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讲课稿:正常脉象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概述(2)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概述讲寸口分候的第五点,分候的应用和原理。
分候到底有没有意义?临床用不用?用不用,我看有这么一个(总则),一个认为六部脉基本是一致的,应该说六部的脉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要大就都大一点,要有力六部脉都有力,要浮就都浮,特别是迟数,不可能是古代的那个描述,脉搏、有的脉象,《医案》里面写,左脉数、右脉缓,什么的,不可能一边数一边缓、一边迟一边快,那是不可能的。
应该说是相等的,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对这个六部分候,因为它六部的脉基本上差不多,没有很明显的差别。
所以周学霆《三指禅》上面就讲,“分而不分,不分而分。
”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分而不分就是说,你应该要知道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而不分就是说,来了脉,不一定就硬要分出来,左手寸怎么样?关怎么样?尺怎么样?右手寸又是弦,关又是缓,尺脉又是缓,或者哪一部脉又是数,不一定那么仔细分。
“分而不分,不分而分。
”你虽然不分,必要的时候又要分。
所以我理解就是可分则分,不要机械的去分。
可以分辨出来,它有不同的时候,你就要分,六部脉有不同。
它都是一样的,写脉案的时候,你非要写左寸弦、右寸缓、左关疾、右尺弱,非要那么分,没必要。
但是如果这个病人,他的脉搏哪个地方确实有不同的时候,那你就应该分了。
所以我说是可分则分,不要机械地去分。
这是一个观点,我来理解。
第二个,当某一部脉有独异的时候,独异这是古人,特别是张景岳讲得比较多的,独大、独小、独盛、独弱。
这个独异,也不是讲的它独迟、独数、独慢,不是讲的速度,也不是讲的某一个脉搏上现了结脉、代脉,其他的地方都不现结代脉,都不可能。
可能就是脉搏显得大一点、小一点、有力一点、脉搏无力一点,可能是这样的区别。
如果当某一地方出现了独异的时候,应当考虑它所候脏器的病变的可能,我后面加了个“可能”,你要考虑这种可能性。
这个脉摸起来,确实,我们临床上也有,我是有体会的,大家不知道有没有这个体会?就是有的病人确实他那一部脉就显得虚弱一些,或者显得特别的有力、旺一些,这种情况是有的。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同学们,上午好!现在开始上课。
我们上一次讲到了闻诊,闻诊主要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里面又讲了这样几个内容:一个是发声。
就是声音的高低、强弱、轻重、缓急。
从发声的高低、强弱、轻重、缓急,一般可以辨它是属于虚、寒、阴证,还是属于实、热、阳证。
其中比较特殊一点的是讲了失音和音哑的问题。
第二个讲语言。
语言的问题所提到的几个症状,都是与心神密切相关,谵语、郑声、错语、独语、狂言、言謇,这样几种病变的发生,语言异常,多半是属于神志的昏迷或者是错乱所导致的。
第三个讲呼吸。
除呼吸的强弱、快慢、缓急以外,我们还讲到了借助听诊器来听呼吸音、支气管音和肺部的啰音,这几种病理改变都和肺的病变有关系。
第四个讲咳嗽。
呼吸里面还讲到了喘、短气和少气这几个症状。
喘气、喘、哮、短气和少气这几个症状的比较和它和临床意义。
咳嗽主要是结合痰的情况来进行辨证,干咳和痰里面,由痰的颜色、多少来分辨寒热、燥湿。
咳嗽里面还讲到了有两种特殊病,是一种特殊的咳嗽声音,一个是百日咳——顿咳,连续性的、痉挛性的咳嗽,咳后有一种鸡鸣的回声;还有一种是白喉的咳嗽,咳如犬吠,这是讲了咳嗽。
然后讲了心音。
心音主要是借助听诊器来分辨心音的强弱、缓急,是心音增强还是心音减弱。
心音增强可能一般是热证、阳亢、阴虚,也可能因为血虚所导致;心音的减弱与心肺的气虚,特别是心阳气虚密切相关,除了这个以外,如果有痰饮、瘀血、水湿等等停留于胸部这些地方,也可能使心音减弱。
比如说支饮这些疾病,可以使心音遥远,听不到,减弱。
如果心脏出现杂音,一般来说,说明是心脏有疾病,有心脏的疾病存在。
然后是讲了胃肠的异常声音。
呕吐、呃逆、嗳气都是胃气上逆的表现。
根据他呕吐的物质,清稀,有没有食物,有没有臭气等等来辨别它的病变性质。
呃逆、嗳气,胃气上逆,也可以由多种原因导致,这是讲到了呕吐、呃逆、嗳气。
还讲到了肠鸣,正常人一般用耳朵听不到肠鸣,但是用听诊器可以听得到,1分钟3到5次,在脐周围比较明显。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脉诊

目录 一.脉象形成原理及临床意义 二.脉诊部位、方法、注意事项 三.脉象要素,正常脉象生理特征及变异 1.脉象原理及意义: 脏器: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均由心气主宰,并由宗气推动 基础:气血运行 保证:五脏协同;肾为脉之根 2.脉诊部位:
70
⑴三部九候诊法(遍诊法) 出自《素问·三部九侯论》 上为头、中为手、下为头,各部又分天地人三候 通过局部动脉的变化来提示相应部位、经络、脏腑发生的病变 ⑵人迎、寸口诊法 出自《灵枢·终始》,人迎-体表,寸口-脏腑 春夏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 外格:人迎>4 寸口切大而数,危象 内关:寸口>4 人迎,危象 ⑶仲景三部诊法:多用于无寸口脉或危重病人 寸口脉候脏腑,跌阳脉候胃气,太溪脉候肾气 寸口脉微而跌阳脉尚有力:胃气尚存,尚可治 ⑷寸口脉诊法 “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确立 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为关部,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真脏脉
82
1.定义: 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 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 2.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败脉歌》: 雀啄连连,止而又作;屋漏水留,半时一落; 弹石沉弦,按之指搏;乍疏乍密,乱如解索; 本息末摇,鱼翔相若;虾游冉冉,忽然一跃; 釜沸空浮,决无根脚;偃刀坚急,循刃责责; 转豆累累,如循薏仁;麻促细乱,其脉失神; 败脉十种,自古以闻,急救下药,必须认真。 3.分类: ⑴无胃之脉:偃刀脉、转豆脉、弹石脉— —应指坚搏;邪盛正衰,病重 ⑵无神之脉: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 —散乱无序;脾肾阳衰,神气涣散,将死 ⑶无根之脉: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 —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 釜沸脉:三阳热极,阴液枯竭 鱼翔脉、虾游脉: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正常脉象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正常脉象上课了。
上午我们讲到了诊脉的一些基本情况,脉诊的原理、诊脉的部位、诊脉的方法,讲了这些内容。
下面我们讲第二节,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也叫做平脉、常脉或者是缓脉,有这样几种称法。
什么是正常脉象呢?就是在生理条件下所表现的一些脉象,这个脉象它有一定的基本特点、有一定的表现特点,但是不是指某一种固定的脉,而是切脉里面,你说哪一种脉就是正常脉,哪一种脉就不是正常脉,除了刚才讲有时候可以称缓脉为正常脉以外,一般不好说浮脉就是正常脉,沉脉、数脉、滑脉,哪一种脉象都不好说是正常脉,它有一定的表现特点。
临床上我们记录的时候,也一般不是描述(正常),记录病历也不是说它脉象正常,也不这样记,即使没有发现特殊的表现,它是属于正常脉象,我们写病历的时候也不写脉象正常,最多写一个脉缓,就用缓来代表这个正常脉象。
既不写平脉,也不写常脉,也不写脉象正常。
脉象正常,它能够反映气血充盈,气机健旺,阴阳平衡,精神安和,就是气血、阴阳、精神这都是正常的,因此就表现为脉象的正常。
脉象正常,怎么知道脉象正常呢?有什么特点呢?它的脉象特点是,部位上看不浮不沉,中取明显,不浮又是怎么样的不浮?不沉是怎么样不沉?就是说用的力量适中。
告诉学生什么样的情况下这就是浮取,什么样的情况下是沉取?这个脉象浮取也可以有一点体会,不很明显,中取就很明显,沉取也仍然有一些,不很明显了,这就是一个特点。
速度上、速率上,位、速、形、势,我们上午讲到脉象的要素应该包括位、速、形、势,这是讲的位置上不浮不沉,当然也不存在着长和短,从纵轴上它也不存在着长和短的问题。
长短多少啊?我们还有个说法,就是一寸九分,是不是啊,少于一寸九分,它只有一寸五分,那是短了,它两寸多长还在这里有脉搏跳动,那当然是长了。
浮和沉就是不大不小,不深不浅,中取明显。
快慢,不快不慢,反正就是要处于中间,什么就是快、什么就是慢呢?可以局限一下,我们说,上午讲了一下,1分钟呼吸18次,如果说按每息4次,闰以太息,就是说相当于每1息4.5次的样子,因此在80次左右,在这个范围之内,85次也可以正常,86、87也还可能是正常,渐渐正常,75、76、78都可能是正常,所以快慢是不快不慢,快了、慢了那都是病了,都是病理表现。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2.有神 指脉象有力柔和,节律整齐(势)。 3.有根 指尺脉有力,沉取不绝,反映肾气之充足。 尺脉候肾,一是尺脉有力,一是沉取不绝。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二) 脉象的生理变异 1.季节: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2.情绪:激动时其脉必快(数),抑郁时 其脉沉缓或迟……。 3.年龄:儿童脉小数;青年脉平滑;老人 多弦硬……。 4.斜飞脉: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 手背。 5.反关脉:脉象出现于寸口背侧。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4.按脉势分类
(1)虚脉
①脉象特征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 之空豁,应指松软。 亦是无力脉的总称。 理解: 脉力较弱,可分两类: 一是宽大无力类如芤脉、 散脉; 二是细小无力类如濡脉、 弱脉)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②临床意义 多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③脉理分析 气虚不足以鼓其脉,故脉来无力; 血虚不足于充其脉,故按之空豁。
第五章
切
诊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3.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4.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5.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四、脉象要素:(位、数、形、势) 1 、脉位 —— 脉搏跳动显现部位的深 浅,如浮/沉。 2、至数——脉搏的频率,如迟/数。 3 、脉长 —— 脉动应指轴向范围的长 短,如长/短。 4 、脉宽 —— 脉动应指径向范围的大 小(粗细),如洪/细。
中医诊断学——正常脉象

中医诊断学——正常脉象1.濡脉的主病是A.厥证B.阴寒症C.气滞血瘀D.湿证E.表证2.以脉位表浅为特征的脉是A.浮脉、洪脉、革脉B.浮脉、濡脉、细脉C.浮脉、散脉、动脉D.浮脉、芤脉、促脉答案:D A正常脉象要点一正常脉象的表现正常脉象的主要特点是:寸关尺三部有脉,一息四~五至,相当于72~9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不同而有相应变化。
这些特征在脉学中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要点二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一)胃胃也称胃气。
脉之胃气主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和营养状况的优劣。
脉有胃气的特点是徐和、从容、软滑的感觉。
(二)神脉搏有力是有神的标志,故有胃即有神。
脉之有神是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
(三)根脉之有根关系到肾。
脉之有根主要表现在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两个方面。
总之,胃、神、根是从不同侧面强调了正常脉象所必备的条件,三者相互补充而不能截然分开。
常见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要点一常见脉象的脉象特征及鉴别浮脉、沉脉、迟脉、散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湿脉、弦脉、紧脉、级脉、潘脉、羽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做脉、北脉、苹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一)常见脉象的脉象特征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其脉象特征是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
因此,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其脉象特征是脉管搏动的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明显的跳动。
3.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其脉象特征是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4.数脉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每分钟约在91~120次)。
其脉象特征是脉率较正常为快,比疾脉慢。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概述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概述前面我们讲了两种诊脉的部位,第三个是仲景的“三部诊法”。
张仲景诊三个地方,显然这个方法是张仲景提出来的。
我们学《伤寒论》,《伤寒论》序里面都讲到,张仲景就曾经批评过:“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人迎、趺阳,有一个人迎,有一个趺阳,他还讲到“握手不及足”,就是不按足部的脉,足上面还有一个,所以加在一起是三部。
所以“三部不参,动作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
”这就是张仲景创造的三部诊法,因此叫做仲景三部诊法。
因为我们其他也是三部,头、手、足,全身也有三部,三部里面各有三候,那就三部九候。
这个三部,你说三部诊法,我是讲的哪一个三部?所以加上一个仲景三部诊法,这只是三个地方,不是诊九个地方。
遍诊法是头、手、足九个地方,而这个是诊三个地方。
寸口、人迎诊法是诊两个地方。
《伤寒论》常用,一个是诊寸口脉,寸口脉当然是候脏腑的情况。
除了寸口以外,第二个是诊趺阳脉,趺阳脉在哪个地方呢?在足背,足的背部这个地方,足阳明胃经这个地方是趺阳脉,诊这个地方的脉搏。
第三个是诊太溪脉,太溪。
太溪脉在哪个地方呢?在足跟,足踝的内侧,这个踝的内侧,不是这个手诊的地方,这个手是托着足的,这个手是托着的,是这个手在诊着,这个指头在诊着足踝的内侧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是足少阴肾经所过的部位,刚才前面那个趺阳是足阳明胃经所过的部位,因此太溪脉是候肾气,趺阳脉是候胃气。
现在这个诊法还是运用的,临床上一般不用,一般用的不是每个病人都拿着脚上趺阳、太溪来诊一下。
现在诊的这个地方,许叔微有两句话,叫做“趺阳胃脉定生死,太溪肾脉为根蒂”,就强调了诊趺阳和太溪。
趺阳脉是干什么的?趺阳是足阳明胃经的部位的、循行部位的一个穴,脉搏跳动,所以它是诊胃的,我们人以胃气为本,实际上是强调后天的重要性。
太溪脉是强调先天的重要性,是足少阴肾经所过的部位。
所以现在对于危重病人,病情很重,再摸摸看看趺阳脉还有没有、太溪脉还有没有。
中医诊断脉诊详解(共60页)

第三十四页,共六十页。
小儿病脉
❖ 三岁以下的,一息七八至为平脉。五六岁的,六至为平 脉,七至以上为数脉,四五至为迟脉。只诊浮沉、迟数、 强弱、缓急,以辨别阴阳寒热表里,邪正盛衰,不详求 二十八脉。
❖ 浮数为阳,沉迟为阴,强弱可测虚实,缓急可测邪正。
第三十页,共六十页。
诊小儿脉方法
❖ 一指三部诊法:用左手握小儿手,对三岁以下的小 儿,用右手大拇指按在高骨脉上,分三部以定息数; 对四岁以上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 侧滚转寻三部;七八岁可以挪动拇指诊三部;九至十 岁以上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十五岁可以 按成人三部诊法进行。
第三十一页,共六十页。
脉诊的现代研究
第四十三页,共六十页。
脉诊的现代研究
Bio-Me 中医脉诊仪
第四十四页,共六十页。
脉诊的现代研究
多路信号复合采集,综合分析
❖ 动压力信号 反映中医脉动信息
❖ 静压力信号 反映中医师“举按寻”运指手法
❖ 心电图 反映心脏运动,间接计算出脉搏波的传导 速度,表征血管信息
❖ 光电脉图 反映微循环和反射脉搏波
第十六页,共六十页。
正常脉象
脉位变异
❖ 斜飞脉——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 手背
❖ 反关脉——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
第十七页,共六十页。
正常脉象
外部因素影响
❖情 志 ❖劳 逸 ❖饮 食 ❖季 节 ❖昼 夜 ❖ 地理环境
第十八页,共六十页。
正常脉象
情志
第十九页,共六十页。
正常脉象
劳逸
第二十页,共六十页。
第七页,共六十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正常脉象上课了。
上午我们讲到了诊脉的一些基本情况,脉诊的原理、诊脉的部位、诊脉的方法,讲了这些内容。
下面我们讲第二节,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也叫做平脉、常脉或者是缓脉,有这样几种称法。
什么是正常脉象呢?就是在生理条件下所表现的一些脉象,这个脉象它有一定的基本特点、有一定的表现特点,但是不是指某一种固定的脉,而是切脉里面,你说哪一种脉就是正常脉,哪一种脉就不是正常脉,除了刚才讲有时候可以称缓脉为正常脉以外,一般不好说浮脉就是正常脉,沉脉、数脉、滑脉,哪一种脉象都不好说是正常脉,它有一定的表现特点。
临床上我们记录的时候,也一般不是描述(正常),记录病历也不是说它脉象正常,也不这样记,即使没有发现特殊的表现,它是属于正常脉象,我们写病历的时候也不写脉象正常,最多写一个脉缓,就用缓来代表这个正常脉象。
既不写平脉,也不写常脉,也不写脉象正常。
脉象正常,它能够反映气血充盈,气机健旺,阴阳平衡,精神安和,就是气血、阴阳、精神这都是正常的,因此就表现为脉象的正常。
脉象正常,怎么知道脉象正常呢?有什么特点呢?它的脉象特点是,部位上看不浮不沉,中取明显,不浮又是怎么样的不浮?不沉是怎么样不沉?就是说用的力量适中。
告诉学生什么样的情况下这就是浮取,什么样的情况下是沉取?这个脉象浮取也可以有一点体会,不很明显,中取就很明显,沉取也仍然有一些,不很明显了,这就是一个特点。
速度上、速率上,位、速、形、势,我们上午讲到脉象的要素应该包括位、速、形、势,这是讲的位置上不浮不沉,当然也不存在着长和短,从纵轴上它也不存在着长和短的问题。
长短多少啊?我们还有个说法,就是一寸九分,是不是啊,少于一寸九分,它只有一寸五分,那是短了,它两寸多长还在这里有脉搏跳动,那当然是长了。
浮和沉就是不大不小,不深不浅,中取明显。
快慢,不快不慢,反正就是要处于中间,什么就是快、什么就是慢呢?可以局限一下,我们说,上午讲了一下,1分钟呼吸18次,如果说按每息4次,闰以太息,就是说相当于每1息4.5次的样子,因此在80次左右,在这个范围之内,85次也可以正常,86、87也还可能是正常,渐渐正常,75、76、78都可能是正常,所以快慢是不快不慢,快了、慢了那都是病了,都是病理表现。
形态是不大不小,不深不浅,不快不慢,不大不小,那么到底有多大呢?也没有具体的来测量,当然这个是可以测量的,解剖以后把这个血管看看,量一下这个血管有几个毫米,恐怕不会超过1个厘米吧,3个毫米、5个毫米,恐怕就是3个毫米左右那么大一个范围,形体适中,太大了就变成了洪脉,小了是细脉,形体适中。
第四个,势力是从容和缓,应指有力,它的力量从从容容,那就包括了不快不慢了,和缓有力,是和缓有力这四个字,这是正常脉象的表现。
第五个节律,它的节律是节律整齐,没有歇止,它没有跳5下、3下、8下,中间停一下,也有的可能20下、30下,跳1下停1下,有的甚至1分钟没有跳(停),到第2分钟的时候它出现停了1下,那都是有歇止。
为什么强调50动?有的有歇止的脉它可能就是要50次才能够出现1次。
这是正常脉象,我可以说这个正常脉象,可说它提了正常脉象,也(等于)没有提,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不深不浅,和缓有力,节律整齐,六个不,三条六个不,没有很多的实际意义,要靠我们去体会,老师告诉学生这种脉显得大,这种脉显得浮,显得沉,正常脉象的特点。
随着生理活动、季节、气候等等,它可以发生相应的变化,等一下我们要讲,会要讲会有些什么样的变化。
这样一种正常的脉象,古人把它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我们现在在病案上记录的时候,从位置上看,看不出明显的有什么问题,不浮不沉,从速度上看没有明显的问题,不快不慢,从形体来看没有明显的问题,不大不小,并且还有从容和缓有力、节律整齐,这样的特点,那我们记录病案不可能这样记啊,详细的(记)这个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不大不小、和缓有力、节律整齐,不会记这么五句话,那就是简单用一个缓字加以代替,缓脉,所以缓脉可以称为是正常的脉。
这是一个缓脉的脉图,我们上午已经讲了,这是一个升支、降支,降支下面有几个曲折,这就是典型的脉缓的脉图,正常的脉的脉图显得很流畅,弹性也比较好,升降显得很正常,这是个缓脉的脉图。
刚才讲正常脉古人称之为有胃、有神、有根。
所谓有胃,是讲脉里面有胃气,这个脉跳起来,这个脉跳得和里面(的)胃气,胃的功能、胃气的情况有关,跳起来体现了这里面的胃气充足不充足,脉跳,不是脉里面还藏了一个、血管里面藏了一个胃,六腑的那个胃,只是说脉搏跳起来说明这个人他的胃气是健旺不健旺这样一个问题。
表现有很多,古人有很多的说法,每一本书上基本上都有这种说法,比如说《灵枢》讲,“谷气来也徐而和”,那是胃气吧,谷气是胃气,那脉搏来是什么样呢?徐缓而和,徐而和,和缓。
《景岳全书》讲“谷气即胃气,胃气即元气,夫元气之来,力和而缓。
”等等吧,很多说法,就是具有从容和缓的特点,从容和缓的特点主要是从势力上来看的。
和缓的脉说明什么问题呢?和缓的脉是从容和缓,它的主要特点是从容和缓,应指有力、节律一致那些都有的,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不大不小,主要的特点是从容和缓,从势力上看是这样一个问题。
它说明为什么叫做它有胃气,不说它有肝气、有肾气?有胃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说明了脾胃的功能,我们人体的气化、气血的生化(正不)正常,脾胃的功能健旺不健旺,主要是说明这个问题。
脾胃功能健旺的,说明它的脉就会和缓从容;脾胃功能不健旺,它可能就会失掉和缓从容的这么一种状态。
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脾胃功能好,营养物质充足,它这个基础打得牢,所以脉搏跳起来从从容容、和和缓缓,不慌不忙,就是胸有成竹的意思。
我们过去讲手中有粮,遇事不慌,有粮食,有这个物质基础,所以就显得从容大方,(有)这个实力、有这个国力。
我们人体的胃气、这种物质基础有保障,因此把它叫做有胃。
如果胃气少了,就是胃气衰,没有胃气了,一点从容和缓的感觉都没有,那当然是胃气消亡。
第二个叫做有神。
这个有神我们在讲望神的时候也讲过,得神叫做有神,少神叫做神气不足,失神。
那个有神是讲的人体的两目、面色、神情和形体。
脉中有没有神,就说明脉里面这个神气怎么样。
神气怎么样也有很多说法,李东垣的这个话讲得好,叫做“不病之脉,不求其神而神无不在也,有病之脉,则应求其神之有无”,就是说正常的人自然是有神的,一个非常健康的人,从他整个看,望神的时候,肯定也是有神,倒是生病的时候你就要考察一下,这个人神气足不足啊,是不是少神,是不是失神,是不是神志错乱,我们看望全身的神是那样,现在看脉搏也是这样。
正常的人脉搏是会有神的,健康人、常人脉搏是有神的,有病了、生病了以后要考察它有不有神。
脉中神怎么去体现呢?重点是有力无力,几个说法都是强调的有力无力,所以脉律整齐、柔和有力,重点讲的是柔和有力,前面讲的从容和缓,有一个“和”,这里也是一个“和”,和缓,有胃是从容和缓,有神是柔和有力,特别里面提出有力,但是有力并不是像个钢管一样的那么很强硬,它也有柔和的特点,并不是那么一味地硬,脉管本身并不是很硬,只是说跳起有力,这就是有神的表现。
有神说明我们人体的精神和生命活动是正常的,是健康的,有病也是比较轻。
这种脉有神和脉搏有胃,两个能不能区别开?实际上我看很难区别开,从容和缓如果没有力了,从容和缓,从从容容,不急不慢,从速度上来看的,重点是看速度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而这个有神是柔和有力,是从势力上看。
那么一个脉象如果它是从容和缓,真正有胃的人,他脉搏也肯定是柔和有力的,柔和有力的脉它有神,应该说它也是有胃气的,所以从容和缓、柔和有力往往是不能分开。
脉搏跳得非常的快,它那怕柔和有力,应该说神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这两个无非是从不同的角度,无非是强调我们人体的神的活动、心脏的跳动、脾胃的功能都是健旺的,只是古人要把这样一个表现归纳为那就是有神、这就是有胃。
比如说我们讲中华民族有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那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什么样子呢?它实际上就有团结、奋斗、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这就是它的表现。
那么我们在脉象上体现它有胃、有神,就是体现在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这么一个特点,实际上柔和有力的脉应该它也要从容和缓,从容和缓的脉应当也要柔和有力,这才是一个健康的表现,所以它两个不能区别、严格分别开来。
第三个是有根。
脉有根基,就是脉没有断掉,它有根本存在,扎着有根在那里。
脉的有根有两种表现,一种表现是尺脉沉取不绝,我们讲的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两尺脉是属肾。
肾是我们人体的根本,因此《难经·十四难》里面讲,“人之有肾,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树叶、枝,到冬天它可能落叶了、枝也萎缩了,但是它根本还是好的,一到春天它又会长起来,所以根本是在肾,如果人有元气,元气是在肾,“故知不死”。
《脉经》里面也讲了,“寸口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所以尺脉沉取还有没有脉,尺脉本来它的位置比关脉要稍微沉一点,有很多病人尺脉是显得弱,那么弱的时候如果沉取一点都感觉不到,这就是没有根的一种表现。
第二种认为有根是在什么地方呢?是显在足部的三个脉象,一个是太溪,太溪在什么地方?我们上午讲过,在内踝的后面那个地方,足少阴肾经所过的部位;一个是冲阳,冲阳在什么地方呢?也叫做趺阳在哪个地方?在足背这个地方,应该是说在足的中间这个趾头的后面,这是冲阳穴;还有一个太冲穴,太冲脉搏,太冲脉在哪个地方呢?有的人把这个太冲脉和冲阳脉都是讲足背这个脉搏,应该是足背这个地方是趺阳,叫做冲阳,太冲是在哪个地方呢?在脚的大拇趾的本节后面,所以它是在第二和第三个趾头的中间,而足阳明胃经是在中趾的后面,这么摸下来,系鞋带的那个地方,那是足背中的趺阳脉,而太冲脉是在大拇指的后面,在前面一些,在指头那个地方,不是一个脉搏。
这三个脉搏,一个是反映肾,一个反映胃,一个反映肝,足厥阴肝经所过的部位。
这几个地方如果有脉的话,我们上午讲过,趺阳是测胃气,太溪是测根本、测肾,所以这两个一个是有胃气,一个是有肾,没有消亡,肝为女子的先天,肝藏血,所以这三个脉象,也就是说,足上面还仍然有脉搏跳动,没有绝,这还是根没有绝的表现。
所以有根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个是尺脉沉取不绝,一个是足部的三脉——太溪、冲阳和太冲这三个脉还仍然在那里跳动,它说明肾气没有衰竭,实际上也包括了胃气,冲阳、趺阳也是胃气,胃气也没有衰竭,所以有根。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下,就是有胃、有神、有根三者,这是古人人为的这么一种区分,实际上这三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强调我们正常脉象应当具备的条件。
应当具备什么条件呢?不管你是什么变化,都应当是从容和缓,柔和有力,尺脉沉取不绝。
三个的目的无非是强调脾胃、气血,脾胃运化正常,气血物质基础丰富,一个无非强调是心和心神活动正常,一个是强调我们的先天之本,肾气还没有消亡,从不同的角度来强调它,实际上这三个脏腑就代表了我们整个机体的一些正常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