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及其亲属语言语音演变中的元音大推移

合集下载

汉语语音史

汉语语音史

【三十六字母】
传统音韵学沿用最久的一套声类标目。宋 人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益而成。三十六 字母大致可以代表唐末宋初的汉语声母系统。
返回本章目录
字音分析
字 音 韵 调
韵 尾 平 仄
上 去 入
开 合 四 呼 四 阴 阳 入 声 声 声 等 韵 韵 韵

七 音
发 音 部 位
清 浊
发 音 方 法
韵 头
--奉纽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3
方-彷旁
门-闻问
非-辈排徘
奉-棒捧 反-板版阪
逢-蓬篷
分-盆
上古声母 普通话声母
分-扮颁
亡-忙盲茫
b p
f
m
u
返回本章目录
古无舌上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者-都睹 周-凋调 卓-悼掉 兆-桃逃
失-趺迭 寿-涛祷
冬-终
竹-笃
真-颠填
登-澄橙
堂-瞠
返回本章目录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
钱大昕
古无舌上音
上古语音系统中没有舌上 音,中古的舌上音(知、彻、 澄)在上古时包含在舌头音 (端、透、定)之中。 中古的娘、日一纽,在上 古还没有从泥母分化出来,都 归泥母。
返回本章目录
娘日归泥
章炳麟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1 上古声纽 中古声纽 同谐 “甫”声的 字,上古 属帮系, 中古则分 属帮、非 二系。
十一唐十二庚十三耕十四清十五青十六蒸十七登十八尤十九侯二十幽三十六养三十七荡三十八梗三十九耿四十一迥四十二拯四十三等四十四有四十五厚四十六黝四十一漾四十二宕四十三映四十四诤四十五劲四十六径四十七证四十八嶝四十九宥五十一幼十八药十九铎二十陌二十一麦二十二昔二十三锡二十四职二十五德返回本章目录引水枢纽萨兰河倒虹吸古河倒虹吸恰里卡尔水电站和扬水站五座建筑物主体结构基本完好但由于自然老化各战争毁坏结构表面有磨损剥蚀弹坑及麻面有些上部结构破坏严重

大一现代汉语音变的知识点

大一现代汉语音变的知识点

大一现代汉语音变的知识点对于学习汉语的大一学生来说,掌握现代汉语的音变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在语言学中,音变是指语言中音素发生变化的现象。

了解这些音变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发音、理解和表达汉语,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本文将从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探讨大一现代汉语音变的知识点。

一、声母音变声母是汉语拼音中的辅音部分。

在不同的音节位置上,有些声母会发生一定的音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浊音的变化。

1.1 清浊音交替:在某些音节位置上,清辅音会变成浊辅音,例如p、t、k分别可以变成b、d、g。

例如,“平板电脑”中的p变成了b,“通话”中的t变成了d。

1.2 浊音变清浊音:在某些音节位置上,浊辅音会变成清辅音。

例如,“话”读作(huà)时,原本是(z)的音变成了(w)。

二、韵母音变韵母是汉语拼音中的元音部分。

在不同的音节环境中,韵母的音变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2.1 元音韵母的音变:在不同的音节位置上,元音发生以下音变:- [i],在后接[j]的音节中,会发生韵尾同化,即变成[j]。

例如,“起来”读作(qǐlái)时,后面的[i]变成[j]。

- [u],在后接[w]的音节中,会发生韵尾同化,即变成[w]。

例如,“走了”读作(zǒule)时,后面的[u]变成[w]。

- [ü],在后接[j]的音节中,会发生融合,即变成[y]。

例如,“月亮”读作(yuèliang)时,后面的[ü]变成[y]。

2.2 韵尾音变:在某些情况下,韵尾的音变也很常见。

- [aɪ],在某些韵尾为[i]的音节中,会发生音变成[aɪ]。

例如,“怀疑”读作(huáiyí)时,[i]变成[aɪ]。

- [o],在某些韵尾为[u]的音节中,会发生音变成[o]。

例如,“去”读作(qù)时,[u]变成[o]。

三、声调音变声调是汉语特有的语音特征之一。

在不同的音节环境中,声调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现代汉语》第二章知识点:语音

《现代汉语》第二章知识点:语音

第二章语音第一节语音概说一、语音的性质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以交际的声音,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要通过语音来传递信息进行交流。

(一).语音的物理性质语音首先是一种声音,它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具有物理性质。

语音的物理性质具有四个基本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色。

1音高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音体振动的快慢来决定的。

声波每秒振动的周期次数就是声波的频率。

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多,频率就高,声音就高;振动的次数少,频率就低,声音就低。

发音体振动频率的高低与发音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张力等因素有关。

发音体长的、大的、松的、厚的一类,振动慢,频率低,发出的声音就低,反之则高。

语音的高低,则跟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

人的声带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般成年男子声带长而厚,成年女子声带短而薄,因而听起来男性比女性声音略低。

此外,同一个人发音时声带的松紧不同,声音也有高低之别。

汉语的声调,如普通话里的dū(督)、dú(独)、dǔ(赌)、dù(度),主要是由不同的音高构成的。

2音强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声波振幅的大小决定的。

振幅大,声音就强;振幅小,声音就弱。

敲鼓时,用力大,音强就强,发出的声音就大;用力小,音强就弱,发出的声音就小。

普通话里的“孝子”和“儿子”里的“子”音强不同,前一个“子”音强比较强,后一个“子”音强比较弱。

词语中的轻重音主要是音强的不同形成的。

并且,声音的强弱在普通话中还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比如“地道”中的“道”,分别读为轻声和非轻声时,所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3音长指声音的长短,是由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时间长,音长就长;时间短,音长就短。

英语中元音的音长与否,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比如ship(船)和sheep(羊)的区别,主要是其中元音[i]的音长不同。

sheep里的[i:]音长长,ship里的[i]音长短。

在普通话和多数汉语方言中,音长对于区别字词的意义作用不大,但在语句感情的表达上有一定作用。

汉语语音的演变与古今语音的异同

汉语语音的演变与古今语音的异同
• 《经典释文》在“南”字下引梁末沈重 《诗音义》云:“沈云协句,宜乃林反。”
• 宋代朱熹的《诗集传》和《楚辞集注》大 量采用“叶音说”(“叶”同“协”,和 沈重提出的“协句”主张相同),结果造 成同一个字往往改读成各种不同的读音, 有时简直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 家。(《诗·周南·桃夭》)“华”“家” 押韵,属鱼部。
• 叠韵联绵词: • 倉庚(均陽部字) • 猗儺(均歌部字) • 崔嵬(均微部字) • 苤苢(均之部字)
• 双声兼叠韵联绵词: • 契阔(均溪母、月部字) • 燕婉(均影母、寒部字)
• 在古汉语中,有些反义词或具有对待关系 的词是通过词形变化产生的,在语音上存 在双声或叠韵关系,但今音多不存在这种 关系。
• 阿拉拍商人把“斯罗”(朝鲜当时在新罗王国统治 下)译为[sila],可见唐人读“罗”为[la],西藏 的拉萨《旧唐书》写作“逻些”;“父”读如ba, 今俗谓“父”曰“爸”。
二、古今语音的不同
• 由于古今语音的不同,我们有时难以判断 古书中的通假字、讹误字。又由于古今语 音的不同,我们也难以判断古诗词中的韵 脚字,难以掌握古诗词的平仄规律。由于 古今语音的不同,有时难以用现代汉语普 通话的读音拼读韵书中的反切材料。
• 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 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 不免乖剌而不入。(明·陈第《毛诗古音 考·自序》)
• 上古音的研究走上系统化的道路是从明末清初 的学者顾炎武开始的。他一方面接受陈第语音 的发展观念,另一方面在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上又有创新。他积“三十年之功,成《音学五 书》以明古韵”,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诗经·豳风·七 月》)毛传:“肃,缩也。霜,降而收缩万物。 涤,扫也,场工毕入也。”

古今语音异同

古今语音异同

一般认为“三十六字母”反映了唐宋时代 的汉语声母系统,是一个上推古音、下联今音 的一个汉语声母系统。
《归三十字母例》
《守温韵学残卷》
《守温三十字母》
《三十六字母》
唐·守温三十字母
宋·三十六字母
(错处)喉音:心邪
(增加)舌音:娘
舌上音:日 牙 音:来
唇音:非敷奉微 齿 音:床
王力《三十六字母表》拟音
(切上字“得”“多”互用,同类。) 都,当孤切;当,都郎切。
(切上字“当”“都”互用,同类。) “东”韵:涷,德红切;又都贡切。 “送”韵:涷,多贡切(又音东)。 通过“又音”进行系联——“多”“都”同类
对《广韵》反切上字的归类:
陈澧 40类
黄侃、钱玄同 41类
高本汉、白涤州 47类
曾运乾、陆志伟、唐作藩、








即相 邻韵
可以
通押
总结: 1、先以四声为纲,分5卷(上平、下平、上、
去、入)。 2、再把同韵字类聚为206韵(韵目,正文中用
“一”“二”等标识)。 3、每韵下声母、韵母全同的字归为同音字组,
叫小韵/纽(正文用“○”标识)。
4、小韵下先释义、后注音(反切法、直音法、 个别用“纽四声法”),再表明同音字数。
声母

声类
等第
见组[k]

(1)古 一 二 四
(2)居

声母系统(35个)
“声母”系统(35个):
帮滂並明
帮组、非组
端透定泥来
知彻澄(娘)日
精清从心邪晓
庄初崇生(俟) 照二
章昌船书禅
照三
见溪群疑

汉语史问题总结(附答案)

汉语史问题总结(附答案)

简答题1.何谓汉语史?所谓汉语,是指汉族人民所说的语言。

汉语史则是研究汉语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内部规律,即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

即指针对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

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就是语言的一般规律之一。

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2.试述汉语史的研究意义。

⑴研究汉语史可以重建汉语历史,深化充实汉语文明史的内涵。

⑵对更好了解现代汉语,尤其是现代汉语方言,意义重大。

可以预测汉语的某些发展方向。

为制定语文政策提供支持。

⑶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⑷汉语教育者和文化工作者须懂得起码的汉语史知识。

3.汉语史研究可以分那几个阶段(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分为几个阶段)?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从汉代开始的。

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⑴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⑵语音研究阶段南北朝初(5世纪)——明末(17世纪)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门新学科——汉语音韵学,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方面。

代表作:《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切韵指掌图》;《洪武正韵》、《中原音韵》⑶全面发展阶段清初(17世纪)到现在清初到现在是中国语言研究最有成绩的时代。

《康熙字典》;《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经籍纂诂》;《说文》四大家:《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音学五书》;《马氏文通》(朴学、金文学、甲骨学)。

4.研究汉语史的根据(材料)有哪些?⑴历来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如研究商代语言,少不了甲骨文。

⑵前人的研究成果;如《说文解字》《中原音韵》等。

【中文·讲座】赵彤:从汉语史看音变过程的几种模式(摘要)

【中文·讲座】赵彤:从汉语史看音变过程的几种模式(摘要)

【中文·讲座】赵彤:从汉语史看音变过程的几种模式(摘要)编者按该文为中国人民大学赵彤先生本周二于北大中文系讲座的讲稿摘要部分。

摘要从汉语史看音变过程的几种模式(摘要)赵彤经典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认为音变过程不可观察。

词汇扩散理论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揭示了共时语言中的变异现象是观察音变过程的窗口。

本文希望借鉴音变理论解释汉语史上的语音变化,同时也希望利用汉语史的资料检验和丰富音变理论。

从语音和词汇两个方面来观察音变过程,不外乎有以下四种可能的模式:(1)语音上渐变,词汇上突变;(2)语音上突变,词汇上渐变;(3)语音上渐变,词汇上也渐变;(4)语音上突变,词汇上也突变。

第(1)种是新语法学派的观点。

第(2)种和第(3)种是王士元(1969)提出的词汇扩散论的假设,他认为第(2)种更为可信。

至于第(4)种,王士元认为是不可能出现的。

从汉语史来看,如果单纯看演变结果,上面提到的音变过程的四种模式都是存在的。

一语音渐变、词汇突变这是新语法学派的观点。

其标志性的口号就是“语音规律无例外”。

语音渐变首先要在发音生理上存在连续变化的可能性。

其次,由于语音渐变是在说话人意识不到的过程中实现的,所以所有符合条件的词变化的机会是均等的,词汇往往会突变。

在汉语史中,“见系细音颚化”(k→t?/_i,y)和“假摄开口三等主元音高化”(a→?/i_#)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这两个音变都是声母或主要元音受i/y的同化而形成的,在发音生理上存在连续性,而且在方言中和历史文献中都能找到演变的中间环节,所以语音是渐变的。

从词汇来看,所有符合条件的词都发生了变化,少数“例外”都可以解释。

比如“客”字在元代的《中原音韵》中有k?iai和k?i?两读,可是今读k??,似乎是例外。

实际上明代的《合并字学集韵》中,“客”除了k?iai和k?i?以外,还有一个新的文读形式k??。

今读的k??正是来自k??,而不是k?iai或k?i?。

北京话“客”字白读为t??i?,来自k?i?,同样也发生了颚化的音变。

华语的音变

华语的音变

华语的音变目录1.导言 (1)2.音变的定义 (1)3.音变的种类 (2)3.1上声的变调 (2)3.1.1上声+非上声 (3)3.1.2上声 + 上声 (3)3.1.3三个上声字相连 (4)3.1.4多个上声字相连 (4)3.1.5上声 + 轻声 (5)3.2“一”和“不”的音变 (6)3.2.1“一”的变调 (6)3.3语气词“啊”的音变 (8)3.4轻声 (10)3.4.1轻声的读法规律 (11)3.4.2轻声的作用 (11)3.4.3有规律的轻声 (12)3.4.3无规律的轻声 (13)3.5儿化韵 (13)3.5.1儿化韵的作用 (13)3.5.2儿化韵的发音规律 (14)3.5.3儿化韵应注意的事项 (17)4.教学详案 (17)5.结论 (17)6.参考资料 (17)7.附件 (19)1. 导言汉语,又称中文、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台湾称为国语;东南亚华人称为华语、日本、韩国等国称中国话,其他名称还有汉文、华文、唐文、唐話等。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也是至今通用语中最悠久的语言之一。

汉语的书写系统是汉字,汉字不是表音文字,她是一种意音文字,因为汉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

也就是说汉语具有声调,是一种“字本位”的语言。

字在语流中会发生音变。

音变是指语音的变化。

我们说话或朗读时,不是孤立地把一个一个音节说出来,而是把一连串的音节组成词和句子,形成“语流”。

在这运动着的语流中,音素与音素之间、音节与音节之间、声调与声调之间,互相影响,并产生了语音的变化。

根据中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研究员刘艳与冯淑珍的文献,音变现象分为历时音变和共时音变。

历时音变又叫历史音变,即语音在历史发展过程过程中发生了种种变化,例如古代的平、上、去、入四声变成了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共时音变又叫语流音变,即一个一个音节在连续说出的时候,形成语流,这时音节与音节、音素与音素就会相互发生影响,发生某种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语言学研讨会(2002年8月温州师院)汉语及其亲属语言语音演变中的元音大推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郑张尚芳在印欧语言中英语及其亲属语言语音史上存在著名的元音大推移。

古英语而且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长低元音后高化,如古盎格鲁·萨克逊语的长 到12世纪变成长 ,[ > ]:如 ā> [ ]敌人, ā > [ ]房子, ā > [ ]石头;第二次还有前高化,中古英语的长 到15世纪中期以后变成长 ,[ > ]:如 ā >[ ]>[ ]>[ ]直到现代>[ ]名字(此时之后的借词也如此变化,如 的 也读[ ])。

前高化的链式推移是[ > > ] 如 > 东方、 > 海,[ > ] 如 我们、 ē > 绿;后高化的链式推移是[ > > ] 如 ,[ > ]如 往、 ō > 匙。

不能再上移的古英语的长高元音则分裂为复元音,[ > > ] 如 > 我的(还可看 、 、 ),[ > > ]如 ū > 房子、 ū > 老鼠;第一次后高化形成的 也复化为 如 [ ]。

德语的 > [ ]酒、 > 房子,也是同样的变化。

这类复化所以发生在长元音,岑麒祥先生曾加解释,因为主元音后半都有一个逐渐减弱的紧张,长元音最后部分较短弱,开口度较小故易变出 > , > ,在 、 后发更小的 、 时前一部分会起异化而变成 、 以至 、 (岑麒祥《语音学概论》162页)。

在汉语语音史上同样发生过元音大推移,首先也是在长元音发生的。

这种现象在开尾韵尤其发达。

因为元音在进入音节结构后,其地位有开放和受限之别, 开音节的元音为开放元音或自由元音,闭音节的为封闭元音或受限元音。

有韵尾封闭制约的“受限元音”,相对稳定,发展较慢,容易保持原来音位或只发生很小的位移,有的甚至从古至今几乎没有变化例如古 寒、 唐、 豪(就汉语说,元音前的垫介音对长元音也有一定的封闭限制作用如麻韵( -) 也长期不变);无韵尾制约的“开放元音”,则犹如无缰之马,故发展较快,容易演变为别的音位;有的转移相当大,从古比今可说面目全非,例如古鱼韵 * > 。

亲属语言中凡辅音韵尾消失而致开尾韵发达的语言,如彝语、白语、土家语、普米语、苗语、布努语、畲语等也都有过同样现象。

所以它们的元音变化也都很厉害,内部差异很大,而藏、缅、景颇、嘉戎、勉瑶、侗、泰等塞鼻音音辅音尾都保持较好的语言,其元音变化则都比较小。

下面我们先讨论汉语的,再说亲属语言中的元音大推移的表现。

一、汉语的元音推移语言中最基本的元音是元音三角:低元音 ,前高 、后高 。

确定不同时代的音韵体系也要看这些元音当时表示什么韵尤其是低元音表示什么韵来定的。

高本汉曾定上古汉语歌部为 而鱼部为 ,但这实际是较晚的汉以下的格局,现在各家都信从汪荣宝汉梵译音的考订所定(魏晋以上鱼模之字皆读 ,唐宋以上歌戈之字皆读 ),改鱼部为 ,而上古歌部则改为 或 > (魏晋以后变 )。

从鱼阳两部对转由内部构拟也可以肯定上古鱼为 ,从藏文“鱼 、五 、吾 、无 、苦 、狐 、咀 ,语 、女 、武 (战士) (壻,字从士从胥,本指才士:《淮南·览冥》注“江淮间谓士曰武”)(部分上声字带- 系对汉语上声古– 尾)”,缅文“鱼 、 、五 、吾 、无 (不)、苦 、虎 > 、狐- 、咀 、辅 (颊)、武- (婿)”等一批汉语古鱼部字都作 元音,也可证这一重拟是合理的。

根据我们的研究,上古一二四等为长元音(并含麻齐海韵三等字),三等为短元音(郑张1987、 1989)。

前者发展快至中古大都高化甚至复化分裂,后者发展慢并在中古增生 — — 介音。

虽然汉字不拼音,但中古前后期都有周边语言的对音材料,古汉越语最早,日本吴音代表南北朝,日本汉音及朝鲜、越南汉字音,吐蕃对音代表唐代,都可比证。

下面分述上古开尾韵部的长短音分布及高化情况。

鱼部各韵的长短分布如下:长——模 、麻2 - 、麻3 - 短——鱼 、虞合 、支(戲) - 除声母带后垫音 、 的字中古保留不变或随后前高化之外,模鱼虞都后高化。

模韵“五吾苦狐”在唐代藏文对音,越南、朝鲜、日本汉音等都读 韵,表现了 已高化为 (宋以下才向 发展,厦门读 是滞留在 > > > 的最早阶段)。

鱼韵则表现三个层次,越南的古汉越音为 :如“距 6、锯 、禦 2(防)、馭 6(马)、许 5*(允)、鑢 3、驴 2、馀 、疏梳 、序 6、蛆 3、贮 5,斧 > 5、舞 > 5”这是汉魏层次。

继续高化>六朝 >早唐 >晚唐 。

鱼韵朝鲜读 、日本吴音读 、汉音读 都是 / 的反映。

鱼韵从古都是开口,不是合口韵,高本汉拟 是误解了日本材料。

日本古代的 有甲 和乙ö 两类,从《古事记》、《万叶集》、《日本书纪》用汉字表示的假名可见,模韵字偶用豪侯冬字代,是甲 ,而鱼韵则和之咍登蒸同用,是乙ö,平山久雄先生拟为 ,但既然是一类 ,音应更近 些(梅祖麟1979即拟 )。

更容易高化为 ,汉越语 、汕头 都应是它的反映。

唐五代吐蕃对音鱼韵标 或 ,“於如诸与”等两标 、 ,跟之韵“疑”有 、 两读相似,“汝所”更有 、 、 三种记音,中间音值也只能是 。

虞韵标 则无游移。

《韵镜》列鱼为开口,邵雍《声音图》列鱼为“闢”(开),以对模(虞)之翕(合),也说明唐宋之交鱼已发展为 ,其后与虞并为近代 和现代 ,那是高化到顶后进一步的发展了。

上古的侯部* (与东部 对转)各韵的长短音分布是:长——侯 、肴(煼类) - 短——虞一等侯韵吴音朝鲜皆为 、汉音为 、越南为 ,连起来正反映 > > 的高化分裂过程。

二等肴韵字很少,只有刍声符的,但连“煼”后来也写作炒了,汉音为 ,越南为 都复化,吴音 朝鲜 的介音是 -的演变,参看下面幽部肴韵的说明。

三等虞韵则只增介音变 >近代 >现代 ,有的方言和鱼韵一起进一步变舌尖元音 (温州东郊永强“珠拘”和“诸居”都读 )。

上古后高为幽部的主体 (与冬部 对转,幽部还包括 , ),其长短音分布是:长——豪(皓类) 、肴(巧类) - 短——尤 、幽 -一等字因为处于最高点,容易分裂复化,吴音汉音皆为 ,越南为 ,复化后都跟原有的宵部 * 合并。

朝鲜读 有两种可能,一是语音系统没有复元音 只能用近似的单元音替代,一是发生了 > > 单化过程,闽语从福州到厦门就有这一变化。

二等在吴音 和朝鲜 出现 介音,这是古 垫音通过> > 来的,跟主元音本身无关。

粤方言肴韵 跟一等豪韵 不混而较开,像更早走了一步。

三等尤韵字,越南 是增生介音的初期状态,吴音及朝鲜读 或 ,汉音读 ,是切韵至唐 的反映,很明显重叠 表明主元音是 。

幽韵朝日都近尤韵,但越南“幼谬”读 则跟侯韵的分裂平行。

上面说过低元音的前高化发生在鱼部的麻韵部分,这和 -介音的影响有关。

中古麻韵可能不是一般的 而是偏向 的,所以“耙把蟆蓦葭枷家价嫁牙芽衙下罅鸦哑车”在白语都反映为 韵,在吴音及今闽南话则为更高化的 ,如“加 牙 茶 / 马 / ”。

上古的支部* 脂部* 各韵的长短分布如下,中古支脂的重纽三等标为 :长——齐(鸡类) 、佳 - 短——支 、支 -——齐(计类) 、皆 - ——脂 、脂 -四等跟一等互补,是一等的前元音部分,所以前元音 、 的长音中古都归四等齐韵,其中自然已包含了 > 的高化过程。

齐韵中古列入蟹摄、汉音 、吴音 都说明中古已经产生高顶点分裂复化(越南读 则有两种可能: 和 低化合并,或 再单化为 )。

陆志韦、李荣等先生早已考明四等字本身是前元音原来没有 介音,朝鲜读 则反映了中唐以后所有四等增生 介音的 > 音变的事实,唐五代藏文对音齐韵多作 、但翳 ,溪 ,都已有 介音。

现代北方虽然 再单化为 ,福州鸡 是 > ,粤语、客家 则跟吴音一样是 ,闽南还进一步变 。

二等佳皆韵除吴音为 外,汉音、越南、朝鲜对音都已复化为 (朝鲜今音又单化为 ,还有些读 是二等介音影响的反映)。

三等都并为 ,但朝鲜 类字作 , 自然是 > > 的反映,奇怪的是齿音字读 ,有点像今西南吴语这类字的 变,但时间似乎太晚了点,待解(要和越南精组字读 合观)。

越南唇音在 前舌齿化,但 类无此现象,那是 -的隔离作用。

跟支脂部演变相近,上古还有一个之部,元音是偏央的后高元音 ,其长短分布是:长——咍 、皆(骸类) - 短——之 、脂 (丕类) -咍韵在域外对音中基本都是复化的 ,粤语、客家多数为 ,中古咍韵域外人听起来像 ,但既区别于泰韵 ,又靠近 ,应该是 。

从台语所借地支“亥”的方言推移变化正好可以看出其复化为 的过程,如布依语:三都板考 4——惠水羊场 4——独山水岩 4地支中很巧还有古之部三等的“子巳”二字,这三地“巳”字都说 3,荔波朝阳说 3,就都不复化,但“子”荔波虽也作 3不复化,惠水、独山却跟“亥”字那样复化:三都板考 3——惠水羊场 3——独山水岩 3这也不奇怪,因为汉语的“子”其实也有洪细二读,不过洪音后来另写作“崽”罢了。

泰文字母表有 和 ,现在也都混读为 了。

二等皆韵大致跟支脂部二等的变化相似,但“豺”吴音 ,朝鲜 特别些。

三等之韵域外多对 ,但朝鲜喉牙声母字读 ,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表示元音是像 的 即[ ],一是之韵的喉牙声母字本有 介音。

之支脂三部的三等 类唇音字的 -在域外音中没有反映形式,但在《蒙古字韵》“碑陂皮被披糜、悲眉美、鄙丕备”都变为 [ ] 韵,其中 -介音就是从 -转化来的。

统括上古到中古的开尾韵的元音变化,可以看到古汉语长元音高化、高元音分裂复化的过程,跟英语的元音大推移的过程和变化机制都很相似,不过英语有人认为是高元音分裂引起拉链变化,而汉语歌部汉代以降的单化 > > > ,与鱼部竞争低元音的位子并取胜,更有可能是推链变化。

温州方言 (永强:摆、乐清:板)— (城区:摆板、永强:板)、— (瑞安:板、永强:榜)— (瑞安:榜把),就反映了类似的推移(参郑张1983:115,118)。

长元音高化复化破坏了原来的长短对立,一些没有对立的短元音也变长了,在南方,一些方言的三四等字不走前增介音的北式复化道路的,也会像一等那样复化,所以粤语、闽南话的“九”都读 ,潮州“狸”温州永强“(猫)狸”都读 。

下面是元音高化推移和高顶分裂的示意图:二、亲属语言的元音推移前面说到汉语上古读最低元音的鱼部字藏文缅文多还说 ,而在缅彝语支的语言里很多已出现后高化,如“五”缅语 —浪速 —载瓦 ,“苦”缅语 —浪速 —载瓦 ,“咀(吃)”缅语 —浪速 —载瓦 ,“虎”(古缅 )波拉 —浪速 —载瓦 。

彝语则像汉语那样从 — 高化的各个阶段都出现:巍山撒尼南华武定喜德 纳西语五 ( )咀鱼 -同语支的土家语有些变化以前令人费解,如“虎”称 ,现在可知,实际是高化到 再像纳西那样前化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