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羡余”偏误分析-最新教育资料
汉语羡余现象与留学生的“羡余”偏误

Redundancy in Chinese and Errors of Redundancy Made by Foreign Students
作者: 潘先军
作者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234
出版物刊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页码: 47-50页
主题词: 羡余:句法;偏误
摘要:羡余现象,是指语言的表达形式多于表达内容。
现代汉语的羡余现象在词法与句法两个层面都有。
句法上汉语羡余情况主要有两大类。
留学生的羡余偏误与汉语羡余现象类似,产生的原因一是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二是交际策略的负作用,三是教学或教材的误导。
进行羡余偏误分析对教学、教材编写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中高级阶段留学生词汇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

01 引言
03 教学策略
目录பைடு நூலகம்
02 偏误分析 04 参考内容
引言
词汇习得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中高级阶段,词汇量的积累和 正确使用更是对留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在这个过 程中,留学生往往会遇到各种偏误,如何分析这些偏误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是语言教师需要的重要课题。
偏误分析
在中高级阶段的词汇习得中,留学生常见的偏误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 方面。例如,一些留学生在发音方面存在困难,尤其是对于某些音标的发音规 则和细节把握不当,导致在口语交流中出现偏差。此外,留学生在词汇方面的 偏误则表现为对词汇的含义和用法理解不足,往往在写作和口语中混淆近义词 或短语,造成表达不准确。而在语法方面,常见的偏误为对句型和语态的掌握 不够扎实,导致在书面和口头表达中出现问题。
3、科学拼读:针对语音偏误,教师可以进行科学拼读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正 确的发音规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语境教学:教师可以将词汇和语法融入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在实际场景 中理解和运用词汇和语法知识,增强他们的实际交流能力。
参考内容
本次演示旨在分析高级阶段留学生习得动词重叠式过程中的常见偏误。动词重 叠式是汉语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有广泛运用。对于母 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掌握动词重叠式是一项重要挑战。我们将通过回顾 相关研究、分析偏误类型、探讨解决方案,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这一语言点。
留学生在学习动词重叠式时,往往对形式和意义的理解不够准确。例如,“看” 的重叠式应为“看看”,但很多学习者会误写成“看一看”。同时,对于动词 重叠式表达的语义,如“想想”、“看看”等,学习者也常常理解错误。
留学生使用成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2 2 成分 累 赘 ・
霁 尝
等
- ..
霎 善 夏 喜 霎
: ;; ; ;
: 会全 主、 。 顾大全 的益 要 主局体 利 学 全 职刖 工
龄
Ki 料 行 析将 学 成 使 偏 类 分 以 " 析 分 ,留 生 语 用 误 型 为 书材进 统 m偏 计 l 4 面 l e v
2 9旬 I9 C4 0 月刊 S— N6 1 () S5 1 1 下 N0 1/ 年 7 1I 11 — 0 4 0
留 学 生 使 用 成 语 的 偏 误 分 析 及 教 学 策 略
对州
因此 , 文 以《 语水 平词 汇 等 级 大 纲 ( 订 本 ) 中的 1 3个 成 本 汉 修 》 2
例 (7 : 1 ) 日本人 很有 礼貌 , 面总 爱探 头探 脑 。 见 “ 打细算 “ 精 细地 计 算 、 划 、 精 是 筹 是褒 义 词 , 例 ( 6 却 将 而 1) 其用 作贬 义 , 错误 的。 探 头 探脑 “ 是乍 隐乍 现 、 鬼祟 祟 地 是 ” 则 鬼 伸头 张望 、 窥探 。是 贬 义词 , 而例 ( 7 却将 其误用 作 褒义 词 。 1) 33 语义 搭配 有误 .
例( 8 : 师还 没讲 完 , 二就 七 嘴八舌 地说 起来 。 1)老 浩 等 同于语 法教 学 , 们不 能 避 重就 轻 , 我 只谈 语 法 , 是 我们 可将 但 例 ( 9 : 只小 青蛙 从 小 生 长在 一 口又浅 又 窄 的井 里 。他 语 法作 为 主线 , 1)有 将成 语分 为 主谓 、 动宾 、 正 、 偏 联合 、 兼语 等类 型 , 的父母 体验 过千 辛万 苦 的天 下 。< 2 > 分 别教 授 , 概括 总结 成语 的 语法 功 能 , 加 以语 义 、 化知 识 的 再 文 例 (0 : 2 ) 南郭先 生 在乐 队 里总是 浩浩 荡荡 地 吹 , 以谁也 不 讲 解 , 样 留学 生会对 成语 有一 个 全面 的把 握 。 所 这 怪他。 4 2 4 触类旁 通法 。语 义是 一个 复 杂 的概 念 , 含 多种 层 .. 包 “ 嘴 八 舌 “ 容 人 多 嘴 杂 , 论 纷 纷 。其 主 语 应 该 为 复 数 , 面 , 七 形 议 因而语 义偏误类 型也 是 多种 多样 的 , 而 不管 是褒 贬义 的区 然 例 ( 8 的主语 只有 浩 二一个 人 , 于前后 不 一致 。 千辛 万苦 “ 1) 属 ” 形 分 , 是 比喻义 、 申义 的选择 , 涉及 成 语 的 意义 层 面 , 源于 还 引 都 根 并 鼠 字 鼠 、 鼠 容许 许 多多 , 各种 各样 的艰 辛 困苦 , 一般 用来 修饰 生 活 、 事业 等 , 本 义 , 且 有 规 律 可循 。如 含 有 “ “ 的 成 语 像 ” 目寸 光 “ ”
留学生V不V句式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2023-10-29•引言•v不v句式概述•留学生v不v句式的使用偏误分析•留学生v不v句式偏误的教学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v不v句式的重要性v不v句式是汉语的一种常见句式,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交际性,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有广泛的使用。
研究意义通过对留学生v不v句式的偏误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为汉语教学提供重要的参考,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普遍性到中国学习汉语,掌握汉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技能。
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限制研究范围本研究主要关注留学生的v不v句式使用情况,重点分析其偏误类型和原因,不对其他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限制由于汉语水平和地域差异等因素,本研究的样本可能不够全面,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范围和增加样本量以提高研究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02v不v句式概述v不v 句式是一种常用的汉语疑问句形式,其中“v”代表动词或动词短语。
这种句式通常用于询问某动作是否发生或某状态是否存在。
特点v不v 句式具有简洁明了的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易于理解和使用。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这种句式都十分常见。
定义v不v句式的定义和特点VSv不v句式的历史演变起源v不v 句式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
在古代汉语中,这种句式被用于表达疑问和不确定性。
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v不v 句式逐渐发展并被广泛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句式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疑问句形式。
v不v句式的语用功能询问确认表达不确定性03留学生v不v句式的使用偏误分析语义理解错误语义搭配不当语法结构错误留学生在使用“v不v”句式时,可能存在语法结构上的错误,如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的缺失或多余。
要点一要点二语态错误“v不v”句式通常用于表达一种询问或请求,留学生在使用时可能忽略了这种语态的转换,导致语法错误。
留学生在不适当的语境下使用“v不v”句式,可能导致表达的意思与实际意图不符。
语用策略不当“v不v”句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是最得体的表达方式,留学生可能没有掌握这种策略,导致使用偏误。
留学生汉语比较句偏误分析

引言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为非汉语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常常遇到一些 困难。其中,比较句的使用是留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个方面。比较句是一种常 见的汉语句型,用于表达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然而,留学生在使用 汉语比较句时常常出现各种偏误。本次演示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为留学生 提供一些规避策略。
结论
本次演示对留学生汉语比较句偏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规避策 略。通过加强语言训练、增加文化体验和注重教学策略等方式,留学生在使用汉 语比较句时可以更好地避免偏误。然而,本次演示的研究仅针对常见的偏误类型 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而实际的语言使用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 步拓展和深化对汉语比较句偏误的分析,探讨更为全面的规避策略。
二、偏误现象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被动句时,容易出现以下偏误现象:
1.错用。有些留学生在使用被动句时,会忽略被动句的语法规则,错用词语 或语法结构。例如,“我被他打了”应该为“他打了我”,但有些学生会说成 “我被他打了”。
2.滥用。有些留学生对被动句的适用范围不够明确,会滥用被动句。例如, 在描述一些没有必要使用被动句的情况时,也使用了被动句,如“饭已经吃了” 应该为“饭已经被吃了”。
3、注重教学策略
教师也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比较句。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留学生母语中的比较句型与汉语中的比 较句型进行对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汉语比较句的语法结构。此外,教师还 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为留学生设置各种实际情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 掌握比较句的用法。
3.不到位。有些留学生对被动句的理解不够深入,使用时会出现不到位的情 况。例如,“这本书被我看完了”应该为“这本书被我读完了”,但有些学生会 说成“这本书被我翻完了”。
《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的偏误现象分析》

《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的偏误现象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其他国家学习,体验不同的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习得当地的文化词汇是留学生融入新文化、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语言习惯、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留学生在习得文化词汇时常常会出现偏误现象。
本文旨在分析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的偏误现象,以期为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化词汇提供参考。
二、文化词汇偏误现象的类型1. 语义理解偏误语义理解偏误是指留学生对文化词汇的语义理解不准确或误解。
这可能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语言习惯不同等原因导致的。
例如,某些文化中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没有相应的对应词,或者含义完全不同。
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两种文化的词汇混淆,导致语义理解偏误。
2. 语法使用偏误语法使用偏误是指留学生在使用文化词汇时,语法结构使用不当或错误。
这可能是由于留学生的母语与目的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差异,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混淆。
例如,某些文化词汇在句子中的位置、搭配等方面有特殊要求,留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些规则,就容易出现语法使用偏误。
3. 文化内涵理解偏误文化内涵理解偏误是指留学生对文化词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准确或误解。
这可能是由于留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了解不足导致的。
例如,某些词汇在目的语国家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而在留学生母国可能没有相应的对应词或含义完全不同。
如果留学生不了解这些文化内涵,就容易出现文化内涵理解偏误。
三、文化词汇偏误现象的原因分析1. 文化差异影响文化差异是导致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偏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这些差异会影响到词汇的含义和使用。
因此,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和适应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以便更好地掌握文化词汇。
2. 语言习惯影响语言习惯也是导致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偏误的原因之一。
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结构、表达方式等存在差异,这会导致留学生在使用文化词汇时出现语法使用偏误。
留学生汉语离合词使用偏误的分析

留学生汉语离合词使用偏误的分析王瑞敏(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24) [摘要]本文从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离合词的具体偏误出发进行分析,对留学生使用离合词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归类,并对这些偏误及其成因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这些偏误出现的规律,希望能够为离合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提供依据。
[关键词]离合词;偏误分类;偏误及成因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 195 [文献标识码]A 离合词,尤其是动宾式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及留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一个难点,留学生往往把这些词当作一个普通的词使用,于是就出现了诸如“见面我的朋友、散步散步”等错误。
留学生有时会采用回避的方式,但是大部分离合词与生活息息相关,是无法避开的。
而这些无法避开的错误出现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出现错误的原因也有一定的规律。
本文主要以动宾式离合词为对象,从离合词偏误类型、偏误的成因、离合词的对外汉语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离合词偏误类型鲁健骥在谈中介语时提出中介语偏误的四种类型:成分多余、成分缺失、成分误代、成分错位。
留学生离合词使用的偏误主要属于成分错位。
高思欣(2002)把偏误类型概括为五类:插入的偏误、重叠的偏误、倒装的偏误、脱落的偏误、词性偏误。
这种划分总的来说很全面,但其中一些小类和用来佐证的例句却很牵强。
例如,在“倒装的偏误”中又分为“在不应倒装时倒装”,举例是“3爸爸两年前职辞了,因为妈妈生病的原因”。
其实这样的偏误在留学生使用离合词的偏误中并不多见,即使偶尔出现也不具典型性。
为了便于对这些偏误进行分析,本文参考上面的偏误类型把这些偏误分为以下几类:应该“离”而没有“离”;“离”了,但插入成分处理不完善;“离合词”其他形式的偏误。
下面对这几类偏误进行具体分析。
11应该“离”而没有“离”离合词区别于普通动词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可“离”可“合”,“离”就是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而这一点正是留学生觉得最难的地方,他们往往不知道何时,在什么位置,需要插入什么样的词,这就出现了这些偏误(例句来源于其他相关论文或留学生作文): (1)3我今天下午见面他。
英语背景留学生汉语多项定语语序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积累词汇和 语法知识,为正确使用汉语打下坚实 的基础。
学生应积极进行口语和书面练习,通过大 量实践掌握正确的汉语语序。
学生应学会使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 ,自主查找和学习相关资料,提高 学习效率。
05
结论及展望
研究结论及贡献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英语背景留学生的汉语多项定语语序进行偏误分析,揭示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 因,为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意义
通过对英语背景留学生的汉语多项定语语序偏误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有助 于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交际能力。
研究目的和方法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英语背景留学生的汉语多项定语语序偏误进行分析,为汉语教学提供有效的改进方案和建议 。
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英语背景留学生的汉语多项定语语序偏误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同时结合 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
展望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对其他背景留学生 的考察,以更全面地了解不同语言背景下学 生的偏误情况。此外,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多 项定语语序规则的理解,以期为汉语作为第
二语言教学提供更为精确的教学建议。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赵金铭. (2010).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语背景留学生汉 语多项定语语序偏误 分析及教学建议》
2023-10-29
目录
• 引言 • 英语背景留学生汉语多项定语语序偏误分析 • 教学现状及问题 • 教学建议及策略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学生“羡余”偏误分析
羡余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大多广为人们使
用,可以称得上“名正言顺”与“合理合法”了。
根据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羡余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为了适应口语的说话特点,从而降低理解的难度。
一个句子中,羡余的成分如果比较多,辨别意义起来相对来说就会变得简单;二、羡余不仅可以让语音音节节律变得更加和谐、押韵,而
且可以让本来读起来不对称的首节变得朗朗上口、动听悦耳;三为了在语义上凸显强调的作用。
羡余可以使想强调的成分的意味显得更加的突出。
除此之外,当然还存在一些别的原因,本文在此只列举到一些最常见的原因。
纵观上述原因,可以看出,汉语的羡余现象可以理解为“人
为”造成的,这种现象带有人的一种主观创造性,它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的。
但羡余现象对于母语非汉语的留学生学习汉语产生的很大的困扰,无论他们在学习汉语还是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时候,由于没有能够真正的掌握与理解汉语的羡余现象, 从而导致误用、乱用,也同样产生了一些所谓的“羡余”现象, 而这些羡余现象并非合理合法,确切的说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羡
余偏误现象,这对留学生学习汉语产生的很大的干扰因素。
汉语的羡余现象是合理的多余,而留学生出现的羡余现象则是废话式的多余,与我们母语为汉语的使用者出现的羡余现象有着本质的
区别,属于一种偏误现象。
汉语的羡余现象主要体现在词法与句法两个方面。
留学生在构词上如果出现羡余现象,汉语中也不存在此类词汇,这种情况就属于生造词汇,属于一种完全错误现象。
因此,留学生表达上
出现出现的羡余现象主要体现在句法层面上。
留学生羡余偏误现
象产生的原因基本上与汉语羡余现象产生的原因基本一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修饰成分与中心语之间、构成同一成分的不同部分之间。
这些羡余现象,有的一部分为另一部分的羡余,有的是互为羡余,留学生出现的羡余现象与汉语中正常的羡余现象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这些羡余完全可以去掉,属于表达上的羡余偏误,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羡余。
F面会结合具体例句分析留学生羡余偏误现象产生规律
修饰成分与中心语之间存在的羡余现象,主要体现在定语或者状语相对中心语为羡余。
例句:她认真检讨昨天所做的事情。
在例句中,定语“所做”相对于后面的中心语“事情”来说是多余的,可以省略。
状语相对于中心语为多余的偏误现象在留学生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例句:他的双手冻得很通红。
“通
红”这个形容词本身就包含有程度很强的意味,无须再单独添加
程度副词“很”来修饰。
一味的为了起到强调的作用, 而在本身就具有很强程度意味的词汇前用程度副词来修饰,反而违反了语法规则,造成不必要的偏误现象的出现,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在构成同一成分的不同部分之间主要是由于过分的嗦而导
致羡余偏误现象的出现。
例句:四处散落的珠子终于找齐了。
“散落”本来就已经含有四处的含义在里面,前面再加个四处一词就显得多余、嗦。
除此之外,与汉语羡余现象产生规律一致,留学生出现的羡
余偏误也存在附着成分为羡余这种现象。
例如:他一个小时写得完了作业。
“了”为“完”的羡余,必须删掉,或者还有另外一种修改办法就是删掉得,表示一种完成的状态。
纵观上述,可以看出留学生的羡余偏误现象与汉语正常的羡余现象有
着一定的一致性,因此,导致留学生出现羡余偏误现象出现的原因也是有迹可循的,符合偏误分析理论总结的三大原因。
一是受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作用的影响。
模仿学习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然而由于
留学生掌握的目的语知识不够全面,他们把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的语言现象上,只注重形式,而没有真正的明白其语法结构的真正内涵, 从而造成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
加之留学生本身就无法判断句子的正确性,只是一味的盲目套用。
例如我们可以说她长得非常非常漂亮,非常为程度副词,与很意思接近,因此留学生在运用汉语进行交际时,会出现“她长得非常很漂亮”这样的说法。
二是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留学生在运用汉语交际
时,为了强调某一部分或者为了让对方更容易的明白自己表达的
意思而刻意的增加一些语义相关或者相同的词汇,从而导致羡余偏误现象的产生。
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嗦多余成分是留学生产生羡余偏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学习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由于一些外部因素的干扰造成的偏误,例如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与引导,教材编排不当等外部因素造成的偏误。
例如形容词的重叠问题就是留学生经常出现羡余偏误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注意教学的全面性和实用性,没有将形容词重叠现象的各种情况全面涉及到,就很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导致学生出现羡余偏误。
形容词
重叠后,都有表示程度加深或者加强描写的作用,所以不再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例如咼可以说咼咼的,而不能再说非常咼咼的,漂亮可以说漂漂亮亮的,而不能说十分漂漂亮亮的。
还有一些形容词能不能重叠主要是习惯问题。
留学生产生的羡余现象其实就是一种偏误现象,其产生规律
基本上与汉语羡余现象产生规律有着一致性,符合偏误分析理论总结的几大原因。
通过对留学生羡余偏误现象的分析,了解其产生的基本情况,这样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的预知
与评估,有效的降低留学生出现偏误的次数与频率,从而有针对
性地对留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纠正偏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