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14讲《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讲义练习题附答案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14讲《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讲义练习题附答案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14讲《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讲义练习题附答案

第14讲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2017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

结合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平3-4] 1.结合资料,说出陆地上的主要水体类型[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绘制河流补给方式示意图,解释各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

]

[知识体系构建]

[主干知识整合]

一、陆地水体间的相互转化

1.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转化

湖泊(水库)在洪水期能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延缓、削减河流洪峰的作用。

2.河湖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

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均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易误辨析] 1.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从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提示不对。井水一般属于地下水,与地下水和河水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二、河流补给

1.含义: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一般可分为雨水补给、冰雪融水(永久性冰雪融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沼泽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等类型。河水最终的来源是降水,多数河流都不是由单纯一种形式补给,而是多种形式的混合补给。

2.河流主要补给类型

补给类型示意图规律总结我国分布

雨水

河流径流量随雨量的变

化而变化,一般有夏汛

东部季风区最典型冰雪融水

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

化而变化,夏汛明显,冬

季断流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

季节性积

雪融水

河流径流量随融雪量的

变化而变化,多有春汛

东北地区

湖泊水

调节径流水位

普遍

地下水全年补给,水量较稳定

[易误辨析] 2.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冰雪融水有什么区别?

提示季节性积雪融水主要是指在高纬度地区的积雪,春初时节,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成水。冰雪融水主要是指高海拔地区的冰川雪原,在夏季,气温急剧升高,冰川冰原等地储备的冰雪融化成水。

三、河流的特征

考点一河流补给类型的判读

【例1】(2014·四川文综)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下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题。

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

A.湖泊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

D.沼泽水

[尝试自解]________

[错因诊断]不能判断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解题步骤]第一步,获取信息:图像信息“材料图纵轴为时间,材料图横轴为降水量、径流深度、气温”。

第二步,思维路径:该地最大月降水量不足20 mm,年降水量不足

100 mm,最

高月均温27 ℃左右,最低月均温-6 ℃左右,由此判断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且该地最大径流量出现的时间与降水量最大月和气温最高月吻合,因此该地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冰雪融水。

第三步,筛选答案:C

1.依据河流流经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判断

补给类型世界分布(气候区) 我国分布地区

降水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季风气候区;

地中海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东部季风区

季节性

积雪融水温带大陆性

气候区温带、亚寒带等冬季有降雪的地

区(俄罗斯、加拿大等)

东北地区的河

流有季节性降

雪,也有雨水补

河流发源于高大山体,山体海拔

高于当地雪线

西北干旱、半干

旱地区

永久性

冰雪融水

2.依据径流季节变化过程判断

雨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与降水期一致;冰川融水补给取决于气温,径流高峰在夏季;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平稳;湖泊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使径流变化小;春季有明显汛期的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2018·广州模拟)如图是北德维纳河流域示意图,该流域的地形是宽阔的、多丘陵的平原。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该流域冬季降水的海洋气流最主要来自()

A.南方

B.北方

C.东方

D.西方

2.该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①雨水②季节性积雪融水③冰川融水④湖泊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从经纬度看,该地位于俄罗斯西北部,冬季受西风影响较大,故海洋气流主要来自西方海洋。第2题,从河流水系图可判断,该河流由东南流向西北,最后注入白海,故无湖泊水补给。又知该地“地形是宽阔的、多丘陵的平原”,故无冰川融水补给;冬季气温较低,而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故A正确。答案 1.D 2.A

考点二河流特征的描述

见[主观题增分策略]8河流特征与成因分析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1.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指出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答案(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1.(2017·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吉林省内水运交通逐月累计旅客发送量统计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

量(万人) 0.0 0.0 0.0 0.0 15.6 42.5 72.8

110.

8

135.

1

156.

3

156.

3

156.

3

(1)据表中数据推测,该省境内河流结冰期约为________个月。

(2)说明图中a点上游河段的水文特征。请回答两项。(结冰期长除外)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学生图表分析能力。表中1~4月份累计旅客发送量为0,可推测这4个月为河流结冰期;11月、12月累计旅客发送量与10月相同,说明这两个月也是河流结冰期。合计共约6个月。第(2)题,本题以吉林省部分地区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水位、流量、流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考虑,结合图中河流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回答。图中为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季节变化大,故该河段流量大;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大;该河段位于长白山地,有森林分布,由此可知该河段河流流速快,含沙量较小。

答案(1)6

(2)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小;流速较快;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大。

人地协调、地理实践力

2.横贯关中平原的渭河全长787千米。关中平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陕西省城市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带。

(1)概括渭河干流的主要水文特征。

(2)目前渭河河道淤积严重。根据南、北两侧支流的特征,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答案(1)河流径流量较小;流速较稳定;汛期一般出现在7、8月;河水含沙量较大;有结冰期。

(2)渭河北侧:支流多而长,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尤其是每年7、8月暴雨多,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带来的泥沙更多。渭河南侧:多发源于秦岭山区,支流短,水流急,易于带来泥沙。

和田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是昆仑山北坡最大河流。下图为40多年来新疆夏季0 ℃层平均高度变化和河流径流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2~3题。

2.由图示信息可知,和田河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A.冰雪融水

B.湖泊水

C.雨水

D.地下水

3.下列有关和田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A.河流下游水量比上游大

B.枯水期河流含沙量大

C.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D.冬季不存在断流现象

解析第2题,依据每升高1 000 m气温降低约6 ℃的气温垂直递减规律,夏季0 ℃层平均高度越高,说明近地面气温越高,而图中显示河流平均流量与夏季0 ℃层平均高度呈正相关,说明河流流量与气温呈正相关,再结合新疆地处内陆而降水稀少,可排除雨水,则河流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第3题,河流径流量受气温影响大,而该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温季节变化大,故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内流河是消失在内陆地区的河流,故下游水量逐渐减小。

答案 2.A 3.C

主观题增分策略(八) 河流特征与成因分析

河流特征分析类问题一般有三种:

一是描述某条河流的水文特征或水系特征;

二是分析某条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侧重于气候因素)或水系特征与地形的关系;

三是比较两条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

(2011·浙江文综)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下表为图中甲、乙两城市的气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月份

甲乙

气温(℃) 降水(mm) 气温(℃) 降水(mm)

1 -6.7 45.6 -12.4 90.0

4 6.0 64.0 3.3 75.5

7 20.5 76.6 19.1 118.5

10 8.9 63.0 6.5 96.0

圣劳伦斯河是世界上水位最稳定的河流之一,说明其原因。比较①、②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12分)

[样卷评析]

[标准答案]流域内降水的季节变化小;五大湖的调节作用明显。①河段较②河段流速快;封冻期短;流量小。

类型一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描述,其思维流程为:

类型二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成因分析,其思维流程为:

类型三两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比较,其思维流程为:

命题方向满分术语

水文特征

流量流量大(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小)

水位水位高(低);水位季节变化大(小)

汛期汛期长(短),早(晚);汛期出现夏季(或其他季节)

含沙量含沙量大(小)

结冰期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现象

流速(水力) 流速快(慢);水力(能)资源丰富

水系特征

长度多大江大河;河流短小等

流域面积流域面积大(小)

支流支流多(少)

弯曲度河道弯曲(平直)

水系形状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树枝状水系(2016·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解析河水的腐殖质和泥沙含量均与流域内的植被状况密切相关;根据图内经纬度和亚马孙河等信息可知,该区位于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受气候特征的影响,茂密的热带雨林形成巨大的生物量,为腐殖质的发育提供了原料和温度、水分条件。根据“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知,地形和沼泽对于水流速度的影响,进而作用于腐殖质、泥沙含量。

答案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中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一、单选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2013·上海地理)读不同水体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回答1~3题。

1.在下列月份中,箭头a代表的补给主要发生在()

A.1~2月

B.3~4月

C.6~7月

D.11~12月

2.甲代表的水体类型是()

A.冰川、地下水

B.雨水、地下水

C.雨水、海洋水

D.海洋水、冰川

3.如果在洞庭湖区进行大规模退耕还湖,可导致()

A.丰水期a变小,枯水期b变大

B.丰水期a变小,枯水期b变小

C.丰水期a变大,枯水期b变小

D.丰水期a变大,枯水期b变大

解析第1题,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的湖泊,能够对长江径流量起到调节作用。丰水期长江水补给洞庭湖湖泊水,降低长江水位;枯水期洞庭湖水补给长江水,提高长江水位。箭头a表示长江水补给湖泊水,长江处于丰水期。6~7月长江流域处于梅雨季节,降水量大,为丰水期。第2题,甲水体和长江水、洞庭湖水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补给的关系。地下水与长江水、洞庭湖水之间存在相互补给的关系;冰川水可以补给长江水,但是长江水不能补给冰川水;长江水可以补给海洋水,但是海洋水不能补给长江水;雨水补给长江水和湖泊水,长江水和洞庭湖水也都可以经过蒸发补给雨水。第3题,洞庭湖对长江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如果在洞庭湖区进行大规模退耕还湖,洞庭湖的面积增大,蓄水调洪能力增强,则丰水期a补给和枯水期b补给都增大。

答案 1.C 2.B 3.D

(2019·北京西城区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泾河与渭河的交汇,诞生了一个成语:泾渭分明。泾河的清与浊,常常随着季节发生交替变化。夏天的丰水期,两条河的含沙量都很高,界限不明晰。到了冬季枯水期,泾河的含沙量会猛降到现在的千分之一左右,这时候就会呈现泾渭分明的标志性景象。读下图,回答4~5题。

4.泾河的清与浊随着季节发生交替变化,主要体现出()

A.季风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B.黄土高原冬季受侵蚀更强烈

C.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D.泾河流量的年际变化非常大

5.古书记载“泾水浊而渭水清”,而现在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最可能的原因是渭河流域()

①上游水土流失加剧②下游是“地上河”,泥沙淤积③人口、城市众多,污染加剧④气候变化,导致河流水文特征发生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4题,泾河为黄河的支流,是外流河,其径流量受降水的影响。泾河的清与浊随着季节发生交替变化反映出其径流量的季节变化。陕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季风气候的降水特征影响着泾河的径流量变化,故A项正确。第5题,河水的清与浊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河水含沙量的大小,一是水污染的程度。渭水古清今浊,可能是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另一方面是工农业生产废水、生活废水排污污染水源,①③对;渭水下游并非“地上河”,气候变化也不大,不会导致河流水文特征的改变,②④错,故B项正确。

答案 4.A 5.B

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下图,完成6~7题。

6.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7.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解析第6题,读图b可知,甲、乙两个水文站都观测到了河流流量明显增大,说明此次暴雨对甲、乙两个水文站都有影响,若暴雨出现在①②③三地,暴雨只会影响到乙水文站的流量,故选D。第7题,甲、乙两个水文站之间有个湖泊,在洪水期可以蓄洪,对下游水位起调节作用。

答案 6.D7.C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河流补给来源主要是()

A.降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

D.湖泊水

9.甲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是()

A.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

B.汛期较短

C.含沙量较小

D.流速较快

解析第8题,根据气候统计图可以看出,该地年均最低气温在0 ℃以上,海拔大都在500 m以下,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第9题,甲城附近河段上游森林多,含沙量小。

答案8.A9.C

(2015·全国文综)圣劳伦斯河图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图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下题。

a

b

10.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点的成因。河流结冰状况取决于温度,影响河水温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河流流速、河流流向等因素。圣劳伦斯河的四段河流,纬度相差不大,流向相同,而在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河道上建有水电站,表明该段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冬季可能不结冰,故B项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下图是某地区水系分布图,据此完成问题。(8分)

比较图中甲、乙两河水系特征的不同点。

解析河流水系一般指集水河道的结构而言的。它包括源地、注入地、流程、流域、支流及分布,以及落差等要素。从图上可以看出:甲河的长度长;流域面积大;支流数量多;干流自南向北流;支流集中分布于干流西岸。

答案甲河长度长;流域面积大;干流大致自南向北流;支流数量多且分布在河

流西岸。(反过来答乙河也可以)

12.下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形与水系示意。(8分)

广西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有何特点?请简述其原因。

解析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气候的影响。广西属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大,河流的径流量大。且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答案夏半年径流量大,冬半年径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夏半年降水量多,冬半年降水量少(降水量季节变化大)。

13.(2018·合肥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乌伦古湖为咸水湖,自上世纪60年代起,乌伦古河流域人口、耕地猛增,乌伦古湖水位下降,湖水水质恶化,而后从额尔齐斯河调水改善乌伦古湖水质。

(1)比较图示两个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8分)

(2)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请分析其自然原因。(4分)

(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乌伦古湖成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4分)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

问题①:分析从额尔齐斯河调水改善乌伦古湖水质的可行性。

问题②:从转变乌伦古湖流域农业生产方式的角度提出改善乌伦古湖水质的措施。(8分)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1 900 m)而阿勒泰气象站海拔较低(735 m)。而该地降雪主要由西风从大西洋带来,海拔高地区抬升作用明显,降雪量大,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降雪早,融雪迟,积雪时间长,出现时间晚。第(2)题,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河流补给类型及蒸发量较高考虑。该地区河流补给类型主要为积雪融水,随着气温升高,5月份融化量大,而6~7月份基本融化完毕,积雪融化量小,对于河流补给量减小。同时,6~7月份气温高,蒸发量大,导致河流径流量小。第(3)题,乌伦古湖成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主要从降水、蒸发、水循环角度考虑。从降水量来看,乌伦古湖位于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稀少。从蒸发来看,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盐分长期积累,使得该湖成为咸水湖。第(4)题,改善乌伦古湖水质的方法从调水及农业生产方式角度分析。从调水来看,额尔齐斯河径流量较大,且额尔齐斯河距离乌伦古湖近,(海拔差异小)工程量小,调水可以增加乌伦古湖水量,稀释并净化湖水,从而改善水质。从农业生产方式来看,可从采取节约用水,改变农业生产结构角度考虑。控制种植业规模,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增加入湖水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河水水质;发展林业,扩大水源涵养林;控制牧区载畜量;减少利用饲料喂养渔业的规模,从而改善水质。

答案(1)与阿勒泰气象站相比,森塔斯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较大,出现的时间较迟。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对西风气流的抬升作用更明显,降水(雪)量较大;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雪开始较早,融雪较迟,积雪时间较长,最大积雪深度大,出现时间较迟(或从阿勒泰气象站的角度答亦可)。

(2)冬季气温在0 ℃以下且降水量较大,累积积雪量大;随着气温回升,5月积雪大量融化,径流量大;6~7月融雪补给锐减,径流量减小;5~7月,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

(3)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蒸发旺盛;乌伦古湖为内流湖,乌伦古河带来盐分在湖中不断积累,形成咸水湖。

(4)问题①:(5~6月)额尔齐斯河径流量较大;额尔齐斯河距离乌伦古湖近,(海拔

差异小)工程量小;增加乌伦古湖水量,稀释并净化湖水。

问题②:控制种植业规模,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增加入湖水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河水水质;发展林业,扩大水源涵养林;控制牧区载畜量;减少利用饲料喂养渔业的规模。如何学好高中地理?

一、字头记忆法

【释义】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

二、综合法

【释义】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

三、用地图学地理法

【做法】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四、谐音记忆法

【释义】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五、识图记忆法

【释义】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首先要掌握地图知识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势高低、熟悉主要图例、了解经纬网等,练好看图的基本功。

六、简化地图法

【释义】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七、归类记忆法

【释义】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八、比较法

【释义】它用于对同类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点的地理事物问,进行异同比较。比较总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确定标准作比较,常用形式是列表。

比较法对理清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学了七大洲的地形特点之后,可按海拔、地形起伏、地形种类和分布立项作比较。

比较法一般要同其他方法相结合,才能揭示事物的特征、规律和联系。例如要认识我国东部河流汛期自南向北的变化规律,用比较法易理解。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最后我想在说一个问题,有的同学们觉得地理特别抽象和生活没太大关系,我想说,生活之中处处有地理,时时有地理,例如阴晴冷暖,昼夜更替,日长日短,抽洗脸池子按钮的旋转,冬夏季节影子长短等等,都有地理的影子,因此地理就在我们生活中,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好地理其实真的不难,大家一起努力加油!

高中地理资料地球上六大类地理资源介绍

高中地理资料:地球上六大类地理资源介绍地球上六大类地理资源,你知道是什么吗?你知道它的作用吗? 一、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按土地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大致分为农业用地、工业交通用地、城乡居民点用地和其他类型土地(如荒山、荒地、沼泽、海涂、沙漠等)。地球上各类土地资源的地理分布有很大差异,各国各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和程度也不尽相同。 二、水资源 自然界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海洋、冰川、江河、湖泊和沼泽)、地下水和大气水3种类型。地球上的水资源共约1386×107亿立方米。其中绝大部分是海洋水,陆地水约占3.3%。

其中30.4%分布在河流、湖泊、土壤和地下600米以内的含水层,便于人类利用,其余的分布在极地和山岳冰川、永久雪盖、永久冻土中。 由于陆地淡水资源在分布上有明显的区域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随着工业、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在世界陆地的很大一部分已出现淡水资源供应不足的现象,并出现了水资源被污染的问题。海水淡化和极地冰川利用问题,已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从一国一地区来说,查清水资源情况,防止水污染,制订合理利用方案,乃是确定工业、城市发展规模、保护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物质生产资料来源之一。由于矿产资源的储量、产量和质量以及地理分布的区域性,对于经济区划的制定和生产布局的规模、投资、时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矿产资源往往被视为资源地理最重要的研究内容。矿产资源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 金属按其特点和用途又可分为铁、锰、铬、钨等黑色金属,铜、铅、锌等有色金属,铝、镁等轻金属,金、银、铂等贵金属,铀、镭等放射性元素和锂、铍、铌、钽等稀有、稀土金属。非金属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原料,磷、盐、硫等化工原料,金刚石、石棉、云母等工业矿物和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建筑材料。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它在地球上的储量是有限的。对各类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经济评价包括:矿床的工业类型、储量、质量、开采条件以及矿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后者又包括矿区的地理位置、资源的地域组成、运输条件、工农业生产水平、城镇人口劳动力状况等。

高中地理答题套路和技巧讲义整理

题型一特征描述型综合题 【题型解读】此类题目按对象可分为对地理事物特点的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点的描述和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特点描述。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图中地区植物“特点”,“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或地形区或是聚落“分布状况”,“简述”图中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河流的“主要特征”等。 【答题套路】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基本思路,见下图: 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 ↓ 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 ↓ 特征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 ↓ 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 ↓ 简洁、准确描述(尽量使用地理术语,避免口语化) 【高频考点】 一、自然地理要素 1、地形类型(较大的区域一般描述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五大地形类型,而较小的区域则应细至山谷、冲积扇、三角洲等地形)、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及分布、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形(如欧洲多冰川地貌) 2、地势地表的起伏状况(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 3、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气温包括气温的高低、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等,降水包括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的季节分配、导致降水偏多或偏少的原因;此外还要考虑光照情况、气温和降水的组合情况(如季风气候最突出的特点是雨热同期) 4、河流:水文特征:径流量、汛期(长短、次数)、是否会出现凌汛、结冰期(有无、长短)、含沙量、水能蕴藏量等。 水系特征:源地、流向与所注入的海洋、长度、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水系形状等。 5、资源:种类多少、储量大小、开采条件的好坏。 二、人文地理要素 1、人口的密度、地区分布、增长、结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 2、城市沿交通线、河流、海岸等分布,多分布在平原、河谷等地区和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口处。

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

2016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2016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一) 知识分类复习打破传统按章节或会考条目复习的方法,是将11章44节必修内容中的229个会考知识条目分为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演变、地理基本规律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等四部分,并将能力融于其中进行复习,具体作法如下: 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会考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记忆的概念是指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的记忆或再认。借谐音记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2、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 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 ②地壳中氧元素的含量 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 ④我国平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的比例 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

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⑨地壳中硅的含量 (10)我国宜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11)西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12 )我国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比例等,填入图下方相应方框内进行归类 (2)重要的地理名词用举例法。如自然资源的名词,例举A 粮食、苹果,B生铁、水泥,C闪电、鸣雷,D煤炭、阳光,先要求学生辨别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概括说明凡是农产品、工业品均缺乏自然属性,而雷电则缺乏经济属性,它们都不是自然资源。再如天体、能源、轻重工业、生态系统、地理环境等均可用此法。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下经纬网图中:E 点位于高纬度、C点位于低纬度,这是绝对概念,而A点比C 点的纬度高是相对概念,这是指AC两地纬度相比较而言,所以高纬度与纬度高是相对概念和绝对概念的关系。从A点到B点是沿纬线方向或是沿经度方向,指的是东西相对方向,从C到E 是沿经线方向或是沿纬度方向,指的是南北绝对方向。再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用图解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4)相似地理名词用比较法。如下表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异同: 不同点相同点天气影响因素是气团、锋面 大气物理状况短期变化。都表示大气物气候形成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 大气物理状况长期变化理状况的变化 再如恒星与星云,寒流与寒潮,矿物与矿产,水能与水资源,土地与国土,国土与国土资源,国土整治与国土规划等都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 第二章 第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复习讲义练习附答案

第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课程内容] 1.结合相关示意图,说出地球运动的基 本特征。 2.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思维导图] 1.读下图,回忆下列知识。 (1)方向:A、B、C三幅图中自转方向为A自西向东、B逆时针、C顺时针。 (2)速度:图中甲、乙、丙三点,线速度的大小关系是甲>丙>乙,角速度的大小关系是甲=丙=乙。丁处数值为837。 (3)周期:甲地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为24小时,为一个太阳日;乙地连续两次看到北极上空某恒星出现在同一位置的时间间隔为23时56分4秒,为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一个恒星日。 综合思维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

因素影响关系 纬度(同一海拔)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 线速度越大 负相关 海拔(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正相关 2.读下图,完成相关问题。 (1)昼夜半球:甲位于夜半球,乙位于昼半球。其形成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2)晨昏线:图中弧AOB为晨线(填“晨”或“昏”)。 (3)昼夜交替的原因在于地球自转,其周期为1个太阳日。 方法技巧 晨昏线上的点随地球自转下一刻进入白昼的线为晨线,进入黑夜的线为昏线。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请用虚线箭头在图中分别画出其运动过程中的偏转方向。 答案画图略。(分别画出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南、北半球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原因是受到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结合图示信息,总结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规律。 答案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拓展延伸 北极星的高度(仰角)等于观测点的地理纬度数;南半球观测不到北极星。

高中地理复习资料大全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一)2004.4.28 说明:《会考说明》P2的四、考试内容是复习提纲,请注意参照提纲内容认真读课本内容。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1)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3、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5、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6、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1)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2)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7、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8、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1)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2)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3)周期:1个恒星年 (4)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5)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1)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二、考题分析 本单元内容在会考100分中约占10%; 会考综合题中第一题出自本单元;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资料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 一、根据气候特征图判断 气候特征图很多,最常见的有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点状图、曲线图、折线图、气候资料图表等,对于这类图的判断,首先要准确掌握十种气候的特征,然后对这些图所反映出的气温和降水特征进行仔细分析,得出气候特征,从而确定气候类型。分析的突破点是: 首先,根据最冷(热)月份出现的时间判断南北半球;其次,根据最冷月气温的数值特征来判断热量带;最后,分析降水量的多少及年内季节分配状况来确定气候类型。 现汇总如下: 二、依据气候的成因判断 一个地区的气候主要受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人类活动。首先,要明确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是造成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它决定了各地的热量状况、所属的热量带;其次,要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热量和水汽的调节与输送功能,及其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例如: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哪些气候类型?在季风影响下形成哪些气候类型?在风带、气压带交替控制下又有哪些气候类型?海陆位置对气候形成的作用等来判断气候类型——大陆性气候还是海洋性气候。现归纳如下:

三、根据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 首先要根据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将气候分布模式图变成脑中地图。在对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掌握的基础上,其分析判断的方法是: 首先,从纬度位置判断该地所属半球、所属热量带;其次,从海陆位置上确定位于大陆的东岸还是西岸;最后,根据已知条件将该点落实到全球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通过上面模式图还可以发现以下规律: 1. 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在赤道南北两侧对称分布,赤道上为热带雨林气候,然后向南、北分别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他们的成因与风带、气压带及其季节性移动有关; 2. 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与季风活动有关; 3. 高纬度地区热量条件差,为极地气候; 4. 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为大陆性气候; 5. 海拔较高的高原山地地区,为高山气候。 四、依据景观图及文字描述判断 不同的气候区有不同的生物和土壤类型,因此在掌握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时,还应该掌握该地的自然景观特征,仔细分析文字描述或景观图特征,进而判断气候类型。 地方时和区时 一、经线和中央经线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因此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统一的时区划分和区时计时的办法: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因此,要弄懂地方时和区时,首先得弄懂经线和中央经线的关系和转化。中央经线的度数是15°的整数倍,而该时区就是以这个整数来命名的,如60°E是东4区的中央经线,0°是零时区的中央经线;而那些不是15°整数倍的经线,到底位于哪个时区,就得由其经度除以15的余数来决定:大于7.5就进,小于7.5则舍。如99°W,除以15得6余9,表示99°W位于西7区;172°E除以15得11余7,表示172°E位于东11区。同样道理,北京的地方时是指其所在经度116°E的时刻,北京时间是指其所在时区东8区的区时,即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 二、0点和12点经线 0点和12点分别是夜半球和昼半球中间这条经线的地方时,因此有关昼夜长短的题型中,要巧妙地用好这两个时间及所在经线。如某地某天昼长为14小时,则意味着以正午12点为界,上下午各为7小时,就可推知该地该天是5点钟日出,19点钟日落。同样道理,假如已知日出或日落时间,利用12点和0点分别是昼夜时间的中间性,可推知该地的昼夜长短情况。如已知3点日出,则可推知21点时日落,昼长为18小时,夜长为6小时等。另外诸如以下题目也可迎刃而解。右图为局部地区的晨昏线位置图(a—b为晨线),请说出此时的北京时间是多少? 。 解题思路:在图中,因为a—b为晨线,因此它的左侧至昏线之间是夜半球,而95°E是夜半球的中间经线,可得知其地方时为0点。这样关键的一步已解决,就可根据这已知条件,计算出北京时间。只要注意一下北京时间是东8区的区时,因此先得把95°E转化成为东6区,就可正确计算出北京时间是2时。 三、晨线和昏线

高中地理讲义(必修三)

高中地理讲义目录(必修三) 第一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讲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第三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四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雨林为例 第五讲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六讲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七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八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九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第十讲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第一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48°N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三、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1、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高中地理高考总复习资料

高中地理总复习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1.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2.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3.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高中地理复习讲义——自然地理

学业水平测试自然地理重点知识 一、地球运动 (一)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1.自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 ①从 看,自西向东(图甲); ②从 看,逆时针(图 ); ③从 看,顺时针(图 )。 (2)速度(右图): ①角速度:除 之外,处处相同,约为 /时。 ②线速度:由 向 递减。 (3)周期:太阳日>恒星日 2.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右图) ①A 是 半球;B 是 半球;一般来说,昼夜交替的 周期是 小时。 ②C 是晨昏线中的 线,其移动方向是 。 (2)产生时差 ①地方时: 概念: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 时,将两个连续正午12时之间等分 为 个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 。 特点:a.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 ;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 。 b.一般来说,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时间越 ,时间数值越 。 ②区时(下图): 甲 乙 丙

概念: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个时区,每个时区占个经度。以该时区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又称标准时。 特点:a.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小时,东(多)西(少)。 b.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时刻,日期相差。 ③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向西每跨1个时区减个小时或向西每跨1°减分钟)。 ④日界线:人为界线:经线(实际有转折);自然界线:时所在经线。 (3)使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转 ①规律:北半球偏;南半球偏;赤道上偏。 ②图示:右图中的虚线表示原来方向,用实线把偏转运动方 向画出来 示范例题 例1. 2008年8月8日20时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中国留学生在伦敦观看现场直播,此时墙上悬挂的时钟是 A B C D 例2.2010年5月8日21时(北京时间),一艘货轮从上海出发。该货轮航行720小时抵达纽约(西五区)。此时,纽约的区时是2010年月日时。6月7日8时 例3.北京时间2012 年12 月21 日19 时18 分,北半球迎来冬至。此刻,日期为2012 年12 月22 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的 A.0 B.1/3 C.1/2 D.2/3 【解】A。北京时间为21 日20 时时,全球各地均为21 日。而由题知此时北京时间为21 日19 时18分,尚有1/80 的地区未进入21 日,根本不存在进入22 日区域范围。 例4.右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 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A.①④⑤B.①③⑤ C.②③⑥D.②④⑥ 例5.一条河流沿北纬35°自西向东流(如右图),河 中有一沙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南岸沉积作用强烈②南岸受冲刷严重 ③沙坝将与南岸相连④沙坝将与北岸相连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资料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特点 原始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世界:属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主要是“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3、环境人口容量 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因素:资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正比)、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反比), 资源是首要因素。 4、人口迁移 按地理范围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省际、县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国内人口迁移分为由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

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5、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气候(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淡水、土壤、矿产资源 (2) 经济因素:目前最主要的因素,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如:中国大量人口向上海、深圳、北京迁移)。 (3)国家的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 6、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压力。 7、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二城市地域结构 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七节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习目标:1.能结合图片等相关资料,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2.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重点) 3.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重难点) 一、世界主要植被类型 1.热带植被 (1)热带雨林 ①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的亚马孙河流域、 刚果盆地和东南亚地区。 ②特征:植物种类丰富,植物群落结构复杂,四季常绿。 (2)热带稀树草原(又称萨瓦纳) ①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较干燥的地区。 ②特征:散生在草原中的旱生乔木多为矮生、多分枝,具有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冠。 2.亚热带植被 (1)常绿阔叶林 ①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东岸。 ②特征:森林植被,四季常绿。 (2)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①分布:地中海气候区。 ②特征:由硬叶的常绿乔木和灌木组成,叶坚硬革质,叶面常被茸毛或退化成刺,树皮粗糙。 (3)荒漠植被:植被十分稀疏,植物种类极少。 3.温带植被 (1)落叶阔叶林: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2)针叶林(又叫泰加林) ①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

②特征:单一树种构成,立木端直,树冠呈尖塔状,群落结构比较简单。 (3)温带草原 ①分布: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均有分布。 ②特征:低矮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旱生小半灌木组成。 4.寒带植被 (1)分布:极地地区、寒温带、温带山地和高原高山地区 (2)特征:由灌木、苔藓、地衣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 二、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决定某地区植被类型的根本因素:水分和热量及二者的配合状况。 (2)太阳辐射: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有规律减少,形成了全球陆地植被基本格局。 (3)水分条件:水分条件差异也是造成不同区域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2.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影响大气:影响大气的组成成分,增加大气湿度,调节局地气候。 (2)影响土壤:增加土壤腐殖质,改变土壤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3)影响环境:植被经过长期作用能使区域地理环境朝着一定方向改变。 (1)植被就是指植物。() (2)人工植被与天然植被的自然特征完全相同。() (3)所有森林中,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丰富。() (4)针叶林中的针叶叶片特征主要是抗寒冷。() (5)我国新疆的典型植被是() A.温带森林B.温带草原 C.温带荒漠D.亚寒带针叶林 [提示](1)×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人工植被的种类较天然植被的种类少。 (3)√热带雨林树木高大茂密,种类丰富,垂直结构丰富。 (4)×针叶林中针叶叶片可以抗寒抗旱。 (5)C[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以温带荒漠为主。]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与区时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上海高中地理第三册拓展第一篇地域分异规律知识点大全精讲讲义(PDF打印版)

上海市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精讲讲义拓展第一篇—地域分异规律 1

(2)一种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系列变化,进而导致地理环境整体发生变化。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表现为: (1)不同地区各地理要素具有不同的特征,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千差万别的地理环境; (2)人类在利用、建设环境时,必须因地制宜、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6、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主要有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 7、地带性规律又分为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等基本规律。 【知识点二】:专题2、纬度地带性(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学习要求】: ④理解由赤道向两极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及其主导因素 ⑩比较不同自然带的特征,分析成因 ?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知识梳理】 1、纬度地带性是地理环境及组成要素具有按纬度变化方向发生变化,沿纬线方向延伸成带状分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气候、土壤、生物及其环境,从赤道向极地有规律的更替。 2、自然环境的纬度地带性以热量为基础。 3、气温从低纬到高纬逐渐降低,从赤道至极地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等不同温度带。 4、在热量分配和水分共同作用,自然景观沿纬度变化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和变化,在低纬地区和北半球高纬地区较典型。 5、自然带通常指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影响,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大致呈带状延伸分布,并具有一定宽度的自然区划单位。 6、陆地自然带的存在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体现,是各地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7、以植被类型为标志,划分世界陆地自然带,具体分布图见课本P6 图1.3(牢记),(各自然带特征见课本P6-P8)。 8、自然带的形成是以热量和水分为基础的,因此,自然带的分布基本上与气候类型分布一致。 9、土壤的纬度地带性特征(见课本P9)。 10、纬度地带性的成因:是由于地球的球体形状造成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所致。 2

高中地理详细笔记和总结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总结 必修1(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第2课时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学习目标:1.记住主要气象灾害的概念和类型。2.掌握台风、干旱、洪涝、寒潮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重难点) 一、旱灾 1.概念:指降水显著低于多年平均水平,且出现供水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求,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的灾害。 2.我国的干旱灾害 (1)特点: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2)时空分布 ①空间:四个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②时间: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明显。 二、台风 1.概念:指在北太平洋西部低纬度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 2.危害 3.中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 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其中海南、广东、福建、台湾和浙江沿海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三、洪涝灾害 1.概念 (1)洪灾:指大雨或融雪引发水流泛滥所造成的灾害。 (2)涝灾:指因降水过多而淹没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以致绝收的灾害。

2.形成因素:大雨、融雪、凌汛、海啸和风暴潮等。 3.特点:危害范围广、损失重。 4.分布影响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气候区。 (2)地形因素:多发生在江河两岸,特别是河流中下游和地势低洼的地区。 (1)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2)旱灾是危害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3)华北春旱和长江流域伏旱成因相同。() (4)寒潮多发生于冬季。() (5)我国东南沿海受台风侵袭的季节是() A.春季B.夏秋季 C.冬季D.全年 [提示](1)×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会加剧洪涝灾害。 (2)×旱灾是危害我国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 (3)×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季还未来到易形成春旱;长江流域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 (4)×寒潮高峰期在春季和秋季。 (5)B[夏秋季节是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频发季节。] 2018年台风灾害损失偏重,中国气象局总结了2018年台风的三个特点,特点一:生成和登陆的台风多,2018年西太平洋生成29个台风,其中有11个台风登陆我国,数量惊人;第二个特点是登陆位置偏北:2018年夏季,台风安比、云雀和温比亚3个台风在一个月内相继登陆上海,非常少风;第三个特点是灾情比较重。 问题1(综合思维)台风的危害有哪些? [提示]强风可以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暴雨可以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西北与青藏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南方与北方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我国农业区的气候资源特点和主要农产: 《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 1、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 全球定位(GPS)——定位导航(21颗工作卫星,3颗在轨备用卫星,至少用4颗卫星确定一个地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2、资源跨区调配的原因:资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3、资源跨区调配的影响: (1)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国家层面的上看,平衡各地经济发展 对输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对输入地:缓解资源紧张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输出地、沿线地区、输入地三个方面分析。 4、产业转移的规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过渡 实行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 5、产业转移的原因:①当地资源、环境问题(美国东北部的产业向西、向南转移)②寻求新的 市场(台商的IT企业迁至大陆)③实现区内产业布局均衡(珠三角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的产业向山区转移) 6、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迁出区发展新产业腾出空间;促 进迁入区产业升级);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经济水平处于第一级至第四级的地区,依次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产业);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乡村景观变为城市景观、转嫁污染);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就业机会由迁出区转移到迁入区) 8、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华北平原的盐碱化:自然:地势低平,气候上旱涝频繁变化,东部近海;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 ②西北的荒漠化:自然: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人为:人口激增;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造成 植被的破坏,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长江中下游的洪涝:自然:有的年份流域内多降水,流量大;蓄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中上游植破坏,水土流失,使中下游河道淤积,泄洪能力下降; 围湖造田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等。 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雨水冲刷能力强 人为: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 土保持。 9、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使土地退化;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产生洪涝灾害;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高中地理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也有昼夜更替。(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