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光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药物分析中的荧光光谱法测定新药代谢产物

药物分析中的荧光光谱法测定新药代谢产物一、引言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对药物代谢产物进行准确测定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荧光光谱法作为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领域。
本文将重点探讨荧光光谱法在新药代谢产物分析中的应用。
二、荧光光谱法的原理荧光光谱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在激发光照射下吸收能量并发射出较长波长的荧光光的分析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荧光分子在受到激发光的激发后,能级跃迁回基态时会辐射出一部分能量,产生荧光。
荧光光谱法通过测量荧光强度和光谱特征,实现对样品中特定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荧光光谱法在新药代谢产物分析中的应用1. 荧光光谱法用于药物代谢产物结构确定荧光光谱法能够根据荧光特性对药物代谢产物的结构进行推测和确认。
通过测量荧光光谱的峰值波长和吸收峰、荧光峰的强度和位置变化,可以判断代谢产物结构的改变。
2. 荧光光谱法用于药物代谢产物定量测定荧光光谱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特点,可以用于对药物代谢产物进行定量测定。
通过建立荧光强度与代谢产物浓度的标准曲线,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样品中代谢产物的含量。
3. 荧光光谱法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评价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清除过程的重要手段。
荧光光谱法可通过测定代谢产物的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推断代谢动力学参数,如半衰期、清除率等,进而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
四、荧光光谱法的优势与局限1. 优势荧光光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较低检出限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分析和测定药物代谢产物。
同时,该方法无需复杂的前处理步骤,操作简便快捷。
2. 局限荧光光谱法在样品有色物质较多或杂质较多的情况下可能受到干扰,需要进行样品预处理或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行验证。
此外,荧光光谱法对药物代谢产物的结构要求较高,需要进一步进行结构鉴定和确认。
五、荧光光谱法的应用案例以某新药代谢产物的定量测定为例,通过建立标准曲线,采用荧光光谱法对其进行测定,并与其他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荧光光谱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摘要:在目前阶段,现代分析技术变得更加科学化、高效化,其在药物分析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可以更好地帮助药物分析过程更加高效、实时以及快捷。
药品的鉴别和检测是关系到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药品使用安全性的一个关键问题。
伴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持续发展,它不仅为医药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在药物的临床研究和中药成分的分析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分析技术;药物分析;应用1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1.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药物的研究中,HPLC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它的功能是对药物进行检测和分离。
主要内容包括:原辅料、药材、不同类型的制剂、中成药等。
其分析流程是:高压输液泵将流动相以稳定的流速(或压力)输送至分析体系,在色谱柱之前通过进样器将被测样品导入,流动相将样品依次带入预柱、色谱柱,在色谱柱中,被测样品分子与固定相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发生吸附、解吸附等过程,使得不同的物质在色谱柱中的移动速度不同,从而得到分离,并依次随流动相流至检测器,转化为可供检测的信号,送至工作站记录、处理和保存,完成定性定量分析。
在对现有药品进行检验时,采用《国家药典》规定的常规检验方法;在新药开发过程中,需要通过改变各种色谱条件,摸索分析方法,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
1.2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UPLC是在HPLC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一种用于对热不稳定性、极性和大分子物质进行分离和分析的新方法。
超高效液相色谱柱的特征在于降低了柱子填充粒子的尺寸,并基于柱子的高效性,实现了高精度的高分离性和快速的分析。
特别是在对注射剂中的酸醛和醛进行分析和测量的时候,只需要一次进样,就能对两个数据进行分析。
并能确保在分析过程中,各成分都能有较好的分析效果,其特征是:分离度高,敏感性高,分析时间短,重复性好。
1.3气相色谱法(GC)GC和HPLC在于多方面有相似之处。
工作原理是:试样气体由载气携带进入色谱柱,与填料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大小的差异使各组分互相分离而按先后次序从色谱柱流出,转变为电信号,进行鉴定和测量。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纯度检测方法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纯度检测方法药物分析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技术,在药学领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而药物纯度检测方法作为药物分析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药物质量的安全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药物纯度检测方法,并分析其原理和应用。
一、物质的纯度在开始介绍药物纯度检测方法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物质的纯度。
物质的纯度是指物质中所含的目标成分与其他杂质之间的比例关系,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纯度越高,说明目标成分所占的比例越大,杂质越少,药物品质越好。
二、色谱法检测药物纯度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纯度检测方法,主要利用物质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分离和检测。
常见的色谱法包括气相色谱法(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气相色谱法主要适用于挥发性和热稳定性好的物质,其原理是利用样品在气相载气流动相中的相互分配来进行分离和检测。
气相色谱法不仅可以检测药物的纯度,还可以确定其组分以及定量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则适用于疏水性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等物质的分析。
其原理是利用样品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之间的亲疏水性差异进行分离和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法广泛应用于药物纯度检测、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质量光谱法检测药物纯度质量光谱法是另一种常见的药物纯度检测方法,主要利用物质在特定波长下的吸收、散射或荧光等性质进行检测。
常见的质量光谱法包括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和荧光光谱法。
紫外-可见光谱法是根据物质在紫外或可见光区域的吸光度来检测目标物质的含量和纯度。
这种方法通常对于有色或吸收紫外可见光的物质比较适用。
通过测量样品的吸光度,可以得到物质的浓度和纯度信息。
荧光光谱法则是基于物质受到激发后重新发射荧光的原理,通过测量样品的荧光强度和波长来检测物质的纯度。
荧光光谱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等方面。
四、核磁共振法检测药物纯度核磁共振法(NMR)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检测方法,可以用于分子结构的分析和纯度的确定。
荧光分光光度法在中药学的应用

荧光分光光度法在中药学方面的应用荧光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主要用于微量或痕量物质的定性和定量测定,尤其是中药有效成分的检测,在这个领域上的探讨也越来越多,近几年也有报道用于测定脂质体的包封率。
但是荧光分析的干扰因素较多,测定时对环境因素敏感,对实验条件要求严格,因此荧光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不够广泛,远少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但荧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试样量少和方法简便等优点,故荧光分光光度法在中医药上的应用越来越多[1]。
因为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有效成分难以确定,仅单方制剂亦为一多种成分的混合物,因此要求更严格和更先进的分离、分析手段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各种先进仪器的引进和应用,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中药研究中大量应用,其中荧光分光光度法便是中药研究中最为广泛应用的一项技术。
1荧光分光光度法分析方法分类1.1直接荧光分析法本身能发荧光的物质,可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
鲍霞[2]认为可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氧氟沙星胶囊的含量。
取氧氟沙星胶囊药粉用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配溶液,2h后,室温,用试剂作空白,在RF-5301型荧光分光光度(日本岛津)上,以427nm为激发波长,500nm为发射波长测定荧光强度,计算其标示量的百分含量。
本法操作简单,快捷,灵敏度高,结果满意。
1.2间接荧光分析法本身荧光很弱的物质,常采用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反应等化学反应将其变为能发荧光的物质,用荧光分光光度法间接测定。
1.3氧化还原反应叶酸本身荧光很弱,用KMnO4氧化叶酸,其氧化产物喋呤-6-羧酸能发荧光。
刘欣[3]等人认为通过测定叶酸氧化产物喋呤-6-羧酸的荧光强度,可间接测定叶酸的含量。
测定时,在日立85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上,以289nm为激发波长,440nm为发射波长,测定叶酸氧化产物喋呤-6-羧酸的荧光强度,同时做空白实验,间接测定叶酸的含量。
本法较直接荧光分析法测定叶酸的灵敏度提高12.5倍。
药物分析中的荧光光谱法研究药物代谢酶

药物分析中的荧光光谱法研究药物代谢酶荧光光谱法是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领域。
在药物研究中,荧光光谱法能够有效地研究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为药物的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一、药物代谢酶及其作用机制药物代谢酶是人体内参与药物代谢的重要酶类,主要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CYP酶)、醇脱氢酶、酯酶等。
这些酶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对于药物的代谢和去除起着关键作用。
药物代谢酶通过催化药物的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将药物分解为代谢产物,并通过肝脏和肾脏等途径排出体外。
药物代谢过程中,荧光光谱法可以通过测定药物及其代谢物的荧光特性,对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和代谢动力学参数进行研究。
二、荧光光谱法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1.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荧光光谱法可以通过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荧光强度,来研究药物的代谢速率和代谢半衰期等代谢动力学参数。
通过荧光光谱法,可以准确地确定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为药物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2. 荧光探针法研究药物代谢酶活性荧光探针是一种特殊的药物分子,通过与药物代谢酶发生反应,产生荧光信号。
荧光光谱法可以测定荧光探针的荧光特性,从而实时监测药物代谢酶的活性。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特点,常用于筛选酶抑制剂或激活剂,并评估药物对代谢酶的互作性。
3. 荧光标记药物研究荧光光谱法可以通过将药物与荧光染料进行共轭,将药物标记成荧光标记药物,以实时追踪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分布情况。
这种方法常用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研究,为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三、荧光光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优势与挑战荧光光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无需标记物质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领域。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荧光光谱法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荧光光谱法对样品的纯度要求较高,对于多组分样品的分析需要进行前处理和分离,以避免干扰。
其次,荧光光谱法受到荧光信号的强度和光谱特征的影响。
荧光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新进展探索

荧光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新进展探索摘要:在分析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我们就是在探索荧光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新进展。
关键词:荧光分析法;药物分析;应用新进展前言:根据分析化学以及药物化学分析理论,药物分析在此基础上发展。
电化学分析、色谱以及光化学分析是常见的手段。
而其中光化学分析中包括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和荧光分析等等,分析中光化学分析是很好的选择,它的灵敏度很高,检测比较准确,优势也比较突出。
在本文中使用荧光分析法加快药物分析的研究。
荧光分析法与其他分析法不同,最主要的优势就是具有较少的干扰、灵活度高、线性的范围较宽,而且仪器结构比较简单,成本也比较低。
目前应用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比如说在药物分析中和环境保护中。
一、常见的荧光分析法的应用1、同步荧光光谱法在药物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有同步荧光光谱法,主要包括不同类型的方法,如恒波长法、恒能量法法和可变角法。
我们采用恒波长法进行分析,它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是扫描检测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之间的距离,实现药物相关含量的检测,分析过程中要注意波长间距的选择,避免荧光光谱的变化利用化合物的特性进行优化,消除干扰,降低强度。
这个技术它的灵活度较高,分辨率越强,已经成为检测样品中的有效方法。
2、胶束增敏荧光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胶束增敏荧光法它是在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化学分析方法,同步荧光技术的原理是扫描发射和激发波长,得出荧光光谱。
其主要原理是检测药物分子结构或分子温度、电荷等的变化,结合微观条件下胶束引起荧光分子无辐射还原的特点。
在这种变化的同时,速度不变,量子效率提高分子中的成分被吸附在外围,对其行动进行限制。
这种缝隙法比较简便,检测的灵敏性也较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它具有增溶和增稳作用。
例如,发现甲醛在酸性介质中可以催化刚果红氧化成溴酸钾,生物活性混性十二烷基硫酸钠可以提高反应的灵敏度,可以更快地建立和测定甲醛的方法,测量的结果也与药典法相符。
药物分析中的荧光光谱法研究

药物分析中的荧光光谱法研究荧光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分析方法,通过测量物质在激发光照射下发出的荧光信号来分析样品中的药物成分。
在药物研究和制药工业中,荧光光谱法被广泛应用于快速、灵敏和准确地检测药物的浓度,荧光光谱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荧光光谱法原理荧光光谱法利用物质在受激发光作用下,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辐射出的荧光进行分析。
物质吸收入射光能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而激发态的电子原本不稳定,会自发发射出辐射光,即荧光。
二、荧光光谱仪的工作原理荧光光谱仪是用来测量荧光信号的仪器,它包括光源、样品池、单色器、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等。
光源发出激发光,样品池中的荧光物质受激后发出荧光信号,通过单色器选择特定波长的荧光光谱进行检测,检测器将荧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然后经过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和计算。
三、荧光光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 药物含量测定:荧光光谱法可以用于测定药物样品中的有效成分含量。
荧光信号的强度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建立荧光强度与药物浓度的标准曲线,可以准确测定药物样品中的含量。
2. 药物结构分析:荧光光谱法可以用于药物分子的结构分析。
不同结构的药物分子在激发光照射下会产生不同的荧光峰,通过观察荧光峰的位置和形状,可以推断出药物分子的结构信息。
3. 药物品质评价:荧光光谱法可以用于药物品质评价,如测定药物的纯度、稳定性及降解产物等。
荧光光谱法不仅可以检测药物分子的荧光强度,还可以测定荧光寿命等参数,从而对药物品质进行全面评估。
4.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荧光光谱法还可以用于研究药物与其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药物和蛋白质之间的结合、药物与细胞内信号分子的相互作用等。
通过观察荧光信号的变化,可以揭示药物与其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四、荧光光谱法的优势和局限荧光光谱法具有选择性强、敏感度高、分析速度快、方法简便等优势,适用于药物分析的各个环节。
然而,荧光光谱法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样品基质的要求较高、需要预处理样品等。
紫外荧光光谱

紫外荧光光谱紫外荧光光谱(Ultraviolet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是一种基于物质吸收紫外线后发出的荧光光谱进行物质分析的方法。
其原理是,当物质受到紫外光照射时,会吸收一定波长的光,并释放出不同波长的荧光,这些荧光的光谱特征与物质的性质和结构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测量荧光光谱,可以获得物质的许多重要信息。
一、应用范围紫外荧光光谱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环境监测、药物分析、生物医学、地质学等。
例如,在环境监测中,可以通过紫外荧光光谱法检测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苯并芘等;在药物分析中,可以用于药物的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在生物医学中,可以用于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二、实验条件进行紫外荧光光谱实验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光源:实验需要使用紫外光源,如氘灯或氙灯,以产生所需的紫外光。
2.样品处理:样品需要经过适当的处理,以适应荧光光谱的测量。
例如,对于固体样品,需要进行研磨或制备成薄膜;对于液体样品,需要进行稀释或制成悬浮液。
3.仪器配置:实验需要使用荧光光谱仪,包括光源、单色器、样品池、检测器等部分。
同时,还需要使用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4.环境控制: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等,以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三、实验步骤1.准备样品:选择合适的样品,并进行适当的处理以满足实验要求。
2.安装样品:将样品放入样品池中,并确保样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3.调整仪器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调整荧光光谱仪的参数,如光源波长、扫描范围、扫描速度等。
4.开始测量:启动荧光光谱仪进行测量,并实时监控数据采集过程。
5.处理数据: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获得所需的信息。
6.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撰写实验报告。
四、注意事项1.样品处理要尽可能纯净,避免杂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实验过程中要保持环境的稳定和清洁,避免干扰实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荧光光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摘要:综述了荧光光谱法在药物分析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主要评述了几种常用的测定药物的荧光分析法,从机理角度详细阐述了利用荧光光谱法如何研究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与药物小分子的相互作用,并给出该方法在药物分析中应用的发展方向’关键词:药物分析;荧光光谱分析法;蛋白质;核酸1.药物的荧光分析法进展常用的药物分析方法有重量分析法[1]、滴定分析法[2]、色谱分析法(包括柱色谱法、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固相微萃取、高效毛细管电泳等)[3-10]、光化学分析法(包括红外和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化学发光法、磷光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质谱法、共振光散射等)[11-18]、电化学分析法[19]等’荧光法以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受到分析工作者的青睐’将荧光光谱分析法应用于药物分析,已在药物有效成分分析鉴定、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临床药理与药效分析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20-21],并广泛应用于生化分析、生物医学、临床分析等领域的痕量分析[22-25]常规荧光分析法最早被应用于分析抗疟疾药物奎宁[26]、随着荧光分析法的发展,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被广泛用于抗菌素药物、止痛药、镇静剂、止血药等的分析[26],涉及合成药物、生物药物和天然药物’由于自身具有发射荧光特性的物质相对较少,并且受到拉曼峰和散射光等背景的干扰,常规荧光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为使荧光分析法的应用更加广泛,发展了各类荧光分析方法,如对不发荧光的物质可通过某类化学反应使其转变为适合测定的荧光物质[27-28] ,对荧光较弱的物质可采取荧光增敏分析法[29-30]。
近年来,还发展了各种新型荧光分析技术,如激光诱导荧光法[31]、同步荧光法[32]、导数荧光法[32]、荧光探针法[33]、光化学荧光法[34]、时间分辨荧光法[35]、三维荧光法[36]、偏振荧光法[37]、荧光免疫测定法[38]、荧光成像技术[39]、荧光光纤传感器[40]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加速了各种新型荧光分析仪器的研制,使荧光分析不断朝着高效、痕量、微观和自动化方向发展’2.常见的荧光分析法2.1直接荧光分析法直接荧光分析法适用于自身能产生荧光的药物’因荧光性质与溶液的pH值有关,故荧光强度的测定需在适宜的pH缓冲溶液中进行’对于成分复杂的生物供试品,为了防止干扰,有时需利用萃取、沉淀、色谱分离等方法除去干扰物,以降低荧光空白本底,提高分析灵敏度!已用于直接荧光分析法的药物有盐酸洛哌丁胺、双水杨酯、左旋溶肉瘤素、叶酸等[41-44] .2.2 胶束增敏荧光分析法胶束增敏荧光分析法是在胶束溶液中进行的荧光分析法!胶束溶液对极性较小的弱荧光物质有增溶作用,对荧光物质的荧光发射有增敏增稳作用;因此,对某些不发荧光或荧光很弱的药物无法进行直接荧光分析法测定时,可通过加入某些增溶增敏试剂来增强药物的荧光,提高药物分析的灵敏度,如加入CT-MVB,SDS,CPB,PVA,TritonX-100,Brij-35等表面活性剂及环糊精(α-CD,β-CD,γ-CD).由于主客体分子的结构特征,以及温度、表面电荷及其它分子和离子等所形成的微环境,有利于形成胶束,胶束的存在,大大降低了荧光分子的非辐射过程速率,而辐射速率常数改变不大;因此,量子效率增加,激发光寿命增长,客体分子穿入、吸附和包络于胶束内外,使其行动受到限制,客体分子有效吸光面积、摩尔吸光系数增加,其激发态也不易被溶液中的荧光熄灭体碰撞而获得保护,从而荧光增强[45],马红燕等[46].用胶束增敏荧光光度法对土霉素的测定作了研究!梁丽华等[47]用胶束增敏荧光法测定吡哌酸的含量.潘祖亭等利用表面活性剂、β-CD对药物荧光进行增敏作用,研究了左炔诺孕酮[48]、醋酸甲萘氢醌[49]、盐酸芦氟沙星[50]、醋酸泼尼松龙[51]、双嘧达莫[52]、吲哚美辛[53]等的荧光光谱.刘秀萍等[54]用竞争荧光包合法研究了维生素B6、β-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包合性能!。
2.3 化学引导荧光分析法化学引导荧光分析法是利用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反应、光化反应、化学衍生、颜色反应等)改变药物的荧光特性,使药物产生荧光或提高其荧光强度!潘祖亭等利用浓硫酸与无荧光药物作用后产生有荧光的物质研究了醋酸甲地孕酮[55]、丙酸睾酮[56]、Gonzalez-Barreiro C等[57]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光化学诱导荧光检测了一些废水中的中性和酸性药物.Al-Majed A A等[58]利用药物净他敏与混合酸酐反应产生的强荧光对药剂和人体血浆中净他敏进行了荧光分析,检出限约1.5×10-10 mol/L.Hefnawy M 等利用荧光胺与药物反应对头孢克洛、头孢羟氨苄、头孢氨苄和头孢握定进行了分析测定.2.4 荧光探针分析法以稀土离子、荧光分子等和药物作用的荧光探针技术,大大拓宽了荧光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范围,显著提高了荧光分析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对荧光探针研究已有综述[60].凌连生等[61]综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林章碧等[62]综述了以纳米粒子作为荧光探针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王磊等[63]以铽离子作为荧光探针测定了尿样中痕量的环丙氟哌酸.赵长春等[64]研究了小蘖碱的特殊的荧光性质.王敏等[65]用荧光探针分析法研究了缩氨基硫脲类钯抗癌配合物的初步筛选与作用机理.2.5 荧光猝灭分析法对有些药物可利用其对某一特定体系的荧光猝灭作用而进行定量测定。
庞志功等[66]利用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荧光试剂乙酸乙烯酯的定量猝灭作用,建立了测定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荧光分析方法.杜黎明等[67]研究了氯苯胺酸与洛美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发生的荷移反应,并对这4种药物进行了定量分析.此外,荧光猝灭法还用于分析羟基苯丙酮酸[68]、甲硝唑[69]等药物的含量.2.6 几种新型荧光分析技术2.6.1 导数荧光分析法导数荧光分析的特点是,以荧光强度对波长的导数dF/dλ代替荧光强度F为纵坐标记录荧光发射光谱,此光谱称为一阶导数荧光光谱.若以d2F/d2λ代替F记录荧光发射光谱,则称为二阶导数荧光光谱,依此可得到其他高阶导数荧光光谱.利用导数荧光光谱法进行物质测定的方法称为导数荧光分析.导数荧光分析可以提高光谱精细结构的分辨能力,减小光谱干扰;所以,导数荧光分析的抗干扰能力强,应用于多组分混合物分析可不经分离而直接进行荧光测定.该方法已用于维生素B[70]、氧氟沙星对映体[71]、环丙沙星[71]等药物的定量测定.2.6.2同步荧光分析法当一些化合物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时,应用同步荧光技术能有效降低散射峰的干扰.同时,对激发和发射光谱同步扫描,对描出的图谱进行微分处理,使重叠的峰彼此分离,可得到较可靠的测量结果.同步荧光分析法与导数荧光分析法联用能取得较高的灵敏度,如用同步-导数荧光光谱法测定尿样中的痕量左氧氟沙星[73]和洛美沙星[74],检出限分别可达0.3-0.35mg/L. Jose Antonio Murillo Pulgarin等[75]用可变角同步荧光法测定了几种荧光相近的混合药物。
2.7 荧光联用技术在现代分析化学技术中,联用技术大大提高了分析检测的效率和效果,其中发展较快、使用较多的有色谱-荧光检测技术[76-79]和流动注射-荧光检测技术[80-83]等1多种分析技术的联用,使分析方法的连续化、自动化、最优化和智能化特征成为药物分析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3.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DNA和核糖核酸(RNA)是重要的遗传物质,也是某些药物作用的靶分子,研究DNA和RNA与小分子荧光探针及药物的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92].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药物与DNA相互作用的主要依据是,药物与DNA作用后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发生了变化。
但与蛋白质不同的是,DNA的吸收波长在 247 nm,而其荧光很弱,直接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药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在用荧光光谱法研究药物与DNA相互作用时,一般要利用与之相互作用的药物的自身荧光,或者利用荧光探针试剂与DNA作用后产生的荧光.DNA与小分子化合物的作用方式有 3种(见图1)[93].第1种是静电作用,此作用沿着DNA双螺旋结构的外壁,没有选择性,且受到溶液中离子强度的影响较大;第 2 种是小分子与DNA沟槽的相互作用;第3种是嵌入作用.后 2 种作用方式具有选择性,是该研究领域的重点。
核酸分子与小分子化合物作用的3种方式各有不同的特点,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上表示出不同的光谱信息.若药物本身有荧光,当与DNA发生某种形式的作用后,其荧光光谱发生了变化.阿霉素、柔红霉素、喜树碱等就是具有这种性质的药物,其作用模型可由Scatchard方程描述.当核酸上可与药物结合的结合点为同一类型且相互独立时,药物与DNA的结合过程可简单地用质量作用定律来描述: K = r/[c(n-r)] r/c = K(n-r) (3)其中K为结合常数;c为游离药物的物质的量浓度;r为为每一个核苷酸上已结合的药物的分子个数;n为每个核苷酸上能结合的核苷酸的分子数。
若以r/c对r作图,可得到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K,截距为Kn.根据实验数据作图,按所得的斜率和截距可计算出药物与DNA的稳定常数K及每个核苷酸可结合的药物的分子数.药物与DNA的作用方式可通过离子强度对结合常数K的影响情况来判断.若Na+浓度的增加对药物与DNA的作用影响较大,K和n均会发生变化,则药物与DNA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静电力作用;若药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不受Na+浓度影响,则药物与DNA的作用主要为嵌入作用.若药物本身没有荧光,与DNA的作用可用溴化乙锭(EB)、噻唑橙二聚体、唑黄二聚体等荧光探针[94]来研究.EB是检测双链DNA的灵敏探针试剂.当向EB中加入DNA后,体系的吸光度降低,最大吸收峰红移,这是EB峰值的平面菲罗啉环嵌入DNA堆积的碱基对之间所致。
当向EB-DNA体系中加入药物后,若EB的最大吸收峰值增加,且EB红移后的吸收峰是向原位(紫外)回复,则可证明药物的存在破坏了DNA与EB之间的嵌入作用,EB又游离出来;如果作用不强,影响不大,就需借助其他方法作进一步判断.核酸是当代新药发展的首选目标.李志良等[95]将荧光法用于抗癌药物的初步筛选.唐宏武等[96]根据吖啶橙可穿过完整的细胞膜并能用于细胞内DNA和RNA染色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抗癌药物的筛选方法.GOPAL M等[97]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一种抗癌新药与DNA的作用.袁小英等[98]用荧光法研究了环丙沙星与小牛胸腺DNA的结合反应,并利用所测的结合常数研究了铜(Ⅱ)对环丙沙星和DNA 相互作用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理.此外,如金属离子及其对药物对DNA作用的影响,顺铂类化合物、一些抗癌药物与DNA作用的研究也很引人注目[99-102].4.展望随着药学学科的发展,人们对药物分析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运用和发展更适当的分析方法来满足药物分析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