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轭聚合物应用研究新进展
共轭配位聚合物

共轭配位聚合物(Conjugated Coordination Polymers,CCPs)是一种独特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
它们是通过金属中心与有机配体之间的配位化学反应形成的。
由于配体和过渡金属离子之间存在有效的π-d杂化,使得电子在整个骨架上以离域的状态存在,因此共轭配位聚合物具有高导电性和良好的稳定性。
这些特性使得共轭配位聚合物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半导体器件、超导体材料、传感器、电化学催化剂和储能装置等。
然而,共轭配位聚合物的合成过程较为复杂,有机配体和金属中心在反应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原位氧化/还原反应,导致化学状态和结构的不确定性。
此外,由于合成条件的不可控性和复杂的化学反应,所获得的样品结晶性较低,使得对产物的结构分析变得异常困难。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共轭配位聚合物仍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我们有望开发出性能更加优异、稳定性更高的共轭配位聚合物材料,进一步推动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π-π堆积作用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π-π堆积作用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摘要:π-π堆积作用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是一种新颖而广泛的反应机理,可以有效地预测各种材料,特别是石墨烯的性质。
近年来,随着对此研究的深入开展,π-π堆积作用的计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纳米材料及计算化学领域的发展。
本文介绍了目前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例如:基于二次电子材料模型和动力学模拟建立了一种新的π-π堆积模型(图1)。
结合模型计算得到:在非共轭体系中,存在高能区、非均相界面性质和极化相互作用等多种效应类型。
这些影响机制涉及了不同种类材料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在特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给出了π-π堆积作用原理和应用及其相关的论文,对新方法及其进展进行了介绍、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聚合物;石墨烯/膜;π-π堆叠机制;应用与展望自2017年以来,关于石墨烯基多孔材料在反应动力学分析中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及应用方面,有很多已经被提出并将得到验证并且引起广泛关注。
基于这些结果,在相关领域中已经得到了大量具有重要价值但尚未深入研究的非常规反应。
本文对其进行了介绍及发展前景及其可能出现于其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能量存储方法;π-π堆积作用理论(Chemistry Model)文章主要是通过该原理建立和分析具有不同性质反应体系的方法及其求解模型来解释这一问题产生原理对石墨烯等多相物质研究有很大帮助;利用此原理进行实验研究得到一些结论,最后预测新材料,并进一步阐述相关机理。
以提高纳米尺度非金属材料表征的效果,同时也提供了全新概念来解释问题和影响因子。
在这里希望能为一些特殊类型薄膜提供一个新方式来开发一些新颖功能材料为石墨烯提供新的方向及应用案例,从而拓展石墨烯与有机相界面研究领域中有关机理等内容。
本文通过分析并总结几种主要模拟方法及其应用对该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图1)。
并且在深入地阐述下该方法及相关领域进展后指出:在纳米尺度上1.非均相界面当不同反应体系(例如聚合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时,可以通过两种机制来实现,一种是通过施加电压,另一种是通过化学键结合产生化学键。
有机光电材料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有机光电材料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有机光电材料是一种具有光电特性的有机化合物,其具有良好的光电转换效率和可调控的光学性质。
近年来,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并且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首先,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器件性能的提升和新型材料的发现。
在器件性能的提升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改进材料的能级结构和界面工程,成功改善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
例如,采用共轭聚合物材料和界面修饰层,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实现了高达16%的能量转化效率。
此外,还有研究人员通过设计新型的共价接合有机小分子材料,提高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量子效率和稳定性。
在新型材料的发现方面,研究人员通过高通量筛选等方法,发现了一系列具有优秀光电特性的新型有机材料,如有机半导体聚合物、全有机钙钛矿等。
其次,有机光电材料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随着对能源危机的日益关注,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将更加注重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研究人员将继续改进材料的能级结构和界面工程,通过调控器件结构和优化工艺参数,进一步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光电转换效率。
2.发展新型有机材料:为了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研究人员将继续发展新型有机材料。
一方面,将努力发现更多具有高效率、高稳定性和可调控性的有机光电材料。
另一方面,还将探索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机光电材料,如光致变色材料、光操控材料等。
3.探索新的应用领域:随着有机光电材料的不断发展,其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等传统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未来,有机光电材料将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如光电子器件、光电传感器、光催化等。
这些领域对于有机光电材料的需求将推动其研究进一步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有机光电材料在器件性能的提升和新型材料的发现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并且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人员将继续努力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开发新型的有机光电材料,并将其应用拓展到更多领域。
超级电容器活性炭电极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碳素石 墨材料 , 它将强度 、 灵活性
和轻质性完美融合 , 具有优异导 电 导 热 性、 抗高 温 陛、 抗腐蚀性 、 机械 强度高等
特点 , 被视为 当代新材料 的先导 。 凭借
石墨 与碳素起 家 , 西格 里在欧 洲、 北美
和亚洲地 区构建 了近 4 8 个生产基地 , 形
与 阳离子 共轭 聚合 物 的荧光 共振 能量 转移 , 该 技术有 望用 于结 肠癌 的筛 查和 鉴 别 诊断 。
于 阳离子 共轭 聚合 物 的新型 荧光 共振 能量转 移 技术 , 分析 了结 肠癌 七种 相关 基 因的DNA甲基化水 平。 通过逐步 判别分析和 累积检 测分析 , 获得 了较高精确度 和 灵 敏 度 的结肠癌 检 测结 果与 鉴别诊 断 结果 。 结合 启 动子 甲基化 变化 的累 积分 析
秉 承“ 碳 素让 城 市 生 活更 美 好 ” 的 理 念, 西格 里集 团进 一 步展示 了其碳 材 料 知识 以及 这种高性 机 固体重点 实验室 的科研 人员在 共轭 聚合物设 计与生 物医药应 用领域 取得
系列 新进展 。
癌症 相 关基 因启 动子 上 甲基 化的变 化是癌 症早期诊 断 的一 种有 潜力 的生物 标记 。 相 比于单 甲基化变 化 , 积累分 析多个 启动 子 甲基 化水平有 望提 高癌症检 测 的精确 度和 灵敏度 。 他 们与解放 军总 医院第 一附属 医 院的相 关人 员合作 , 利用 基
超级 电容器 作为 2 1 世纪新 型能源 器件越来 越受到 人们 的重 视 。 目前 , 商业化
化 的转染 剂脂质体 2 0 o 0 ( 1 i p o 2 o 0 0 ) 和
聚 乙烯 亚 胺 ( P EI ) 相当, 可 用于 基 因 转染 的实 时跟踪与定 位。 最近, 研 究人 员在 美 国化 学会 期 刊 化 学 评论 发表 了综 述 文章 , 重 点 介 绍 了近 5 年来 共轭 聚合 物在 荧光成 像, 疾病诊 断和治疗 领域的重要 进展 , 并对 该领域 的未 来发展方 向以及存在 的挑 战与机遇进 行了展望 。 ( 中国科学
科研进展(1)

皿睁旦岬g譬三∞OE0>0[O《科研进展,lc量子计算研究获重大突破中国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杜江峰研究组与香港中文大学刘仁保教授合作,通过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技术.在国际E首次通过固态体系实验实现了最优动力学解耦,极大地提高了电子自旋相十时间。
该成果发表于10月29日出版的Nature上。
审稿人认为“该工作有效地保持了同态自旋比特的量子相十性。
对固态自旋量子计算的真正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删期“新闻与展单”栏目还发表的评述文章指出:“量子系统不可避免的信息流失局限其现实的应用。
然而杜江峰与其同事的研究表明,通过精巧的脉冲控制,使得同态体系环境对电了量子比特的不利影响被降到最小,从而大大减少r量子体系中量子信息的流失。
他们所使用的量子相干调控技术被证明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并且有效对抗量子信息流失的一个重要资源,取得的研究进展的重要性在于极大提升了现实物理体系的性能.从而朝实现量子计算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退相干对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物理所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实验室研究员谢心澄、孙庆丰和博士生江华、成淑光在前期的工作基础上二.进一步研究了退相干对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影响。
他们把退相干分成两类来考虑:一类是普通退相干,即载流子仅仅丢失位相记忆,但保留自旋记忆;另一类是自旋退相十。
即载流子既丢失位相记忆也丢失自旋记忆:普通退相干对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几乎没有影响,但自旋退相干急剧影响量子自旋霍尔效应。
破坏纵向电导的量子化。
他们还发现纵向电阻随样品长度线性增加而基本上不依赖于样品宽度的变化,这些特性也与实验结果很好符合。
另外,他们进一步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即一个新的自旋霍尔电阻,并发现该自旋霍尔电阻也能表现出量子化平台的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该自旋霍尔电阻的量子化平台对两种类型的退相干都不敏感。
也就是说,该量子化平台在宏观样品中也能被观测到,所以它能伞面反应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拓扑特性。
该工作发表在Phys.Rev.Lett.上。
荧光共轭聚合物的结构设计与合成方法研究

脂溶性共轭聚合物 的研究 开展 的 比较早 , 侧链 带有 非亲 其 水基团 , 常可溶解 于有机溶 剂。这类聚合 物具有 高强度 、 常 易成 膜、 耐溶剂 、 耐热易 、 加工 等性能 , 常作 为光学 材料使用 。C goi anl
2 3 O 共轭 聚合 物 . f "
0 e
R ( : N( H )I =cH k C ,
b
聚硅烷和聚锗烷 高聚物主链 骨架分别 由硅原子 和锗 原子构
成 , 成 了 较 大 的 盯 电 子 共 轭 效 应 , 有 优 良 的 电 学 和 光 学 性 形 具 能 。最 近 也 有 关 聚 硅 氧 烷 的 合 成 及 其 荧 光 性 能 研 究 方 面 的 报
OSw y eed sr e .T ed vlp e t rset o u rse c o jgtdplm r w r o e r ad U a s r eci d h ee m n popcs f oecn ecnu a o e eel k df w r. w b o f l e y s o o Ke o d : urse t ojgtdplmes c rmoh r ; y t s y w r s f oec n cnu ae oy r; ho p oe snh i l es
其 水 溶 性 的 实 现 主 要 是 通 过 在 侧 链 连 接 上 各 种 类 型 的 亲 水 性 离
子 型官能团 , 水溶 性荧 光聚合 物材 料能 够均 匀分散 在介 质体 系
d-a型共轭聚合物光催化材料的分子水平调控策略

d-a型共轭聚合物光催化材料的分子水平调控策略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人们对环境友好材料和新能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在这样的背景下,光催化材料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d-a型共轭聚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光催化材料,其分子结构的设计与调控对其光催化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分子水平出发,探讨d-a型共轭聚合物光催化材料的分子水平调控策略。
一、d-a型共轭聚合物的光催化机理1. d-a型共轭聚合物的结构特点d-a型共轭聚合物是由给体单元(donor)和受体单元(acceptor)交替排列构成的共轭聚合物。
给体单元通常是含有丰富电子的芳香烃类结构,而受体单元则是结构较小、电子亲和性较强的单元。
这种结构特点使得d-a型共轭聚合物在光照条件下,能够吸收光能并产生激子,最终转化为电子-空穴对,从而实现光催化反应。
2. 光催化机理在d-a型共轭聚合物的光催化反应中,光能的吸收激发了共轭系统中的电子,形成了激子。
随着激子的扩散和分离,电子和空穴会被转移到材料的界面上,并参与光催化反应。
其中,受体单元的电子会转移到给体单元,而空穴则会在受体单元中留下。
这些电子-空穴对参与了光解水、光还原CO2等重要光催化反应,从而实现了能源的转化和环境的净化。
二、分子水平调控策略1. 分子结构的设计在d-a型共轭聚合物的分子水平调控中,首先是要对其分子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
通过在共轭链上引入不同的给体单元和受体单元,可以调控共轭体系的电子结构和能级,从而实现光电子的有效传递和分离。
还可以利用共轭聚合物的分子内旋打的方式,调控分子的构象,提高其在光催化反应中的效率。
2.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调控在分子水平调控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引入表面活性剂、溶剂共混等手段,可以有效调控d-a型共轭聚合物在溶液和固态中的聚集行为。
这种调控可以改变分子的取向和排列,从而优化其在光催化反应中的光吸收和载流子传输性能。
3. 材料后处理的调控除了在合成阶段对分子结构进行设计和调控,材料的后处理也是不可忽视的。
共轭聚合物在荧光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特征

性质或化学性质 , 这一性质就决定 了其具有检测超 低 含 量待 测 物 的能力 。 因此 , 轭 聚 合 物 同时 具有 共
良好 的灵敏 性 。 R vn rn tI 由对 苯 二 酚 合 成 出聚 ( 一亚 苯 a ida a h5 】 P
基 )类 光 电性能 可调 的半导 体共 轭聚 合物 ; a 性及灵敏性
共轭 聚合 物 作 为传 感 材 料 具 有 良好 的半 导 体
图 1 共轭 聚 合 物 I 结构 式 的 Fg1 Src rlomua fo jgtd oy r i. t t a fr lo nu a l uu c e p me I
性和灵敏性f。共轭聚合物中存在着兀电子共轭体 J 4 1 系, 兀键被 分成 成 键 轨道 n和反 键 轨 道 H , 每一 个 轨道 可 以容纳 两个 自旋 方 向不 同的 电子 。其 中 n轨 道 充满 , 称作 价 带 ; 兀 轨 道无 电子 , 为 导带 , 带 称 价 和导带 之 间的能量 差 叫做带 隙 E 。 g 一般 来说 其能 隙 的范 围在 1 ~3 V之 间 , 此 , . 5 e 因 共轭 聚 合物 具 有半 导 体 的性 质 , 电导 率 在 ( 0~1 ) ( 0~4 Se 1 2~ 1 )/ m。在
(. 1 陕西省兴平市华兴 中学 , 陕西 兴平 7 3 0 ; . 117 2 海军驻兴平地区军事代 表室, 陕西 兴平 7 3 0 ) 1 1 7
摘
要: 综述 了共轭聚合物作为传感材料在荧光化学 传感器 中的应用特征 ,着重就其 良好的半导 体性
及灵 敏性 、 高的摩尔 吸光系数与荧光量子效率 、 传感信号放大功能以及 良好 的加工性能进行 了介绍 。此外 , 还
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5,N〇6 材料导报 • 55 • 7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共轭聚合物应用研究新进展 New Progress in Applications of Conjugated Polymers
金绪刚龚克成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系,广州510641) 摘要 由于具有优异的电活性和光学性能以及可加工性,共轭聚合物有着广 泛的并有希望实现的用途。文中总结和展望了共扼聚合物在应用研究方面的发展现 状和前景。 关键i司 共轭聚合物导电聚合物电活性 Abstract In this paper.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jugated polymers have a wide
range of promising applications because of their excellent electroactive and optical performance and processability.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their applied research are forecasted. Key Words conjugated polymer,conducting polymer»eiectroactive
1概述 聚乙炔、聚苯胺等共轭聚合物是近十几 年发展起来的具有半导体或金属导电率的本 征型导电聚合物材料,其电活性来源于独特 的共轭电子结构。在分子链中,随着〃电子体 系扩大,出现w成键态和,反键态,继而形 成能带。n成键态形成价带,^反键态形成导 电带,其禁带宽度一般在1〜4eV间。由于这 种非定域的《电子结构,通过化学掺杂*聚合 物可形成P型或N型导电态。反式聚乙炔掺 杂态导电率高达l〇5ScnTl数量级,许多掺杂 态共轭聚合物在1〇2〜lOScm—1。理论和实 验表明,孤子,极子或双极子是掺杂共轭聚合 物导电的主要载流子,跳跃和隧道效应是载 流子主要传递机理。在共轭聚合物中,控制载 流子浓度的方法除化学掺杂外.也可由光激 发或电子器件注入法。在此情况下,由于电子 和声子相互作用,载流子自定域,形成孤子、 极子、双极子或激子,共轭聚合物表现出一些 持别的光电性能,如掺杂引起的强的次能级 光吸收带;激子缔合辐射发光现象;在激光下 非线性光学特性,等等。 导电聚合物合成方法主要有化学法和电 化学法。合成的产物多为不熔不溶的结晶粉 末,不易加工成型。另外,导电聚合物还存在 稳定性问题。未掺杂聚合物的不饱和双键易 受氧化及其它物质的攻击,导致电性能及其 它性能下降。同时,掺杂剂的
作用也影响聚合 物的稳定性。作为实际应用,上述缺点是必须 克眼的。近年来.国内外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 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可概括如下几 点:①在合成方法和掺杂方式上下功夫,改善 加工性能和稳定性[1〜2];②化学改性W,如侧 基化或共聚;③与高分子材料或无材料等复 合,形成性能优异的新材料体系[<];④合成新 型的共轭聚合物[5]» 共轭聚合物独特的电学和光学性能及其 作为高分子材料的特点,决定了共轭聚合物 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便是共轭聚合物材料突 飞猛进发展的动力源泉。
2典型的共轭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 共轭聚合物发展至今,其品种较多,主要 有聚乙炔(PA)、聚苯胺(PANI)、聚噻吩 (?丁)、聚吡咯(??丫)、聚(对-苯撑)(卩??)、聚 (对-苯撑乙烯)(PPV)、聚二乙炔(PDA)、聚 苯硫醚(PPS)等。其中聚苯胺、聚噻吩和聚吡 咯被公认为最有实用价值的共轭聚合物,也 是研究的热点。 聚苯胺(PANI)的化学稳定性好,电化学 可逆性优异.原料易得,合成方法简便,是最 有希望在实际中应用的导电高分子材料,_ 杂态电导率可达lOOScm—。一般来说,非导 电态PANI可溶于NMP、DMAC等有机溶 剂,但掺杂后变得难溶。* 56 • 材料导报 1995,NQ6 7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通过选择合适的合成 方法和掺杂剂如有机磺酸及Lewis碱复合掺 杂剂,已解决了导电态的可溶性问题[1~2]。尽 管如此,PANI的溶解度很小w,仍然属于不 易加工的聚合物。为了改善PANI的工艺性, 人们做了许多改变链结构的尝试。资料[7]报 道了苯胺和甲苯胺的共聚物,共聚物溶解性 有所提高.但随甲苯胺含量增加共聚物导电 性下降;当其含量超过20%时,导电性下降 显著。也有报道说,邻甲苯胺、间甲苯胺导电 聚合物,可全部溶于氯仿、四氢呋喃等溶剂, 溶液浓度可达lwt%。资料[8]报道说,在 PANI骨架引入烷基结构,如在N原子上引 入丁基、辛基、十二烷基等,所得聚合物可溶 于丙酮,溶解度可达26%,但导电率仅10-5 〜l〇-9Scm-、此外N-苄基苯胺聚合物具有 良好的电致变色特性.由此获得了电学和光 学性能颇具特色的聚合物。H.S.Chan[9]等在 苯胺邻位引入侧基-CH2〇H、-CH〇OH,合成 的聚合物导电率分别为10-3 ScnT1,10-9 ScnT1,与PANI相比下降了许多,但工艺性 能大大提高。这些改性聚合物适合于对导电 率要求较低的场合使用。 聚苯胺的一些商品型号已问世。美国 Allied Signal公司推出的Version型导电 PANI粉末,可在100°C下长期使用,可经受 24〇°C的加工处理,其导电形式为PANI与 有机磺酸阴离子的复合物。这种导电粉末可 与热塑性树脂共混.适于模塑、挤出、注射等 普通加工手段成型,也可分散于油漆和有机 溶剂中涂覆。 聚噻吩(PT)和聚吡咯(PPY)若选择好 合适的掺杂剂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是所 期待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导电聚合物。1986 年,Elsenbaumer等通过反应在睡吩3位引 入长链烯基,首次得到了真正具有可熔可溶 特性的导电聚噻吩衍生物[|°]。这类聚合物可 溶于四氢呋喃、甲苯、氯仿等有机溶剂,可溶 液浇铸加工。当烷基为辛基以上的长链时,聚 合物可熔融加工,熔融温度低于200°C。自此 这类聚合物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PT和PPY 大多数的3位烷基取代物的导电率在101〜 103Scm—1间[8]„通过3位取代,还可赋予PT 和PPY 一些诱人的性能在PT的 3位引入甲基丙烯酸酯类侧基,得到了不仅 是导电体,还可作光致抗蚀剂的聚合物,可望 用于光刻微电子线路。通过3位取代,还 可调和PT的光学性能。在3位引入磺酸 基类侧基分别合成了水溶性自掺杂导电聚合 物和具有热致变色特性的导电聚合物《。PT 和PPY也已有商品型号市售产品。 聚乙炔(PA)是最早为人们发现的导电 聚合物之一,它在室温具有金属导电性,导电 率达1.5X105SCm-1,并具有非常特殊的电 学、光学和可逆电化学等性能。但在空气中易 氧化降解,所以一直未能得到实际应用。人们 用酸处理、离子注入等手段提高其稳定性取 得了一定的效果[1<]» Naarmann等合成高质. 量PA膜,也提高了它的稳定性。用2,6- 特丁基4-甲基苯酚作抗氧稳定剂,能有效地 中断PA中自由链式反应的能力,从而提高 了稳定性。提高PA的稳定性仍是人们正在 努力攻克的课题。 将共轭聚合物与其它材料复合,既可提 高其力学性能、耐温性、稳定性等性能,还可 降低成本。与金属、石墨等导电填料相比,共 轭聚合物具有更好的相容性,易于实现分子 水平级复合,从而得到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 这类复合材料有:(1)与高分子材料复合。高* 分子材料常选用极性聚合物,如PMMA、 Nyl〇n、PVC、PC、H等热塑性树脂及环氧树 脂等热固性树脂〜]。复合方法有溶液共混 法、乳液反应复合、电化学复合、机械共混复 合、表面聚合等。共轭聚合物在高分子复合材 料中呈微纤网状、微球状或棒状等形态。复合 材料的导电性能依复合方式及结构形态的不 同有差别。如采用机械共混,复合材料中 PANI渗滤阀值出现在10〜16%的体积含 量,而采用反应复合法PPY在复合材料中渗 滤阀值可做到2%左右(体积比)w。(2)与无 机材料复合。无机材料有粘土、Si02、沸石等 硅酸盐类[|7]以及 Ti02、W03、V205 . nH20、 Feod等金属氧化物将共轭
高分子直接 插入这类层状分子结构中,或插入单体,由单 体原位聚合,形成纳米级层间复合材料,具有 新颖的结构、电学和力学性能。 1995»N〇6 材料导报 • 57 • 7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应用进展 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些共轭聚合物 及其复合材料已克眼了稳定性不够的缺点, 发挥了易成型、成品率高、成本低、性能独特 的优势,在某些应用领域,已进入商品化阶 段,正显示出独具的魅力。 3.1导电材料及制品
共轭聚合物可应用于许多对电活性有要 求的场合[19],如导电胶、纤维和油墨,低电流 电线,EMI
材料,雷达波吸收材料,抗静电器 件和织物,导电膜,透明电极,等等。在这方 面,或作为导电原材料供应,或加工成制品销 售,在国外已发展了多种商品化产品。国外一 些导电聚合物产品示于表1。
3.2可充电电池 由于导电性和电化学可逆性,共轭聚合 物可用作可充电电池的电极材料。1987年曰 本Bridgestone-Seiko公司开始销售PANI 基可充电电池u°],同年原联邦德国BASF公 司也发展了二类PPY基可充电电池[31]。但 经过5年的市场陶冶,这
类电池已停止销售。 Valence Technologies公司开发了可充电 300次无效率下降的电池,1992年该公司收 到上亿美元的订单。近两年的市场应用表明, 该电池的稳定性也受到严重的挑战。所以,共 轭聚合物基可充电电池性能稳定性的问题仍 然决定着其在市场的生存力。 3.3电子器件 共轭聚合物独持的电性能引起在半导体 电子器件应用上的广泛研究,如PN结二极 管、Schottky
二极管、场效应管(PET)、电容 器等电子器件。日本Panasonic公司在1991 年首次推出了 PPY基的SP Cap系列电容 器,具有TCNQ络合物基电容器所具有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