把病诊出来,然后再辨证,它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它可以根据病的规律,缩小辨证的范围。就是这个病的过程,常见的一般来说就是这一个证型。比如我们诊断SARS,一般的时候它病位主要是在肺,和什么肝、肾关系不是很大,我就可以缩小这个范围。所以我们诊断要辨病和辨证,为什么中医强调这个病证结合。这个病证结合,要大家注意一点的就是这个病不等于西医的病,现在把这个病证结合就是西医的诊病、中医的辨证,要知道中医也是有诊病的,我们以后再说,这是病证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学的简史,第四个问题,中医诊断学的简史。公元前五世纪,扁鹊是最早的记载,诊病的,辨证的,诊法的。这个地方请大家注意教材上面有一个“前”字漏了,写的是公元五世纪,相差一千年,(应该是)公元前五世纪。扁鹊,按它这个切脉,发明了切脉,“今天下言脉者,扁鹊也”,是扁鹊发明了诊脉。《黄帝内经》里面就有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等内容,特别是它奠定了辨证学的基础。《黄帝内经》既辨病,又辨证,所以病和证是结合的。虽然它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它强调的是病证结合,《黄帝内经》里面有这个。《难经》把诊法规纳为望闻问切,神圣工巧,特别是重视独取寸口,这是《难经》里面的。西汉的淳于意他创立了“诊籍”,“诊籍”的内容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面有记载,里面收集了二十五个病案。张仲景,他主要的是在《伤寒杂病论》里面用六经来辨伤寒,以脏腑来辨杂病,是辨证论治的创史人。在这里还强调一下,他对疾病分类有独到的见解,疾病分类我们到现在为止,就是疾病分类模式还是没有跳出张仲景的大框框。华佗,主要是脏腑辨证。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这是)华佗的《中藏经》。王叔和著了《脉经》,王叔和的《脉经》把脉分为三部九候。《难经》强调了独取寸口,而寸口它又分为三部九候,里面讲到了二十四种脉象。《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讨论病源和病候的专著,里面有67门,共1739候,里面对症状、疾病、证候(都)很详细,这一千多个收集得非常完整,如果大家感兴趣,好好地研究一下,里面有很多内容,我们现在还没有挖掘出来。敖氏的《伤寒金镜录》里面是用图来反映舌诊,三十六个舌诊图。李时珍,他不仅是一个药物学的大家,(著了)《本草纲目》,并且他著了《濒湖脉学》。《濒湖脉学》里面的七言律写得非常好,小

的时候背书都要背这个《濒湖脉学》。脉诊的书很多了,作为教科书,清朝的教科书就是《医宗金鉴》。《医宗金鉴》里面讲到诊断的书,当时不叫做《医宗金鉴·中医诊断》,不这样叫的,叫做《四诊心法要诀》,这是《医宗金鉴》里面的。林之翰的《四诊抉微》,这是一本专门讲诊断的专著。还有《望诊遵经》是专门望诊的专著。现在我看到书店里面有《望诊大全》,但是最早的是清代汪宏的《望诊遵经》。清代的叶天士、吴鞠通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当代研究舌诊,很有名的就是陈泽霖的《舌诊研究》。中医诊断学的教材使得教学内容规范,在全国得以普及。我们现在还研究了舌诊仪,脉象仪。脉象仪的研究,舌象仪的研究,色差计,诊疗软件。辨证怎么去辨?我们也研制了怎么样去辨证的一种软件,可以让学生、临床医生都可以用的。这是我们中医诊断学发展的一些主要内容,作这么一些简单的复习。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这么三点要求:第一点,就是熟悉中医学的理论。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精神气化、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等,这些基本理论,我们在学《中医诊断学》的时候必须掌握,没有这些基础理论,我们《中医诊断学》没办法学下去,所以一定要打好前期的基础。那么我们学习的时候,首先是要理解和熟悉《中医基础理论》原来学过的内容,这次新的规范教材是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孙广仁教授主编的。主编的,除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知识以外,我们《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也必须熟悉。第二点,就是要不断地临床实践。要让学生多接触病人,多通过实践来掌握,有很多的问题,光从理论上是学不懂的,一些技能,看脉的方法、看舌诊的方法、问病的方法,都必须通过实践的锻炼。所以俗话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那么不如临证多的原因,问题就在于没有实践,有些东西学不到。我们在实践的时候,要求学生要主动多练,并且操作要正规,严格地要求,才能够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第三个,学习要求是要学会辩证思维。中医的诊断,在很大一个程度上是一种思辩的过程,思维的过程,不像现在有某一个指标确定以后,医生的作用不大了,我们现在很多的检查,化验出来以后,它不是靠医生了,而主要是靠那些检查,而我们中医的诊断很大程度上是靠的思维,因些要学会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的方法,这是学习的方法。

顺便介绍几本参考书。第一本,是中医这个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这本书是1999年出版的,编的时候是(19)97年、(19)98年编的,这本书对于教员和研究生有比较大的作用,这里面收集的资料比较多,将(19)98年之前的资料基本上进行了收集,这是一本书。第二本,是这个自学考试有一本,叫作《中医诊断学自学辅导》,这本书也是我主编的,这个里面就是怎么样学习《中医诊断学》,它的一些重点、有一些症状、病证、名词、一些解释,有部分发挥的内容,可以帮助同学自学的时候提高一些问题的看法。第三本,是《中医诊断学习题集》,《中医诊断学习题集》,这一本《中医诊断学习题集》,是配合新的、我们现在用的教材,新的七版教材,到今年的六月份才出版,这本书社会上可能还没有发行,这本书学生他们要求做习题的时候,可以参考这本书。第四本,是费兆馥和顾亦棣他们两人合编的《新编中医诊法图谱》,这个上海中医药大学编的这本书,这本书的特点是它里面有很多的图象资料,图片比较多,那些图片,我们的多媒体里面也有不少的资料是取之于这本书上面,是这一本,但这本书要学生买就比较困难了,现在可能比较难了。第五本,介绍一本叫作《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在实验教学的时候,我们现在给研究生和本科生我们都已经开了中医诊断的实验方法,是我们这里袁肇凯教授主编的,《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这个书九月份才出来。这几本都是比较新一些的,内容和规范教材比较接近,内容统一的。

小结一下,虽然我们讲了这样几个问题:一个中医诊断的基本内容,归纳起来是四点,(第)一个是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第二个是辨证。第三个是诊病。第四个是病历,或者叫病案,这样四部分内容,这是我们《中医诊断学》,它的主要内容是这么四个部分。第二个有四诊,诊法里面又包括了四诊,就是望、闻、问、切。第三个我们要复习的,就是中医为什么能诊病?它的诊断的原理,归纳为三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中医诊断的原则也是三点,一个整体审察、第二个四诊合参,第三个是病证结合,这是我们前面学习的主要内容。那么学习方法上,刚才提到了三点,一个熟悉理论,第二个要临床实践,第三个要辩证思维。这是绪论所讲的主要内容有这样一些。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概述(2)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概述 讲寸口分候的第五点,分候的应用和原理。分候到底有没有意义?临床用不用?用不用,我看有这么一个(总则),一个认为六部脉基本是一致的,应该说六部的脉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要大就都大一点,要有力六部脉都有力,要浮就都浮,特别是迟数,不可能是古代的那个描述,脉搏、有的脉象,《医案》里面写,左脉数、右脉缓,什么的,不可能一边数一边缓、一边迟一边快,那是不可能的。应该说是相等的,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对这个六部分候,因为它六部的脉基本上差不多,没有很明显的差别。所以周学霆《三指禅》上面就讲,“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分而不分就是说,你应该要知道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而不分就是说,来了脉,不一定就硬要分出来,左手寸怎么样?关怎么样?尺怎么样?右手寸又是弦,关又是缓,尺脉又是缓,或者哪一部脉又是数,不一定那么仔细分。“分而不分,不分而分。”你虽然不分,必要的时候又要分。所以我理解就是可分则分,不要机械的去分。可以分辨出来,它有不同的时候,你就要分,六部脉有不同。它都是一样的,写脉案的时候,你非要写左寸弦、右寸缓、左关疾、右尺弱,非要那么分,没必要。但是如果这个病人,他的脉搏哪个地方确实有不同的时候,那你就应该分了。所以我说是可分则分,不要机械地去分。这是一个观点,我来理解。 第二个,当某一部脉有独异的时候,独异这是古人,特别是张景岳讲得比较多的,独大、独小、独盛、独弱。这个独异,也不是讲的它独迟、独

数、独慢,不是讲的速度,也不是讲的某一个脉搏上现了结脉、代脉,其他的地方都不现结代脉,都不可能。可能就是脉搏显得大一点、小一点、有力一点、脉搏无力一点,可能是这样的区别。如果当某一地方出现了独异的时候,应当考虑它所候脏器的病变的可能,我后面加了个“可能”,你要考虑这种可能性。这个脉摸起来,确实,我们临床上也有,我是有体会的,大家不知道有没有这个体会?就是有的病人确实他那一部脉就显得虚弱一些,或者显得特别的有力、旺一些,这种情况是有的。当然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要考虑它是候的哪一个脏器(及其)病变的可能性。比如说我们经常碰到的,比如左关弦、右关弱,肝气犯脾或者肝郁脾虚;肺热炽盛的时候可能右寸脉大一点;肝阳上亢、上实下虚的时候可能关弦尺弱、寸大于尺, 这种情况是可能有的。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关脉就弦,尺脉就弱、就没有力量,关脉就很硬。这种情况一一左关弦、右关弱, 肝气犯脾、肝郁脾虚,像这种情况,还是可以见得到的。 我这儿举两个例子,还有一些例子,(就)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这是在很早以前了,可能三十多年之前,一年春节我到岳母娘家去过春节,春节没什么事干,大家都放假,岳母娘(家)隔壁、旁边是铁路上面的一个技术员,就是有文化的人,我们两个人聊天,他讲:我平常没事,那时文化革命我没什么事,我找些中医的书来看,中医的诊脉、看舌子,那些我都看了一下,我就不知道,诊脉浮中沉、寸关尺是什么意思?我就告诉他,哪个地方是寸,哪个地方是关,三部九候是怎么回事,我跟他讲一讲,他理解了。他理解了以后,他说那你给我看看我的脉是什么脉?我一看他的脉的时候、诊了以后,就发现他的右寸脉比较弱,右寸脉,两个手的寸脉比较、其他的

西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 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用四个部分,主 要内容为诊法与辨证。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 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诊察病情、辨别病证及书写病案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中 医各门临床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它是一门衔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和临 床各科的桥梁课程。 2、【课程教学要求】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08(其中课堂讲授81学时,临床见习 27学时),教学中应注意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及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在课堂 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 论,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二分之一的内容后,可适当安排临床示教与见习,以便及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临床见习中要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绪论 一、掌握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辨病、病案等概念的含义。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法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 四诊 第一章 望诊 一、熟悉望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中医诊断学期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名词解释 1.戴阳证: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突见两颧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脏腑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浮越,生命危在旦夕 2.阳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者,为——湿热熏蒸 3.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寒湿郁阻 4.瘿瘤:颈前颌下喉结的一侧或两侧,结块肿大,或大或小,随吞咽移动——肝气郁结,痰凝血瘀,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5.瘰疬:颈侧颌下肿块累累如串珠——肺肾阴虚,或外感风热时毒,挟痰结于颈部 6.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间厚边周薄,紧贴于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主湿浊、痰饮——湿浊内蕴、阳气被遏 7.光剥舌(镜面舌):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洁如镜 8.金实不鸣:新病音哑或失音,属实证,多由外感风寒/热、痰湿——肺失清肃 9.金破不鸣:久病音哑或失音,属虚证,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津——津枯肺损 10.自汗:(清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卫阳虚弱、腠理不固——气虚、阳虚 11.盗汗:睡时汗出,醒则自止,阴虚阳亢、阴不制阳——阴虚、气阴两虚 12.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阳明潮热(日晡潮热):下午3-5时发热,热势较高,伴腹满、便秘等,属阳明腑实证 阴虚潮热(骨蒸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的感觉,常伴见颧红,消瘦,盗汗,舌红少苔等,属阴虚火旺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并伴见身重,脘痞,苔腻等症,属湿热蕴结,湿温病 13.完谷不化:大便中夹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脾胃虚寒或肾虚命门火衰 14.癃闭:指肾与膀胱气化失司,导致以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至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 实——瘀血、结石、湿热;虚——脾气虚、肾阳虚 15.饥不欲食--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胃阴不足,虚火内扰 16.寸口三部九候: 寸口三部:寸、关、尺 每部三侯:浮、中、沉 寸:浮、中、沉 关:浮、中、沉九候 尺:浮、中、沉 二、问答题 1.试述青、赤、黄、白、黑五色的临床主病? (1)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2)白色:主虚证(气、血)、寒证 (3)黄色:主虚证、湿证 (4)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 2.临床常见的舌色有哪几种?各提示哪些临床意义? (1)淡红舌:淡红舌为正常人气血调和的征象。疾病情况下见舌色淡红,为疾病初起,病情轻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正常脉象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正常脉象 上课了。 上午我们讲到了诊脉的一些基本情况,脉诊的原理、诊脉的部位、诊脉的方法,讲了这些内容。下面我们讲第二节,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也叫做平脉、常脉或者是缓脉,有这样几种称法。什么是正常脉象呢?就是在生理条件下所表现的一些脉象,这个脉象它有一定的基本特点、有一定的表现特点,但是不是指某一种固定的脉,而是切脉里面,你说哪一种脉就是正常脉,哪一种脉就不是正常脉,除了刚才讲有时候可以称缓脉为正常脉以外,一般不好说浮脉就是正常脉,沉脉、数脉、滑脉,哪一种脉象都不好说是正常脉,它有一定的表现特点。临床上我们记录的时候,也一般不是描述(正常),记录病历也不是说它脉象正常,也不这样记,即使没有发现特殊的表现,它是属于正常脉象,我们写病历的时候也不写脉象正常,最多写一个脉缓,就用缓来代表这个正常脉象。既不写平脉,也不写常脉,也不写脉象正常。脉象正常,它能够反映气血充盈,气机健旺,阴阳平衡,精神安和,就是气血、阴阳、精神这都是正常的,因此就表现为脉象的正常。脉象正常,怎么知道脉象正常呢?有什么特点呢?它的脉象特点是,部位上看不浮不沉,中取明显,不浮又是怎么样的不浮?不沉是怎么样不沉?就是说用的力量适中。告诉学生什么样的情况下这就是浮取,什么样的情况下是沉取?这个脉象浮取也可以有一点体会,不很明显,中取就很明显,沉取也仍然有一些,不很明显了,这

就是一个特点。速度上、速率上,位、速、形、势,我们上午讲到脉象的要素应该包括位、速、形、势,这是讲的位置上不浮不沉,当然也不存在着长和短,从纵轴上它也不存在着长和短的问题。长短多少啊?我们还有个说法,就是一寸九分,是不是啊,少于一寸九分,它只有一寸五分,那是短了,它两寸多长还在这里有脉搏跳动,那当然是长了。浮和沉就是不大不小,不深不浅,中取明显。快慢,不快不慢,反正就是要处于中间,什么就是快、什么就是慢呢?可以局限一下,我们说,上午讲了一下,1分钟呼吸18次,如果说按每息4次,闰以太息,就是说相当于每1息4.5次的样子,因此在80次左右,在这个范围之内,85次也可以正常,86、87也还可能是正常,渐渐正常,75、76、78都可能是正常,所以快慢是不快不慢,快了、慢了那都是病了,都是病理表现。形态是不大不小,不深不浅,不快不慢,不大不小,那么到底有多大呢?也没有具体的来测量,当然这个是可以测量的,解剖以后把这个血管看看,量一下这个血管有几个毫米,恐怕不会超过1个厘米吧,3个毫米、5个毫米,恐怕就是3个毫米左右那么大一个范围,形体适中,太大了就变成了洪脉,小了是细脉,形体适中。第四个,势力是从容和缓,应指有力,它的力量从从容容,那就包括了不快不慢了,和缓有力,是和缓有力这四个字,这是正常脉象的表现。第五个节律,它的节律是节律整齐,没有歇止,它没有跳5下、3下、8下,中间停一下,也有的可能20下、30下,跳1下停1下,有的甚至1分钟没有跳(停),到第2分钟的时候它出现停了1下,那都是有歇止。为什么强调50动?有的有歇止的脉

慕课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知识点作业

各知识点测试汇总 绪论 1.1概述 一、单选题 1.提出“独取寸口”的医书是() A《脉经》 B《肘后备急方》 C《难经》 D《黄帝内经》 2..下列不属于诊法的是() A 望色 B 诊舌 C 诊病 D 按腹 答案:1. C 2. C 二、多选题 1.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A 诊法 B 辨证 C 诊病 D 病历 2.“证”是对疾病特定阶段的病理性概括,其主要内容包括() A 病位 B 病因 C 病机 D 病性 答案:1.ABCD 2. AD 1.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多选题 属于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是() A 审症求因 B 见微知著 C 以常衡变 D 整体审察 二、判断题 “因发知受”的“发”是指发病。() 三、填空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秉承中医学的特点。 答案:多选题:BC 判断题:╳ 填空题:整体观念 1.3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中医诊断基本原则的是() A 四诊合参 B 以常衡变 C 病证结合 D 整体审察 2.创立“诊籍”的医家是()

A 张仲景 B 李时珍 C 淳于意 D 扁鹊 3.下列哪项不属于体征() A 口臭 B喉中痰鸣 C 腹痛 D 脉滑()答案:1. B 2. C 3.C

一、望诊 1.1望诊的内容、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望神的重点临床意义 1.望诊的内容包括()ABCDE A.全身望诊 B.局部望诊 C.望舌 D.望排出物 2.望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ABCD A.以常衡变 B.动态观察 C.充分暴露 D.综合判断 3.望神重点观察的内容是()ABCD A.神情 B.目光 C.色泽 D.体态 1.2 得神与少神、失神、假神的辨析 1.得神的表现提示()A A.精充充盛,体健神旺,或虽病正气未伤,属病轻 B.正气不足,神气不旺,属虚证或体弱 C.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或邪气亢盛,功能障碍,属病重 D.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属病危 2.下列各项,属神气不足表现的是()B A.两目晦暗 B.精神不振 C.面色无华 D.肌肉瘦削 3.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口出异声,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属于()C A.狂病 B.癫病 C.痫病 D.中风 1.3 望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4 望诊的临床意义与注意事项,常色与病色 1.我国正常人的面色特点是()。AC A.红黄隐隐 B.暴露浮现 C.明润含蓄 D.晦暗枯槁 2.病色可分为()AB A.善色 B.恶色 C.主色 D.客色 3.病色的特点是()BD A.红黄隐隐 B.暴露浮现 C.明润含蓄 D.晦暗枯槁 1.5 望色之赤色、黄色、青色 1.小儿惊风多见()C A.面色淡青或青黑 B.面色与口唇青紫 C.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D.面色青黄而无华 2.满面通红多属()A

中医诊断学病案分析范文

1.女,32岁,3天前出现呕吐清水,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畏寒肢冷,舌淡,苔少,脉沉细。宜诊断为 A.寒饮停胃证 B.胃阳虚证 C.胃气虚证 D.寒滞胃肠证 E.胃阴虚证 答案:1.B 2.女,40岁。失眠3年余,面唇淡白无华;入睡困难,多梦健忘,心烦心悸,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临床辨证是 A.心阴虚证 B.肝阴虚证 C.心血虚证 D.肝血虚证 E.胆郁痰扰 答案:2.C 3.女,52岁。心悸胸闷已2年。近日心悸加剧,且胸部闷痛,入夜加重,伴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弦迟。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气虚证 B.心阳虚证 C.心脉痹阻证 D.气虚血痰证 E.心血虚证 答案:3.B 4.男,22岁。心烦失眠1周,近因面临分配工作,心情烦躁,近1周入夜难眠,手足心自感发热,入夜咽干欲饮,舌红苔薄而干,脉细数。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阴虚证 B.肝阴虚证 C.肝火上炎证 D.心血虚证 E.心火亢盛证 答案:4.A 5.男,70岁。患有“冠心病”10年。今上午突然心痛剧作,面色青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淡苔白润,脉微欲绝。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阳虚证 B.心脉痹阻证 C.心气虚证 D.亡阳证 E.心阳暴脱证 答案:5.E 6.女,60岁。患“高血压”8年余,近来,自感心前区闷痛,时有心悸,短气,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脉沉弦。临床辨证是 A.心脉痹阻证 B.痰阻心脉证 C.肝气郁结证 D.血瘀心脉证 E.心气虚证 答案:6.B 7.女,55岁。心悸,胸闷,气短已3年,活动后加剧,面包淡白,神疲乏力,语声低微,入夜不能安睡,舌淡苔自,脉弱。临床辨证为 A.心气虚证 B.心阳虚证 C.气虚证 D.血虚证 E.心阴虚证 答案:7.A 8.女,50岁。近来因工作劳累过度,时感气短乏力,近日与他人争吵后感到心前区胀痛,且放射到左肩背部,伴心悸失眠,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临床辨证为 A.心气虚证 B.肝气郁结证 C.气滞血瘀证 D.气滞心脉证 E.寒阻心脉证 答案:8.D 专业知识分享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主症诊断思路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主症诊断思路 主症的诊断思路。主症诊断思路,我们在讲主诉的时候已经讲得比较详细了。主症的诊断意义,临床上,很多病是以主要症状来命名的。内科里面,原来《中医内科学》四十九个病,我印象里面有三十多个属于症状,都不是真正的病。那不管它,我们现在看那是一个症状,古人都把它作为病,内科教材都把它作为病,发热、盗汗、耳鸣、胸闷、心悸、黄疸、咳嗽、胃脘痛等等,都是症状。但是也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虽然它是个症状,但是确实是临床上的主要矛盾、是诊断疾病的主要根据,说明这样一个问题。症状能不能够作为病名?我们说症状不是不能作为病名的,可以作为病名。麻疹,那不是根据症状来的吗?我们就是讲疔疮那个疔,它也是根据那个症状表现像个疔,好多都是症状来的。但是不是任何症状都可以作为病名的,不是任何症状都能作为病名,要作为病名,我提出这么几个条件,主要症状作为病名的时候,随便哪个症状,现在皮肤痒得很厉害,那就是皮肤痒病,不行吧!脱头发脱得很多,就是脱发病,不能说主要症状、任何症状都可以作为病。作为病的时候,我说有三个条件。 一个,所包含的病种比较少。这一种表现它基本上就只出现于这个情况,不会出现于其他的情况。比如说呃逆,呃逆这个情况我们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病名,呃逆它就那么一种表现,除了这个,我们把它作为病的时候,其他任何症状都不能和它相比。痛经,妇女的痛经,就是来月经的时候肚子痛得很厉害,就是指这么一种特殊的表现。脱

肛,肛门脱出来、掉出来,就是要脱出的表现。所以它可以作为病名,而那个所谓大症是不能作病名的。大症是什么意思?咳嗽,一个咳嗽有多少病?几十种病都可以出现咳嗽。便血可不可以出现?便血我们说好多病,消化系统从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胃的急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这些病可以出现吧,肠子的、肛门的病可以出现吧,肠息肉,肛门部的痔疮、癌、肛裂,全身的疾病,发热性的疾病,出现斑疹隐隐,出现斑疹显露的时候往往也可以有大便出血,那么多病都可以出血,因此,便血就不能作为一个病名,它包含的病种太多了,它不是很局限的那一种病。所以一个条件,就是它只能够包含的病种少,特征性很明显,不是这个症状可以几十种病。你说胃脘痛,作为一个病名,胃脘痛,多少病可以出现胃脘痛?所以胃脘痛像这样的不能作为病名,这是一个条件。 第二个,主症特别突出,其他的症状不明显。这个症状特别突出,它既是个特征性,也是个主症。夜啼,有的小儿,到晚上就哭,他那个时间,生物钟可能没有调整过来,白天就呼呼大睡,晚上就哭,有时候哭一通宵,他这个症状特别突出、特别明显,特别有特征性,因此,它可以作为病名。遗尿,就是这个症状突出,不是一般的病情严重、神志不清楚的那种小便失禁,他就是晚上睡着了以后(遗尿)。所以像这种特殊的,其他的任何症状,一个病人可能往往有十个八个症状、二十个症状,其他症状不能够和它相比,特别突出,它所包含的病种又少。第三个,它的定义一定要明确。定义明确什么呢?所指的这种病,就是什么情况下所特定的这种表现,就叫这种病。比如说

中医望诊的基本知识

中医望诊的基本知识 一、望诊属于中医诊断方法之一 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全省和局部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排泄物的形、色、量等具体情况,从而了解病人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望诊又可分为望神、望五官、望、躯体、望皮肤、望二阴、望排出物等局部望诊。总的来说,望诊已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中医诊断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断学中,望诊是四诊的重要部分,位居四诊之首。 1、视觉是人的众多感觉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通过视觉,人们可以获取丰富的感官治疗,从而为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医生通过望诊,能够获得关于病人和病情的较为丰富和全面的资料,从而准确判断疾病的具体情况并相应地施以治疗。所以,医家有言:望而知之谓之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望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2、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在发生疾病时也呈现出一定的整体性。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器官发生病变时,就可能会影响并表现出为整个身体出现问题;而全身发生的某种病变,也可能突出表现为在某个局部或特定器官。人体内部的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可能会表现为人体外部发生改变;人体的外部出现疾病,也可能会引发内部脏腑出现问题。人身体上的疾病,有可能会引发精神上的某种问题;而精神上的疾病,也可能会影响并表现为身体出现一定的病变。所以,人是神、色、形、态、五官等外在的情况,通常体现着身体的健康状况,尤其是面部和舌部,与五脏六腑指甲更是具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能够表现出这些脏腑的病变情况。因此,医生通过望诊,过程病人的神、色、形、态、五官等外在整体情况,往往就能够了解病人是否出现疾病以及病变部位、病程程度等具体的病变情况,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并加以相应的治疗。 二、望诊的主要内容与全省望诊 (一)望诊的内容 望诊包括全省望诊和局部望诊。全省望诊,是指通过对病人外表的神态、气色、面色、肤色、形态、姿态等整体情况进行概括的诊查,来从总体上大致了解疾病性质及病情程度的一种诊断方法。局部望诊,是指在全身望诊之后,再深入、细致地诊查病人的头部,面部、五官、躯体、皮肤、二阴、排出物等,从而详尽地了解病变原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等具体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 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具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补充的作用,因此医生在望诊时,应当将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判断和掌握病情,并为以后的对症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体、望姿态等具体内容 1、望神是指通过观察患者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来诊察其是否患有疾病以及发病原因、发病部位、疾病性质等的一种重要的望诊方法。医生在望神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表情神态、身形体态、言谈举止、动作反应、呼吸饮食等,尤其是应重点观察眼神目光 2、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和全身皮肤的颜色、光泽,从而推断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一般来说,通过观察面色和皮肤颜色的变化,可以判断出疾病发生的脏腑以及疾病的性质,通过观察脸和皮肤光泽的变化,可以判断出脏腑内精气的盛衰情况、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后的痊愈情况。因为人体在发生病变时,面部的变化较为明显,所以下面将主要介绍面色的主要内容 (1)面部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中医理论认为,面部的色泽和部位,都与特定的脏腑相对应,因此通过对面部各个部位及色泽的观察,可以推断脏腑的病变情况。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脉诊,是医生用手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脉学著作主要有:晋代王叔和著《脉经》,确定了二十四脉,是最早的脉学专著。张景岳著《景岳全书》,祥论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症从舍等。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载二十六脉。李士材著《诊家正眼》,增定二十八脉。 第一节诊脉概述 一、脉诊原理 脉象是指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搏动、心气盛衰、脉道通利和气血盈亏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的至数与心的搏动频率、节律相应。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并有约束和推进血流的作用,直接影响脉象。 (二)气学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血充盈于脉道,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的搏动也靠气的调节,因此,气与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有助于血的运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而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肝藏血,贮血和调节血液,肝又能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有关。 一、诊脉部位 (一)三部九候诊法 《素问》三部九候诊法,又称遍诊法。分为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二)人迎寸口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见于《内经》,是通过诊人迎、寸口两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人迎主要反映体表的情况,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 (三)仲景三部诊法 仲景三部诊法,指诊寸口脉候脏腑,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的诊法。 (四)寸口诊法 1.寸口部位:是手腕部挠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挠动脉),又称气口、脉口。 2.独取寸口脉诊病的原理:一是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肺经起于中焦,可以反映胃气的强弱。二是肺朝百脉,脏腑气血变化能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三是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诊脉方便。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 目录 01、绪言、总论 02、发展简史 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 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 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 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 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 08、方剂的配伍(一) 09、方剂的配伍(二) 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 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 12、剂型更换的变化 13、总论小结。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 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 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 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 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 18、止嗽散(二)。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 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 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 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 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 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 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 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 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 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 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 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 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 31、竹叶石膏汤。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 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 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 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 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 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 38、清暑益气汤。第六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袪寒、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一) 39、吴茱萸汤(二)第二节:回阳救逆、四逆汤、参附汤 40、第三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及附方、阳和汤

中医诊断学课程整体设计-精品课程

《混凝土结构》课程整体设计 尊敬的评审专家: 您好! 我是课程负责人张玉敏。今天在这里向大家做本课程的整体设计介绍,我感到十分荣幸!下面我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课程特色与创新七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本课程的建设情况。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性质 《混凝土结构》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突出应用技术培养和注重实践训练的课程。它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主干专业课,同时也是服务于工程监理和工程造价专业的结构课程。本课程以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具体工作模块来组织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能力、绘制与识读结构施工图能力。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等,后续课程有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施工、建筑抗震等。 (二)课程作用 本课程主要学习混凝土结构一般结构构件的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会设计混凝土结构常用结构构件,会绘制与识读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同时培养学生具备对常见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建筑施工、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

程提供有关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将来从事施工技术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设计理念 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核心,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全面改革本课程的教学内涵。与建设单位紧密合作,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达到“教、学、做”的有机融合,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通过对建筑企业或建筑行业相关建设和管理单位进行专业调研,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以及岗位工作标准,找出关键的工作任务,分析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能力,从而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体系。 1、从构件设计过渡到结构设计能力的培养。将梁板结构、雨篷结构、框架结构、屋架结构和排架结构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并提出课程的培养目标。 2、从“项目导向”过渡到“工作过程导向”。以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与多家企业合作,将实际工程设计项目、典型工程案例作为载体引入教学中,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过程。 3、合理使用“录像”、“图片”、“仿真”等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试验录像、工程图片、仿真配筋模型、仿真建筑物和动画等教

完整word版,《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推荐文档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中医诊断学是讲授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是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开设的,是《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石,是中医基础理论课与临床课的桥梁, 是临床各科的基础,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是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中药等专业的必修课。高等职业教育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学、中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对应的岗位工作群主要是服务基层社区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者及县(市)、乡(镇)级医院的临床执业助理医师。临床医师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诊断与治疗疾病,诊断是基本功,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基础,所以本课程对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学、中药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在中医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实现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支持。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能够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熟练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八纲、气血、脏腑辨证的基本原理,熟悉证侯辨证的基本思路,能够书写完整的中医病案,为以后从事中医诊疗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的任务:通过《中医诊断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收集患者症状、体征和病史等资料,形成完整准确的证名,判断病种,并将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演变,诊断治疗,防护调摄等情况写成病案。 前导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后续课程:《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等。 二、课程培养目标 知识要求:掌握中医四诊的概念、方法和不同症状、体征代表的临床涵义;掌握中医辨证、辨病的原理、内容和临床意义;掌握中医病案的书写内容和方法。 能力要求:熟练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具备中医临床辨证、辨病诊断思维能力;熟练掌握书写病案的能力。 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发展,终生学习的观念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医德医风、对患儿同情、尊重与关爱。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和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本课程共设计了5个知识模块,13个项目,41个学习情境,共63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期末中医诊断学高起专word精品

1. (单选题)宋代医家陈无择提出致病三因”学说,将眼病病因归纳为内因、外因和()(本题 10711182358722 3.5 分) 疔A、外伤 厂B、不内外因 厂C遗传 'D、老化 厂E、疠气 标准答案:B 2. (单选题)脱肛,便溏,气短纳少,脘腹坠胀,舌淡苔薄,脉弱,证属(本题 3.5分) 1071119 2358723 B、肾气亏虚 r D、脾不统血 ( A、脾气亏虚 ? r C脾虚下陷 标准答 C 案: 1071120 3. (单选题)以下哪项不是聚星障的眼部体征()(本题3.5分) 2358724 A、抱轮红赤 r D、黑睛病灶呈地图状 r C黑睛病灶呈树枝状 r E、黑睛病灶状如豆腐渣 r B、黑睛表面点状混浊 标准答 E 案: 1071121 2358725 4. (单选题)聚星障眼部外用药常选用()(本题3.5分)丨

A、抗生素滴眼液

B 、 抗病毒滴眼液 C 抗真菌滴眼液 E 、 激素滴眼液 D 、 降眼压滴眼液 标准答案:B (单选题)黄疸,发热,胁痛,苔黄腻,脉弦数,此属(本题3.5分) 大肠湿热 C 脾胃湿热 5. B 、 肝胆湿热 A 、 脾胃湿热 D 、 膀胱湿热 标准答案: 6.(单选题 )气从胃中逆上,出咽喉而发声短频者称 :(本题3.5 1071123 2358727 A 、 呃逆 r D 、 暧气 r B 、 太息 r C 干呕 标准答案: A 7. (单选题 2358728 )胞睑红肿热痛,伴大便干结,多为()(本题3.5 1071124 A 、 外感风热 D 、 心火上炎 E 、 肝胆火炽 C

中医师承确有专长考试方剂学复习知识点

中医师承/确有专长考试方剂学复习知识点 方剂学在中医师承考试以及中医确有专长考试中都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比例,为此复习好这一部分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方剂学复习的一部分知识点,希望可以正在准备中医师承/确有专长考试的考生可以认真复习。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常用治法 (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

汗法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使用汗法治疗。由于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可分为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或与补法、下法、消法等配合使用。 使用汗法要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兼顾兼夹病证;不宜久煎。 (2)吐法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 使用吐法要注意:因吐法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吐后应调养脾胃。 (3)下法: 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并可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 使用下法要注意:辨清病情之属性;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4)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和法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调整脏腑功能,且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全面兼顾,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和法的分类较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 (5)温法: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里寒证有部位浅深、程度轻重的差别,故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的区别。 使用温法要注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6)清法: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里热病证。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热壅成毒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故清法之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等不同。 使用清法要注意: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

中医类专业本科中医诊断学期末考试试卷

中医类专业本科中医诊断学期末考试试卷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责任校对: 专业年级班 学号姓名 云南中医学院 中医类专业本科《中医诊断学》期末考试试卷 一、A 型题(在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后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与近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相似之处是哪项 A.以常衡变 B.诊法合参 C.整体审察 D.见微知着 E.司外揣内 2.假神最主要的病理机制是 A.气血不足,精神亏损 B.机体阴阳严重失调 C.脏腑虚衰,功能低下 D.精气衰竭,虚阳外越 E.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3.在《灵枢·五色》中,“庭”是指 A.前额 B.眉间 C.鼻 D.颊侧 E.耳门 4.鼻端色青,多属 A.气血亏虚 B.肺脾蕴热 C.阴寒腹痛 D.胃气已衰 E.肾虚水停 5.舌绛紫干枯少津,可见于 A.热毒炽盛 B.肝火上炎 C.风热犯肺 D.气不摄血 E.寒凝血瘀 6.红瘦舌,黑干苔,最不见于 A.阴虚证 B.阴虚火旺 C.津枯血燥 D.胃肠热结 E.阳虚寒盛 7.气从胃中逆上,出咽喉而发声短频者称 A.呃逆 B.太息 C.干呕 D.嗳气 E.恶心 8.下列主诉,哪项最正确 A.诊为肝癌而来就诊 B.发热.咳嗽.吐痰 C.患痢疾三个月 D.胁胀.肝肿大一周 E.头晕一周,加重半天 9.时感肌肤麻木的原因,下列哪项最为常见

A.肾精不足 B.肝阴亏虚 C.风痰阻络 D.风寒入络 E.血虚失养 10.胃气衰败的脉象特征最可能的是 A.弦而软 B.弦而硬 C.弦而缓 D.弦而数 E.弦而滑 11.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者为 A.心气亏虚 B.心阳不足 C.痘疹将发 D.心肺气绝 E.宗气不守 12.最能辨别虚实真假的是 A.脉沉取之有力无力 B.舌质的苍老与嫩胖 C.病程的新久或长短 D.整个体质的壮和弱 E.二便的通利和闭涩 13.原高热烦渴,脉洪大,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肢厥,属 A.真热假寒 B.真寒假热 C.热证转寒 D.真实假虚 E.真虚假实 14.伤风证最常见的表现是 A.咳嗽,喉痒,鼻塞 B.恶风,微热,汗出 C.突起水肿,少尿 D.皮肤瘙痒,出风疹 E.眩晕,麻木,振颤 15.下列哪项常不是形成气虚证的原因: A.久病重病 B.劳累过度 C.年老体弱 D.情志过极 E.先天不足 16.下列哪项不是脾阳虚证的特征表现 A.浮肿少尿 B.带下清稀 C.形寒肢冷 D.月经淋漓 E.久泄不止 17.脘腹冷痛,痛势暴急,口吐清水,面青肢冷,苔白滑,脉沉紧,应诊断为 A.胃阳亏虚证 B.寒饮停胃证 C.胃气亏虚证 D.食滞胃肠证 E.寒滞胃肠证 18.鉴别蓄水证与蓄血证,下述哪项最有意义 A.少腹硬满或不满 B.口渴引饮或不渴 C.小便自利或不利 D.神志不清或神清 E.脉象浮数或沉结 19.十二经脉病证一般不包括下列哪项 A.经络循行部位的症状 B.经络所属脏腑的症状 C.多经合病的症状 D.另条经络所见的症状 E.与相表里经络的症状 20.住院病历的“首次病程记录”完成时间是

中医诊断学实验 实验指导

《中医诊断学实验》 指导书

目录 一、中医诊断综合应用实验 实验一中医四诊、辨证训练及数字模拟诊断 (1) 实验二实体模拟教学实验 (7) 实验三病案讨论教学实验 (13) 二、诊脉训练及中医脉图描记及脉象分析 (19) 1

实验一 中医四诊、辨证训练以及数字模拟诊断 【实习目的和原理】 目的:通过随机组合临床常见症状以供实验学生应用中医四诊、辨证理论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中医临床诊断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和技能。 2 原理:本软件包括学习篇、测试篇、训练篇。 学习篇:基本覆盖了中医诊断学的诊法与辨证,适于学生了解中医的诊断知识、方法和技能。 测试篇:采用仿真试卷界面,收集各种题型的标准试题3529个,并设有答案,卷面分析等功能,有助于学生检测自己学习效果。 训练篇:采用仿真诊断思路,模拟临床实习情境,虚拟诊断过程的方法,把覆盖400多病证的189个临床成功病例制作成训练环境,可以提高学生掌握中医临床辨证思路和技能。 【实验对象】 配备“中医诊断学电脑辅助教学系统”的计算机。 【实验器材与药品】 中医诊断学电脑辅助教学系统软件、计算机

【实验步骤及观察项目】 1.打开计算机,双击桌面“中医诊断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快捷图标志,进入中医诊断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2.点击进入“学习篇”,根据系统提示,点击复习本次实验课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3.点击右上角“关闭”图标,退出基础知识复习。 4.点击“学习篇”下的“测试篇”,进入相关知识的系统测试,进入系统“测试篇”后,点击左侧第六个按钮“定制”,选择所要测试的章节和测试内容的认知层次为“中”,或选择按测试内容的难易程度为中,并按实验老师的要求输入需要测试的试题的数量。 5.点击右下侧的“确定”按钮进行测试,完成所选试题后,点击右上侧按钮“交卷”,得出本次测试结果分析。 6.记录测试章节、试题总数、答错试题数、答对试题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