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感纪录片观后感

合集下载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在一个闲暇的周末午后,我窝在沙发里,打开电视,偶然间邂逅了关于敦煌的纪录片。

这第一集,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悄然打开了我对敦煌那神秘世界的好奇之门。

纪录片的开篇,镜头就像一位温柔的引路人,带着我穿越了漫漫的黄沙,来到了那片古老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

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炽热的阳光洒在脸上,干燥的风吹过耳边,还有脚下细软的沙子在悄悄流动。

画面中展现的莫高窟,就像是一位安静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那些精美的壁画,有的色彩依然鲜艳夺目,有的虽然已经略显斑驳,但每一道线条、每一抹色彩,都仿佛在低声讲述着曾经的辉煌。

我盯着屏幕,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细微的细节。

其中有一个画面,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一幅关于飞天的壁画,仙女们身姿轻盈,衣带飘飘,仿佛真的要从墙壁上飞出来一般。

她们的面部表情细腻入微,或微笑,或沉思,那眼神中透露出的灵动,仿佛能直接触碰到我的心灵。

我不禁感叹古代画师们的精湛技艺,他们是如何在这粗糙的石壁上,创造出如此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的艺术杰作的?他们一定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灵魂,才能让这些壁画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还有那尊巨大的佛像,庄严肃穆地端坐在石窟中。

佛像的每一个细节都雕琢得极为精细,从佛像慈悲的面容,到身上华丽的服饰,再到脚下的莲花座,无一不让人感受到那种神圣和庄严。

我想象着当年的工匠们,在昏暗的石窟中,一点一点地雕刻着,他们的汗水滴落在地上,与岁月一同凝固成了这永恒的艺术。

在这一集里,我还了解到了敦煌的历史变迁。

曾经,这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各国的商队、学者、僧侣在此交汇,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敦煌就像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融合了中西方的精华,形成了独特而又灿烂的敦煌文化。

看着画面中那曾经繁华的街道、热闹的集市,我仿佛能听到驼铃声声,能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敦煌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和岁月的侵蚀。

那些被风沙掩埋的遗迹,那些逐渐褪色的壁画,都让我感到一丝心痛和惋惜。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近日,我观看了一部名为《敦煌》的纪录片,对于这部作品,我感受颇深。

敦煌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个充满神秘和艺术魅力的地方。

而这部纪录片,以其真实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敦煌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的底蕴。

片中,我了解到敦煌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历史上这里曾是汉、唐两朝的边陲要塞。

这个地方因为它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背景而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

在片中,我看到了无数精美的壁画和珍贵的佛像,它们以其细腻的线条和丰富多样的色彩给观者带来了无尽的惊喜。

片中,制作组走访了很多文化学者和艺术专家,通过他们的讲解,我了解到敦煌艺术的精髓所在。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文化交流节点,敦煌吸引了来自中亚、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影响。

因此,敦煌独特的文化融合使其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

这些元素不仅包括了佛教的宗教思想,还有希腊、波斯等外来文化的影响。

敦煌壁画是敦煌文化的瑰宝,它们融合了中国古代绘画技法和西域文化,展现了丰富的主题和多样的艺术风格。

画家们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现了佛教故事、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这些壁画既具有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又融入了超凡脱俗的佛教意象,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感觉。

在纪录片中,我还了解到敦煌音乐的独特魅力。

片中有一场现场演出,我见证了传统敦煌音乐的表演。

敦煌音乐以其独特的音律和华丽的演奏方式闻名于世。

据专家介绍,敦煌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珍贵遗产,它的流传与保存并不容易。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传统音乐的需求有限,因此敦煌音乐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

但通过这部纪录片,我看到了一些年轻人对敦煌音乐的热爱和努力,他们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弘扬和传播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敦煌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国内外的游客。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们被敦煌的美景和文化所震撼。

他们在洞窟中仔细观赏壁画的细节,感受着千年文化的沉淀。

敦煌感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感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感纪录片观后感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一)以前对于敦煌的了解只是皮毛中的皮毛,只知道一定要去看下这个包含千百年精华的伟大杰作。

经好友推荐,我去观看了纪录片《敦煌》,共10集。

看了以后,真是泪流满面啊~~~ 呵呵!《探险者来了》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觉,就是悲愤和痛心。

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尘封百年的宝藏,上报官府,却无人对此感兴趣。

倒是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仅用了些许钱财,便将许许多多珍贵的经卷带到异乡。

等到国人意识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当地官员将剩余经书护送至京时,居然只用马车裹草席,遗失不计其数。

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谓外国盗窃者倒是用箱子精心护送。

心寒啊~~~。

更甚者,抵达京城后,贪官居然中饱私囊,将仅存的经书部分藏于家中,还为了不被发现,将如此贵重的珍宝一撕为二。

悲愤啊~~~。

“所藏经书和壁画,以英国者为多,法国者为精,俄国者为杂,日本者为隐为秘,中国者为散为乱”。

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盗窃者,骗子,我觉得他们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精品。

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只会被忽视,被遗失,被破坏。

只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看这些真品,要大老远跑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去看,唉~~~ 这是不是一种债呢?人家千里来拿,我们国民要用千里去观来还... 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民,这不公平。

他为敦煌守了7年,没有得到丝毫赞赏或报酬,这是灰常令人伤心和气馁的。

当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遇到知音,不管他们是出于真心或为达目的,但他总觉得这些他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

不怪他,不怪他,呵呵!《千年的营造》跨越多个朝代,经历千百年的历史。

有盛有衰,但至少有幸保存了下来,还好敦煌身处郊外,不会被战乱所打扰。

所以啊~~~ 做人也要低调,太锋芒毕露,必然造灭,哈哈!(开玩笑,开玩笑,嘿嘿)《藏经洞之谜》原来在藏经洞之前还有很多珍品,但是因战乱被毁了。

现在世人所看到的,原来是靠僧侣们,民众们手抄的,小小烛台(灯光不足),毛笔书写(很慢的),一页一页抄的,实在太牛了!(貌似我现在手抄一页书,就酸的勒,唉,废特勒,呵呵)。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敦煌,这个位于中国西北的古老城市,以其壮丽的壁画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关于敦煌的纪录片第一集,这让我深深地为这个古老的城市和它的文化感到震撼和钦佩。

纪录片第一集以一群敦煌学者和考古学家的介绍开始。

他们向观众分享了他们对敦煌的热爱和深入研究的动力。

他们的激情和专业知识使我对敦煌的艺术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纪录片接着展示了一系列精美绝伦的壁画和石窟,这些作品展现了敦煌在古代的繁荣与辉煌。

在观看这些壁画时,我被它们的细节和韵味所吸引。

壁画上的人物形象生动而栩栩如生,景象宏伟壮丽。

画家们以细腻的线条和饱满的色彩捕捉到了人物的情感和动态,使得整幅画面都充满了生机。

而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宗教信仰更是赋予了这些壁画更深层的意义。

除了壁画,敦煌的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也在纪录片中得到了展示。

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充满了敦煌的街头巷尾。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人们娱乐的方式,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纪录片将这些艺术表演生动地展现出来,让我感受到了敦煌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此外,敦煌的宗教氛围也是纪录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佛教在敦煌的影响力非常大,许多壁画和石窟都与佛教有关。

纪录片特别介绍了一些以佛教为主题的壁画,这些壁画展现了佛陀的故事和佛教徒的信仰。

通过这些壁画,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佛教的教义和对人们生活的指导作用。

看完纪录片的第一集,我对敦煌的壮丽景观和独特文化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敦煌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更是一个灿烂的文化宝库。

它的艺术和历史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学习的机会。

纪录片将这一切生动地展示出来,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思考和反思。

纪录片第一集的观后感是我对敦煌的探索和了解的开始。

我希望有机会继续观看剩余的集数,深入了解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敦煌壁画和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人类智慧和艺术的杰作。

通过纪录片的呈现,我对敦煌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了更深的敬畏。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最近看了纪录片《敦煌》,拍的很用心,看的我有点感动。

作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敦煌纪录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一敦煌纪录片观后感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

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

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最近闲着,把井上靖《敦煌》的电影和书都看了遍。

故事背景比较复杂,但情节其实也简单,主要讲宋朝时一个书生游历西北,被西夏军队俘虏、编入西夏汉人军队,然后跟随汉军队长朱王礼在西北征战,途中救下一个回鹘公主,并和她相爱、相别,最后在敦煌——当时西北最后一座还由汉人政权控制的城市——抢救战乱中的书籍文物的故事。

从演绎这个故事的角度来说,电影比书好看,浓墨重彩,情绪鲜明,更有古典主义的悲壮感。

赵行德和回鹘公主的相遇、相爱,以及他们迫不得已分别,回来后赵行德眼睁睁地看着公主因不愿嫁给西夏太子而从高高的城墙上坠落,那样的撕心裂肺、万念俱灰,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会仅仅就是这两位的情绪,而是千百年来各国文学中所有悲剧的意象都涌现出来了,罗密欧、朱丽叶,梁山伯、祝英台,甚至是白娘子和许仙、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爱恨离愁、生离死别,这就是电影,电影当然要富有戏剧性,要猛烈地冲突。

可是书却不是如此,书如一潭清水,平淡得就像史书,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书中赵行徳对回鹘公主从来没有像电影中那样热烈,他爱她甚至及不上汉军队长朱王礼,哪怕是冲突最强烈的公主坠楼,他也不过是远远望见了一个模糊的影子,连坠落的是谁都不知道,还是朱王礼同他讲他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即便如此,回鹘公主于他依然不过是萍水相逢的一段缘罢了,他来不是为了她,他走亦不是为了她。

哪怕这一连串故事都是这么的波澜壮阔、血色浪漫,可是我们的主人公一直都是清汤寡水、对谁都爱答不理、对一切都不怎么上心的样子,生死由天,命运带来什么就接受什么。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当我看完敦煌纪录片的第一集,整个人仿佛被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拽进了那个遥远的时空。

纪录片一开始,展现出的那片广袤无垠的沙漠就令我震撼不已。

金色的沙丘连绵起伏,在强烈的阳光下,每一粒沙子都像是在闪耀着历史的光芒。

狂风呼啸而过,扬起的沙尘仿佛是岁月的低语,诉说着千年来的故事。

镜头逐渐拉近,敦煌莫高窟出现在眼前。

那些洞窟静静地镶嵌在崖壁上,宛如一个个装满宝藏的神秘盒子。

我不禁想象着当年的工匠们,是如何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一笔一划地勾勒出心中的信仰和美好。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纪录片中对一位古代画师的描绘。

他叫李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怀揣着对艺术的无比热爱。

李工来自一个偏远的小乡村,从小就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

家里穷,买不起纸笔,他就用树枝在地上画,用石头在墙上刻。

长大后,他听闻敦煌正在招募画师,便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漫长的旅程。

一路上,风餐露宿,遭遇了无数的困难。

有时候遇到强盗,身上仅有的一点盘缠都被抢走;有时候迷失方向,在荒漠中兜兜转转好多天。

但李工从未想过放弃,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到敦煌,要把自己的技艺奉献给那里的佛窟。

终于,他来到了敦煌。

可等待他的并不是舒适的生活和丰厚的报酬,而是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微薄的薪水。

但李工不在乎,他一走进洞窟,就被那满壁的壁画所吸引,心中的热情瞬间被点燃。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李工就提着自己的工具走进洞窟。

洞窟里阴暗潮湿,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但李工却觉得这里是他的天堂。

他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一笔一笔地勾勒着线条,每一个动作都那么专注,那么虔诚。

有时候,为了画好一个细节,他会在同一个地方反复琢磨好几天。

中午时分,阳光从洞口斜射进来,照在李工的脸上。

汗水顺着他的脸颊不停地流淌,他顾不上擦拭,眼睛始终紧紧盯着壁画。

他的午饭也很简单,就是几个干巴巴的馍馍和一皮囊水。

但他吃得津津有味,仿佛这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傍晚,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洞窟外的沙丘上,李工才停下手中的画笔。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精选五篇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精选五篇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精选五篇
《敦煌纪录片》是一部可以让观众了解敦煌的历史和文化的纪录片,它让我感受到了敦煌的辉煌和独特魅力。

第一次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浩瀚生机,在大山小窑洞中,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中西文化有着融合的魅力。

同时也看到了镶嵌在水磨石洞壁画中的神秘之美,让我陶醉在其间,更能体会到古代敦煌文化中的艺术才华。

另外,这部纪录片还特别不了解当时敦煌阶段的生活以及人们对文化的传承,我对敦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知,更是欣喜于敦煌文化的多样性,是古今中外融合起来的文明。

最后,这部纪录片将文化活力和历史延续向我们展示,更让我体会到敦煌精神在传承中的坚定不移,以及敦煌文化传统的深刻内涵。

从而加深了我对敦煌文化的认识,也勉励和鼓励着我们要继续传承这种奇妙的文化。

总的来说,《敦煌纪录片》的观赏,凝聚着现代古代文明的流传和完美融合,将历史文化及非遗注入现代文明,实属一部动人心魄的纪录片。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前段时间,我偶然看了一部关于敦煌的纪录片,这一看,可真是把我的魂儿都给勾走了!敦煌,这两个字光是念出来,就仿佛带着一种神秘而古老的韵味。

在纪录片里,那漫天的黄沙,古老的石窟,精美的壁画,就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缓缓向我敞开。

我看到那无边无际的沙漠,阳光直直地照射下来,沙子都像是被点燃了,滚烫滚烫的。

风一吹,沙浪滚滚,像是大海的波涛,却又比大海多了几分苍茫和寂寥。

想象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每一步都陷进沙子里,又费力地拔出来,那是一种怎样的艰难。

但就是在这样看似绝境的地方,却诞生了敦煌这样的奇迹。

说起敦煌的石窟和壁画,那可真是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那些壁画,色彩鲜艳得就像是昨天才画上去的。

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画师们的心血和情感。

有一幅画,画的是仙女在天上飞舞。

那仙女的衣带飘飘,仿佛真的在随风而动。

她的脸上带着微笑,那笑容是那么的温柔,那么的慈悲,好像能包容世间万物。

仙女周围的云彩,也是画得细腻入微,层次分明。

靠近仙女的云彩,颜色浅淡,仿佛被仙女的光芒所照亮;远处的云彩,则颜色深沉,给人一种深邃而神秘的感觉。

我就在想啊,当年的画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这昏暗的石窟里,一笔一笔地勾勒出这样美丽的画面。

他们或许没有什么名贵的颜料,没有先进的工具,但他们有着对美的追求和对信仰的执着,这才成就了这些不朽的杰作。

还有那些石窟里的佛像,一尊尊高大威严,让人望而生畏。

有一尊佛像,光是那慈祥的眼神,就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

佛像的手指修长而优美,每一个指节的弯曲都恰到好处。

身上的袈裟,线条流畅,仿佛真的有风吹过,能轻轻飘动起来。

佛像的背后,是一圈圈的佛光,那光芒璀璨夺目,照亮了整个石窟。

我站在佛像前,感觉自己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

但同时,又有一种被庇护的感觉,仿佛所有的烦恼和忧虑,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了。

纪录片里还讲到了敦煌的守护者们。

他们有的放弃了大城市的繁华,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有的一辈子都在研究敦煌的文化,默默无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感纪录片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一)
以前对于敦煌的了解只是皮毛中的皮毛,只知道一定要去看下这个包含千百年精华的伟大杰作。

经好友推荐,我去观看了纪录片《敦煌》,共10集。

看了以后,真是泪流满面啊~~~ 呵呵!
《探险者来了》
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觉,就是悲愤和痛心。

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尘封百年的宝藏,上报官府,却无人对此感兴趣。

倒是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仅用了些许钱财,便将许许多多珍贵的经卷带到异乡。

等到国人意识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当地官员将剩余经书护送至京时,居然只用马车裹草席,遗失不计其数。

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谓外国盗窃者倒是用箱子精心护送。

心寒啊~~~。

更甚者,抵达京城后,贪官居然中饱私囊,将仅存的经书部分藏于家中,还为了不被发现,将如此贵重的珍宝一撕为二。

悲愤啊~~~。

“所藏经书和壁画,以英国者为多,法国者为精,俄国者为杂,日本者为隐为秘,中国者为散为乱”。

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盗窃者,骗子,我觉得他们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精品。

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只会被忽视,被遗失,被破坏。

只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看这些真品,要大老远跑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去看,唉~~~ 这是不是一种债呢?人家千里来拿,我们
国民要用千里去观来还...
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民,这不公平。

他为敦煌守了7年,没有得到丝毫赞赏或报酬,这是灰常令人伤心和气馁的。

当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遇到知音,不管他们是出于真心或为达目的,但他总觉得这些他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

不怪他,不怪他,呵呵!
《千年的营造》
跨越多个朝代,经历千百年的历史。

有盛有衰,但至少有幸保存了下来,还好敦煌身处郊外,不会被战乱所打扰。

所以啊~~~ 做人也要低调,太锋芒毕露,必然造灭,哈哈!(开玩笑,开玩笑,嘿嘿)《藏经洞之谜》
原来在藏经洞之前还有很多珍品,但是因战乱被毁了。

现在世人所看到的,原来是靠僧侣们,民众们手抄的,小小烛台(灯光不足),毛笔书写(很慢的),一页一页抄的,实在太牛了!(貌似我现在手抄一页书,就酸的勒,唉,废特勒,呵呵)。

道真和尚,为了补全和增加经书,到处去乞经。

那时好像都是靠步行哦,小小身躯,在浩瀚的沙漠中前行,忒崇高了...后来雕刻印刷的出现,终于不用手抄了,所以现在技术的运用还是很有必要的,呵呵!
很多普通百姓奉上毕生积蓄,为佛,更为了得到内心的幸福和安妥。

这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的寄托。

这让我联想到西藏。

听说西藏的部分喇嘛很坏,他们就利用民众这种单纯的信仰,骗取他们的牛羊,土地。

能够控制人们信仰的人是很恐怖的(好像这个词不太妥,但该用什么词呢,不知道了,呵呵)。

法轮功也是如此吧...所以往善的方
向,是佛;往恶的方向,那便是魔。

当时因为缺乏纸张,所以严格要求节约用纸,正反面书写,写错还要写个“兑”字才好兑换。

反观我们,唉,就拿我们医院,我们科来说吧~~~ 这每天浪费的纸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偏远地区的孩子还么有纸来写,想到这里,愧疚啊~~~。

《无名的大师》
“工匠莫学巧,巧即他人使,身是自来奴,妻是官家婢。

”看到现在,觉得那些工匠,画匠,木匠好伟大哦~~~ 风餐露宿,吃不饱,穿不暖,却为我们留下如此宝贵的财富。

史小玉为了能有幸留下自己的壁画,住在莫高窟长达6年,学习各个朝代的各家画法。

试想哦~~~ 如果这当中,他放弃了,不等了,那也就没有《千手观音》这幅画作了。

“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放弃而失败。

”所以,这6年,是在磨练他的画技,考验他的意志,真正的梦想,是不该被放弃的。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二)
刚看了大型纪录片《敦煌》,很震撼很痛心,也为古老的中国人自豪。

习惯了看娱乐节目、偶像剧、时尚八卦,再次接触这些有深度的东西,我被深深的触动了。

这些久远而深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瑰宝,也是我难得的精神滋养。

跟随历史的脚步我不时的陷入深思,深深的被吸引。

记得以前上学时和刚工作时业余常读书,可不知何时看的书越来越少,越来越“时尚”,与经典无缘,与灵魂无关,没深度很浮躁。

读的书浮躁了,人也跟着有点迷茫和浮躁了。

最近,已经开始读有深
度的报纸,关心国家大事,工作生活再次度过迷茫,找到了新的方向、希望和快乐,很充实。

人生是一次次的迷茫,又一次次的清醒,在这迷茫与清醒的轮回里,感谢有家人朋友始终相伴,感谢有书籍穿越时空的点拨,感谢有类似“敦煌”的精神滋养,感谢时间抚平一切伤痕沉淀智慧人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三)
如今电视里浮躁的东西太多,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做的片子很少,有些虽有诚意水平却欠缺,有水平没境界还是问题,总之想在电视上看到点好东西真难。

大年初一到初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了纪录片《敦煌》(10集),我一集没落地很认真地看完了,很喜欢,总想写点什么记录下来。

这几年电视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大制作的东西,所谓大,自然是投入大,但未必水平高,有些实在是生造出些大场面的热闹,胡扯地糟蹋钱;还有一些投入大也确实有诚意,因制作者水平问题,出来的东西大而空洞、华而不实,用力过猛却难打动人,再加上如今是个炒作的社会,万事不离一个炒字,“震撼、终极”之类的宣传词铺天盖地(如果件件如是,人只怕早都被震到地球外面去了!)所以看电视的期望值真不敢太高了,不过记录片《敦煌》的诚意、水平和境界还确实打动了我。

据说为了这部片子,5年里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近400盘磁带,制作者为了充分了解敦煌的底蕴,多次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及多位敦煌学者、研究人员进行文稿讨
论,再将这些徐徐反应出来,采用了一集演一个主要人物的表现手法,拍摄水平也不错,高清摄像,很多画面极美!关键的一点——境界如何呢?以前看敦煌的片子和文章,里面常常会为流失的、损毁的文物痛心疾首,人一激动就难免不客观,纪录片的一大忌讳就是不客观,不过《敦煌》制作者的历史观是以前很少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很平静、如涓涓细流缓缓地去讲一些故事,带给人的不再是恨,而是感动。

片子的定位很恰当,没有想把自己宣传成大制作的东西,而且很少有特别正式的记录片会用许巍的歌声来做主题曲,虽然《悠远的天空》是个老歌,但放在这个片子的片头很合适,悠远、空灵、虔诚的歌声正是这部片子想向人传达的感觉。

片头中制作者的名字在显现片刻后即化作了沙被风吹走了,一下子让我心里涌上了淡淡的悲伤,敦煌以及我们和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化作沙被风吹走……
好像这是首次对那些原来称为掠夺者的人采用了西方一致认可的称呼“探险者”(探险者本身是个中性词),“探险者们”的所作所为曾经成了中国文化人心里沉沉而尖锐的痛,但是说实话,看了整部片子之后,我不再象以前一样为那些文物被掠夺而愤恨了。

敦煌经历了辉煌、沉寂后在中国国力最弱的时候被发现就是最大的悲哀,也就注定了后面悲惨的命运。

当年道士王圆箓发现敦煌藏经洞后也曾经上书慈禧请求保护,一些经卷被运到北京,部分就被当官的私吞了,私吞到也罢了,怕事情败露,将那么多年大漠环境中很不容易保存下来的唐时经卷一撕两半,取好的自己留下,剩下的再交上去!英国的斯坦因也好、法国的伯希和也好,包括美国臭名昭著的华尔纳,或骗或
买或偷或抢,但是他们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没有糟蹋(华尔纳破坏了壁画),或交或卖都给了各自国家的博物馆,而中国剩下的呢?被撕得不忍目睹,所以想想那些珍宝只要还在,还被好好保护着,就比被自己的败家子毁了还是强太多!再说点题外话,在我看来,美不因政治、国家而存在而产生,美是属于全人类的,我很憎恶一种行为:把艺术品毁掉以抬升剩余艺术品的价钱!
敦煌的建造持续了千年,一千年间,无数的画师、工匠、雕塑者用毕生心血浇灌出了这一旷世之作,那么多人!能想象吗?那么多人的精神、心血倾注进去形成的东西气场该多强大?
那些人的作品很多都可以超过如今所谓的大师,现今的“大师”们为了名与利都太浮躁了,没人会象当年的画师毕生在敦煌临摹,只为在偶尔一个机会里能在一个哪怕很小的洞窟里留下哪怕一面壁画。

在敦煌,我们看到很多类似吴道子画风的作品,吴带当风,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曹衣出水……敦煌的美是直指人心的,当一个人去塑造自己所爱的,所追求的,所向往的东西和只是为了名与利做出来的东西就不可能一样!那些制作者们与其说在画画在塑造泥胎不如说是在创造理想的世界!莫高窟一定是有灵魂的,它的灵魂是所有这些创造者以及后来保护者灵魂的汇集,所以它能够那么动人,这种动人一定可以超越宗教和国界,一直被称为强盗的华尔纳在日记中写到“我不是佛教徒,但是这里塑的满天神佛是那么美,美得让我忍不住跪下去”(这与我看到龙门卢舍那大佛的感觉到是一模一样)。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